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旧人教一轮复习秦汉史(2):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一、两汉体制特色 :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二、两汉政治制度1、刺史制度(1)建立概况(2)演变概况2、郡国并行制(1)性质:汉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2)特色:形成汉初郡县与封国交错局势;(3)汉初封国制(4)王国问题的解决3、察举制(1)性质:汉朝自下而上的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2)先秦选官制:①三代:贵族世袭;②春秋战国:军功爵位;(3)察举制的建立(4)察举制的演变(5)汉代任用官吏的特点①回避本籍;②罪犯及其子孙不得为官;③官吏能否久任,关键在于政绩;三、两汉的经济制度:编户齐民制1、编户制度2、编户齐民的负担★巩固训练1、“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
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A.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C.北方文化的衰落 D.民族融合的结果2、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
这场战争发生于…………………………………………………………………()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3、“汉承秦制”亦有创设。
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A.什伍连坐 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4、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颁布“附益之法”5、西汉时期,文人司马相如由于委有名望,被汉武帝直接任命为政府官员。
这一选官制度是……………………………………………………………………………………………()A、察举制B、征召制C、举孝廉D、九品中正制6、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由于……………()A、郡国并行制的实行B、刺史监察权的加强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D、尚书台权力的扩大7、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为了解决同一问题,汉武帝还采取了……………………………………………………………………………()A、刺史制度B、编户制度C、察举制度D、附益之法8、“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1. 前言两汉时期,即西汉和东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制度创新。
本文将就两汉政治经济制度展开讨论。
2. 政治制度2.1 中央集权制度在西汉朝,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皇权日益强化。
皇帝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力,控制军队、财政、司法等关键领域。
中央政府设立了各级官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实施中央的政策。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中国政治体系奠定了基础。
2.2 文官制度两汉时期重视文官制度,因为文官被视为政府的核心和精英。
人才选拔依赖科举考试,通过考试的人才可以进入政府机构,担任官员职位。
这种制度促进了社会流动和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2.3 封建制度在两汉时期,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皇帝赐予功臣土地,并授予特殊权力和特权。
封建制度的存在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并确保了社会的稳定。
3. 经济制度3.1 国有经济在两汉时期,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中央政府通过官僚体系和土地赋税,控制大部分的土地和生产资料。
这种集中的国有经济模式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并确保了社会的秩序。
3.2 农业经济农业是两汉时期经济的主要支柱。
农民占据了社会的绝大部分,农业税收贡献了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政府通过土地制度和税收政策来调控农业生产,改善社会经济状况。
3.3 手工业经济在两汉时期,手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制陶、制瓷、制铁等手工业成为了重要的产业,并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手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劳动力的分工和职业的专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4. 结语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中国历史上后续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中央集权、文官制度和封建制度的发展,为中国政治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经验。
国有经济、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则为后来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以上为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简要概述,希望能对读者理解这段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解释一下中国历史上的两汉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两汉时期,指的是东汉和西汉两个朝代所覆盖的时间段。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黄金时代。
下面将对两汉时期进行解释。
一、东汉时期概述东汉时期,是指公元25年到220年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并以洛阳为东汉的都城。
东汉时期,政权相对稳定,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繁荣。
这个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1. 政治发展东汉时期,实行了相对宽松的统治政策,引入了新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光武帝刘秀充分借鉴西汉的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权。
2. 社会经济繁荣东汉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城市经济逐渐兴起。
诸侯国的衰败与中央集权政策的推行使地方势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3. 文化繁荣东汉时期,文化和艺术繁荣发展。
魏晋之际,文人墨客纷纷涌现,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二、西汉时期概述西汉时期,是指公元前206年到公元9年间,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并以长安为西汉的都城。
西汉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长时间的内战与外战,但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1. 政治发展西汉时期,刘邦实行了各封诸侯的政策,与诸侯国达成了共同的利益平衡,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但后来汉宣帝时期,逐渐加强中央集权,使得官僚制度更加完善。
2. 社会经济发展西汉时期,农业逐渐恢复,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
交通运输的发达使得商品和文化传播更为便捷。
西汉还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贸易往来,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3. 文化繁荣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兴起了汉赋和汉诗,历史著作《史记》和《汉书》的编纂完成,同时佛教也传入中国。
总结: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东汉和西汉都有着较为稳定的政权和繁荣的经济。
在文化方面,两汉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化艺术瑰宝,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为后来的历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二: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制度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
秦朝时期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与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制度,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
这是说,国家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中央政府具有最高权力,地方政府只是中央政府的代理人。
这一制度,极大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也使国家更为统一、高效。
在秦汉时期,国家实行了分封制,各地区被安排给予亲王、诸侯和大夫。
这一制度,出现的初衷是为了控制地方权力,但长期以来,这种制度也导致了国家政治的分裂。
2.民族政策秦汉时期,国家推行了汉化政策。
这是指国家在政治、文化、语言等方面推行汉族特色,以便实现更好的国家统一。
这一政策很快得到了积极的回应,汉族成为了整个国家的主流民族。
3.统一的法律制度秦汉时期实现了统一的法律制度,并建立了司法机构,使得国家的法律制度得到了更好的执行。
4.皇帝制度秦朝实行的是君主制,汉朝则发展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影响了后来中国的历史,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
二、秦汉时期的经济制度1.地方经济制度秦汉时期,中国的地方经济制度主要是农业经济。
秦汉时期,国家建立了统一的货币、度量衡等体系,极大地便利了商品交流。
此外,国家推行的振兴农业政策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农业经济得以大力壮大。
2.中央经济制度在中央经济制度方面,秦汉时期,国家实行了战争供应体系。
这是指国家将战争供应纳入到政策范畴,对于保障战争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秦汉时期出现了“制钱”的国家制度。
这一制度是国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总结:秦汉时期,中国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与经济制度,这些制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
1、刺史制度:①汉武帝时实行的监察制度,全国分为13州,每州派一名刺史进行监察,没有固定的治所,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②东汉时监察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变成具有统郡职能的长官,开始掌握军队。
2、郡县制与封国制:郡县制是沿用秦朝制度:封国制的特点是:分王国与侯国二级,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直属朝廷;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及“附益之法”,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3、察举制:①西汉:建立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其中察举是两汉最主要的选官途径;②东汉:注重孝廉一科,先是乡党声望,后是注重门第族望,累世公卿形成和发展。
二、经济制度(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制度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和雇农等被称为编户齐民,有独立身份,隶属地方政府,承担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等。
两汉历史记忆口诀
一、两汉政治经济制度刺史制度记忆口诀
1、秦朝监察制度源先秦,秦朝御史传诏令。
监察百官多进谏,“汉承秦制”有改进。
2、西汉武帝划分监察区,刺史巡查州慎迎。
3 东汉剌史监察辖军权,改称“州牧”权更盛。
郡县转为州郡县,监察机构空虚名。
二、两汉政治经济制度郡国并存制记忆口诀
1、汉高祖汉初郡国两并行,高祖分封图永存。
王国割据后反叛,侯国收税隶属郡。
2、汉武帝王国势大胁帝君,武帝颁行“推恩令”
分割王国多列侯,归郡管辖权归君。
“附益之法”又颁行,诸侯收税禁迎宾。
禁止参政无权势,中央集权终又成。
三、两汉政治经济制度察举制记忆口诀
1、西汉中央集权秦汉兴,选官制度汉革新。
皇帝征召与察举,岁举人才重贤能。
杰出人才遭重用,武帝繁盛有原因。
2、东汉东汉察举重孝廉,选拔人才有变更。
乡举里选重声望,门第望族多公卿。
官僚集团多豪强,世家地主渐形成。
四、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编户齐民记忆口诀
1、制度汉朝强盛人丁盛,管理百姓举措新。
平民百姓入户籍,编户齐民有身份。
2、负担承担义务据资产,兵役徭役赋税征。
丁税更赋民沉重,田租较轻民贫困。
官府巧立附加税,男女服役多艰辛。
秦汉强盛国强盛,人民辛勤民贫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持统治,都会根据政治、经济的形势和政治需要,确立自己的统治思想。
作为封建大一统开始形成时的秦汉统治者,在确立统治思想方面进行了种种探索。
战国时期的泰国,有实行法治的传统,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秦国的丞相李斯与韩非是同学。
战国时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嬴政在看到韩非的书后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后韩非在秦国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但他的思想被嬴政采纳,法家思想成为秦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以吏为师、崇尚法治,实行严刑峻法,将法家思想定为一尊地位。
法家思想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建立的需要。
西汉王朝是在农民大起义摧毁了暴秦统治基础上建立的,汉高祖及臣下,多数是秦末大起义中出现的下层人物,他们能比较认翰的思考秦亡的教训。
汉初统治者面临经济凋敝的局势,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确立了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特征的黄老政治为统治思想。
刘邦实行的恢复经济、轻徭薄赋、约法省禁就是黄老政治的具体体现。
在刘邦、孝惠、高后、文、景统治的五六十年间,一直实行黄老政治。
黄老政治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稳定了统治。
到汉武帝时这种情况有了变化。
黄老政治的实行,诸子
百家学说的流行,不适应思想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进而在太学和地方学校中,讲授儒家经典,通过考试合格者可入仕。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的统治思想。
但是,董仲舒兼采百家之长,融儒法为一家。
汉武帝虽尊崇儒术,但实际上是“霸王道来之”,儒法并用,是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
封建皇帝个人专断独裁,控制一切军国大事,地方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
战国时的韩非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践了韩非的理论,通过创行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和文化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汉承案制,刘邦承袭了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惠、文、景帝,到汉武帝时,通过解决王国问题,进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权;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两汉时采取中外朝制度和设立尚书台,实行刺史制度和上计制,从而完善了这一制度。
到东汉初,这一制度进一步加强并定型。
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
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和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修建。
但也有明显的弊端:加强了人民的控制和统治,皇帝个人作用对政局影响大,容易产生腐败和专权,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腐败长期延续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其积极意义日益减少,弊端日益加重。
1.武帝的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儒学独尊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
而且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
2.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
同时,改变了汉初“非功侯不得封相”的惯例,使大批读书人通过读书而进入仕途。
3.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4.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
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在20世纪20年代前,对王莽改制是一致否定的。
此后,有了三种观点。
第一,基本肯定说。
认为王莽是一位有胆识
的改革家和理想主义者,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第二,基本否定说。
郭沫若认为:王莽实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和措施,不但未使动荡不定的封建统治秩序稳定下来,相反给人民增添了更多新的灾难,阶级矛盾更加尖锐了。
第三,主观与客观说。
作为改革家的王莽,清醒地看到了西汉后前危机的深刻根源,首先是土地兼并和奴婢数量的膨胀,其次是豪民富商的高利贷掠夺和财货垄断。
他的改革是针对大地主阶层的,本意是想干一番事业的,但结果竟变成了一场对人民的浩劫,这是他根本没有料到的,他成了西汉腐朽统治的替罪羊。
刘邦对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继承,又有改造,除继续采用郡县制外,也实行分封诸侯王制度,即郡国并行制。
由于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威胁了皇权,景帝采取削藩政策,还用武力平定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进一步削在王侯权势,通过实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
汉武帝以后直到东汉,虽一直保留封国,但国象对王国权势限制很严,王国封地也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小,诸侯王实际成了只有爵位而无实权的封建贵族。
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
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
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
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了。
例司马光说:“异于秦始皇无几矣,”又说:“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
”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类似之处。
比较秦皇、汉武帝这些类似之处。
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
警示:此题为比较题。
答题关键在于找准对比项。
在比较过程中,比相同点宜大处着眼,比不同点须从小处着眼。
据此,本题在比较三方面共同点时,舍弃背景、具体内容和结果,而在比较不同点时,应具体从背景、内容、后果去分析,从而得出秦亡汉兴的内在原因。
例1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社会十分贫困
B.秦朝灭亡的教训
C.大臣陆贾的建议
D.刘邦的远见卓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客观原因的理解能力CD两项明显体现了人的主观意识的特征,B项间接体现了刘邦的主观意识因此这三项均与客观原因不符,而A是完全独立于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事实。
答案:A。
例2我国古代宦官专权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B.皇帝幼小和昏庸无能
C.宦官是最腐朽势力的代表
D.宦官亲近皇帝便于掌权
根据以上所述,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有皇权才有宦官权,用宦官是皇权专制的需要,因此A项是产生宦官专权现象的根本原因,B、C、D三项都由A项中产生。
例3 东汉与西汉的相同之处是:
①定都洛阳②割据混战③反击匈奴④都因权臣篡权而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分析:此为比较选择题,只有对东汉与西汉的相关知识比较了解了才能做选择,首先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定都洛阳,西汉无割据混战而是王莽取而代之。
都反击匈奴,都东汉由曹丕取代。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