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9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学习目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二、知识梳理(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________________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表现在许多的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1)_________,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______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___________(2)___________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 ________________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文学艺术,_______ ___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包容性的含义,即_______________ _____求同存异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兼收并蓄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意义: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增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____________。
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____ ___ 和强大的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分析】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自主学习▲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1、古代中华文化独特的辉煌历程殷周时期: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思想的雏形秦国时期: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朝时期: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隋唐时期:中华文化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宋元明时期: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明清时期: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面临冲击。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①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①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二:博大精深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1)文学艺术①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②特点: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③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①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说课稿)肃宁县第一中学闫会增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三方面具体体现;(2)明确我国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3)知道文化区域性的成因和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4)明确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5)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民族性特征,掌握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中华文化成就的呈现,感悟其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三个方面)2、难点:区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三、教法和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设置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从中获得体验。
1、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总结。
2、多媒体演示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更加形象生动地呈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视听效果,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3、事例分析法:课前引导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事例,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积极参与。
4.、讨论法:通过有效的小组讨论,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出办法、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板书学习目标(2-3分钟)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表现及意义。
理解: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特征、相互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重、难点:区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区分中华文化的两个特征。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中华文化[系统知识—学扎实]1.把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2(1)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区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4(1)内涵: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用图示法表示为:(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与包容性有关的三组关系[应用分析—想明白][热点] 2017年8月13日,记述中国象形文字发展历程的《汉字》国际巡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
《汉字》以中国文字发展史为主线,囊括120余件珍贵文物,有卜骨、青铜器、陶器、竹简、拓片、玉石等丰富的文物史料,还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全面展示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历程和汉字相关的各种艺术形式。
《汉字》带动观众在跟随书写的同时,亲近传统、体味文化,不仅带动了全民书写热情,也引发了学术界对汉字现状与未来走势的思考。
结合材料,分析汉字的现状与未来走势为什么会引发学术界的思考?[分析] (1)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承汉字是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
(2)汉字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汉字书写有利于愉悦身心、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退化,汉字的现状与未来走势值得关注和重视。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第三单元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纵向透视)1古代的辉煌历史:2代代相传:见证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文字:文化的基本载体。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创造中国文化的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横向角度)1独树一帜,独树一帜:(1)中国文化内容极其丰富;(2)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3)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1)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的地域文化长期以来相互交流、学习和吸收,不仅逐渐融合,而且保持了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1)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之骄傲。
(3)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的厚重文化底蕴和民族凝聚力。
4.包容性:(1)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是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容并蓄(2)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3)折衷的:它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因素。
练习:1.参观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的古代文明,有的已经衰落,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已经融入其他文明。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虽历经沧桑,但犹如浩瀚的黄河、长江,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限的魅力。
本段强调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a.源远流长b.博大精深c.异彩纷呈d.丰富多彩2.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 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存在② 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③ 北宋的《资治通鉴》为后人所传播,为统治阶级所借鉴④ 中国有许多民族和方言。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教案名称:《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目标:1.通过探究中华文化的源流与发展,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通过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和传统艺术,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中华传统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教学重点:1.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庆祝方式。
3.学习中华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剪纸等。
4.参与中华传统活动,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难点:1.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华传统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设备、教学素材、实物展示等。
2.学生:学生手册、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40分钟)1.导入(5分钟)展示一幅中国古代画作,让学生发表对画作的感受。
2.学习(25分钟)介绍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讲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学习笔记。
3.小结(10分钟)总结学过的内容,鼓励学生表达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第二课:中华传统节日(40分钟)1.导入(5分钟)展示中华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节日名称。
2.学习(25分钟)介绍中华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庆祝方式,重点讲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
学生积极参与,了解不同节日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
3.小结(10分钟)总结学习的节日内容,鼓励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节日和庆祝方式。
第三课:中华传统艺术(40分钟)1.导入(5分钟)展示中华传统艺术品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艺术形式。
2.学习(25分钟)介绍中华传统艺术形式,如中国画、剪纸、书法等,重点讲解中国书法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学生积极参与,欣赏和模仿中国书法的基本技法。
3.小结(10分钟)总结学习的艺术形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中华传统艺术的喜爱和学习心得。
第四课:中华传统活动(40分钟)1.导入(5分钟)展示中华传统活动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猜测活动名称。
《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微课教学设计微课名称我们的中华文化适用年级高二适用类型解读教材知识点来源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1.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分析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教学重难点1.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表现和区别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教学过程:一、考点展示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二、考点精讲(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的区分(1)独特性是从不同的文化形式上看的,主要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表现出来。
(2)区域性是从不同地区上看的。
(3)民族性是从不同民族的角度来看的。
(二)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1)关系: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文化生活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懂得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了解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推动人类进步和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能力目标:1.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兴旺发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威力;2.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所作的独特贡献的史料,体会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3.从历史、军事、文学、科技等方面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方法:提问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练习法、欣赏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相结合教学过程展示PPT,书本课堂探究部分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探究提示:图中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发源于古代的古巴比论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它三个文明古国是什么?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埃及。
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但是发展到今天,四大文明古国文化发展的最终命运是怎么的呢?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本62页,分小组讨论然后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出来?学生阅读教材,讨论(3分钟)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古巴比伦——烟消云散;古印度文化随着雅利安人的入侵被雅利安化了;古埃及文化先后希腊化、罗马化、伊斯兰化,我们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了,那就是面目全非了;这三个文明古国的文化,都曾经因外敌入侵而中断过,有部分甚至已经消失了。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理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本课内容安排,充分体现时代性,形式多样,重点力图学生在理解和参与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实现情感上的升华,增强文化的自信和自觉,从而主动地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
教材分析:《我们的中华文化》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内容。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是全书的核心所在,中华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学习文化,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无穷魅力,体会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的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更自觉地肩负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历史使命。
教学时间:2课时(课前自学1课时,课中探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老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和博大精深的主要表现;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2.能力目标:以文化为主线,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表现和原因,感受中华文化强大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辨别比较、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感;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文化。
教学重点:1、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思考讨论法等。
课堂学习形式预告:课前自主学习成果展示—课堂讨论思考实现体验与感悟—收获与情感升华教师准备:设计课前自学任务单,准备课中教学视频,制作课中探究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自主阅读教材,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熟悉“课中探究活动预告”,收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自学提示:1.自主学习第六课《我们的文化》完成自学任务单,结合课辅的讲解完善自学任务单,并上交反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2)文字的作用、意义(3)史学典籍(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7)不同区域的文化(8)各民族文化◇理解:(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分析(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二、【课程标准】: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必修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高二政治教案)_高二政治教案:2007-2-2521:01:39【课标再现】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三、文化与民族精神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讲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海外华人的民族情结的资料等。
¨考察或参观:以体现民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为题,如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演示: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
必修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高二政治教案)_高二政治教案:2007-2-2521:01:39【课标再现】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三、文化与民族精神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讲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海外华人的民族情结的资料等。
¨考察或参观:以体现民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为题,如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演示: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
必修3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高二政治教案)_高二政治教案:2007-2-2521:03:05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3)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弘扬(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5)人人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2.能力目标(1)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2)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3)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扬者,从而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4)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2)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3)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顾全大局的情感,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念(4)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坚信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5)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二、教学重难点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内容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四、课时3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学生活动:投影展示一组反映民族精神的图片和鲁迅先生的名言,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脊梁”体现在哪些方面的精神?(载人航天、都灵冬奥会带伤比赛、)。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概述一、本单元的地位本单元是第一、二单元的逻辑延伸。
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知道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特性,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体会熔铸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的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中华文化之中的伟大民族精神,更深刻地感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独特的精神力量,更好地高擎中华民族精神的火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正因为如此,本单元是全书的核心所在。
同时,作为全书整个链条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第三单元又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
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四有”新人,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的熏陶。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也只有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不断发展,才能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成为中流砥柱。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本单元共设两课,即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和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中华文化”是本单元的第1课,也就是第六课。
第六课引导学生一同感受五千多年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特点及其生生不息的内在品格;引导学生感受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艺术、凝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精神和非凡创造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装扮中华文化百花园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会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从而更自觉地肩负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历史使命。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也就是本单元的第2课。
结合中华民族数千年绵绵不绝、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启发学生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认识到这一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维系各民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强大的不竭力量之源;结合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也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老中华文化的历程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秦朝时期:促进了的发展;汉代: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进入了时代;宋元明时期:古代中华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产生了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的冲击。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最有说服力的见证:和(1)汉字为书写,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
中国史书,,为世界所仅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原因:、、(2)包容性:①含义:即和。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所谓“兼收并蓄”,就是。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
4、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内因:外因: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不仅仅是指文学,还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曲等多种形式。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展示有独特的作用。
(2)风格(特点):。
(3)地位:展现了,在占有重要位置。
2、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地位:是一个的重要标志之一(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生动体现,具有和的特点。
3、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原因:我国幅员,各地千差万别,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特点。
(2)特点: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既,又保持着的特色。
形成了的特点。
4、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的丰富色彩。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得利于,又有各自的。
它们都是的瑰宝,都是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和,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和强大的。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
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材料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中华文化的内容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2.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7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材料的启示?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地位)3、中华文化中的科学技术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7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材料的启示?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地位)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2)文字的作用、意义(3)史学典籍(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7)不同区域的文化(8)各民族文化◇理解:(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分析(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二、【课程标准】: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的突出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四、【相关知识】:(1)回顾以前历史课中所学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部分内容。
(2)回顾地理课本中我国不同民族和区域的特点。
五、【方法点津】:(1)举办讲座或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和我园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资料,来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征。
(2)考察或参观有关的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通过搜集或演示各民族的不同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深入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因素,深入理解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这种文化心理、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的认识,姓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4)撰文:“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六、【课文导语】: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们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
中华各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七:【新课教学】: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课程标准】: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新课教学】:(一)、古代辉煌的历程◇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探究提示:图中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发源于古代的古巴比论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课堂探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
”你能为这个结论作出进一扫证吗?◇探究提示: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神舟”五号我人飞船成功发射。
在环绕球14圈后,于16日6时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成人航天术的国家。
人航天技术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巨型航天工程,我国航天事业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它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都是由我国创造的。
“神舟”五号载人飞行的成功,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得以实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创造力和自强不息的风貌,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能创造辉煌过去,也一定能创造辉煌未来。
◇点拨:“文化名人”介绍我国儒学宗师孔子的生平,主要评析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
◇课堂练习: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及其每一时期的特点。
在中华文化发辰吏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泰朝,它统一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相比以前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而言.是时代文化的飞跃。
故选B。
其他三项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不是题干的所指,故不选。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
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
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课堂练习: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 )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问不同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是从发展结果看,其他文明从发展结果看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被融合,只有中华文明菥火相传,传承至今,故选D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①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点拨:“相关链接”描述了我回汉字的发展过程。
方言、民族的多样化与汉字的统一性,深刻表述了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促进民族凝聚力中的巨大作用。
(2)史书典籍。
①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记录了中华文字的字体发展演变,传承了中华民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吏书其籍.我固的史书其籍种类多、规模大、存留丰富、影响深远,记戴传承中隼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课堂练习: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古也较多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一脉相承。
其中①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②是从汉字上证明.③是从史学其籍上证明。
④不符题干要求,故选C项.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箸。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课堂练习: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③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客性的相关知识。
其中②明显错误.故选D(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中华文化的衰微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课堂探究:(1)忆一亿,17、18世纪的地界发生哪些变化?(2)查一查,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有哪些表现?(3)想一想,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的衰落是什么父系?◇探究提示:(1)①在政治上:欧洲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建主义②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产生工业革命,开始冲击封建自然经济。
③思想上:继文艺复兴后产生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冲击封建统治,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④在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
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开展,西方国家展开殖民掠夺与,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①清朝统治者极力提供程朱理学,残酷压抑进步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
②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现代科技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③人们封建落后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
④以中因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浙渐稿失。
⑤西学大量传入中田,西学东渐现象不断发晨,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3)①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
国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
②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国家衰落.不利于国家发展。
◇课堂练习: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④洋务运动出现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衰微的原因,故①②正确。
③④恰相反,维新运动有助于思想进步,洋务运动有助于国家强大。
故选A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本知识点教材从三方面分析论证:第一层论证了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重要因素;第二层论证在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曲折探索中得到的结论;第三层论证了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崭新一页。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