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货币需求四大因素的实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货币需求四大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货币需求模型的设定

根据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一般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三类变量: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以及包括制度性因素在内的其他变量。考虑到有效数据的获得,本文主要采用前两类变量。对于规模变量,本文采用实际GDP作为规模变量;而测度持有货币机会成本的变量有很多,本文采用利率Rt、物价消费指数CPI季度环比∏t=CPIt/CPIt-1(CPIt以1998年为基期价格的季度消费物价指数),以及国债的增发情况Dt作为机会成本的代理变量。同时,货币需求变量则采用狭义实际货币需求余额m1t。由于成本最小化行为引发的局部调整模型是一个短期动态表达式。为了能够体现变量百分比变化之间的关系,得出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弹性系数,也为了减少模型的异方差性,本文对各变量时间序列取对数,设定了如下的局部调整模型:

式(1)

其中,m1t为实际货币需求余额,m1t=M1t/Pt;mt-1是滞后变量;GDPt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t为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利率水平,采用一年期储蓄存款平均利率表示,若某季度先后实行多个利率,则按时间长短加权平均;∏t=CPIt/CPIt-1是与GDP平减指数相联系的通货膨胀率;Pt采用1998年为基期的季度消费物价指数CPIt表示;Dt表示该季度国债的增发情况,Dt={1,增加国债发行量;0,不动;-1,减少国债发行量};为随机变量。模型中含有Πt项,旨在能包含实际局部调整模型RPAM(b4=0)或名义局部调整模型NPAM(b4=-b3)。本文原始数据的样本区间为2001年~2007年,所采用的季度数据均来源于各期的《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和《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共168个样本数据。由于数据的季节因素很强,因此,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本文使用Eviews软件运用“同期平均法”对m1t、GDPt、Rt及CPIt进行了季节性调整,以剔除季节因素的影响。

二、货币需求模型的估计结果

利用Eviews5.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到以下结果:

式(2)

表1 EVIEWS5.0的回归拟合结果

式(2)中,给定,实际GDPt、利率Rt及滞后变量mt-1在=0.05的条件下,其t值通过显著性检验;通货膨胀率∏t和国债增发情况Dt在=0.1的条件下,其t值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各解释变量都是影响m1t的主要变量;样本拟合优度和调整后的,说明拟合结果较为理想;F=3854.7,表明总体模型的设定是显著的;残差平方和为0.00287,反映出模型的拟合结果良好,见图1:

图1 残差图分析

因为式(2)中含有滞后的被解释变量,不能用D-W检验模型是否存在一阶自相关。因此,笔者构建出Durbin-h统计量:,其中,,,可以得出。给定显著性水平,标准正态分布临界值,表明式(2)不存在一阶自相关;同时从图1的残差图中也可以看出式(2)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综上所述,模型中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变动方向一致,但变动程度有所差异,这可能与样本区间较短、我国当前边际消费倾向较小、非市场化的利率等因素相关。但式(2)仍可被认为是一个大体上符合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特质的稳定的倾向需求函数。

三、实证模型分析及政策建议

1.加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疏通利率传导机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反映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利率弹性越小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利率就越敏感。从函数中看到,M1的利率弹性为-0.0204,即名义利率每上升(下降)1%,则M1会减少(增加)0.0204%。这也说明我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为明显的。笔者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这主要源于我国尚未真正的市场化,而货币当局不应仅因为货币政策的效果的不理想而简单的放弃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而应该着眼于疏通利率的传导机制,提高利率杠杆的作用,使利率能够灵敏的反应市场情况。

2.调整国债市场规模,加强我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统一。模型中的哑元变量Dt与M1成负相关关系,也就证明国债的发行也会对因变量造成影响。理论上来说如果把国债收入变成一种单纯的财政支出,就会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虽然货币需求变化不仅是经济货币化的结果,还在于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和资产结构单一。当前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监管质量,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货币供应量依然是较稳定的中介目标,但应逐步由单一货币供应量向包括利率、通货膨胀率在内的指标转化。另外也要积极的研究和改进对经济变量的统计方式,形成更为合理的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