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作为古都的历史条件和原因
- 格式:docx
- 大小:18.63 KB
- 文档页数:2
东汉定都洛阳原因及过程考述摘要:洛阳作为中国的古都,共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定都,其中尤以东汉时期它的历史地位最为重要。
东汉政府最终选择定都洛阳,是审慎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原因很多,如刘秀的个人因素和气候条件的改变等。
关键词:洛阳;东汉;都城选择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地之一,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时间长达2000年之久。
洛阳的古都地位毋庸置疑。
十三个王朝里,就建都地位、影响力来看,东汉时期是极其重要的。
东汉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持续了近两百年的时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一、东汉定都洛阳的过程一个王朝最终选定它的都城,绝不是统治者草率的举动,而是要经过整个统治集团的深思熟虑。
东汉王朝定都洛阳的过程是逐渐完成的,经过了西汉定都洛阳,新莽时规划并立两都,东汉初最终定都洛阳三个阶段。
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初欲定都洛阳,后采纳刘敬、张良等臣下的谏言,改都长安。
“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
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
”①刘敬的分析可谓周密。
关中土地肥沃,为天府之地。
司马迁认为关中地区“其民有先王之遗风,好稼啬,殖五谷,地重,重为邪。
”②且随着秦统一后迁徙豪强到关中,使得世家大族势力生根,带动这一地区的百姓好利,乐于从事商业活动。
正如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说:“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为奸。
”③长安处于宽阔的关中平原上,邻近西戎,形成人们广博、开阔的胸怀。
而且,刘邦本人“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④长安的民风也正合他所尚。
有学者认为西汉的世风是多元化的,主要由楚风、儒风和黄老之风构成,而三者势力的消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刘邦个人活动的积极成果⑤。
但是世易时移,到王莽的新朝时期,已经迫切需要改变,王莽统治下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着手营建东都洛阳。
王莽宣布:“以始建国八年(16年),岁缠星纪,在洛阳之都。
中国定都为什么要在这四个地方选择?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其间王朝的更迭也非常寻常,但是细数历朝历代都城的建立,我们可以看到,能够被选定为国都的城市并没有多少。
中华大地坐拥四海,国内城池林立,为何能够成为首都的城市始终就是那么几个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廓清一个概念,首都并不同于一般城市,想要成为一国的首善之地,所要考虑的条件也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规模这一项。
军事条件、经济条件、民风、根基、城市交通条件等等一系列问题综合考虑下才能够选定首都。
如此一一细数下来,符合条件的城市也就那么几个。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朝代有很多,首都却只有那么寥寥几个的原因。
纵观历史,能被成为古都的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当今人们所公推的古代名都大概就是“西安、南京、洛阳、北京”这四个超大规模,而且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了。
其余比如开封、杭州等城市和他们比起来都逊色不少。
首先,我们横向对比这四个大型城市,会发现很多的共同点。
能够被历朝历代的人杰共同选为首都的这些城市最重要的就是地理上的相似性。
能够成为首都,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防御问题,首都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安全是第一要务。
所以这四大古都都有雄关名山守护,往往占据地势,易守难攻。
比如西安,就有函谷关、大散关、武关以及秦岭的拱卫,南京城有钟山的守护、洛阳城则有太行以及嵩山作为屏障,至于北京城更是有燕山山脉绵延护卫,异族大军想要攻入这些城池,必须要付出巨大代价首先攻破这些雄伟的关隘。
除了山岭的守护之外,水源更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因为首都必须是一个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全国的富户以及政治家都梦想着在京城中一展身手,所以京城的人口往往是最多的。
人口越多,水源问题就越紧张,古代不像我们现在有着便利的交通,还有诸如南水北调的超级工程,他们选择都城时一定会将取水便利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所以,西安有着渭河,南京也有秦淮河、洛阳城有黄河、北京城也有京杭大运河作为取水的来源。
林则徐推荐到了裕谦幕中 , 又一次到了浙江前线。
“ 定海再失 , 镇海亦陷 , 裕谦自尽”,“ 十一月 , 浙江大雪 , 英军主力南撤 , 宁波空虚 , 但奕经不敢进取”,“ 魏源深感英军反复难测 , 清军虚骄难胜 , 朝廷和战不决 , 对战局悲观失望”。
輥輲訛另者 ,由于在定海的防守问题上与诸将领意见有分歧 , 而自己的意见又未被主将裕谦采纳 , 随着定海的再次沦入敌手,“ 魏源也自知在军营人微言轻”, 輥輳訛自己之谋略无从施展 , 所以他只在裕谦营中逗留数月 , 便辞归扬州。
综上所述 , 魏源在道光二十年秋 , 为友人所邀 , 到了浙江前线宁波 , 参与审讯了俘获的英国俘虏安突德 , 之后又离开浙东前线 , 到了杭州西湖 ; 道光二十一年(1841 裕谦担任钦差大臣之后 , 由林则徐推荐到了裕谦幕中 , 又一次到了浙江前线。
由于对战局的悲观失望加上自己的不得志 , 遂在裕谦幕中逗留数月便离开浙江前线去了扬州。
注释 :①清史稿 . 第 37卷 .②海国图志 (五十卷本 . 第 35卷 , 第 26页 .③黄丽镛 . 魏源年谱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85年 , 第 113页 . ④夏剑钦 . 魏源传 . 岳麓书社 , 2006年 , 第 125页 . ⑤古微堂诗集 . 第 6卷 , 第 15页 . ⑥古微堂诗集 . 第 10卷 , 第 13页 . ⑦京口琴娘序曲 . 魏源集 , 第 741页 .⑧杨国桢 . 林则徐传 . 人民出版社 , 1995年 , 第 423页 . ⑨同⑧ , 第 424页 .⑩魏源集 . 中华书局 , 1976年 , 第 849页 . 輥輯訛同③ , 第 117页 . 輥輰訛李柏荣 . 魏源师友记 . 岳麓书社 , 1983年 , 第 33页 . 輥輱訛同④ , 第 127页 . 輥輲訛李瑚 . 魏源研究 . 朝华出版社 , 2002年 , 第 361页 . 輥輳訛同④ , 第 129页 .摘要 :本文以洛阳、西安、开封三大古都为例 , 通过分析它们各自的地理区位因素 , 来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从形成到衰落的各个阶段 ,认为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的兴起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 并对古都的发展与迁移起着重要作用 , 同时也是古都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试析区位和地缘因素对古都洛阳兴起与衰落的影响【摘要】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古都”之一,古代社会前期曾屡屡成为不少王朝的都城,后期却走向衰落沦为一个普通的地方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区位和地缘因素是古都洛阳发展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区位因素为古都洛阳兴起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地缘则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区位与地缘因素的演变则引起古都洛阳相应的演变。
【关键词】区位地缘洛阳兴起衰落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古都”之一,曾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王朝在此定都,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称[1]。
今天,洛河沿岸东西不足100公里的范围内依然有二里头夏朝都城、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等五座遗址集历代都城建设之精华,被誉为“五都会洛”[2]。
这些城址最晚的也早于宋代,属于中国古代社会前期的都城,古代社会后期即北宋以后,洛阳走向衰落沦为一般的地方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区位和地缘因素是古都洛阳发展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区位因素为古都洛阳兴起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地缘则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区位与地缘因素的演变则引起古都洛阳相应的演变。
一区位与地缘的概念区位与地缘是地理学的两个概念,是对某地地理环境与位置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区位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本身所具有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河流、交通等地理要素的特点,以及与所在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等客观事物在空间关系上的总和[3]。
据此可知区位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古都洛阳的区位可以理解为洛阳本身所具有的位置、交通、经济等各项因素,互相交织共同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这为古都洛阳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地缘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与周边地理环境的相关性,它是随着国家或地区之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要素交流的日益频繁而产生的对国家或地区地理区位的深化,是某区域在特定区位基础上产生的与其他区域之间的相对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区域之间的各项联系和交流必然不断加剧和频繁,这就使得作为某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的中心———城市的地缘因素呈现出很大的变化幅度。
160《名家名作》·杂谈素衣不忍弃,为有洛阳尘—宋辽金时期洛阳城市地位衰落的历史原因韩皓然[摘 要]宋辽金时期洛阳虽作为政治陪都,但总的趋势是走向衰落。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其次,洛阳作为“四战之地”,每一王朝末期的战乱都使洛阳饱受战火蹂躏,洛阳作为传统的政治城市失去了政治支持和经济基础;最后,周期性的自然灾害也严重制约了洛阳城的发展。
[关 键 词]宋辽金时期;洛阳;政治地理;自然气候洛阳在历史上长期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其城市地位自唐代安史之乱后就开始不断下降。
北宋时,洛阳作为政治陪都和“龙兴之地”被格外重视,北宋末年,洛阳城被金朝统治。
金朝中后期,金宣宗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同样也将洛阳作为政治陪都。
虽然两次作为政治陪都,但洛阳的经济、政治地位甚至是城市规模都未得到恢复与发展。
古都洛阳在宋辽金时期的衰落与政治经济、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条件是密不可分的。
一、政治地理因素学者周振鹤在《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中指出,其中最为要紧的一是其地理区位,二是其地理环境。
所谓的地理区位就是被选为都城的地区是否位于统治区域的中心以及与统治集团的发源地是否相近;而地理环境就是所选择的都城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气候条件。
(一)地理区位变化黄河流域是唐之前大一统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道:“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
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①而这里的“天下之中”指的就是洛阳。
继承北周而立的北宋定都开封,洛阳为西京,作为政治陪都。
洛阳从此结束了长期为国都的历史。
哪怕宋太祖曾多次明确表示想要迁都洛阳,仍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
然而南下的女真人对“天下之中”的选择是截然不同的。
金人梁襄认为:“本朝与辽室异,……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
”②在金朝的统治区域中,燕京地区是其“皇业根本”。
因此将燕京设为政治经济中心,金朝统治者才能将对全局的控制力发挥到最大。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洛阳历史现状分析报告范文1. 引言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本报告旨在对洛阳的历史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从城市布局、历史建筑、文化保护等方面探讨其发展潜力和未来发展方向。
2. 城市布局洛阳位于中国中部,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
作为古代中国六朝之一,洛阳的城市布局受到了古代建筑规划的影响。
城市以洛河为轴心,分为东城和西城两部分。
东城以皇宫和贵族居住区为主,西城则是商业和民居区域。
这种古代的城市布局至今仍然保留,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改善和完善。
3. 历史建筑洛阳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白马寺、龙门石窟和洛阳故宫。
白马寺建于东晋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
寺内保存着众多的佛像和古代文物,是文化研究和旅游的重要景点。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石窟内有数以千计的佛像和壁画,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洛阳故宫是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的皇宫,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故宫遗址之一。
故宫内有大量的建筑遗迹和文物,是了解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重要地方。
这些历史建筑的存在使得洛阳成为了历史爱好者和文化游客的圣地,也为城市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4. 文化保护洛阳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对历史建筑和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
此外,洛阳还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和展览,提高市民和游客的文化素养和认知。
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建筑,洛阳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和团队,进行科学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他们在保证建筑物原有风貌和结构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复和改造,以适应现代人们的需求。
此外,洛阳还注重历史建筑的利用,将其转化为博物馆、文化中心、艺术展览馆等文化设施,使之兼具保护和利用的功能。
5. 发展潜力和未来发展方向洛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底蕴。
它的发展潜力巨大,可以通过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来实现。
西安与洛阳争夺中国第一古都的历史与现实西安与洛阳争夺中国第一古都的历史与现实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许多城市都承载着丰富的古都遗产。
而在这些城市中,西安和洛阳两座城市一直在争夺着“中国第一古都”的称号。
本文将探讨西安和洛阳在历史与现实中的争夺,并分析其各自的特点与优势。
一、历史背景与发展西安作为中国古代长安城的所在地,拥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
它曾是多个朝代的首都,包括西周、西汉、唐朝等。
在这段时间里,西安发展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和陵墓,如兵马俑、大雁塔等。
洛阳则是中国古代大梁城的所在地,同样具有较长的历史。
它曾是东周、东汉、北魏等朝代的都城,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中心。
洛阳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古建筑和文化遗产,如龙门石窟、白马寺等。
二、历史争夺的原因1.历史地位的认同西安与洛阳都曾是多个朝代的首都,因此它们代表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辉煌。
双方都认为自己拥有更为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努力维护自己作为“中国第一古都”的地位。
2.文化影响力的竞争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城市,西安和洛阳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两座城市都有庞大的游客群体,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到访。
因此,谁能够更好地传播本地的历史文化,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三、现实条件的比较1.历史建筑和遗产数量西安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和遗产,如兵马俑、大雁塔等。
这些建筑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而洛阳也有很多著名的古建筑,如龙门石窟、白马寺等。
虽然洛阳的数量稍逊于西安,但它们的品质同样令人称道。
2.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西安和洛阳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来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
西安修建了许多高标准的酒店和旅游景点,提供便利的交通和优质的服务。
洛阳也在不断发展旅游业,并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两座城市都在为游客打造更好的旅游体验而努力。
3.文化活动和节庆规模西安和洛阳都举办了许多规模庞大的文化活动和节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比如,西安的古城墙音乐会、洛阳的牡丹花会等。
中国定都为什么要在这四个地方选择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中国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选择了不同的地方作为定都,这四个地方分别是西安、洛阳、北京和南京。
这些选择背后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原因,下面将详细说明。
首先,西安(长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古都。
西安是中国首都最早的定都地之一,它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包括秦、汉、唐等。
这主要是因为西安地理位置的优势。
西安处于内陆地区,有着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水资源,为统一中原地区和北方平原提供了便利。
此外,西安位于黄河流域的西部,也是东西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对于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洛阳作为东汉、北魏以及其他朝代的都城,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洛阳位于黄河流域,是东西交通的重要中转站,同时也是南北交通要道的重要节点。
此外,洛阳地理位置靠近黄河,有利于农业发展,也有利于对黄河洪水的抵御。
另外,洛阳的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曾经是儒家、佛教等思想流派的中心,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个选择是北京。
北京是明清两朝的首都,现在是中国的首都。
北京选择为定都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地势较为平坦,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农业。
其次,北京位于华北地区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对中国各地的统治和管辖。
此外,北京周围还有山川相依、宜居的自然环境,对于帝王居住和国家治理提供了便利。
最后,北京的文化底蕴丰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也是北京成为定都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一个选择是南京。
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和民国的首都,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南京地处江苏省的中心地带,处于长江流域,地理位置优越,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
其次,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南京还是中国反侵略战争的重要战略据点,因此在中国战争胜利后,南京被选为国民政府的首都。
总的来说,中国定都在西安、洛阳、北京和南京这四个地方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和地理背景的选择。
古人定都洛阳的地理原因古人选择洛阳作为都城的地理原因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其地理位置在古代被认为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古人选择洛阳作为都城的地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洛阳地处中原地区,地理位置优越。
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位于黄河中游地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洛阳位于中原地区的西部,地理位置靠近黄河,这使得洛阳成为了连接中原和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古代的交通主要依赖水路和陆路,而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路之一,通过黄河可以方便地进出中原地区。
因此,洛阳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得它成为了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
洛阳地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
洛阳地区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古代的都城需要有足够的粮食供应来维持城市的运转,而洛阳地区的农业发达,可以提供丰富的粮食和农产品。
这使得洛阳成为了一个具有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的都城。
洛阳地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洛阳地处暖温带,属于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春暖花开,夏日炎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
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居住。
古代的都城需要有良好的气候条件,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和适宜的农业生产条件。
洛阳的气候特点使得它成为了一个宜居的都城。
洛阳地区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洛阳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和水资源,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同时,洛阳地区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使得洛阳成为了一个具有文化魅力和吸引力的都城。
古人选择洛阳作为都城的地理原因主要包括其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以及资源丰富和文化底蕴深厚等方面。
这些地理条件使得洛阳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古代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专题16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1【母题来源】2022年全国乙卷【母题题文】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
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任职地事迹刘陵安成(今属江西)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
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南郡(今属湖北)(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
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
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
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
”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全椒(今属安徽)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童恢不其(今属山东)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
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
”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
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
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
(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从良吏治虎出发,最容易立意、最简单直接。
历史现象:《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四位良吏都推行德政治理虎患。
历史结论:东汉时儒学仁政思想影响官员治国理念。
示例二:从东汉虎患出发,引申到东汉时代特征。
历史现象:东汉时四位良吏都有治虎经历,说明东汉虎患严重。
历史结论:东汉时期封建门阀政治黑暗导致虎患加剧,《后汉书》中推崇的良吏既是治虎,更是按照儒家“仁政”理念,施行德政治理地方,教化百姓。
示例三:从良吏标准出发,直击东汉儒家主流价值观。
历史现象:东汉时期四位官员因治理虎患,被史书推为官员施政典范。
历史结论:儒家“德政”“教化”思想是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史书以推崇良吏“以德治虎”为导向,塑造官员正确价值观念和施政理念。
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北京作为有影响的都城可以从938年算起,比南京晚了七个世纪。
后起的金、元情况大致相同,既要统治中原,不可能将首都设在民族的发祥地,但又不能离得过远。
于是北京就成为最合适的地方。
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谈谈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中国历史上主要都城定位的问题。
定位就是指首都应该确定在全国范围内的哪一个地理位置或者说区位上。
从宏观的方面讲,这个位置必须是最有利的,其他地点都不如它。
从微观的方面讲,这个地点的地理环境又适宜建设都城。
前贤今哲对中国古都的研究已有许多成果,我在这里想换一个角度,从政治地理背景来思考这一问题。
中国古代一统王朝与分裂时期以及近现代的首都,主要都设在现在五个城市或其附近,这五个城市即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
如果从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而言,这五个城市可以分成两组:东西向的西安、洛阳与开封,南北向的北京与南京。
这两组首都所占历史时期也正好明显地分开:前一组占据了前大半段历史,后一组则占据了后小半段历史。
再仔细一点分析,每一组的定都过程及其变迁都出现往复徘徊现象。
也就是说,在一段时期里同时存在两个地点都适宜建都的情况,难有绝对的取舍,于是首都经常在这两个地方来回搬迁,这种搬迁不仅仅发生于王朝变更之后,有时在一个朝代里也存在短时迁移或同时两都并建的情况。
仔细点说,在从西周到唐代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西安与洛阳都同时是适宜建都的地方,所以首都在两地之间徘徊搬迁多次。
从唐末到北宋200年间,则是洛阳与开封的徘徊时期,这可以算作是一个短短的间奏曲。
而大致从金朝至今则是从北京到南京的往复时期,这一时期也长达800年,而且由于与当代相关连,更显其重要。
一一般而言,统治集团都力图将首都定在与自己起家的政治根据地不远的地方。
除此之外,首都所在地的经济地理条件也有一定的重要性。
首都必须位于交通枢纽处,这样既有利于对全国的政治控制,同时又保证对首都的经济供应。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干货满满!二、古代中国的都城迁移过程古代都城一般都设在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食和物资。
(1)夏商时期主要建在黄河支流如商朝的殷(河南的安阳)位于黄河的支流洹水之滨。
西周的镐京,地处沣水和渭水的交汇之处。
这里是关中平原中央,是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带,享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行便利的经济文化往来。
(2)西周末年开始到唐末都城逐渐由西向东迁移,形成东西两京制度与东西文化轴心带。
如镐京、咸阳、长安→洛阳。
这局面前后经历了2000多年。
这一经济文化轴心带的建立,也完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央集权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二是诸夏的融合与汉族的形成。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平原广大,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
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
中唐以后气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
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
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
先后建都的城市有北宋的东京(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扬州、建康(南京);西夏的兴庆府(银川);辽的中京大定府(内蒙宁城县大名城)、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南)、东京辽阳府(今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等和金中都(今北京)。
这时的国都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商业经济和市民文化却得到空前的发展。
商业活动在国都城市里的巨大活力,冲淡了王权的力量,尤以东京和临安最为显著,形成中世纪世界壮丽无比的大都会市场。
此间,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都无一例外地继承发展了由孔子总结的夏商周文化的传统精华。
关于洛阳的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国的中原古都洛阳!我是今天为大家带来洛阳的导游小姐姐,下面将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洛阳的文化之旅!一、洛阳概况洛阳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下辖地级市,世界文化名城,素有“龙城”之称。
洛阳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被誉为“中原明珠”,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
二、历史沿革洛阳有着近5000年的历史,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早在商朝时期,洛阳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周朝时,洛阳曾是周室的西都;秦汉时,洛阳成为了国都;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则成为了文化中心和政治重镇;唐朝时期,洛阳更是享有盛名,被誉为“东方国家的心脏”。
在中国历史上有“唐洛阳八景”的称号,可见当时洛阳的繁华景象;明清时,洛阳重新崛起,底蕴深厚的文化风格使得洛阳成为中国重要的古都之一。
三、名胜古迹1.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下,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佛教石窟之一。
石窟内保存着2100多尊佛像,其中以第一窟和第九窟最为著名。
龙门石窟以其丰富多样的造像、精湛绝伦的艺术技巧而闻名于世。
2. 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洛阳市西郊,有着1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佛教传入中原地区的发祥地之一。
白马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教文化圣地之一,也是中国佛教的象征。
寺内的神奇之处在于,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播放佛经,这一做法是百年前开始的,传说每天行走一圈能够消灾避险。
3. 洛阳博物馆洛阳博物馆位于洛阳市东区,馆内收藏着大量的文物,展示了洛阳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
其中最著名的是“洛阳铜器”,馆内有大型的铜器展览,展示了洛阳作为中国古代铜器制作中心的辉煌历史。
此外,博物馆还展示了唐代的陶瓷、丝织品、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品。
4. 洛阳古城遗址公园洛阳古城遗址公园位于洛龙区,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保存最好的古城遗址之一。
这里曾经是历史上的洛阳城,有着两千多年的建城历史。
公园内有遗址、城墙、护城河,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城市的繁华景象中。
洛阳作为古都的历史条件和原因
说到洛阳,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牡丹,确实,洛阳给人们的印象中就有牡丹城这个名字。
但是,更多的是他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古都,作为十三朝古都,那么它又是有什么魅力来让那么多的统治者来选择它作为都城?在学习了河洛大讲堂之后,对这个问题,我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首先,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而传说中的伏羲、女娲、黄帝、尧、舜、禹等大仙都居住于此。
从心理的角度来说这可以给统治者一个心理上的安慰,而且这也代表着统治者受到了神的眷顾,同时也代表着祥瑞,古代大仙都居住在此,也在另一方面告诉统治者洛阳的重要性,相对于其他的地方,以洛阳作为都城可以说是不二之选。
而且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出现便定都于此,紧接着“商”“周”都定都于此,这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在那时也是中原和中央的象征。
我们中国人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正统”这个概念深入到了骨髓里,当时每个统治者都号称自己是真龙天子,那么他们就要为自己找一个正统的地位,而洛阳则是一个很好地选择,从第一个王朝开始便定都于洛阳,在得到了统治地位之后,如果把历来的国家中心抛在了一边,这也是对自己地位的不认可,而回到了夏商周起源之地洛阳,也就等于回到了整个国家的中心之处,这可以说是给予自己一个正统的地位,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第二,在夏商周在此定都之后,文化便在此发芽生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乱战,每个领地都有战火,而洛阳仍然是大周的领地,也是国家中央的象征,也就有了先天的条件,这里没有战乱,至少不会扰乱到普通百姓。
而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的顶峰,有的学说服务与列侯,而有的不被列侯所接受的便只有逃到天子脚下,至少这里是安全的,可以继续研究自己的学说。
从古代夏商周开始洛阳便是文化的中心,而统治者又必须把握好舆论,来让舆论为自己服务,那就必须处于舆论的发源地,那么洛阳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只有处于文化的中心,才能实施的了解到舆论,从而让其为自己服务。
而统治者位于洛阳,许多有才能之士为了达到自己的抱负,也来到了洛阳,如此的循环往复,洛阳便成为了有志之士必来之地。
也正是因为此,统治者需要这些人,也只有在洛阳才能得到能为他服务的人。
一直持续到唐朝,那时候可以说是达到了文化的顶峰,许多文人志士必来之地就是洛阳,甚至于洛阳成为了第二故乡。
以此来看,统治者想要得到能人志士的服务,洛阳便是最佳选择。
第三,从古代的中国地图来看,洛阳地处中原,横跨黄河中游。
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流经。
西侧有秦岭,过函谷关便是陕西的大平原,北靠太行山,又有黄河的险要,南有伏牛山,紧邻嵩山。
可以说是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可以说是易守难攻的地方。
自古以来便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再者,洛阳处于整个中国之中,位于整个天下之中,必是定都的首选。
最后,在经济上来说,洛阳有多条河流流经,航运上可以说是四通八达。
而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接到达地中海东岸,各种的商业活动络绎不绝。
隋唐时期隋唐大运河的修建成功又将黄河、淮河、海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沟通起来,是洛阳成为整个中国的中枢神经,海内外的商贾聚集于此,使洛阳一度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当时的农业发展大部分依靠天时地利人和,而洛阳正处于暖温带,也有利于农业,再加上洛阳处于平原地带,土地肥沃,河流纵横,在当时便是重要的农业区。
在秦国统一中国之后,其拥有的渭河平原和四川盆地都是粮食供应基地,洛阳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得它成为当时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
但是要再把粮食从洛阳再运往其它地方,不仅要多走许多路程,而且在三
门峡一带,常常出现船只倾覆的事故。
解决这个困难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将洛阳作为大粮仓。
就这样,洛阳顺理成章的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通过对河洛大讲堂的学习,更多的是感慨,一个古老的城市,十三朝古都,曾经处于顶峰位置,而今却已经沦落了,研究古洛阳的文明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洛阳的发展也是一个同等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