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之于都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乡村振兴带给農村道路帶來的變化小作文乡村振兴,这个词儿听起来就让人觉得亲切又温暖。
它就像是咱们村里的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妈,总是笑眯眯地关心着咱们的生活。
这几年,乡村振兴政策可是给咱们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啊!以前,咱村的道路可真是坑坑洼洼的,一到下雨天,就得穿胶鞋才能出门。
那时候,咱们村的道路就像是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小河,弯弯曲曲,让人走得磕磕绊绊。
而且,道路两旁的垃圾堆积如山,有时候还会有臭水沟冒出来,真是让人咋舌。
现在情况可不一样了!政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咱们村的道路也得到了改善。
现在的道路宽敞平坦,就像一条条笔直的高速公路,让人走得舒舒服服。
而且,道路两旁还种上了绿树成荫,夏天的时候,走在路边,吹着凉风,感觉就像是置身于天堂一般。
道路变好了,交通也变得更加便捷了。
以前,咱们村里的人要去城里买个东西,还得费劲心思地找车。
现在呢,有了宽阔的道路,公交车、私家车都可以直接开到村口,方便得不能再方便了。
而且,还有那些滴滴打车、共享单车等现代交通工具,让咱们出行更加轻松愉快。
道路变好了,经济发展也跟着来了。
以前,咱们村里的经济主要依靠种植粮食和养殖业,收入微薄。
现在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里的土地得到了合理利用,发展起了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
那些原本荒废的土地都变成了金矿银矿,让村民们的口袋渐渐鼓了起来。
道路变好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以前,村里的房子都是破破烂烂的土坯房,冬天冷得刺骨,夏天热得像蒸笼。
现在呢,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帮助村民们建起了漂亮的新房子。
这些房子不仅外观漂亮,而且保温性能非常好,让人们过上了舒适宜居的生活。
乡村振兴战略给咱们农村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道路变好了,交通便捷了;经济发达了,生活水平提高了。
咱们农村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商城:乡村振兴路上铿锵前行2020年12月19日,“红军村”河南省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冬日换素颜,白色的乌桕籽似繁星挂满枝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好山好水好风光让里罗城成了网红打卡地,村民办起了“廊桥别苑”“山里人家”等很多农家饭店和民宿,昔日的穷山村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富裕地。
这只是商城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2020年以来,商城县立足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紧紧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建设,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乡村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乡村人才、乡村文化、基层组织建设“七大提升工程”,强优势、补短板、促提升,在奋力实现“两个更好”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聚焦脱贫巩固提升工程小康路上不掉队该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稳定增收,保持现有脱贫政策不变、攻坚机制不变、财政投入力度不减,持续发力防松劲,巩固成果防返贫,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是健全机制抓扶贫。
实行“日研判、周例会、月调度”的指挥机制和战区负责制,将全县分成7大战区,每个战区由一名县委常委任指挥长,对应7个战区成立7个督导组。
明确县脱贫攻坚指挥部、7大战区、行业扶贫主管部门、帮扶责任单位、乡镇(处)、村“两委”、脱贫攻坚责任组、驻村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等9级工作职责,形成了“三级书记一起抓、公职人员一齐上”的强大合力。
二是强化保障抓扶贫。
加大金融扶贫创新力度,建立3370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小额信贷在贷总额达4.25亿元,带动贫困户12297户。
安排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5500万元,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362个,对110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
三是转移就业抓扶贫。
专门为贫困户开发6大类2794个公益性岗位,每人年收入1000~9600元不等。
支持转移就业,为贫困劳动力发放外出务工交通补贴、扶贫培训补贴、就业补贴、创业补贴。
四是医疗救助抓扶贫。
设立1000万元医疗扶贫救助基金,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和贫困人口第五道医疗保障线,对贫困人口实行县内医疗机构免收住院押金、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
乡村振兴路上的困难与挑战一、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首先,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较于城市地区有较大的差距。
乡村振兴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提升相对困难,这就给乡村振兴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农业结构落后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然而,农业结构的现代化程度仍然较低。
在农业种植业方面,大量农民还依赖于传统的种植方式,缺乏现代化的科技支持。
在农产品加工方面,乡村地区缺乏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设施和技术,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低。
这些问题使得农业结构落后,乡村振兴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挑战。
三、人口流失和农村老龄化近年来,乡村地区大规模的人口流失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农村人口流失导致了乡村地区的劳动力减少,这严重影响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农村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儿童占据了乡村的主要人口。
人口流失和农村老龄化给乡村振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然而,在乡村地区,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依然存在。
由于农业农村的特殊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更加困难。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解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五、教育和文化资源匮乏教育和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乡村地区普遍面临教育和文化资源匮乏的问题。
学校、图书馆等教育和文化设施相对不足,优秀的教育和文化资源无法充分供应给乡村地区的居民。
这也导致了乡村地区年轻人的教育水平较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六、资金投入不足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当前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由于乡村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无法承担大规模的投资,导致乡村振兴进展缓慢。
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实现乡村振兴所需的改革和发展难度加大。
七、农民意识和观念转变困难乡村振兴中还存在着农民意识和观念转变的困难。
苏区于都不断升级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作者:羽木来源:《源流》2015年第10期80年前,8.6万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盛名,铸就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地位。
长征精神成为于都儿女新时期汲取前行动力的源泉。
今天的于都,正以长征精神奔跑在改革振兴路上,努力谋划发展新篇章。
红色于都:长征品牌响彻全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而建立的专题性纪念馆,始建于1986年,并于2004年新建搬迁至于都县城东门渡口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东侧。
纪念馆陈列采用文字、图表、照片、沙盘、油画、实物、模型及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展现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集结于都,开始长征的历史。
近年来,于都县把“长征”品牌作为优势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先后建设了长征大桥、长征公园、红军大桥、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长征出发地陈列馆、中央红军出发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人物园等建筑设施,并将毛泽东故居、革命烈士纪念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苏区中央后方保管处等47处重要的革命遗址修葺一新。
于都在贡江镇新地村、水南村规划土地610亩,投资3亿元人民币建设“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区”。
2012年,中央红军出发地纪念馆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命名为第二批国建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并被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
于都河畔:奏响“发展升级”新乐章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傍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红一、三、五、八、九军团等8.6万人,分别从八大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今日,烈士鲜血浸染过的地方,于都河畔,一座新城从荒岭滩涂梦幻般升起,鳞次栉比的高楼展示着现代气息,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潮流涌动。
十里渡江大道,十里绿草鲜花。
在当年红军渡河的东门渡口南岸,11.2平方公里的贡江新区建设正在火热推进,使之成为于都县中央商务、总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配套、红色文化体验、绿色生态居住区,向大城市迈进。
乡村振兴路上的三次转型观后感《〈乡村振兴路上的三次转型〉观后感》观看《乡村振兴路上的三次转型》这部片子后,内心有诸多的感触。
最初的时候,看到片中最开始呈现乡村传统的耕种画面,那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农民们用着原始的农具,在田间辛勤劳作。
看到这里我感觉仿佛回到了很久以前的岁月,那时候的乡村,靠着传统农业艰难地维持生计。
孩子们上学要走很远的路,一些老人还过着缺医少药的生活。
整个乡村的经济落后,缺乏活力,这让当时我就想到曾经去过的一些偏远乡村,也是这种类似的景象,感觉那里的人们被困住了手脚,难以突破现状。
接着,画面一转,出现了乡村的第一次转型。
一些有见识的农民开始尝试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还成立了简单的农业合作社。
那些带头人满脸的坚定和期待,他们挨家挨户地做动员工作,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尝试不一样的耕种模式。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老农站在自己熟悉多年的田埂上,望着那些新品种的种苗,眼神里充满了希望又有一丝紧张。
可是新的种苗种植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了很多问题,像病虫害的侵袭,还有因为不懂新的种植技术而导致种苗生长缓慢。
但是每个农户都积极地去询问专家,解决问题,我看到了那种凝聚在一起努力改变生活的力量。
然后就进入到了第二次转型阶段,这个乡村开始发展特色种植附加旅游业。
大片大片美丽的果园呈现在眼前,各种颜色的果实挂满枝头。
这个时候,外来的游客们笑着、闹着穿梭在果园之中。
为了提高游客的体验感,村民们还精心布置了农家乐。
一些妇女学习烹饪农家菜,她们从手脚不利索到能够熟练地做出一道道美味的菜肴,脸上也洋溢起自信的笑容。
当时我深刻体会到改变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与成就感。
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面临困境后,不断寻找新出路,一旦有了成果就颇具自豪和欣慰。
村里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还组织了很多民俗活动,村民们穿上传统服饰,那些古老的民俗文化再次被人们重视起来。
最震撼我的是第三次转型。
村子里开始和电商联合,把农产品推向全世界。
看着一箱箱包装精美的农产品被运往各地,村民们熟练地操作着电脑与外界商家交流。
2024年乡村振兴在路上观后感导语:作为一个关注乡村振兴的人士,于某某某时间参加了《2024年乡村振兴在路上》这个主题的观影活动。
电影以其细腻而真实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出2024年乡村振兴的景象。
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第一段:电影一开始,便展示了乡村振兴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在镜头前,我看到了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金黄色的麦浪。
农民兄弟们都在忙碌的收割着粮食。
相比于以往落后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现在的农村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远离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
高科技装备的使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劳动效率,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乡村振兴的目标不仅仅是扶贫致富,更是要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二段:除了农业,乡村振兴在电影中还展示了其他领域的发展。
比如,电影中描绘了乡村旅游的繁荣景象。
农村的风景优美、生态环境好、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市民前往休闲度假。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民增加了新的收入来源,同时也提升了农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乡村振兴的道路是多样化的,不能只依赖于农业生产,还需要拓展其他领域的发展。
第三段:在电影中,乡村振兴还着重展示了农村环境和生态的改善。
通过引进优质的农业科技和生态环保技术,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了农村的新底色。
作为一个关注环境保护的人士,我为这一成果感到非常欣慰。
农村是我们的美丽家园,只有保护好农村的环境,才能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
第四段:电影中,我还看到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和改革创新。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激励农民从事农村创业,鼓励企业投资农村。
在电影镜头中,我看到了一个个创新的农产品加工厂,一个个智能的农业合作社。
这些创新的模式和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升。
同时,政府还大力推动乡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让农民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于都县未来发展于都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的南部,是一个充满发展潜力的县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个地方正逐渐展现出无限的未来可能性。
一、经济发展1. 产业结构升级于都县的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县城的制造业、服务业也日渐兴盛。
在未来,于都县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如电子商务、生物技术等,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
2. 乡村振兴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城,于都县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方式,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进入农村领域,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1. 交通便利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于都县将继续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修建更多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提高县城与周边城市的连接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2. 环境改善为了提升县城的生活质量,于都县将持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垃圾分类、绿化美化等工作。
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水源地,确保居民饮水安全。
三、教育文化1. 教育发展教育是一个地区未来发展的基石,于都县将着力提升教育水平,建设更多优质学校,引进优秀师资,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科技创新人才。
2. 文化传承于都县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将继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打造更多文化品牌,丰富当地文化生活。
同时,引进和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社会民生1. 医疗卫生为了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于都县将持续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建设更多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居民的健康权益。
2. 社会福利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于都县将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加强社会保障和扶贫工作,确保每个家庭都能享受到社会福利的保障。
未来,于都县将不断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努力打造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县城,为全体居民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乡村振兴我们在路上语录
1、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是国家大厦的基础,振兴乡村我们还在路上。
2、要精准把脉农民内生文化需求,调研农民“想要什么”,我们在路上,思考我们“能给什么”,注重以传统文化唤起心底涟漪。
3、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是国家大厦的基础。
聚焦群众所盼,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更有获得感、幸福感,我们在路上。
4、千泉汇聚,大河滔滔;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乡村振兴我们还在路上,需要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5、乡村振兴是一场艰苦而漫长的跋涉,我们还在路上。
6、当好乡村振兴的“旗手”,发展乡村产业“壮体”,推进乡村建设“塑形”,加强乡村治理“铸魂”。
乡村振兴,我们还在路上!
7、乡村振兴现已到了巩固成果、拓展成效的衔接过渡期,固强补弱、夯基垒台的窗口机遇期,积能蓄势、跟跑追赶的关键成长期。
我们还在路上,还需努力!
8、乡村振兴市围绕“强”字着力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围绕“美”字着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围绕“活”字着力增强农民致富能力,我们现在还在路上,还需要继续加油!。
乡村振兴带给農村道路帶來的變化小作文乡村振兴,这个词儿听起来就让人觉得神清气爽。
它就像是一股清风,吹走了乡村的沉闷和陈旧,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这股清风就是道路建设。
道路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它给乡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乡村的道路可不是这样的。
那时候,道路坑坑洼洼,颠簸不平,走起来就像在踩棉花。
有时候,还会有石头、树枝等东西横在路上,让人走路都提心吊胆。
而且,那时候的道路又窄又短,车子开不进去,农民们出行很不方便。
现在,乡村的道路可是焕然一新啦!道路宽敞平整,车子可以轻松开进去。
而且,道路两旁还种上了绿树和花草,美丽得就像一幅画。
走在道路上,心情都会变得愉快起来。
道路建设不仅让农民们的出行变得方便了,还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以前,农民们要想把农产品运到城市去卖,只能靠人力挑担子。
这样一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运输成本还高。
现在,有了宽阔的道路,农民们可以用拖拉机、卡车等交通工具把农产品运到城市去卖,不仅速度快了,而且成本也降低了。
这样一来,农民们的收入也就提高了。
道路建设还让乡村的风景变得更加美丽。
以前,乡村的道路两旁都是一片荒芜。
现在,道路两旁种上了绿树和花草,还有各种各样的雕塑和景观设施。
走在道路上,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还可以感受到乡村的文化氛围。
道路建设给乡村振兴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让农民们的出行变得方便了,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还让乡村的风景变得更加美丽。
可以说,道路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生命线”,没有它,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道路建设成果,让它继续为乡村振兴助力。
乡村振兴给家乡带来的变化作文(7篇)这几年家乡的变化真的很大。
以前无意间发现塑料袋的大街小巷,现在一尘不染;悬挂在头顶的难看的电线不见了;空气越来越新鲜。
特别是变得清晰细腻。
过去,黑藻类和垃圾漂浮在河上,又脏又臭。
夏天,河边的空气非常糟糕。
河两岸的斜坡上到处都是杂草和成堆的泥土,居民们在上面种菜。
河水上涨时,河两岸的土堤总是会坍塌,让人感觉不安全。
山水古城总让人觉得尴尬。
但现在连江焕然一新。
廉江两岸建起了高高的混凝土大坝,再也不怕涨水了。
过去,小公园建在岸边泥泞的海滩上。
公园里有运动场和许多供每个人休息的石椅。
水边的柳树在微风的吹拂下,枝头绿叶婆娑,宛如长发飘飘的少女。
桃树开着粉红色的花,像迷人的贵族小姐。
一条鹅卵石小路穿过公园,路边有不知名的野花...不仅岸变了,连江本身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河里的水藻被打捞上来了,淤泥被挖走了,河床被加宽了,河水清澈了,鱼也多了。
连不知名的水鸟都来“玩”了。
看看那些消失了很久的野鸭,又重新出现了。
他们突然潜入水下,潜了一段距离,然后就出来了。
三三两两,挂着红灯笼的游船在河中悠闲地行驶。
我站在桥头,出神地看着它,仿佛进入了画面。
我的家乡真的变了。
山青水秀。
多美的山水画啊!我爱我的家乡。
长大后,我会为家乡的建设做出贡献,让家乡更加繁荣富强。
请看下面中国迷宫带来的范文,希望能帮到你:我叫杨鹏,住在古城的华三巴队。
我的母亲河离我家不远。
现在春天,有绿色的树枝,清澈的湖水,红色的黄河水和宽阔的道路。
现在环境卫生很好,以前比现在差很多。
你以前来我家的时候,真的是走错路了。
那时,没有湖泊和田野。
田中有很多白色垃圾和其他东西。
后来国家拨了一笔钱之后,这里的田里就没有垃圾了。
连田野都不叫田野,叫湖泊。
芦苇现在生长在湖里,湖里有很多鱼。
以前去母亲河的时候,到处都是土路,回家还要洗衣服。
现在土路变成了油路,沿路种了很多树苗。
过去,这里的人们不太了解保护自然,所以他们砍树。
随着这几年的变化,他们也有了审美观念,看到田地变有用了,土路变油路了,现在没有树了,光秃秃的,很难看,所以现在基本上没有砍树了。
乡村振兴带给農村道路帶來的變化小作文乡村振兴,这个词儿听起来就让人感到亲切又温暖。
它就像是一股清风,吹走了咱们农村的陈年旧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说起乡村振兴,我可有话说呢!
以前,咱们农村的道路可真是不敢恭维。
有的路坑坑洼洼,一不小心就会摔个跟头;有的路窄得只能容纳一辆车通过,大车来了就堵得水泄不通;还有的路两边都是杂草丛生,走起来脚底下硌磕磕的,真是让人烦恼不已。
可是,现在情况可不一样了!政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咱们农村的道路也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些曾经狭窄不堪、破烂不堪的道路,如今都变成了宽阔平整、干净整洁的水泥路。
而且,这些道路还都有了名字,比如“致富路”、“文明路”等等,让人
一听就知道这条路的作用和意义。
不仅如此,政府还投入大量资金修建了很多新的桥梁。
以前咱们农村只有一座座小木桥,一到雨季就容易被洪水冲毁。
现在好了,有了新修建的大桥,咱们可以安全地过河了。
而且这些大桥的设计都非常漂亮,有些还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乡村振兴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其他的便利。
比如说,以前咱们农村没有电视信号,想看个电视还得跑到镇上去。
现在好了,政府帮我们接上了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络,我们可以在家里轻松地看各种节目、上网冲浪了。
而且这些设施还都是免费的!
乡村振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的农村道路宽敞平整、干净整洁;桥梁安全美观、方便快捷;电视信号畅通无阻、内容丰富多彩。
这些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乡村振兴战略带给家乡哪些变化的实例-回复标题: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家乡变迁:实例分析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旨在通过农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与协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农村开创了新的发展道路,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变化。
本文将以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家乡变迁为主题,通过实例分析,揭示这一战略带来的具体变革和对家乡的积极影响。
一、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以我所在的家乡为例,过去主要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为生,农业生产方式粗放,效益低下。
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我们家乡开始积极调整农业结构,采取现代化、科技化的种植和养殖方式。
通过引进新技术和设备,农民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养殖品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例如,引进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和精确施肥技术,可以减少农作物的水耗和肥料使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家乡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升级。
以茶叶产业为例,我们家乡盛产绿茶,过去主要销售原料茶叶,价格低廉。
如今,在政府的支持下,茶农开始种植高品质茶叶,建设茶叶加工厂,并加强产品品牌推广。
茶农通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会和电商平台销售茶叶,不仅提高了茶叶的附加值,还使得农民获得了更好的经济收益。
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带来了家乡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
过去,我们家乡的交通条件较为落后,交通枢纽稀少,农村公路状况较差。
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家乡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政府开始大规模投资修建农村道路,改善农村道路交通网络。
村民不再因为交通不便而受限于家乡,农副产品的运输也更为方便快捷。
为了提升乡村整体形象,家乡还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政府鼓励农民参与乡村绿化和环境整治工作,增加农村绿地和花草树木的种植密度。
这不仅使得家乡变得更加美丽,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的变化和感受一、前言乡村振兴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革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也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1.道路交通的改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道路交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许多偏远山区的公路都得到了硬化。
这使得农产品运输更加便捷,也方便了游客前往山区旅游。
2.水利设施的完善水利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许多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或者经济落后等原因,水利设施比较落后。
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许多地区开始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包括水库、灌溉系统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当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并且对于防洪减灾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农村产业升级的推动1.农产品品牌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许多地方开始推行农产品品牌化战略,通过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提高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
2.特色产业发展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资源和文化背景,因此可以根据当地条件发展特色产业。
比如说,在我所在的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由于当地盛产荷花,因此便开展了荷花种植、加工等相关产业,并且建立了荷花博览园等旅游景点。
这种方式既能够挖掘当地资源优势,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1.生态补偿机制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许多农村地区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现在,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许多地方开始实行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来获得经济利益。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为农民带来收益。
2.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其主要特点是以农家乐、民宿等为主体,结合当地文化、风俗等元素,提供给游客一种独特的体验。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推动当地文化和传统产业的传承。
郴州的乡村振兴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郴州,这座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的城市,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且成效显著的发展之路。
这里的乡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出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郴州的乡村因地制宜,发展了多种多样的特色产业。
在一些山区,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经济,种植油茶、杉木等经济林木,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在一些平原地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些园区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大规模种植蔬菜水果,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
比如桂阳县的蔬菜种植基地,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和智能化灌溉系统,所产蔬菜品质优良,畅销全国各地。
此外,养殖业也在郴州的乡村蓬勃发展。
不少乡村建立了规模化的养殖场,养殖生猪、牛羊、家禽等,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
乡村旅游成为郴州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郴州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东江湖畔的乡村,凭借着迷人的湖光山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游客可以在这里乘船游览,欣赏到如画的美景,还能品尝到新鲜美味的湖鲜。
一些古村落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如永兴县的板梁古村。
这些古村保存着完好的古建筑和传统的民俗文化,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历史的韵味,体验传统的农耕生活。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入,还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公共服务的提升。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郴州注重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一方面,加强对本地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
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讲座等形式,让农民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另一方面,积极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资金支持、项目指导和政策保障。
许多返乡人员带回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乡村创办了各类企业和合作社,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振兴乡村带来乡村变化作文第一篇:《村里那条路》村头那条坑坑洼洼的小路,以前走起来就跟玩蹦床似的,一到下雨天,稀泥巴能溅得老高,裤腿都得换两条。
那时候,村里娃最怕的就是雨天上学,脚上的鞋进水跟泡温泉似的,暖和倒是暖和,就是心疼啊。
不过现在好了,政府开始搞乡村振兴,小路摇身一变成了柏油马路,平平坦坦的,别说骑车了,就连走路都感觉轻快了不少。
记得第一次走在新修的路上,心里那个美呀,就像是自己家换了新地毯一样。
路上还多了些路灯,晚上亮堂堂的,村民们吃完晚饭都喜欢出来溜达溜达,孩子们也有了嬉戏的地方。
老人们坐在家门口乘凉,聊着家长里短,偶尔还能听到几声狗叫,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机。
村里的变化还不止这些呢。
以前村里人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有了新技术,收成比以前好多了。
村口还建了个小公园,每天早上都能看到大爷大妈们在那里锻炼身体,跳跳广场舞,热闹得很。
有时候,年轻人也会带着孩子去那边玩,看着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大人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村子越来越美了,就像是一幅画,每天都有一些新的颜色加进来,让人觉得日子充满了希望。
第二篇:《老槐树下的新故事》村口那棵老槐树,见证了不知道多少代人的成长,它的枝叶茂盛,夏天的时候,村民们喜欢聚在树下乘凉,小孩们围着树干捉迷藏,老人们则摇着蒲扇讲故事。
但现在啊,老槐树下发生的变化可不小,以前是光秃秃的一片空地,现在却成了村里的一大亮点。
自从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以来,老槐树周围被改造成了一个文化广场。
地面铺上了漂亮的石板,周围种上了各种花草,还有几个石桌石凳供村民们休息用。
每到傍晚,这里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小孩们在这里追逐玩耍,年轻人带着音乐播放器放起了欢快的曲子,老人们则坐在石凳上享受着晚风。
村里还引进了一些特色农业项目,比如种植有机蔬菜,养些土鸡土鸭。
村民们不再只是种田,也开始学习新的技能。
村里有个大叔,以前是个木匠,现在学会了做蜂蜜,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他的蜂蜜还卖到了城里去呢。
村里的变化不仅仅是这些,连空气都似乎变得更加清新了。
乡村振兴的路上有我的影子作文嘿,听说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我心里高兴极了。
这可是个大好事啊,我们的乡村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咱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好,多好啊!
我家乡的变化可真是太大了,路上走着都有我的影子呀。
以前那些破破烂烂的房子都修缮起来了,农田里的农作物也种得特别茂盛。
哎呀,乡村的气息真是浓郁啊,别提多舒服了。
和我一样激动的还有我们的农民伯伯们,他们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呢。
有了乡村振兴的政策扶持,他们的收入也多了不少。
哟,以前还总是为了生计发愁的他们,现在过得可是心满意足呢。
乡村振兴还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这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嘛!
我们家乡的山山水水,景色宜人,吸引了不少游客来这里游玩。
唉呦,这一来,村里的小商贩们生意好大啊,赚了不少钱呢。
除了发展农业和旅游业,乡村振兴还重视了基础设施建设。
以前
村里的道路还是坑坑洼洼的土路,现在都修成了柏油路,开车方便多了。
还修了个新的农贸市场,让我们可以买到更新鲜的蔬菜水果,真
是太便利了。
嗨,乡村振兴可是苦心孤诣啊,这可是国家大事啊,我们每个人
都应该支持呀。
唉,我觉得我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就像是那路上的
一抹亮色。
希望我们的乡村越来越好,也希望我的影子能一直伴随着
乡村的发展,不断扩大呀。
一镜到底振新路上观后感朋友!今天咱就聊聊我看完“一镜到底振新路上”之后的感受。
哇,一提起这个纪录片,我这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又是激动又是感慨。
我记得第一次听说“一镜到底”这词儿啊,还以为是摄影师偷懒,其实不然!这拍摄手法啊,那真叫一个绝,整个纪录片就像是一场丝滑流畅的旅行,让我不由得感叹,怎么能拍得这么顺畅呢?导演简直是魔术师,用镜头把振新路上的点点滴滴展现在我们眼前,仿佛自己亲身踏上了那条充满历史与现代交织的道路。
你知道吗?这纪录片就像品一杯上好的茗茶,一点一滴品味其中的变化和韵味。
振新路上,有繁忙的市场,也有安静的巷弄。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街边小店的老板,指甲盖大小的店面,却藏着满满的人情味儿。
纪录片里,他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仿佛也在讲述着自己的光辉岁月。
我就在琢磨,这么一条路,竟然能承载这么多的故事和情感。
不过呢,看完这片子,我心中最大的震撼来自于振新路上那些焕发活力的年轻人。
他们就像是新生的水蜜桃,不仅颜值在线,而且充满活力和希望。
他们创业、改造、创新,把旧街区过成了新天地。
我觉得这不正是振新路名字的由来嘛,振兴的振,新生的新,多有寓意!还有啊,那震撼心灵的背景音乐,就像是给振新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拍摄视角跟着音乐的节奏,有时候轻盈如风,有时候沉稳如山,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把观众带入到了故事之中。
我和那些一个劲儿扎在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不同,我喜欢驻足,慢慢欣赏这里的细节。
就好比那纪录片镜头里的一棵老树,看到它我心里就有一种踏实感,仿佛历史在这一刻凝固。
说实话,现在的都市人啊,太缺少这样的宁静时光了,有空的话,你一定得去感受一下。
当然啦,看完这“一镜到底”,我也有点小小的反思。
是不是有时候我们总是匆匆而过,没能意识到身边的美好呢?所以朋友,不妨跟我一样,慢下来,去街头巷尾转转,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哦。
希望你也能从这纪录片中找到感动,像我一样,把那份感受藏在心里,时时回忆,慢慢品味。
《咱宁夏的“民生答卷”:乡村振兴路上的实干与收获》我打小就在宁夏这片土地长大,对这儿的一草一木熟悉得很,亲眼瞧着近些年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
要是拿这变化当成一份特殊的“申论大作文”素材,我能唠上一整天,今儿就着重讲讲咱村在乡村振兴里的那些事儿,实打实的,都是乡亲们用汗水、用智慧一笔一划写就的“民生答卷”。
咱村以前是出了名的穷窝窝,村里的路坑坑洼洼,下雨天一脚下去,泥能溅到半腰上;地里收成也不好,年轻人都一股脑往外跑,只剩下些老人守着几亩薄田唉声叹气。
可自打上头开始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政策,那股子春风一吹,咱村就跟睡醒的雄狮似的,抖擞起来了,热闹事儿一桩接着一桩。
就说村里的老马吧,以前是村里有名的“懒汉”,整天游手好闲,就盼着领点救济金过日子。
村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轮番上门劝他:“老马啊,现在政策这么好,村里打算搞特色种植,你跟着一块儿干,准能翻身!”老马起初还耷拉着脑袋,嘟囔着:“我哪会种地啊,别折腾我了。
”村支书一拍他肩膀,大声说:“你不会,咱有人教啊!农学院的专家定期来培训,种苗、化肥村里都能帮忙联系,你就放一百个心。
”在大伙的软磨硬泡下,老马终于动了心思,跟着大伙一块儿种起了硒砂瓜。
种瓜那天,村里跟过节似的,男女老少齐上阵。
老马也撸起袖子,拿着铁锹,站在自家地头,旁边的老张打趣他:“老马,这回可得好好干啊,别再偷懒,咱这硒砂瓜可是要打响咱村名号的。
”老马嘿嘿一笑:“放心吧,这回我上心着呢。
”专家在一旁手把手教大伙挖坑、施肥、种苗,每个步骤都讲得明明白白:“这坑啊,得挖得深浅适中,太深了瓜苗扎根费劲,太浅了保不住水,肥料也得撒匀咯……”老马瞪大眼睛,学得一丝不苟,时不时还提个问题,跟换了个人似的。
种苗下去了,可管护也不容易。
夏天太阳毒得很,为了不让瓜苗旱着,老马天天挑着水桶往地里跑,肩膀都被磨得通红。
有一回,眼看一场暴雨要来袭,村里的大喇叭扯着嗓子喊:“大伙赶紧去瓜地,给瓜苗盖上塑料布,别让雨水把苗冲坏了!”老马撒腿就往地里奔,和乡亲们手忙脚乱地忙活起来。
突出重点加速发展全面振兴于都经济
陈甫华
【期刊名称】《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1996(000)013
【摘要】于都是红军长征的主要集结地和出发地,是国务院定点扶持的老区贫困县。
全县76万余人口,人平耕地只有0.65亩,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基础差,发展速度慢,人
民生活水平低。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县紧紧把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全力推进改革
开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浓墨重彩地写下了发展县域经济的绚丽篇章,使于都这块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到1995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4608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58736万元,财政收入8227.8万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245.52%、627.97%、309.48%。
【总页数】2页(P35-36)
【作者】陈甫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扭住中心加速发展使伊通经济全面振兴 [J], 马占清;
2.突出重点务实创新全面振兴农垦经济——张宝文副部长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农
垦专业会上的讲话(摘要) [J],
3.突出重点务实创新全面振兴农垦经济--张宝文副部长在全国农垦专业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J],
4.加速发展村办企业全面振兴农村经济 [J], 黄志平
5.加速发展名特优经济林全面振兴浙江林业经济 [J], 倪志成;叶胜荣;包振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振兴路上的于都
葛坳乡中心小学邮编:342326 杨来有
三十年风雨,三十年于都,三十年拼搏,三十年发展,演绎着于都人民动人的事迹。
于都,这片红色的热土。
踏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激昂鼓点,百万于都儿女砥砺奋进,先行先试,用一次又一次的精彩跨越,绘就幸福于都的新篇章。
2013年,于都县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按照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新一轮扶贫开发重大战略机遇,主攻贡江新区、工业新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驱动、信息化为引领,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努力争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先行者,建设经济繁荣、城乡秀美、生态宜居、社会和谐的幸福于都。
该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0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四年翻番;财政总收入12.7亿元,同比增长23.3%,实现三年翻番;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02.3亿元,同比增长2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9亿元,同比增长1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亿元,同比增长16.5%。
该县上下形成的发展合力前所未有,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呈现的发展态势前所未有,于都进入了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
振兴路上,于都正以先行者的昂扬风貌,阔步前行。
近日,于都县贡江新区,大型机械推土填壑,工程车辆来回穿梭,施工人员紧张忙碌……
于都县将贡江新区、工业新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作为振兴发展的主平台、主战场,全面展开功能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振兴发展步伐。
他们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建设”的模式,扎实推进土地征收、房屋征收及拆违控违等工作,加快推进贡江南岸路堤景观工程(一期)、高速连接线升级改造、323国道绕城改线工程、贡江新区路网工程等项目建设,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3.5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20.55万。
工业园区核准面积由原来的5.33平方公里,扩大到10.4平方公里,切实解决了矿业、机械电子、轻纺食品三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完成土地平整2000亩,新增入园企业2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8户,基本确立了“一园三区”发展格局,为把工业新区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生态环境优美、配套功能完善的工业园区,打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定了扎实基础。
与此同时,于都县打造了岭背、禾丰小西湖、仙下龙湖脑、罗江庙子岗、罗坳大桥移民安置点、梓山山峰坝社区等在省市有影响力的精品示范点,加快镇村联动发展建设,岭背镇、禾丰镇列入全省百强中心镇,岭背镇被列为市级示范镇,高速沿线、国省道沿线民房整治、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形成了一批和谐秀美乡村精品示范点,全县统筹城乡发展框架和规模全面拉开,“多点合一、众星拱月”的格局加快形成。
近日,思卡多电动汽车、大路通精密机械制造等企业施工正酣;格特拉克汽车变速箱年产15万台套变速箱、亚星电子等企业竣工投产……
于都县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驱动县域经济规模扩张的强大引擎,向上争取了
一批重大政策、项目和资金,抓紧了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投入产出效益明显。
2013年,该县成功举办了重点项目推介会,累计签约项目18个,签约资金达42.5亿元。
在央企入赣投资合作洽谈会期间,与中电投江西分公司签订了投资150亿元、与中国黄金集团签订了投资20亿元的框架协议;开发重大项目85个,其中亿元项目52个,争取上级无偿资金25亿元,上报审批用地5400亩,323国道绕城改线、厦蓉高速于都互通连接线改建工程成功列入省重点调度项目,工业园调区扩区率先获省政府批复;成功争取列入全省“财园信贷通”试点;银坑葛坳、罗江小东坑成矿区列入省级重要矿产勘查重点突破区,银坑矿区被列为国家整装开发区勘查区,出台了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实施办法。
同时,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扎实开展重点项目建设“百日会战”活动,集中开工竣工了一批重大项目,亚星电子、贡江酒业、枫叶花园酒店等一批项目实现竣工投产或交付使用。
2013年,该县安排项目187个,其中重点项目67个,项目安排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新高。
近日,于都县仙下乡石坑子村村民方祀流一家在阵阵鞭炮声中喜迁新居。
原来,方祀流一家7口挤住在60平方米的危旧土坯房里,夏天漏雨、冬天进风。
最终他们在当地政府的关心下住上了新房。
于都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振兴发展成果越来越多地惠及该县人民。
2013年该县民生支出达2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5.3%,民生投入连续七年居全市首位,100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2013年该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1.8万元和5000元;圆满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任务,推进水利“双安”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有效解决了农村用电难和低电压问题;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全年整合投入扶贫资金4.28亿元,4.3万农村扶贫对象得到扶持并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上欧工业小区移民搬迁安置示范区列入省级深山区群众“进城进园”搬迁扶贫精品示范区,上欧工业小区移民搬迁安置示范区、岭背2000户集中安置区、罗坳镇大桥村移民安置点等示范项目进展顺利;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被列为2013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试点县。
同时,稳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建保障房1041套,续建保障房1767套,511套廉租房摇号分配到户。
正能量,是充满希望,催人奋进,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幸福的动力和情感。
于都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凝聚、传递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正能量。
“三送”送出鱼水真情。
于都县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在为民解忧中锻造品格,在服务群众中赢得民心。
2013年,该县“三送”干部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9700件,协调处理矛盾纠纷4860件;各单位支持帮扶资金、基础设施项目、走访慰问物资共计1547万元,为村、组硬化道路120公里,修建水利设施826处。
干部作风建设,关乎事业成败,关乎发展快慢,关乎党的形象。
于都县扎实开展“中国梦”系列学习宣讲活动,纵深推进“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一线选人、一线用人”,面向该县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18名,从事业身份干部中公开选拔乡镇副科级综治办专职副主任9名,一大批信念坚
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从基层一线脱颖而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正式启动新录用公务员和新提任副科级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和公开试点工作;坚持反对“四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开展“红包”问题专项整治,县廉政账户进账金额共计96万元,接待费用降低40.8%,会议费用降低45%,因公出国(境)费用降低30.1%,公车运行费用下降36%,广大干部作风形象不断提升。
站在新起点,面临新机遇,于都百万儿女将担当于肩,创新于行,落实于干,以更加优异的业绩回报党的深情厚意,以突出的作为谱写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更加壮丽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