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教材分析:本文是季羡林先生读了吴全德的《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后写的读后感,文中大量引用了吴全德书中的语句,也转引了许多名家之言,既有原文的直接引用,也有大意的间接引用,并借这些引言来引发和阐释自己的观点。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这些引言的意义和作用,进而找到和理解作者的观点。.本文在思想内容上与本单元前一篇课文密切关联,所以可将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学习,更深地体会“科学人文,和而不同”,更切实地理解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为深奥和枯燥,不易引起中职学生特别是工科专业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要尽量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本文的教学要深文浅教,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用科学与艺术交融、文与理交融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切实领会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明白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文章大量引用名家之言,请学生梳理并理解这些引言,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进一步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自觉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教学难点:梳理并理解引言,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导读教学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课前请学生小组分工,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一)作者季羡林。

(二)吴全德和《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纳米技术与人类文明》。

(三)课文中提到的着名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的资料。

(四)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例子。

二、课堂导入

以《科学人文,和而不同》一文的“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引出“艺术求美”的观点,并展示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图片,如以中国

传统艺术手法表现当代科学主题的画作(吴作人的《无极无尽》、吴冠中的《流光》、李可染的《核子重如牛、对撞新生态》等),或者是纳米摄影的精美图画,让学生直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及《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三、文本阅读

(一)本文是一篇读后感,具备读后感的基本特点和思路,即先交代读了何书,然后对该书做总体评价,接着介绍书中主要内容、观点(或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再针对这些内容或观点谈读后感受、认识。请根据这一特点,理清课文的思路。

(二)文章用大量的引用来阐述《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主要观点,也由此引发作者自己的观点,请梳理这些引言,看看哪些是吴全德在自己的书中引用的名言,哪些是季羡林自己引用的名言,这些引言分别起什么作用。

(三)筛选文章关键语句,说说吴全德和季羡林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

四、学生自主阅读,筛选主要信息

(一)吴全德《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

认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

强调艺术中“美”与“妙”的区别。

强调了“开发右脑”。提倡应着重开发右脑,这样就能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创新欲望,容易激发灵感,令人心平气和、生活平静与协调。

(二)季羡林对《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有何评价?

“真是一部好书。”

“引人入胜,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启悟,发人深省。它给科学与艺术架上了一座可靠的桥梁。”

“对科学与艺术交融问题讲得最全面、最彻底、最有系统的,还是吴全德教授的这一本书。”

(三)《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引用了哪些名人的言论和看法?哪些是直接引用,哪些是间接引用?书中引用这些言论有何作用?

直接引用:

蔡元培先生《美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

鲁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偏倚,因此见今日之文明者也。”

爱因斯坦:“真正投身于科学事业的人是对自然和谐与美的追求。”

庞加莱雷:“科学家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快乐;他从中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是根源于自然各部分和谐秩序、纯理智能够把握住的内在美。”

德国数学家魏尔:“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

间接引用:

鲁迅《科学大教篇》中指出,仅片面地推崇科学,人生必大归于枯寂。他又指出,人类所当希冀要求者,不仅是牛顿,也应有莎士比亚;不仅要有玻意耳,也要有拉斐尔那样的画家;既要有康德,也必须有贝多芬;既要有达尔文,也必须有卡莱尔似的着作家。

德国科学史家菲舍尔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追求美的感受,他们懂得从美学中获得科学灵感,从而揭示自然界的真理。

引言的作用:

说明了科学与艺术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就是不“全”,“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四)季羡林由《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发了自己的什么观点?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是一个事实,是无法否认的。

在21世纪,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我是敢肯定的。

(五)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请根据读后感的特点,归纳本文的写作思路。

五、教师补充举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观点

(一)蔡元培先生说:“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举1-2例加以说明。

(二)怎么理解文章所引的鲁迅的观点?“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偏倚,因此见今日之文明者也”的含义是什么,举例说明。

(三)举例阐释吴全德“开发右脑”的观点。

(四)和学生一起再列举一些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实例。

六、课外延伸

1课外收集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文字、图片资料,办一份主题为“科学与艺术”的手抄报。

2学习本单元后,你对科学与人文、文与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的收获。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着名的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主攻英国文学,兼读德国和法国文学,同时选修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课余专心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及散文创作。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入德国哥廷根大学潜心学习印度学。1941年荣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着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语言学方面的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