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两汉政治经济制度5
- 格式:pdf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10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精讲[重点点拨]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政治组织形式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内容。
它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古代政治制度较早就开始了完备化、成熟化的过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拔官吏制度,少数民族政权制度的政治制度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古代历史考查的热点。
[考点分析]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指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2)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2.产生原因(1)理论来源: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X,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经济根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
中国是农业大国,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
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结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政治X畴,属上层建筑X围,应注意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方面考虑。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史料解析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
它与中国姓氏有着直接的关系。
宗法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制度,其主要精神为“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
”周初五级封国与附庸国所有封国的国君总称“诸侯”。
周初五级封国与附庸国的情况如下:等级爵位法定面积举例一公国50平方公里齐、鲁二侯国 35平方公里晋三伯国 35平方公里申四子国 25平方公里黄、罗、祝、邾五男国25平方公里许六附庸不足25平方公里萧由上可知,西周初期的诸侯国领土很小,不少封国只是一个城。
东周开始,各诸侯互相吞并,疆城才逐渐膨胀,各诸侯大国才建都,并成为和周王室分庭抗礼的独立王国。
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秦朝,继续使用自商鞅变法后定下的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专门用以赏功。
彻侯食县,其他诸爵得食俸禄如官吏。
西汉,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设王爵。
初,王爵有功臣得之者,高祖时诛伐殆尽。
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
隋文帝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隋炀帝留王、公、侯三等爵,其余均废止。
唐朝,分亲王、嗣王(承袭亲王的为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
宋朝封爵制度基本上同唐制。
元朝,王爵唯皇族、蒙古贵族可封,宗室封亲王、远支宗亲与贵族封国王。
其于国公等爵封赐甚滥。
明代封爵虽仍分为宗室和异姓两类,但具体爵称有较大变动。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两种宗法制导致中国出现“家国同构”家与国同一结构是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家国同构的共同性具体表现为“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在家庭或家族内,父亲地位尊,权力最大;在国内,君主的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
以下是第二章两汉时
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一)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2.统治者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如重农、兴修水利等,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农业的发展
1.农业发展的原因
(1)两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央政权得到巩固,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得以实施,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两汉的统治者均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这一政策既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又对商业的
发展起过阻碍作用,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十分深远。
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和影响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治国政策。
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作
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发于战国商鞅变法,在秦将这一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和大
力推行,在实践上到西汉武帝时被推向高峰,并成为后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
基本国策。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工商皆本思想,
1。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考点4秦朝的统治●考点扫描考点扫描——————自建知识网络自建知识网络【参考答案】民族和地区间联系商鞅变法秦王嬴政陇西长城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社会安定皇权三公九卿郡县《秦律》统一度量衡小篆焚书坑儒以吏为师愚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经济刑法严酷赋税沉重张楚封建地主阶级休养生息布衣将相●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剖析重点难点剖析重点难点1.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秦统一的原因: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实际上的可能两个方面分析秦统一的原因。
(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县制,有的还实行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争霸战争,大国拓展了疆域,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力量较强,封建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的三公制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
其特点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官而掌握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制来说,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2)原因:①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两汉经济的历史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2.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3.掌握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4.明确两汉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1.两汉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2.两汉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3.两汉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
三、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的特点;2.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三个问题:1.什么是简政放权?2.简政放权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方面?3.简政放权的实质是什么?材料:简政放权是指政府把繁琐的业务和职责下放给地方政府或单位,以减轻中央政府的管理负担,同时也便于地方政府或单位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或本单位的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
简政放权的具体内容包括: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代表统筹、改革税制、加强财政转移支付、改革土地制度、深化国企改革、加强公益性服务等方面。
简政放权的实质是让市场发挥巨大的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提高政府效率的同时让市场主体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职能。
(二)引入新知1.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1)政治发展:汉武帝、王莽新政(2)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2.两汉时期农业的发展及特点(1)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技术的发展、品种的改良、养殖业发展(2)农业社会的特点:以农耕为主、原始的农业社会3.两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及特点(1)生产技术的进步:瓷、纸、铁器、丝织物等手工业产品的出现(2)手工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技术逐渐发展4.两汉时期商业的发展及特点(1)交通运输的发展:水路、陆路、海路交通运输(2)商业的兴旺:城市的出现、货币的使用、商人阶层的产生5.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1)简单的自然经济(西汉初期)(2)上升期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西汉中后期)(3)从商品经济向封建经济转化(东汉)(三)拓展知识1.两汉时期经济的特点(1)以物物交换为主要方式(2)以农业为主要生产资料(3)货币经济逐渐形成2.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1)经济结构调整(2)生产力的提高(3)城市经济的发展(4)社会阶层的分化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同学们了解了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明确了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和两汉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了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二: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制度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
秦朝时期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与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制度,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
这是说,国家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中央政府具有最高权力,地方政府只是中央政府的代理人。
这一制度,极大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也使国家更为统一、高效。
在秦汉时期,国家实行了分封制,各地区被安排给予亲王、诸侯和大夫。
这一制度,出现的初衷是为了控制地方权力,但长期以来,这种制度也导致了国家政治的分裂。
2.民族政策秦汉时期,国家推行了汉化政策。
这是指国家在政治、文化、语言等方面推行汉族特色,以便实现更好的国家统一。
这一政策很快得到了积极的回应,汉族成为了整个国家的主流民族。
3.统一的法律制度秦汉时期实现了统一的法律制度,并建立了司法机构,使得国家的法律制度得到了更好的执行。
4.皇帝制度秦朝实行的是君主制,汉朝则发展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影响了后来中国的历史,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
二、秦汉时期的经济制度1.地方经济制度秦汉时期,中国的地方经济制度主要是农业经济。
秦汉时期,国家建立了统一的货币、度量衡等体系,极大地便利了商品交流。
此外,国家推行的振兴农业政策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农业经济得以大力壮大。
2.中央经济制度在中央经济制度方面,秦汉时期,国家实行了战争供应体系。
这是指国家将战争供应纳入到政策范畴,对于保障战争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秦汉时期出现了“制钱”的国家制度。
这一制度是国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总结:秦汉时期,中国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与经济制度,这些制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第5讲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一、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①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汉朝出现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2.手工业的进步(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成就①冶金业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织出二十多个花色品种。
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
图示总结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关系3.古代商业(1)商业发展①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
②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
(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
(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二、秦汉时期的思想1.秦朝“焚书坑儒”2.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易错提醒“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目的相同“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
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详解】1、分封制:(商-西周-春秋)根本目的:巩固统治,保证周王室的稳定对象:同姓亲族(主体)(晋、燕、卫、鲁)、异姓(功臣[齐]、姻亲、殷商降族[宋]、先代贵族)权利与义务: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作用:使周人势力X围扩大;形成天下共主的地位;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2、宗法制:目的:(主要原因)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直接原因)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3、礼乐制度:推行和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②秦朝正式建立中央:皇帝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长官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三公)太尉:协助皇帝管理政务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九卿三公九卿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地方: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秦朝全面推行。
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社会安定,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机构,三公九卿分工细密,各司其职,军政大权由皇帝一人操纵(2)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3)中央、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官位不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③西汉巩固(“汉承秦制”。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和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和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二. 重点、难点1. 重点:两汉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匈奴的发展及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2. 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两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阅读课)在两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下,各民族交往密切,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取得的成就,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农业的发展1. 农业发展的原因(1)统一、稳定的政局;(2)各民族密切交往;这两方面既是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重农抑商政策,汉初经济凋敝,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为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秩序,保障财政收入,两汉统治者都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对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但对商业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2. 农业发展的表现(1)农具改进,牛耕推广。
汉武帝时推行的国家垄断冶铁业的政策,使铁制农具种类增多,推广更为迅速,中原的铁农具已经传到西域和珠江流域。
农具的改进突出地表现为犁壁和耧车的发明。
安装了犁壁,犁不仅能翻土碎土,还能成陇;而没有犁壁的犁只能破土划沟,还需锄、铲的帮助才能完成全部工作。
犁壁的发明比欧洲早1000多年。
耧车是一种使用畜力的播种工具,汉武帝时农学家赵过发明。
使用这种工具,省工省力,便于锄耘、收割。
汉初保护耕畜的法令,使牛马数量增多,牛耕得以广泛推广。
牛耕技术的改进主要表现为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和一牛挽犁牛耕法的出现。
二牛抬杠牛耕法在东汉时期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2)水利事业的发展,农耕区扩大。
首先,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
黄河流域以灌溉渠系为主;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地为良田为主;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坎儿井。
初中历史《两汉的经济》教案教案:两汉的经济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2.掌握两汉时期主要的经济活动和商业交流;3.理解两汉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教学内容:一、两汉时期的农业经济1.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和发展状况;2.两汉时期的农田制度及;3.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制度和农民的生活。
二、两汉时期的手工业经济1.手工业的种类和特点;2.手工业工艺的发展和创新;3.手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三、两汉时期的商业经济1.商业活动的种类和特点;2.商业交流的方式和范围;3.商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两汉时期的货币制度1.货币的起源和发展;2.两汉时期的货币形式和使用;3.货币对经济流通的影响。
教学活动:一、导入教师以问题导入:“中国的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朝代?你对两汉时期了解多少?”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二、知识讲解和讨论1.教师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介绍两汉时期的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2.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了解他们对两汉经济的认识和看法。
三、小组活动1.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方面的经济活动(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制度),并制作小报告。
2.每个小组轮流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四、概念解释和讲解1.教师解释货币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货币在经济交换中的重要性。
2.教师讲解和展示两汉时期的货币形式和使用,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五、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两汉时期的一个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六、课堂练习和总结1.教师出示几道与两汉经济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2.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两汉经济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性和贡献。
七、拓展延伸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教学资源:教材、图片、小组讨论和研究材料等。
评估方式:小组小报告、课堂练习和问题讨论等。
板书设计:两汉的经济一、农业经济-农业生产特点-农田制度及-劳动制度与农民生活二、手工业经济-手工业的种类与特点-工艺的发展与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三、商业经济-商业活动的种类与特点-交流方式与范围-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四、货币制度-货币的起源与发展-货币形式与使用-对经济流通的影响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了解了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主要活动和交流方式。
语文汉代知识点总结
政治制度
汉初,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但由于长期战争的影响,中央集权制度并
未得到充分实施。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推行专制制度,推行一系列政策来
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而东汉王朝在王莽被推翻后,重新实行中央集权制,并进行了不少
改革,包括设立太学、设立郡国制度等。
东汉实行的郡国制度为后世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发展
汉代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国家在农业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以鼓励农业发展。
其中最为
重要的是设立均田制和屯田制,这两项制度为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经济方面,汉代实行了货币制度,并推行了一系列开拓南方、西域的通商改革政策,促进了国家
的贸易发展。
汉代也是中国丝绸之路的开创时期,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开始走
出国门,与西方、南方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文化教育
在文化教育方面,汉代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开始有系统的总结
和发展,同时在历史学、哲学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编制历史典籍方面,东汉出
现了大量历史家,其中最著名的是班固的《汉书》,这部史书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另外,汉代创立了许多学校和科举制度,为后世的文化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看,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很
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对汉代的了解,更好地认识
中国历史,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魅力。
高考历史核心知识点解读·中国古代史专题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1.西周的制度分封制和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l〕井田制:①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诸侯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由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
那时耕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
③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分封制:①含义: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②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巩固边疆、捍卫王室。
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周王作战。
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有鲁、齐、燕、卫、晋、宋等。
③意义:分封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①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③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2.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和影响〔1〕实质:春秋争霸是奴隶主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
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是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X和掠夺的私欲。
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性的。
所以说“春秋无义战〞。
〔2〕消极后果:战争连年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
〔3〕积极作用:一是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形成。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二是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三是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整理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整理1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