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
- 格式:docx
- 大小:18.61 KB
- 文档页数:9
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精神文化建设,高校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探索与实践的路径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精神文化的传承者。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书展、学术讲座、艺术表演等,高校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增加学生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
同时,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还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面对挑战和压力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其次,高校精神文化建设需要探索与实践不同的路径。
首先,高校可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研究。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可以为现代人提供精神指导和情感寄托。
高校可以开设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如国学、经典著作等,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其次,高校可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精神文化理念和经验。
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的精神文化建设案例,将国际先进的理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促进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此外,高校还可以注重发展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研究,让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接触到不同的思想观点,培养跨领域的综合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精神文化建设实践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过于功利化。
部分高校过分追求产学研融合,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们在技术专业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缺失。
其次,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亟待加强。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在高校中,传统文化教育常常被边缘化,缺乏系统化和全面性。
此外,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资源配置问题也亟待解决。
一些高校的文化资源仍然过于单一,存在着不同学院之间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与精神建设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重要阶段,它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品格与培养学生的精神境界。
校园文化与精神建设是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社会的未来。
本文将从校园文化和精神建设两方面探讨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和精神建设。
一、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学校的理念和价值观。
校园文化要注重学校各层次之间的协调与发展。
首先,学校领导要树立正确的理念,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其次,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再次,学校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最后,学校要注重传承与创新,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现代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二、高等教育的精神建设精神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关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栋梁之材。
首先,高校要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品行和修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再次,高校要完善学生社团和组织,提供多样化的精神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高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动,结合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和发展平台。
三、加强要加强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与精神建设,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学校要加强领导力,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和行为准则,为校园文化与精神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其次,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选拔优秀的教师,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和引导。
再次,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培养,通过创新教育方式和多元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学精神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对于提升师生的思想理念、激发师生的创造力有积极作用。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形势下,把握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对于大学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标签:大学精神校园文化联系发展一、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1.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贯彻、延续的主要内容大学不仅是继续深造、寻求真理的殿堂,也是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传承之地,在一般的大学中,都有自己长年累月形成的大学文化,这种文化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并且不断得到传承。
它反映这所大学的精神面貌、思想情操、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这些内容汇集到一起,共同体现着一所大学独有的特质,每一所大学都有着各自的特点,都有着各自的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
2.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指导思想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的关系是一种包含关系,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所在,它本身也是校园文化的体现。
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形成之后,就会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载体来展现出来,这种精神力量影响并激励着大学文化活动中所有的参与者,正因为大学精神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大学精神,充分理解大学精神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3.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以大学精神为核心进行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大学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共存并共同发展,在大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精神特征和人文个性共同形成了大学精神。
而校园文化也是随着大学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形成和完善的,校园文化深刻反映着大学精神,它是大学精神的一种更加具体的表现形式,它是以大学精神为根基不断形成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并不会遭到淘汰,因为它汲取了大学精神的精髓,是一所大学特质的反应,是一种传承。
4.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提炼和升华学生和教师作为大学活动的主体,参与着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方方面面,而大学精神也正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举止反应出来。
2.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
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质量要求,也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素质要求。
但是今天令人不安的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历的提升而递增。
有的大学生的文明素养还不如中学生、小学生。
一些学业优秀的学生缺乏责任心,更不用说社会责任,甚至是家庭和个人责任的缺失。
同时,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个人主义泛滥,一切都为狭隘的自我利益图谋。
这些无不折射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3.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歪曲。
一些大学生对创新精神有明显的误解,他们错误地把创新和独立远离了客观现实的真实面貌,过于强调自己的个性素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盲目花样翻新。
他们只专注于形式的变化,往往忽略了自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
结果必然是汲取了糟粕,丢弃了精华,不但没有继承旧的优良文化,而且还会受到新的落后文化衍生物的负面影响。
(二) 高校教师缺乏科学精神。
科学是一种人类知识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现象,经验是人类的实践活动理性的结果。
科学精神是真理的灵魂和求实精神。
然而,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概念和逻辑思维受到制约,科学的概念、科学发展的理性、科学方法一直是很难出现。
受此影响,很多大学教师缺乏科学精神。
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甘心受制于落后思维方式,缺乏发现和坚持真理的勇气和信念。
大学教师是社会的精英,应该走在时代和公众的前面,他们的弱点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注定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不仅不利于人才的成长,更不利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前进。
(三) 大学管理者偏离科学的教育理念大学理念是基于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在办学过程中是教育方针的实践,是灵魂的教育实践。
高校的实践中,只有坚持正确的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和科学的教育理念,才能满足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然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特别是“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教育管理者的作用在一些大学被弱化或抵消了。
试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试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前言大学作为传承与创新,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快速变革的社会中,大学需要不断弘扬和传承自身的精神文化,以培养学生扎根于传统、面向未来的综合素质。
二、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与价值1.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套特殊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和文化符号,包括学术思想、人文精神、学风建设、社会责任等方面。
2.校园精神文化的价值校园精神文化为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掌握专业知识、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有力支撑。
它不仅使学生具备批判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
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培养宽广的人文视野大学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学术研讨,培养学生宽广的人文视野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样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觉性,做到内外兼修。
2.引导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大学是学术研究和创新的重要场所,应该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学术诚信、批判精神、严谨求实等学术价值观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术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3.弘扬大学社会责任作为社会的培养基地,大学应该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责任,这就需要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让他们具备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推动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1.构建有序的教育体系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需要有一个有序的教育体系作为支撑。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学术水平,能够以身作则引导学生。
而学生则需要通过规范严谨的教育系统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
2.开设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大学要注重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文化沙龙、艺术展览、学术研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文化自觉性,培养自身的情感品味和艺术鉴赏能力。
大学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大学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建设成为了高校发展的重要方面。
作为一所高等学府,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人才、塑造品格的重要平台。
因此,大学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建设对于培养具有高尚品质和健康心理的优秀人才具有极大的意义。
首先,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校园文化包括学术文化、艺术文化、体育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大学应该以学术为中心,通过组织学术报告、学术讨论、科研项目等活动,推动学生不断研究、学习新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此外,艺术文化在大学校园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应该组织音乐会、话剧演出、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艺术,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而体育文化的建设则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让他们了解运动的乐趣,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最后,社会文化的建设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关注社会热点,并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次,校园精神建设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集合,是学校的精神灵魂和精神标识。
校园精神涵盖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团结友爱、奉献社会等方面的内涵,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校园精神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类讲座、座谈会等活动,邀请优秀校友或社会名人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激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讲坛演讲等形式,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最重要的是,学校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营造积极向上、勤奋刻苦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争做校园精神代表,成为学校的骄傲。
大学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建设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学生个人的发展,也体现在整个学校的综合实力。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精神健康发展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平台,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备受关注。
本文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探讨大学生精神健康发展,着重从学院、社团、体育和校友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学院文化建设学院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院文化建设是塑造大学生自我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
学院应通过学术讲座、课程设置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真谛。
同时,学院也应该注重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和团队竞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社团文化建设社团文化是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锻炼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培育平台。
各种类型的社团应该发挥自身特色、弘扬社团文化,并积极组织各类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此外,社团应该注重独立自主的运营模式,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平台。
三、体育文化建设大学生活动量较低普遍存在,而运动是保持健康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大学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也十分关键。
学校应该积极改善体育设施和设备,开设各类体育课程、比赛等活动,同时吸引和鼓励学生参加。
体育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培养学生坚毅、合作、拼搏的精神风貌,积极推广体育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校友文化建设校友文化不仅帮助大学生进行专业交流和学术探讨,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学校应该注重校友网络建设,加强校友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另外,学校也可以邀请校友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职业前景。
总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精神健康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学校应该注重综合建设和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引导学生成长为具有良好伦理品质、强健体魄、卓越才干的全面人才。
高等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设与精神教育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起着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
然而,仅仅追求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已经不再足够,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教育也愈发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设与精神教育,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神氛围和文化气息的集中体现,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校训校风、学术研究、社团活动等各个方面。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和弘扬学校精神的重要途径。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这些都应当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加以展示和传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最后,校园文化建设是打造具有较强凝聚力和吸引力的高校形象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对吸引优秀师生和资源的流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具有浓厚校园文化氛围的学校,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还能成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热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然而,目前有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学术成果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素养和学生个性的培养。
这使得大学生在专业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人际交往、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
其次,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于依赖外部资源和资本,忽视了学生和教职工的参与和主体性。
这导致了学校文化的非创造性传承和无形的组织文化建设。
最后,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于注重“形式”,忽视了文化的内涵和品质。
学校仅仅追求搭建场馆、设立纪念碑等外部项目,而对于学术研究的支持和学术环境的改善关注不够。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精神教育的相互关系校园文化建设与精神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载体,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校园环境,使学生在培养学术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培养道德情操和自我完善的意识。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的研究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对大学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的研究备受关注。
高校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不仅关系到教育质量,也涉及到社会风气的塑造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因此,如何有效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成为当代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高校应加强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家园,它承载着高校的历史传承、校训精神和学术思想。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举办艺术展览、丰富图书馆资源等方式,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
此外,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尚品质。
其次,高校应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倡导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精神文明是高校的精神家园,它关系到高校师生的价值追求、生活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高校可以组织开展面向师生的讲座、主题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提高师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同时,高校应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勤奋进取、崇尚科学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的社会栋梁。
进一步,高校应加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组织领导。
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需要高校的全面参与和支持,必须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全员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高校可以设立相关的职能部门,明确责任分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常态化、制度化。
同时,高校领导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办学理念,以身作则,引领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
此外,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推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积极融入社会,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高校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吸纳社会的优秀资源,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同时,也要注重与社会的互动,使高校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求。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当前,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精神的导向作用,使其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价值源泉和精神动力。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大学精神是高校的安身立命之本,是推动高校健康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
所谓大学精神,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史的沉淀、选择、凝聚所形成的能够体现高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个性气质、精神风貌、道德水准和文化品位,并为学校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群体意识,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大学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是高校内在共性和独特个性的集合体。
其内在共性体现在,高校作为探求学术和真理的神圣殿堂、文化创新和知识传承的基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高校人所共有的一些思想品质和价值理念。
诸如大学精神所蕴含的民主精神、科学精神、批判与包容精神以及传承与创新精神等。
这些精神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表现着大学精神的一般特质,共同构成大学精神文化的精髓。
其独特个性体现在,每一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品质和精神气质,展现了与其他学校不同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
大学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风格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承载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可分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社团文化、媒体文化等几个方面。
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大学精神作为校园精神文化中的主体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实践证明,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会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和活动载体,内化为师生一种坚强的内在精神力量,并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塑造等功能,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新时期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浅谈[摘要]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师生一致认同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随着办学硬件投入驶入快车道的同时,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也必须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形成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校园精神文化创新观念文化功能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隐形文化。
它是高校在长期的文化演化中,对各种优秀文化要素的选择、抽象和积淀,并最终成为高校师生内在精神力量的源泉。
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一所高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
一、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隐形文化。
它是高校在长期的文化演化中,对各种优秀文化要素的选择、抽象和积淀,并最终成为高校师生内在精神力量的源泉。
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一所高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
1.历史传统。
历史传统是指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体现一定的价值取向、目标认同和思维向往的一种高校校园精神。
2.人文精神。
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高校人文精神。
高校校园人文精神涉及面非常宽泛,包括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哲学的、文艺的等各个方面。
它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理想的追求;人格的模塑;操守的推崇。
高校校园文化的人文精神能促使大学生成长为心中有明确追求标准而确立操守的人,能在纷繁复杂的世态万象面前,以科学的态度分析一切,看待一切。
3.科学精神。
去伪存真、实事求是、怀疑批判、理性实证。
传承科学文化知识是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弘扬科学精神应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功能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作为高校现实的精神氛围,虽是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对学生的成长能产生潜在而强烈的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因而是一种深沉而强大的教育力量。
新时期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具有以下功能。
1.正面导向功能。
它主要表现为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
浅析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实践摘要:如何使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广大教师的行为习惯?这是当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新的一个根本问题。
如何沟通校园精神文化与社会文化,使校园精神文化更加贴近真实社会?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去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高校;精神文化;认识与实践校园精神文化是指校园的知识、思想、艺术、道德、制度及校园的风尚和作为习惯、环境、建筑等,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般文化所共有的功能。
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它们互相制约,密不可分,共同为树立良好的校风服务。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认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校风、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它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
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是进行了物质要素、制度要素、认知要素和精神要素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校园精神文化活动的创新上。
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主线,将各种校园精神文化要素贯穿起来,构成某种素质的教育面,再由各种素质教育面组合成为素质教育体,从而使整个校园精神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素质教育平台。
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认识,目的在于改变不合理的、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建立符合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关系。
怎样建立就是要从利益驱动着手,改变原有的教育资源分配方式,最终形成新型的学校教育人际关系。
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育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是教育资源分配方式决定的。
在升学教育主导下,学生的考试成绩决定着他在教育过程中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考试成绩好,就会受到老师的青睐,同学的羡慕,这样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扭曲,从而妨碍其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其一生。
如何使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广大教师的行为习惯?这是当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新的一个根本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靠什么?一是形成机制,二是制定政策,三是转变观念。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传承研究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内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校办学特色和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传承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与传承,分析其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传承是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
在高等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和具备一定领导力的社会栋梁。
因此,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应该贯穿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传承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校园精神文化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途径。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传承和弘扬校园精神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成为具备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的人才。
其次,校园精神文化有助于凝聚高校师生的共识和认同。
高校是一个知识的圣殿,校园精神文化能够帮助师生们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认同感,形成和谐、进取的师生关系,为学术研究、教学活动和学术交流提供良好的环境。
再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传承有助于提升高校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高校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是吸引优秀师生、提升学术水平的重要因素。
通过传承和建设校园精神文化,高校能够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国内外优秀师生前来学习和工作。
最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传承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和发展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保持高校的特色和优势,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校园精神文化也是高校吸引和留住优秀师生的重要因素,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
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传承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高校应树立起正确的发展理念和办学理念。
高校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争创一流、追求卓越,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其次,高校应注重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可以通过举办读书分享会、演讲比赛、艺术节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情操。
浅析“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段少婧 1310631219【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在大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作为大学建设中两个重要的方面,承担着重任,要发挥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功能,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要了解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清楚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到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的对策.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在治校理念中凝炼大学精神,在教学科研中提升大学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彰显大学精神。
一、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一)大学精神什么是大学精神?很多学者对大学精神进行过研究,也给出了相应的答案,例如唐耀华认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的稳定的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①大学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稳定不变的,而是在历史传统和当代环境中经由历届师生世代累积、共同建构、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动态精神资源.大学精神不是千人一面、僵化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建立在教育本质和办学规律等普遍共性基础上又自成风格、独树一帜的个性表达.大学精神不是异域学说、西方模式的简单翻版,而是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普遍价值指导下贴近本土、面向社会、具体可行的自觉自愿的选择,只有这样,既有精神共同性,又具精神个性的当代中国大学才能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立心明志、凝聚感召和辐射引导的使命,坚定大学的自我意识,推动自身和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②(二)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美国著名学者华勒在20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教育社会学》中提出了“学校文化”一词,这是最早作为校园文化的相关概念的提出。
我国明确提出“校园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上海交大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和同年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了“校园文化”的概念.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的对校园文化的探究,有从广义狭义的角度研究,如陈志军、浦解明、左益等认为“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及承载这些财富的载体、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狭义的校园文化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论文关键词:大学精神精神文化建设问题途径论文摘要: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中文“大学”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的翻译,universitas涵义等同于古希腊文academia,其最初意为“学生集会”或“教师集会”。
大学在初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民间和自发的:众多“爱智慧”(philosophia①)之人聚集在城邦,聘请智者为他们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为获得各自所需而组织成一种社团,即universitas。
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德国洪堡、英国纽曼等教育哲学家的深入参与下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有形的文化和社会建制都是无形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现,文化和制度离开了其内在的精神,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因此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
唯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通过践行自身办学理念,形成独特价值理念和理性追求那样一种具备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学精神,才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处,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于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学界存在多种表述,我们较倾向于此一定义:大学精神是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是给大学行为提供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
从大学最初的发展来看,其一开始就是爱智慧之人聚集一起学习关乎宇宙自然人性之事的场所,他们深具对宇宙奥秘的惊诧探索之精神和对人类命运、人性问题的深切关怀,因而我们认为大学精神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
1.人文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正是近代大学兴起之时,对人性的解放、人类的深切关怀是当时一个主旋律,大学是人文精神的代表。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注,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
从古至今,大学这种“以人为本、健全人格”和“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从未变更,大学如果缺乏人文精神,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只有躯壳没有灵魂的畸形发展的人。
正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实施完全人格教育”之主张:“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之之虑焉。
”还有梅贻琦先生坚持《大学》之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求生存发展之技能,而且要培养其为人处世之道,正是这些“不太实用”的人文学科能给予学生广博的视野、宽阔的胸怀、坚毅的意志,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最终使那些“实用”之学免于流入庸俗和浮泛;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兼涵并容,学术自由”的学术独立精神更是21世纪大学必须坚守的人文精神品格,大学与社会之间一个保持清净思维的距离应始终被保持,大学不应单纯是“象牙塔”又或“社会服务站”,大学不能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著,以烛照社会之方向。
2.科学精神。
大学要坚守自己的品行,亦要履行引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使命,在探求真理过程中就必须始终高扬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在探索科学真理和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取向,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教育凝聚的精华。
它主要包含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协作精神、批判精神和献身精神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唯书、不唯上,不为名利所累,能勇于创新,不断开拓认识,一所大学方能具备活泼的生命力,才能肩负起引领社会方向、推动现代文明发展的重任。
二、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存在之问题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但它又是无形的,因此需一些外在建制呈现出来,尤体现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而精神文化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大学的使命、校训、校风,以及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的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
目前,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时代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均给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高校均受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价值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世俗化、实用化的倾向,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1.对其地位把握有误。
在校区不断的扩展建设中,陷于追求规模和现代气息,使得新建校园建筑与整个校院的文化积淀相脱节。
大学文化独特魅力的缺失,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竞争力。
很多学校在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其实,校园文化从内在看是一种精神,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指导,它是校园人格风貌和群体意识的集中表现。
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会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普遍偏离了这一宗旨,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无法充分彰显,使得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2.低估网络时代带来的负面影响。
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领域,享有“第四媒体”之誉的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已远超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而网络媒体的出现令这种稳定格局发生了变化。
网络这种新型文化媒体所表现出的自由、开放、互动使得更多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参与文化的制造、传播,这种自由在带来平等、民主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带来无序混乱。
由于网络信息基本上难以控制和过滤,一些非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趁机欲占领思想阵地,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
目前对于网络带来的强烈冲击研究仍不够,在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做好精神文化建设上仍缺乏足够的思想和技术准备。
3.未充分调动其主力军力量,建设力度和效果不明显。
精神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它作用于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各环节,是大学文化建设及其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从参与建设的主体而言,是全校师生员工所共同创造形成的,但由于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目前高校中也弥漫着一种不健康的风气,师生员工中呈现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占据一定位置。
教师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引路人和主力军,但市场经济的影响使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岗位考核的压力又使教师单纯忙于完成工作量和撰写论文,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越来越少,从而使他们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边缘人和旁观者。
4.社会辐射作用不够突出。
大部分高校并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精神风貌,其精神文化建设的社会辐射功能并未发挥出来,只局限于校园范围内,未起到引领社会风向作用。
高校既是传承文化之所,更是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和通道,大学应是倡导正确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之重要场所,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营造的独具自身精神风貌和魅力的品格应能在社会中起到良好辐射作用,“让大学精神之光穿透围墙”。
三、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之途径1.明确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有的放矢地做好文化建设工作。
精神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应围绕精神文化这一主轴旋转。
精神文化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方方面面,不单学生文化活动、校园自然景观建设或规章制度的建设,因而可从高校自身的校训、发展定位等基础出发,切实将本校的办学理念、精神潜移默化地渗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中,如:学校的建筑物和校园规划,其风格要体现本校文化精神;一些规章制度也可以本校办学理念、校训为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文化活动做好系统指导,形成品牌特色;校风、教风、学风等均围绕自身大学精神为指南针,务求把学校的精神文化内化成每位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打造独具本校魅力的精神文化。
2.占领网络这一重要思想教育重地,充分发挥其优势面。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抢占校园网络文化阵地,是当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校园网络文化建立要以形成良好校风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规范上网行为,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要健全网络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技术设备的投入建设,加强校园网及论坛的监管工作,加入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及时对不良网络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和筛选,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3.探索激励、评价机制,发挥精神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生活在大学里的人,包括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群体、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和以优秀大学生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其中教师群体在其中处于践行办学、管理理念的地位上,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功能,是大学精神在“可见领域”的无形力量,因此探索相应的激励及评价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来,比如将对教师指导学生文化活动、科研项目纳入相应的奖励或考核制度,鼓励教师发挥其敏锐思想触角、广博的知识视野和人格魅力,积极参与至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与广大学生一起为践行自身大学精神而共同努力。
4.注重精神文化的社会辐射作用。
被称为“社会亚文化”的校园文化,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社会发展轨迹,这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问题:怎样把大学精神文化进一步推向社会,与整个社会文化同呼吸;怎样进一步发挥大学精神先进作用,以带动整个社会文化向高层次、高文明发展。
我们既要让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大胆地走向社会,与整个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又要注意保持大学某些须持有的“象牙塔”特性,进而推动整个社会文化向着健康、文明、民主的方向发展。
科学精神、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在今天或许已逐渐成为主导社会价值,很多大学也受到这种社会价值的冲击,教育也开始过度地实用化和工具化。
但回顾大学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牛津、剑桥、耶鲁、哈佛等名校能经历多个世纪仍是世界创新思想之源,帝国理工大学、东京大学等兴起只有百余年的大学能够在世界如此多的大学中出类拔萃,关键在于其坚守非功利的文化来应对时代的挑战。
因此,无论在什么时代,社会如何变迁,现代大学应该要做到在两种方向上的平衡,既保持大学作为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象牙塔圣地,又要与现代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保持大学的时代性。
正如鲍罗·舒尔所言,大学的神话是关于现实和愿望的思考,是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混合体,“大学不能无象牙塔精神的恪守者,也不能缺乏经世致用之术专攻者……如果真的完全丧失了象牙塔精神,大学求真、求知精神以及俯视众生的情怀,为尘世的名利、权势所湮没,大学就不过仅仅是一个抽离了精神的躯壳而已;当然,如果没有务实的入世求存策略,大学也会丧失自身。
这是现代大学所面临的‘两难’困境,一个择其两端都无出路的两难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