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凌海市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辽宁十年沧桑巨变学生作文改革开放十年,一个民族经历了最痛苦的蜕变;一代人亲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祖国母亲在这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飞机的速度是鸟儿的速度,高铁时代从辽宁开始”。
大连——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是东北对外开放窗口和最大的港口城市,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拥有中国最大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全球第二大农产品交易所大连农产品交易所等。
沈阳-中国的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主导,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食品、医药、冶金建材、机械、石化工、纺织服装八大支柱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并不断向两端延伸,具有明显的结构优势和产业集群效应。
鞍山-我国最早的钢铁工业基地,现已初步形成以能源、原材料、冶金、化工、医药五大支柱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
抚顺-石油、煤炭、化学工业综合性的老工业基地,目前正在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同时,它也将成为承接沈大工业走廊与长吉图战略辐射的重要节点城市。
丹东-鸭绿江畔、黄海岸边的明珠,中朝边境的贸易和旅游中心,其腹地区域将成为环渤海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的金融和物流中心,拥有自己独特的政策、投资、技术、人才、管理等比较优势。
锦州-重工业城市,目前以新型材料、石化、精细化工为三大主导产业。
营口-沿海新兴港口工业城市,现在已形成包括石化、能源、冶金、造纸、船舶、电力、粮食、轻纺、服装、食品九大工业门类为主体的多元化工业体系,钢铁、石化、造纸等主导行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盘锦-辽河三角洲上的后起之秀,已经形成精细化工、石油化工、船舶修造等为主的临港工业产业集群,并逐渐成为盘锦沿海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
阜新-农业城市,随着近几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强力推动,传统农业得到迅猛发展,现已成为区域农牧业生产基地。
2010年12月5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
本次《规划》提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发展定位是:依托大连、丹东、锦州、营口、葫芦岛、盘锦六个沿海港口城市,通过各种资源整合、功能重构,形成连接南北、贯穿东西的大环线和多轴线的格局。
锦州40年的变化感悟
凌晨去东湖游泳,看到小凌河南坝上绿树成荫,鸟鸣花香,风景如画,不禁令我想起几年前我在南坝上看到的情景,那时是一片荒凉的景色。
近几年,锦州的城市面貌的确变化很大,美化、亮化和净化工程取得明显成效,这是有目共睹的。
从锦州的城市变化让我想到了很多。
我是学哲学的,深知世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是绝对的。
世界在变,祖国在变,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我们每个人也都在变化中。
年龄的变化是很直观的,随着四季更替,一年长一岁。
而人生岁月是在增中减,多了一岁也意味着减少了一年,因此年龄的变化有正反不同的寓意。
思想的变化是深层次的,随着工作和生活的改变,人的思想也会发生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
特别是在退休前后的思想变化尤为明显,这是人所共知的。
身体的变化是可以自己做主的,随着每天的健身运动,身体会变的越来越强壮,这是我的亲身体会。
若想健康的根本措施就是喜欢运动,在享受运动的同时,收获健康和快乐,这是延年益寿的保证。
变是绝对的,但是不往好变就会往坏变,任何变化总会带来这样两种结果。
尽管客观规律是无法抗拒的,但是只要肯付出自己的努力,趋利避害,我相信人生的变化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锦州市三十年变化调研报告锦州市作为辽宁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在过去三十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本调研报告将主要探讨锦州市在经济、城市发展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变化。
一、经济发展锦州市在过去三十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
根据数据显示,城市的GDP从1980年的1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500亿元,增长速度迅猛。
尤其是在近年来,锦州市发展了一批重点产业,如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和现代服务业等。
这些产业的壮大不仅带动了经济增长,也为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二、城市发展锦州市在城市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城市的面积和人口都得到了大幅增加,特别是市中心区域的建设更加繁荣。
交通运输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高速公路、地铁和快速通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了城市内外的交通网络。
此外,锦州市的居民还享受到了更多的公共服务,如医疗设施、教育资源和娱乐设施等。
三、生活质量随着城市的发展,锦州市的居民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首先,城市的物质富裕度显著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其次,社会福利制度逐渐完善,包括医疗保障、社会保险和住房保障等,为居民提供了更安全和稳定的生活环境。
此外,城市的文化娱乐活动也更加多样化,人们在业余时间可以享受到更丰富的文化活动和休闲娱乐。
总结起来,锦州市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中,经济得到了迅猛增长,城市规模和基础设施得到了长足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社会问题等。
因此,锦州市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改革开放40年家乡变化2000字锦州我的家乡锦州是一座名闻遐迩的美丽的城市,明清时代,就有”凌河烟雨”、“古塔昏鸦”、“紫荆朝旭”、“虹螺晚照”、“锦水回纹”、“笔峰插海”、“石堂松雪”“汤水冬鱼”等名胜八景,但在国党反动统治时期,锦州被糟踏成了一座昏昏沉沉的”老城”,辽沈战役胜利、锦州解放后,我的家乡才开始了万象更新的城市建设。
这里有全国著名的辽沈战役纪念馆,它是反映辽沈战役历史纪念性博物馆,为解放全中国莫定了坚实的基础;古塔公园以千年辽塔为中心,以植物造园为主体,以建筑物为辅助,为游人展示着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依山而建的北普陀山风景区更加迷人,景区内山雄石险,风光秀丽,森林茂密,花木奇秀,令人心旷神怡;道教名山胜地笔架山风景区,山有三峰,两低一高,形如笔架,每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是全国闻名的旅游胜地;医巫闾山古称为微闾、无虑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它以悠久的文化和奇特的自然风光而享誉国内外,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即将落成的以“城市与海”为主题的园林世博园,山与海连为一体,花与树锦簇相拥,满园的珍奇花卉树木,奇石异草,让人耳目一新,流连忘返。
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岁月如梭,似乎只是在转眼之间,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30年。
改革开放前,我的家乡锦州已由解放初期铁道南、北两条不大的地方,拓展为有凌河区、古塔区、太和区等三个城区工业比较发达的中等城市了.市内南北大街宽阔,东西马路畅通.工厂林立、商店众多、学校星罗棋布,市容市貌整齐美观.我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二十年,伴随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渐渐长大,父母曾告诉过我,过去的锦州虽然很有成就,但是城市面貌的变化与人们的期望相比,还是太慢,就拿城市建筑来说,三十年前,锦州城内,满眼望去,多是低矮平房,每天早晚,天上总是弥漫着人们烧火做饭的黑烟.那时,锦州最高的建筑,是面粉厂的一座五层小楼.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辽宁凌海2023报告1. 引言辽宁凌海市位于中国辽宁省东北部,是一个以渔业和重工业为主的沿海城市。
凌海市是辽宁省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本报告旨在总结凌海市在2023年的发展情况,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2. 经济发展2.1 GDP增长2023年,凌海市的GDP总值达到500亿元人民币,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8%。
这主要归功于凌海市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
凌海市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2.2 产业结构调整凌海市在2023年继续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重工业仍然是凌海市的支柱产业,但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新能源和生物技术等也得到了重视和支持。
凌海市积极引进优质企业和项目,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3 外贸进出口凌海市的外贸进出口贸易额在2023年实现了稳步增长。
凌海市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合作,扩大了对外贸易伙伴的范围,提升了出口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凌海市也加大了对进口业务的推动力度,进口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
3. 基础设施建设3.1 交通建设凌海市在2023年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道路网络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扩展,提高了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通行效率。
同时,凌海市还加强了对公共交通的投资和改善,提升了市民的出行体验。
3.2 城市规划凌海市在2023年进行了深入的城市规划研究,制定了长远的城市发展规划。
根据规划,凌海市将重点发展现代化的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公共设施建设凌海市积极推动公共设施建设,提升了城市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凌海市投资兴建了新的医院、学校和文化设施,满足了市民对健康、教育和文化的需求。
4. 生态环境保护4.1 水环境治理凌海市在2023年继续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改善了水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凌海市加大了对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并加强了水源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大连的变化和发展1000字
改革开放40多年过去了,我们大连当年的小渔村已经高楼林立,成为东北地区开放程度最高、现代产业集聚最多、管理体制与国际惯例接轨最好的现代化新城。
40年前五四广场,树木葱郁,掩映着一栋矮矮的楼房。
如今的五四广场已是另一副模样,花坛、树木错落有致,周围高楼大厦林立。
40年前的中山公园,没有太多的设施,门前空空荡荡,显得幽静而深沉。
如今的中山公园,看起来丰富而有层次,绿化更多了,有特色的建筑,让人耳目一新。
现在这里是附近居民健身的好去处。
40年前的青泥洼桥,车很少,人们可以在大道上自由穿梭。
如今的请青泥洼桥,早已高楼林立,直插云霄,绿化带与车道划分明确,车来车往,络绎不绝。
40年前的动物园,只有门口的几根门柱最为显眼。
如今的老动物园儿已经搬走了。
取而代之的是诸多现代建筑,中心裕景、柏威年在楼宇中格外显眼。
而动物园已经搬迁到大连白云山风景区内,成为全国知名的森林动物园。
90年代的绿皮火车是联通各地的交通工具,然而坐车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要花费很长很长的时间。
如今世界上第一条高寒高
速铁路,哈大高铁已建成通车,科技不断发展进步,交通工具不断提速,我们去哪里都很方便。
四十多年大连的进化、变迁,原来我们这么棒。
愿大连的明天更美好!。
凌海市基本情况2495平方公里的绿色大地,68.7公里的蓝色海岸线,西邻中国北部一类开放口岸锦州港,东接新兴石油城盘锦市,南临美丽富饶的辽东湾。
平海相抱,浪花簇拥,八面来风,一方热土。
这就是辽宁省五点一线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北方的沿海开放城市——凌海。
她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充满无限生机的渤海之滨锦州湾畔,在连接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的辽西走廊上,放射出瑰丽的光芒,彰显着无穷的魅力!凌海地处关内外的咽喉地带,环抱英雄城市——锦州。
市区距锦州港、锦州机场各30公里,京哈铁路、京沈电气化铁路及京沈、锦阜、锦朝高速公路、国道102线贯穿全境,市、乡、村公路纵横交错,织就了稠密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
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交通环境为凌海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改革开放以来,凌海多业并举,构筑了以金属冶炼、农副产品深加工、建材石材、服装纺织、机电制造和精细化工为主,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正在崛起的现代产业格局。
其中,以沈宏、华龙、华宇为主的金属冶炼压延业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去年,钼铁产量近1.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2.4%,产值70多亿元,被誉为中国的“钼铁之乡”。
新开工的1500吨多晶硅项目总投资15亿元,年产值可达37.5亿元,成为东北最大多晶硅生产基地。
以优质高效现代农业为核心,精心打造绿色品牌。
凌海是东北三省最大的外贸菜生产出口基地,辽宁的商品粮基地、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和水果生产大市。
全国闻明的“百合小菜”、“建业韭菜”、“魏家西瓜”、“邦特猪肉”、“和森小米”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坚持放手、放开、放活原则,凌海第三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信息、金融、保险、旅游、家政服务、物流配送等行业蒸蒸日上;功能设施齐全、服务理念先进的多家星级宾馆使您宾至如归;移动电话、程控电话联通世界各地,国际互联网覆盖全境。
各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全市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
2011年,全市有100多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年出口创汇4亿美元,始终位居锦州出口创汇榜首。
凌海简介凌海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南临辽东湾,北依松岭山余脉,地处辽西走廊的咽喉地带。
全市总面积二千九百三十五平方公里。
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置锦县,隶属奉天府。
民国二年(1913年)改府为县。
一九三七年日伪统治时期,设锦州市,县市分治。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十六经国务院批准撤消锦县,设立凌海市。
年均温8.6摄氏度,年均降水量600毫米,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
矿藏中石油、煤炭、黄金等。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凌海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共有乡镇级以上工业企业298家,其中市营工业企业52家,乡镇集体工业企业246家,形成了轻工、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印刷、机电、食品等近30个行业的工业生产体系。
主要产品有服装、针织品、原煤、水泥、花岗岩、原盐、白酒、红砖、风机。
电机、陶瓷、灯具、VF塑料几粒和阻燃板、树脂砂轮、硫化碱、棉布、皮毛制品等,其中有30多种产品填补了国家空白,进人省、中阮质产品行列,并具备规模生产优势。
凌海市农业基础雄厚,是辽宁省重点产粮基地中(县)之一。
全市年粮豆播种面积8万公顷左右,总产量达5亿公斤以上。
主要品种有玉米、高粱、水稻等,蔬菜等高产经济作物逐年增长,且品种繁多,面积多达7000多公顷。
仅出口菜一项每年供货量达100多万公斤。
还盛产棉花、花生、大豆、小麦、谷子、芝麻、芦笋。
意米等凡十种农副产品,凌海的土壤、气候也适宜果树生产。
全市果园面积已经发展到1.8万公顷,有果树1131万株,年产量达6000多万公斤,主要有苹果、梨、杏、李子、桃、葡萄、枣等30多个品种。
凌海市占有沿海优势,水产资源丰富,盛产鱼、虾、蟹,贝类海产品,优质产品有梭鱼、鲤鱼、青虾、寸虾、海蜇、文蛤、兰蛤、太平洋牡蜗、扇贝、海螺、蟹等。
年海产品总量4000万公斤,海蜇、文蛤、对虾等出口日本、美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
全市滩涂养泊对虾面积达4226公顷、正常年景年总产量900 多万公斤,是辽宁省滩涂养殖对虾大县(中)之一。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变化——以锦州为例作者:张琳琳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36期张琳琳(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摘要】30多年以来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东方雄狮”正在苏醒经济繁荣昌盛、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中国即将迎来历史上的空前盛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党和国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党和人民成功探索和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是中国日益融入了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关键词】改革开放;生活水平;变化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实行至今已三十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
本人以辽宁省锦州市为例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社会调查。
此次调查问卷共列出了16个问题其中最后一题为开放式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在经济、文化、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变化。
例如:工资收入的变化、出行工具的变化、了解时政信息途径的变化以及百姓对改革开放政策满意程度的调查。
同时为了使此次调研更为全面在调查的时候我们特别注意了被调查者年龄层次的分布尽力做到全面。
在被调查者中我们发现来自农村的被调研者比重占总被调研者的26%来自城市的被调研者比重占总被调研者的30%来自农村的被调研者相较于来自城市的被调研者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感受明显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利益更多。
改革开放对锦州市居民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市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人们的食、衣、住、行、用、乐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食:从勉强糊口到讲究质量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解放初期,锦州市城市居民生活贫困,为解决糊口问题而奔波,食物匮乏、单调,能吃饱就行;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大大提高,不再为温饱而担心,注重的是营养,追求安全、健康,粗细搭配,绿色、营养、无污染的食品已成为食品消费的主流,从热衷于大鱼大肉到吃出健康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而且人们为追求快乐和享受,不愿意为家务所劳累,亲朋好友聚会在外餐饮已成时尚,年夜饭得提前预定,锦州的人民街和洛阳路早已成了闻名遐迩的饮食一条街。
2、衣:从单调破旧到名优新特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衣服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蓝色或灰色;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注重品牌和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彰显个性、显示风度的方式。
3、住:从拥挤简陋到宽敞舒适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差,人均居住面积小,几代人挤在低矮的平房里;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突飞猛进,高楼林立,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增加,而且温馨舒适,90%的小区内安装了健身器材,门口有保安执勤,夜间有巡逻警车,保证居民居住安全。
4、行:从交通不便到四通八达改革开放前,道路车辆均少,人们出行不便;改革开放后,道路扩宽,公交车线路增多,不少家庭还购买了私家车,假日期间外出旅游已成了一种休闲方式。
随着锦州城市南扩的发展思路,新建了几座横跨小凌河的高架桥,尤其是新建成的云飞大桥更是雄伟壮观,它们搭建了锦州沿海经济开放城市运行的大动脉。
5、用:从简陋低级到高档时尚改革开放前的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代表着当时的生活水平,现如今,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在城市家庭中已相当普及,通信器材类的消费增幅最大,增长56.3%,每百户家庭拥有手机166.18部。
小学生改革开放辽宁锦州的发展变化辽宁锦州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变了,从一个方便袋满天飞的城市变成了一个干净又舒适的城市了,锦州的变化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家乡锦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拿我家的辽宁锦州来说吧,过去,这条马路破破烂烂,一遇到雨就又粘又滑,又脏又臭,让人恶心,我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条路为什么这样破烂,让人恶心,尤为严重的火车岔口堵车时,一两个小时也过不来人。
这个问题引起了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在2007年,投巨资改扩建辽宁锦州,经过几个月的改造,辽宁锦州变宽了,变平了,更引人注目的是新修的洞口。
昔日车辆堵塞,行人拥挤的场面不见了,代替它的是车辆、行人川流不息、井然有序的场面。
站在辽宁锦州上,有谁不感到快捷、舒畅呢?两旁的店铺都统一装上了玻璃门,建筑物也装扮一新,色彩明亮,风格统一,而一到晚上,建筑物上的灯与人行道上的路灯、七彩灯交相辉映,令夜色中的辽宁锦州别有一番风情。
家乡真变了。
它正以文明、开放的新面貌走向世界,它像巨龙一样腾飞。
之前的春天小树都发芽了但是方便袋都挂在树上,很影响城市的环境,而现在小树发芽,树上没有1个方便袋,而且每隔一段距离都有一个喷水器,每天都有人员给小树施肥,除草,杀虫。
之前的夏天小树已经长大了,可是树上的方便袋不见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现在的小树都会经过专业人员的精心的修剪,把树修建的漂漂亮亮的。
之前的秋天落叶满天都是,马路上都是,人行道上也都是,现在的秋天马路上,人行道上,都很少见到落叶,这都是清洁人员的功劳啊!之前的冬天马路上都是厚厚的积雪,车想通过都不行,等几天雪化了,化成水然后又结冰,路很滑,更容易出车祸了,现在,有清洁工,他们不分日夜的工作就是为了安全,不让我们大家受伤。
锦州变了,变成了一个干净又舒适的城市了。
158872711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锦州原是辽沈战役的主战场,它是进出东北地区的咽喉。
如今锦州已解放了30年,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农业方面,凌海市交通局为金钢村投资57.8万元修建的3.4公里水泥路如期告竣,凌海市财政局干部杨俊才为唐家村谋划的总投资650多万元的4个富民项目全面启动,驻村干部范春晖筹资7万元帮助四方台村新建村部和安装的自来水已投付使用……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开展“强村创优”活动为标志,凌海掀起了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新高潮。
今年9月,凌海市委从全市选派520名机关干部进驻260个行政村,开展了以“强组织、强班子、强队伍、强机制、创优秀业绩”为主题,争做“村情民意信息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经济发展领航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组织建设指导员、挂点联系服务员”为主要内容的“强村创优”活动。
强村创优”建立了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形成了“组织联网、阵地联建、党员联动、活动联谊、服务联手、实事联办”的城乡党建统筹模式。
凌海市交通局按照“主题活动共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用、基础设施共建设、建设项目共实施、双方工作共促进”的共享思路,局党组织与村支部结对共建、机关干部与群众结对互助、机关党员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
驻建业乡育新村干部王绍春通过亲朋关系,帮助驻村引进了年销售额500多万元的项目,现已完成注册。
而在工业方面,今年7月,中信锦州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近3000万元的电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已安全平稳运行了9个月,共回收利用电炉煤气7200万标立方米,折标煤3.5万吨。
这个项目通过输送系统,将回收煤气引到电厂锅炉进行掺烧,既省下资金1600万元,又减少二氧化硫和烟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近7500吨。
这笔环保生意不仅让企业变废为宝,还承担起了节能、降耗、减排的社会责任。
和中信锦州铁合金公司一样,锦州市众多工业企业已经意识到节能环保不再是一门“赔本赚吆喝”的生意,这里面处处有商机,可大获收益。
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锦州市工业企业信守“绿色思维”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了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利益的协调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凌海市变化凌海市,这座位于辽宁省西南部的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的它,或许只是一个默默发展的小城,但随着时代的步伐,如今已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与魅力。
经济发展是凌海市变化中最为显著的方面。
改革开放初期,凌海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主要以一些小型的传统工厂为主。
然而,随着政策的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进驻,工业体系逐渐完善。
如今,凌海已经形成了以化工、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多元化工业格局。
各类工业园区拔地而起,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不断引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农业方面,凌海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
过去,农民们大多依靠简单的手工劳动和传统的种植方式,产量有限,收入微薄。
改革开放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新型的农业机械广泛使用,智能化的灌溉系统得以普及,优良的农作物品种被引进和培育。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渐形成,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
凌海的特色农产品,如葡萄、蔬菜、禽蛋等,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的需求,还远销全国各地,甚至走向国际市场。
在交通领域,凌海的变化同样令人瞩目。
曾经的土路、石子路逐渐被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和高速公路所取代。
铁路运输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发展,不仅增加了车次,还提升了运输的速度和安全性。
交通的便捷为凌海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人员的往来。
如今,凌海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是凌海变化的重要体现。
过去,教育资源匮乏,学校设施简陋。
而现在,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在凌海矗立起来。
教学设备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应用。
师资力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投身于凌海的教育事业。
教育质量的提高,为凌海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也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生活方面,凌海的百姓有了更多的选择和享受。
凌海市农机化发展情况调研凌海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
随着时代的发展,凌海市农业产业也在向现代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为了了解凌海市农机化发展情况,本次对凌海市的农机化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一、农机装备现状凌海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农机拥有量较为充足。
据了解,凌海市目前拥有各类农业机械设备26000台。
其中拖拉机7000台,农用小四轮车8600台,插秧机1500台,喷雾器2000台,收割机3000台,耕种机具4000台,种植机械2000余台。
二、农机使用情况近年来凌海市大力推广农机化种植和收割,推进“机耕代种、机插代种、机收代割”的农业生产方式,如今,农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机使用率不断提高。
同时,凌海市农机服务网络较为完善,农机服务站遍布全乡镇,在各个基层农机组织开展农机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机使用水平,进一步推进农机化进程。
三、农机化服务情况凌海市在农机化服务方面做得比较好,成立了农机服务部门,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运作等方式,推广农机装备,改变单纯的销售模式,构建了农机专业服务平台,提供整体解决农民生产经营的问题,为农机化生产保障和服务,满足了广大农民需求。
四、问题分析尽管凌海市在农机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是对于一些特别的农业生产需要,如水稻机采、番茄花生等作物采收,还存在大量的手工劳动,缺乏高效的农机化机具,且部分基层村组织建设不够健全,农民使用农机技术、服务意识还需要提高。
五、发展建议1.加强农机化技术培训,尤其是针对特定作物采收的机械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农机使用水平。
2.优化农机服务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机服务标准和农机服务网络,让农民足不出村门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农机服务。
3.积极推动农业机械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的自主研发和生产水平,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4.鼓励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整合农机装备资源,提高农机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效益。
总之,凌海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但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
家乡环境变化作文300字集合九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家乡环境变化作文300字集合九篇家乡环境变化作文300字集合九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凌海市变化我的家乡在辽宁省凌海市。
凌海,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环渤海对外开放市,也是中国最北方的沿海开放城市。
199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锦县撤县建凌海市,宣告锦州地区第一个县级市的诞生。
凌海总面积2495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街道、农场),总人口54万。
凌海交通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得天独厚,距离锦州港、锦州机场均为30公里,京沈电气化铁路、京沈高速公路等多条国省干道贯通全境。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凌海发展速度最快的30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30年。
凌海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实现重大跨越,进入辽宁省县(市)综合实力十强行列。
凌海大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年来,凌海市始终把小城镇规划建设作为加快城镇进程,缩小城乡间差别,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双羊镇还取得了全国文明镇的最高殊荣,有力地推进了凌海市城市化建设的进程。
近几年,凌海市小城镇改造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凌海市各乡镇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作为驱动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的有效途径。
几年来,省级中心镇双羊镇,投资3130万元建成居民住宅楼8600平方米,改建综合市场一座,修建道路90公里,植风景树4.6万株,安装路灯336盏。
该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可喜成果,使一些小城镇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双羊镇、石山镇、阎家镇、翠岩镇、娘娘宫镇等一批小城镇粗具规模,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小城镇定位突出特色,为小城镇建设发挥了指导作用。
经过多方面、多层次的科学论证,基本做到了合理布局,各具特色。
石山镇利用石材优势建设了石材加工、销售集散一条街;双羊镇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以发展工业为重点,以蔬菜产业为主导,建设成了农工一体的小城镇;娘娘宫镇发挥临海优势,以捕捞、养殖、加工为重点,建设集“出口、创税、商贸、集散”于一体的小城镇。
小城镇聚集功能明显增强,主导产业迅速发展。
凌海市四措并举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佚名【期刊名称】《吉林农业》【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1页(P44)【正文语种】中文2015年,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以“美丽凌海”建设为目标,集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四项举措并举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从集中整治环境向美丽乡村建设转变,从局部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从战役式推进向常态化工作转变,取得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
258个行政村的道路硬化、村庄亮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村屯绿化、管理优化全部实现了整体提档升级。
一是全民动员,形成浓厚舆论氛围。
2015年,凌海市先后6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及千名领导干部大会,在领导层面率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并深入到各乡镇、村,通过拉练参观、实地交流等形式,向基层干部群众宣讲美丽乡村的目的、意义,广泛征求意见。
同时,凌海市出动宣传车辆千余台次,发放宣传单8万余份,编制工作简报43期,使美丽乡村建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是强化领导职责,打造完整责任链条。
凌海市委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不动摇,从市委书记做起,从部门、乡镇、村党政一把手抓起,把美丽乡村的具体任务分解到乡村、具体到部门、定点到项目、量化到个人,形成人人有责、环环紧扣、行之有效、一抓到底的落实机制。
三是典型示范,带动各村全面提高。
凌海市按照“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典型引领、全面提高”的总体思路,确保美丽乡村既让群众受益,更让群众满意。
对部分底子薄、基础差的行政村,集中整治“脏、乱、差”,推进环境基础建设;对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有特点的行政村,逐村规划,重点建设产业带动、旅游服务、文化保护、山村风貌、田园风光等5大类型特色村;对美丽乡村示范村,实施道路硬化、四旁绿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线路优化、河道清淤、污水纳渠、垃圾收运等8项工程。
四是创新机制,突出抓好运行管理。
选派专人担任“路长”、“桥长”、“街长”、“场长”、“所长”,确保每个时段、每个节点都有人抓、有人管。
美丽的家乡凌海400字四年级作文范例
我的家乡坐落于大凌河畔,是一座美丽的小城。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我的家乡也有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呀!
走进大街小巷,高楼林立,充满着现代化的气息。
商场里面人山人海,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人们的钱包变鼓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城市的景观。
白天可以到萧军公园看看风景,仰慕一下萧军爷爷的风采。
晚上的明珠广场是我们凌海人必去的娱乐场所,各种运动健身器材会让你感受到运动的快感。
最亮丽的风景线莫过于广场舞大妈们,她们个个翩翩起舞,那精神头就算跳上三天三夜都不会累。
最后为大家介绍的是令我为之骄傲的——九华山庄。
这座山庄是刚刚修建完成的,里面有温泉、寺庙、小吃一条街和各种奇妙壮观的景物;是一座集餐饮、娱乐、洗浴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场所。
不仅我们家乡人愿意去,而且远近闻名还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为我们家乡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啊!美丽的凌海我爱你!我为你自豪!。
我的家乡在辽宁省凌海市。
凌海,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环渤海对外开放市,也是中国最北方的沿海开放城市。
199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锦县撤县建凌海市,宣告锦州地区第一个县级市的诞生。
凌海总面积2495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街道、农场),总人口54万。
凌海交通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得天独厚,距离锦州港、锦州机场均为30公里,京沈电气化铁路、京沈高速公路等多条国省干道贯通全境。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凌海发展速度最快的30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30年。
凌海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实现重大跨越,进入辽宁省县(市)综合实力十强行列。
凌海大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年来,凌海市始终把小城镇规划建设作为加快城镇进程,缩小城乡间差别,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双羊镇还取得了全国文明镇的最高殊荣,有力地推进了凌海市城市化建设的进程。
近几年,凌海市小城镇改造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凌海市各乡镇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作为驱动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的有效途径。
几年来,省级中心镇双羊镇,投资3130万元建成居民住宅楼8600平方米,改建综合市场一座,修建道路90公里,植风景树4.6万株,安装路灯336盏。
该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可喜成果,使一些小城镇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双羊镇、石山镇、阎家镇、翠岩镇、娘娘宫镇等一批小城镇粗具规模,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小城镇定位突出特色,为小城镇建设发挥了指导作用。
经过多方面、多层次的科学论证,基本做到了合理布局,各具特色。
石山镇利用石材优势建设了石材加工、销售集散一条街;双羊镇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以发展工业为重点,以蔬菜产业为主导,建设成了农工一体的小城镇;娘娘宫镇发挥临海优势,以捕捞、养殖、加工为重点,建设集“出口、创税、商贸、集散”于一体的小城镇。
小城镇聚集功能明显增强,主导产业迅速发展。
随着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聚集功能不断增强,带动了乡镇企业、主导产业的迅速发展。
石山镇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使个体私营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双羊镇组织专门班子招商引资,开发项目,实行产业投资;白台子乡拓宽筹资渠道,吸引外来资金2000多万元,新增个体工商户50多户。
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双羊镇工业和蔬菜业、石山镇的石材业、娘娘宫镇的水产养殖加工业、阎家镇的农副产品和物流业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城镇的发展扩张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大批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小城镇经济结构由原来的以农业为主的单一型向以商业为主的工、商、农、建并茂型多元化经济结构转变。
大大活跃了城乡经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
下面我们就分开来说说吧。
工业发展创新路
经过30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凌海的工业化道路打造出了以民营企业为特色,以金属冶炼、农副产品深加工、建筑石材、轻纺服装、机电制造、化工企业为主体的六大工业产业格局。
近两年来,凌海积极发展七大支柱产业,即风力发电、金属冶炼、石油化工、海产品养殖加工、盐化工业、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
全市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50个,建成工业园区14个,已入驻规模以上企业72户。
国电凌海(南小柳)风力发电项目一期工程33台机组已于2007年8月底并网发电。
2007年凌海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16亿元,是1978年工业总产值6519万元的177倍。
农业成就铸辉煌
凌海市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富民政策,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好土地承包工作,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落实粮食综合直补等惠农强农政策,提前取消农业税,推广先进栽培技术,“保护地生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使时尚,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模式走进农村千家万户。
到2007年凌海市农业总产值达到482411万元。
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2.62万吨,粮食平均亩产则由200公斤增加到800公斤,增长了4倍。
全市的蔬菜产业实现了飞跃发展。
畜牧业快速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目前全县有各类饲养小区60个,畜牧养殖规模大户达到165户,肉类总产量2007年增加到10.12万吨,蛋类总产量增加到3.5万吨,实现畜牧业总产值25亿元。
海洋渔业谱新篇
凌海海洋渔业生产令人瞩目。
凌海有海岸线68.7公里,沿海滩涂1.2万公顷,10米等深线以内的近海水域8万公顷,盛产海参、对虾、梭子蟹、河豚鱼、文蛤、梭鱼、海蛰等优质海产品。
为了把海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凌海大力推进“海上凌海”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埠客商落户凌海,先后有大连、营口等地100多户客商到凌海投资海洋养殖开发项目。
凌海市大搞科技兴渔,先后研究成功“对虾亲虾越冬”技术、“海参育苗”技术,攻克了若干个养殖难题。
发展工厂化养殖、立体化养殖,引进牙鲆鱼等12个优质海产品种获得成功。
凌海市现有达莲等海产品养殖加工龙头企业10家,2007年海产品总产量达到23.5475万吨,海产品出口到东亚、欧美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社会民生长足发展
从改革开放之初到凌海建市10周年,凌海数百栋楼房拔地而起。
近几年来,凌海高层建筑应运而生。
现在凌海市城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81平方米,居全省前列。
城区人口30年增加3倍,达到10万多人。
城市自来水水质合格率达99.8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0%,人均公共绿化面积10.5平方米。
2008年凌海市城区实现集中供热。
2006年凌海市荣获辽宁省44个县(市)群众生活质量评比第7名,成为锦州地区惟一榜上有名的县(市)。
交通建设令人刮目相看。
凌海市改造、拓宽城区数条主干道,打通外环路。
全市柏油路通车里程达600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的目标。
2000年开通市内公交汽车。
2006年新建的客运站竣工投入使用,新建乡镇客运站14个。
全市基本形成了“有路就有车,有车就有站”的局面,方便了城乡居民出行。
凌海市被辽宁省评为辽宁省公路文明市。
商业、餐饮服务等兴旺发达。
教育、医疗、体育、群众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凌海市农村常住人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
招商引资硕果丰
为发展县域经济,凌海市大力招商引资,于2005年成立招商局。
多年来,凌海市注重强化招商引资基础性工作,制作了大型画册和宣传品,多次举办招商引资人员培训班,开通了凌海市政府招商网站,在北京举办凌海籍老乡联谊会、恳谈会,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地设立招商引资办事处。
凌海市四个班子领导带队多次赴日本、韩国和港台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招商活动,并在韩国、香港、宁波、哈尔滨、洮南、深圳等地成功举办一系列经贸活动和招商引资项目说明会。
2006年,凌海市引进域外项目67个,引进域外资金4.7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21万美元,出口创汇3.15亿美元,占锦州地区出口创汇总额的一半以上。
2005年到2007年三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69.28万美元、内资14.6291亿元,实现出口创汇9.7469亿美元,位居锦州乃至全省的前列。
从1978年到2008年,凌海与全国同步,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
如今,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凌海市围绕贯彻“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和“一纲五线”发展战略,为建设好凌海市大有临海产业园区,坚决实现“一年迈大步,两年上台阶,三年再造一个新凌海,全省位次向前排”的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