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浅析
- 格式:docx
- 大小:9.34 KB
- 文档页数:3
高校全面推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思考高校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需要明确目标和任务。
高校是培养人才和促进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这就需要高校对自身的定位有清晰的认识,明确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点发展方向,从而为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提供明确的指导。
高校需要建立健全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和机制。
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高校需要建立健全的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价机制,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高校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各项工作进行量化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从而不断提高高校的绩效水平。
高校需要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
预算绩效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管理工具,更是一种激励机制。
在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高校可以设立奖励机制,对组织和个人的绩效进行奖励,从而激励他们积极工作,提高整体绩效水平。
高校还可以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确保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高校的整体竞争力。
高校需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预算绩效管理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收集和管理数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信息化建设还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加快决策的速度,促进高校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高校需要注重预算绩效管理的持续改进和创新。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高校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不断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的体系和机制。
高校全面推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需要从明确目标和任务、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发挥激励作用、加强信息化建设以及持续改进创新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只有不断完善和改进预算绩效管理,高校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促进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高校全面推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思考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通过制定合理的预算目标和监测、评价预算执行结果的方法,以达到提升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在高校中,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已成为各高校财经管理部门的热门话题,如何全面推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也成了当务之急。
一、加强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编制出合理、科学、可行的预算才能够有利于绩效管理的有效执行。
因此,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高校的特点和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预算目标和指标。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加强内部沟通和协调,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绩效管理提供坚实基础。
二、完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只有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才能够盘点预算执行的结果,并进行评价、改进和调整。
在评价体系建设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各类数据采集和分析工具的作用,采用成熟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科学评价。
三、社会监督与透明度为了保证预算绩效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应加强社会监督。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对外公开预算信息,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和指导。
通过社会监督和透明度,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四、绩效奖惩和激励机制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绩效奖惩和激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设立奖惩措施,激发各部门的干劲和积极性,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
同时,也可以保持预算执行的正常秩序,预防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违规行为,杜绝资源浪费和不公平现象。
总之,预算绩效管理是高校财经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高校的发展和提高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
要全面推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必须加强预算编制、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社会监督和透明度机制、建立绩效奖惩和激励机制等环节,才能够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高校全面推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思考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改革,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预算绩效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预算编制和资源配置,达到高效的绩效目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高校整体绩效的提升。
在当前高校管理中,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难点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高校全面推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和目标预算绩效管理是指以绩效为导向,以预算为手段,通过有效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实现高效的绩效目标。
其核心是围绕绩效目标和预算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和管理,以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高校整体绩效的提升。
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一是明确绩效目标,提高高校整体绩效水平。
二是确保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提高教学和科研效益。
三是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绩效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面临的挑战在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高校内部部门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和资源竞争问题,导致预算资源的分配不合理。
由于高校的管理和评价体系相对滞后,难以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和考核机制。
高校内部存在一些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和执行不到位,难以形成科学的资源配置和绩效管理机制。
高校师生对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解和认知程度有待提高,很难形成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
面对以上挑战和困难,高校需要全面推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积极探索和创新管理模式,解决实施中的难点和矛盾,提升高校整体绩效水平。
具体而言,高校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努力:1. 优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科和部门的特点,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明确绩效目标和考核标准。
通过改革现有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激发各部门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绩效目标的达成率。
2. 完善资源配置和预算编制机制,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
高校全面推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思考1. 引言1.1 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背景在当今社会,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已成为一种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方面面临许多挑战和压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各类高校纷纷采取了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的规模和财政预算不断增长,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来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社会公众对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等方面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促使高校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绩效;高校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正是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管理模式。
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也逐渐受到学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和重视,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
【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背景】的探讨,势在必行。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高校全面推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背景和必要性,进一步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效率。
通过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可以更好地实现高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优化各项教学科研活动的效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这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学术声誉和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问题和挑战,探讨如何有效推进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为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可行的建议和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和原理,剖析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和挑战,有助于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实践路径。
通过总结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和策略,进一步完善高校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水平和效能。
【研究意义和目的】2. 正文2.1 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和原理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旨在通过将预算与绩效目标直接联系起来,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绩效。
高校全面推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思考预算绩效管理是国家财政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预算管理效率、推动公共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手段。
高校作为公共机构,必须将其纳入到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实现对经费使用和绩效目标的全面管理和监督。
首先,高校需要加强绩效目标制定。
针对高等教育的特点,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的绩效目标。
例如,教学方面可制定出的目标包括: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深化学术研究等,但这些目标必须以具有衡量性的指标予以具体化。
只有这样,才能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估。
其次,高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高校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指标设置的必要性。
高校可以从教学、科研、服务和管理四个方面设置指标,并根据特点具体制定标准和方法。
这样可以保证绩效考核的科学性,为绩效提升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再次,高校必须建立绩效管理的评估机制。
评估机制是绩效实现的重要保障,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直接决定了高校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评估不仅需要定期进行,还需要有合理的评估标准、权威的评估机构和严格的评估程序,同时需要对评估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和反馈,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工作。
最后,高校要强化绩效管理的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是绩效管理的有效保障,可以帮助高校加强绩效问责和追责,确保绩效管理的顺利实现。
监督机制不仅要求高校严格遵守财务制度和绩效目标,而且要对不良绩效场景进行及时发现和应对,并加强教育培训、管理干部和职工的内部监管。
综上所述,高校全面推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思考,除了规范经费使用、强化绩效考核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也能够唤起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活力,进一步加速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助力高等教育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高艳青来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年第05期摘要:基于“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在实行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开展预算编制工作,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对财政专款和内涵发展定额项目经费的管理情况进行说明,并遵循全面性与科学性的管理原则,促进实现双一流的建设目标。
本文对“双一流”背景下加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从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希望对高校预算绩效的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评价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发展理念和重点任务,又将绩效管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9年财政部颁布《中央部门预算绩效运行监控管理暂行办法》,按照“全面覆盖、突出重点,权责对等、约束有力,结果运用、及时纠偏”的原则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监控。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要更加注重经费使用效益,在经费有限的基础上,需要不断优化资源的配置。
只有不断完善管理机制,落实预算投入与分配管理方式,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力度,实现健康长远发展的目标。
一、“双一流”背景下加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为了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我国提出了建设“双一流”高校的理念,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逐步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制定明确的预算目标。
由于高校的发展规模一般较大,经费投入有时存在一定不合理性。
因此,高校在开展预算编制工作时,应当从全局性角度入手,开展统筹规划工作,落实绩效管理理念,结合高校的预算支出做出适合的绩效评价,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二、“双一流”背景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1.预算全过程绩效评价不规范就目前高校开展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进行分析,许多高校仅仅注重绩效预算编制与事后的评价工作,忽视了事中的延伸管理工作。
支出基本上都是以预算支出总额为基础的,如具体的支出科目不能超过预算模板的限额的方式。
2023-11-09contents •“双一流”建设背景介绍•“双一流”建设下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概述•“双一流”建设下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双一流”建设下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实证分析目录contents •“双一流”建设下高校财务绩效提升策略研究•“双一流”建设下高校财务绩效综合评价总结与展望目录01“双一流”建设背景介绍自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即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政策推动为支持“双一流”建设,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加大了对高等教育机构的经费投入,为高校推进改革和提升质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财政投入“双一流”建设的政策背景“双一流”建设的发展历程启动阶段012015年,国务院发布总体方案,标志着“双一流”建设的正式启动。
实施阶段02201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具体目标和措施。
拓展阶段03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高校开始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培养高层次人才通过一流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通过“双一流”建设,推动高等教育机构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不断提升水平,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增强国家综合实力高等教育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双一流”建设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双一流”建设的目的和意义02“双一流”建设下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概述定义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特定的评价指标、方法和标准,对高校在一定期间内的财务管理行为及其结果进行综合评判,以此反映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得失和业绩水平。
高校全面推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思考预算绩效管理是指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以预期的绩效为目标,通过绩效评价和监控,实现预算资源配置和使用的优化,从而提高机构的效益和响应能力。
在高校中,预算绩效管理的推行是促进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水平和提升服务质量的必然需求。
一、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背景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以往的单纯重视规模和数量的发展方式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并面临着高质量人才供给不足、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不善等多重困境,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益、提高办学质量,以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
预算绩效管理的推行可以帮助高校实现结果导向,确保资源投入与结果输出的有效对接,激发高校内生动力,推动管理方式向以绩效为导向的现代化管理转型。
二、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容和方法1、预算编制阶段预算编制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开端,在编制预算时,要考虑效益与质量的关系,确保预算计划与绩效目标相一致。
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绩效目标的设定和预算的可控性调整,实现绩效目标的预测、预警、预调,以确保高校的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预算执行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应实行严格的预算管控,根据预算目标设定绩效评价指标,将未完成或超出的指标查找原因,制定纠偏方案,切实控制预算执行风险。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监控和分析,加强成本的控制和效益的评估。
比如采用假设法对费用预算和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模拟分析、采用贡献度分析等方法进行效益分析,以最大化资源利用效益和达到预算效益目标。
3、绩效评价阶段绩效评价阶段是总结与反思的阶段,需要将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执行计划进行比对分析,查找问题、总结经验,并从中提取改进方案,在下一轮预算编制中进行应用。
通过绩效评价,进一步明确预算目标,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及跟进高校内部管理,提高高校内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
1、建立了一种结果导向的管理方式预算绩效管理已成为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建立一个结果导向的管理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智能化控制。
关于高校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引言随着高校的发展,使其在提升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加关注经济效益的提升,这是保障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高校应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这不仅是提升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益的重要保障,而且能够促进高校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是由于目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尚处于摸索阶段,因此难免会出现偏差和不合理之处,仍需要加强对高校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探究。
一、高校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一)符合国家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要求2018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对预算绩效管理实施作出了明确要求,并且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
在此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除此之外,国家为了推动高校的发展,出台了高水平大学专项支持政策,要求以绩效为杠杆,强化激励机制,推动高校的健康发展,并且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支持。
在政府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分配机制下,要想获取更多的政策与资金方面的支持,应更加注重落实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这样才能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才能得到更加有力的支持,进而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有助于实现高校的内涵式发展自高校扩招以来,规模的扩展成为高校发展的主流趋势,这种外延式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有所缓解,高校的规模基本趋于稳定,转而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以优化高校结构和提升办学质量为主要手段,因此这必将促使高校更加注重提升办学质量和打造学科特色。
但在此过程中,无疑会增加高校的资金需求,使得以往的管理模式不再适合内涵式发展需求。
以往的管理模式以粗放式为主,容易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同时在这种模式下也难以保障资金的利用率。
因此,为满足高校内涵式发展需求,需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借助全面预算管理来充分挖掘高校内部的办学活力,进而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三)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对于高校而言,财政拨款收入是其主要办学经费来源,这种现象以省属高校最为明显,而教育部属高水平大学则因自身的收入结构更加多元化,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成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目标。
高等教育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其中预算绩效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及时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一、问题分析1. 预算编制不科学目前,很多高校的预算编制存在着主观性强、数据依据不足、科学性不强等问题。
预算编制往往停留在简单的填报与审核,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和前瞻性的规划,难以有效指导高校的发展方向和资源配置。
2. 绩效评价指标单一当前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以学术成果为主,忽视了高校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这不利于全面了解高校的绩效,也难以激励教师全面发展。
3. 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高校的绩效评价机制往往停留在定性评价,缺乏科学的定量评价,无法客观地反映高校的绩效水平。
绩效评价结果与激励机制相脱节,难以调动高校教师和管理者的积极性。
4. 预算与绩效脱节高校的预算往往脱离对绩效的考核,导致资源配置与实际绩效脱节,浪费了一些资源,也限制了高校各方面的发展。
二、对策研究要加强高校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体系。
要注重数据支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同时要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沟通,形成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机制。
要建立多元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并注重绩效的可量化指标,以便更全面客观地评价高校的绩效。
要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价机制,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确保绩效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同时要将绩效评价结果与激励机制相结合,激励教师和管理者积极工作。
要建立预算与绩效的联动机制,将绩效考核纳入到预算执行的考核中,从而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浅析杨媚摘要: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以优化高校资源配置为最终目的一种绩效评价体系,并且结合预算编制对资金的分配、使用、决算进行全方位管理的过程。
这种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提高资源配置、促进高校良好发展,更是适应我国宏观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相关基础理论,探讨了预算绩效评价的具体方法和指标的筛选,并针对目前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预算; 绩效; 指标评价; 高校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基础理论(一)一致性理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以绩效为核心结合预算管理,将优化高校资源配置为最终目的的一种评价体系。
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首先要满足系统目标、评价指标和评价目的的一致性。
首先,指标与目标的一致性能够保证绩效评价与系统目标相联系,即评价指标的内容能够反映评价体系的最终目标,对于实现目标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评价指标还必须能够全面的反映目标的各个方面,做到指标的具体化和详细化。
其次,我们要做到指标与目的的一致性。
评价指标作为系统中的考核因子,能够具体衡量系统中变量的变化情况。
基于评价目的的变动,评价指标也必须随之变动,从而更好地衡量系统的要求和目的。
最后,目的与目标的一致性要求我们做到系统目标和评价目的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来保证绩效评价工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根据一致性原理,评价指标、系统目标和评价目的三者的一致性保证了系统中所有活动都由系统的目标而决定,并且评价的目的以系统目标为中心,评价指标具体反映系统目标从而实现高效预算评价的预期效果,实现高校资源优化配置。
(二)绩效评价原则在绩效评价体系中,各高校根据预算管理目标执行相关活动后系统对各部门预算完成情况以及预算完成效果进行考核。
在考核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注意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同时还要关注高校基于预算执行后部门的发展情况。
我们既要避免一味的追求快速发展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也不能为了完成预算目标而大幅度减慢部门发展速度。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当前管理学界和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随着“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深入推进,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愈发凸显。
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如何更好地实现高校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绩效的评估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合“双一流”建设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对于提升高校管理水平、推动高校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如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绩效评价指标不够科学和清晰、资源配置存在浪费和低效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高校内部的管理和运作,也制约了高校整体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有必要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瓶颈和障碍,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加强高校管理水平和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以推动高校向更高水平迈进。
1.2 研究意义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在当前双一流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预算绩效管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地管理预算和评估绩效,成为高校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双一流背景下的挑战,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和措施。
通过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探讨优化路径,为高校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绩效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意义在于为高校管理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和提升,推动高校向双一流水平迈进。
2. 正文2.1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1. 预算目标设定不清晰:由于高校预算管理中缺乏清晰的目标设定,往往导致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难以实现预期的绩效目标。
在“双一流”背景下,更需要明确的目标和指标来指导预算编制和绩效评估。
ACCOUNTING LEARNING77高校全面预算管理 绩效评价体系探析武文杰 山西财经大学摘要: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地方,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文从高校实际出发,立足高校绩效评价现状,分析了高校绩效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提出在全面预算背景下改进绩效评价的措施,从而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完善高校治理体系。
关键词: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引言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全面出台,标志着我国预算绩效管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19年财政部又进一步印发了《中央部门预算绩效运行监控管理暂行办法》,对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
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对预算制度改革提出了“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
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健全现代预算制度,要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补齐管理制度短板,推动预算编制完整科学、预算执行规范高效、预算监督严格有力、管理手段先进完备,构建完善综合统筹、规范透明、约束有力、讲求绩效、持续安全的现代预算制度。
为了做好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工作,山西省财政厅连续印发了《省级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省级部门预算绩效运行监控管理办法》等,进一步拓展了绩效评价范围,完善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预算绩效监控的形式、方法以及评价结果应用。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坚强阵地。
而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又依托于预算管理及绩效管理。
高效的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能够整合现有的资源,加快业财融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相关文献魏娜(2021)从高校预算管理全流程的角度出发,基于预算编制、执行、监控、效果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又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出发,形成了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以及40个三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权重赋值,最终形成了内蒙古T 大学的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44浅谈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及对策于佳明赵敬予李佳骏哈尔滨工业大学计财处黑龙江哈尔滨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发现高校存在预算管理目标不明确、组织机构不健全、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结合平衡计分卡及内部控制理论,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及建议,为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战略目标一、引言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9月1日发布《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要求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近年来,国家财政对高校的投入不断加大,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受也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全面预算管理,是高校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而预算绩效管理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能够直观反映预算投入的成效,特别是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及信息支撑。
因此,加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是高校预算管理的发展方向,是高校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内在要求,更是高校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1.重投入轻目标,预算管理目标不明确全面预算管理是以高校战略发展目标为导向,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对预算资金的投入产出进行管理。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预算的管理,主要集中在资金的投入与支出,更多关注学校一年内的收支运营情况。
高校由于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深刻,进而忽视了中长期发展目标、战略目标与预算之间的联系,预算层面缺少长远规划。
没有以战略目标为导向执行预算,过分关注短期目标,无法全面准确地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影响高校的长远发展。
2.重申报轻管理,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现阶段,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环节包括预算的编制、细化、批复、下达、追加调整、执行、决算及绩效评价环节。
高等学校预算绩效管理优化探究孟悦岳丹琪摘要:预算绩效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视支出结果,讲究支出效益的预算管理新要求。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深入重视,特别在倡导“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各级财政部门也逐渐加大了对教育资金的投入。
因此,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科学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是高校管理人员面临的严峻考验。
随着近几年预算绩效工作的深入推进,高校人员的绩效管理思维已得到很大转变。
但绩效管理工作初见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些许问题。
本文通过对绩效工作面临困境的分析,探寻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力求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一、高校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是建立现代化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效能提升的内在动力,更是优化资源配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以实现远景目标和长期发展战略为导向,旨在构建全方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融入预算管理的全过程,绩效资金覆盖到各级政府及所有财政资金,绩效范围从部门管理上升到国家层面。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贯穿事前指标体系的设计、事中监管与发现问题并改进措施到事后的评价与激励全过程,引导高校采取与其利益和战略目标一致的行为,避免高校经济行为偏离战略目标,从而有效改进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营绩效、资源配置与竞争优势。
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意识淡薄目前,大多数高校均未设立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部门,而是由财务部门直接负责此项工作。
学校的领导层及各职能部门只注重财政拨款的积极争取,却忽略了经费的使用效率。
学校上下绩效管理意识淡薄,未制定相应的内部绩效管理制度及科学的操作流程,且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明。
预算执行部门认为绩效管理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只是配合工作、敷衍了事,甚至将此项工作当做负担。
财务部门也缺乏对绩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及知识培训,造成内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举步维艰。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浅析
葛晓冬;邰源;许莹;林悦;李婷婷
【期刊名称】《教育财会研究》
【年(卷),期】2022(33)2
【摘要】推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之下,高校要充分利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注重以结果导向分配财政资金等特性,创新财务管理、硬化责任约束、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高校治理体系。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国外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脉络,结合工作实际,阐述“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要实现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要义,并对高校现有不足进行探讨,对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与提升,以期能够为全国高校提供借鉴,助力“双一流”建设。
【总页数】7页(P71-77)
【作者】葛晓冬;邰源;许莹;林悦;李婷婷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财务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高校人事岗位绩效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
2.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几点思考
3.“双一流”背景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及
对策研究4.“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5.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视角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优化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浅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双一流”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进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
本文将浅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背景
2015 年,教育部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旨在实现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提升高校的国际声誉及学术影响力。
2017 年,教育部启动了“双一流”建设的高校评选工作,并于2019 年发布了第一批94 所“双一流”高校名单。
然而,要实现“双一流”建设不仅需要前期的高水平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要对高校的预算管理进行全面改革和升级。
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当前高校的管理需求,因此,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成为实现“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是指通过对高校管理目标、任务、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预算,实现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透明度、协同性,同时还能够在资源配置后进行绩效评估和监管,达到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具体来说,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通过预算管理模式的转变,高校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资金使用情况,避免浪费,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完成“双一流”建设目标。
2、增强资源整合和对外竞争能力。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能够推动高校资源在规划、布局和使用上的整合协调。
同时,通过积极参加国际和本
地性质的竞争活动,高校能够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获得更多的外界资助
和合作机会。
3、提高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高校通过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民主决策、科学预算、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政策和流程,能够更好地发挥
高等教育的价值功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高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趋于传统,采用本位主义和局部优化的财务管理方式。
高校内部存在着多样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计划经济与市场化的理念相互碰撞。
而在“双一流”建设的要求下,高校财务管理需要面对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管理分散,政策不统一。
高校普遍地分散管理,各个部门、学院、专业之间缺乏统一的预算管理标准、事项、流程和方法,缺乏有效监测
和审计,许多资源的使用与投入存在重复和浪费。
同样,政策制定部门的政策、流程等等也存在差异性,各高校以及不同部门对于一些政策的理解也有所偏差,这些使得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
2、财务管理效率不高。
高校财务管理缺乏专业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许多预算工作仅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深入了解到每一笔经费的用途和价值,导致了预算实施的不顺畅,资源的不合理投入和利用,导致了效率
低下的困境。
3、绩效管理滞后。
高校的绩效管理方式多样且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每个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和标准差异很大。
往往只是重视在项目的实施
过程中,“面子工程”,而关注效果达到哪些程度比较少,加上没有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手段,很难对工作提出合理的要求和监督,也难以确保高校参加“双一流”建设的投入产出比,导致效果不清晰。
四、策略建议
为了加强高校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
本文针对现状与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高校的预算管理统筹性。
为了使整个高校的预算管理具备统筹性,应在领导层就预算规划、制定、执行、监督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加强与高校财务处管理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促进高校预算
管理的统一协调。
2、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专业化建设。
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该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同时为一些涉及到不同专业和领域的财务问题,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制,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和交流,提升他们的素养和综合能力。
3、实施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高校绩效管理的科学性。
建立完善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高校的预算使用情况和效率的评估,让高校管理
能够朝着更加严谨、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
4、加强高校之间的情报共享和资金协作。
透明的预算管理信息可以让高校生态更加健康,推进高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实现高校的联
动和共同发展。
总之,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已经成为推进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虽然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还
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但如果能够采用科学、规范、负责任的方式,就
能够有力地支撑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