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套精品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172.00 KB
- 文档页数:64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一)一教学设计说明: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第三章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
二课程标准:1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
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教材分析:(1)教材前后联系:(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之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
因此,,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它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2.知道日本的地形特点。
3.掌握日本多火山多地震,并且分析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通过对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的学习,对日本有初步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析图探究问题的能力。
(读图技能)2通过认识日本,.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以及读图分析图形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日本的位置,范围,说出首都位置及日本河流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日本的地势及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六说教法根据初中生的发展特点,我认为初中生对一些图片视屏比较感兴趣,因此如果本节课一直采用讲授法,同学们不会吸收的很好,因此我采用图片导入,希望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地理知识的判读并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兴趣,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通过讲授法,读图法,和讨论法,带领学生从已知的知识推理未知的知识,这样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日本的一系列知识,并且能够主动地学习,这样他们学到的知识就有很深的印象。
七说学法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学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它们在世界地理上的重要地位。
教材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人口、国家、宗教、语言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亚洲和欧洲地理画卷。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亚洲和欧洲的基本情况,形成对这两个大洲的整体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理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亚洲和欧洲的其他国家,学生的了解可能还比较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他们扩展视野,了解世界其他地区的地理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归纳、总结地理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2.原因:亚洲和欧洲地域广阔,包含的国家众多,地理特征复杂多样,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知识,难度较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直观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大洲的位置和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图表,总结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点。
3.人文地理特征:分析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国家、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图表,总结亚洲和欧洲的人文地理特点。
七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湘教版)第五节美国教学目标:(一)在图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领士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结合美国国旗图案设计上的变化,利用不同时期的美国地图,探讨美国领土的扩张情况。
(三)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突出自然灾害。
(四)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本特点。
(五)举例说明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作简单分析。
(六)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人口和种族方面的基本概况以及华人与华侨对该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贡献。
(七)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主要城市及交通运输特点。
教学建议新课导人:出示图“美洲”图,取一面美国国旗,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并请回答正确的学生将星条旗贴到地图上美国范围内。
“领土组成”部分.出示国旗并简单介绍垦区和条纹区的含义。
2.读图3-31,观察美国所临海洋和邻国,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带、热带、大洋洲等)。
观察本上的庆要山脉、河流、“平原、湖泊等。
3.介绍首都华盛顿和哥伦比亚特区。
“高度发达的经济”经济概况部分:农业大国部分:.指导学生阅读图3-33,分组讨论:a.农业地区专门化与美国农业;b.农业生产专门化与美国农业。
2.归纳学生观点,指导:农业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水、土、光、热等),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3.小结;美国的农业模式使之成为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4.设问:美国是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为什么还要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农产品?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生产地在热带;b.美国本土在北温带,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地区。
6.小结:美国尽管粮食产量多,是世界农业大国,但由于纬度位置的原因,还需要大量进口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农业产品。
七年级地理下册《7.4 欧洲西部》说课稿湘教版一. 教材分析欧洲西部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的一个章节,主要介绍了欧洲西部的地理特征、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本章内容丰富,旨在让学生了解欧洲西部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欧洲西部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对其地理、人文、经济等方面的内涵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欧洲西部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了解欧洲西部的文化、历史、经济等人文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欧洲西部地区的兴趣,增强地理学习的热忱;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欧洲西部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难点:欧洲西部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欧洲西部的地理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欧洲西部的风景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欧洲西部的风景如此迷人?2.自然特征:讲解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让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的自然环境。
3.人文特征:介绍欧洲西部的文化、历史、经济等人文特征,让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的人文风貌。
4.经济发展:分析欧洲西部的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了解其经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案例分析:以法国、德国等为例,分析欧洲西部国家的地理特征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6.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欧洲西部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东南亚》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东南亚》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发展、主要国家、宗教、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东南亚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亚洲的其他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资源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补充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兴趣浓厚,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发展、主要国家、宗教、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发展、主要国家、宗教、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的判断,以及气候、资源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东南亚的特点和魅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东南亚的美丽风光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教学基本内容:a.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通过地图和示意图,让学生掌握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b.东南亚的气候:介绍东南亚的气候特点,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
c.东南亚的自然资源:介绍东南亚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农业资源等。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说课稿3,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地理特点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基本情况,掌握两大洲的地理特点,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上大洲的基本概念,对非洲和美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亚洲和欧洲的了解相对较浅,特别是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基本情况,掌握两大洲的地理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增强国际视野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地理特点;2.教学难点: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非洲和美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基本情况,掌握两大洲的地理特点;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4.案例分析:分析亚洲和欧洲的具体案例,如日本的发展、欧洲的联盟等,让学生深入理解两大洲的地理特点;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点的认识;6.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点。
《亚洲及欧洲》说课稿一、说教材1.地位作用《亚洲及欧洲》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
这一节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
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①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初步认识亚洲是第一大洲。
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亚洲的地形特点。
②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搜集、分析、整理、处理的综合能力。
③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读图分析能力,对所学知识有了在生活中应用的欲望,但是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还不够灵活,对问题的思考过于简单化,自我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这些情况会得到改善。
三、说教法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自主学习法: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根据已有的知识框架进行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总结知识要点。
合作探究法:在自主学习之后,同其他小组成员积极进行交流和探讨,各抒已见。
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习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四、说学法1.学会用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4.学会归纳: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套精品说课稿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套精品说课稿七年级(下)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二节非洲第三节美洲第二章了解地区第一节东南亚第二节南亚第三节西亚第四节欧洲西部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三章走近国家第一节日本第二节埃及第三节俄罗斯第四节法国第五节美国第六节巴西第七节澳大利亚《亚洲及欧洲》说课稿●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亚洲及欧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节,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节。
学习内容较多,共分为6课时进行讲授,第1课时认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第2课时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第3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地形特征,第4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气候特征,第5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情况,第6课时了解亚洲和欧洲的人口与国家情况。
本节教材安排的特点是“学习亚洲,练习欧洲”,关于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关于“西欧气候的成因”,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南亚》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南亚》这一节课,主要介绍了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人口、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以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图片、生动的地图,为学生展示了南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南亚的基本情况,增强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亚洲的相关知识,对亚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南亚作为亚洲的一个次级区域,其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因此,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南亚。
此外,学生对本节课的宗教、文化等内容可能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人口、宗教、文化等特点,掌握南亚的主要国家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全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人口、宗教、文化等特点。
2.教学难点:南亚的主要国家及其特点,南亚的宗教、文化等内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读图、讨论、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印度的泰姬陵、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等图片引入南亚地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人口等特点。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南亚的主要国家及其特点。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南亚的宗教、文化等内容。
5.实践环节:学生通过读图、讨论等方式,分析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等特点。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最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一、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研究地理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三、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四、教学方法复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五、课时安排6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学生发言:、亚洲、日本……(二)新授板书第一章熟悉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阅读。
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天文位置如何呢?板书3.亚洲的天文位置(1)经纬度位置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研究,直到熟悉一个大洲的天文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研究,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天文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了解地区第二节南亚导》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了解地区第二节南亚导》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南亚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世界各大洲的位置、范围和特点有一定了解。
但南亚作为相对较为陌生的地区,学生对其认知程度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资料等途径自主探究南亚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经济、文化等特点,提高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知水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等手段,自主探究南亚地区特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南亚地区的发展,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经济、文化等特点。
2.难点:南亚地区特点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文字资料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南亚地区。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南亚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亚洲地区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堂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南亚的气候、经济、文化等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南亚地区。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南亚地区的典型案例,如印度的经济发展、巴基斯坦的文化特色等,引导学生分析南亚地区的特点。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一)一教学设计说明: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第三章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
二课程标准:1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
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教材分析:(1)教材前后联系:(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之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
因此,,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它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2.知道日本的地形特点。
3.掌握日本多火山多地震,并且分析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通过对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的学习,对日本有初步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析图探究问题的能力。
(读图技能)2通过认识日本,.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以及读图分析图形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日本的位置,范围,说出首都位置及日本河流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日本的地势及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六说教法根据初中生的发展特点,我认为初中生对一些图片视屏比较感兴趣,因此如果本节课一直采用讲授法,同学们不会吸收的很好,因此我采用图片导入,希望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地理知识的判读并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兴趣,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通过讲授法,读图法,和讨论法,带领学生从已知的知识推理未知的知识,这样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日本的一系列知识,并且能够主动地学习,这样他们学到的知识就有很深的印象。
七说学法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学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东南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东南亚》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经济作物、矿产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南亚的基本概况,掌握其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资源分布等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的阅读和地理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针对东南亚这一区域,学生可能对其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资源分布等方面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逐步深入探讨东南亚的相关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经济作物、矿产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精神,使学生更加关注和了解东南亚地区。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经济作物、矿产资源以及旅游资源。
2.教学难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对当地经济和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直观展示东南亚的地理特点和资源分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东南亚的美丽风光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等基本知识。
3.课堂讲解: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重点阐述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对当地经济和发展的影响。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东南亚国家,如泰国、越南等,分析其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对其经济和发展的影响。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精品说课稿七年级(上)目录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第二节世界的人种第三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第二节国际经济合作《我们身边的地理》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
依据最新的课程标准,我将通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五说”来进行阐述。
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
本节课是开学第一节课,教材以一系列的设问入手,能够引起学生想要探索的兴趣。
讲述了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关系,使得学生知道地理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本节课对学生以后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是否感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依据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考虑到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欠缺,我将制定以下的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学习地理的意义,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地理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的关系。
202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自然地理环境课时一: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教学目标:-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要素- 掌握七大洲及其特征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要素2. 七大洲及其特征教学活动:- 图片展示法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要素- 使用地图呈现七大洲及其特征- 小组讨论七大洲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课时二:地球的构造和地球运动教学目标:- 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外部特征- 了解地球运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内容:1. 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外部特征2. 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3. 地球运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活动:- 实物模型演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观察地震、火山爆发和地壳运动的图片和视频- 讨论地球运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单元:人文地理环境课时一:人文地理环境的认识教学目标:- 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掌握人口和城市的概念和特征教学内容:1. 人文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2. 人口和城市的概念和特征教学活动:- 图片展示法介绍人文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分析人口和城市的数据图表- 讨论人口和城市的变化趋势和影响课时二:农业与人类生活教学目标:- 了解农业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掌握农业种植和畜牧的基本知识教学内容:1. 农业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 农业种植和畜牧的基本知识教学活动:- 观察农田和农作物的图片和视频- 实地考察农场和畜牧场- 组织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实践活动...(继续撰写教案,直至完成800字以上的文档)。
202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通用20篇)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篇1【教材说明】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第一章认识大州教案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时区【学情分析】:很多同学在上学中地理成绩不够好,对学习地理产生了畏难情绪,如果不化解这种心理情绪,对以后的地理教学有阻碍作用。
本期教材编写从简,从大洲、地区、国家三个方面介绍世界地理,不再注重系统的知识介绍,而是从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对一些常用知识和重要的地理科学方法的介绍和运用,重在对新课标教材的解读,增加了教学难度,也释放了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1)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了解时区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时区换算。
【教学过程】:【板书】:开学第一课目标一: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方法:与学生课聊如:1)请几位学生叙述假期作了哪些有意义的事?(依据回答,做一些引导和肯定,如果有外出旅游的经历,可引导叙述有哪些人文风情,地理事物等)2)介绍各班的成绩状况,树立学习榜样;鼓励向周围的同学学习。
3)谈论学习地理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作一些总结,板书如下)【板书】:一、地理学习方法① 预习并认真听课② 及时完成作业③ 增加知识,进行课外阅读目标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趣味提问如:1)小明接爸爸回家小明的爸爸在日本从大阪回北京,通知小明9点钟去机场迎接,8点30分时,小明正准备出门,却发现爸爸正站立在门口,小明觉得很奇怪,这到底怎么回事呢?2) NBA直播的时间差NBA球赛一般在大城市的晚上开始,每次看到姚明上场的时候都是当地万家灯火的时候,可我们中国正好是上午时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3)妹妹比哥哥早一天过生日有一对双胞胎兄妹,妹妹出生在5月4日,哥哥出生在5月5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通过这样的提问,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出“地方时”的概念)目标三:了解地方时的概念方法:提问引导法过程:1)阅读课本第三页的“阅读活动题”2)提问:为什么会有地方时的产生?(人们习惯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作为一天中的12时,依据太阳高度确定各个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地方时)3)提问:由上面的知识,地球有360°经度,地方时是不是就有360个呢?(引导学生思考时区的划分:每15°经度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只有一个地方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准;每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 1 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精品说课稿七年级(上)目录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第二节世界的人种第三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第二节国际经济合作《我们身边的地理》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
依据最新的课程标准,我将通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五说”来进行阐述。
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
本节课是开学第一节课,教材以一系列的设问入手,能够引起学生想要探索的兴趣。
讲述了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关系,使得学生知道地理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本节课对学生以后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是否感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依据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考虑到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欠缺,我将制定以下的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学习地理的意义,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地理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的关系。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套精品说课稿七年级(下)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二节非洲第三节美洲第二章了解地区第一节东南亚第二节南亚第三节西亚第四节欧洲西部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三章走近国家第一节日本第二节埃及第三节俄罗斯第四节法国第五节美国第六节巴西第七节澳大利亚《亚洲及欧洲》说课稿●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亚洲及欧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节,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节。
学习内容较多,共分为6课时进行讲授,第1课时认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第2课时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第3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地形特征,第4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气候特征,第5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情况,第6课时了解亚洲和欧洲的人口与国家情况。
本节教材安排的特点是“学习亚洲,练习欧洲”,关于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关于“西欧气候的成因”,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 教学方法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 教学媒体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 课时安排6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第1课时(课堂导入)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讲授新课)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阅读。
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
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
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 板书设计第一节亚洲及欧洲一、“亚细亚”和“欧罗巴”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3.亚洲的地理位置第2课时(课堂导入)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指导学生读图1-2世界时区图并通过自制的时钟模型演示6城市的区时,以北京(东八区)正午12点为准。
也可用数轴图表示学生回答:晚上。
(讲授新课)板书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1.地方时讲述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
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 2.时区及换算讲述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
范围是东经172.5°~西经172.5°。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学生小组讨论: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3.什么是“区时”?4.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5.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点拨:某地时区数=经度/15某地时间=已知时间(区时)±1小时×时区差注:已知西面区,求东面区用“﹢”号;反之,用“-”号。
时区差:若a、b在中时区同侧,则:a-b。
若a、b在中时区两侧,则:a﹢b。
结果处理:若在0--24间,则为当天时间;若大于24,则减去24,日期加一天,余数为次日时间;若为负数,则加24,日期减一天,余数为前一天时间。
例:北京为20点(东8区)求纽约(西5区)几点?20-1×(8+5)=7点拓展训练我国一艘远洋货轮,从上海出发,东渡太平洋到美国洛杉矶,5月1日6点钟越过日界线后,当地的日期和时间是多少?答案:4月30日6点板书 3.北京时间讲述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板书 4.国际日期变更线讲述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
日期要减去一天。
练习请同学们读图1-3,完成练习题1、2。
(课堂总结)本节课学习世界时区的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
作为初一的学生,对于时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 板书设计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1.地方时2.时区及换算3.北京时间4.国际日期变更线第3课时(课堂导入)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习。
复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亚洲全有——地形复杂)(讲授新课)板书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提问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活动:(1)读图1-1,亚洲地形图,1-5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的位置。
(填图练习)(2)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3)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4)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归纳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中部高,四周低(5)小组讨论: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讲解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
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6)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3)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1-1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课堂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亚洲的地形特征,结合对亚洲地形的分析方法,来总结出欧洲的地形特征。
● 板书设计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第4课时(课堂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风光。
利用录像展示冬季亚洲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冰天雪地,气候严寒;而亚洲南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过的黄金海岸却是一派妩媚的热带海滨风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滨浴场。
亚洲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显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亚洲的气候特征以及成因。
(讲授新课)板书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教师指图讲述,学生进行回忆后回答问题。
讲述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
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提问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结论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板书 1.气候复杂多样提问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且地形复杂,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亚洲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加上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干湿差异悬殊。
板书 2.大陆性特征明显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
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哪些特点?我们来观察位于这个气候区内的两个城市:雅库茨克和乌兰巴托,分析它们的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展示“雅库茨克气温曲线图”和“乌兰巴托降水量柱壮图”)学生分析讨论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几种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热带季风气候三种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