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五年级下册-《青藏高原》参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青藏高原教学设计4(含五篇)第一篇:青藏高原教学设计4青藏高原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青藏高原》,在饱满的气息支撑下演唱歌曲,并表现歌曲高亢、嘹亮的风格特点。
2.了解青藏高原地理、人文等方面知识。
3.能够正确演唱歌曲中的弱起、切分、符点等节奏。
教学重、难点1.能够按照教师要求的歌曲处理,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能够正确运用横膈膜气息支持来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这首歌曲由作曲家张千一创作于一九九四年底,当时他应邀为电视连续剧《天路》创作音乐。
《青藏高原》是《天路》的主题曲。
歌曲一经李娜的演绎,立即传遍全国,成为大家竞相传唱的歌曲,被全国人民所喜爱。
歌曲以明朗高亢而富有藏族山歌风格的旋律,热情地歌颂了美丽庄严的青藏高原,表达了对祖国锦绣山川的眷恋、热爱之情。
全曲为羽调式,节拍以四四拍为主,间插以四二、四三拍子,引子为散板,曲式结构为有引子、前奏的二段体。
歌曲的第一、二乐段情绪上有一定变化,第一乐段由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构成。
旋律既具秀美、明亮、亲切的特征,同时又低回委婉,情感表达深挚。
第二乐段含有抒情色彩。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一、导入欣赏视频《青藏高原》。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刚刚欣赏的歌曲《青藏高原》及藏族的地理、人文,介绍西藏,总结藏族歌曲的特点。
(声音高亢、嘹亮、清澈、透明,节奏舒展,自由,旋律起伏较大。
)介绍张千一及《青藏高原》的创作背景(电视连续剧《天路》片头歌)。
二、发声练习(要求气息连贯、饱满)解决了作品中的难点:①气息的保持和音程八度大跳 6。
②A段B 段间的八度大跳,让学生记住 1 2 3 6的音高,反复练习。
三、《青藏高原》歌曲学习1.引子部分(1)唱准引子部分的节奏与音高。
引子中第一小节“呀拉索哎”的切分节奏要唱准。
第二、三小节中“哎”的八度大跳,在演唱时口型要充分地打开,声音集中在一点上,并从眉心抛出。
“#2”装饰音,要尽量模仿原唱。
人教版音乐青藏高原第一节教案本节教案的主题是“青藏高原”,旨在让学生通过音乐的方式来了解青藏高原的文化、历史、自然风光等,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片神奇的土地。
一、教学内容1. 介绍“青藏高原”的概况,让学生了解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2. 介绍青藏高原的音乐,让学生了解本地的传统音乐,如藏族歌曲、蒙古族长音等;3. 学习青藏高原的相关音乐,如“藏族歌曲”、“蒙古族长音”等,学习传统乐器如“马头琴”、“多多琴”等;4. 通过唱歌、演奏、跳舞等形式,充分表达对青藏高原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青藏高原的特点及其历史文化;2. 让学生学会传统乐器的演奏;3. 让学生学会青藏高原的传统音乐;4. 让学生学会表达对青藏高原的热爱,感悟青藏高原的神奇之处。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本地的传统乐器,如马头琴、多多琴等;2. 准备青藏高原的传统音乐,如藏族歌曲、蒙古族长音等;3. 准备录音设备,让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节奏演奏;4. 准备学习资料,如音乐乐谱、影像资料等。
四、教学时间1. 先给学生介绍青藏高原的特点及其历史文化,并让学生朗读美文;2. 然后让学生学习传统乐器,如马头琴、多多琴等,并让学生按照正确的节奏演奏;3. 接着,让学生学习青藏高原的传统音乐,如藏族歌曲、蒙古族长音等;4. 最后,让学生通过唱歌、演奏、跳舞等形式,充分表达对青藏高原的热爱。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演奏及表演的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2. 通过学生习作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地的传统音乐的理解情况;3. 通过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对青藏高原的热爱情况。
接力版五下音乐五雪域高原5青藏高原教案一. 教材分析《青藏高原》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藏族民歌,它描绘了青藏高原的壮丽景色和藏族人民的生活状态。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能够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青藏高原》,使学生了解藏族的文化和风俗,感受青藏高原的美丽与神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藏族民歌的特殊唱腔和节奏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美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藏族的文化和风俗,感受青藏高原的美丽与神秘。
2.学会演唱《青藏高原》,掌握基本的藏族唱腔和节奏。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藏族民歌的特殊唱腔和节奏。
2.歌曲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播放歌曲,让学生感受藏族民歌的特色。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引导学生模仿。
3.讲解法:讲解歌曲的背景、歌词的含义和演唱技巧。
4.小组合作法:分组练习,互相交流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图片、视频等。
2.乐器:吉他、鼓等。
3.教学用具:乐谱、歌词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青藏高原》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引导学生关注青藏高原的景色和藏族人民的生活。
2.呈现(10分钟)介绍歌曲的背景、歌词的含义和演唱技巧。
展示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青藏高原的美丽。
3.操练(10分钟)分组练习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讲解藏族民歌的特殊唱腔和节奏,引导学生正确演唱。
4.巩固(10分钟)进行小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演唱得更好。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讲解其他藏族民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藏族音乐。
播放其他藏族民歌,让学生欣赏和学习。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美感和藏族文化的特点。
《青藏高原》教学目标1、理解感受富有藏族山歌的演唱风格特点,把握变换拍子的特点。
2、指导学生使用恰当的速度、力度,用秀美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
3、引导学生感受西藏雪域高原特点的音乐作品的美感与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学唱《青藏高原》,并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音乐风格2、能使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自信的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难点掌握休止符、三拍延长音的唱法,准确使用呼吸来表现歌曲的美。
教材分析这是作曲家张千一创作的一首歌曲。
以明朗高亢而富有藏族风格的旋律,热情地歌颂了美丽庄严的青藏高原,表达了对祖国锦绣山川的眷恋、热爱之情。
全曲为羽调式;节拍以四四拍子为主,间插以四二、四三拍子,引子为散板;曲式结构为有引子、前奏的二段体。
引子开始,由人声合唱出一个明朗、高亢、山歌风的衬腔,把人们带入到辽阔的青藏高原的意境之中。
接着,由器乐演奏深化了这个音乐主题。
A段由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构成。
第一乐句作为全曲音乐主题的集中表达,具有秀美、明亮、亲切的特征;第二乐句继续承接着这个特征,切分节奏的使用使之更具活力;第三乐句作为一个转折,主要在前半句的音区和旋律音调上发生了变化,较低的音区和较为低回委婉的旋律,使感情表达更显真挚;第四乐句开头出现的后半拍起唱的节奏,使之既富有变化,又富有动力,后半乐句的旋律与第二乐句的结尾相同,使之具有“合”部的特征。
B段以宽广的衬腔开始,接以和引子相同的五度跳进为特点的藏族山歌音调,并以此贯穿于B段的各个乐句,使歌曲的明朗、高亢的山歌风格得以更为鲜明的表达。
在第二段歌词的最后,还以扩充节奏和提升音区、扩展旋律的手法,变化重复了结尾乐句,把音乐情绪推向高潮,尽情地抒发了对青藏高原的赞美、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1、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生活着五十五个能歌善舞的兄弟民族,和汉族一样,民歌也是各少数民族音乐中最基本的音乐形式。
歌曲《青藏高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演唱《青藏高原》。
2、通过欣赏《太行颂》、《黄土高坡》、《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结合演唱《青藏高原》,体会山西汉族、陕西汉族、内蒙古蒙古族、青藏高原藏族的不同音乐风格、感情气质。
3、学会区分二段体、三段体教学重点背唱歌曲,并体会它风格特点教学难点体会不同歌曲所体现的不同民族、地域的不同音乐风格特点、感情气质、曲体结构。
学会用声音来表现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
前者要用秀美舒展的声音来表现辽阔热情的风格特点。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神州大地——锦绣山川-----《青藏高原》1、唱歌:《青藏高原》2、欣赏:《太行颂》《黄土高坡》《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教学过程1、导入采用中国地图、画和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引入课本中心内容:通过唱歌音乐欣赏来了解祖国的锦绣山川——青藏高原、太行山、黄土高坡、兴安岭,并且体会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所形成的不同的音乐风格。
2、唱歌《青藏高原》(1)观赏青藏高原风光的图片,感受青藏高原风光的美,进一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播放该歌曲的演唱视频。
,体会情感。
(3)分三个部分跟着哼唱。
A、引子:“呀拉索哎”。
特别注意“呀”的切份节奏,“哎”的八度大跳和装饰音,并引导学生对高亢的山歌风格和辽阔的青藏高原风光的联想。
B、由“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到“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引导学生用明朗亲切的声音来歌唱。
头两句音调、节奏均比较平稳,后两句少有变化,尤其注意第二句“还有”的切分,“有”到“无”的八度跳进,以及第四局的后半拍起唱的节奏。
C、由“哦,我看见”到“那可是青藏高原”。
节奏比前宽广舒展,旋律音调起伏幅度更大。
尤其应当注意四三拍子、四四拍子中,二拍延长音的区别。
结尾乐句中,“那就是青藏高原”的“高”字拖腔。
(3)在分段练习的基础上,将全曲连续演唱。
进而分析该曲的曲式:带引子的二段体。
3、分析歌曲《太行颂》(1)介绍《太行颂》的内容、音乐形象,启发学生对山西民歌风格、颂歌特点的关注。
《青藏高原》教案霸州市第十一中学刘雪莲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青藏高原》歌词的内涵,进一步了解藏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2、学生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有表情地演唱。
3、在理解和掌握歌曲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其它艺术形式对歌曲进行诠释和表现, 提咼创造力。
教学重点:学唱《青藏高原》,并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视听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感受歌曲情绪和咅乐风格,理解歌曲内容。
2、采用分段学唱的方法,再通过反复聆听录音范唱,使其掌握歌曲。
3、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合作能力,尝试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样一组画面,让我们来共同欣赏。
播放课件青藏图片2、师问:看到图片中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你联想到了那些有关的音乐作品?生答:《青藏高原》、《天路》、《珠穆朗玛》、《北京的金山上》等。
3、师:请大家推选一位男生或女生给大家哼唱几句?4、师:同学们想听老师哼唱儿句吗?《北京的金山上》5、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藏族歌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青藏高原》。
二、新歌教学:1、师:请欣赏富有天籁Z音李娜老师演唱的《青藏高原》。
播放课件李娜MV2、师:下面我们请儿位同学跟我一起从音乐节奏和形体语言来感受歌曲。
具体:a、老师范跳2L2< x xx x — II 边跳边读出节奏型。
XXX X — IIb、带领班上几位丙学二起跳,示意同学们把上面节奏型准确读出來。
C、老师完整把第一部分展示给大家,从哦…的部分和表演的同学拉手做律动跳完剩余部分。
3、小结:师:我们刚才打的节奏型请同学们把握,这就是藏族典型的咅乐节奏之一。
4、师:下面我來弹伴奏,请同学们來哼唱第一段,在哼唱Z前按老师的要求做:提示:a、歌唱正确的坐姿一一挺胸、把通道打开才能保证气息的均匀与流畅。
青藏高原教案教学设计一、把握联系,领悟教材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组教材是围绕“西部风情”来编写的。
学习本组教材要大胆想象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感受家乡的可爱,感受生活是如此美好。
这是本组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
《西藏高原》这篇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高原的天空、高山、湖泊、资源、草原和平原,赞美了西藏高原的美丽神奇与富饶可爱。
因此,我认为本课教学目标一是认识了解西藏高原风景优美、资源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二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西藏,热爱伟大祖国大好河山;在实现上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个人认为,以上两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注重迁移,选择教法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课标理念,我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辅以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学习语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引起学生对课文中西藏高原的天空、高山、湖泊的关注。
教学中为学生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建立亲密、友谊的新型师生关系,三、培养能力,指导学法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导学。
由此,我设立:“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诵读感悟、自主体验--合作探究--自悟自得”的学法导向。
四、训练思维,优化程序1、创设情境--再现美上课伊始,伴随《走进西藏》的音乐,大屏幕上出现西藏高原那迷人的风光。
天籁般的旋律,美丽的雪域风情让学生思绪飘向那片美丽神奇、富饶可爱的雪域高原。
此时,我相机插入导语:西藏高原是个美丽神奇、富饶可爱的地方。
激起了多少人对那片土地的向往与追求。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西藏,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在充满激情的导语中,既回顾了上节课对西藏高原的整体感知,又激起了学生情感,活跃了学生思维,为后面品读课文,突破难点,奠定了基础。
2、品词赏句--领悟美然后,让学生大声地美美地畅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边读边动手在文章中勾画好词佳句。
,我相机出示图片,结合学生视觉上的感知,使教学更形象直观,配以图文并茂的练习。
初中音乐教案-青藏高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青藏高原的音乐风格,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学习青藏高原的基本音乐知识,如民歌、藏戏等。
3. 通过学习青藏高原的音乐,培养学生对我国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青藏高原的民歌:介绍青藏高原地区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歌风格,学习几首具有代表性的青藏高原民歌,如《青藏高原》、《天路》等。
2. 青藏高原的藏戏:介绍藏戏的起源、表演形式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观看藏戏表演视频,感受藏戏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1. 欣赏教学法:通过播放青藏高原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青藏高原,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青藏高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欣赏青藏高原的民歌,感受音乐风格。
3. 学习青藏高原的基本音乐知识,如民歌、藏戏等。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学习一首自己喜欢的青藏高原民歌,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2. 观看一场藏戏表演,了解藏戏的起源、表演形式和特点。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青藏高原音乐的认识和欣赏能力,以及对我国多元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六、教学拓展1. 邀请藏族音乐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青藏高原的音乐文化。
2. 组织学生参观藏族民俗村,亲身体验藏族的音乐、舞蹈和风俗。
3. 开展青藏高原音乐作品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才艺。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比赛成绩,综合评价学生对青藏高原音乐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青藏高原教案(5篇)第一篇:青藏高原教案教学过程:一、激发学习兴趣,搭建认知桥梁从歌曲和学生认知前提来建构学习本课的前提。
听了豪迈激昂的《青藏高原》你有何感受?以学生熟悉的音乐引入课文,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搭起认知桥梁,联系学生认知前提:你知道西藏在哪儿吗?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在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并简介西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了文章,你认为西藏高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学生也许会概括的讲美丽富饶,也许会具体到某一个方面来说,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课外,深入感悟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说说西藏高原的美丽体现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从课文,文中插图,课件,以及图文结合的方法,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到高原的天空、湖泊、森林的确非常美丽迷人,相机引导学生认识这美好的景致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好的礼物,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的美,保护生态平衡。
2、结合课件师生共同总结课文3-5自然段写了高原的美,通过这几方面写的:天空湖泊、鲜花美丽森林(这部分用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一步步出示,引导学生认识文章介绍事物的条理性。
)四、合作学习,领悟写法1、教师用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合作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2)讨论课文从哪几部分介绍西藏高原的富饶?(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各部分又是怎样具体讲的。
(4)各小组自主选择汇报学习结果的方式,比一比哪个组最会学习。
2、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参与指导。
3、展示合作成果,评定各组学习效率。
五、总结提升课文用清晰的条理,为我们介绍西藏高原的美丽富饶,学到这里,同学们想说些什么?(西藏高原这样美丽富饶,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你们长大了去开发那里的宝藏,使我国的西藏更加美丽富饶。
)《西藏高原》教学反思上周我校成功的举办了一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听了几节课感受很深,明显体会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语文课实施的途径和策略来讲,加强语文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弘扬,有利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这种开放的方式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青藏高原》
教学目标
1、了解感受富有藏族山歌的演唱风格特点,把握变换拍子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用秀美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
3、引导学生感受西藏雪域高原特点的音乐作品的美感与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学唱《青藏高原》,并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音乐风格
2、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自信的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难点
掌握休止符、三拍延长音的唱法,正确运用呼吸来表现歌曲的美。
教材分析
这是作曲家张千一创作的一首歌曲。
以明朗高亢而富有藏族风格的旋律,热情地歌颂了美丽庄严的青藏高原,表达了对祖国锦绣山川的眷恋、热爱之情。
全曲为羽调式;节拍以四四拍子为主,间插以四二、四三拍子,引子为散板;曲式结构为有引子、前奏的二段体。
引子开始,由人声合唱出一个明朗、高亢、山歌风的衬腔,把人们带入到辽阔的青藏高原的意境之中。
接着,由器乐演奏深化了这一音乐主题。
A段由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构成。
第一乐句作为全曲音乐主题的集中体现,具有秀美、明亮、亲切的特征;第二乐句继续承接着这一特征,切分节奏的运用使之更具活力;第三乐句作为一个转折,主要在前半句的音区和旋律音调上发生了变化,较低的音区和较为低回委婉的旋律,使感情表达更显真挚;第四乐句开头出现的后半拍起唱的节奏,使之既富有变化,又富有动力,后半乐句的旋律与第二乐句的结尾相同,使之具有“合”部的特征。
B段以宽广的衬腔开始,接以和引子相同的五度跳进为特点的藏族山歌音调,并以此贯穿于B段的各个乐句,使歌曲的明朗、高亢的山歌风格得以更为鲜明的体现。
在第二段歌词的最后,还以扩充节奏和提高音区、扩展旋律的手法,变化重复了结尾乐句,把音乐情绪推向高潮,尽情地抒发了对青藏高原的赞美、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生活着五十五个能歌善舞的兄弟民族,和汉族一样,民歌也是各少数民族音乐中最基本的音乐形式。
它们流传最广,数量最多,始终伴随着各民族群众的生活,表达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理想。
少数民族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藏族歌曲——《青藏高原》(多媒体显示)
2、结合之前播放的青藏高原的图片,请学生描述一下青藏高原的地貌特征,再由教师补充说明。
(青藏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它被称为“世界屋脊”,“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
)
三、学唱歌曲
1、播放李娜原唱的《青藏高原》的视频,从原汁原味中体会藏族歌曲的风格特点、感情气质。
2、播放韩红、腾格尔等歌手演唱的《青藏高原》片段,加以分析比较。
哪种演唱方式好,你更喜欢那位演员的演唱?为什么?
3、在听过不同歌手演唱的《青藏高原》后,学生已经对这首歌曲相当熟悉。
于是让学生分三遍跟钢琴伴奏学唱。
4、在分段练习的基础上,完整演唱全曲,并分析该歌曲的曲式结构。
(带引子的二段体)
5、分析促使藏族民歌音乐特点形成的因素:
①分布区域及地理环境。
②生活特点及风俗习惯。
6、提问:“除了用歌唱,我们还能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曲《青藏高原》?”
7、根据学生的建议,采用朗诵、舞蹈、器乐、歌唱相结合的形式,有表情地演唱。
四、总结
青藏高原,中国最大的高原,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
有我们喜欢的草原和蒙古包,有我们向往的辽阔和奔放。
今天我们一起放飞自己的心灵吧。
播放歌曲《珠穆朗玛》,学生在浓郁的藏族风格歌曲声中走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