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47.00 KB
- 文档页数:16
7.1力主备人:梅炳灵审核人:梅炳灵授课时间: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
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二.学习目标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2:力的三要素 3:用示意图表示力 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中有那些共同的地方?2、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哪几个物体?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吗?二.先学后教活动二:自学课本第126页的内容并自己根据现有器材演示,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5分钟)(1) 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思考问题: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3)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4)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由此得出:力可以练一练:如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中,其中图(a )表示力可以使物体;图(b )主要表示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活动三:阅读课本42页你能说说力的单位及符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_________。
教案: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的力能使1kg的物体产生1m/s²的加速度。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计算: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 F=ma。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掌握力的计量单位,理解1N的定义。
3.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实际情境中的力的作用。
4. 学会计算力,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力的计算,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传感器、质量计、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尺子、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力传感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相互性。
3. 力的计量单位:介绍牛顿的定义,让学生理解1N的含义。
4.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 力的计算: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引导学生学会计算力。
6. 例题讲解: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1kg·m/s²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计算:F=ma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一个3N的力,求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F=ma,a=F/m=3N/2kg=1.5m/s²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一个4N的力,质量为3kg,求力产生的加速度。
答案:F=ma,a=F/m=4N/3kg≈1.33m/s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与分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全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介绍了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工具等基础知识。
本章是物理学的基础部分,对于学生理解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速度的概念。
但他们对力的认识可能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直观感受,缺乏对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对力的探究兴趣,并通过实验和讲解使他们逐渐理解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测量力的大小。
3.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力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加深对力的理解。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弹簧测力计、实验器材等,用于操练和巩固。
3.准备拓展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用于拓展和小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提东西、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提问:你们对力有什么直观的感受?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呈现(10分钟)介绍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图片和实例,呈现力的各种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3.操练(15分钟)教授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加深对力的理解。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3节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重力的方向。
2. 重力的计算: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根据物体的质量计算其受到的重力。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探讨重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讲解重力常数的概念。
4. 重力的测量:介绍常用的测量重力的工具,如弹簧测力计,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根据物体的质量计算其受到的重力。
3.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重力常数的概念。
4. 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测量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学生需要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 重力的计算公式:学生需要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并能正确运用。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学生需要理解重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重力常数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弹簧测力计。
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苹果从树上落下来,引导学生思考重力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定义,说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 讲解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mg,讲解如何根据物体的质量计算其受到的重力。
4.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探讨重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讲解重力常数的概念。
5. 测量重力:示范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计算公式:G=mg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其中g为重力常数)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
答案:G=mg=2kg×9.8N/kg=19.6N2. 题目:解释为什么苹果从树上落下来。
《力》教案【学习目标】(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3)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导航】引入:播放视频问:火箭是怎样离开地球的?生:师:嗯,好。
这节课我们一块来学习力,等学完了这节课你们就能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了。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力的现象,同学们想一下:力能看见么?怎样证明力的存在?例如风吹小树,小树摆动这说明有力的存在。
脚踢足球,足球动了也能说明力的存在。
提水桶感觉肌肉紧张能说明力的存在。
力虽然看不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现象来反映它的存在这种思考研究的问题的方法称为转化法。
一、下面我们一块做一些实验研究一下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作用效果试验一:1.用手轻推小球,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用手挡住小球,小球又由运动变静止。
2.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磁铁吸引,速度变快,反对着吸引小球速度会变慢。
3.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问:动脑思考,现实生活中有那些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呢?扔出的铅球由静变动,火车启动,下落的苹果越来越快,进站的火车越来越慢等(2)力的作用效果试验二:1.轻拉或是压弹簧。
2.轻压气球。
3.用橡皮泥捏各种形状。
问:动脑思考,现实生活中有那些力能改变物体形状例子呢?拉弓,风吹小树变弯等。
(3)小试牛刀:奥运会的跳水比赛是大家最喜爱观看的项目之一,如图4所示,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跳板也对运动员施了力,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前者使跳板发生了;后者使运动员发生了。
二、学习第二个问题力的概念,让一个学生大声读一下:从力的作用效果中可以知道两个物体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重力》
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 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重力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重力的概念与作用
- 介绍重力的定义和重要性
- 解释重力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
2. 重力的计算方法
- 讲解重力公式:F = m * g
- 示范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力
- 练题辅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 自由落体运动与重力
- 解释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 引导学生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受重力影响的原因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
-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的内容,铺垫重力的概念
2. 理论讲解
- 分步介绍重力的概念、作用和计算方法
- 通过示范和实例演算,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3. 讨论与练
- 与学生互动,共同思考和讨论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分组进行练题,巩固计算方法的运用能力
4. 实验演示
- 进行简单的自由落体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与重力的关系进行连接
5. 拓展应用
- 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在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应用,拓宽知识视野6. 小结与作业
- 总结今天的研究内容和重点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 批改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 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补充和解答
教学资源
- 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
- 计算器
- 实验器材:自由落体实验用具
以上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重力》教案》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7.1 力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2.2.3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例 2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例 3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2.4 用示意图描述力。
2..学情分析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
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
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教材分析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力的概念是贯穿力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
建立力的概念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
在初中,先让学生初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验力产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学习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分析研究常见的几种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同一直线两力的平衡及合成,简单机械中力的运用,压强,功和功率等;到高中进一步从矢量的角度深化力的概念。
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教学目标】1. 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 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关于力的现象。
3. 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体验的分析、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三要素难点:对力的示意图【课时安排】1 课时【评价任务】1.借助自学课本,分析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概念的普遍意义,认识力的符号F,知道力的单位牛顿的意义。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重力》。
教材的主要内容有: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指向地心。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比值约为9.8N/kg,表示为G=mg。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作用点,能找出常见物体的重心。
3.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方向,能用重锤线判断重力方向。
4.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力的方向。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锤线、质量不同的物体。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质量不同的物体、尺子、重锤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重力箭头,引导学生思考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的力是什么力。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重力的概念,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作用点:教师出示质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用尺子测量重心到物体底部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重心位置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4. 重力方向:教师引导学生用重锤线验证重力方向,让学生观察重锤线总是指向地心。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教师出示质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用弹簧秤测量重力,引导学生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6.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复习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来表示。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3.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两个方面:即形状的改变或运动状态的改变。
其中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4.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5.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就可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这个图就叫力的示意图。
其中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预习1. 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 弹簧测力计原理及使用。
3. 重力的大小。
4. 重力的方向。
5. 重心。
二、知识讲解课程引入:我们都见过撑杆跳高、跳板跳水、蹦床等体育比赛场景。
思考:撑杆跳高、跳板跳水以及蹦床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考点/易错点1 弹力活动:分别用力作用在橡皮筋、弹簧、橡皮泥、气球、纸等物体上,物体有什么变化?松手后,结果有何不同呢?当力作用在这些物体上时,这些物体会发生形变。
当松手后,其中有些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而有些却不能够恢复原状。
我们将发生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做弹性,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做塑性。
物体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为塑性形变。
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
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能把粉笔头弹出去吗?(不能)我们还会发现当用力过大时橡皮筋会断,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是有一定限度的。
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对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考点/易错点2 弹簧测力计活动:取出废旧圆珠笔里的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再用较大的力拉,观察其形变量的不同。
总结:物体的形变与外力的大小正比。
根据物体的形变与外力的大小的对应关系,我们制造了一个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七章力第七章力第1节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基本知识2.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以及教学VCD ,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 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 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复习课。
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 重力: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5.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6.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2.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难点: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拉扯弹簧、抛掷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课件或黑板,详细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题。
4.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七、作业设计(1)拉扯弹簧时,弹簧为什么能伸长?(2)为什么抛掷物体时,物体最终会落到地面上?A. 拉伸弹簧B. 压缩弹簧C. 拉扯绳子D. 推动小车答案:A、C、D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
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能够说出力的三要素
5、熟练画出力的示意图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
2、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教学用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讲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
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
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
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
吸引、拉、举等等
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受重力的存在,理解重力的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我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结合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重力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定义,知道重力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重力的定义、重力的作用。
2. 难点:重力的大小、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水果、玩具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提问方式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重力。
2. 探究重力的定义:观察地球仪,让孩子们了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3. 实验演示:利用重力计展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重力大小,并用记录本记录。
6. 重力的大小与方向:讲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距离地球表面的距离有关,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7. 课后拓展:让孩子们思考: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那么太空中呢?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重力的定义、重力的作用。
2. 难点:重力的大小、方向。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掌握了重力的基本概念。
在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观察、思考、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孩子对重力大小的理解仍有困难。
在课后,我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拓展延伸,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实践,进一步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探究重力的定义在引入重力概念时,我选择了提问方式:“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这个问题紧密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引发了他们的思考。
我接着引导他们观察地球仪,让他们了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重力的定义。
初中物理人民教育版《光的反射与折射》第七章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案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原理和现象,并通过实验和例题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 掌握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2.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物理人民教育版《光的反射与折射》;2. 教具:投影仪、实验器材、课堂板书。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光的好奇,并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0分钟)讲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引导学生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行为。
3. 实验演示(15分钟)使用实验装置进行反射和折射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的理解。
4. 例题解析(15分钟)通过解析一些典型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巩固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练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相关例子,并进行观察和分析。
2. 引导学生了解光的波动理论和光的各种应用,拓展课外知识。
教学评价1. 准确回答教师提问;2. 积极参与实验操作;3. 独立完成课堂练;4. 具备基本的光的反射和折射应用能力。
参考资料- 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光的反射与折射》- 相关实验资料和教学参考资料。
7.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2 、通过实验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3 、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1 、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未知的知识。
2 、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2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实验方法;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方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准备】教具:投影仪、投影片。
学具: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板书设计】已学的电学物理量:电流I、电压U、电阻R。
猜测三者之间的关系:I=UR、I=U/R、I=U-R、……实验所需器材: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实验电路图:见图-1实验电路图:见图-10记录表格:R=5Ω电压(V)电流(A)R=10Ω电压(V)电流(A)【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复习提问:①我们学过的电学部分的物理量有哪些?②他们之间有联系吗?③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通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当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学生以举手的形式回答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学案上。
这部分问题学生以前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大部分学生回答得很正确,即使有少数同学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学生之间会进行纠正。
提问:电压增大,电流也随着增大,但是你知道电流增大了多少吗?让学生猜测电流I、电压U、电阻R之间的关系学生大胆猜想。
不论对错,教师都应认真对待,但应该注意:猜想不是瞎猜、乱猜,不是公式越多越好,应该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根据,符合7.2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和方法: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的认识。
【重、难点】: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和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2个同样阻值的定值电阻小灯泡电源开关导线若干【教学过程】:引入新课:由实验我们已知道了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把以上实验结果综合起来得出结论,即欧姆定律。
.新课讲授一、欧姆定律(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公式:I = U/R。
公式中I、U、R的单位分别是安、伏和欧。
(3)公式的物理意义:当导体的电阻R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加几倍,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就增加几倍。
这反映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例关系(I∝U)。
当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增加到原来的几倍,则导体中的电流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
反映了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例的关系(I∝U/R)。
公式I=U/R完整地表达了欧姆定律的内容。
说明:1、欧姆定律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2、解释R=U/I的意义:导体的电阻在数值上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跟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
不能认为"电阻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
“因为电阻的大小只与电阻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与电压和电流无关”。
例题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解:R=880kΩ=8.8×105Ω U=220VI=U/R=220V/8.8×105Ω=2.5×104A答:流过人体的电流2.5×104A二、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进行连接:1将一个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小灯泡的亮度。
2 再将两个同样阻值的电阻串联起来,接在电路中,重复前面的实验。
先由同学进行猜想,之后再做实验。
结论: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进行连接:再将两个同样阻值的电阻并联在路中,闭合开关,观察小灯泡的亮度。
结论: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教学过程】1.课本后2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2.完成题纸中的内容。
【学生小结】1.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2.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呢?3.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遗憾呢?【课后活动】巩固复习本节内容;。
7.3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应用欧姆定律,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会同时使用电压表与电流表,了解钨丝的电阻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以及测量过程中的兴趣培养,爱护实验器材。
【教学准备】器材:小灯泡(2.5V)、电流表、电压表、开关、电池阻(3V)、定律电阻(10Ω)、滑动变阻器、导线、实验报告单。
分组:以两人或三人一组为宜。
重点:实验设计。
难点:分析出灯丝电阻受温度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导体对电流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灯泡内的灯丝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吗?生:有,因为灯丝是钨丝,是金属导体,当然有一定的电阻。
师:怎样才能知道灯丝电阻的大小呢?学生交流讨论,打开探究之门。
二、探究实验提出问题:如何知道灯丝电阻的大小呢?猜想:1.可以根据生产厂家在灯泡上的标记来计算。
2.可以用一种表(如万用表)直接测量。
3.可以用电流表、电压表间接地测算出。
师:同意同学们的说法,建议用我们已掌握的技术来实验,即用电流表、电压表来间接测算出灯丝的电阻。
设计实验:原理:(生)由欧姆定律I=U/R可以推出R=U/I,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出正在工作的灯丝的电压、电流,即可用R=U/I算出其阻值。
学生设计电路图:建议学生讨论以上所示电路图的合理性。
预计意见:1.合理,能测算出灯丝的电阻。
2.可以测,但一组数据不一定准,建议多测几组。
3.灯丝电阻有可能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建议多测几组。
师:部分同学认为一组数据不足以说明问题,建议多测几组,可见同学们考虑得很全面,那怎样才能达到多测几组的实验目的呢?生:(1)更换电池组的个数,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
(2)加入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阻,进而改变通过灯丝的电流及其电压。
师:请同学们讨论哪一种方案较方便,并再设计电路。
结论讨论意见,完善实验电路:讨论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生:(1)多次测量(2)将滑动变阻器调到最大可以保护电路。
(3)可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为整数值便于计算。
难点突破:师:同学思考,小灯泡的电阻有无可能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阻值会不会是一个定值?(启发学生考虑实验过程中可能改变的物理量。
)师:在实验中,灯泡的电压和电流是会发生变化的,我们可以用电压表、电流表来监测。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因素会变?生:联系以往做过的实验,我们知道灯泡的亮度会随电压变化而改变。
师:很好,那么在实验中我们还应关注灯泡的亮度,把它也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师:确定了实验方案,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预计设计表格为:(培养学生设计表格的能力,明确实验的目的和重点研究对象,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学生实验探究:强调:1.滑动变阻器应调到最大值。
2.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是2.5V。
3.注意电流表、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4.爱护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
教师关注细节:1.学生电路的连接正确与否。
2.三次实验尽量在允许的范围内拉开三组数据的差距,便于分析结论。
3.注意实验器材不因电流过大而损坏。
三、分析并论证实验1.展示学生的几组实验表格,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2.相互交流分析实验表格。
师:同学们发现什么问题?生:灯泡的电阻不是定值,是变化的。
师:是什么原因使灯丝的电阻发生变化的呢?生:(1)是电压变化了。
(2)是电流变化了。
(3)是灯泡亮度变化了。
师:同学们众说纷纭,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灯丝电阻变化的呢?是电压与电流吗?我们做一个补充实验。
难点突破:(展示电路图)目的: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定值电阻的阻值。
器材:电源(V)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定值电阻(10Ω)。
步骤:1.如图连接电路。
2.改变滑动变阻器阻值,读电压表、电流表。
3.根据R=U/I算出R。
四、评估师:通过论证,表明灯丝的电阻发生改变的原因不在于电压与电流,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生:是灯泡的亮度。
师:对了,我们常说“一份光一份热”,灯泡发光是由于灯丝不断产生和聚集热量而引起的,聚集的热量越多,其温度越高,达到一定程度,便会热得发光。
师:这说明,灯泡的亮度只是一种现象,它表明什么因素影响了灯丝的电阻呢?生:是温度。
师:对了,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灯丝的电阻和温度有怎样的关系?请同学们分析数据表格,相互交流。
学生分析讨论。
生:温度越高,灯丝电阻越大。
师:对了,一般来说,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五、交流与合作1.同学们了解到得到结论的方法有多种,不能拘泥于某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
2.实验的分析与论证要注意技巧,学会排查现象发生的原因。
3.实验数据的填写要尊重实验的事实,不能妄加改动,随意设置。
六、板书设计提出问题:如何知道小灯泡的电阻?猜想:(学生自由发挥)设计实验:实验表格(学生板书)分析论证:影响灯丝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是:1.电压;2.电流;3.电灯亮度。
结论:一般来说,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评估交流:(学生交流所感所想)7.4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用欧姆定律理解安全用电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2、通过了解避雷针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理解影响电流的因素,电压和电阻对安全用电的影响;防雷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第六节欧姆定律与安全用电一、欧姆定律1.当R一定时,U越大,I越大2.当U一定时,R越小,I越大二、安全用电1.高压危险2.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三、雷电与防雷【教学过程】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电流、电压、电阻等物理知识,现在同学们想想,为什么高压线要架在高大的钢架上?为什么电吹风不允许在浴室使用?下雨天为什么不可以站在大树下呢?可能有同学有答案,我们先不研究答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这节课,之后大家便能解答了。
首先回答我的问题,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生: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师:很好,那么公式怎样表达呢?生:I=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