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4
近代中国国情及社会主要矛盾一、近代中国的国情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受到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害,社会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革命和战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事件加速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但并未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
二、社会主要矛盾在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民族矛盾中国受到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害,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中国人民要求摆脱外国侵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
2.阶级矛盾中国社会存在着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农民阶级要求减轻赋税负担,土地改革和获得更多的权利;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政治和推进现代化。
3.封建主义和现代化的矛盾中国社会存在着封建主义和现代化的矛盾。
封建主义制度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而现代化则需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
中国需要进行社会变革,推进现代化,以适应世界的发展潮流。
三、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为了解决上述社会矛盾,中国需要采取以下方法和途径:1.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是中国解决封建主义和农民阶级矛盾的重要措施。
通过土地改革,实现土地的公平分配,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2.推进现代化中国需要推进现代化,以适应世界的发展潮流。
现代化需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推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建立现代国家制度和法治社会。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①鸦片战争后, 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 中国领土主权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
③甲午战争的爆发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
《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 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 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 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 《天津条约》又开放了 10个口岸, 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 而不需要重新课税, 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 开放天津; 《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
《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 勒索白银 2亿两, 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
中俄《爱晖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 150多万平方公里。
《辛丑条约》规定, 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 12 处“留兵驻守” ,勒索到 4.5亿两白银, 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 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 “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厦条约》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3社会的特点①政治上:中国不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国家, 领土与主权的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司法于行政的统一不复存在。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
中国近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历时110年,具有社会性质。
中国的整个现代历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屈辱,抵抗和探索的历史,而且是中国人民解放的历史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文章中指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思想与人民群众的矛盾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华民族是种种矛盾中最重要的一种。
”
中国近代史第一卷的第10页说,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制度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以及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
扩展数据:
毛泽东认为,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头号也是最恶毒的敌人。
中国革命的敌人不仅有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资产阶级反动派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使中国革命长期残酷。
革命的主要形式必须是武装斗争,革命力量只能在农村地区建立据点。
中国革命可能会在农村建立据点,并最终走上包围城市,夺取国家权力的道路。
论述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1000字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指中国社会在近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中具有矛盾性的主要社会问题。
主要矛盾是由历史条件的变化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而产生的,反映了社会矛盾的主要矛盾点。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社会经济矛盾和民族矛盾。
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矛盾主要表现为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在近代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中国经济面临着内部封建经济和外部资本主义经济的冲突。
中国的封建经济体系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限制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力,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和生产的低效率。
与此同时,外部的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发展来袭,不仅侵占了中国的市场,破坏了中国的产业,还压迫了中国的劳动人民。
这两个矛盾交织在一起,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的民族矛盾主要表现为中国民族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到了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中国人民长期处于被压迫的状态。
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武力侵略、不平等条约和经济掠夺等手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在民族面前形成了危机感和不满情绪,逐渐形成了一个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
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是近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矛盾之一。
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民主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国。
十九世纪末,中国进入了一个混乱的时期,国家处在分崩离析的边缘。
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先进分子提出了民族独立、民主革命的主张,希望通过革命的方式改变中国的命运。
辛亥革命的胜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它为中国的独立和民主化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制度,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
在中国的民主革命成功之后,社会矛盾的焦点逐渐转移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
中国人民的迫切需求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基本特征?答:(1)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基础。
(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仍然在广大全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阻碍。
(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货多或少的联系。
(⑤)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实例以分裂中国,是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日益贫困化已至大批的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关关系?答:(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富裕。
(2)相关关系——这两项任务是互相区别有互相紧密联系的。
必须首先改变社会制度,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独立,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于创造条件,开辟道路。
3.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答:(1)军事侵略——①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②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③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政治控制——①的内政、外交;②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③扶植、收买代理人。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引言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主要矛盾。
这些矛盾是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的几个主要矛盾,包括国家与农民、工人与资本家、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国家与农民的矛盾近代中国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长期以来是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群体。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与国家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一方面,农民的负担逐渐增加,税收和租金等负担让许多农民陷入生活困境。
另一方面,国家对农民的政策与要求也不尽相符。
土地政策、农田水利等问题成为农民与国家之间的重要矛盾点。
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工人作为生产的主力军,为国家和资本家带来了巨大财富。
然而,工人阶级的权益却受到了忽视和侵害。
工人的劳动条件、工资待遇以及职业健康和安全等问题成为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焦点。
工人组织和罢工等行动也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
城市与农村的矛盾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的集聚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城市就业机会的不足、社会福利的缺失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人口的生活。
与此同时,农村资源和土地的过度开发也对自然环境和农民生计带来了威胁。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遭受了重大挑战。
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封建思想等限制了社会的进步。
然而,推动现代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道德失范、社会风险等。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也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难题。
结论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涉及国家与农民、工人与资本家、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这些矛盾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试述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治动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社会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其中,民族矛盾是指中国被列强侵略、割地赔款、不平等条约等外部压迫,这种压迫加深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使他们更加渴望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而阶级矛盾则是指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对立和斗争。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非常复杂,主要包括地主、富农、农民、工人和资产阶级等。
这些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使得中国社会在近代化进程中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
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现代化建设。
其中,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是第一位的任务。
在这个时期,中国被列强压迫、割地赔款、不平等条约等,这使得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因此,中国的先进分子和爱国志士们积极投身于反对列强的斗争中,他们组织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和反帝运动,包括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独立和民族解放。
中国也需要进行现代化建设。
由于长期受到列强的侵略和割地,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十分落后。
因此,中国必须进行现代化建设,才能够摆脱困境,实现繁荣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和爱国志士们积极推进各种现代化建设,包括工业化、教育现代化、科学技术等,最终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三、总结近代中国是一个充满战争和政治动荡的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中国的先进分子和爱国志士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和努力,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解放的目标。
近代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 最主要的矛盾是( )。
A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B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C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D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正确答案: C解析:近代中国是指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的主要矛盾有两对:一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另一个是中国人民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故本题答案选C。
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方式并存的根本原因是_____。
A: 产品经济的存在B: 物质利益的差别C: 劳动就业的需要D: 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参考答案: D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多层次性是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方式并存的根本原因。
故本题答案选D。
下列航海活动中,得到了西班牙王室支持的是_____。
①达?伽马到达印度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迪亚士抵达好望角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 1497年,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之命,率领船队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第二年到达莫桑比克。
后得到阿拉伯领航员帮助,终于到达印度。
他开辟了从欧洲绕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新航路,促进了欧、亚商业关系的发展。
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于当年10月发现了美洲大陆,从而开辟了从欧洲大陆到美洲的航路。
1519年,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率领探险队驶离西班牙,经过3年完成了环球航行,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1487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资助下,率领探险队出发,于次年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因此,由葡萄牙王室支持的是①④,由西班牙王室支持的是②③。
故选C。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中国人民反侵略失败的原因:第一,社会制度腐败;第二,经济技术落后;第三,缺乏广泛的政治动员,民族国家的意识尚未形成;第四,清朝缺乏强大的制海权。
3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第一,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第二,拜上帝会的负面影响;第三,太平天国反对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也是它失败的重要原因;第四,对外关系上的策略也是失当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1)太平天国起义系统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最高峰;2)太平天国起义基本破坏了清王朝的统治体系 3)太平天国起义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4)太平天国起义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5)太平天国起义支援配合了亚太地区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平等自由权利的斗4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第一,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第二,洋务运动中建立了新式学堂和新式海军,从此开始了中国现代化教育和现代化国防的历史;第三,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开中国工业发展之先河; 第四,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训练和培养了一批掌握近代生产技术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第五,洋务运动派出第一批留学生,翻译西方书籍,促进了西方先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洋务运动的衰败及其原因: 1)封建专制主义根深蒂固,皇帝极端专权;2)社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3)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他们盲目排外,反对引进西方一切新事物和进行任何社会改革;4)外国资本主义的牵制和洋务运动自身的封建性、买办性、垄断性等缺点,使其不能实现预定目标。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①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②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2是经济制度的落后正是因为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教训:○1在近代中国必须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2落后就要挨打,大力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国家强盛的关键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原因:○1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惧怕人民(表现)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2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微弱④民族资产的社会基础狭窄。
教训: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上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局限性。
内容: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建立中华民族“独立的国家”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多选题
【原创版】
目录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2.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正文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
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首先,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在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列强的
侵略和割据,导致国家衰落、民族危亡。
这一矛盾贯穿了整个近代中国历史,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得以解决。
其次,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也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剥削农民,压迫广大劳动人民,使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随着近代化的推进,封建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人民大众要求民主、平等、自由,反对封建主义压迫。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第1页共1页。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1、中国近代两大历史任务是:一是争取民族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中国近代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是:争取民族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紧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取民族立和人民解放,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立、人民解放的终目的和然要求。
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
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这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二者是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
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近代中国的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③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⑤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希望大家不要太相信,因为我几乎是从网上找的答案,大家还是和书对照着看比较好。
也希望大家相互纠错,之后指出来~谢谢!)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主要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联系:争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2、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请注意细节问题,最好看看书)1.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1840年鸦片战争为起点。
在历次的侵略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帝国主义通过侵略战争和武力威胁等,割占中国领土,强占中国租界,强租中国港湾俄国签约《瑷珲条约》占领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
俄国共侵占我国领土150多平方公里。
《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处“留兵驻守”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帝国主义反动侵略战争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造成中国严重的财政危机,直接破坏和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2.政治控制: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在《五口通商章程》帝国主义获得领事裁判权,在《望厦条约》中,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3.经济掠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掠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附庸。
除了沿海、沿江少数城市的经济得到畸形繁荣以外,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都濒临破产4.文化渗透: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帝国主义为了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还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和“黄祸论”另:开始南京完全辛丑加深北京天津开工厂马关香港南京公使北京驻兵辛丑割中国领土最多沙俄(可能记得有点混乱)3、帝国主义列强没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原因: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原因但并非是瓜分中国的图谋破产的原因。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
中国近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历时I1O年,具有社会性质。
中国的整个现代历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屈辱,抵抗和探索的历史,而且是中国人民解放的历史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文章中指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思想与人民群众的矛盾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华民族是种种矛盾中最重要的一种J
中国近代史第一卷的第10页说,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制度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以及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
扩展数据:
毛泽东认为,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头号也是最恶毒的敌人。
中国革命的敌人不仅有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资产阶级反动派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使中国革命长期残酷。
革命的主要形式必须是武装斗争,革命力量只能在农村地区建立据点。
中国革命可能会在农村建立据点,并最终走上包围城市,夺取国家权力的道路。
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必然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阶级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
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此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2)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
①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都出现过这种情况。
②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
③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的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期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要注意的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不同,“封建主义”不但包括地主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还有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
“人民大众”不但包括农民阶级,还有近代新生的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和总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的动力无产阶级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而且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
而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动力。
无论是贫农和中农,还是城市小资产阶级,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得到解放,但是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要采用慎重的政策。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以已发展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上来。
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的主题、路线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各个阶段第一阶段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体思路,大胆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初步设想;初步形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提出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
这些理论成果,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三个有利于”标准理论等,从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第四阶段邓小平理论的确立阶段(1992年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党的十五大提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是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和全体共产人的庄严使命。
1993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方向、根本要求、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根本要求。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国际环境:1、冷战结束,国际局势深刻变化,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2、虽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仍然存在,但世界走向和平、发展的大趋势没有变。
3、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
4、以经济、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白热化。
(2)国内环境: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带来深刻影响,给我们党执政和领导各项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工人阶级队伍扩大,就业压力大,私营、外贸、合资企业的迅速发展,多种利益的冲突等等,共产党面临重大挑战。
(3)党内环境: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增加,干部新老交替不断进行;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加,群众基础在扩大,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反腐拒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联系“三个代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第一,发展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第二,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和功能,它不仅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本质要求,而且反映和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第四,我们党坚持“三个代表”,关键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为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部署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志着党对“三大纪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的认识。
解放思想的内涵为什么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因为(一)与时俱进强化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要求,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始终把着重点放在开拓创新上(二)与时俱进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所证明。
(三)与时俱进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与时俱进作为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从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要求的高度,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升到了新的水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只有始终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才能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创造性,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
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如何理解发展是硬道理首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不断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新局面,这是我们党执政的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
其次: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又是我国现实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形势所决定的。
再次: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拓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当前迫切的热舞就是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实现我国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如何理解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将长期处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因为我国是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业劳动的农业国;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需要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一是生产力不发达,二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成熟,三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不完善。
所以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及其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对基本路线核心内容最简明的概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二)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强的政治保障。
(三)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一)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再审会注意提案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色还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以上经济、政治“三步走”第一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
意味着我们进入了小康社会第三步:到21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
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了。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市场平等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运用各种调节手段,既注重公平,促进效率,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各自的长处。
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同时通过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等弱点和消极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所在。
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晋级制度的基础,是国家音带、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过国际地位,具有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