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常见疾病和症状)
- 格式:ppt
- 大小:155.50 KB
- 文档页数:44
发热的相关专业知识发热一、症状概念: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3℃,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
1. 发热的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低热 37.3—38.0℃中等热 38.1—39.0℃高热 39.1—41.0℃超高热41℃以上2. 常见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大叔天火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3)间歇热:体温正常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等。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
常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二、原因发热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内生致热原(EP)的产生并入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更进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最终引起发热。
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来自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
内生致热原(EP)来自体内的产EP细胞,其种类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6(IL-6)等。
EP作用于位于POAH的体温调节中枢,致使正、负调节介质的产生。
常见症状——发热一.【病因】1.感染性发热:1)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
2)细菌感染:如伤寒、猩红热、急性细菌性痢疾。
3)支原体感染:如肺炎支原体肺炎。
4)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恙虫病。
5)螺旋体感染: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
6)真菌感染:如放线菌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
7)寄生虫感染:如疟疾、阿米巴肝脓肿。
2.非感染性发热: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如烧伤、心肌梗死。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慢性心力衰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如中暑、脑出血。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原发性低热、夏季低热、感染性低热、生理性低热。
二.【热型】1.稽留热:体温三九到四零,恒定维持高水平。
日内波动不超一,肺炎伤寒斑疹伤。
1)概念要点:体温高达39~40℃,温差24h<1℃,持续数日或数周。
2)临床意义:大叶性肺炎、伤寒高热期和斑疹伤寒等。
2.弛张热:弛张又名败血热,温超三九以上者。
日内波动超过二,化脓风湿重结核。
1)概念要点:体温>39℃,温差24h>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2)临床意义:败血病、风湿热、化脓性炎症和重症肺结核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迅速降至常水平。
高热持续数小时,一至数天无热证。
高热无热交替现,肾盂肾炎疟疾病。
1)概念要点:高热与无热相交替,温差24h>数度,反复发作。
2)临床意义: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体温急升又急降,持续数天三九上。
高热无热各数天,规律交替又一遍。
多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11)概念要点:体温骤升达39℃以上,温差骤升骤降,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和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2)临床意义: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5.波状热:体温渐升三九上,数天渐降至正常。
持续数天又反复,反复多次见布鲁。
1)概念要点:体温缓升达39℃以上,温差缓升缓降,数天后又渐降至正常水平,如此反复多次。
发热的原因及常见疾病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症状,通常正常体温为36.5-37.5摄氏度。
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疾病引起的发热。
一、感染性疾病:1. 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流感、细菌性肺炎等。
2.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如尿路感染、附件炎、前列腺炎等。
3. 消化道感染:如胃肠炎、阑尾炎、腹腔感染等。
4.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
5. 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等。
6. 肾盂肾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肾小管和肾间质的炎症。
7.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常表现为长期低热。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1. 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常伴有持续性低热。
2. 痛风: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关节炎,也可伴有发热。
3.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如甲亢、甲减等,可出现发热症状。
三、药物反应:1. 药物过敏:某些人对药物过敏,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
2. 药物副作用:许多药物使用后都有可能引起发热反应,主要包括抗生素、抗炎药、化疗药物等。
四、其他疾病:1. 恶性肿瘤:某些癌症如淋巴瘤、白血病等可引起发热症状。
2.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过度分泌甲状腺激素可导致高热。
3. 淋巴结核:淋巴结结核感染引发的一种慢性疾病。
对于发热的治疗,首先需要找出发热的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肺炎、尿路感染等。
2. 解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用于控制发热症状,但不可滥用。
3. 抗病毒药物: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可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4. 对症治疗:根据发热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如消炎药、抗过敏药等。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预防发热的发生: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多通风等。
2. 加强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3. 合理膳食,保持饮食均衡,摄入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医学发热的名词解释医学发热是指人体在正常体温范围内(36°C-37.5°C)出现持续性体温升高的症状。
医学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可能是许多不同病因引起的。
发热通常是机体反应的一部分,它是身体对感染、炎症、过敏反应或其他病理状态的一种反应。
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维持体温稳定,使其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一旦遭遇刺激,中枢就会被激活,通过改变热产生和热散发来调节体温。
这导致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医学发热的病因可以非常多样,常见的包括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炎症性疾病(如风湿病、炎症性肠病、结缔组织病等)、肿瘤(如恶性肿瘤、淋巴瘤等)、药物反应(如抗生素过敏、药物热等)以及其他病理状态(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疾病等)。
根据发热的临床特征,可以将医学发热分为急性发热和慢性发热。
急性发热是指体温升高在1-2周内持续,通常由急性感染或短期的炎症引起。
慢性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过2周,可能由慢性感染、炎症或慢性肿瘤引起。
对于急性发热,常见的病因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胃肠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
而慢性发热的病因较复杂,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在诊断医学发热时,除了核对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外,常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疾病的原因。
这些检查可能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培养、尿常规、肿瘤标志物、抗核抗体、病毒血清学检查等。
必要时还可以进行胸部X线检查、腹部超声、MRI、CT等影像学检查。
治疗医学发热的方法主要取决于病因。
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通常会采取对症治疗,包括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休息,退烧药物,以及抗病毒药物(如果适用)。
对于细菌性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其他病因,可能需要使用免疫调节药物或其他适当的治疗方法。
总之,医学发热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能由多种病因引起。
对于发热患者,重要的是及早进行详细的评估和正确的诊断,以便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常见病因发热(fever)是邪毒内侵,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或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以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逆乱,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反映到临床的病理症候。
发热是许多发热性疾病的共有特征,一般来说,热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疾病的进退和预后,并且是验证治疗效果的标准。
常见病因(一)感染性发热1.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小儿麻痹症、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
2.细菌性感染,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心内膜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猩红热、菌痢、丹毒等。
3.支原体感染,如支原体肺炎。
4.立克次氏体感染,如斑疹伤寒、恙虫病。
5.螺旋体感染,如钩体病、回归热。
6.真菌感染,如放线菌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
7.寄生虫感染,如疟疾、急性血吸虫病、阿米巴肝病。
(二)非感染性发热1.变态反应与过敏,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
2.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
3.组织坏死与血液吸收,如急性溶血、急性心肌梗塞、内出血、肢体坏死、大面积烧伤。
4.血液病、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癌肿、肉瘤。
5.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机能亢进、重度脱水。
6.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震荡。
7.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神经官能症。
中医学认为,外邪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正衰邪盛、营卫失和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机,由“毒”致热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理因素。
所以,近年来静脉滴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治疗外感热病,显示了多相药理作用的优势。
①通过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打破了激活环节;②直接进入血液,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粒细胞激活内致热原;③中药静脉滴注可直接抑制或杀灭病原体,对抗其毒素;④能调节机体对病原体入侵所产生的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反应,使过高的体温降下来;⑤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性渗出。
临床思维应详细询问发热过程、发热类型与规律性,是否伴有寒战或出汗,并了解各系统的症状,以及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居住生活史等。
第一章常见症状症状(symptom)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体征(sign)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
这些改变有多种形式,有些只有主观才能感觉到的,如疼痛、眩晕等;有些既有主观感觉,客观检查也能发现的,如发热、黄疸、呼吸困难等;也有主观无异常感觉,是通过客观检查才发现的,如粘膜出血、罗音、杂音、肝脾大等;还有些生命现象发生了质量变化(不足或超过),如肥胖、消瘦、多尿、少尿等,需通过客观评定才能确定的。
凡此种种,广义上均可视为症状,即广义的症状,也包括了体征。
症状学(sympomatology)研究症状的识别、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是医师向思者进行疾病调查的第一步,是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主要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疾病的症状很多.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又可有某些相同的症状,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作出错误的诊断。
本章仅对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部分症状加以阐述。
第一节发热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 一37 C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
在24 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食后体温也可赂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 1 C,。
妇女在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
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发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着动态平衡。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发热病人就诊常见疾病与转诊指南发热是指人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定义为体温高于38℃。
发热是常见的症状,可以是因为感染、炎症、药物反应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在就诊发热病人时,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转诊,以便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发热病人就诊常见疾病以及转诊的指南。
一、上呼吸道感染(URTI)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热病因之一,通常由病毒引起,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大多数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在家中自行缓解,只需适当休息、饮食保健和症状缓解的药物治疗。
但以下情况应考虑转诊就医:1. 发热持续超过3天;2. 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3. 出现严重头痛或颈部僵硬;4. 高热伴有昏迷或意识障碍;5. 同时伴有咳嗽、咳痰、咳血或胸痛。
二、肺炎肺炎是肺部感染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气促、胸痛等。
对于发热病人,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尽早转诊就医:1. 发热伴有持续咳嗽、咳痰;2. 呼吸急促或气促加重;3. 胸痛加重或伴有呼吸困难;4. 高热伴有意识改变;5. 高龄、免疫功能低下或合并疾病的患者。
三、泌尿系统感染(UTI)泌尿系统感染是指细菌感染泌尿系统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
以下情况应考虑转诊就医:1. 发热持续超过2天;2. 出现血尿或尿中出现红细胞;3. 出现剧烈的腰背部疼痛;4. 高热伴有恶心、呕吐。
四、中耳炎中耳炎是指中耳部位的感染或炎症,常见于婴幼儿和儿童。
以下情况应考虑转诊就医:1. 发热持续超过2天;2. 出现剧烈的颞窝或耳廓疼痛;3. 出现剧烈的耳鸣或听力下降;4. 患者年龄小于6个月。
五、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可影响多个器官。
以下情况应考虑转诊就医:1. 发热超过2周;2. 肺部结核病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咳血;3. 出现胸闷、气促或呼吸困难;4. 高热伴有明显体重下降。
总之,在就诊发热病人时,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转诊。
生理性发热: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以出现低热。
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以有低热现象。
感染性发热常见病的分类及鉴别诊断长期发热一、肺炎球菌肺炎症状:①寒战、高热:突然寒战起病,继之高热,体温可达39℃~40℃,呈稽留热型,常伴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食量减少。
②咳嗽、咳痰:初期干咳,继而咳脓血痰,1~2天后咳铁锈色痰。
③呼吸困难:呼吸快而浅。
体征: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或消失。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①血常规:血白细胞计数(10-20)×109/L,中性粒细胞80%以上,有核左移。
②病原学检查:痰直接涂片作革兰氏染色及荚膜染色镜检,如发现典型的革兰氏染色阳性、带荚膜的双球菌或链球菌,即可初步作出病原诊断。
③胸部X线:胸部X线检查早期仅见肺纹理增粗肺内充满炎性渗出物,表现为大片炎症侵润阴影和实变影,可见支气管充气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
在消退期,X线显示炎性侵润逐渐吸收,可有片状区域吸收较快,呈现“假空洞"征,多数病历在起病3~4周后才完全消散。
二、伤寒1.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持续性高热(40~41℃)为时1~2周以上,并出现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可临床诊断为伤寒。
2.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
3.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副伤寒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急性发热感染性发热一、肾综合征出血热1、流行病学依据: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发病前2个月与鼠类和其他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式。
2、临床表现: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及肾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的名词解释病理学
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生理反应。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科学,涉及疾病的原因、机制和效应等。
在病理学中,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作为很多疾病的指示。
当人体受到感染、炎症、免疫反应、恶性肿瘤等病理性刺激时,机体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其中包括体温升高。
发热通常是由身体免疫系统的细胞释放外源性或内源性的物质,如细菌、病毒、细胞因子等,来刺激脑下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RH),从而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升高体温。
发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测量,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体温计测量腋下、口腔、直肠或额头的温度。
正常体温的范围在36.5°C至37.5°C之间,当体温超过此范围时,就可以被定义为发热。
发热的程度可以根据体温的升高程度来判断,如低热(37.6°C-38.3°C)、中度热(38.4°C-39.9°C)和高热(≥40.0°C)。
发热作为病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所患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根据发热的特点和伴随症状,医生可以进一步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以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些常见的导致发热的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结核病、肺炎等)、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和恶
性肿瘤等。
此外,有些药物和外界环境因素也可以导致发热。
总的来说,发热是病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症状,能够帮助医生迅速了解患者的病情,并指导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发热患者,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的检查是十分重要的,以便尽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