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当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抓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摘要: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在汉语言文字学习中,怎样才能对汉语言文字进行准确又广泛的学习与掌握,这不仅是对汉字教育的一种创新发展,同时也是学生对汉字学习和掌握一种新的尝试。
只有认真地分析文字的特点,掌握其书写规律才能提高对文字的学习兴趣,也能让更多的学习者去充分的了解汉字的形、义、音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加其学习记忆。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特点;教学前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都体现在每一个汉语言文字中,而文字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以方块字为主的汉字,每一笔都是文化的沉淀,而汉字的构造又是复杂多样的,笔画的组合样式也是很繁杂的,这就造成汉字的数量是庞大的,要想对汉字进行深入的学习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汉字是形、义、音三者结合的产物,它是“音节”为基础单位的。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汉语言教学中文字是其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能更好掌握汉字的学习与应用,就需要对学生加强汉字的用法认知方面的学习,使其能够实现对汉字的识别与阅读书写等方面的连续性,提高整个教学质量。
一、会意字教学会意字学习是汉字学习中比较有意思的,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际例子来完成整个教学活动,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认知,更加方便学习记忆。
“久未居住的房间,一阵风过后,窗台上落下了许多的灰尘,而这些灰尘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是随处可见的,如一个一个的小土粒,这就是‘尘土’”,对于‘尘’的学习就是这种直观性的,上下结构,如小土粒一样的东西,我们就称之为‘尘’,还有一些‘尘埃、烟尘’等。
除了这以外,还有一些如‘品’字结构的字,这些字的存在让人觉得有意思的同时却又很形象,比如我们常见的‘森’,木多了就形成了‘林’林多了就形成了‘森’,是不是很形象?还有许多‘品’字结构的字,不过有些是我们常见的,而有些却是不常见的,比如夏天都爱去吃大排档时,会常见到在其牌子上出现这三个字,分别是‘犇、鱻、羴’,不过它们只是用了其形象,并不是用其义。
汉语言文字审美特性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汉字书写法的特殊性是汉语言文字审美特性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汉字在书写时,通常采用横、竖、撇、捺、点、折等基本笔画构成,这些笔画的组合、协调和变化形成了汉字独特的书写风格。
同时,汉字在书写时也注重笔画的清晰、流畅和美感。
这种美感不仅体现在汉字的形状、结构和书写的技巧上,也体现在书写的速度、节奏和韵律感上。
因此,学生在学习汉字书写时,除了注重书写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外,也应该注重书写的美感和艺术性,以体验汉字书写的审美意义。
汉语言中的音韵调性也是其审美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言中有复杂的声调变化,因此在朗读和演讲时,要注重语音的抑扬顿挫、慢快变化和语音的韵律感。
同时,汉语中一些字词的读音也有着特定的美感,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中的“徐来”字,发音柔和悠扬,给人以柔和细腻之感。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汉语音韵的理解和表达,使他们在学习中充分感受汉语言文字在声音上的审美魅力。
汉语语言中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也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
汉语语言中的句子结构通常采用主谓宾的形式,句子的结构简洁明了。
同时,汉语中的表达方式也有着独特的美感,如在古诗词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达了一种波澜壮阔的场面,给人以宏伟的感觉。
这种句式和表达方式无疑增强了中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同时也使中文的表达更加的精炼、深刻和生动。
因此,在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中文的句子结构,借鉴优美的句式和表达方式,以提高自己的中文表达和阅读能力。
总之,汉语言文字审美特性不仅体现在汉字书写、语音韵律和句子结构上,也体现在中文文学和艺术形式中。
因此,在中文教学中,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中文所具有的审美魅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同时感受到中文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
浅谈抓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第一篇:浅谈抓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浅谈抓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摘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对于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具有重要作用。
深刻地分析每个汉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加深记忆,并从美学的角度欣赏、书写汉字,还可以获得更多附加值。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汉字教学;汉字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影响。
课标中说,汉字是平面型方块字,笔画平行或纵横交错,多向展开;笔画种类繁多,组合式样丰富;汉字的构造复杂,数量繁多,学习汉字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音节。
汉字有形有音,还有一定的意义,是音、形、义的综合体。
汉字的音、形、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根据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认知、含义、用法的整体掌握,要研究汉字的学习方法及规律,研究识字、写字与阅读、写作教学以及发展学生思维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以提高教学效率。
在汉字教学上注重对汉字的分析,对于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及书写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他们不仅创造了汉字,还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风俗等很多信息融和在汉字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所以,深入地分析每一个汉字,都是在像和古人对话,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知识。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加深记忆,并从美学的角度欣赏、书写汉字,还可以得到除所学汉字本身之外的更多附加值。
从造字学角度来看,汉字可分为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和指示字等,在教学时,可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每个生字的特点来帮助识别字的音、形、义。
一、象形字教学如教学象形字“田”,首先让学生看图片或课件,一块块方方正正的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问:“你看到的是什么?”生:“田地。
”“它是什么样子的,请用手画一画。
综合天地2009.12语言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这就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
那么汉语言文字有哪些显著特点呢?第一,语音方面。
汉语的语音是单音节的,除儿化音之外都是一个字一个音节。
元音占重要地位,发音响亮,因为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语音中的乐音成分比例大,易于朗读。
另外,汉语没有复辅音,也就是在一个音节内部,没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的辅音相连的现象,音节界限分明。
汉语的每个音节还都有一个声调,使音节与音节之间的界限更加清晰,并且有了高低升降的变化,汉语音节的音乐性得到加强。
第二,文字方面。
汉字是表意文字,同表音文字有质的区别。
表意文字是用成千上万个符号来表示或区别不同语素和词的意义的文字,汉字就是用不同笔画构成的大量表意符号来记录汉语的单音节语素,从而代表了语素的意思。
第三,在词的构成和词义系统等方面。
汉语语素组合成词表现得相当明显。
汉语中的词在主体上是复合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双音化方向明显。
特别是现代汉语,如“虎”经常说成“老虎”,“桌”说成“桌子”。
词的双音合成过程将词义重新整合,或引申,或联想,或比喻,不是词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产生了另外的意义,如“骨肉”一词,由骨与肉的关系产生“血缘、至亲”等含义,“方圆”不是简单的几何上的方与圆了,而是指土地面积。
第四,语法方面。
汉语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缺少形态变化。
汉语是一种“孤立语”或“词根语”。
如“鸟飞”、“飞鸟”中的“鸟”和“飞”尽管语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词的外部形态没有任何变化。
汉语的主要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
“狼追小羊”、“小羊追狼”因词序不同而两句话的意义截然相反。
“父亲的母亲”、“父亲和母亲”因虚词的差异而意义不同。
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宽泛,名词常常作主语和宾语,但也可以作谓语,如“今天星期天”。
动词、形容词的用法也不是单一的。
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作者:王跃平吴格明来源:《语文建设》2015年第04期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这一表述修改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从“还应考虑”到“应特别关注”,鲜明地强调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对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
语文教育应当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这似乎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此还有很大距离。
关键在于,汉语言文字究竟有哪些特点和规律,这些特点和规律应当引申出怎样的语文教学思想,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
一、汉语是表意文字,因而语文教育必须打好汉字的基础汉语是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的根本特点是字形有意义。
从符号的编码系统来说,汉字符号是多码的,不仅有音码、义码,而且有形码。
符号的编码越多,信息量就越大,给人的联想就越丰富;同时,掌握的难度也越大。
汉字的多码性导致汉字初学难,汉语书面语易解、多解、深解。
鲁迅曾说:“其在文章,则写山曰峻峭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
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汉字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打好汉字基础。
这个基础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基础打不好,学生的语文学习将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基础打好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便可望得到迅速的提高,甚至产生飞跃。
汉字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基石。
王宁先生甚至说:“汉字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
”阅读教学中,生字教学永远具有第一位重要的意义。
有些搞文学的人,将学习文学作品中的生字称为“扫除文字障碍”。
在他们看来,生字与文学艺术相比简直是小儿科,学习生字只是手段,而艺术形象和创作方法才是目标。
语文教学当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以下是关于语文教学当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教育部最近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这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
这一正确思想虽然早有人提出,但是,把它作为教学理念写进《语文课程标准》这样一个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加以强调,却还是第一次。
这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汉语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缺少形态变化。
学俄语的人都知道,俄语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性、数、格、时、体、态这些语法范畴都可以靠词形变化来表示。
英语的形态变化虽然不如俄语丰富,但也不少。
而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孤立语”或“词根语”。
“鸟飞”“飞鸟”中的“鸟”和“飞”尽管语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词形却没有任何变化。
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
“老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意义不一样,因为词序不同。
“父亲的母亲”与“父亲和母亲”意义不一样,因为虚词不同。
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宽泛。
名词不仅可以·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谓语;动词不仅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不仅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
汉语词的兼类是重要的语法现象。
“在”既是动词,又是介词,也是副词。
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
“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句子几乎随处可见。
汉语的上述特点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因为,这一特点使得语法规则的强制性相对较小而语言组合的灵活性较大。
表达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
而在阅读中;感悟的意义则更大。
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
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
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表达意义,才能了解不同表达式的不同语境。
语文教学当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1)'\r\n部最近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文字的特点对认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等方面的影响”。
这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
这一正确思想虽然早有人提出,但是,把它作为教学理念写进《语文课程标准》这样一个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加以强调,却还是第一次。
这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汉语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缺少形态变化。
学俄语的人都知道,俄语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性、数、格、时、体、态这些语法范畴都可以靠词形变化来表示。
的形态变化虽然不如俄语丰富,但也不少。
而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孤立语”或“词根语”。
“鸟飞”“飞鸟”中的“鸟”和“飞”尽管语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词形却没有任何变化。
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
“老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意义不一样,因为词序不同。
“父亲的母亲”与“父亲和母亲”意义不一样,因为虚词不同。
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宽泛。
名词不仅可以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谓语;动词不仅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不仅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
汉语词的兼类是重要的语法现象。
“在”既是动词,又是介词,也是副词。
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
“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句子几乎随处可见。
汉语的上述特点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因为,这一特点使得语法规则的强制性相对较小而语言组合的灵活性较大。
表达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依靠语感。
而在阅读中;感悟的意义则更大。
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
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
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表达意义,才能了解不同表达式的不同语境。
古人提倡“读万卷书”,其中就有这样的目标。
遵循汉语言文字特点提升学生表达素养作为我们母语的汉语言文字,在浩渺泱泱的世界语言中独树一帜。
汉字的形体具有形义结合,见形明义的特征,它以表形为基础,以表义为主导,兼有表音之因素。
这种汉字特性与汉语言融生共长,形成了独具音韵、节奏、审美的汉语言特色。
教学时,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字特点,遵循其规律,不仅有利于识字阅读,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素养。
一、不忘本义,学习用词之精准词本义指文献中反映出来的造字时的字义,它是派生其他词义的根源。
现代汉语中虽然有些词的义项由假借而来,但多数词的义项是由其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演变。
根据研究,在2500个常用汉字中,约七成字可以通过构形分析来了解其字义,抓住了本义,一切引申义的学习就有了基础,学习诸项词义也就容易摸到门径。
如,“万念俱灰”到底是什么意思?要能准确理解,灵活运用,关键是要理解“灰”字的本义。
“灰”是个会意字。
灰,死火余烬也。
从火从又。
又,手也。
火既灭,可以执持。
“灰”字是用手拿火来会意。
火炽热,是无法用手直接去接触的。
但火熄灭慢慢冷却了,就可以用手去拿。
能用手去拿的“火”就没有热度,没有温度,就冷凉了。
“万念俱灰”意味着没有一点热度与希望。
“灰”字的这种含意,体现了我们先人造字的高度智慧。
理解了“灰”这一本义,就能举一反三,深刻地理解,准确运用如“心如死灰、心灰意冷、灰心丧气、死灰复燃”等一类词语。
把握了“灰”的本义,就容易理解其“颓废失望”的比喻义。
容易理解、运用“灰色作品、灰色人生、灰溜溜”等词语。
灰质轻,颗粒小,易飞扬,颜色黑白。
认识了这些特点,也就容易理解、运用“不费吹灰之力”“灰飞烟灭”,对形容词“银灰、灰白、灰暗”,对方言词“灰不溜秋”也就容易理解与运用。
可见,准确理解字义,尤其是字的本义,是透彻理解词语的基础,十分有利于学生对字义准确、深入而又融会贯通的把握,利于学生学习精确用词,是学习运用词语的根本。
二、注意“多义”,学习近义之活用汉文字的表意性使得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十分普遍。
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风格及艺术特点论述卓玛草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中华文化的精华,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研究价值。
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师,个人的教学语言风格以及教学语言的艺术特点通常具有较大的差异。
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上,教师、传统教学语言风格难以激起学员们参与课堂的兴趣。
因此,本文主要对好需要文学教学语言风格及其艺术特点展开论述,旨在为广大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者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作为一名基层党校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真正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教授好。
处于培训繁忙的学习进程中,学员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活跃度都会相应地大打折扣,课堂上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难以营造。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教学内容的严谨性的学科特征,教师的语言风格也要随之进行调整和改变。
1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语言风格1.1 准,用词准确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庞杂,涵盖的知识范围十分广泛,知识结构体系不易梳理和总结。
由此,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党校教师,教学工作任务较为繁重,教师往往要在一节课上向学员们讲授海量的理论知识。
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党校教师,他们的语速便会不由自主地加快,教学的语气也变得更为生硬和公式化,忙中出错,急于求成是常有的事。
准确性是教学语言的灵魂,失去准确性的语言,用词不当,缺乏严谨性,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特别是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师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拥有极强的语文知识素养以及雄厚的知识储备。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重遣词用句的准确程度。
教师应避免使用过多的口头语言,要做到语言流畅,主旨明确,思想传达清晰,让学员能够听清楚,听明白教师所传达的知识。
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追求教学语言的严谨性和学术性,彰显出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素质。
1.2 亲,融入情感教师要通过语言去打动学员的理智和心理,给予他们关怀与爱护。
民族教育中汉语文教学规律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各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创造了灿烂不朽的民族文化,其中藏医药学就是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高度凝聚了藏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所获得的经验,广泛吸收了中医学以及印度、波斯等国外医学有益成份,已发展成为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浓厚民族特色的医学,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这对深入研究与开发民族医药,弘扬民族医学,保障人民健康,促动民族团结与各民族共同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藏医药学在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发展壮大,已经服务于更多的患者并得到了广泛注重,不过藏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持续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而得到补充,因为不同的文化和理论体系诞生了有差异的医学模式。
当前两者之间的交流在一定水准上存有阻力,根结在于高等院校在培养藏医药人才时对语言的重视不够,所以,汉语文的学习成了促动民族双语教育健康发展,使藏医药学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中之重。
作者针对藏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环境背景、现状水平、解决途径等实行了初步研究,从中发现问题,剖析产生问题的种种原因,并为今后的民族汉语文教学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戴庆厦等在《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中,详细阐述了中国民族教育的历史,着重介绍了中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明确划分了历史上民族教育中双语教育大致阶段,仔细分析了汉藏语言教育等民族教育中出现困难的若干制约条件和影响因素1,对我们研究增强民族教育,尤其为提升藏族学生学习汉语言的水平和自身教学的教学水平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决定了我国民族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西藏及青海教育事业历来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点,我国政府除在经费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外,还多次从内地选派大学、中学教师到西藏及青海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支援西部发展教育事业。
汉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是说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
深入汉语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汉语文教学发表时间:2017-11-20T11:30:03.447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7年8月作者:张丽[导读] 探讨汉语文教学中的汉字教学、阅读和写作教学,以求寻得一条打破陈旧教法、提高汉语教学效率的新的教学理念之路。
西北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就语言文字本身而言,不同种类的语言文字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决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它的特点和规律渗透在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
汉语文是汉民族的特有文化现象,有着鲜明的人文特征,与拼音文字的语言有着很大差异,故汉语文学的教学也有其独特性。
下面从汉语的特性及汉民族的思维特点入手,探讨汉语文教学中的汉字教学、阅读和写作教学,以求寻得一条打破陈旧教法、提高汉语教学效率的新的教学理念之路。
论文备注:西北民族大学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建设项目(汉语言专业),编号:1001.9159一、如何针对汉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识字教学汉字的特点是表意性。
汉字的表意性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的象形基础反映着字义与字形的必然联系。
尽管隶变之后汉字的象形特征逐渐削弱,但据字形而推知字义仍是识记汉字的一把钥匙。
目前的识字教学,忽视字义与字形的联系,多凭机械记忆,因而也就忽视了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与表音文字的西方文字的本质区别。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体现着汉字的造字规律,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学习汉字是一条基本途径。
但这条途径却远没有受到汉语教育者的重视。
识字是汉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汉语教材对造字规律却很少涉及;即使教材涉及到了,也只是作为一项语文常识,而不是作为识字的门径。
长期以来,识字教学还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
语文教育忽视汉字特点和规律的后果是识字教学效率低下,错字尤其是别字大量出现。
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识字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而且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字形而推知字义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根据造字法识记汉字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联想力。
为什么要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语文建设》开展真语文大讨论,做了一件好事,也收到了好的效果。
因为真语文的讨论有着鲜明的针对性,那就是反对假语文,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科技常识课或泛文化课。
我曾经说过:“‘真语文’的主要意义在于语用层面,那就是针对假语文。
正如,之所以要叫‘真美猴王’,是因为出现了假美猴王,而在语义层面上,‘真语文’就是‘语文’。
”因此,真语文讨论的深层意义在于启发语文教师更好地思考语文教学的本质及其规律。
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就是一个探讨语文教学本质和规律很好的、重要的话题。
一、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教语文,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使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定位,是十来年中国语文教育最了不起的进步。
简单地说,语文教育就是语言教育或言语教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要善于使用语言这种工具,当然要把握语言的规律。
有人反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往往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来否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当然有人文性,因为语言是人文工具,但人文性不能成为否定工具性的理由。
还有人认为,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是“把人当作工具”。
这是什么逻辑?其实,正视语言的工具性,恰恰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和主体精神。
人类发明了语言这样一种工具,正体现了人类的伟大智慧。
还有人反对讨论语文课程的性质,这也许有某种无奈,但会让人觉得莫测高深,很容易造成语文教学的神秘感。
如果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都无法搞清楚,那么语文教学就不可能是清醒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讨论之所以老是纠缠不清,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是一个人造系统。
人造系统的性质较之自然系统的性质更难于把握。
因为人造系统的性质受到目标的制约。
我们常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其实不妨说“语文课程的目标和性质”。
语文教学如何遵循母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心得吉林省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校李洪波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强调语文教学应当遵从母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对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教育传统将有着深远影响。
所以,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做到:充分重视和发扬汉语言及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使语文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充分重视和研究汉语言学习的规律,从汉语言教育内在规律出发,打牢学生基础;充分重视和发展古代优秀的语文教育方法,根据汉语言文字特点及运用汉语文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母语教育;遵循规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二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三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旨在强调语文教学应当遵从母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这一教育理念在语文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出,而且加以强调,不仅将改变过去语文教学,因脱离母语教育特点而导致语文教育不令人满意的现状,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对语文教育民族化的呼唤,对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教育传统将有着深远影响。
加拿大著名学者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写道:“从深层的含义讲,我们的语言包含着我们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它反映出大家的欲望、遗憾和梦想;它在沉默不语时,甚至在诉说着我们想忘掉的一切。
”①可见语言是最重要的民族特征,“是民族的根系,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
”②在人类逐渐走向一体化,走向大同的今天,一个民族更应该有他自己的个性特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我们应该继承和保持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尤其是语言这一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在向外国学习时,更须慎之又慎。
探讨汉语言文字特点及语文教学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这就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抓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这个标准给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言文字最重要的特点在于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孤立语”或“词根语”。
“燕飞”和“飞燕”中的“燕”和“飞”尽管语法功能不一样,但词形却没有变化。
汉语主要的语法是词序和虚词,“老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意思差别很大,因为词序不同;“爸爸的学生”与“爸爸和学生”含义不同,是因为虚词不同。
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广泛,名词可以做主语、宾语,也可以作谓语;动词可以作谓语,也可以做主语和宾语;形容词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和补语。
汉语中词的兼类是常见的语法现象。
汉语言文字的第二个特点是继承性。
现代汉语中保留着大量古汉语的成分,“主——谓”和“动——宾”格式流传至今,就这一层面看,必须重视文言文的教学。
文言文教学不但培养学生学习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提高现代语文水平。
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知晓中国古代文化,而这种文化底蕴也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语境。
那些文言文读得好、理解好的学生,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会多一点古典和庄重,少一点空洞和浮夸;多一点精华和灵巧,少一点繁琐和愚笨。
汉语言文字的第三个特点是汉语言文字是一种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的基本特点是字形有意义。
从编码系统来说,汉字符号是多码的,有音码、义码、形码。
符号的编码越多,信息量就越大,给人的感觉和联想就越多,同时,掌握起来就越难。
汉字的多码性体现了两大特点,一是初学难,二是汉语的易解、多解和深解。
汉语言文字的第四个特点是音、形、义相统一,而辞形析义、辨音析义、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的比较分析,是汉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例如,“木”的字形像树,下面加一横是“本”,表示树根;上面加一横是“末”,表示树梢,这样学生也就形象的理解了“本末倒置”的含义,这样的教学不是既形象又生动吗?偏旁部首反映了汉字的结构和特点,应该充分把握。
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风格及艺术特点探析一、引言二、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风格1. 朴实自然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风格以朴实自然为主要特点。
这是因为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其质朴自然的特质。
在教学中,语言风格要求也应朴实自然,力求以平实流畅的语言为主,不刻意追求华丽辞藻,而是更多地追求真实、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
2. 清晰明了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风格还以清晰明了为基本要求。
在文学作品解读和课文讲解中,教师的语言要力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使学生能够迅速理解和吸收。
清晰明了的语言风格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文学审美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3. 亲切可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亲切可信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互信与沟通。
亲切可信的语言风格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以信任、友善的感觉,不刻意追求威严和严肃,而是尊重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1. 铺陈适度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风格的艺术特点之一是铺陈适度。
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在题材的解读和文学作品的引导中,能够处理好信息的铺陈和节奏的把控,既要有适度的铺陈和详细展开来阐明问题,又要避免过分繁琐,保持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感染力。
2. 形象生动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风格的艺术特点还在于要求语言形象生动。
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和分析文学作品,使学生能够生动感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意境,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学的魅力。
3. 韵味独特四、结语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风格及艺术特点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精髓所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只有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语言风格及艺术特点,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学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析,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风格及艺术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相关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浅谈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并具有深厚的文字文化底蕴,给人以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以及定义和表达文化的能力。
其审美特点不仅反映在汉字的外观形态上,也反映在语言文字本身所携带的意义和蕴藉着。
当前,在教学中,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也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汉字自身具有美感,它以偏旁部首、形声字、象形字等形态组合而成,拥有美丽、富有内涵的外观形态,可以唤起读者的艺术审美情趣。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汉字对学生进行插图、制作明信片、手绘卡片等实践活动,通过玩汉字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绘画、书法等审美情趣。
其次,汉语文字作为一种抽象记号,携带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增加阅读和写作的频率,深入思考和探讨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提升他们的审美观念。
比如学习普通话语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普通话的发音结构,增强他们的审美地位感。
此外,学习汉字的书写规则,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他们画笔的节奏感,增强书写意思的概念。
最后,汉语言文字中充满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例如古诗文、写景文,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字文化的了解,也可以通过古文字特点,理解文字文化中的蕴藉和涵义,进一步提升学生审美水平。
以上就是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汉语的审美特点不仅体现在汉字的外观形态上,也体现在语言文字本身所携带的意义和蕴藉着上。
在教学中,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提升审美观念;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字文化,理解文字文化中的蕴藉和涵义,进一步提升学生审美水平。
只有深入挖掘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提供支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摘要】还在为写论文发愁吗,特此为您编辑了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敬请关注!! 教育部最近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这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
这一正确思想虽然早有人提出,但是,把它作为教学理念写进《语文课程标准》这样一个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加以强调,却还是第一次。
这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汉语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缺少形态变化。
学俄语的人都知道,俄语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性、数、格、时、体、态这些语法范畴都可以靠词形变化来表示。
英语的形态变化虽然不如俄语丰富,但也不少。
而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孤立语或词根语。
鸟飞飞鸟中的鸟和飞尽管语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词形却没有任何变化。
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
老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意义不一样,因为词序不同。
父亲的母亲与父亲和母亲意义不一样,因为虚词不同。
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宽泛。
名词不仅可以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谓语;动词不仅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不仅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
汉语词的兼类是重要的语法现象。
在既是动词,又是介词,也是副词。
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
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句子几乎随处可见。
汉语的上述特点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因为,这一特点使得语法规则的强制性相对较小而语言组合的灵活性较大。
表达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
而在阅读中;感悟的意义则更大。
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
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
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表达意义,才能了解不同表达式的不同语境。
汉语言文字审美特性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汉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汉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汉语文字的审美特性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从汉语言文字审美特性和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汉语文字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汉字的形体美。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它的每个字形都具有独特的形体美。
有些汉字的书法笔触优美流畅,有些则刚劲有力,整齐划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练习毛笔字、硬笔字等不同的书法,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从而培养审美情趣。
汉字的音韵美。
汉字的发音和韵律具有独特的音韵美。
许多汉字在发音上有着丰富的内涵,通过汉字的发音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韵律之美。
在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古诗词、歌颂名篇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音韵美,从而加深对汉语的热爱和认同。
汉字的意境美。
汉字的字义往往富有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结构和意义的组合,可以表达丰富的意境。
有些字形、字义甚至可以反映出古人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古诗、经典文言文等形式,让学生领略汉字的意境之美,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和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汉字的形体美、音韵美和意境美,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通过赏析甲骨文、篆书字、隶书字等不同类型的汉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增强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汉字的书法、诗词朗诵等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通过汉字的书法练习,可以锻炼学生的用笔技巧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诗词朗诵,可以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气等方面的表达能力。
培养审美情趣。
汉语文字的审美特性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通过学习古诗词、词曲、经典文言文等,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得到愉悦和满足。
语文教学当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
教育部最近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这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
这一正确思想虽然早有人提出,但是,把它作为教学理念写进《语文课程标准》这样一个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加以强调,却还是第一次。
这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汉语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缺少形态变化。
学俄语的人都知道,俄语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性、数、格、时、体、态这些语法范畴都可以靠词形变化来表示。
英语的形态变化虽然不如俄语丰富,但也不少。
而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孤立语”或“词根语”。
“鸟飞”“飞鸟”中的“鸟”和“飞”尽管语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词形却没有任何变化。
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
“老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意义不一样,因为词序不同。
“父亲的母亲”与“父亲和母亲”意义不一样,因为虚词不同。
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宽泛。
名词不仅可以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谓语;动词不仅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不仅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
汉语词的兼类是重要的语法现象。
“在”既是动词,又是介词,也是副词。
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
“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句子几乎随处可见。
汉语的上述特点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因为,这一特点使得语法规则的强制性相对较小而语言组合的灵活性较大。
表达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
而在阅读中;感悟的意义则更大。
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
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
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表达意义,才能了解不同表达式的不同语境。
古人提倡“读万卷书”,其中就有这样的目标。
二是反复地读名篇佳作。
只有反复地诵读,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也应当包含这样一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
当前,特别应当提倡朗读。
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读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
一个从来不懂得享受朗读的
学生,不会是语文水平很高的学生;一所听不到书声的学校,更不可能是好学校。
上述特点还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虚词。
如果说语文教学还应当让学生学一点语法的话,那么虚词便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这是因为,一方面,词序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靠语感,而虚词的使用则理性得多。
另一方面,虚词,特别是连词在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日常口语。
只有学好虚词,才能自如地运用书面语,并提高口语的水平。
而且,虚词的使用与思维的发展关系密切。
当然,虚词的教学也应当是动态的,结合语用实际的。
比如副词“才”,可以以“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 为例。
这句话表达了对焦裕禄同志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
让学生去掉“才”试试,立刻变得冷冰冰的;再换一个“已经”试试,更糟糕,好像嫌他活得长了。
这样学生就能生动地领悟到恰当使用虚词的重要。
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有着很强的历史继承性。
现代汉语中活跃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
不必说句法结构的基本格式“主—谓”和“动—宾”贯穿古今,也不必说“天”“地”“山”“水”“生”“死”“上”“下”这些基本词汇活跃始终,单是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很多。
现在常用的“瓜分”“血祭”和古代汉语“一狼犬坐于前”“寨中人又骛伏矣”中的“犬坐”“蛰伏”都是名词作状语,“发扬光大”“严肃党纪国法”中的“光大”“严肃”是古汉语中形容词用作动词这种表达方式的继承,“天地之间”“为语言的纯洁而斗争”中“之”“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古代汉语完全一致,这样的表达式仍然非常能产。
就连作为现代汉语一般词汇的大量双音词,其词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汉语的词汇。
从这一特点出发,必须重视文言文的教学。
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
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了解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种文化积淀又可以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时的宏观语境。
那些文言文读得多学得好的人,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少一份苍白和飘浮;多一份精练和轻灵,少一份芜杂和笨拙。
教材的选文,如果说现代文应当多选优秀时文,那么文言文则应当多选传统名篇。
文言文的教学更应提倡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境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精神境界,领悟孔孟的庄重与热烈、老庄的智慧与洒脱、墨家的思辩与求实。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可进行对联鉴赏和属对练习。
属对是一种充分体现汉语特点、集语音、词汇、语法于一身、沟通古今的极好形式。
作为汉语书面符号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的使用,与汉语少形态变化、多同音词的特点有关。
表意文字的根本特点是字形有意义。
从符号的编码系统来说,汉字符号是多码的。
它不仅有音码、义码,而且有形码。
符号的编码越多,信息量就越大,给人的刺激和联想就越多;同时,掌握的难度也越大。
汉字的多码性至少决定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初学难,另一方面是对于汉语书面语的易解、多解和深解。
鲁迅曾说:“写山曰‘嵯峨’;状水日‘汪洋澎湃’;‘蔽芾葱宠’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
故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
汉字的特点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打好汉字这个基础。
这个基础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这个基础打不好,学生的语文学习将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个基础打好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便可望得到迅速的提高,甚至产生飞跃。
相当多的学生书写混乱、错字多的现象反映了汉字教学的不足。
有资料表明,日本中学生书写的汉字相当规范,错字很少。
写行楷字是把好和快统一起来,解决书写混乱问题的有效方法。
《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生写行楷字的要求,实在是明智之举。
汉字的特点还告诉我们,汉字教学必须坚持形音义统一的原则而辨形析义,辨音析义。
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的比较分析应当是汉字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告诉小学生,“木”的字形像树,下部加一横是“本”,表示树根,上部加一横是“末”,表示树梢,于是他们也就生动地理解了“本末倒置”的意义。
这样的教学不是既有趣又有效吗?部首反映了汉字结构的规律,应当把握。
有人曾经指责让小学生掌握“瓮”字的部首,这种意见是似是而非的。
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就是要给学生信息的编码系统,有了编码系统,学生才能进行积极而有效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