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备课模板--实例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优秀9篇一、学习目标:1、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方法,明确数的运算顺序、运算律及乘法公式在根式的运算中仍然适用。
2、正确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二、学习重点:正确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学习难点:二次根式计算的结果要是最简二次根式。
三、过程知识准备1、满足下列条的二次根式是最简二次根式。
2、回忆有理数,整式混合运算的顺序。
3、回忆并整理整式的乘法公式。
方法探究1⑴(512+23)某15⑵(3+10)(2-5)归纳:尝试练习:⑴(3+22)某6⑵(827-53)6⑶(6-3+1)某23⑷(3-22)(33-2)⑸(22-3)(3+2)⑹(5-6)(3+2)方法探究2⑴(3+2)(3-2)⑵(3+25)2归纳:尝试练习:⑴(5+1)(5-1)⑵(7+5)(5-7)⑶(25-32)(25+32)⑷(a+b)(a-b)⑸(3-2)2⑹(32-45)2⑺(3-22)(22-3)⑻(a-b)2⑼(1-23)(1+23)-(1+3)2⑽(3+2-5)(3+2+5)例题解析1、计算:(22-3)2023(22+3)20232、若某=10-3,求代数式某2+6某+11的值。
3、若某=11+72,y=11—72,求代数式某2-某y+y2的值。
内反馈1、计算12(2-3)=2、计算⑴(2+3)(2-3)=⑵(5-2)2023(5+2)2023=3、计算:⑴12(75+313-48)⑵(1327-24-323)12⑶(23-5)(2+3)⑷(5-3+2)(5+3-2)⑸(312-213+48)÷234、已知a=3+2,b=3-2,求下列各式的值。
⑴a2-b2⑵1a-1b⑶a2-ab+b25、若某=3+1,求代数式某2-2某-3的值。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较熟炼地运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证明问题。
2、掌握运用切线的性质和切线的判定的有关问题中辅助线引法的基本规律。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优秀7篇一个好的教案要怎么写?教案的标准格式是什么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7篇《初中数学教案模板》,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初中数学教案格式篇一课程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学时/周学时:/开课时间:年月日第周至第周授课年级、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章节名称2、教学目的3、课时安排4、教学重点、难点5、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等)6、复习巩固与作业要求7、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8、教学参考资料9、教学后记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的比,对应叫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
②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情感与态度①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②通过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比值的推倒,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
教学思考通过例题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感受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在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式、课前准备、幻灯片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带领学生复习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提出疑问“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是否只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个性质?”从而引导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初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优秀7篇)初中数学教案格式篇一课程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学时/周学时:/开课时间:年月日第周至第周授课年级、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章节名称2、教学目的3、课时安排4、教学重点、难点5、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等)6、复习巩固与作业要求7、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8、教学参考资料9、教学后记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能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3.通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讲解,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和抽象思维的能力;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本小节先回顾了小学学过的字母表示的两种实例,一是运算律,二是公式,从中看出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进而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2.教学重点分析:教科书,介绍了小学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一个是运算律,一个是常用公式,上述两种例子应用广泛,且能很好地体现用字母表示数所具有的简明、普遍的优越性,用字母表示是数学从算术到代数的一大进步,是代数的显著特点。
运用算术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小学学生的思维方法,现在,从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渗透了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上是一个质的飞跃。
对代数式的概念课文没有直接给出,而是用实例形象地说明了代数式的概念。
对代数式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1)从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是抽象思维的开始,体现了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明、普遍的优越性。
(2)代数式中并不要求数和表示数的字母同时出现,单独的一个数和字母也是代数式。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5篇初中数学教案模板5篇作为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模板,希望大家喜欢!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1一、教材内容__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认识负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
(板书:相反。
)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二)教学新知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1)引入实例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
(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2.认识正、负数(1)引入正、负数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课题:《平面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2.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2. 相似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练习题。
3. 教学挂图或实物教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引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2.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知相似三角形的特征。
二、讲授新课1.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对应角相等。
(2)对应边成比例。
(3)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课堂练习1. 完成课本上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2. 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意观察、思考和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2.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新课讲授1.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1)解决几何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问题。
(2)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测量问题。
(3)解决工程、建筑等领域的问题。
2.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相似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初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5篇初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5篇结合现实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合作学习探索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并理解为了保证近似数的精确值,近似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下面给大家分享初中数学备课教案,欢迎阅读!初中数学备课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的: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2.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补充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运用,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这些题目的推理都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可以选讲例3.四、课堂引入1.复习(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2)菱形的性质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性质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2.【问题】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3.【探究】(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通过演示,容易得到:菱形判定方法1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通过教材P109下面菱形的作图,可以得到从一般四边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菱形判定方法2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五、例习题分析例1 (教材P109的例3)略例2(补充)已知:如图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证明:∵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E∥FC.∴ ∠1=∠2.又∠AOE=∠COF,AO=CO,∴ △AOE≌△COF.∴ EO=FO.∴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又EF⊥AC,∴ AFCE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例3(选讲)已知:如图,△ABC中,∠ACB=90°,BE平分∠ABC,CD⊥AB与D,EH⊥AB于H,CD交BE于F.求证:四边形CEHF为菱形.略证:易证CF∥EH,CE=EH,在Rt△BCE中,∠CBE+∠CEB=90°,在Rt△BDF中,∠DBF+∠DFB=90°,因为∠CBE=∠DBF,∠CFE=∠DFB,所以∠CEB=∠CFE,所以CE=CF.所以,CF=CE=EH,CF∥EH,所以四边形CEHF为菱形.六、随堂练习1.填空:(1)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3)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4)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的四边形是菱形.2.画一个菱形,使它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8cm.3.如图,O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DE∥AC,CE∥BD,DE和CE相交于E,求证:四边形OCED是菱形。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教案模板3篇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模板下面是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教案模板范文最新3篇初中数学教案板书设计模板,供大家参考。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教案模板范文最新1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难点: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各几人吗?为什么?(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2.男生比*多了2人。
设男生x人,*y人.方程如何表示?x,y的值是多少?3.本班男生比*多2人且男*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y人。
方程如何表示?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象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
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x+y=3,x+y=200,2x-3=7,3x+4y=3y+z=5,x=y+10,2y+1=5,4x-y2=2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x=1;x=-2;x=;-x=y=0;y=2;y=1;y=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x+y=0的解。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8篇教学设计在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务必要考虑逻辑思路清晰,通过写教学设计,教师从而明确新一学期的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1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图形(知识目标)2、会说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能力目标)3、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的阅历,培育学生的爱好、爱好,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情感态度目标)教学难点: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并应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具:多媒体、棉线、三角板教学过程:情景创设:观察电脑展示图,使学生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爱好。
如何来描述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教学过程:1、一段拉直的棉线可近似地看作线段师生画线段演示投影片1:①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学生画射线②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_学生画直线2、讨论小组沟通:①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射线、直线?(强调近似两个字,注意引导学生线段、射线、直线是从生活上抽象出来的)②线段、射线、直线,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相同之处?(鼓舞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3、问题1:图中有几条线段?哪几条?“要说清楚哪几条,必须先给线段起名字!”从而引出线段的记法。
点的记法: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线段的记法:①用两个端点的字母来表示②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自己想办法表示射线,让学生充分讨论,并比较如何表示合理射线的记法:用端点及射线上一点来表示,注意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直线的记法:① 用直线上两个点来表示② 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强调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来表示它们时的区别(我们知道他们是无限延长的,我们为了方便讨论约定成俗的用上面的方法来表示它们。
)练习1:读句画图(如图示)(1) 连BC、AD(2) 画射线AD(3) 画直线AB、CD相交于E(4) 延长线段BC,反向延长线段DA相交与F(5) 连结AC、BD相交于O练习2:右图中,有哪几条线段、射线、直线4、问题2 请过一点A画直线,可以画几条?过两点A、B呢?学生通过画图,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问题3 如果你想将一硬纸条固定在硬纸板上,至少需要几根图钉?为什么?(学生通过操作,回答)小组讨论沟通:你还能举出一个能反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实例吗?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
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15篇)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篇1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
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_2+b_+c=0(a≠0)的根_1、_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_1、_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
然后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
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
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
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a_+b_+c=0(a≠0)的两根是_1,_2,那么_1+_2=,_1_2=。
问题6.在方程a_+b_+c=0(a≠0)中,a、b、c的作用吗?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③当a≠0时,△=b-4ac可判定根的情况;④当a≠0,b-4a c≥0时,_1+_2=,_1_2=。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初中数学教案篇一1.初中数学教案模板1.课题填写课题名称(初中代数类课题)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
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
(讨论、发现、探究)的过程,提高。
(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2)教学难点:易错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4.教学方法(一般从中选择3个就可以了)(1)讨论法(2)情景教学法(3)问答法(4)发现法(5)讲授法5.教学过程(1)导入简单叙述导入课题的方式和方法(例:复习、类比、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2)新授课程(一般分为三个小步骤)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例: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
解法和步骤)。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
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例:分组讨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归纳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步骤,设置系数化为一,负号要变号的易错点)。
③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设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题,学生再次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再次巩固不等式的解法)。
(3)课堂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4)作业提高布置作业(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所创新)。
6.教学板书2.初中数学教案格式课程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学时/ 周学时:/开课时间:年月日第周至第周授课年级、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章节名称2.教学目的3.课时安排4.教学重点、难点5.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等)6.复习巩固与作业要求7.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8.教学参考资料9.教学后记3.初中数学教案范文教学目的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图形变换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图形的内在联系,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对图形变换中对称性的认识,本案例以“探究图形变换中的对称性”为主题,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称性的概念及其在图形变换中的应用。
二、案例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轴对称变换的基本方法,能够识别和构造轴对称图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变换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的识别和构造,轴对称变换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蝴蝶、剪纸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特点。
-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特点,教师总结:这些图形都是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这条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
2. 探究活动- 教师分发轴对称图形的模板,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图形沿对称轴折叠,观察折叠后的结果。
- 学生汇报操作过程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 教师讲解轴对称变换的基本方法:将图形沿对称轴折叠,然后将折叠后的图形展开,得到新的图形。
3. 案例分析- 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建筑、家具等,让学生分析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和对称性。
-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出识别和构造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4. 练习巩固-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总结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变换的方法以及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分享九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分享九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篇1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可以说紧张忙碌却收获多多。
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教九(4)班的数学,我总是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工作中有收获和快乐,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现将教学所得总结如下:一、在备课方面在上课前我总是查阅很多教参、教辅,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总是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写教案,力争做到熟知知识要点,心中有数。
二、在教学过程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学生的参与。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自主的去探究问题,发现知识。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人人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还是难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之经验不足,不太敢放手,怕完成不了当趟课的教学任务。
后来在学校“”的教学模式下,才开始进一步尝试,并在不断的尝试中总结经验。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4)、差生末抓在手。
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
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
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1)、加强学习,学习新教学模式下新的教学思想。
2)、熟读初一到初三的数学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老教师对知识点的处理和对教材的把握,以及他们处理突发事件方法。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这半年的教学工作很苦,很累,但在不断的摸索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
初中数学精选备课教案(最新5篇)初中数学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画两个角的差,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的方法.2.掌握用量角器画两个角的和差,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的画法.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的画法.(二)能力训练点通过画角的和、差、倍、分,三角板和量角器的使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利用三角板画特殊角的方法,说明几何知识常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几何学在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教育,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到简单几何图形组合的多样性,领会几何图形美.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以学生操作为主.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动手参与,认真思考领会归纳.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用量角器画角的和、差、倍、分及用三角板画特殊角.(二)难点准确使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的几分之一.(三)疑点量角器的正确使用.(四)解决办法通过正确指导,规范操作,使学生掌握画法要领,并以练习加以巩固,从而解决重难点及疑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一副三角板、量角器.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教师设,学生动手及思考创设出情境,引出课题.2.通过学生尝试解决、教师把握几何语言美的方法,放手由学生自己解决有关角的画法.3.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小结.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角及角的和、差、倍、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二)整体感知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对画图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掌握.图1(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图1).师:现有工具量角器和三角板,谁到黑板上画一个角等于呢?请同学们观察他的操作,老师要找同学说明他的画法.【教法说明】有上节课的基础,学生会先用量角器测量的度数,再画一个度数等于这个度数的角,学生也会叙述其画法.提出问题:若老师想画的余角、补角呢?学生会想到画、减去的度数后的角,即为的余角、补角.师:是否还有别的方法?这时学生一定会积极思考,立刻回答还有困难.教师抓住时机点明课题:同学们不用着急,今天我们就研究角的画法,学习用三角板、量角器画角的和、差、倍、分以及一些特殊角.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们会解决的.另外,角的画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板书课题……)[板书]1.7角的画法探究新知1.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找学生再次叙述方法:用量角器量出已知角的度数,再画一个等于这个度数的角.操作:略.注意:量角器使用三要素:对中、重合、读数.2.用三角板画特殊角师:请同学们准备好练习本和一副三角板,再找同学说出一副三角板中各角度数.学生活动: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直角、角、角、角.提出问题:你能利用一副三角板画出、的角吗?学生活动:讨论画、的角的方法,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同桌可相互交换检查,找学生到黑板上画.【教法说明】有前一节角的和、差的理解和、、角的。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范例备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备课地点:XX学校数学教研室备课年级:初中二年级备课内容: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性质主备人:X老师参与人员:X老师、X老师、X老师等初中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一、备课目标本次集体备课旨在深入理解和把握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性质这一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统一教学思路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备课内容1.教材分析主备人X老师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指出,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性质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节主要包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判定以及矩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等内容。
2.学情分析参与备课的老师们对学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对于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性质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备课组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4.教学重难点备课组认为,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性质及其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教学重难点,备课组决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形、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5篇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1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
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以过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得出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人归的数学思想。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篇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直线与角度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直线、角度的符号表示法。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画图、分析数据等方式解决直线、角度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直线、角度概念,正确使用符号表示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教学难点:角度的度量,直线与角度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直线和角度的知识,请问你们知道直线是什么吗?学生:是无限延伸的线段。
老师:很好,直线无限延伸,那你们知道角度是什么吗?学生:是由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
老师:非常好,那我们来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吧。
2.讲解(20分钟)1) 直线概念及表示法老师:仔细观察下面的直线,我们能够看到直线是一条无限延伸的线段,我们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直线,例如l。
2) 角度概念及表示法老师:角度是由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我们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角度,例如∠ABC。
3) 直角、锐角、钝角老师:当两条相交的直线互相垂直时,所得到的角叫做直角;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大于90度的角称为钝角。
4)同角图形老师:如果两个几何图形中的角度相等,那么它们就是同角图形。
例如下图中的∠A和∠B是相等的,因此,A和B是同角图形。
3.练习(25分钟)自主学习和操作,完成学习任务和习题。
4.总结(5分钟)老师:同学们,你们学习了关于直线和角度的概念,学会了正确使用符号来表示它们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希望在学习中多思考、多探索,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的讲解及习题练习,学生们能够理解直线、角度的概念,掌握符号表示法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学生能够积极配合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3.学生能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数学概念、原理和公式。
-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如公式、概念、定理等。
2. 教学难点:- 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如计算、推理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游戏、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授- 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3. 小组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4. 练习巩固- 布置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5. 总结反思-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易错点。
-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合作态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评价:- 检查学生的课后练习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评价方式:-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教案范文课题:《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如对边平行、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等。
-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课程一:方程应用题一:知识回顾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方程两边同时乘上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方程应用题1、有些需要逆向思维解答的应用题,可以用方程解答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3)解方程(4)检验,写出答案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弄清题意,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即找出一个等量关系式,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决题中的问题.二:导师讲解和倍关系【例1】育新小学共有108人参加学校科技小组,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4倍.参加科技小组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长方形面积、周长与边长的关系【例2】用一根长5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要使长是宽的2倍,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1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年龄问题【例3】妈妈今年46岁,小倩今年12岁,再过多少年妈妈的年龄是小倩的3倍?路程问题【例4】甲、乙两车从相距28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
甲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价格问题【例5】奶奶买4袋牛奶和2个面包,付给售货员20元,找回5。
2元,每个面包5.4元,每袋牛奶多少元?三:课堂达标训练【强化1】体育比赛中参加跳绳的人数是踢毽子人数的3倍,已知踢毽子的人数比跳绳的人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2数少20人,跳绳、踢毽子各有多少人?【强化2】鸡兔共笼,鸡比兔多25只,一共有脚170只,鸡兔各有几只?(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强化3】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南京开往上海,经过4小时后,甲车落后在乙车后面28千米.甲车每小时行3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强化4】幼儿园大班有10个小朋友,现在有60个苹果平均分给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分得2个,小班有多少个小朋友?四:家庭作业【巩固1】学校数学小组的人数是写作小组人数的1。
课程一:方程应用题
一:知识回顾
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乘上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方程应用题
1、有些需要逆向思维解答的应用题,可以用方程解答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弄清题意,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即找出一个等量关系式,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决题中的问题。
二:导师讲解
和倍关系
【例1】育新小学共有108人参加学校科技小组,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4倍。
参加科技小组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长方形面积、周长与边长的关系
【例2】用一根长5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要使长是宽的2倍,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年龄问题
【例3】妈妈今年46岁,小倩今年12岁,再过多少年妈妈的年龄是小倩的3倍?
路程问题
【例4】甲、乙两车从相距28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
甲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价格问题
【例5】奶奶买4袋牛奶和2个面包,付给售货员20元,找回5.2元,每个面包5.4元,每袋牛奶多少元?
三:课堂达标训练
【强化1】体育比赛中参加跳绳的人数是踢毽子人数的3倍,已知踢毽子的人数比跳绳的人数少20人,跳绳、踢毽子各有多少人?
【强化2】鸡兔共笼,鸡比兔多25只,一共有脚170只,鸡兔各有几只?(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强化3】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南京开往上海,经过4小时后,甲车落后在乙车后面28千米。
甲车每小时行3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强化4】幼儿园大班有10个小朋友,现在有60个苹果平均分给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分得2个,小班有多少个小朋友?
四:家庭作业
【巩固1】学校数学小组的人数是写作小组人数的1.4倍,如果从数学小组调4人到写作小组,两个小组的人数就相等了。
写作小组和数学小组各有多少人?
【巩固2】两地间的路程是210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3.5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28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巩固3】实验小学四年级举行数学竞赛,一共出了10道题,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倒扣5分。
张华把10道题全部做完,结果得了70分。
他答对了几道题?
【巩固4】一根铁丝长54厘米,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使长是宽的2倍,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