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中医特色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631.31 KB
- 文档页数:3
眩晕的中医特色治疗
“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本病为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脑梗死、高血压、低血压、美尼尔病、脑动脉硬化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疾病。
中医辨证后从平肝潜阳、清火熄风、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滋养肝肾、填精益髓、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祛瘀活血通窍等方面施治,疗效显著。此外,中医学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特色疗法:
1. 温针、电针疗法
针灸治疗以疏通局部经络与气血为总的治疗原则,将辨证取穴与辨经取穴相结合。辨证准确,针刺到位,配合电针可取得良好效果。
2.耳穴埋豆疗法
采用中药王不留行埋于探查的耳穴压痛点,加以固定并刺激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调整脏腑功能及机体内分泌系统,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如眩晕的病人
可以取肝阳、脑干、内耳、枕、额等穴位。
3.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有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这双重治疗作用。经皮吸收药物,可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还可避免胃肠刺激。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
4.手法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常表现为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可诱发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及恶心、呕吐、心慌等症。颈椎病患者、神经内科患者眩晕表现与此相似,不易区别。治疗上手法复位效果良好。
眩晕的预防调护: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保持情绪稳定,防止七情内伤;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有节,避免肥甘过咸,戒烟戒酒;发病严重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和头颈部运动。眩晕缓解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眩晕康复操的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