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3.42 KB
- 文档页数:18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 3 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 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
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本框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赏析《舌尖上的中国》制作花絮,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②通过辩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惊喜与遗憾,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难点】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
②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二:学情分析①在思维方式方面,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但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②在知识的理解方面,对于文化创新途径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困难在于对于文化创新的深层次思考,对我们以前走过的那些弯路的思考,对于从中华文化的高度理解创新的意义的思考,对身处全球一体化环境下的中华文化往何处去的深层思考。
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涉及到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核心,是本课内容在整个课程中应具有的价值,应加以重视。
三:教法、学法分析本节课采用互动教学方式,核心教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下合作学习与课上自主探究相结合。
文化创新教案策划方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化创新的含义、意义和途径。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文化发展现状,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含义、意义和途径。
2.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收集关于文化创新的案例、图片、视频等。
2.教学工具:PPT、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展示一组关于文化创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文化创新?(二)理论讲解1.讲解文化创新的含义:文化创新是指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新的文化形式、内容、观念和价值观。
2.讲解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进步。
3.讲解文化创新的途径:借鉴外来文化、创新传统文化、发展新兴文化等。
(三)案例分析1.向学生展示一些文化创新的案例,如:故宫文创产品、抖音短视频、国漫崛起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文化创新之处。
(四)创新思维训练1.给学生发放一张白纸,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创作一幅关于文化创新的画作。
2.学生展示作品,分享创作思路。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文化创新。
(五)实践活动1.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一个文化创新的想法或项目。
2.学生分组讨论,完善创新项目。
3.各组展示创新项目,教师点评并给出建议。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文化创新。
五、作业布置2.收集并整理一些关于文化创新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创新思维训练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文化创新的含义、意义和途径,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
文化的创新的教案(精选7篇)文化的创新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明确成功要靠自己,克服好逸恶劳,处处依赖别人的行为;对自己表现出来的依赖性感到害羞。
2、引导学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树立自强自立信念。
树立报国志向,培养回报社会的美好愿望和信念3、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由认识自强自立到持之以恒,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感知自强通过观看-视频、图片,让学感知中国人民子弟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国防取得成就正是国家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取得的。
二、品味自强通过学习教材内容:(1)孙膑身残志坚,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兵法的学习和研究,他对前途充满信心,就是在这个信心的鼓舞下,孙膑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终于消灭了庞涓,并最终写了《孙膑兵法》。
(2)司马迁忍辱著《史记》,让学认识《史记》是伟大志向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结晶。
(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充分体现了徐悲鸿那自强自立的精神。
(4)“轮椅作家”张海迪,五岁时因患病,下身瘫痪,她却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
用镜子看书的故事更充分说明荣誉的花环属于自强者。
让学生认识教材中人物的自强不息精神,并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三、深层感悟1、从古今自强不息的人物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材,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欣赏歌曲《爱拼才会赢》四、凝聚升华让学生认识要自强自立,做生活的主人1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自强自立的一些表现。
2说说自强自立的一些名言警句3做生活的强者,你准备从哪做起?3、教师寄语:(要求同学们作到“五要”)1)、要有为国家、为民族奉献青春年华的远大理想;2)、要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3)、要有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才实学;4)、要有文明守纪、严于律己的素质修养;5)、要有敢于拼搏、勇于争先的竞争意识;五、教学总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文化。
【教材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中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
就教材结构而言,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根底上开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开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青年学生担负着继承和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学情分析】就学情而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各种文化现象,并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由于本学期主要担任音乐班教学工作,因此本节课选取学生既感兴趣又较为熟悉的话题贯穿始终,激发其积极思考。
教学情境设计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知识的统一。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知道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理解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开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增强学生进行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和整理关于李玉刚的一些作品,以及人们对其的观点态度,引导学生学习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法,在丰富学生对文化创新感性认识的根底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贵妃醉酒》的分析让学生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热情。
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难点: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课前小调查:学生利用校内网,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曲目1、贵妃醉酒(梅兰芳)2、贵妃醉酒〔李玉刚〕 3、四美图教师可以展示调查结果课前准备:网上搜索收集关于李玉刚及其作品的相关信息等等〕师:从这个小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同学选择了贵妃醉酒〔李玉刚〕、四美图,同学们为什么没有倾向于梅派贵妃醉酒呢?我们都知道“贵妃醉酒〞京剧大师梅兰芳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的代表剧目之一,为京剧珍品。
〔出示材料:京剧,我国的“国粹〞、国剧,已有200年历史,享誉海内外。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化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3.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1. 文化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化创新的概念、意义和基本途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文化创新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创新的方法和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化创新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内容1. 文化创新的概念:介绍文化创新的定义,解释文化创新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2. 文化创新的重要性:阐述文化创新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3.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a. 继承与创新: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b. 吸收与融合: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c. 改革与突破:如何通过改革现有文化体制,推动文化创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创新的意义和必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文化创新的概念、重要性及基本途径。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文化创新案例,让学生了解文化创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化创新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化创新的意义和途径。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身专业或兴趣,选择一个文化创新项目进行实践,下节课分享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文化创新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成果,给予鼓励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创新成果展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化创新的魅力。
2. 邀请文化创新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创新经验和心得。
3. 开展文化创新竞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设计依据(一)客观依据1、课标要求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2、教材内容①特点: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是在第一框题社会实践与文化的“决定与反作用”知识原理讲解后,着重探讨文化如何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创新,即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及文化创新中要避免的两种错误的倾向。
教材知识结构清晰,三个目题内容与框题的关系一目了然,举例典型,问题设置合理,利于学生探究。
但如果把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单列为一个目题,把两个重要途径合为一个目题,再加上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作为第三个目题,可能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体系。
②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③难点: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二)主观依据1、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明确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理解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正确处理两对基本关系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反对“守旧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②能力目标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通过实例的播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辨别文化呈现的特色与不足;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范围的合作讨论、辩论,产生智慧的火花;深入、辨证地思考问题与创新的能力:以“孝”文化为例,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赏析音乐、美术作品等,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通过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教学方法①教法:情景探究式教学方法、辩论法、辅之以必要的讲授法和谈话法。
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究化”、“体验化”、“主体化”。
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分析】1、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二框是第三、第四两课的一个延伸和升华,文化多样性要求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的继承性则要求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2、立足课时结构:《文化创新的途径》则是在第一框社会实践与文化的“决定与反作用”知识原理讲解后,进一步了文化如何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创新,即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最后则分析了文化创新中两种错误的倾向,归纳出我们文化创新的基本原则。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基本途径:正确处理两对基本关系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通过实例的播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辨别文化呈现的特色与不足(2)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范围的合作讨论,产生智慧的火花。
(3)深入、辨证地思考问题与创新的能力:结合具体生活实例,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与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初步具备事物不断发展,文化需要创新,人生追求进步的价值发展观和人生观。
(3)能辨证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教学重、难点】(1)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关系。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的正确方向。
【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三二一”教学法(三学:学生自学,小组竞学,教师导学;两练:课上练,课下练;一小结)情景教学法【教学过程】环节一: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学生展示自学成果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___________,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第二十五课文化创新[考点展示]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2.文化创新的意义;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4.创新与借鉴、融合;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核心考点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意义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①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
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的意义(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创新的灵感最终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总结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提醒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命题点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主体典例1(2012·福建高考)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
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
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
这表明() 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答案 B解析杜甫获得成就的原因在于他扎根于实践,扎根于人民群众,因而B项符合题意。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教案
一、课题
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教学设计
二、背景与目的
(1)背景
当今社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一种时尚,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变得日趋重要,随着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创新变革,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精神上的支撑和实践。
本节课希望通过一系列以探索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开发更深入、更有效的、更健康的学习与思考方法,在获得传统精神力量赋予其更强大而坚强的性格的同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2)目的
通过本节课,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获得传统精神力量的同时,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三、学习内容
(1)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通过教师介绍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发展的,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到现代的创新变革,如古人讲究“诚实守信”、“礼仪之邦”的理念,以及新时代更强调的诸如创新、协同等理念。
(2)传统文化创新实践
结合实际实践,让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演变到现代的变化,如学习历史名人文艺著作,运用手机或网络进行创新实践。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是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内容。
本课是整个第二单元的收官内容,是第二单元中第三课文化多样性,第四课内容文化的传承的落脚点,也是对前框内容“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的具体化。
本节课也可以作为承接第一、二单元,开启第三、四单元的重要过度内容。
文化创新就其内容本身而言是个热门问题,怎样进行文化创新,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探寻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选用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运用小组合作的探究模式,使学生掌握本节知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对于教材中文化创新的途径理解起来难度也不大,但是困难在于学生对文化创新中处理两个关系,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等内容不能够全面理解,缺乏对本节课深层次的思考。
对于以上存在问题教师应加以重视。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主动展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文化创新的途径;2、理解: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即“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两个基本途径;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并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在批阅中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系统精讲,利用多媒体及典型案例,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教师总结等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点,获取一定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警惕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用包容博大的胸怀看待文明间交流,警惕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一、教案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化创新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节课将介绍文化创新的途径,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并启发他们寻找文化创新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文化创新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一些常见的文化创新的途径;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4.启发学生找到个人的文化创新途径。
三、教学内容1. 文化创新的定义和特点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文化创新的概念和特点。
文化创新是指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时代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形成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形式的过程。
文化创新具有以下特点:•开放性:文化创新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允许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多样性:文化创新可以呈现多种形式,包括文字、音乐、艺术、表演等;•民众性:文化创新应该满足广大民众的文化需求,并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2. 常见的文化创新途径介绍一些常见的文化创新途径,鼓励学生尝试并寻找自己的创新途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化创新途径:•融合创新: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进行融合,产生新的文化形式和内容;•衍生创新: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衍生创新,形成新的作品和表达方式;•科技创新: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创造新的文化体验和表现形式;•社会创新:通过社会热点和社会问题研究,形成具有社会关怀和创新思维的文化产品。
3. 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通过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文化创新?•如何发现并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文化问题?•如何将自己的专业能力与文化创新相结合?4. 启发学生寻找个人的文化创新途径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实践,寻找个人的文化创新途径。
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和实践机会,如:•参加文化创新比赛和展览;•加入文化创新社团或组织;•创作自己的文化作品并分享。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教案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第五课文化创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文化发展的实质(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3)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5)继承传统,推陈出新(6)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7)文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理解:(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2)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4)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分析(1)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跋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2)通过分析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明确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2、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2)能够举例说明文化仓情识寸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3)通过结合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4)通过结合具体事例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2)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二、【课程标准】: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人类文化是—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
文化创新教案(精选6篇)文化创新教案篇1一、班会主题。
“我们的节日——中秋”经典诵读活动。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了解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以及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的民间传说。
2、让学生知道中秋节是我国民间庆贺丰收和团圆的节日。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使学生懂得各种形状的月亮的名称。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活动建议。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在内容的设置上由浅入深。
主要从中秋节的风俗习惯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中秋节,通过尝一尝月饼,画一画学生心中的中秋节等动手操作活动,来激发学生对民俗节庆课的兴趣。
2、建议让学生可以回家做适当的准备,通过询问父母等查询方式,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3、在课后拓展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将自己对中秋节感兴趣的内容和习俗的了解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让学生画一画心中的中秋节,教师把学生的作品挑选后布置在教室的展示板进行展示。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1、歌曲:《但愿人长久》。
2、学生事先收集有关中秋节的信息。
3、学生进行才艺准备。
4、学生带好月饼。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主持人“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1、首先以歌曲《爷爷为我打月亮》引出班会主题;2、师生谈话引入八月十五中秋节;3、学生交流今年中秋节的活动安排。
第一主题:话说中秋(一)听故事《中秋节的来历》甲:你知道“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吗?请听故事《中秋节的来历》(同学说中秋节的来历)乙:噢,原来中秋节是这样来的,真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二)听故事《嫦娥奔月》甲:中秋之所以成为佳节,也和“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神话有关。
乙: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同学来介绍一下,请听故事《嫦娥奔月》(同学说嫦娥奔月的故事)甲:嫦娥真是个善良的仙女,为了百姓,情愿自己受难。
乙:中秋吃月饼也是为了纪念朱元璋月饼起义,希望嫦娥一家团圆的民间传说。
(三)竞猜中秋灯谜主持人2:同学们,中秋夜,明月高悬,桂香浮动,民间有赏月猜谜的习俗。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案(精选3篇)《文化传承与创新》篇1第10课时文化传承与创新诵读经典与圣贤同行有的中小学在课程实施中没有认真开设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有的地方和学校在开展相关专题教育活动特别是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以颂扬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专题教育活动,要广泛征求意见,慎重选择学习诵读内容。
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神童诗》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知识链接1.利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山东省教育厅要求慎重选择学习诵读内容的原因。
(1)诵读的内容中有先进和落后、健康和腐朽之分,先进、健康的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们全面发展。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在中小学的诵读活动中,应选择、传递优秀的文化。
(3)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相统一的。
慎重选择诵读内容,有利于当代中小学生提高知识涵养,培养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
2.结合山东教育厅的通知,说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或者剔除。
针对训练1.山东省教育厅日前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时加以甄别,尤其不可要求全文背诵《三字经》等。
对传统启蒙读物的正确认识是( )①传统启蒙读物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②对传统启蒙读物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传统启蒙读物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④全文背诵就是对传统启蒙读物的全盘肯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 ④解析:选a。
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全盘肯定,要批判继承,④错误。
《文化创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化创新的含义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和原则。
3.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文化创新的含义:文化创新是指在传统文化基础上,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使之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的过程。
2. 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3.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a.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精华。
b. 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
c. 关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
4. 文化创新的原则:a. 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b. 立足于社会实践,服务于人民群众。
c. 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保持文化的连续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文化创新成果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文化创新的含义、重要性、基本途径和原则。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成功的文化创新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化创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环节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文化创新的应用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解答。
五、教学资源1. 视频资料:关于我国文化创新成果的视频。
2. 案例素材:成功的文化创新案例。
3. 参考书籍:与文化创新相关的教材和论文。
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创新的意义和途径。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文化创新项目,进行策划和实施。
核心素养术语必背1.政治认同: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科学精神:正确认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树立创新意识;文化发展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3.公共参与:积极投身文化交流活动,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积极投身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推动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2.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4.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5.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知识体系考点文化创新1.文化创新及原因是什么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为什么必要性1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2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C.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重要性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时代要求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2.文化创新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地位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文化创新的要求1文化创新必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2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一个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两个基本途径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第五课文化创新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一)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原因)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的关系: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②创新是一种发展,不管是文化传播、继承都包含创新。
③继承与创新:批判性继承是前提、基础,创新必须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融合新的实践经验的升华。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唯一的源泉(1)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渊源: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不仅指本土的还包括了外国的。
源泉:本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2)表现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重要根源、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②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③文化创作的灵感、动力来自社会实践。
④文化创造的检验标准在于社会实践,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1)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2)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4.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
所以,文化创新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找到文化创作的灵感。
基本途径: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二)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作用)1.创新的意义: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作用(1)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动力、源泉、根本目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
创新的意义&作用。
《文化创新》教案(精选3篇)《文化创新》教案篇1第五课文化创新1.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制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行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制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消失新状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状况,回答新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进展,为文化创新供应了丰富的资源,预备了更加充分的条件。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成果的标准。
(5)推动社会实践和人的全面进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补: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制造的主体。
2. 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进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富强。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进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进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进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富强。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分散力的重要保证。
3.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制造新文化、进展先进文化过程。
(2)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定要经受的过程。
(3)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特殊提示】(1)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者并不冲突。
文化创新必需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否则就会推动文化创新的根基;只有体现时代精神,才能使文化创新成为现实,否则文化就会停滞不前。
(2)文化创新的根基和文化创新的基础是不是一回事?二者不是一回事。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一、本课设计意图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
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
无论是思想理论、73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
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资源、条件。
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主要阐述文化创新的作用。
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一、本课设计意图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及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
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
无论是思想理论、73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及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
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资源、条件。
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主要阐述文化创新的作用。
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正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过来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一样。
在教学过程中,请引导学生体会: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层意思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上讲的。
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及哲学》课中实践及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这一教学内容。
从文化自身来说,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
任何民族的文化,如果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回答新问题,为实践发展起推动作用,它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也就不存在发展前途。
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文化的生命。
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前途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力的大小。
中华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呈现出勃勃生机,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巨大的创造力。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可见,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第三目“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创新的方法。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因此,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不是在书房里苦思冥想,而只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深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关注他们的根本利益,从他们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实现文化创新。
事实证明,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作品,无不是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设三个目。
第一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通过活动导入,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任何文化创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借鉴的过程。
第一目侧重说明文化传承及创新的关系。
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提。
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民族文化的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我们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尊重传统文化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统一的。
如果不结合新的时代特点,74不根据新的社会实践要求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
第二目“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并赋予时代的活力,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文化创新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身的长处。
不同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经过综合创新,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创新史,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交互融合、不断创新的历史。
没有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争妍斗艳,就没有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也就没有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应该看到,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不同民族文化是有差异的。
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甚至冲突。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发展、要创新,就不能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就盲目排斥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而要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汲取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长处。
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第三目“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克服“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文化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文化。
但是,如果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那么,也就谈不上文化创新。
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即“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做法,也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
关于“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第十课中还会涉及到。
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就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大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探究活动一介绍了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
古代称民歌为风,因此称搜集民间歌谣为采风,现在泛指搜集民间一切民俗、艺术等材料。
这次活动突出的是实现小康、环保旅游、城镇建设的主题,以中小城市、乡镇和西部开发建设为重点。
采风的目的是为了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
要引导学生明白采风从民间得来的活生生的艺术形式和材料是进行文化创新的源泉,可以为文化创作提供新的素材、新的艺术形式、新的灵感等。
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采风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它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及源泉。
探究活动二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社会实践对文化作品有不同的影响,认识实践是文化创作源泉的道理。
探究活动三介绍了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书体——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发展、繁荣文化的例子,例如,齐白石对国画技法的发展等,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75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探究活动四旨在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源泉的道理。
探究活动五结合雕塑艺术、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创新是一个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探究活动六结合“孝”这一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文化创新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这一道理。
探究活动七旨在引导学生感悟不同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探究活动八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实现中华文化创新要善于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综合创新。
探究活动九引导学生辨析三种不同的观点,形成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社会实践及文化创新的关系首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其次,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文化创新又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关系。
要对传统文化超越创新,就意味着突破,意味着创造一种既适应时代要求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的新文化、新文明。
在这里,超越创新和批判继承是相辅相成的,批判继承是超越创新的基础。
没有批判继承,所谓超越创新就是一句空话。
反过来,超越创新是批判继承必然要求,没有超越创新,所谓批判继承就毫无意义。
所以必须既坚决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的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又高度地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传统保守主义、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对我们来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及现实、东方及西方文化交汇点上,坚持把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既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使之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又从时代的要求出发,赋予它以崭新的时代意义,使之同时代精神相融合,努力开拓、创造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同时还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76相关资料守旧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之一。
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袭旧的习俗、观念、制度等,拒绝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之一。
它和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是相关的,是虚无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民族虚无主义无视民族特点,抹煞民族差别,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甚至认为民族是虚构的概念,从根本上否认民族的存在。
三、教学建议教学提纲第五课文化创新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当代中国文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二、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及融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把握当代文化及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77课时安排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