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06.46 KB
- 文档页数:33
中药化学高中实验总结汇报中药化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深入了解中药的化学特性。
在高中化学实验课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与中药相关的实验,从而加深了对中药化学的理解和掌握。
以下是我的实验总结汇报。
首先,我们进行了一次萃取法制备中药水提取物的实验。
我们选择了当归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水浸泡、煮沸、过滤等操作,成功提取出了当归的水提取物。
然后,我们用薄层色谱法对提取物进行了分离和检测。
经过实验发现,提取物中存在多种有机酸和酚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能是当归的有效成分。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会了提取物的制备和分离方法,并且初步了解了中药的化学组成。
接着,我们进行了一次鉴别中药化学性质的实验。
我们选择了五味子和正品五味子进行比对。
首先,我们分析了五味子的理化性质,比如颜色、气味、溶解性等。
然后,我们使用碘酸钾和硝酸银等试剂进行了定性测试。
我们发现,正品五味子和普通五味子在理化性质和化学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异,比如颜色略有不同,溶解性也稍有区别。
这个实验让我们认识到,中药的真假和质量不仅与外观有关,还需要通过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和鉴别。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一次通过化学方法提取中草药黄芩中黄芩素的实验。
我们使用了超声波提取技术,将黄芩样品与乙酸乙酯溶液一起加入到超声波萃取仪中,并进行超声波处理。
经过萃取和蒸发浓缩,我们得到了黄芩样品中的黄芩素。
然后,我们对提取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发现样品中的主要成分确实是黄芩素。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习了一种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方法,并且通过红外光谱对提取物进行了定性分析。
最后,我们进行了一次中药的质量评价实验。
我们选择了绿豆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品牌绿豆中甜菜碱含量的差异。
我们使用碘酸钾-硫酸试剂对样品进行测定,并利用标准曲线计算出甜菜碱的含量。
我们发现,不同品牌绿豆中甜菜碱的含量差异较大,有的超过了标准限量。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中药的质量差异是存在的,并且学会了常用的质量评价方法。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
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质、结构、作用机理等的学科。
下面是中药化学的一些重点总结:
1.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中药材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鞣质、挥发油等。
了解中药材的化学组成,对于进一步研究中药的药理活性和药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 中药的提取与分离技术:中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往往较复杂,需要通过适当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将目标成分从中药材中提取出来。
常用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包括水提取、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色谱技术等。
3. 中药材中的多糖类化合物:中药材中常含有多糖类化合物,如多糖类、多肽类等,这些化合物对中药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其结构、活性及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中药的药效基础。
4. 中药中的活性成分的分析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往往含量较低,需要通过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分析方法进行鉴定。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质谱(MS)、核磁共振(NMR)等。
5. 中药中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其毒性与安全性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中药化学研究需要考虑中药的药理活性和副作用,以确保中药的合理应用。
6. 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的药效与安全
性的重要环节。
中药化学研究需要开发出一套适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物质指纹图谱、含量测定、质量标准等。
总之,中药化学的研究涉及到中药材的化学成分、提取与分离技术、活性成分分析鉴定、毒性与安全性评价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这些重点内容对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效机制和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知识点
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化学分
析方法以及其在药理学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的学科。
以下
是中药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中药药物通常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多糖、萜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2. 中药药物的化学性质:中药药物的化学性质包括溶解度、稳定性、光敏性、酸碱性等。
这些性质对中药的提取、制
剂开发和药物质量控制具有重要影响。
3. 中药药物的化学分析方法:中药药物的化学分析方法包
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于鉴别中
药药材的真伪、分析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以及评估药物的
质量。
4. 中药药物的药理学作用:中药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分
子靶点相互作用,发挥治疗作用。
中药药物的药理学作用
涉及多个方面,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
5. 中药药物的药物研发: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起到重要
作用。
通过对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学作用的研究,
可以进行药物设计和合成,开发出具有更好疗效和安全性
的中药新药。
6. 中药质量控制: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起到关键作
用。
通过对中药药材和中药制剂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的
分析,可以评估中药的质量,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检
测方法。
总之,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
化学分析方法以及其在药理学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的学科,对中药的提取、制剂开发、药物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具有
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笔记期末总结一、引言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质、结构与活性关系的学科。
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构鉴定及药效学等。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深入了解了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本学期学习的中药化学内容的总结。
二、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是中药化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学习了各种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包括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
传统方法主要包括醇提、水提、浸出、蒸馏等。
现代方法主要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检测,进而确定中药的化学成分。
三、中药的结构鉴定中药的结构鉴定是中药化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学习了中药结构鉴定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
化学方法主要包括酸碱反应、置换反应、碘化反应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确定中药的结构,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药理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中药的药效学中药的药效学研究是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学习了中药的药效学基本原理和应用。
中药的药效学研究主要涉及药物的活性、毒性和药代动力学等。
通过对中药的药效学研究,可以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毒理作用,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五、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了解了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中药化学可以通过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学,筛选出具有活性成分的中药,进而通过结构优化和合成改造,设计出具有高效、低毒的药物。
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可以大大缩短药物研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提高药物的研发成功率。
六、展望中药化学作为中医药学科的重要分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和需求的不断提高,中药化学在新药研发和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中药化学笔记期末总结初中一、中药概述中药是指用中草药、矿物药、动物药等为原料,按一定的加工方法制备的具有预防、治疗疾病作用的药物。
中药主要包括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
传统中药是指以传统理论为基础,具有长期使用历史的药物;而现代中药则是指在传统中药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科学研究加工而成的药物。
二、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的化学成分是研究中药的基础,中药的有效成分通常是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复合物。
中药的化学成分有两大类,一类是主要活性成分,具有药理活性和药效;另一类是次要成分,不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但在中药的药物作用中起到辅助和增强作用。
2.中药的化学检验方法:中药的化学检验方法是研究中药质量标准的重要手段。
中药的化学检验方法包括物理性质检验、化学性质检验和鉴定方法。
物理性质检验主要是对中药的形态、色泽、气味等进行观察和描述;化学性质检验是通过对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来判断中药的质量;鉴定方法则是通过中药的形态特征、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分析来确定中药的真实性和质量。
3.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指通过严格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检验,确保中药的有效成分符合药学要求,保证中药的质量稳定和安全有效。
中药质量控制的关键是控制中药的含量一致性和质量稳定性。
四、中药的化学研究方法1.中药化学分析方法中药化学分析方法是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方法。
中药化学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色谱法、质谱法、荧光法、核磁共振法等。
色谱法主要用于分离和富集化合物,质谱法主要用于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鉴定,荧光法主要用于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核磁共振法主要用于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2.中药的现代化学研究方法中药的现代化学研究方法是指在传统中药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研究的方法。
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组合化学等。
分子生物学主要用于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合成机制和代谢途径,基因工程主要用于通过改变中药植物的基因来提高药用价值,组合化学主要用于合成具有特定活性的化合物。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化学基本概念1.中药及其化学成分中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保健的药物或药材,而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三萜类、多糖类、挥发油类、环烯醇类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活性。
2.中药提取技术中药提取技术是指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的技术方法,包括水提取、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离子液提取等。
这些提取技术的发展,为中药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更加高效、纯净的化学成分。
3.中药质量评价中药质量评价是指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药效物质等进行评价,其中包括物质定性、定量、指纹图谱、药效评价等内容。
中药质量评价是保证中药质量、疗效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中药化学成分1.中药中的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它们具有有效的药理活性,如阿片类生物碱、茶碱类生物碱、喜树碱类生物碱、毒蕃茄碱类生物碱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镇痛、镇静、解热等药理作用。
2.中药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重要化学成分,包括黄酮、异黄酮、芳香二苯乙烷类等化合物,它们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血栓等多种药理活性。
3.中药中的三萜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代表性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甾体三萜、原三萜、醇三萜等。
它们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
4.中药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如葡聚糖、甘露糖、阿拉伯糖等多糖类化合物,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降血脂等生物活性。
5.中药中的挥发油类挥发油类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它们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萜类、酚酮类、醇醇或醛醇类等。
它们具有镇痛、抗炎、抗菌等药理活性。
6.中药中的环烯醇类化合物环烯醇类是中药中的一类具有重要药理活性的物质,如桃金娘内脂醇、延胡索内脂醇等。
它们具有抗肿瘤、抗炎、保肝、镇静等作用。
以上是中药中的一些重要化学成分,它们在中药中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和药效作用,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笔记期末总结高中一、引言中药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结构、性质和活性,在药物研发、质量控制、药用价值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学期的中药化学课程共学习了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用价值评价、质量控制等内容。
下面将对本学期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
二、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的化学成分是指植物药材和动物药材中具有药用效果的化学物质。
中药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包括生物碱、多糖、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可以通过不同的药物作用机制来发挥治疗作用。
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镇痛等药理作用。
例如,阿托品是生物碱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起到扩张瞳孔、抗胆碱能作用的效果。
2. 多糖多糖是一类以多糖为主要成分的药物,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
例如,中药蘑菇中的β-葡聚糖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等作用。
3. 萜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例如,青蒿素是一种常用的抗疟疾药物,可以通过干扰寄生虫的血红蛋白分解代谢,起到抗疟疾作用。
4.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
例如,大黄酚酸是大黄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增殖、抗炎作用来起到治疗便秘的效果。
三、药用价值评价药用价值评价是指对中药的药理活性、毒副作用、药代动力学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确定中药的医疗效果和安全性。
药用价值评价是中药研发的关键环节,对于筛选出有效的中药和合理使用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1. 药理活性评价药理活性评价是对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评估,包括药效实验、机制研究等。
通过药理活性评价可以确定中药的治疗作用、作用机制等,从而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毒副作用评价毒副作用评价是对中药的毒副作用进行评估,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不良反应等。
通过毒副作用评价可以确定中药的安全性,避免潜在的毒副作用,保证中药的合理使用。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药物两部分。
天然产物中包括大量的生物碱、多糖、黄酮类、醇类和酚类等。
而人工合成药物则主要是从中药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改造和合成。
2. 中药中的天然产物有着复杂的化学成分,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取、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
3.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分析和鉴定。
二、中药的有效成分1. 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药用植物中所含的生物碱、生物酶、多糖、黄酮类、醇类等,这些成分对于中药的药效具有重要作用。
2.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3.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发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三、中药的药效评价1. 中药的药效评价主要包括对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及对中药配方的药效进行评价。
2. 中药的药效评价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动物试验、细胞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和验证。
3. 中药的药效评价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中药的适应症、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1. 中药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和中药质量分析的研究。
2. 中药的质量控制需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确定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质量标准。
3. 中药的质量控制还需要对中药的来源、制备、贮存、运输等环节进行控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
五、中药的新药开发1. 中药的新药开发主要包括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以及对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进行评价和验证。
2. 中药的新药开发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确定中药新药的适应症、药效、安全性和用药剂量等参数。
3. 中药的新药开发还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和药物注册等环节进行评价和验证,确保中药新药的质量和安全。
中药化学必备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原料中药的原料通常是指天然药材,是指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自然界的种子、茎、根、叶、花、果实、树皮、树干等加工而成的药材。
中药的原料主要来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
中药原材料的来源决定了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多样性,因此在中药化学研究中必须深入了解并掌握各类中药原料的特点、提取方法、质量标准等内容。
1. 植物药材植物药材是中药的主要原料之一,其种类繁多,如人参、枸杞、黄芪、党参、当归、川芎等。
植物药材通常包含大量的有效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类、鞣质类、挥发油类、多糖类等,这些成分对中药的药理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药研究中需要掌握植物药材的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2. 动物药材动物药材是指以动物或其部分组织为原料制成的药材,常见的有鹿茸、海马、熊胆等。
动物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与植物药材有所不同,因此研究中药化学必备知识点还包括对动物药材的提取、鉴定和分析等内容。
3. 矿物药材矿物药材是指以天然矿物为材料加工而成的中药,如砒霜、雄黄、硫磺等。
矿物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与植物和动物药材有所差异,中药化学研究中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二、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提取与分离是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从中药原料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并实现其纯化和分离。
中药提取与分离的方法包括溶剂提取、萃取、色谱分离、电泳分离与鉴定等。
中药提取与分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溶剂提取溶剂提取是指利用溶剂对中药原料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的方法。
常用的溶剂包括乙醇、醋酸乙酯、甲醇等。
溶剂提取方法简单、经济,适用范围广,但需要注意不同中药原料的适宜溶剂的选择。
2. 萃取萃取是指利用溶剂对中药原料进行连续或间歇提取的方法,其优点是提取效果好,但需要严格控制提取温度、时间、介质酸碱度等参数。
3. 色谱分离色谱分离是指利用色谱柱将中药提取液中的混合成分进行分离的方法,常见的色谱包括硅胶柱色谱、逆相色谱、层析色谱等。
中医必备化学知识点总结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凝聚了数千年的丰富经验和智慧,其中蕴含了许多化学知识。
在中医中,草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因此对于草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中医还使用了许多化学物质来进行疗法,如针灸疗法和艾灸疗法等。
因此,对于中医必备化学知识的掌握,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医的治疗原理和药物的作用机制,也有助于强化中医的临床实践和研究。
以下是中医必备化学知识点的总结。
一、草药的化学成分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碱性物质,化学结构复杂,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在中药中,生物碱是一类常见的有效成分,如黄连素、阿魏酸等。
其主要作用包括镇痛、抗炎、抗菌等。
2. 挥发油挥发油是一类具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的芳香物质中。
在中药中,挥发油是一种常见的有效成分,如薄荷脑、醇、黄龙素等。
其主要作用包括祛风解表、理气止痛等。
3. 多酚类化合物多酚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多个酚基团的有机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在中药中,多酚类化合物是一种常见的有效成分,如黄酮类、鞣酸类等。
其主要作用包括抗氧化、清热解毒、补血益气等。
4. 皂苷类化合物皂苷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甾醇或三萜醇结构的糖苷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在中药中,皂苷类化合物是一种常见的有效成分,如人参皂苷、鞭毛藤皂苷等。
其主要作用包括调节免疫、提高免疫力等。
5. 生物酶生物酶是一类催化生物反应的蛋白质,能够加速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在中药中,生物酶是一种常见的有效成分,如酶、脢、替春砂酶等。
其主要作用包括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等。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 药物的作用靶点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目标,通常是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糖类等。
通过与这些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药物能够产生治疗效果。
在中医中,药物的作用靶点常常是一些与疾病相关的关键分子,如炎症介质、细胞信号通路等。
2. 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药效物质是一类能够产生治疗效果的药物成分,其作用机制通常是通过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改变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中药化学350知识点总结中药化学作为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现代中药学研究的基础。
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性质、作用机理及质量评价等问题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从化学成分、药物活性、分析方法等方面总结中药化学350的知识点。
一、化学成分中药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酚类化合物、多糖、黄酮、皂苷、挥发油等。
这些成分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对于中药的药效都起着重要作用。
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碱基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中药中。
生物碱的结构复杂多样,包括吲哚类生物碱、吡咯类生物碱、喹啉类生物碱等。
常见的中药生物碱有阿霉酸、茴香碱、烟碱等。
2. 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常见的酚类化合物有儿茶酚、黄酮、鞣酸等。
3. 多糖多糖是一类具有多个单糖单位组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中药药材中。
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等生物活性。
4. 黄酮黄酮是一类具有苯环和噻吩环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活性。
常见的中药黄酮有芦荟素、花青素、槐黄素等。
5. 皂苷皂苷是一类含有糖基和萜类基团的天然产物,具有抗菌、抗炎、解热等药理活性。
6. 挥发油挥发油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挥发油主要是指具有强烈香气的有机化合物,如薄荷油、薰衣草油等。
二、药物活性中药的药物活性是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药物活性具体表现为药理学、药效学、毒理学等方面的作用,反映了中药的药用价值。
1. 药理作用中药化学研究中,药理学是一个重要内容。
药理作用主要指中药对生物系统的影响,包括对心血管、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的影响。
2.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治疗效果的学科。
中药化学研究中,常常通过药效学研究来评价药物的临床效果,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
3. 毒理学毒理学是研究物质对生物体的有害影响的学科。
中药化学研究中,毒理学是一个重要内容,包括对中药药材和制剂的毒性评价、毒理机制等研究。
中药化学备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物的基本概念及分类1. 中药药物的基本概念中药药物是指使用中药原料或中药饮片制备的药品。
中药药物包括单味中药制剂、复方中药制剂、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中药片剂等多种剂型。
中药药物的制备和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 中药药物的分类根据中药药物的来源、性味、功效等特点,可以将中药药物进行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根据来源分类:中药药物可以根据其来源进行分类,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2)根据性味分类:中药药物可以根据其性味进行分类,包括寒热温凉性味,苦辛甘酸咸五味等。
(3)根据功能分类:中药药物可以根据其功效进行分类,包括清热解毒、祛湿利水、活血化瘀、补益气血、安神宁心等。
二、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及药效1. 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是指中药药物中所含的各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主要包括有效成分和辅助成分两大类。
(1)有效成分:中药药物的有效成分是指具有明显药理活性和临床疗效的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皂苷类、多糖类等。
(2)辅助成分:中药药物的辅助成分是指在制备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鞣质、脂肪油等。
2. 中药药物的药效中药药物的药效是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药理学作用、药代动力学作用、临床疗效等。
(1)药理学作用:中药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是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心血管系统作用、内分泌系统作用等。
(2)药代动力学作用: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作用是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主要包括药物在体内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生物利用度、药物半衰期等。
(3)临床疗效:中药药物的临床疗效是指中药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对疾病所产生的治疗作用,主要包括治疗感冒、消化不良、失眠等各种疾病的疗效。
三、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1. 中药药物的提取和制备方法中药药物的提取和制备是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之一,主要包括水提取、蒸馏提取、溶剂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多种提取方法。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中药化学的基本概念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及药理学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化学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物的分析、药物的化学合成、药物的构效关系等内容,是中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二、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是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
其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生物酮、皂甙、黄酮类、酚酸类、萜类、多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其中多种物质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中药的药理效应。
2. 药物的分析中药的分析是指对中药中化学成分进行提取、纯化、分离和鉴定的过程。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核磁共振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分析出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药效。
3. 药物的化学合成某些中药化学成分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化合物的纯度和产量,从而提高药物的药效和稳定性。
4. 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构效关系是指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可以预测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为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三、中药中常见化学成分的性质及作用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有氮原子的碱性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生物碱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抗菌、抗肿瘤、镇痛、兴奋神经系统等作用。
常见的生物碱有阿托品、麦角新碱、吡哆麻酸等。
2. 生物酮生物酮是一类特殊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等作用。
常见的生物酮有甘草酸、丹皮酮等。
3. 皂甙皂甙是一类含有糖基或糖苷基的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增强免疫等作用。
常见的皂甙有五指毛桃皂素、人参皂苷等。
4. 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常见的黄酮类有花青素、大豆异黄酮等。
5. 酚酸类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常见的酚酸类有丹参酸、马齿苋酸等。
6. 萜类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镇痛等作用,常见的萜类有薄荷脑、蒲公英素等。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化学全面总结一、总论:1、各章结构概述重要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石油醚二、生物碱生物碱存在于:毛茛科、马前科、茄科、豆科、罂粟科、防己科、吴茱萸属、小檗科..助记:“宝马别逗罂粟;防己终于小破”代表化合物结构总结中药活性中药毒性和不良反应川乌毒性大小:双酯型乌头碱>单酯型乌头碱>无酯键的醇胺型生物碱鉴别显色反应:了解即可;不要求掌握..三、糖和苷大纲要求:1、糖的分类..2、常见单糖和二糖的结构特征..3、糖的氧化反应、羟基反应、羰基反应..4、苷类化合物分类及结构特征..5、苷的水解反应..助记:“阿拉不喝无碳糖;给我半缸葡萄糖..鸡鼠夹击夫要命;果然留痛在一身..”还原糖:槐糖、樱草糖、芸香糖、麦芽糖非还原糖:蔗糖、海藻糖二糖:冬绿糖、昆布二糖、槐糖、蚕豆糖、芸香糖、龙胆二糖、麦芽糖、新橙皮糖等..助记:悟空大冬天裹了块布;槐里有块蚕豆;腾云驾雾地踏上了寻找龙麦的新征程..糖的反应苷的分类酸水解的易难规律:1、N-苷>O-苷>S-苷>C-苷腺苷红景天苷萝卜苷芦荟苷巴豆苷水杨苷芥子苷牡荆苷2、呋喃糖苷>吡喃糖苷;酮糖苷>醛糖苷;3、:吡喃糖苷中: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糖醛酸苷;4、2;6-去氧糖苷>2-去氧糖苷>6-去氧糖苷>2-羟基糖苷>2-氨基糖苷酶水解:β-果糖苷水解酶:转化糖酶α-葡萄糖苷水解酶:麦芽糖酶β-葡萄糖苷水解酶:杏仁苷酶苷类显色反应:含氰苷类O-苷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中国药典指标成分均为苦杏仁苷苦杏仁不低于3.0%桃仁不低于2.0%郁李仁不低于2.0%苦杏仁苷被水解后生成:氢氰酸和苯甲醛..四、醌类化合物醌的分类根据羟基在蒽醌母核上分布位置的不同分类—OH在两侧苯环上—OH在一侧苯环上大黄素型茜草素型1、芦荟苷:蒽酮碳苷..2、新鲜大黄中有蒽酚类成分;储存2年以上则消失..3、番泻苷属二蒽酮类;大黄中的番泻苷A;在肠内转变为大黄酸蒽酮而发挥作用..4、游离醌类多具有升华性;小分子的苯醌及萘醌还具有挥发性..5、游离醌类多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醌类成苷后;极性增大;易溶于甲醇、乙醇、热水;不溶于非极性溶剂..蒽醌类衍生物酸性强弱顺序:含-COOH>2个以上β-OH>1个β-OH>2个以上α-OH>1个α-OH5%NaHCO35%NaHCO35%Na2CO31%NaOH5%NaOH强酸可溶于弱碱中;弱酸可溶于强碱中..醌类显色反应含醌类的中药:大黄、虎杖、何首乌、芦荟、决明子蒽醌—助记:很多具有泻下润肠的作用丹参菲醌丹参酮ⅡA、丹酚酸B紫草萘醌重点中药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丹参:脂溶性的主要为菲醌类化合物;水溶性的为丹参素、丹参酸、原儿茶酸等五、香豆素和木脂素大纲要求:1、香豆素类的基本母核和结构..2、香豆素的性状、溶解性、荧光性、与碱的作用和显色反应..3、呋喃香豆素的光化学毒性..香豆素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醌的分类香豆素性质1、大多有香味;分子量小的游离香豆素多有挥发性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并能升华..香豆素苷无香味、无挥发性和升华性..2、游离香豆素极性较小;成苷后极性增大;能溶于水等..3、香豆素母体无荧光;羟基香豆素在紫外光下多显出蓝色荧光;碱溶液荧光更显着..可用荧光色谱法检识..7-OH香豆素呈较强的蓝色荧光;加碱荧光更强;转为绿色;8位引入羟基则荧光减至极弱;甚至无荧光;呋喃型香豆素多显蓝色荧光..4、香豆素具有内酯环;与碱液作用可水解开环;形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盐;酸化又可环合成内酯;与碱加热时间过长;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盐异构化为反式邻羟基桂皮酸盐;再酸化也无法环合为内酯香豆素显色反应呋喃香豆素具有光化学毒性;如: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呋喃香豆素外涂或内服后经日光照射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香豆素类代表化合物总结木脂素的结构、性质及中药实例黄酮结构特点总结1、旋光性:2;3位为单键的二氢类有旋光性;其余没有..黄酮苷由于引入了糖分子;因此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2、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呈黄色交叉共轭体系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显灰黄~黄色查耳酮为黄~橙黄色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几乎无色异黄酮显浅黄色花色素的颜色可随PH不同而改变;一般PH<7时显红色;PH为8.5时显紫色;PH>8.5时显蓝色3、溶解性花色素>二氢黄酮>异黄酮>黄酮醇>查耳酮解析:花色素为离子型;二氢黄酮为非平面型;黄酮为平面型..不同结构类型黄酮类化合物性质总结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 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7;4′-二OH>7-或4′-OH>一般酚羟基>5-OH5%NaHCO35%Na2CO30.2%NaOH4%NaOH黄酮的显色反应含黄酮的中药;在碱性溶液中提取时往往加入少量硼砂;与之结合达到保护目的..七、萜类和挥发油一、萜类化合物是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二个或二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化合物..通式:C5H8n萜的分类按分子中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进行分类属单萜类化合物;具有半缩醛及环戊烷环结构①性状为白色结晶或无定形粉末;多具有旋光性;味苦或极苦..②溶解性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易溶于水、甲醇;可溶于丙酮和正丁醇;难溶于其他有机溶剂..环稀醚萜苷的亲水性更强..③显色反应及检识环烯醚萜苷易被酸水解;生成的苷元具有半缩醛结构;性质活泼;易进一步氧化或聚合..难以得到结晶性苷元;同时颜色变深..因此;中药地黄、玄参等在炮制及放置过程变黑..苷元遇酸、碱、羰基化合物与氨基酸等都能变色..与皮肤接触可使皮肤染成蓝色三、挥发油的组成与性质大纲要求: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化学常数..(一)挥发油的化学组成(二)挥发油的性质1.颜色:少数挥发油具有其他颜色;如薁类多显蓝色;佛手油显绿色;桂皮油显红棕色..2.嗅味:多具浓烈的特异性嗅味其嗅味常是其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有辛辣灼烧感..3.析脑:冷却条件下主要成分常可析出结晶..4.挥发性:挥发油因挥发而不留油迹;脂肪油则留下永久性油迹;可随水蒸汽蒸馏..5.溶解性:不溶于水..6.稳定性:遇光、空气、加热易氧化变质..挥发油与空气及光线经常接触会逐渐氧化变质;使挥发油的相对密度增加;颜色变深;失去原有香味;形成树脂样物质;不能随水蒸汽蒸馏..7.化学常数:酸值、酯值和皂化值1酸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的含量;以中和1克挥发油中游离酸类成分所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2酯值代表酯类成分的含量;以水解1克挥发油中所含酯所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3皂化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酚类成分和结合态酯总量的指标..以皂化1g挥发油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皂化值是酸值和酯值的和..四、含萜类和挥发油的中药实例大纲要求:1、含萜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穿心莲、青蒿、龙胆中主要萜类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生物活性..2、含挥发油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薄荷、莪术、艾叶、肉桂中主要萜类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含萜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含挥发油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一、皂苷的结构特点和分类:皂苷是一类结构复杂的苷类化合物;其苷元为具有螺甾烷及其相似生源的甾族化合物或三萜类化合物..大多数皂苷水溶液用力振荡可产生持久性的泡沫;故称为皂苷..皂苷的结构可分为苷元和糖两个部分..如果苷元为三萜类化合物则称为三萜皂苷;苷元为螺甾烷类化合物;则成为甾体皂苷..一三萜皂苷1.定义:苷元为三萜类化合物;其基本骨架由6个异戊二烯30个碳单位组成..分类:四环三萜羊毛甾烷型、达玛烷型五环三萜齐墩果烷型、乌苏烷型、羽扇豆烷型特点:多含羧基;显酸性..二甾体皂苷分类:螺旋甾烷醇类菝葜皂苷元和剑麻皂苷元异螺旋甾烷醇类薯蓣皂苷元和沿阶草皂苷D苷元呋甾烷醇类原蜘蛛抱蛋皂苷变形螺旋甾烷醇类燕麦皂苷B特点:螺旋甾烷醇类和异螺旋甾烷醇类结构特点:1、甾体皂苷元由27个碳;六个环;其中A、B、C、D环为环戊烷骈多氢菲结构的甾体基本母核;E 和F环以螺缩酮形式相连接..2、一般B/C和C/D环的稠合为反式;A/B环有反式也有顺式..3、分子中可能有多个羟基;大多在C-3上有羟基..4、在甾体皂苷元的E、F环中有三个不对称碳原子C-20、C-22和C-25..C-20位上的甲基都是α构型;C-22位对F环也是α构型..C-25甲基则有两种取向;直立键时为β型;其绝对构型为L型;平伏键时则为α型;其绝对构型为D型..5、甾体皂苷分子中不含羧基;呈中性;故又称中性皂苷..大纲要求:1、皂苷的性状、溶解性、发泡性和溶血性..2、皂苷的水解反应和显色反应..1、性状:多数具有苦而辛辣味;对人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鼻内粘膜尤其敏感;具有吸湿性..2、酸性:多数三萜皂苷多呈酸性;大多数甾体皂苷呈中性..3、溶解性:极性较大;易溶于水;热甲醇和乙醇等极性较大的溶剂;在含水正丁醇中有较大的溶解度;有助溶性能;可促进其他成分在水中溶解..因此正丁醇常作为皂苷的提取溶剂..4、发泡性:水溶液经强烈振摇能产生持久性的泡沫;且不因加热而消失;这是由于皂苷具有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的缘故..5、溶血性:皂苷的水溶液大多能破坏红细胞产生溶血;这是因为多数皂苷能与胆固醇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人参总皂苷没有溶血现象;但经分离后;人参三醇及齐墩果酸为苷元B 型和C 型的人参皂苷具有显着的溶血作用;而以人参二醇为苷元A 型的人参皂苷则有抗溶血作用..溶血指数:在一定条件等渗、缓冲溶液及恒温下能使同一动物来源的血液中红细胞完全溶解的最低溶血浓度..溶血指数越小;溶血性越强 6、皂苷的水解:一般水解法:酸催化水解、氧化水解和酶解等..温和水解法:光分解法、Smith 氧化降解法、酶解法或土壤微生物淘汰培养法等..大纲要求:1、含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人参、三七、甘草、黄芪、合欢皮、商陆、柴胡中主要皂苷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2、含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麦冬、知母中主要甾体皂苷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含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一、大纲要求:1、强心苷苷元部分的结构分类及特征..2、强心苷苷元与糖的连接方式..3、强心苷的溶解性、显色反应和水解反应..1、定义与结构分类α-羟基糖2-羟基糖——葡萄糖α-去氧糖2-去氧糖——洋地黄毒糖2;6-二去氧糖3、糖与苷元的连接方式:Ⅰ型强心苷:苷元-2;6-去氧糖x-D-葡萄糖y;如紫花洋地黄苷A..Ⅱ型强心苷: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y;如黄夹苷甲..Ⅲ型强心苷:苷元-D-葡萄糖y;如绿海葱苷..植物界存在的强心苷;以Ⅰ型、Ⅱ型较多;Ⅲ型较少..二、强心苷的理化性质1、溶解性强心苷一般可溶于水、醇和丙酮等极性溶剂;微溶于乙酸乙酯、含醇三氯甲烷、难溶于乙醚、苯和石油醚等极性小的溶剂..苷元则难溶于水等极性溶剂;易溶于乙酸乙酯、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1、含糖基数目多;亲水性强;2、羟基数越多;亲水性则越强;3、可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其亲水性弱..2、显色反应甲型强心苷在碱性醇溶液中;由于五元不饱和内酯环上的双键移位产生C-22活性亚甲基;能与活性亚甲基试剂作用而显色..乙型强心苷在碱性醇溶液中;不能产生活性亚甲基;无此类反应;所以可以区别甲、乙型强心苷..温和酸水解法特点、强烈酸水解特点、氯化氢-丙酮法忽略三、含强心苷的中药实例大纲要求:1、香加皮和罗布麻叶中强心苷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毒性表现..2、上述中药在一、含胆汁酸类成分的常用动物药大纲要求:1、胆汁酸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特点..2、牛黄和熊胆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1、结构特点名称A/B B/C C/D C17—取代基胆汁酸顺、反反反戊酸A/B环为顺式稠合时为正系——胆酸A/B环为反式稠合时为别系——别胆酸2、胆汁酸其它要点:胆烷酸24个C原子、粪甾烷酸27或28个C原子;去氧胆酸松弛平滑肌、鹅去氧胆酸溶解胆结石;α-猪去氧胆酸降低血液胆固醇;熊去氧胆酸解痉、溶解胆结石3、含胆汁酸类成分的常用中药蟾酥化学成分:蟾蜍甾二烯类乙型、强心甾烯蟾毒类甲型;吲哚碱类、甾醇类以及肾上腺素、多糖、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酸等;前两类成分具有强心作用..中国药典以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为指标成分;总量不得少于6.0%生理活性:脂蟾毒配基兼有兴奋呼吸、强心和升高动脉血压等多种药理作用;已用于临床;商品名为蟾立苏..大纲要求:1、桂皮酸类衍生物的化学结构特点..2、金银花、当归和丹参中有机酚酸的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3、马兜铃酸的化学结构特点..4、马兜铃的主要化学成分与毒性..一、有机酸可分为芳香族、脂肪族和萜类有机酸三大类芳香族有机酸对羟基桂皮酸、咖啡酸、阿魏酸、芥子酸、马兜铃酸脂肪族有机酸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琥珀酸萜类有机酸甘草次酸、齐墩果酸桂皮酸类衍生物的结构特点:1、基本结构为苯丙酸;取代基多为羟基、甲氧基等..2、有些桂皮酸衍生物以酯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如咖啡酸与奎宁酸结合成的酯;3-咖啡酰奎宁酸又称绿原酸和3;4-二咖啡酰奎宁酸是茵陈利胆有效成分及金银花抗菌有效成分..对羟基桂皮酸R=R″=HR′=OH咖啡酸R=R′=OHR″=H阿魏酸R=OCH3R′=OHR″=H异阿魏酸R=OHR′=OCH3R″=H芥子酸R=R″=OCH3R′=OH含有机酸的常用中药分类主要有机酸活性或毒性金银花绿原酸、异绿原酸不仅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还有致敏作用..当归阿魏酸当归具有促进造血;调节血压;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抗肝损伤;抗炎镇痛;提高免疫力;抗凝血;改善微循环;降血脂等作用丹参丹酚酸A、丹酚酸C 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有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已、细辛、天仙藤、青木香、寻骨风等..二、鞣质鞣质又称鞣酸或单宁;是一类多元酚类化合物..鞣质的性质:1、性状:多为无定形粉末;具有吸湿性..2、溶解性:有较强的极性;可溶于水、甲、乙醇、丙酮等亲水性溶剂;难溶于亲脂性溶剂..3、还原性:多元酚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还原多伦试剂和斐林试剂..4、与蛋白质作用:可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沉淀可使用明胶进行鉴别、提取和除去鞣质..5、与三氯化铁作用:可与三氯化铁作用呈蓝黑色或绿黑色蓝黑墨水的制造就是利用鞣质的这一性质..6、与重金属作用:鞣质的水溶液能与乙酸铅、乙酸铜、氯化亚锡等重金属盐产生沉淀..7、与生物碱作用:可与生物碱结合生成难溶于水的沉淀常作为生物碱的沉淀反应试剂..8、与铁氰化钾的氨溶液作用:鞣质的水溶液与铁氰化钾氨溶液反应呈深红色;并很快变成棕色..除去鞣质的方法:1、冷热处理;2、石灰法;3、铅盐法;4、明胶法;5、聚酰胺吸附法;6、溶剂法..含可水解鞣质的中药:五倍子三、蛋白质1、溶解性:多数可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2、发泡性:振摇蛋白质水溶液能产生类似肥皂的泡沫..3、变性:加热煮沸则变性凝结而自水中析出..4、两性:蛋白质分子两端有氨基和羧基;具有酸碱两性..四、多糖由10个以上单糖聚合而成的化合物水溶性多糖:动、植物体内贮存营养和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水不溶性多糖:直链糖分子;如纤维素、甲壳素等五、蜕皮激素蜕皮激素是一类具有强蜕皮活性的物质;具有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能够刺激真皮细胞分裂;产生新的表皮而使昆虫蜕皮;它对人体有促进蛋白质合成的作用..蜕皮激素的主要结构特点:甾核上带有7位双键和6-酮基;还有多个羟基;水溶性较大..生物活性:降血脂以及抑制血糖上升等作用..含蜕皮激素的常用中药:牛膝..中国药典以β蜕皮甾酮为指标成分..中药实例很重要;各类型结构具有代表性的中药需要列出总结好好记一下..。
一、前言中药化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中药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结构测定、药理作用等多个方面。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我终于迎来了中药化学的考试。
在这场考试中,我收获颇丰,现将考试总结如下。
二、考试回顾1. 知识点掌握情况在复习过程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中药化学成分的基本结构和分类、理化性质、提取分离、鉴定方法、化学结构测定知识与药理效用等。
通过系统学习,我对这些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
2. 考试题型及难度本次考试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从难度来看,选择题和填空题相对简单,判断题和简答题难度适中,论述题则较为困难。
在考试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力求做到全面、准确。
3. 考试中的不足尽管我在复习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在考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1)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
在考试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方面还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导致在解题时出现失误。
(2)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不足。
在论述题中,我未能充分展开论述,对问题缺乏深度挖掘。
(3)时间分配不合理。
在考试过程中,我未能合理分配时间,导致部分题目未能充分解答。
三、改进措施1. 加强基础知识学习。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确保对基本概念和原理有深刻的理解。
2. 提高分析能力。
通过多做题、多总结,提高自己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为应对更高难度的考试打下基础。
3. 合理分配时间。
在考试前,我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确保在考试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
四、总结中药化学考试虽然已经结束,但学习之路仍在继续。
通过这次考试,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中药化学方面的不足,也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执业药师而努力。
中药化学知识点横向总结一、中药化学基础知识中药化学是中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组成、结构、性质、作用机理等。
中药化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药化学基本概念、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分析方法等内容。
1. 中药化学基本概念中药的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生物碱等。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中药化学成分可分为多种类别,如生物碱、酚类、醛酮类、黄酮类、鞣质类等。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其药用价值和药效。
2.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来源于中草药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皮等。
这些部分中各自含有不同种类的化学成分,有些是药用成分,有些是杂质。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一般可分为主要活性成分和辅助成分两类,主要活性成分是药用价值较高的成分,辅助成分是对主要活性成分的药效起到辅助作用的成分。
3. 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提取与分离是指从中药材中提取出所需的化学成分,并进行纯化和分离的过程。
中药提取与分离主要包括溶剂浸提、水蒸馏、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多种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高效地提取出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减少杂质的影响,保证其药用效果。
4. 中药分析方法中药分析方法是指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的方法。
传统上,中药的分析主要依靠色谱法、光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技术手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的分析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出现了新的分析技术,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准确鉴定,为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中药中的常见化学成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常见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酚类化合物、生物碱、黄酮类、皂苷、鞣质等。
1. 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常见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常见的酚类化合物包括黄酮类、酚酸类、酚酮类、酚醇类等。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及其化学性质和作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中药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理作用的基础,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特性对于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药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生物碱类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中药化学成分,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大多具有毒性,是中药中常见的主要活性成分,如鸦片中的吗啡、毒蕈碱中的毒蕈碱等。
2. 生物苷类生物苷是由糖类及其他分子组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当归中的当归苷、人参中的人参皂苷等。
3. 生物黄酮类生物黄酮是一类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活性,如芍药中的芍药苷、茶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等。
4. 多糖类多糖是一类由多个糖分子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活性,如灵芝中的灵芝多糖、枸杞中的枸杞多糖等。
5. 生物酚类生物酚是一类具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亚类,如鞣酸、黄酮类、酚酸类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杀菌等活性,如葡萄籽中的原花青素、丁香中的丁香酚等。
6. 醇类醇类是一类具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青蒿中的青蒿素、独活中的独活醇等。
7. 挥发油类挥发油是一类具有挥发性和强烈气味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薄荷中的薄荷脑、茴香中的茴香醚等。
8. 酮类酮类是一类具有羰基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亚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葛根中的黄蜡酮、麦角中的麦角酮等。
以上是中药中常见的一些化学成分,其中每一类成分都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些化学成分中的活性物质与中药的药理活性密切相关。
二、中药化学分析中药化学分析是通过一系列分析方法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掌握中药的成分信息,为中药的质量评价和药效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常用的中药化学分析方法有:1.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是在薄层固定相上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分析方法,可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分离和鉴定。
第一章总论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1500-600cm-1区域为指纹区,可鉴别化合物真伪。
紫外-可见光谱UV光谱对共轭双键、α、β-不饱和羰基结构及芳香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是重要手段1H-NMR 通过化学位移、峰面积、信号的裂分及偶合常数(J)提供分子中质子的数目、类型及相邻原子或原子团的信息。
12C-NMR 噪音去耦/全氢去耦/宽带去耦:DEPT第二章生物碱一、基本内容生物碱是指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大多有较复杂的环状结构,氮原子结合在环内;多呈碱性,可与酸成盐多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
(例外:秋水仙碱,N原子不在环内,且几乎不显碱性)。
绝大多数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毛茛科(黄连、乌头、附子)、防己科(汉防己、北豆根)、罂粟科(罂粟、延胡索)、茄科(洋金花、颠茄、莨菪)、马钱科(马钱子)、小檗科(三颗针)、豆科(苦参、苦豆子);单子叶植物也有少数科存在生物碱:石蒜科、百合科(贝母)、兰科;低等植物中仅个别存在生物碱:蕨类植物(烟碱)、菌类植物(麦角生物碱);科属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常含有相同结构类型的生物碱;生物碱在植物体内多数集中分布在某一部分或某些器官;生物碱在不同的植物中含量差别很大。
生物碱在植物体内,除了以酰胺的形式存在外,仅少数碱性极弱的生物碱以游离形式存在(那可丁)。
绝大多数以有机酸盐形式存在(柠檬酸盐、草酸盐、酒石酸盐、琥珀酸盐),少数以无机酸盐的形式存在(盐酸小檗碱、硫酸吗啡),尚有极少数以N-氧化物、生物碱苷的形式存在。
吡啶类简单吡啶类吡啶槟榔碱摈榔次碱烟碱双稠哌啶类喹喏里西啶苦参碱哌啶莨菪烷类莨菪烷莨菪碱异喹啉类简单异喹啉异喹啉萨苏林苄基异喹啉去甲乌药碱罂粟碱厚朴碱R=CH3汉防己甲素;R=H汉防己乙素1-苄基异喹啉双苄基异喹啉原小檗碱类原小檗碱小檗碱延胡索乙素吗啡烷类吗啡烷 R=H吗啡;R=CH3可待因吲哚类简单吲哚类(吲哚)、大青素B、靛青苷单萜吲哚类(士的宁)、利血平色胺吲哚类(色胺)吴茱萸碱双吲哚类长春碱、长春新碱有机胺类(麻黄碱)、秋水仙碱、益母草碱性状形态多数生物碱呈结晶形固体,有些为晶形粉末状;少数生物碱为液体状态(烟碱、毒芹碱、槟榔碱),分子中多无氧原子,或氧原子结合为酯键;个别具有挥发性(麻黄碱)、升华性(咖啡因、川芎嗪)。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化学成分与分类中药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经过加工制备而成的药物。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多糖、萜烯类等。
根据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中药可以分为生物碱类、甙类、多糖类、多酚类、挥发油类等。
二、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1. 紫外-可见光谱法:通过物质对紫外或可见光的吸收,确定物质的成分和含量。
2. 红外光谱法:通过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功能。
3. 质谱法:通过物质在质谱仪中的分子碎裂和离子化,分析物质的成分和结构。
4. 气相色谱法:通过物质在气相色谱仪中的分离和检测,确定物质的成分和含量。
5. 液相色谱法:通过物质在液相色谱仪中的分离和检测,研究物质的成分和含量。
三、中药炮制与贮藏中药的炮制是指将中药原料经过加工处理,改变其药性、提高疗效的过程。
中药炮制的方法主要包括炒、炙、焙、煅、熬炼等。
中药的贮藏要注意避光、防潮、干燥和通风。
四、中药提取与分离方法 1. 水提法:将中药原料加入适量的水中,通过水溶性成分的溶解,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
2. 醇提法:将中药原料加入适量的醇溶剂中,通过成分的溶解,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
3. 超声波提取法:利用超声波的震荡作用,使中药原料中的有效成分迅速释放出来,提高提取效率。
4. 萃取法:利用萃取剂将中药原料中的有效成分溶解、浸出,然后蒸发溶剂,得到提取物。
五、中药质量控制方法 1. 总灰分测定法:通过加热中药样品,燃烧掉有机物质,测量残渣的重量,判断样品中无机杂质的含量。
2. 挥发油含量测定法:通过蒸馏提取、重量法或气相色谱法,测定中药样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3. 总黄酮含量测定法:通过提取、分离、比色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样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4. 重金属含量测定法:通过酸溶、原子吸收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中药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六、中药与现代药物研究的关系中药与现代药物研究密切相关。
中药化学期末总结中药化学是中医药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掌握中药基础知识的基础。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刻认识到了中药化学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并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体系和技能。
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通过课堂学习、实验操作和文献查阅等多种方式,系统地学习了中药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些中药的鉴别和质量控制的方法,加深了对中药药理学的理解,对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物活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在这门课程中的学习体会和心得总结:一、中药化学的基础知识1.中药化学的起源:中药化学是以中药为研究对象,探究中药化学成分、结构和功能的一门学科。
中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草木纪,它是中国古代医学和药学的瑰宝。
2.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杂物质,其中包括生物碱、多糖、黄酮类、皂苷、挥发油等。
这些化学成分在中药的药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3.中药的化学鉴定和质量评价:中药的鉴定是通过对中药的理化性质、显微特征和色谱图谱分析等手段,确定其真实性和纯度。
质量评价则是通过指定的标准和方法,对中药的质量进行评估和控制。
二、中药化学的实验操作1.中药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中药化学实验主要涉及药材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等基本操作。
在实验操作中,我们使用了大量的仪器设备,如搅拌器、滤纸、洗涤瓶、色谱柱等。
2.中药化学实验的重要性:通过中药化学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和纯化过程,了解中药的药效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为中药的药效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中药的药理学知识1.中药的作用机制:中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方式。
这些作用机制是中药对疾病起到治疗和预防作用的重要依据。
2.中药的药理活性:中药中的药理活性物质一般是多种成分的复合物,不同的成分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理活性,可以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效机制和作用规律。
四、中药化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1.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保障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一)(一)溶剂法 1.常用溶剂及性质石油醚、四氯化碳(Ccl4)、苯(C6H6)、二氯甲烷(CHCL2)、氯仿(CHCl3)、乙醚(Et 2O )、乙酸乙酯(EtOAc )、正丁醇(n-BuOH )、丙酮(Me 2CO )、乙醇(EtOH 或Alc )、甲醇(MeOH )、水等.极性越来越大。
2.中药化学成分的极性化学物质的极性是根据介电常数计算的,介电常数越大,极性越大。
偶极矩,极化度、介电常数与极性有关。
化合物极性大小判断:有机化合物,含C 越多,极性越小,含氧越多,极性越大;含氧化合物中,含氧官能团极性越大,化合物的极性越大(含氧官能团极性羧基>羟基>醛基>酮基>酯基);酸性碱性两性极性与存在状态有关(游离性极性小,解离型极性大)。
比较极性(汉防己甲素(甲氧基取代)<汉防己乙素(羟基取代)。
3.溶剂提取法的基本原理——相似相溶原理(提取溶剂的选择)4.提取方法溶剂法提取中药成分的常用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5种。
其中浸渍法和渗漉法属于冷提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的提取,但提取效率低于热提法,因此提取时间长、消耗溶剂多。
含淀粉、果胶、粘液质等杂质较多的中药提取可选择浸渍法。
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属于热提法,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渗漉法,但只适用于对热稳定的成分的提取。
三法比较,煎煮法只能用水作提取溶剂,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消耗量较大,连续回流提取法节省溶剂,但提取液受热时间长。
(二)水蒸气蒸馏法 能够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中药成分必须满足3个条件,即挥发性、热稳定性和水不溶性(或虽可溶于水,但经盐析后可被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提出,如麻黄碱)。
凡能满足上述3个条件的中药化学成分均可采用此法提取。
如挥发油、挥发性生物碱(如麻黄碱、烟碱、槟榔碱等)、小分子的苯醌和萘小分子的酚性物质(牡丹酚)升华法适用于具有升华性的成分的提取,如游离以及属于生物碱的咖啡因,属于有机酸的水杨酸、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特点:没有有机溶剂的残留,产品质量高,无污染,适用于对有热不稳定易氧化成分的提取,萃取速度高,收率高,工艺流程简单,操作简单,成本低,对有效成分的提取选择性高(通过夹带剂改变或维持选择性),对脂溶性成分提取效率高(在提取极性较大成分时,可以加入夹带剂),提取设备造价高,节约能源。
(五)其它:组织破碎法、压榨法、超声提取法(提取效率高,不破坏成分)、微波提取法。
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二)一、根据物质溶解度的差别,进行分离与精制 1.结晶法对欲分离的成分热时溶冷时溶解度小;对杂质冷热都不溶或冷热都易TLC 或PC 展开呈单一斑点;HPLC 或GC 分双熔点:汉防己乙素和汉防己甲素(芫花素)。
4条途径形成沉淀改变溶解度实现:1)通过改变溶剂极性改变成分的溶解度。
常见的有水醇法(沉淀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成分)、醇水法(沉淀树脂叶绿素等亲脂性成分)、醇提乙醚或丙酮沉淀法(沉淀皂苷)等。
2)通过改变溶剂强度改变成分的溶解度。
使用较多的是盐析法,即在中药水提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无机盐,使某些水溶性成分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出来。
3)通过改变溶剂pH 值改变成分的存在状态,解离状态极性变大,非解离状态极性变小。
适用于酸性、碱性或两性亲脂性成分的分离。
如分离碱性成分的酸提碱沉法和分离酸性成分的碱提酸沉法,调等电点提取两性成分。
4)通过加入某种试剂与欲分离成分生成难溶性的复合物或化合物。
如铅盐沉淀法(包括中性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雷氏盐沉淀法(分离季胺生物碱)、胆甾醇沉淀法(分离甾体皂苷)、明胶法(沉淀鞣质)等。
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比的差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1.液-液萃取选择两种相互不能任意混溶的溶剂,通常一种为水,另一种为石油醚、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或正丁醇等,这些溶剂要与水分层。
将待分离混合物混悬于水中,置分液漏斗中,加适当极性的有机溶剂,振摇后放置,分取有机相或水相,即可将极性不同的成分分离。
分离的难易取决于两种物质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即分离因子。
分离因子愈大,愈易分离。
可以通过调整溶液PH值来分离。
2.纸色谱(PC)属于分配色谱。
可用于糖的检识、鉴定,亦可用于生物碱的色谱鉴别等,纸是支持剂。
3.分配柱色谱根据分配比来分离。
可分为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
正相色谱固定相极性大,流动相极性小,可用于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
反相色谱与此相反,适宜分离脂溶性化合物。
支持剂:硅胶,纤维素粉。
硅胶既可以做吸附色谱的吸附剂,也可以做分配色谱的支持剂,这两种情况下,硅胶的作用不一。
Rf值是样品斑点移动距离和溶剂移动距离比值,值越小,移动距离越短,相反则长,反映了待分离物质与固定相的作用程度。
三、如何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1.透析法适用于水溶性的大分子成分(如蛋白质、多肽、多糖)与小分子成分(如氨基酸、单糖、无机盐)的分离。
2.凝胶过滤法又称凝胶渗透色谱、分子筛过滤、排阻色谱。
分离混合物时,各组分按分子由大到小的顺序先后流出并得到分离。
常用凝胶有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和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
前者只适于在水中应用。
后者既可在水中应用,又可在有机溶剂中应用,分离混合物时,既有分子筛作用,又有吸附作用。
如分离游离黄酮时,主要靠吸附作用;分离黄酮苷时,则分子筛的性质起主导作用。
凝胶是多孔网状结构的固体物质,分离顺序是:分子大的物质先通过凝胶,分子小的物质后流出,达到分离。
3.膜分离:选择膜作为分离材料,利用膜上孔径大小,进行分离。
根据操作方法分为反渗透,超滤,微滤,电渗析等。
4.超速离心法:利用溶质在超速离心情况下,分子量大,沉降快,相反,沉降慢,借此分离大小分子。
5.升华法:分离具有升华性质的中药成分:樟脑、咖啡因、游离蒽醌。
6.分馏法:利用液体混合物成分沸点不同分离,适用于液体物质的分离。
四、根据物质吸附性的差别,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在中药化学成分分离及精制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是固液吸附,其中涉及吸附剂、被分离物质和洗脱剂3个要素。
常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和大孔树脂。
按常用吸附剂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硅胶吸附色谱硅胶为极性吸附剂,吸附力的大小取决于被分离物质的极性(极性越大,吸附力越强)和洗脱溶剂的极性(溶剂极性越弱,硅胶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能力越强)。
因此,用硅胶吸附色谱分离一组极性不同的混合物时,极性大的物质因吸附力大而洗脱慢,在用薄层展开时,Rf值越小(槲皮素、山奈酚、杨梅素用硅胶色谱分离时,洗脱的顺序是);洗脱溶剂的极性增大,洗脱能力增强,洗脱速度加快。
另外硅胶有一定的酸性,在用其分离碱性成分时,需注意。
2)氧化铝吸附色谱氧化铝亦为极性吸附剂,其吸附规律与硅胶相似。
不同的是,氧化铝有一定的碱性,且具有铝离子,在用其分离一些酸性或酚性成分时,易产生不可逆吸附而不能被溶剂洗脱。
如蒽醌类、黄酮类(葛根异黄酮除外)成分分离时一般不选择氧化铝。
为提高分离效果,在分离酸性物质时,在洗脱溶剂中常加酸性物质比如乙酸,在分离碱性物质时,常加碱性物质比如氨,吡啶,二乙胺等。
3)活性炭吸附色谱活性炭为非极性吸附剂,其吸附规律与硅胶、氧化铝恰好相反。
对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在水中对物质表现出强的吸附能力。
常用于水溶液中亲脂性物质色素的脱去比如叶绿素(活性炭简单吸附),活性炭柱色谱用于分离大极性物质比如糖、苷、黄酮苷、环烯醚萜苷以及氨基酸的分离纯化等。
4)聚酰胺吸附色谱聚酰胺吸附属于氢键吸附,系通过其分子中众多的酰胺羰基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或酰胺键上的游离胺基与醌类、脂肪羧酸上的羰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
因此,聚酰胺吸附色谱特别适合分离酚类、醌类和黄酮类化合物。
聚酰胺对被分离物质吸附力的大小取决于被分离物质分子结构中可与聚酰胺形成氢键缔合的基团数目及氢键作用强度,氢键越多,吸附力越强。
凡是容易形成分子内氢键的,聚酰胺的吸附力减弱(间苯二酚,邻苯二酚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力,邻苯二酚容易形成分子内氢键故小于间苯二酚);整个分子中芳香化程度越高,双键越多,共轭体系越大,吸附性越强(二氢黄酮和查耳酮用聚酰胺吸附色谱分离,查耳酮吸附力强于二氢黄酮,就是因为查耳酮芳香化性程度高,共轭体系大)。
同时,溶剂也会影响聚酰胺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表现出各种溶剂在聚酰胺吸附色谱中洗脱能力有大有小,其由弱到强的大致顺序为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等,换言之,聚酰胺在水中的吸附力是最强的。
5)大孔吸附树脂吸附色谱优点:操作简便,树脂再生容易,可重复操作,产品质量稳定,既能选择性吸附,又便于溶媒的洗脱,一般不用有机溶剂,保持中医用药特色,又保留有效成分。
大孔吸附树脂原理同时具有选择性吸附性和分子筛双重作用。
吸附力包括范德华引力和氢键。
影响大孔树脂吸附的因素,1,大孔吸附树脂本身的性质:树脂的表面积,表面的电性等,一般非极性化合物在易被非极性树脂吸附,极性物质易被极性树脂吸附。
2,洗脱剂的性质: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树脂对此物质的吸附力就小,反之就大。
对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来说,洗脱溶剂极性越小,洗脱能力越强。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先用蒸馏水洗脱,再用浓度由低到高的含水甲(乙)醇溶液,可将混合物分离成若干组分。
该法可用于皂苷类成分的纯化分离。
3,化合物的性质,极性小的化合物与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性强,同时能与大孔吸附树脂形成氢键的化合物容易被吸附。
吸附色谱总结,因为吸附原理不同,表现出来的吸附规律不同。
吸附色谱就是依靠吸附能力差别来分离物质的。
硅胶和氧化铝属于极性吸附剂,物质的极性越大,吸附越强,洗脱速度越慢,硅胶适用于酸性物质分离,氧化铝用于碱性物质的分离,活性炭属于非极性吸附剂,吸附规律与硅胶氧化铝吸附规律相反,常用于脂溶性物质和大分子物质糖、苷等分离精制。
聚酰胺属于氢键吸附,适用于黄酮,酚类,蒽醌等的吸附。
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分子筛和吸附性相结合的吸附,受到树脂本身、溶剂、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一般规律是,用水洗脱,洗脱的是以糖为主的极性杂质的,大部分中药成分可用70%乙醇洗脱,洗脱碱性物质时用酸性溶剂,洗脱酸性物质时用碱性物质,洗脱中性物质亲脂性物质时,可用丙酮洗脱。
五、选择离子交换法分离中药有效成分根据物质的解离程度不同分离(包括电泳方法和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固定相是离子交换树脂,流动相是含水溶剂或水。
常用的离子交换树脂:球形颗粒,不溶于水,但是能在水中膨胀。
包括阴阳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是包括强酸性和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包括强碱性和弱碱性离子交换树脂。
1)离子交换法适用于酸性、碱性或两性成分的分离,即要求被分离物质在水(或酸水,或碱水)溶液中呈解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