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是非“经适房”?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已经列入国家计划,政府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由城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位建造,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政府指导价出售给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
这类低收入家庭有一定的支付能力或者有预期的支付能力,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
它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的特点。
经济性,是指住房的价格相对同期市场价格来说是适中的,适合中等及低收入家庭的负担能力。
适用性,是指在房屋的建筑标准上不能削减和降低,要达到一定的使用效果。
经济适用住房面积需要严格控制在中小套型,中套住房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左右,小套住房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
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经济适用房是国家为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问题所做出的政策性安排,另一种出租为主的住宅政策称为廉租房。
从1994年由建设部、国务院房改领导小组、财政部联合发布《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开始,“经适房”经历了90年代的酝酿启动、开建时期,“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是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经适房”出台了多个相关政策,如2003年1月1日实施的《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办法》、2004年1月1日实施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意见的通知》、2004年5月20日实施的《关于已购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有关问题的通知》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2007年12月1日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而政策制定也由最初的三个部门发展到了七个部门;这一时期也是“经适房”是非最多、质疑最多时期,如:1、经济适用房小区出现大量闲置“豪宅”,已售经济适用房呈现“高租售率”。
2、总量不足:经济适用房都这么难买!凌晨4点排队老大爷买不到经济适用房。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一、案例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
”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
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
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
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
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
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
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个省,1992-1994年共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32万宗,违法用地面积达500平方公里,浙、粤、桂3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达753300公顷。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一、案例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
”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
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
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
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
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
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
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个省,1992-1994年共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32万宗,违法用地面积达500平方公里,浙、粤、桂3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达753300公顷。
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先。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最基本需求,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然而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实在不容乐观。
三聚氰胺还阴魂不散,瘦肉精又开始兴风作浪;面粉增白剂刚刚被禁止,端五的粽叶又被爆出浸过硫酸铜· · · · · ·食品安全警钟一再敲响,加强食品监督,严格把关食品生产已成为政府肩头重任。
恰因此, 2022 年 3 月 3 日,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发布有关撤销面粉增白剂的公告,规定自 2022 年 5 月 1 日起,禁止在面粉生产中添加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不得生产、销售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有关面粉 (小麦粉)中允许添加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的食品标准内容自行废止。
此前按照像关标准使用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的面粉及其制品,可以销售至保质期结束。
紧接着, 2022 年 3 月 25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22 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之后工信部迅速出台《2022 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实施方案》。
2022 年 4 月 27 日,卫生部发布《关于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食品生产企业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必须属于已经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或者卫生部公告的单一品种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于 2022 年 7 月 1 日前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提交书面及电子版材料,包括指定标准文本、编制说明及参考的国际组织或者相关国家标准。
指定标准文本应当包含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其格式应当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
与此同时,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及工信部 2022 年11 月发布的准入新规,所有乳制品企业须在年底前重新申请“准生证”, 2022 年 3 月 1 日前重新审查发证。
在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各级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公共政策,如此大规模整顿实乃连念“政策紧箍咒”。
公共政策基本原理案例分析及答案5篇范文第一篇:公共政策基本原理案例分析及答案案例: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保障对策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1、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2、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
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
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1、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
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
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
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
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
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2、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
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公共政策分析的实际案例公共政策分析是指在了解政府所面对的问题后,对于政策制定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并制定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的过程。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探讨公共政策分析的具体应用。
实际案例:某市政府决定对该市区域内的餐厨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并取消了之前的垃圾收集车辆的配备和相关人员的维持工作。
政策分析:政策目标:该政策的目标是保护环境,提高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效率,同时减轻政府负担。
政策执行情况:对于政策的执行情况,需要考虑政策是否得到了全面的落实。
如何判断餐厨垃圾分类处理的成效,需要依据相关数据以及环境监测结果来判断。
另外,政策的执行结果还需注意对政策的受众和相关利益者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餐厅和家庭等住户,他们是否能够顺利的对垃圾进行处理和回收。
对于政策的执行人员,需要关注他们的工作质量和工作压力,以便依据结果来进一步完善政策。
政策评价:针对该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政策的评价,应考虑政策实施效果、绩效指标、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其中,评价指标就包括垃圾回收的数量、处理和回收成本、资源的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状况、社会公众中对政策认可程度、政策执行人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和在日常工作中所受到的困难,以及政策带来的财政支出和收益等维度。
政策建议:针对该政策,尚需注意的改进点包括:一是出台惠民政策,鼓励市民按照分类回收规定进行分类处理活动,既可以使市民了解政策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增加市民对政府的满意度;二是加强监督和检查,建立有效的垃圾管理制度,加强对餐厅和住户的垃圾回收规范化教育,提高广大市民对垃圾回收的福利意识,避免垃圾回收处理和垃圾分类的受到污染等虚假状况;三是对于政策执行人员,应加强他们的培训,也可为员工们提供技术支持和合理报酬,以增强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对该政策的积极性和影响。
结论: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一个涉及公共利益和环境改善问题的过程,同时,它也可以促进政府对于所面对的问题和优化执行政策的能力。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一、案例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
”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
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
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
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
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
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
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个省,1992-1994年共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32万宗,违法用地面积达500平方公里,浙、粤、桂3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达753300公顷。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严重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为了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2020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
该法自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案例分析(一)案件背景某网络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在运营过程中,通过收集、存储、使用和传输用户个人信息,实现了商业利益。
然而,该公司在个人信息处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 未充分告知用户个人信息收集的目的、方式、范围等;2. 未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3. 将用户个人信息用于未经授权的用途;4. 未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管理制度。
(二)法律法规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条: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个人信息。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五条:个人信息处理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公开收集、使用的个人信息类型、目的、范围、方式、存储期限等,并取得个人同意。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三十八条: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存储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损毁、篡改等。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法规定,未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由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
(三)案例分析1. 该公司未充分告知用户个人信息收集的目的、方式、范围等,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五条的规定。
2. 该公司未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
3. 该公司将用户个人信息用于未经授权的用途,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条的规定。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一、案例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
”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
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
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
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
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
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
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个省,1992-1994年共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32万宗,违法用地面积达500平方公里,浙、粤、桂3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达753300公顷。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在当今社会,公共政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它涉及到国家、地方和组织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一种研究方法,旨在深入了解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并评估其结果和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公共政策案例来展示这种方法的应用。
本文所选的公共政策案例是中国推行的“全面二孩政策”。
2016年,中国政府放宽了独生子女政策,允许夫妻双方其中一方为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再次生育。
该政策的目标是提高出生率,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一孩政策导致了人口结构失衡,劳动力供给短缺,社会保障压力增加等问题。
政府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考虑放宽独生子女政策。
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部门召开了专家论坛和公众听证会,以了解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最终,政府通过了全面二孩政策,并宣布于2016年开始实施。
接下来,让我们来分析这个政策的效果和影响。
首先,全面二孩政策确实提高了出生率。
根据统计数据,自该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的出生率有所回升。
其次,这项政策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由于可以再次生育的机会增加,中国的年轻劳动力供给将得到增加,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该政策还促进了家庭和社会的发展。
许多夫妻在获得二孩政策后决定再次生育,这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孩子和家庭的幸福感。
然而,这个政策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由于中国长期实行一孩政策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一个孩子就足够了,对二孩政策持消极态度。
其次,该政策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差异。
由于城市化发展较快,城市居民更愿意追求高质量生活,而农村地区仍然面临着经济困难和社会问题。
这导致了二孩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效果不一。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方法。
通过分析中国的全面二孩政策,我们看到了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以及该政策的效果和影响。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通用11篇)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禁止塑料袋概述:禁止塑料袋是一项公共政策,旨在减少塑料垃圾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这项政策通常包括禁止商家提供塑料袋,鼓励消费者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
案例分析:1.旧金山:旧金山市于2012年制定了禁止塑料袋的政策。
根据该政策,商家不得提供塑料袋给顾客。
该政策的目标是减少漂流在街道和水域中的塑料袋数量,保护海洋动植物的生态环境。
然而,该政策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商家和消费者不满于这一变化,因为他们认为用塑料袋方便且成本低廉。
此外,一些研究指出,替代塑料袋所使用的纸袋和可重复使用袋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2.孟买:孟买市于2018年实施了禁止塑料袋的政策。
政府提供了过渡期给商家和消费者适应新政策。
然而,新政策的实施并不顺利,因为一些商家仍然提供塑料袋,并存在非法制造和销售塑料袋的问题。
政府采取了严厉的行动,处罚非法使用塑料袋的商家,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检查和执法行动。
尽管如此,全面禁止塑料袋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和执法力度。
3.德国:德国是全球重要的塑料垃圾回收国家之一。
政府推行了广泛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以减少城市垃圾填埋的压力。
此外,一些城市还出台了限制塑料袋使用的政策,鼓励人们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
这些政策的实施遭遇了一些挑战,包括缺乏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改变,以及一些商家的抵制。
然而,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德国的塑料垃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结论:禁止塑料袋的公共政策在各国实施的成果有所不同。
这些案例表明,社会共识、政府执法以及替代产品的可行性是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
尽管禁止塑料袋的政策可能引发一些争议和挑战,但通过合理的过渡期和有效的宣传教育,可以推动公众接受新的购物习惯,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禁止塑料袋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政策,旨在减少塑料垃圾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塑料袋被广泛使用,但却对生态系统和物种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它们很难降解,进入土壤和水域会导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破坏性影响。
公共政策学案例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政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了解和研究公共政策案例对于提高我们的政策意识和决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探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共政策学提供参考。
案例背景,某国家在近年来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情况日益严重,给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政府决定制定一项全面的环境保护政策,以净化环境,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1. 问题分析,环境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根源涉及工业生产、能源消耗、废弃物处理等多个方面。
因此,政府需要对这些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为制定有效的政策提供依据。
2. 利益相关者分析,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时,政府需要考虑到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利益。
例如,工业企业可能会因为环保政策而增加成本,而环保组织和公众则会期望政府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来减少环境污染。
3. 政策制定,政府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制定出既能保护环境又不给企业过多负担的政策措施。
这可能包括对工业企业的排放标准进行调整,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鼓励清洁能源的使用等。
4. 政策执行,政策的制定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政策的执行。
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执行。
这可能包括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等。
5. 效果评估,政策的效果评估是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最后一步。
政府需要通过数据统计和社会调查等方式,对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一个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
政府需要全面分析问题,考虑各方利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并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和效果评估。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
公共政策分析的实际案例八篇第1篇:公共政策分析的实际案例确定了产品的业务流程后,我们就可以针对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来规划产品的功能,这时可以对应到流程的各个环节的功能都是支持产品业务流程的功能,一般来说都应该是产品的核心功能,针对每个环节中的子流程设计的功能往往也都应该是优先级比较高的功能。
还是抖音来举例,浏览视频、添加好友、用户信息、支付与打赏功能、评价与投诉这些分别对应着对商品的浏览、选择、编辑、交流、体验等环节,都是根据对应环节中抽取的需要在线上实现的主要部分。
最后我觉得无论是从产品的功能层面还是流程层面,都应该给用户打造一个闭环的体验。
至此,我们利用“六顶思考帽”的思维训练模式,完成了一次对产品规划过程的梳理。
做此文共有两个目的:其一,帮助产品小白或者没有经历过产品规划过程的产品经理,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来理解产品规划全过程。
同时,这种平行的思维模式,也可以利用到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其他方面;其二,是想启发我们的产品经理,能够将日常接触的一些思维方式,思维提升工具,或者敏捷开发方法,结合到我们的产品规划、设计、迭代、运营工作中,使各学科、各领域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网络化、条理化、全面化。
丰富而高效的产品思维,对于一名产品经理是必不可少的素质。
第2篇:公共政策分析的实际案例——“白色污染”到底如何解决?问题:今天你是否依然我行我‘塑’?中国目前的经济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也使得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不断改善和更新。
然而,在人们追求更便捷、更舒适、更优质的生活的同时,我们的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就拿白色污染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来说,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
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臵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
公共政策的政策案例在现实社会中,公共政策是广泛应用的,不仅涉及到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还包括地方政府、组织和企业的政策制定。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公共政策的一个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 案例背景我将以中国政府在近年来实施的减贫政策为例来探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分巨大的人口数量的国家,强国贫弱国亦不缺乏。
虽然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同时也带来了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减贫政策,旨在帮助减少贫困人口,提高整体社会的福祉。
2. 政策制定过程减贫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多方面的考量和协调。
政府在制定减贫政策时需要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提出可行的政策措施。
首先,政府需对贫困人口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调查。
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贫困人口的相关信息,包括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情况、贫困原因等。
只有了解了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政府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减贫政策。
政府通过相关机构和部门进行调查,采集数据,分析和总结出有关贫困问题的认识。
其次,政府需要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减贫政策。
政府在制定减贫政策时需要考虑到现实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解决贫困问题。
政府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制定减贫政策,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政府在制定减贫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最后,政府需要公布和实施减贫政策。
政府在制定好减贫政策后,需要对外公布政策内容和实施方案,让社会各界了解政策内容和实施方式。
政府需要通过相关渠道宣传政策内容,提高社会的认知度和政策的有效性。
政府在实施减贫政策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机构和部门,负责政策的实施和监督,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3. 政策实施和效果评价政府在实施减贫政策时需要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一、案例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勺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
”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
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
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
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
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
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
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个省,1992-1994年共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32万宗,违法用地面积达500 平方公里,浙、粤、桂3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达753300公顷。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
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
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
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
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
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
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
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
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
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员为例,其货币安置比例高达82%。
一、案例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
”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
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
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
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
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
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
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个省,1992-1994年共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32万宗,违法用地面积达500平方公里,浙、粤、桂3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达753300公顷。
晋、辽、浙、津、鄂、闽等省,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41627宗,违法用地面积7687公顷。
在土地资源短缺的江苏省,1993-1994年便查出违法用地8010宗,违法用地面积达3445公顷。
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占用土地和违法滥用土地,不仅远远超出了经济建设的正常需求和实际可能的开发能力,而且是外延发展、粗放经营、以牺牲大量土地资源为代价的。
由此由此可见,违法用地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
(三)城市土地闲置与撂荒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基本建设规模的大幅度增长,一些地方出现了城市土地闲置,甚至撂荒。
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全国共清查出非农建设闲置土地600平方公里,为1994年全国各项建设用地总量的%,其中耕地270平方公里,占45%。
另外,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目前我国因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地累计约为133300平方公里。
其中70%左右为耕地;全国因兴修水利、修筑铁路、公路等建设活动废弃的土地及农村坑塘、建筑取土等零星废弃土地约为100000平方公里,这之中耕地也占到50-70%。
除此之外,城市用地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乡镇企业建设过于分散,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等都加剧耕地的减少。
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在连续五个关于农业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提到了要保护好耕地的问题,并在2004年十一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规定》在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的责任制度,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实施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温家宝总理也明确指示一定要保证18亿亩耕地的红线。
从公共政策取得的效果来看,到目前为止,规定也已经颁布有几年时间了,但是成效却并非十分明显,各地方强行占用耕地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很多都是在地方政府的默许下经行的,耕地的红线正在一步一步的向后退。
从当前的形式来看,不管红头文件怎样高调呐喊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极端重要性,也无论中央政府怎么用财税支持和激励,农业和粮食耕地却像一个垂暮老人,无可奈何地走向黄昏。
那么为什么在中央政府重拳出击的背景下还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呢到底是什么敢挑战政府的权威。
公共政策执行效果不明显即耕地保护困难的原因分析:观点分析一:粮食价格过低尽管国家这几年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2002年开始取消了农业税,并对种地农民经行了粮食补贴,但是细细算来每亩地各种补贴加在一起也就几十百把块钱,平均摊到一斤粮食里只有几分钱。
稻谷的价格1992年就被定在9毛钱一斤,但种子、化肥的价格却年年爬坡,到2010年,中央才决定把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提高了%和%,但同一时期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指数却上涨了%,大家都知道茅台酒的价格让大多数普通民众望而却步,它的主要原料是粮食,而粮食成本尚不到20元钱。
东北大米现在出口日本,离岸价只有元一斤,日本超市里的农产品价格,发现有的大米品质跟我们东北大米差远了,但它一般都卖几十块钱一斤,最好的大米卖人民币99元/斤。
谁都不会相信,一瓶麻油竟然比一瓶矿泉水还便宜,一袋金灿灿的稻谷还抵不上一包中档香烟的价格。
然而这是事实。
农民兄弟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了严重的抑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土地,越要越多的人减少了对土地经行农业方面的投资,从而转向其他方面,也因此越来越多的耕地被无情抛弃。
观点分析二:地方政府对政策执行的效果与要求的严重脱节现在全国各地农业占GDP的比重,普遍快速萎缩。
据不完全统计,最多到2020年,农业在整个GDP中的比重会降到6%以下。
尽管如此,仍没有一个地方政府满足,而是想借助产业结构调整,把农业“赶尽杀绝”。
很多地方领导人口头高喊“重视”农业,要花大力气保护耕地,但是都从内心深处把农业作为拖累本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包袱。
黑龙江著名的三江平原,那里一直是国家的粮食主产区。
70个产粮大县当中,居然有43个县财政收入不足亿元,21个县还没摘掉贫困县的帽子,绝大多数仍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维持基本运转。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那样:全国有八百多个产粮、产棉大县基本上都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弱县、人民穷县,干部孬县”。
再看看全国百强县,像无锡、江阴、昆山等,这些富得流油的市县,没一个是靠搞农业“发迹”的。
地方政府为什么要消灭农业与农村原因就在于农业对GDP的贡献已微不足道。
发展速度上不去,衡量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达不到,地方领导人很难受。
更主要的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领域给地方政府的财政贡献基本没有了,反成了地方财政支出的重大包袱。
这里就出现了不同价值选择的矛盾,是顾全大局以人民的长远利益为重还是自己以的政治前途为纲。
对于大部分地方政府来说,显然,什么国家安全,什么粮食问题,政绩永远是第一位的。
观点分析三:土地所能带来的收益极其廉价,农民不爱惜正如第二条所说的那样,由于农业带来的收益实在是太为有限,所以不管怎么打击,农民不在乎,集体不在乎,地方政府的干部也不在乎。
为什么因为农村土地实在是不值钱。
如今国家越来越严格地为保卫耕地面积的“红线”而严厉打击非法使用土地的行为,但不管怎么打击,农民不在乎,集体不在乎,地方政府的干部也不在乎。
为什么因为农村土地实在是不值钱。
二、问题与思考:(一)如何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对这一公共政策加以解读和评估(二)对于耕地保护问题,如何使地方政府从“消极怠工”到积极应对,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从而转变我国当前耕地保护的现状三、案例分析与问题探讨:(一)首先,政策问题的认定来说,我国的中央政府还是比较及时准确的做出了反应,该政策问题的产生原因是: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造成的,即资源分配失衡(耕地资源分配问题)成为了该问题的“引发机制”。
在资源分配失衡的情况下,损益地区和利益集团为获取资源必然引发政策问题,在这个案例中这种冲突就具体表现为以粮食生产为目的的对耕地的使用与以盈利为目的的对耕地经行占有的矛盾。
但是抛去这些繁琐的具体的矛盾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最为根本的产生原因还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之间是矛盾造成的,那就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生产资料的经行重新分配的需求和继续保护耕地以确保粮食安全之间的新的矛盾。
我国政府机构的相关部门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经行了合理的政策问题认定,可以说在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即政策问题的认定上我国上级政府还是做出了明智的价值判断。
但是,在下一个步骤——政策规划过程中却并非十分完美,例如,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颁布过程中安全未能遵循可行性原则,这一实践原则。
该政策方案没能准确考虑到政策调试对象的利益分配问题,不要说侵占耕地的开发商们了,就连地方政府都不愿去接受这份自己砸自己脚的“苦差事”,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很多地方政府每年都有招商引资的任务要完成,而要吸引外资莫过于廉价的土地和税收,而现在又要去保护耕地,这真的让地方政府很是左右为难。
所以说,在这一点上,上级政府未能作出比较合理的规划,比如如何处理吸引外资与保护耕地的矛盾等。
当然了由于该政策问题结构质量不良,政策问题的层次也比较宏观这都加大了对该政策问题的认识难度,中央政府未能作出一个十分完美的规划也无可厚菲。
最后的一个环节就是政策的执行,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发挥实际作用,解决政策问题的关键之一,更是政策评估与修订总结的现实依据,切不可小视。
很明显该《规划》在政策的执行这一环节出现了很大的偏差,甚至出现了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唱反调的现象,原因我们也已经提到了,那就是农业利益的低下与地方政府渴望取得业绩之间的矛盾冲突。
也正是由于这一个动态运行环节使得该政策问题的效果大打折扣,由此也可以看得那种认为政策科学和政策分析应该致力于研究政策方案的制定,而政策执行则属于行政学研究的范围的观点是多么的滑稽可笑。
(二)解决方案:根据以上的分析,从公共政策学的角度,可以给出相应的以下对策:第一,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国的先进农业生产经验,进一步完善政策的可行性,尽可能的给人民带来更多的收益,使农民自觉的保护好耕地利用好耕地。
比如,在现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财政对农业的倾斜,降低粮食的生产车成本,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医疗制度等,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等。
完善政策规划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像美欧等先进的农业现代化国家到目前为止已经为农民配备了比较完善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这就使他们真正的提高自己的生产积极性,毕竟农民才是三农问题的主题,政府要想实现公共政策决断的科学化合理化,在考虑保护耕地的同时,要坚持全面的原则,看到政策问题的相关性,注意到它连锁性的影响,只有这样耕地才可能会得到广大农民兄弟的爱戴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