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央银行学一.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体现及其扩展(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其自身成为央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中央银行发挥其全部职能的基础。
(二)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体现:1. 代理国库。
2.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
3.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信贷支持。
4.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包括外汇、黄金和其他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
5.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
6.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7.对金融业实施金融监督管理,维护金融稳定。
8.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三)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体现:1. 集中存款准备金2. 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3. 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扩展:(一)发行的银行职能早期:集中垄断银行券的统一发行;现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二)银行的银行职能早期:集中存款准备金、作为最后贷款人和组织银行间支付清算;现代:集中存款准备金、贷款已作为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量的重要手段。
组织、参与、管理支付清算已上升为央行最为重要的业务之一。
(三)政府的银行职能早期:政府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以及根据政府安排代为筹集资金。
现代:央行代理国库业务量大大增加;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成为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监管重点是金融体系安全和金融秩序稳定。
二.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类型及特点(一)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1.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指一国只设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权力和履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责,中央银行机构自身上下是统一的,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逐级垂直隶属。
特点:权力集中统一、职能完善、有较多的分支机构。
2.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指中央银行体系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
(二)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名词解释:差额清算:在一定时点上收到的各金融机构的转账金额总数减去发出的转账金额总数得出的净金额。
全额清算:对各金融机构的每笔转账业务进行的一一对应的结算。
大额支付系统:主要处理行间往来、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黄金和外汇交易、货币市场交易及跨国交易等引发的债权债务清偿和资金转移。
小额支付系统:服务对象主要是工商企业、个人消费者、其他小型经济交易的参与者。
金融监管:金融管理当局运用一定的监管手段、采取一定的监管方式,对金融机构及经营活动、金融市场及交易行为等内容进行监督和管理。
信贷渠道: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银行贷款的增加或者减少刺激或者抑制投资支出,从而引起总产出的变化。
、货币政策内部时滞:作为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实际行动所需要的时间。
(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货币政策外部时滞:从中央银行实际执行货币政策到这一政策在经济中产生相应效应之间的时间。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仅有一家中央银行,履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能。
(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指设立一定数量的地方中央银行,并由地方银行推选代表组成在全国范围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从而形成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央银行体系。
(美联储)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职责时:相对独立于国家权力、司法和政府;法律赋予的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各国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货币供给:一定时期内由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各种货币形式的总量。
货币需求: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其资产的需要总量。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确定货币政策目标后,从选择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政策操作,作用于经济体制内的各种经济变量,最终影响整个经济活动,实现最终目标和逐次传递过程。
货币政策效应:中央银行指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之后,社会经济运行所作出的现实反映。
一、名词解释(3*5)1、中央银行P5 中央银行制度P5当国家通过法律或特殊规定对某家银行或新建一家银行赋予某些特权并要求其他所有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整个经济、社会体系接受该银行的这些特权时,中央银行制度便形成了,享有特定授权并承担特定责任的银行便成为中央银行。
2、最后贷款人P15意指在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时,向中央银行融资是最后的办法,中央银行对其提供资金支持则是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否则便是发生困难银行的破产倒闭。
3、货币政策P187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政策传递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基本内容。
4、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P57是其开展货币发行业务和货币政策业务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存量报表。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种类、规模和结构,都综合地反映在一定时点的资产负债表上。
5、货币发行P80货币发行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两者通常都被称为货币发行。
6、存款准备金制度P74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根据宏观货币管理的需要,控制金融体系信贷额度的需要,以及维持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的需要,来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和结构,并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动对既定比率和结构进行调整,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7、发行基金P85是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保管的待发行的货币,由设置发行库的各级人民银行保管,并由总行统一掌握。
8、道义劝告P230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进行面谈,交流信息,解释政策意图,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中央银行的政策。
中央银行学复习材料第一篇:中央银行学复习材料1.中央银行的存款业务与商业银行的存款有何不同?(1)存款原则具有特殊性:中央银行的存款业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商业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应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
(2)存款动机具有特殊性:中央银行吸收存款是出于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需要,而商业银行是为了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
(3)存款对象具有特殊性:中央银行只吸收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及特定部门的存款,而商业银行直接吸收社会个人、工商企业的存款。
(4)存款当事人关系具有特殊性:中央银行与存款当事人之间除经济关系之外,还有行政性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商业银行与存款当事人之间只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关系。
2.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为什么?(1)垄断发行原则。
有利于统一国内货币形式,避免多头发行造成的货币流通混乱,便于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灵活有效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还有利于中央银行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有利于政府完全得到发行钞票的经济利益。
(2)要有可靠信用作保证的原则。
否则将会出现通货不稳,扰乱正常流通和生产的运行,以至引起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动荡。
(3)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则。
既要充分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避免因通货不足而导致经济萎缩,也要严格控制货币发行数量,避免因通货过量供应造成经济混乱。
3、中央银行发行债券的目的和作用与商业银行发行债券有何不同?中央银行债券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债券,其特殊性表现在期限较短,具有可控性,抗干扰性和预防性,也是为了调节金融机构多余的流动性,而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务凭证。
债券的发行是一种主动负债业务,其发行对象主要是国内金融机构。
其发行时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到期时则体现基础货币的投放。
中央银行债券的发行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调节货币供应量。
当中央银行买进已发行债券时,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中央银行卖出债券时,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
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单一式中央银行:在一个国家内单独设立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作为发行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执行金融政策的银行,全权发挥作用。
2、货币发行:货币发行一是指货币从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二是货币从央行的流出量大于流入量。
3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各种非强制性的方式,诱导或劝说金融机构顺从其政策意图调整业务决策的货币政策手段。
4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
是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基础,包括流通中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两部分。
5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货币政策手段。
6二元式中央银行: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两级中央银行机构,中央级机构是最高权力或管理机构,地方级机构也有其独立的权力。
7准备金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银行信贷和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手段。
8、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和再贴现业务其他条件来调节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手段。
9、窗口指导:日本银行经常采用的通过指导性计划贯彻政策意图的辅助性货币政策工具。
它类同于一般所谓的“道义劝说”。
10、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和信贷总量,调节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以期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11、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挥作用所经历的全过程。
二、简答题1、简述决定中央银行体质选择的主要因素(1)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与信用发达程度。
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与信用发达程度高的国家,大多数趋于实行单一的中央银行体制。
(2)经济运行机制。
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国家多实行单一型中央银行制度,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国家多实行复合的中央银行制度。
(3)国家体制。
联邦制国家多实行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单一型集权国家多实行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2、简述货币政策的功能(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总结第一章基本了解:1、中央银行形成的基本途径:(1)有信誉好、实力强的大银行逐步发展演变而成(2)由政府出面直接组建中央银行;2、中央银行的基本类型(一)单一制中央银行制度(二)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前苏联、中国(1983年前)(三)准中央银行制度(四)跨国中央银行制度(eg:一些货币联盟: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东加勒比货币区、欧盟…)3、中央银行学的资本组成:(1)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a、国家通过购买中央银行资本中原来属于私人的股份而对中央银行拥有了全部股权b、中央银行成立时、国家就拨付了全部资本金(中、法、英、德…大多是国家);(2)国家拥有部分股份与民间股份混合所有的中央银行(日本、墨西哥、巴基斯坦…(政府资本>民间资本)比利时、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卡塔尔…(政府资本=民间资本);(3)全部股份资本非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美国、意大利、瑞士);(4)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唯一的国家韩国);(5)资本为多国共有的中央银行(货币联盟组织)重点掌握:1、中央银行的性质:从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和发挥作用来看,中央银行既是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特使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同时也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和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危机和维护金融稳定,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2、中央银行的只能以及其表现:(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和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2)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是指,a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b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业务往来之间仍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c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和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
其表现为:a集中存款准备金b充当商业银行管理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c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3)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指,a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进行监督和管理,负有保持货币稳定和保障金融业稳健运行的责任;b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组织,签订国际金融协定,参与国际金融事务和活动;c中央银行为政府代理国库,办理政府所需要的银行业务,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名词解释1、中央银行:中央银行通过特定业务活动和法律授权的管理方式履行自己的职责,是一国或国家货币联盟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和防范金融风险、规范金融秩序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主管机构,也是国家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之一。
2、货币发行权: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其自身之所以成为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
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统一货币发行与流通和稳定货币币值的基本保证。
3、最后贷款人:又称最终贷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即在出现危机或者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时,负责应付资金需求的机构(通常是中央银行)。
该机构一般在公开市场向银行体系购买质素理想的资产,或透过贴现窗口向有偿债能力但暂时周转不灵的银行提供贷款。
该机构通常会向有关银行收取高于市场水平的利息,并会要求银行提供良好抵押品。
是指在危机时刻中央银行应尽的融通责任,它应满足对高能货币的需求,以防止由恐慌引起的货币存量的收缩4、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5、银行的银行:(1)业务对象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2)仍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汇、贷”业务的特征;(3)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最能体现中央银行是特殊金融机构的性质,也是中央银行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基本条件]。
表现:a、集中存款准备金,b、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c、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6、政府的银行: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信贷支持、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国际储备、代表国家参与国际金融活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维护金融稳定、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7、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中央银行学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篇:中央银行学考试复习资料简答题:一、为什么说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答:一方面是指中央银行处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上,居于领导地位,并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另一方面是指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集中他们的准备金,为它们提供信用,办理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清算等。
表现在:1.集中存款准备金,首先是保持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其次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和信用规模,最后是增强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
2.最后贷款人,通常采用再贴现和抵押贷款两种形式。
目的是,首先当个别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周转困难使,提供贷款,防止挤兑以及信用危机;其次增加金融机构短期头寸的调剂渠道;最后调节银行信用和货币供应。
3.票据交换和清算。
二、中央银行制度有哪些基本类型?答:1.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包括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和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仅有一家中央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权利和履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能。
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内设立一定数量的地方中央银行,并由地方银行推选代表组成在全国范围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从而形成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央银行体系。
2.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的职能。
3.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某些国家和地区不设通常意义上的完整的中央银行,而是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或者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承担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4.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在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一种是没有建立中央银行的数个国家组建一家联合中央银行;另一种是联合建立跨国中央银行的各国本来就建立了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学】一、概念解释1.跨国型中央银行制度:若干国家联合组成一家中央银行,在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2.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在一个国家内设立一定数量的地方中央银行,并由地方银行推选代表组成在全国范围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从而形成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央银行体系。
3.准中央银行制度: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或者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承担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
4.最后贷款人:是指在危机时刻中央银行应尽的融通责任,它应满足对高能货币的需求,以防止由恐慌引起的货币存量的收缩5.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6.再贴现: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
7.银行性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所从事的业务,包括有负债业务(资金来源业务)、资产业务(资金运用业务)与清算与代理。
8.管理性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所从事的业务,包括经理国库、金融统计、金融稽核、征信管理等。
9.货币发行:若从货币发行的过程来看,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若从货币发行的结果来看,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10.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等存款类型金融机构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准备金。
11.适应性预期: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
12.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13.总供给曲线:描述的是生产方的行为,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下,社会所有厂商愿意且能够供给的产量。
14.总需求曲线:产品市场对产出的需求总量与物价水平的对应关系。
第一章名词:1.《皮尔条例》:确定英格兰银行垄断发行货币权的特许条例。
从中央银行的组织模式和货币发行上为英格兰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奠定了基础。
2.最后贷款人: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时,中央银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即承担最后贷款人角色。
3.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两层含义○1中央银行应与政府间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中央银行又不可能完全脱离于政府,这种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
简答论述:1.中央银行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其发展至今经历了哪些阶段?中央银行的产生。
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客观经济原因。
历史背景:1)商品经济的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2)货币关系和信用关系的普遍化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客观经济原因:1)银行券统一发行的需要2)票据交换及清算的需要3)调节资金供求,为商业银行提供必要资金支持的需要4)对金融业统一管理的需要中央银行的形成1)初创时期:1656年设立瑞典银行——1913年美国联邦储蓄体系建立2)普遍推行时期:一战后——二战后3)强化时期:二战结束到现在2.中央银行是如何作为“最后贷款人”的?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时,中央银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承担起“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向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采取办理票据再贴现、再抵押的方式融通资金,在特别情况下,也可直接采取提供贷款的方式。
关键时刻,甚至可以对整个金融体系都起到“最后贷款人”的作用。
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从而起到避免金融恐慌的作用。
“最后贷款人”职能确立了中央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3.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对宏观经济有何影响?1)独立性较强的类型: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负责,政府不得对其发布命令、指示。
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享有较强的独立性,当中央银行与政府发生矛盾时,要通过协商解决。
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
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资料最早的中央银行:最早成立,瑞典银行;最早履行央行职能:英格兰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司央行职能时间. 1984年,工商银行成立。
中央银行的制度类型: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准中央银行制度;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类型:1、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中国、英格兰等大多数国家;2、国家拥有部分股份与民间股份混合所有的中央银行:日本、墨西哥;3、全部股份非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美国、意大利和瑞士;4、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韩国;5、资本为多国共有的中央银行。
"银行的银行"职能:集中存款准备金、充当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1、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2、对金融业实施监管;3、组织、参与和管理支付清算。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资产:国内资产、国外资产。
负债:储备货币、定期储备和外币存款、发行债券、进口抵押和限制存款、对外负债、中央政府存款、对等基金、政府贷款基金、资本项目、其他项目。
直接信用控制工具:利率控制;信用配额管理;流动性比率管理和直接干预。
间接信用控制工具: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
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1、百分比准备制度;2、两级约束制度;3、最高发行额限制制度;4、伸缩限制制度;5、外汇准备制度;6、有价证券保证制度。
货币发行的原则:1、垄断发行的原则;2、要有可靠信用作保证的原则;3、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则。
发行基金是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保管的待发行的货币,由设置发行库的各级人民银行保管,并由总行统一掌握。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的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国库券以及其他流动性很高的有价证券。
构成国际储备的主要是黄金、外汇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特别提款权和储备头寸。
外汇储备的性能要求:安全性、收益性和灵活兑现性。
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优点:它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1.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17世纪的欧洲2.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
最早的银行:威尼斯银行(1587 )1656年,瑞典银行成立;1897年,瑞典政府通过法案将货币发行权集中于瑞典银行,其他银行发行的钞票逐步收回,瑞典银行此时才真正成为中央银行。
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是第一家现代商业银行、第一家股份制银行、公认的中央银行鼻祖。
3.货币关系与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之中。
4.经济发展中新的矛盾已经显现(见下图)。
--货币信用关系的普遍存在和商业银行的普遍建立�银行券的分散发行使得被社会接受的程度差异很大;�票据交换和清算业务的迅速增长使交换和清算的速度减缓;�缺少统一规则的竞争使金融秩序经常出现混乱;�银行的破产倒闭使信用体系和经济运行不断受到冲击。
二、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1.统一信用货币的发行2.统一票据交换和清算3.解决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问题4.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5.为政府融资提供便利三、中央银行制度的初步形成国家通过法律或特殊规定对某家银行或新建一家银行赋予某些特权→享有特定授权并承担特定责任的银行便成为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政府与商业银行交易的产物将货币发行等特权交给商业银行→交换→商业银行承诺并履行为政府提供融资便利,尽力协调解决财政亏空等职责。
政府(1)为了解决财政亏空;(2)通过央行调控经济;(3)通过央行监管金融业;(4)通过央行发行货币、维护支付稳定;(5)通过央行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等。
商业银行(1)资本实力雄厚;(2)社会信誉卓著;(3)与政府有特殊关系(股份关系、人事关系等)中央银行产生的两条渠道一是由信誉好、实力强的大银行逐步发展演变而成(政府根据客观需要,不断赋予这家银行某些特权,从而使这家银行逐步具有了中央银行的某些性质并最终发展成为中央银行);二是由政府出面直接组建中央银行(通过立法)。
1、中央银行制度:当国家通过法律或特殊规定对某家银行或新建一家银行赋予某些特权并要求其他所有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整个经济,社会体系接受该银行的这些特权时,中央银行制度便形成了。
2、中央银行:享有特定授权并承担特定责任的银行便成为中央银行。
3、中央银行基本职责:第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第二,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维护金融稳定。
第三,组织,参与和管理支付清算。
4、中央银行资产: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各种债权5、中央银行的负债是指金融机构,政府,个人和其他部门持有的对中央银行的债权。
6、第一准备资金:是银行为应付客户提取现款随时可以兑现的资产, 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及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
7、第二准备资金:是指银行最容易变现血又不致遭受重大损失的资产,如国库券及其他流动性资产,也叫“保证准备。
”8、货币发行: 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二是指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鼠大于从流通中"I笼的数量。
经济发行: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货币发行。
9、再贴现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10、主权风险:要避免因国家间关系恶化或对方国发生政治经济混乱而冻结我方资产,或我方资产难以调1K经常性储备: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稳定人民币汇率,保持必要的对外支付能力,在经营方式上可采取短期性运用和投资的做法。
12、小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工商企业,消费者,小型经济交易的参与者。
3、国库职责:国家通常以颁布法令、条例的形式规定国库的职责与权限。
国库必须根据国家关于•国库管理的法规、条例,恪尽职责。
4、平减指数:名义值除以实际值便町得到物价自基期以来波动的综合情况,所得的比率为平减指数。
5、线上与线下:这种分类加工的基本方式,是把不同对外交易按项目加总,借贷相抵后得出净额,以划分不同性质的对外交易项目各自的顺差或逆差,并将不同性质的交易划分为“线上”与“线下”两部分,作为判断国际收支状况的依据。
1. 中央银行的产生途径有两条: 一条是由商业银行演变而成的途径。
另一条途径则是从一开始就作为中央银行创建的,重要代表是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
2. 产生中央银行的客观经济原因:政府融资、银行券的发行、票据交换和清算、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和最后贷款人、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第二章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1. 中央银行的特点: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不以盈利为目的;以政府和金融机构为业务对象;对存款不支付利息;受政府制约但又独立于政府;中央银行的资产具有最大的清偿性。
2.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基本原则服从履行职责的需要、非营利性、流动性、主动性。
3. 中央银行的职能(1)发行的银行(2)银行的银行(3)政府的银行1.代理国库包括办理政府预算收入的交纳和划分;办理预算支出的拨付;2.代理政府债券发行,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赤字,中央银行代理政府债券发行。
3.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信贷支持,由于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存在差异,中央银行需要向政府提供短期融资。
4.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国际储备5.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活动6.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也是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的具体体现。
7.金融监管,监督和管理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管理境内金融市场。
8 . 向政府提供信息和决策建议第三章中央银行的体制1. 中央银行体制的类型(一)一元中央银行体制(我国是)一元中央银行体制是指仅有一家中央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权力和履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能。
(二)二元中央银行体制二元中央银行体制是指在一个国家内设立一定数量的地方中央银行,并由地方银行推选代表组成在全国范围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从而形成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央银行体系。
(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央银行体制因此,在曾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苏联和我国等国家,都不单独设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而是由国家银行兼行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学考试复习资料填空:1、中央银行在分析国际收支账户时,将不同性质的对外交易划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
其中,线上部分净额在贷方为国际收支(顺差),在借方则为国际收支(逆差)。
2、决定货币供给的三个基本因素是:(通货—存款比率)、(准备—存款比率)和(基础货币)3、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而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一条(垂直)线。
4、选择货币政策指标的主要标准包括:(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和(抗干扰性)。
5、法定准备金率在世界范围内有(降低)的趋势。
6、若以稳定物价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则选择中介目标时应侧重于(货币供应量)。
单选:1、在国民账户的统计方法中,支出法着重于研究( C )的形成及其结构A总消费B总投资C总消费D总供给2、M1占名义GDP的比重指标,反映了(A )A.货币供应量对实际经济过程的作用程度B.货币供应量对一国金融深化的作用程度C.一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程度D.一国金融深化程度3、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实际上是指(A)A.中央银行能否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B.货币供给对实际经济变量是否有影响C.货币供给能否真正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D.是货币供给决定总需求,还是总需求决定货币供给4、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中,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行为的是(A)A.法定准备率B.超额准备率C.通货存款比率D.储蓄存款比率5、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根本特点在于(C)A.针对总量进行调节B.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的调节C.针对特殊经济领域采用的信贷调节D.以行政命令对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6、理解货币政策效应差异的焦点取决于(B)A.总需求曲线形状的差异B.总供给曲线形状的差异C.对充分就业理解的差异D.是否考虑理性预期的差异7、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各指标可控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D)A.最终目标、操作指标、中介指标B.中介指标、操作指标、最终目标C.操作指标、中介指标、最终目标D.最终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8、货币政策时滞直接影响货币政策自身传导机制是否顺畅,它一般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而外部时滞又细分为(C)A.决策时滞和操作时滞B.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C.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D.认识时滞和市场时滞9、90年代以来尤其是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重点是:(C)A.中央银行对国债市场的监管B.中央银行对同业拆借市场的监管C.中央银行对金融衍生市场的监管D.中央银行对证券交易市场的监管10、偿债率是指一国还债额占多年该国外汇总收入的比率,以不超过(A)为界。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有哪些业务关系?3、为什么说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规模会影响其货币供应量?4、公开市场政策发挥作用应具备哪些条件?5、简要叙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五、论述题(共20分)试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和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
简答:1、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关系可以从中央银行的职能入手来考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中央银行集中保管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各商业银行均在中央银行开立准备金存款账户用来存放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2)中央银行充当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者。
当商业银行资金周转不灵,同时同业头寸过紧时,可以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或再贷款,以获取所需资金。
此时中央银行成为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保证了存款人和银行营运的安全;(3)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提供清算服务。
由于各家商业银行均在中央银行开立有存款账户,因此各银行间的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业务就可以通过这些账户转帐和划拨;(4)多数的中央银行还负有监督和管理商业银行的职责。
为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负有监督和管理商业银行的职责,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退出、以及日常业务进行监管。
3、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政府的贷款业务可以对货币供应量实施调节,央行扩大贷款,直接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从而扩大存款机构的放款和投资能力,导致货币供应量扩大;再贴现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借贷成本和存款准备金头寸的增减,调节货币供应量;央行的证券和外汇买卖实际上是向社会注入基础货币,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其货币供应的能力。
4、公开市场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1)中央银行必须具备强大的、足以干预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2)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政策应具有弹性操纵权力;(3)国内金融市场机制应完善完整;(4)金融市场上的证券种类和数量要适当;(5)信用制度要相当发达;(6)利率市场化程度要高。
5、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1)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企业和居民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3)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中央银行就是通过这三个环节或途径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
论述: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原因:①企业和个人投资、消费行为的变动:从企业投资角度看,企业投资转向房地产和证券等领域,货币供应的增加和银根松动可能带来企业流动资金的暂时增加却并不一定带来实质性的经济增长;从企业筹资角度看,企业筹资环境宽松,直接融资的比重日益增大;从个人消费角度看,货币供应的增加通过收入效应增加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但并不一定形成可转换的产业投资;由于社会心理预期的存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和物价的变动并不一致。
②地方化行为的存在:由于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偏好,中央银行旨在启动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极易为地方政府接受和实施,而旨在控制物价涨幅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却易遭受地方政府的抵制。
③将货币政策用于“死角”问题,也会导致当期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
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①实现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尤其是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协同运作;②加强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相关关系的研究,完善金融经济的统计和公布制度,强化中央银行的经济金融监测功能;③改良当前的货币政策工具和慎重选择货币政策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并实现金融宏观调控方式从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④改革中国人民银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缩短货币政策的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⑤进一步构建企业和个人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其动力机制、决策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2、中央银行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条件。
3、如何认识中央银行的性质?4、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试论增强人民银行独立性的对策。
2、论述近年来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2.中央银行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条件。
(1)利率机制的非市场化。
(2)信息传导渠道。
(3)外汇管理体制。
(4)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连通状况及资本市场的制度。
中央银行通过在货币市场调低基准利率,刺激资本市场工具价格的上升,增加私人部门的财富价值,降低其融资成本,强化其乐观预期,从而鼓励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3.中央银行的性质是指中央银行自身所具有的特有属性。
它是由其业务活动的特点和所能发挥的作用决定的。
概括起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从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特点看,它是特殊金融机构:经营原则和经营目标不同于一般金融机构;不经营一般金融机构的业务;拥有一般金融机构不具有的特权;与政府的关系不同于一般金融机构。
(2)中央银行是保障金融稳健运行、调控宏观经济的工具: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采取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保障金融稳健运行和宏观经济平稳发展。
(3)中央银行具有国家机关的性质,负有重要的公共责任: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最高金融管理机构,肩负着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重要职责。
4、(1)中央银行国有化趋势加强。
其主要原因是使中央银行真正做到以社会的利益为己任,实现一国经济金融的稳定与发展。
(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加强。
表现为独占货币发行权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3)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能力增强。
货币政策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
①现代中央银行普遍运用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来影响货币供应量;②各国中央银行创造和广泛运用了一系列选择性的政策工具。
(4)中央银行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①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为各国中央银行的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场所;②经济金融的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对中央银行的国际合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六、论述题第一题: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总的来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是,从建立健全中央银行制度、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宏观调控效果来看,我国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总结,并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国际中央银行制度发展趋势来增强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一)中国人民银行相对独立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货币发行并未真正独立(1)货币发行权属于国务院,而不属于中国人民银行。
一定时期内应向流通中发行多少货币,实际上由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具体执行,致使货币发行计划与政府一定时期的经济决策高度重合,从而影响了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发行的有效控制;(2)货币发行分散于商业银行,而不是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
现行的货币发行制度是谁在中国人民银行一般存款帐户上有存款,谁就可能提取现金,谁就掌握了实际的货币发行权;(3)货币发行还受商业银行的信贷收支状况的制约;(4)货币发行也要受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与制约。
这可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财政向中国人民银行长期借款;二是财政向中国人民银行的透支;三是财政通过其它方式间接的挤中国人民银行。
如用银行贷款发工资、以银行贷款维持亏损企业的生存、企业以银行贷款上缴税利等等,从而致使货币发行成为弥补财政赤子、企业亏损的工具。
(5)货币发行受计委的制约。
在我国货币发行计划的编制程序上,先是由计委确定经济发展和投资规模的大盘子,然后根据这个大盘子来确定货币发行计划和信贷计划,由于其它计划的弹性较小,而货币发行和信贷两个计划的弹性较大,因此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信贷收支成为弥补计划缺口的工具,从而影响了货币发行;二是计划执行过程中,各经济主体又以完成国家计划为由挤银行,最后迫使中国人民银行增加货币发行。
2.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上不独立(1)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权在国务院而不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只有货币金融政策的建议权和执行权;(2)货币金融政策工具的使用权也在国务院而不在中国人民银行。
(3)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还受到国有商业银行、财政、经贸部、计委等中央其它部位的制约。
(4)在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执行过程中还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制约。
3.监督和管理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方面也不独立(二)加强独立性的对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章第二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这就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是国务院领导下的宏观调控部门的相对独立性。
同时,该法第七条又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地位、增强中国人民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几点对策。
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这就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对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完全独立性。
(1)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财政,不能成为财政的出纳和弥补财政赤子的工具。
(2)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能成为弥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收支差额的工具。
(3)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计委,防止货币发行成为弥补计划缺口的工具。
(4)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各级地方政府,防止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职能的地方化,以保证货币金融政策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