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即课程的考试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36.98 KB
- 文档页数:1
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全国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改革起源编辑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教改依据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
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
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
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
刚刚过去的20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做教育改革的世纪,其原因也在于此。
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
学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
其专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主观专项1-辨析题(讲义)各题型考试所占比重单选题(28%)21*2=42’辨析题(21%)4*8’=32’简答题(27%)4*10=40’材料分析题(24%)2*18=36’主观专项1——辨析题一、考查特点及评分标准二、考查类型及作答方法三、习题演练一、考查特点及评分标准(一)考查特点中学科目二中辨析题4道,每题8分,共32分前面2道为教育学,后面2道为心理学辨析题要求考生对题干所述做出正误判定并给出理由,考查考生对知识点识记的准确性以及理解性。
判断正误是这类题型的首要问题,一旦正误判定错误则该题不得分,而在准确判断题目正误之后给出有力的判断理由则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一、考查特点及评分标准(二)评分标准第一步:答正确得2分,答错得0分。
第二步:尽量不给8分,解释充分、字数多、且有条理性的得8分,其次的给6分,4分,解释一句的给2分,不解释不给分。
一、考查特点及评分标准注意事项1.判断正误①正确/错误②不能出现“✔”“✖”③不科学的、片面的2.分析理由①对错都要分析②不要过于口语化③答案不唯一,思路很重要主观专项1——辨析题一、考查特点及评分标准二、考查类型及作答方法三、习题演练二、考查类型及作答方法作答思路总—分—总1.判断正确/错误2.分析思路:概念解释(关系陈述),抓住关键词;3.总结,回扣观点二、考察类型及作答方法考查类型概念混淆型概念释义型理论观点型因果关系型注意转移就是注意分散。
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好。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二、考察类型及作答方法(一)概念混淆型(A就是B)总:表述错误(正确)。
分:A概念。
B概念。
A与B的关系。
总:故表述错误(正确)。
例:注意的转移就是注意的分散。
总:此说法错误。
分: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A概念)。
(1)广义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
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着教育,因此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一致。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第二,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第三,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3.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得到各种影响和作用。
可以根据下面三种方式进行分类: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指教育正面的、积极的功能。
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方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4)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
4.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通常由政府或政党提出,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
(5)主课程的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成为评估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
课程标准是对于学科的总体要求和学习目标的阐述,而考试大纲则指导着教学内容和考核的范围。
本文将从课程标准的制定、考试大纲的编制以及二者的关系来探讨它们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标准是指针对特定学科领域,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专家进行研究和探索,总结出的一系列学习目标和要求。
其制定过程通常需要考虑社会需求、国家发展、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多个因素。
例如,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中,会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设定对语言表达、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要求。
二、考试大纲的编制考试大纲是对课程标准的细化和具体化,是教育行政部门或考试机构为了评估学生对课程标准的掌握程度而制定的考试指导文件。
大纲的编制需要考虑教材内容、教学进度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等因素。
通过考试大纲,可以明确各学科的考核要求和评价标准,确保学生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学习和备考。
三、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的关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是教学过程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
课程标准提供了学习目标和要求的宏观指导,而考试大纲则细化了这些目标和要求,为教学和评估提供具体指导。
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首先,课程标准为考试大纲制定提供了依据。
在制定考试大纲时,根据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需要参考对应学科的课程标准,从而确保考试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其次,考试大纲是对课程标准的细分和实施。
通过考试大纲,可以将课程标准细化为具体的考核要求和评价标准,使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最后,考试大纲的实施和评价反过来也会影响课程标准的修订。
通过对学生实际表现的评价,可以及时发现课程标准的不足之处,为教育改革和课程改进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导着学科的发展和教学的方向,考试大纲则确保学生按照既定目标进行学习和评估。
一份好试卷应有怎样的标准纸笔测验作为日常教育测量最常见的手段,其试卷命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考试评价的效果,也成为衡量教师专业素养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份好试卷的标准是什么?本文简单归纳出十点,供参考。
基于课程标准。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课程标准成为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
其中,基于课程标准的考试评价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既反映了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成为有效推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成为有效推动教育改革的工具。
测试题目的开发,必须保持与课程标准的高度一致,即试题所测量的知识、技能和其他心理结构应有标准的相对应规定相契合。
一份依据课程标准、反映国家对学生期望的试卷,才能算是一份好试卷。
学科知识准确无误。
一份以测验学生为目的的试卷本身应该确保科学无误,才能对测量产生最基本的公信力和积极影响,这是命题的最基本要求。
命题的科学性指的是实体内容要表现基础的学科知识,确保表述的准确无误以及在观点上体现时代特征,力求避免学科知识的“繁、难、偏、旧”,同时还要兼顾新课程多种版本教材的融合。
有准确的价值取向。
一份好的试卷应该有自己鲜明、准确的价值取向,应该立足于协助所有学校改善学习而不是惩罚学生。
仅仅传递“为学习而考试”的建设性理念和一视同仁的公平价值观,才能真正体现现代教育促动学生发展的核心宗旨。
具体就一份试卷的价值取向来说,理应与本学科课程标准所追求的价值观保持一致,一份好的试卷必须蕴含高远立意,彰显核心价值,体现育人功能。
有明确的考核目标。
考试是目的性很强的活动,所以判断一份试卷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它是否最终实现了考核目标。
为了保证目标的落实,关键是严格制订双向细目表来规范命题,避免主观随意性和经验化处理。
其中,知识内容维度要有代表性,既覆盖本学科较宽的知识面或主题,又突出重要的知识点,做到点面结合,且各部分权重宜与教学时数的比重相适合;认知水平维度可参照学科的水平水平目标,每一水平与各个知识内容维度对应匹配;赋予各部分的题量和分数必须合理,并选择合适的题型表现出来,主客观题因为考查的侧重点不同,在搭配上也要讲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篇一: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师考试理论部分参考试题及答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复习题一、填空。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3.小学科学的三个分目标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4.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5.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
6.科学课程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7.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
8.科学课程中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9.小学科学的生命世界知识取向浅显,但不等于内容选择随意性零散化和琐碎化,它体现了(基础性)、(系统性)与(探究性)等特点。
10、小学科学教学除了讲授之外,还有多种活动:(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等。
(留五个空,任意填。
)11、课程标准把三个领域的内容分成五个方面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
12、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13、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包括(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健康生活)14、物质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包括(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能量的表现形式)15、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包括(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16、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把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
课程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是学生们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介绍课程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的相关内容,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应对考试并取得优异成绩。
一、课程考核内容
1. 知识点掌握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包括概念、原理、公式等内容。
考核内容将涵盖课程中重要的知识点,以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2. 理论应用
除了对知识点的掌握外,学生还需要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考核内容将包括理论知识的应用题,以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分析与讨论
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和讨论来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考核内容将包括分析性问题和讨论性问题,以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二、评分标准
1. 知识点掌握程度
评分标准将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评分,包括对概念、原理、公式等内容的掌握情况。
2. 理论应用能力
评分标准将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的正确性。
3. 分析与讨论能力
评分标准将考察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能力,包括对问题的分析深度、思考逻辑性以及对讨论问题的观点和见解。
三、总结
课程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考试,并全面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课程内容的掌握,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强分析和讨论能力,以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课程标准是指什么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什么?课程标准是指对于某一门课程所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
它是教育部门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所做的统一规定。
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全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首先,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内容。
在课程标准中,会对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出详细的规定,包括知识点、重点、难点等。
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不会出现遗漏或者重复的情况。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确保教学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其次,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会对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做出明确的规定,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有利于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计,确保学生能够达到规定的要求。
此外,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教学方法。
在课程标准中,会对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做出具体的要求,包括教学手段、教学手法、教学过程等。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对教学方法进行灵活运用,确保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总之,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依据,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严格遵循课程标准,才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全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育部门和教师都应该重视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确保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它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和要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首先明确了课程的目标,即课程应该达到的教育教学目的和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课程目标的设定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还规定了课程的内容,包括课程的知识点、技能要求、学习方法等。
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要求。
课程标准对教学要求也有详细的规定,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
教学要求的明确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保证教学质量。
四、评价标准。
课程标准还规定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标准,包括考试方式、评分标准等。
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五、教材选用。
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教材的选用范围和要求,包括教材的内容、版本、使用年限等。
教材的选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程标准中也有详细的规定。
六、教学资源。
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教学资源的利用和配置,包括教学设备、实验室、图书馆等。
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教学管理。
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教学管理的要求,包括教学组织、教学进度、教学安排等。
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总之,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要求、评价标准、教材选用、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它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国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一、学生观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
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
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
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统一性、规范性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
第二,主动性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
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
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二、发展观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所谓“发展”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练。
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地破坏了人的内在的自然,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
应该看到,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乃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中的。
期末作业考核《课程与教学论》满分100分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普瑞恩特(print)阐述了五种课程取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这五种取向分别是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认知过程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社会重建主义取向、技术学取向,在理论上我们可以这样清晰地划分课程设计取向,在实际中这样的划分也是存在的。
答:是错的2、由于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设计总的看法和认识,是人们对课程在哲学层面上的认识,所以往往只有理论工作者有自己的课程取向。
答:是对的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答:1、台湾学者黄政杰综合各种课程定义的主张,将其归结为几种类型:课程即学科、课程即经验、课程即目标、课程即计划。
2、认为“课程是计划”的学者有:麦唐钠、斯腾豪斯、薛勒、布拉特。
3、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类型有:独立模式、循环模式、包含模式几种类型。
4、在西方英语世界中,“课程”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5、英国学者劳顿(Lawton)认为课程是社会文化选择的结果。
6、古德莱德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课程。
7、布鲁纳认为“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帮助或促进人的成长的努力”。
8、五段教学法”属于赫尔巴特学派。
9、关于古特莱德等人提出五种不同水平课程的有:(1)理想课程(2)文件课程(3)实施课程(4)理解课程(5)经验课程2、简述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
答: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3、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可见,国家课程标准与框架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因此,如何正确理解或把握国家课程标准与框架的精神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试图从国家课程标准的性质、课程标准的框架以及课程目标的陈述技术等三个方面,提供一些想法和建议,旨在帮助每一位教师理解这一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
一、课程标准的性质首先,我们试图对“课程标准是什么”的问题进行尝试性的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肯定还要涉及到另一个词“教学大纲”。
我们现在的教师可能只知道“教学大纲”,而不知道“课程标准”。
其实,这两个词用哪一个好,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说法,这主要视各个国家的教育传统与理论背景而定。
如最早使用“教学大纲”的德、法等国,现在还在沿用,只是在这一词的内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教与学的内容纲要”,到现在的“学生学习结果纲要”。
尽管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是用“教学大纲”,但考虑到理论背景的转型、教育政策的变化、改革的推广与传播以及教师的理解与接受等多方面的原因,有必要采用“课程标准”一词,来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
事实上,“课程标准”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的词汇。
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在“废科举,兴学校”的近代普及教育运动初期,清政府在颁布各级学堂章程中,就有《功课教法》或《学科程度及编制》章,此为课程标准的雏形。
明确以“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指导性文件的是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此后,“课程标准”一词沿用了40年。
其间课程标准多次重订或修正。
如1923年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1929年颁布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1932年颁布小学课程正式标准;1936年、1942年、1948年先后颁布中小学课程修正、修订、二次修正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颁布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等。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什么?
答:课程文件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而定制出的指导教学的各种规定,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一)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用类型的学校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是三者当中最高的层次,里面涵盖了整个教学最笼统的事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其中教学科目的设置是首要问题,比如小学一年级要开设语文的课程,课程涉及的内容在计划中不会体现,而在课程标准中呈现。
即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学校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在以前又叫教学大纲,是指将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进行编写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是三者中的第二个层次,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其中课程目标是核心部分,比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学生要会写100个生字,但具体这100个生字是什么、在哪出,会在教材中体现。
即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命题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三)教材
教材能够系统的反映学科内容,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
主体部分,而教科书的主体部分又是课文。
教材作为三者中的最低层次,自然就彰显了课程进行中的具体内容,因而成为了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材料。
辨析题背诵手册1. 广义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参考答案】上述观点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因此,题干描述的是狭义的教育而非广义的教育。
2. 教育就是学校教育。
【参考答案】上述观点错误。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因此,题干描述缩小了教育的概念,是片面的。
3. 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参考答案】上述观点错误。
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具体表现为: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但教育同时受社会的制约,如社会制约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手段与途径等。
4.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参考答案】上述观点正确。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这体现了教育社会属性中的永恒性。
因此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5. 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定是同步的。
【参考答案】上述观点错误。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虽然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是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具体表现为:(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课程考核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在教育领域中,课程考核标准的制定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合理的考核标准能够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提升。
本文将从课程考核标准的意义、制定过程、实施方法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课程考核标准的意义课程考核标准是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依据,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
通过明确的考核标准,可以使教师更加明确地指导学生学习方向,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同时,考核标准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
二、课程考核标准的制定过程1.明确课程目标在制定考核标准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归纳。
2.确定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是制定考核标准的基础。
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可以选择笔试、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不同的考核方式。
3.设定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应该具体明确,量化具体,避免主观性和模糊性。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的分数区间和评价标准。
4.反复修改完善考核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应根据实际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三、课程考核标准的实施方法1.及时反馈教师在实施考核过程中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向。
2.公正公平考核过程应该做到公正公平,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公平的评价。
3.激励引导考核标准的制定不仅仅是为了评价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提高学习动力。
结语课程考核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是教育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升。
希望本文对大家了解课程考核标准具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课程标准即课程的考试标准
课程标准作为课程考试的重要依据,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它是一个综合性
的体系,涵盖了课程知识结构、教学目标、考试内容、学习过程、教师教学水平、考试评分办法等方面。
每一个课程标准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但是从整体上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全面,传播知识的方式合理。
教学目标是考
生的学习目的,一般考试的四科,比如读写能力、语法能力、词汇能力和词辨能力,要求覆盖整个知识结构,考生在及格线内都能达到期望的学习目标。
二是要求教学过程全面、多样,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教学。
语言学习不仅要求学
生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还要求其具备实践性的能力,比如跨文化、思辨能力等,以语文为例,教师在讲解古诗词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关联性学科的跳跃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能力。
三是要求考试内容涉及重点知识,注重考查和考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
能力、分析能力、记忆能力等。
考题不宜过于零碎小,也不宜复杂抽象,考生根据课程标准,可以灵活掌握作文表达,能够将知识点实际运用到文章中,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使他们达到写作文章的最终目标。
四是要求评分标准严格,等级划分清楚。
课程标准应当结合考试任务,做出切
实可行的评分标准,从文章的语言流畅程度、文章结构严密度、语言组织能力等方面建立具体的评分指标,并要求每项指标均有等级较明显的划分,便于明确最终考试得分。
总之,不同领域的课程考试都应该明确完善其课程标准,以保证考试公平公正、知识掌握的有效性和运用的实际性,实现教学的有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