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文论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两汉文论概况(提纲)

一、汉代思想文化对文论的影响

汉代思想文化对文论有鲜明影响:

汉初重黄老之学,思想较为自由,文论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汉初,政治、经济政策宽松,与民休养生息,尊黄老之学,提倡“无为而治”。文论思想自然受其影响,主要反映了道家的观点。

贾谊肯定屈原的人格精神,但认为其在遭受打击后,可以出走他国或隐居乡野,不必自沉的观点,都体现了道家“法天贵真,随顺自然”的思想。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与《报任安书》中“发愤著书”的观点与道家愤世嫉俗的思想相一致。

中期由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政策,经学发达,文论思想受其影响。

汉武帝为巩固专制统治,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成为统治思想。儒学地位上升,儒家的《诗》《书》《易》《礼》《春秋》被尊为“五经”,政府设立“五经”博士。

经学思想成为时人的基本思想原则,“宗经”、“征圣”,依经立论成为汉代文论的基本准则和最大特色,并影响后世。

如《毛诗序》作为重要的诗学论文,主要阐述儒家的“诗教”观念。西汉扬雄肯定屈原的人格精神,但由于受经学思想影响,非议其投水沉身和作品的浪漫特征。

后汉王逸全面肯定、高度赞扬屈原及其作品,甚至把《离骚》尊之为

“经”(《离骚经序》)也是通过以《离骚》比附《诗经》来确立自己的观点的。

其次也应看到,经学的繁荣,对儒家经典的大量阐释,必定推动了文学阐释学和文论思想的发展。如汉代传诗有鲁(申培)、齐(辕固)、韩(韩婴)三家,为官立今文经学(用汉通行的隶书抄写,现仅存《韩诗外传》),另有赵毛苌所传的私学古文经学毛诗(用汉以前的篆书抄写),并流传至今。而《毛诗序》就是汉代经学影响文论的重大成果。最后,由于古、今文经学家对儒经内容的不同阐释,也形成了文论观点的差异。比较而言,今文经学文论表现出神学化倾向。如董仲舒从“天人感应”的神学论出发,提出“以类相动”,文艺能够沟通自然与社会的观点。古文经学的文论就少有神学迷信的成分。如扬雄、《毛诗序》的文论思想即是。

后期儒学的神学化(与谶纬之学合流),使文论思想陷入困境。

东汉时,刘秀靠谶纬(纬,假托天意解释经学)迷信起兵做了皇帝,于是迷信思想发展成谶纬神学,并成正宗(被尊为“秘经”)。于是文论也更具神学色彩。如《诗纬含神雾》:“诗者,天地之心。”纬书论诗,强调神、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状况使文论陷入神秘化的困境。

二、汉代文论的特点与基本内容

1、汉代文论由先秦发展而来。与之相比,其特点是:

其一、出现了如《毛诗序》、《楚辞章句序》等理论性较强的序文;

其二、是文学理论的自觉性增强,先秦主要是诗论,汉代有诗论、文论、赋论等;

其三、是文学的观念增强了。汉人已有了“文学”(一般学术著作)与“文章”(也称“文辞”,文学作品)的区别。

2、汉代文论的基本内容:

一是对《诗经》的研究。如《毛诗序》,后汉郑玄的《毛诗传笺》(对《诗经》各篇疏通说明)、《诗谱序》(对诗的性质、功能、发展和手法都有论述)等;

二是对屈原作品的研究,如刘安的《离骚传》(失传。肯定屈原及其作品)、班固的《离骚序》(批评屈原“露才扬己”)、王逸的《离骚经序》等;

三是对汉赋的研究,如司马相如(从创作者的角度,谈了赋的特点与规律,“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得之于内,不可得传与外”)、司马迁(站在批评家的角度,认为汉赋“靡丽多夸”,有形式主义倾向,但也肯定其有一定的“讽谏”作用)、班固(从站在正统的立场,从“润泽鸿业”的高度对赋进行了肯定)等对汉赋的评论。

第六讲司马迁的文论思想

1、司马迁简介

其文论思想主要表现在:其一、在《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中提出著名的“发愤著书”说;其二、在《史记》中对屈原等文学家的评论。我们主要讨论前一个观点。

2、“发愤著书”说

“发愤著书”的“愤”,即指作家“意有所郁结”的精神状态。因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借著书“述往事,思来者”,寻求同

情和理解,达到恢复心理平衡的作用。所以,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对作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心理动机的探讨和阐发。对后世的文论思想有很深的影响。从唐代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明代袁宏道的“放意”说,可以看出司马迁这一理论的影响。

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抒愤”是作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心理动力。“愤”这种心理情绪的产生往往是作家强烈的愿望受到压抑而形成的;

其二、“发愤”者往往是精神意志极其坚强、有较为诚恳的思想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孔子、屈原、司马迁,后来的李贽、徐文长等都是如此。因而其作品有较高的思想品位和艺术价值;

其三、“发愤著书”说与儒家“温柔敦厚”诗学观点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美学品格。前者具有自觉的反叛意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对读者具有激励和鼓舞作用。《史记》(84卷)《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怨”是“怨愤”,不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中和”相。“屈平疾王(怀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上官大夫)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幽思”是深思,想的很多很深,不是温吞水。所以说,屈原之“志”,可“与日月争光”。2009年5月26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