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黄河大合唱_的艺术分析_中_

_黄河大合唱_的艺术分析_中_

_黄河大合唱_的艺术分析_中_
_黄河大合唱_的艺术分析_中_

!

河颂:?你知道我从

小就是喜欢民歌的,头一稿,我也曾经试验过,不行,就扯掉了。因为作者的意思是要歌颂,而且歌颂的是黄河。一提到颂,很容易使人想到赞美诗,我不能把黄河谱成教堂里的赞美诗,所以,我曾经想从昆曲中能找到一些适合民族风格的旋律,但又行不通,古老的旋律不能把黄河的气魄和作者的意图表达出来。##我想,这首歌是作者对黄河感受到的第一个印象,##光未然在壶口大声地喊着?啊!黄河!%那就是作者在歌颂它,作者心目中的黄河是活生生、有生命力的,它既是母亲,又是一个巨人。&?这是星海对 黄河颂创作意图的解释。

通过感叹、赞美的近似朗诵的语调、歌声在日常谈话的音区内自然地出现,它是亲切的。正如星海所说:?第一句不要唱得太高昂,要把黄河之水从高处引出来,然后,经过几个迂回婉转,再一步步高昂到?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开头第一句的声韵是?阳去去阴阴阴阴&,但词意中?高山之巅&应较突出,在?高山&后旋律线下行,使句子上下均衡而雄伟壮阔。这个好的开头带动了各句的顺流而下,词意清楚,韵律铿锵。在旋律风格方面:其基础是自然大调缺下属音的六声音阶,在整个旋律轮廓中主三和弦的那三个音仍占着显眼的位置,但五声音阶的三音列或四音列(例如Do-Re-Mi-Sol;Mi-Re-Do-La等)的频繁出现,又冲淡了一些旋律进行中所隐伏的和声功能的内涵,融合中国语言的声韵,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是?既有中国民族风格特点,又能表现新时代情感的颂歌旋律&。(全曲的音乐结构可分为两部分。但整首歌曲各主要乐句的句首或段落的开头均以歌曲开头的第一个乐节为依据(或称为内核),将它变化或移位再现和在结构中将它作或长或短的自由改变或展开,这是星海旋法特点之一。

歌曲的第二部分:是以诗人在壶口时?被这大自然的奇观惊呆了&)而高喊?啊!黄河&的朗诵开始的,前后共赞叹了三次,作曲家按词内容的不同而在不同的旋律进行中写了首段和它的两次变奏。这个光未然式的颂词,经过不断发展在末乐章中成了万众的高呼!

星海的旋法有它自成一体的表现方式,在这里,为了表达一种肯定或着重的语气,或把句子的内部组织扩大、伸延,而在一些分句的句尾多次地重复同一个音:例如在第二部分开头的赞叹声后两个分句的尾腔都用了Sol,后又三个分句的尾腔都用了La。这是一种夸张,一种强调,一种坚硬的力度,似木刻的刀功,一种棱角性的旋律进行;在歌曲 反攻中,从歌词?用新的武器&开始的尾腔中先后用了四个Do、La和两个Re、La,其用意亦如此。

黄河颂的歌词不易谋篇布局:诗节数量太多,但情绪转换可能性不多,若第二部分能找到这种可能性就好了。三个以?啊!黄河&开头的段落,长度近似,音乐中难以速度或节奏的对比来改变情绪。作曲家似有此意,但缺少足够的长度,也难以成气候。音乐似还缺少十分鲜明的起伏。

下例,已标示出主题材料的呈示与发展、旋律线的移位或变化,各分句尾的尾腔。

例四

(中

)

黄河怨 是?代表妇女被压迫的声音,被污辱的声音。音调是悲惨缠绵,是含着眼泪来唱的一首悲歌。&?

歌词的结构可分为四个段落:其中第三是第一、第四是第二段落在内容、情绪的展开。音乐情绪的起落,或说是情绪逐步递增的过程可划分为AB 两个部分:即一、二与三、四段落之分。高潮点在第三个段落(苏联版本在末段)。音乐结构是AB CD 的四个段落,但写法是单主题发展而成,即AA 1

A 2

A 3

用缓慢、悠长的声调开始了慢诉,这个下行声调贯串了全曲(mi-re-do),以景寓情。A 段的一、三句在同一音高上前后呼应(各五小节),第四句(六个小节)是开头旋律线的下三度进行(do-si-la)。这段音乐是不平静的,对五个诗节进行压缩后的音乐结构既平衡又不平衡(5+5+5+6小节),见例五、一的开头和尾句;在B 段落开端,音高依然(mi-re-do)而节奏缩短了,她像在低泣。第三句?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似抽泣,声调移低了一个四度音程(La-Sol-Mi-Re)。第四句是悲愤的。这时,歌曲开头的那个下行腔调已改写为上行(do-Re-mi),并把那个悲泣的声调提高了八度,这似在呼喊(结构4+4+4+6小节),见谱例五、二的开头和尾句;第三段(C)是一个转折,在高音区用短长格的节奏,似呼天唤地的音乐高潮。当她认定以死来殉难时,尾句又出现了前句的上行声调(do-re-mi),她是悠长而稍匀称的(结构4+3+7+8小节),见谱例五、三的开头和结尾;结尾(D),这里是临终的嘱托,虽然仍保留前句开始时的腔调,已稍平稳了,但着重强调她的要求:?你要想想&和?你要替我&,血债要用血来还!这里三个?你要&用了三种不同的节奏来表达愤恨的语气:?你要想想&、?你+++要替我&、?你要替我把&,作者是把仇恨写得深深的。二、四句的句尾均采用跳进的下行(do-mi-la,re-do-la)。这是一曲悲歌。

黄水谣 是一首女声齐唱的叙事歌。歌曲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ABA 1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缩短再

现。

歌曲开头的音乐情绪是?自得其乐&的,,那?黄河奔流&、?奔腾叫啸&,旋律线气息悠长、上下起伏不断:首句既覆盖了全曲的音域(十三度),一、二句的头和尾都在同一个音的八度位置上,委婉的旋律进行和语言的四声趋势是一致的,一些动态词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强调(?奔流&、?急&、?高&、?奔腾叫啸&),似绘形绘影的语气。第一、二句是全曲的音乐基础:它们或成双或分别地以变形出现,穿透於歌曲的各个细节。第三句旋律线稍平稳,似展现千里平川。第四句是赞美喜悦的语调,对祖国大地的歌唱。这里,从音调上与一、二句取得呼应,是上面三句的综合。四句歌词,作曲家对词组作多样的安排,使音乐细节有更多的变化,使四句头的旋律结构丰富多样。各句的内部组织如下:7+8(4+4)+8(2+2+4)+8(4+4)小节。从上述所谈的旋律的音调关系和具体结构的多样性中可见星海谋篇布局的匠心。例六

歌曲的中间部分转入另一组镜头:敌人入侵后。缓慢的音调?带痛苦呻吟的表情&,??自从鬼子来&的旋律,这个变形在第五章 黄河怨类似内容的配曲中也曾出现(见下例),这也是音调词汇在各乐章渗透发展的一种形态。

例七

与第一句低沉的连续下行的旋律线相反,第二句是在前者尾音高八度上开始,并且连续上行至其高五度的一个长音上再似叹息地下行,以表达人民对敌人?奸淫烧杀&的愤慨和?一片凄凉&的苦痛,后又按前句首移低四度音程开始行进并跳下一个八度缓慢地停下来,以表达一种?逃亡&的无奈!变长格为短格节奏的第三句,用力地申诉而又无可挽回地缓步告别?家乡&,这个感叹号用了一个连续的四度下行的腔调来表达一种愤恨、失望与无能为力,传神至极,感人至深!

?黄水奔流日夜忙&,但已是?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当再次出现歌曲开头的主要旋律时,已渗入了第二部分的悲剧音乐因素,在此形成了对前两个段落的一个简短的概括。

例八

深入浅出的音乐语言,简洁、集中、逻辑缜密的音乐思维,星海音乐创作的重要特点,在这首歌曲中表现得尤其充分。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首诗朗诵与三弦音乐的新艺术形式。?歌词的内容全由三弦表达出来,不是大鼓的伴奏方法&。?

在此,星海曾提及?沃尔夫(Wolf)所写的歌曲。对舒伯特的歌曲我国的听众是熟悉的,沃尔夫虽然也是歌曲写作大师,在国内(包括声乐界)却稀为人知。他走的是另一条路:他酷爱地道的朗诵,他的音乐着重对诗中的细节描写,无与伦比地和钢琴音乐一起对人物心理进行集中的性格刻画,通过德语的语言声调精细地表达诗的意境,写出与生活语言相调和的具有宣叙性质的旋律。首先,它是有上下起伏与诗的情趣十分一致的旋律,但若不用母语演唱它就会大为失色。这或许也是他的歌曲在汉语地区没能被广泛传播的原因吧。而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词是没配上旋律的,若称它为朗诵歌曲较为费解。

在世界音乐名著中也有诗朗诵与乐队(或加入合唱队)的作品,例如:以揭露纳粹在华沙犹太区大屠杀后幸存者的亲身自述为题,由勋柏格作曲的 一个华沙幸存者,他在总谱的朗诵词上标明了具体的朗读节奏,并写出一些不是太准确的音高;另一首作品是以林肯的演说和书信选段为朗诵词,由科普兰作曲的 林肯肖像,作曲家还借用了那一历史时期的两首歌曲的旋律片断来创新。该总谱的朗诵词下只标出朗诵声进入或退出的符号。这方面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记谱与它近似:只在三弦谱上写了朗诵词,也是在?三弦的调子里,除了黄河的波浪澎湃声外,还有两个旋律蕴藏:一个是 满江红,另一个是 义勇军进行曲。&当然,只引用了各歌曲开端的片断。

这是一首125行的喷发了诗人心声的长诗,开篇的前五行诗节描绘?黄河激流堕入悬崖深渊形成尼亚加拉大瀑布式的壮美图景&。)在朗诵前是器乐前奏,它除了似?黄河的波浪澎湃声外&,?其中还表达了一种坚强的精神,它的音乐气质、情绪与 黄河船夫曲是相通的,它们都以纯四度(五度)音程为旋律线的核心。

前奏A具有三种音乐因素:如上述的 ,还有下行的滑音 和三连音。这三种音乐因素或先后或分别地在乐曲的其它部分、或在各部分之间的过门中出现,至全曲的最后部分仍有较完整的再现,在整体音乐构思中形成拱门式的前后呼应。音乐前奏共24小节,诗的前五行B是在前奏的后乐句中开始朗读的,这诗行呈现出一幅壮美的黄河的前景。

例九

!!!

!!!!!!!!!从?这是中国的大动脉&开始,出现了一个以 音乐因素演化出来的新旋律,三个乐句以同样一个开头而出新形成了这个部分的前半;从?就是毒龙也不敢在水底存身&开始,以变化发展的A 段音乐来描绘?震荡着&的黄河水,来作为它的后半部分。两个A 前后对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曲式。

这样,以108小节的音乐和35个诗行,以ABA 1

的轮廓构成了第一个部分。

从?啊!黄河!河中之王&起进入音乐结构的第二部分。诗行中共有五个?啊!黄河&均作为五个音乐段落的开始,每个段落的旋律开头都一样,即一个纯五度的旋律音程,此后再演化出各不相同的新旋律,似是五个自由变奏。由于各个段落所包含的诗行多少、长短不一,因此音乐段落的长短也不一样。

例十

?啊!黄河!&1,开端音乐源自前奏中的 和 ,但自?黄河两岸遭到了可怕的灾殃&起,三弦音乐改用了一种以两小节为一旋律形态的数板式的不断重复(或稍变化)的音乐(见上例一之括号内),前后共出现两次。这个段落可称为 。

?啊!黄河!&2,从?你抚育着我们民族的成长&开始,即采用了古曲 满江红 的片断为核心而发展出新

的旋律,共两个大句。其后又回到前奏音乐中的 乐汇。这个段落可称为D 。

?啊!黄河!&3,从?你记载我们民族的年代&起即出

现由B 音乐(?这是中国的大动脉&)的再现和出新的旋律,以此来和第一部分的音乐取得前后呼应。

?啊!黄河!&4,含有 义勇军进行曲 音调因素的旋律片断先在三弦音乐过门中出现,从诗句?你可曾看见,祖国的铁军&开始,出现一种类似迈步行进的大三和弦的分解进行(见上谱例四的括号内),它和 保卫黄河 的某些音调是相通的。

?啊!黄河!&5,前半部分由前奏音乐呈示的三种乐汇构成;后半部分是由略有变化的 义勇军进行曲 前五个小节的旋律发展而成,音乐雄壮而有力,这时,全体演员齐诵?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而结束诗篇。

全国解放后,此乐章在合唱套曲演出时经常被删去,这实际是损坏了这部大合唱的完整性,损坏了它的艺术独创性和艺术风格,实在太遗憾。

保卫黄河 是一首轮唱曲。从齐唱至三部轮唱(注:指它的最初版本),每一句都要有力而且健康乐观地唱出。这是全用中国旋律写的轮唱。二部至三部轮唱时,内中有?龙格龙格龙&是轮唱的伴奏。唱时要唱出风格才有趣&。?其艺术意境,似?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卷起了复仇的巨浪,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歌曲的音调词汇似不是源于农民歌曲,是从新的生活语言中提炼,受队列音乐中的铜管音乐,受号角音乐影响的。这对当时群众歌曲的音调也是一种创新。这里,表现最突出的是主三和弦与上主音三和弦分解式的旋律进行,似把声调提高了一个全音进行。为反映新的斗争生活需要创造新的音调词汇。

在旋法上,它和 黄河颂 有些不同:那些五声音阶的三音列、四音列式的旋律进行在这里并不起重要作用,而是具有加六度音的主三和弦的那四个音起骨干作用,所以在相隔一个小节作轮唱时其音响总是谐和的。不过,在三部轮唱时在个别小节的声音结合上,就风格而言,也不尽使人满意。该曲的节奏处理非常精

彩,开始时以2+2(旋律之间是重复或变化重复的)的四个小节为一小句,三个小句之间是从长至短的节奏(!;?!?!!;?);第二个大句(或称段落)的两个分句各五个小节,它的节奏是上述三种节

奏的综合(长-短-长! ?!!!.?),两句的旋律只改动了一个尾音;第三个大句(或称第三部分)是前面各句的一个概括(或称综合)。其音乐逻辑

.

是:音型的重复(2+2)、缩短(1)和它的综合(3或4小节)。这种节奏似受广州地区民间狮舞的锣鼓节奏的影响或直接采用。就全曲节奏构思而言,是长+短格的两次再现。就其旋法而言,是星海式的,以一个固定的音乐意念,重复、变化、伸长、缩短,执拗地展开下去,直到写深写透。它的气派是十分豪爽、粗放的,它的构思是十分细腻的。

那个?龙格龙格龙&的衬腔,来自民间打击乐的锣鼓经,它既生动且填充了和声声部又区别于唱词,使那些有内容的唱词为听众听清楚。歌曲采用主题和它的两个复调性的变体写法。

? 怒吼吧!黄河 是齐唱、合唱的混合。诚恳、伟大、雄厚和庄严,而还带有丰富的热情和激动&。 这个套曲的终曲,?以排山倒海、雷霆万钧的乐句,反复地向着全世界的劳动人民,发出共同奋斗的召唤。&)

怒吼吧!黄河 是 保卫黄河 主题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合唱套曲以黄河为主线,前后串连,纵横交错,七个乐章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情绪来刻画艺术形象,并在终曲中作了更高更深的概括:预示?新中国已经破晓&,诗人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幻想与现实交织的壮丽美景,并以雷鸣般的巨响发出?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向着全世界劳动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星海说:为了强调这些警句,在苏联版本中?是重复连唱五次,用十二个降B 调小号,降B 调长号和六个法国号伴奏着,小号和长号在乐队两旁奏时,像向全世界响着的警号一样地发出他们的声音。##&

除朗诵词外,全诗共三十行,其结构可分为五个段落,作曲家按情绪的转换,划分为三个部分:壮丽、宽广有力的开篇+++民族苦难的申诉+++破晓了的新中国,燃遍了抗日烽火(整个合唱套曲的结尾),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战斗的警号。

在合唱音乐上,它概括了全套曲的主要音调要素,在新的内容上进行新的结构的发展。首先,这个音乐主题的出现,是前章结尾?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一步步地递增向前的旋律形态促进的结果,新的音乐主题的出现是前面主题音乐的承递并演变成新的具有结论式的坚定、有力的音乐形象(见例十一之?.)。这个形象是从套曲的那个以纯四度旋律音程为标志的进行开始的,从这里你还可以观察到它和各主要乐章中表达人民对黄河的赞美和惊叹的音调词汇的渊源。

例十一

这部合唱中有两个写得精美绝伦的自由复调音乐段落,它的妙处在于从内容出发创作出一种新鲜、活泼而又区别于传统习惯的新的形式。第一个片断是从?掀起你的怒涛&开始,有规律而又不太有规律的声部呼应,似千万人民在发出?狂叫&。音调词汇来源于 黄河颂 的开端;另一个是第二部分中的复调音乐合唱:?五千年的民族,苦难真不少!&深沉的叹息声一层层地此起彼伏、穿透人心。它的音调词汇既是前述复调音乐主题的一种伸长,也可以说是 黄河怨 中?偏让我无颜偷生在人间&旋律形态的一种变化。

例十二

在Pin mosso(渐快)处,开始了音乐感情的鲜明而强烈的转折,表现人民的团结斗争,在?你听&的歌词开始,重现原主题的动机并移位发展,?啊,黄河!&这是对前述各章中同数警叹词的一个最后呼应,这使我们回忆起 黄河颂 中的三个同一歌词的不同旋律和 黄河之水天上来 中五个段落以同一词句开始的三弦音乐。但这一次的音乐更为宏伟、有力、壮丽。接着,以这个音乐动机为开端,三次地引伸出坚定而有力的乐句,推出整个合唱套曲的音乐高潮,并以宣叙调式的音调词汇,似格言,不断地?发出战斗的警号&。

例十三

(责任编辑

于庆新)

《黄河大合唱》选段欣赏说课稿 新人教版

《黄河大合唱》选段欣赏说课稿新人教版 ——人教版第七课音乐与诗歌(二) 一、说大纲 《黄河大合唱》是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大纲中的重点欣赏内容,作为一部爱国主义教材是必须让学生熟知的。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1)、《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1939年春天,诗人光未然在山西吕梁游击区坠马受伤。他躺在担架上由老百姓转送至延安边区医院治疗。诗人结合前期在吕梁山区的战斗经历和来延安治疗途中的感受写成了一部长诗《黄河吟》。当时冼星海同志去医院探望他得知这部长诗,当即邀请诗人再次与他合作。为抗日演出准备新节目。光未然欣然答应。随后便把这部长诗改成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冼星海拿到歌词后只用了六天时间就完成了初稿。1939年4月13日抗敌演剧第三队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同年5月11日,为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冼星海同志亲自指挥鲁艺学员演唱了《黄河大合唱》。毛泽东同志听后高度赞扬了这次演出。同年7月周总理听了这部合唱后随即在冼星海的笔记本上写下“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的题词。此后,《黄河大合唱》迅速传遍全国。 (2)、《黄河大合唱》各乐章的特点及分析 《黄河大合唱》有八个乐章,他的结构是异常完整而富于变化的,每一个乐章都有他独自的形象特征。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惊心动魄的战歌,它唱出了在乌云满天、惊涛拍岸的黄河激流中,船工们万众一心同狂风巨浪顽强搏斗,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胜利彼岸的场景。第二乐章《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表现了黄河的雄伟气魄和中华民族不怕牺牲、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首配乐诗朗诵,是一个新颖的尝试和创造。第四乐章《黄水谣》是一首民谣体的歌曲。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是一首朴素的民歌风歌曲。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曲调简朴、感情深厚的女声独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进行曲体的轮唱曲。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它给予大合唱的主题以总的更高更深的概括。它发出了无比强大的战斗号召,觉醒的中华民族已经团结成一个无比坚强的整体。 2、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对以我国近现代诗作为歌词而创作的大型声乐作品有所了解。 (2)、介绍冼星海、光未然,以及《黄河大合唱》的历史影响。 (3)、通过对《黄河大合唱》的欣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确立为祖国的强大而发奋读书的目标。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努力使学生自主地去欣赏音乐;并且通过对乐曲的欣赏真正领会它的内涵和作用。 四、说教法 1、视听结合教学法 运用现代的教学设备,让学生视听结合,这样能更好的感受音乐,能更好的领悟作品的内涵和作用。 2、对比欣赏法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 摘要:以《黄河大合唱》为蓝本改编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历史再现、文化传承、中外艺术交流的结晶,体现出不朽的“黄河”精神。 关键词:民族性、标题性、钢琴技巧、创新、民族交响乐 正文: 钢琴曲《黄河》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钢琴协奏曲之一,它以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主要曲调作为各乐章的主体旋律基础,但乐曲发挥了钢琴协奏曲的表现特长,从新的角度阐发了原作的精神气概,从而赋予了它更新的艺术特色。作品有强烈的民族性、鲜明的标题性,创作手法独特,这些使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部作品的旋律创作、民族调式和声的运用、配器手法的创新、曲式手法的灵活都对民族交响乐的创作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根据冼星海同志的《黄河大合唱》改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乐曲气势雄伟,音调简明有力,其某些段落,在广大的抗日军民中十分流传,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钢琴协奏曲《黄河》较之《黄河大合唱》,是一次新的创造和飞跃。《黄河大合唱》原有八段,钢琴协奏曲《黄河》从中选择了富有革命性和战斗性的曲词作素材,构成四个乐章的钢琴协奏曲。 从整体构思上来看这四个乐章, 围绕着黄河来描写人民战争,从与黄河搏斗到最后人民战争胜利, 从开始充满矛盾戏剧史到最后矛盾解决, 人民战争取得胜利, 在 调式上, 他们采用了中国的民族宫调式和民歌旋律, 而在曲式、配器、和声进行和整体构思上采用西洋的东西, 因而这是别具特色的中西结合式交响乐。 《黄河》在结构上, 钢琴协奏曲《黄河》打破了西洋协奏曲必须由 3 个乐章组成的形式,而是由4 个乐章组成的。《黄河钢琴协奏曲》是第一部表现了人民战争伟大主题的钢琴协奏曲,在创作中既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同时又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在这部作品中,钢琴占了极大的部分,钢琴技巧已发展到了最高难度和广度,充分发挥了钢琴的优势,在技巧上运用了刮奏、左右手音数不对称的多连音弹奏、紧密及大跨度和弦连接、轮指弹奏、刮奏、急速的琶音等等,尽显演奏者的精湛技艺,在钢琴上弹出了交响的效果。另外,这部作品还吸收了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的演奏特色,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一乐章前奏:黄河船夫曲 此乐章是回旋曲式的结构,由原《黄河大合唱》的第一首歌曲的完全改编,无论在旋律和表现意义上都是完全一致的。协奏曲一开始,以木管组吹出的半音阶生动地展现出黄河汹涌澎湃风狂浪险的宏伟场面。当主旋律进入时,我们听到了坚定有力的船工号子,船工们万众一心同狂风恶浪顽强地展开搏斗,乐曲的最后,是船夫们到达胜利的彼岸的场面。 第二乐章:黄河颂 此乐章是有引子和尾声的无再现的多段体式,整个乐章都在降 B 宫调式上,是原《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首歌曲的完全改编,具有庄严雄伟的气质,钢琴以琶音形式从低音起到高音处用浓重而有力的和弦引出了整个乐章的 A 部主题乐曲的 B 部分是热情歌颂式的,赞美了黄河是我们五千年文化的发源地,C 部分更突出了黄河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象征了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伟大精神。D 部分坚定有力的和弦,像是觉醒的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乐曲结尾处突然减弱变慢,如同黄河水诉说着昨天的故事。

《黄河大合唱》欣赏教案

《黄河大合唱》欣赏教案教材分析: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前赴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合唱,并对教材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内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欣赏分析《黄河大合唱》采用的对比手法和《保卫黄河》采用的重复手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音乐欣赏课。大家都知道,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炎黄子孙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是,翻开近现代史,这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人,确饱受了世界列强的分割和凌辱,那里有压泊,哪里就有反抗。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学子们,决不能忘掉那段惨痛的历史。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到我们的母亲河边去目睹一部诞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伟大巨作《黄河大合唱》(板书)。 三、讲授新课 (一)了解大合唱的概念(展示) 大合唱,多乐章的声乐套曲。包括领唱、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有时穿插朗诵。常用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内容富于史诗性和戏剧性,多用乐队伴奏。 (二)简介作品、作者、及创作背景 1、学生看书了解作品。 《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年乐章展示)。 这部作品以黄河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歌颂了伟大的祖国和勤劳勇敢的人民。作品气势宏伟,音调清新、朴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作品用朗诵作为主线连接起来,它的主题是:抗日救国。 2、简介作者 光未然: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说课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一、说教材: 本课题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十六单元第二十九节。所教的内容为冼星海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定位为依据,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特点,确定如下教 学目标: 1 聆听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感受,体验其丰富的音乐情绪,进而理解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通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实行爱国主义教育。 2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合唱,并知道大合唱中常用的演唱形式都有哪些?对《黄河大合唱》中各乐章实行 分析。 三、说教学重、难点: 因为时间关系在课堂中重点听三个乐章,《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引导学生欣赏分析 《黄河大合唱》情感发展。及演唱形式。 四、说学法 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仅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集体演唱小组活动,积极参与到教 学活动中,在活动中思考、来提升理解,获得知识。 五、说教法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1、创设情景教学法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比式实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协助学生真正 的理解作品和掌握知识。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听结合起来,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 幅度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并增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六、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先让学生视听一小段音乐,然后问题式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调动气氛] (二)出示课题:《黄河大合唱》(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计推动课堂进入主题) 1、让学生交谈自己所了解的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和代表作品等。 2、教师小节之后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作品创作故事》来详细了解作品产生过程。 3 教师提出问题,这部作品共分几个乐章?大家最想听第几乐章? (三)新课讲授 1 视听《欣赏《河边对口曲》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从分析作品的演唱形式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绪与情 节的发展。)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河边对口曲》。大家边欣赏边思考以下两个问题:a/歌曲的演唱形式 是什么?b/歌曲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生:欣赏作品后回答: a/演唱形式是对唱。b/歌曲情节是从两个老百姓相遇,然后相互问答倾诉,最后一同走上抗日的道路。 师:我们再来听下歌曲的最后一个部分(播放歌曲)。在这个部分里,只有两个背井离乡老百姓的对唱 吗? 生:没有,还有合唱。 师:那为什么又要用到合唱呢?作者想借合唱这种演唱形式来表现什么? 生:表现遭受敌人逼迫而逃亡的不但仅只有这两个老百姓,中国还有千千万万这样苦难的人民。大家一 同上前线抗日杀敌救国。 师:找出两位学生来表演。 2、欣赏《黄河船夫曲》 (设计意图想通过层层设问来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歌曲的体裁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歌曲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并通过模唱把握歌曲的精神内涵。在音乐中找出答案) 1、师:在欣赏这首歌曲之前,我请大家边欣赏边思考这几个问题:

歌曲《保卫黄河》教学设计

歌曲《保卫黄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保卫黄河》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完整的演唱歌曲。 2.尝试二声部轮唱,体验丰富的歌唱形式。 3.感受《黄河大合唱》经典作品的魅力,初步理解作品年代背景,并用激昂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 这是《黄河大合唱》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歌曲,曲调坚定明快,充满了生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 这是一首实行曲体裁的轮唱曲,形象地表现了千百万人民群众风起云涌、前赴后继奔赴抗日斗争最前线的动人景象以及他们那惊天动地、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不论是在抗日前线还是在敌人后方,不论在万山丛中还是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掀起了民族解放的巨浪,犹如黄河怒涛的咆哮! 开始是齐唱,显示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接着转入二部轮唱,此起彼伏,使人联想到游击健儿在持续出击、奇袭,紧接又变成三部轮唱,并加进衬词“龙格龙格龙格龙”,使气氛更加紧张热烈,表现了各路抗日英雄驰骋疆场,要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的强大气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及艰辛历程

2、下面,谁来说说上节课我们了解到《黄河大合唱》有几个乐章,我们都欣赏了哪些乐章?你有什么感受? 3、出示《黄河大合唱》的乐章,引出本课课题。 看来同学们上节课学的很用心,说的很准确。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欣赏并学唱《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请同学们听一听,歌曲的情绪、力度、速度是怎么样的?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二、欣赏并学唱歌曲 1、初听:谈情绪、力度、速度及感受? ①想到了保卫祖国;②想到了保卫家乡。 2、再次聆听:这首歌曲从头到尾只有一段歌词,但是却给我们带来很强烈的感受,再仔细听歌曲,想一想,歌曲采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 生:齐唱 师:为什么采用齐唱?为什么不是独唱呢?齐唱的演唱特点是很多人一起演唱同一段旋律,作者使用这种演唱形式,想表达一种怎样的心情?(希望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抗日) 3、学唱歌曲 (1)跟着歌曲用鲁和哩模唱歌曲旋律2遍。 (2)随钢琴教师弹一句学生模唱一句,纠正不准的音和节奏。如切分节奏、前八后十六、符点节奏等。 (3)按节奏朗读歌词,引导学生将气势读出来,如学生朗诵的不好,教师根据情况可示范一遍。 (4)加入歌词完整演唱歌曲。 三、提炼加工、持续完善

黄河大合唱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部分乐章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二)认识、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记住他的代表作品,了解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及其贡献。 (三)了解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声乐套曲和协奏曲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感受《黄河大合唱》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引导学生把握该作品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力度的变化。 难点:理解并思考音乐要素在该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 (一)聆听《黄河大合唱》整体感受作品情绪。 (二)了解冼星海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三)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黄河大合唱 各位领导老师好,很荣幸今天能参加面试。(首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吧。)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在讲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有一个问题:有关黄河的歌曲大家知道哪些呢??这位请回答,非常好,不错,请坐!这位同学说有《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黄河大合唱》。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黄河大合唱》,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部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 提到黄河大合唱就不能不说一说黄河,有谁见过黄河么??接下来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大致了解下黄河。 黄河简介:中国第二长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9个省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词曲作者简介: 一、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禺人,中国近现代著名音乐家。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少年时即以“南国萧手”而扬名。1929远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师从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短片来了解冼星海的生平。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此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

黄河大合唱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2、通过欣赏及讲解,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大合唱,并对音乐家冼星海有所了解。 二、教学重点: 熟悉黄河大合唱、了解音乐家冼星海、了解大合唱形式。 三教学难点: 真正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时代精神。 一、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学生展示黄河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黄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的精神,并由此展开教学内容《黄河大合唱》。 二、介绍作曲家冼星海 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贫苦渔民家庭,原籍是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1918年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读书。1926年到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学习。1928年,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1930年初,到法国半工半读,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 1935年夏回国,不久即投入抗日救亡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赴内地宣传抗日。1938年11月应聘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1939年任音乐系主任。 1940年赴苏联莫斯科。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毛泽东同志作了“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的题词。 冼星海的主要代表作有: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四部;交响曲《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及歌曲《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数百首。此外,还有一些独奏曲及音乐论文。

三、介绍歌曲的创作经过 1938年冬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酝酿长诗《黄河吟》) 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在冼星海同志的建议下改为歌词) 1939年3月26日冼星海抱病开始谱曲。 1939年4月13日抗敌演剧三队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 1941年冼星海在苏联加工整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四、欣赏歌曲 (一)、《黄水谣》 1、带问题听歌曲:歌曲从结构上分几个段落?每个段落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整首歌曲个你什么样的情绪体验。 2、总结分析《黄水谣》 《黄水谣》是一首歌谣式的三段体歌曲。 第一乐段是女声二部合唱,它描绘了黄河两岸的美丽风光,叙述了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开渠筑堤过着和平宁静的日子,旋律抒情婉转。 第二乐段是混声四部合唱,它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行,叙述了黄河两岸人民背井离乡、四处逃亡的悲惨生活。其情绪悲痛而压抑。尤其是乐段的收束处,连续两个下行的四度跳进更增强了这种情绪的感染力。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它发出了令人悲伤的感叹:黄河依然如故,黄水奔流不止,然而物在人去,天各一方,情绪十分凄凉。 尽管这首歌悲痛而凄凉,但它绝无颓废失望的丝毫痕迹,相反,它在悲痛凄凉中蕴涵着希望与奋斗之情。 (二)《保卫黄河》 1、带问题欣赏歌曲:歌曲的主要演唱形式是什么?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2、总结分析《保卫黄河》 歌曲采用了齐唱及二部、三部轮唱的演唱形式,情绪坚决而振奋。在三部轮唱之后,有一大段器乐曲,它把情绪进一步升华,从而形成歌曲中新的高潮。这段音乐,不仅有自

人教版音乐《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

《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意图 1、教学内容选择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就是其中之一。《黄河大合唱》是一个大型声乐套曲,全曲共八个乐章,要想在一节课中使学生了解全部内容,教学的可行性太小。所以,本课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依据教学实际,对内容做适当的删减,重点学习其中的《保卫黄河》,对《黄河颂》《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等作浏览性的学习。另外,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和创作背景等内容,要求同学们在课前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同学们的参与和主动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避免“走过场”的教学过程。此举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大致的把握和理解,并能够带着一定的“问题”或“任务”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2、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并不陌生。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引导他们透过音乐作品,去感受《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点,想象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单一的、空洞的、机械呆板的说教,体现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学习的自主性,课前要求学生主动地收集资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多角度、多形式地促进学生去了解与《黄河大合唱》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观看、演唱、模仿指挥、对唱、教师示范等教学环节的设计,给学生创造更多、更有趣的音乐实践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交流、讨论、知识竞赛、归纳”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3、资源开发与运用 教材提供了一些音响资料和一些的文字说明,仅利用目前课本所提供的资源是不够的,还要去开发和运用更多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资源,广泛收集与《黄河大合唱》相关的音响音像等资料,挖掘教学资源,并重新进行整合,认真制作教学课件,以便在课上灵活运用。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煮熟”作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安排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教学过程中演唱或演奏其中部分乐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与其他媒介去搜集有关《黄河大合唱》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并做好在课堂上交流的准备,让学生带着相关资料和认识、思考或问题来上课。 4、教学评价说明 过程性评价。通过参与性的活动设计,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和对音乐形象准确的把握能力,评价情感目标的达标度。本课教学的知识技能达标度评价,将分课中和课后两个方面进行。课中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

《黄河大合唱》鉴赏

探析《黄河大合唱》 姓名:邓琼 学号:0910010019 班级:09音乐教育班 摘要: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救国战争的音乐史诗,曾极力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抗战,堪称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他市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不朽的艺术作品,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诗篇。 歌曲的创作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野蛮的侵略,使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面临亡国的危难关头,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国共两党团结各族各党各派合作抗日,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黄河大合唱》就产生战争最为惨烈的日子。 《黄河大合唱》的历史意义极为深远。用音乐唤醒民众,鼓舞斗志,增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弘扬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是音乐家的创意所在。《黄河大合唱》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它的问世,极大的激发了华夏儿女的爱热情,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奋斗,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产生机器广泛的国内国际影响。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一.创作的时代背景 1。作者和作品简介 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曲作者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作曲家、钢琴家,于1939年所作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2.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下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二.中华民族的摇篮 1.黄河

黄河大合唱

作品赏析: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中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作者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一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 信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他不可遏制的创作热情,仅仅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厂这部巨作的初稿。同年5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毛主席都跳了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冼星海日记)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黄河大合唱赏析完整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抗战时期的伟大史诗,以其铿锵有力的力道影响着抗日的人民,激励着中华名族的前进。如此伟大的作品,当它出现在和平安逸的今天,更能给人以一种精神上的催化、灵魂上的洗涤。 与其说《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振奋人心的作品,不如说它是被压迫的人民奋起反抗的动力。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听完《黄河大合唱》,每一章节,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再配上激昂的旋律与深情的朗诵,使人顿时心生敬畏,唤起了灵魂深处的斗志。下面,就分三方面对其进行我个人浅陋的赏析。 一、硝烟弥漫中的产物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其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这首作品的创作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的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音乐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征性、艺术性为我国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

时代精神。 二、浅谈《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8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采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的篇章特色: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

《保卫黄河》优秀教学设计

《保卫黄河》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保卫黄河》优秀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教学年级:七年级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等。 2、技能目标: 学会用激昂的情绪、铿锵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唱出黄河儿女的坚强性格。 3、情感目标: 通过歌曲《保卫黄河》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并通过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激励他们不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四、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用“身”去体验,用“情”去感悟,用“心”去领会。能比较有深度地去把握音乐作品,认识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歌唱乐曲的活动中接受一次形象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体验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蕴含着的伟大艺术魅力,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1、将“聆听”贯穿课堂始终。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其塑造的形象相对于文字、绘画而言是非常抽象模

糊的。只有通过聆听才能体验到音乐的艺术之美。正如《音乐课程标准》前言所指出的:中学音乐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音乐是体验艺术,而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由此可见,听觉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本课的设计中,我通过让学生仔细聆听歌曲录音、师生亲身演唱感受,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学会用音乐来解释音乐;学会用心来感受音乐…… 2、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过程。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音乐学习改革的核心任务,而主动参与是其首要行为。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中去,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感悟,进而还要让学生去展现这首歌曲。 五、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会用激昂的情绪、锵铿有力的声音演唱《保卫黄河》,唱出黄河儿女的坚强性格。 六、教学难点 1、解决切分节奏、附点节奏、强拍位置上的休止符等演唱难点; 2、通过演唱《保卫黄河》,帮助学生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及其以及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 八、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创设课堂氛围,情景导入: 1、看视频资料

黄河大合唱_的艺术分析

黄河大合唱 的艺术分析 过!排山倒海、汹 涌澎湃?的!惊涛骇浪?,迎来!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似的新时代。从1939年4月13日由原!抗敌演剧三队?(鲁艺音乐系部分师生参加乐队伴奏)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 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下简称 黄河)至今已将60周年了。作为一部文化珍品,经久不衰地被广为传唱,从延安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各地。 列宁在论大文豪托尔斯泰时说:!托尔斯泰去世了,??但是在他的遗产里,都有着没有成为过去而是属于未来的东西。?因为!通过他的嘴说话的,是整个俄罗斯千百万人民群众?。%同样,星海虽然去世了,在他的艺术遗产中,也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我们不是复仇主义者,但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 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个以正义战胜邪恶的真理具有普遍意义,主题是永恒的。?聂耳、星海的歌曲及其音乐创作,最好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奋斗、进取和自强不息的心声,是人民的智慧、热情、理想与勇气的美妙结晶,而又各具艺术的独创性。这样的艺术作品是从不会过时的。?? 黄河的艺术创作经验永远值得我们珍惜和学习。 歌词 ! 黄河主要是音乐艺术上的成就。我的歌词,不过是为冼星海同志天才的飞腾提供了一个跳板。?(光未然: 五月花后记) 这是词作者自谦之词,实际上他和他的诗作(包括演剧三队的演员们)对曲作者和他的曲作无论在音乐风格、结构与语言上都有过明显的影响。为证实上述说法,下面摘抄一些回忆录供参考: !二月间,我便把1938、39年两次渡河以及在黄河上行军时的一些感受,原来打算要写一首题为 黄河吟的长诗的,改写成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记得在一个晚上,在西北旅社一间宽敞的窑洞里,请来了星海同志,开了个小小的朗诵会。我把歌词念给他和三队同志听,还谈了写作的动机和意图,作为星海作曲时的参考。他凝神听完后,??说:(我有把握把它写好!)??像这个大合唱包括的八首歌曲的各种曲式(注:应称为体裁或品种),如哪一首用独唱或齐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原是我凭着外行人主观设想提供参考,事后想并不完全恰当的,当时星海同志也完全迁就。??!第三首,被写成一首朗诵歌曲(注:似应称为朗颂与三弦音乐或称朗诵与乐队(S p eaker and orchestra),这在词曲作者都是有意的尝试。?+ !演出的日子迫近了,??每天早上,我们派田冲同志、邬析零同志去小心地探问他昨夜的成果。他俩从不空手而回。星海是那样地虚心,一定要关心我对每一支曲子的意见,并且豪爽地授权给我们:(可以随便地改。)自然,我们不会那样狂妄的。??有时我们提出个别意见,他往往毫不迟疑地修改,其中 黄河颂、 黄河怨两个独唱曲,我们挑剔较多,他立即全部推翻,第二天便交出了新稿。第二稿的 黄河颂,试唱后还希望修改个别乐句,哪知他又撕掉重写,第三天看到的,又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令人叹服的第三稿!这就是星海!这就是他那十分顽强的精益求精、日新又新的精神!??!那时,他大部分时间是在谱写 生产大合唱,有时候也看到他在写 民族解放交响乐或誊写新近记录下来的民歌。每当我去,他总是要我不厌其详地叙述那一次渡河的一切前后经过,他还常常在一个细节上追问我好几遍。我曾几次地尽我所能记忆到和摹仿到的,为星海同志哼唱在那一次渡河时候听到的船夫号子。?, !不等我们开口,星海已经知道我们的来意,他说: ( 黄河颂已经写了两稿,光未然同志看了,我们都感到不太理想,这两稿都扯掉了,耽误了你们的排练,这是我赶出来的第三稿,准备明天交给你们的,??小田,这是你的独唱,你有发言权??。)我当时的直感是,头一段太平板,有些文言的词,既不上口,也不容易让听众听懂。??(这些词都是文言,总应该让观众听得懂,唱的人容易上口才好,能不能更接近民歌风?)我 越 2

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鉴赏论文

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鉴赏论文我最喜欢的一部音乐作品 ——《黄河大合唱》 摘要: 摘要《黄河大合唱》是所有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一首民族音乐,在无数的大合唱比赛中都能听到其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旋律,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不禁不住激动万分、热血沸腾。《黄河大合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她产生于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侵略中国的危急时刻,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的歌曲。 关键词:音乐、旋律、黄河、乐曲、合唱、鉴赏 1.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 乐曲诞生于日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未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亲临黄河的险滩急流,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并聆听了高亢悠长、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1939年1月,他抵达延安,开始着手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很快就在春节联欢会上朗诵了歌词。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作品的全部曲作。《黄河大合唱》就是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极其困难关头而诞生的。 2.音乐表演与音乐欣赏 全曲由《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8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

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2.1《序曲》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 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2.2《黄河船夫曲》 这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合唱曲。它以磅礴的气势、紧张的情绪、近似呼喊的音调,描绘了黄河船夫迎着惊涛骇浪顽强地驶向彼岸的动人画面。音乐素材吸取了北方民歌和船夫号子的某些音调和节奏,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加工,提炼出了动作性很强、短促有力的主导动机。这个动机贯穿全曲,经过发展、变化,使音乐具有坚毅、勇敢、奋进的特征。在演唱上采用了领唱、合唱的形式,造成了一呼百应,锐不可挡的气势。中间部分将此动机的节奏展宽,改为拍子,速度放慢,和声进行也很平稳;着意刻画了英勇的船夫们战胜风浪,终于登上了彼岸的胜利心情和自豪感。与前段的情绪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下段音乐的出现作了准备。下一段音乐是在前段抒情性、平静的音乐之后展开的,它以雄健的气势、饱满的感情、斩钉截铁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把歌曲推向高潮,唱出了:紧接着,紧张的划船音调再次出现,并加进了喘气的声音,力度也逐渐减弱,给人以船夫们驾船破浪,冲向远方的联想。这段尾声“象征着斗争的不断性”(冼星海语),预示着经过艰苦的奋

黄河大合唱教案完整版

黄河大合唱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黄河大合唱》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及学唱《保卫黄河》这首歌曲,了解作品的来历及相关历史背 景,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奋超杀敌、誓死保卫祖国的民族意识,感受作品磅礴的气势及其所蕴含的爱国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欣赏歌曲《保卫黄河》,感受不同的演唱形式所带来的不同的音乐 形象。 3、学唱本歌曲,特别是学习本歌曲演唱形式的学习,达到学生能跟随老师 指挥正确的演唱本歌曲。 4、了解协奏曲与合唱曲的不同。 教具:多媒体设施课件 黄河大合唱》课堂实施方案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导入:上课,同学们好---,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课堂,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滨城区三河湖一中的贺建华,能和清怡中学八年级--班的同学们一起来上今天的音乐课,我感到很荣幸,希望大家在今天的课堂上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认真学习,配合老师完成今天的教学任务,同学们有信心吗-----谢谢同学们,真心的希望我们从此成为好朋友。(1.00) 2、新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播放视频(2.00) 问题一:同学对这段视频中的歌曲熟悉吗它的名字叫什么出自哪儿 问题二:你们看了这段视频并听了这首歌曲,你的感受是什么或者说是你听了这首歌曲后,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激动、激昂、充满革命先 烈的敬仰) 问题三:既然同学们都知道《保卫黄河》这首歌曲选自《黄河大合唱》,那么同学们了解《黄河大合唱》吗(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在抗日战争中产生的最成功的大型声乐作品。这部作品以我们伟大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两岸发生过的事情,表现了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关于黄河 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及自治区,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从秦汉大统一帝国的建立到北宋皇朝,黄河流域仍然是我国历代的都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生活在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卓越才能,创造了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 在从秦汉到北宋的一千多年中,黄河两岸的劳动人民,除从事生产劳动外,还筑长城,开运河,修渠道,营造宫殿、寺院、陵墓,进行了巨大的工程建设。一直到现在,黄河流域的地上地下还保存着许多古代建筑和艺术宝库。西安唐代的大雁塔,洛阳的东汉白马寺,陕西的秦始皇陵和汉唐陵墓,河南龙门石窟的石佛等等,都充分显示了古代匠师高超的技术水平,杰出的艺术成就。结构介绍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9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历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