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金融危机解析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11
金融危机分析(共5则)第一篇:金融危机分析金融危机分析金融危机,顾名思义就是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等金融方面出现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价格暴跌等。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货币危机、流动性危机等类型。
下面我将分述每种危机的含义、原因、应对措施等。
债务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在国际或国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过了借款者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
比如希腊债务危机和美国的底特律债务危机等。
衡量一个主体外债清偿能力有多个指标,其中最主要的是外债清偿率指标,即一个主体在一年中外债的还本付息额占当年或上一年出口收汇额的比率。
一般情况下,这一指标应保持在20%以下,超过20%就说明外债负担过高。
严重的债务危机无论对于债务主体,还是对于债权人或债权银行,乃至整个国际国内社会,都会形成了巨大的发展压力。
在缓解或解决债务危机方面,有三项因素至关重要:一是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其内涵包括增加国际贸易制度的开放程度和降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筹资成本;二是债务国做出有力而持续的调整努力,其内涵包括促进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以及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并从根本上提高外债的使用效益;三是提供充分的外部资金流量额,扭转债务国资金向债权国倒流的趋势,这就要求发掘新的融资渠道,促进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形式。
此外债务危机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如申请破产等。
美国的底特律债务危机就是通过申请破产解决的。
银行危机一般是指一组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需要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的现象。
银行业危机产生的原因一般是由于金融机构过度涉足高风险行业,使得其负债超过了其资产的市场价值,从而引起了挤兑、资产组合转换和政府干预的情况。
因而银行危机过程中会出现不良资产比重增加、损失扩大的现象,从而导致清算、合并或重组事件增加。
从历史经济看近50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摘要:本文从历史经济角度出发,从宏观层面介绍了一种逻辑模型,以西方主导石油-美元体系货币霸权为脉络,介绍了西方资本在虚拟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通过对虚拟资产的炒作可以实现货币资本“账面价值”的增值,而不需要与物质生产相关联就又回到货币资本的特点,以及资本本身的逐利性,必然会导致资源错配形成泡沫的事实,西方资本为了解决周期性的累积会造成危机这一角度出发,分析1970年以来的五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经济危机、石油一美元体系、货币霸权、虚拟经济一、五次金融危机过程概述(一)1973年经济危机1973年12月,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上涨至11.65美元。
在一个需求螺旋萎缩的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了。
在美国,危机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在1973年12月爆发经济危机,又在1975年春或夏走出危机。
(二)1980年经济危机1979年下半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从每桶13.77美元涨到37.29美元。
油价上涨使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从而触发了经济危机。
在美国,危机历时三年左右,几经起伏,工业生产指数呈现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线。
英国于1979年7月陷入危机,于1981年5月达到最低点。
企业大量破产,失业人数猛增。
1980年8月失业率达8.3%,失业人数突破200万大关,仅次于30年代的大萧条。
物价上涨率达两位数。
由于之前西德马克不断升值,其危机最严重。
从1980年3月到1982年12月,西德的危机持续了34个月,时间之长远在其他各国之上。
为了应对危机,三年里政府的财政赤字分别达到574亿、761 亿和700亿马克,并出现巨额国际收支赤字,1980年时逆差高达286 亿马克。
上世纪末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给予我国的启示一、概览1. 金融危机定义与重要性作为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是指金融资产、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出现严重危机,导致金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现象。
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往往具有跨国、跨市场的特征,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对全球经济稳定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金融危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必然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导致生产下降、失业增加、消费减少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金融危机还会破坏国际经济秩序,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金融危机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深入理解和分析金融危机的成因、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于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维护经济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上世纪末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我国未来的金融发展和风险防范提供有益的启示。
2. 上世纪末两次金融危机的背景与概述上世纪末,世界经历了两次重大的金融危机,分别是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这两次危机不仅给当时的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9年的大萧条,其背景在于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繁荣。
这种繁荣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失衡。
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限制了社会消费的增长,而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开始大量采用分期付款和赊购制度。
这种制度的盛行使得金融市场异常繁荣,但企业的实际资金状况却并不乐观。
在这种情况下,股市的异常繁荣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泡沫,而非真实的经济增长。
当这个泡沫最终破裂时,股市的崩溃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银行破产、信贷紧缩、生产下降和失业率飙升,整个社会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萧条。
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其背景则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失控密切相关。
在21世纪初,为了刺激经济,美国政府推出了零首付贷款政策,这使得房地产市场迅速升温。
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
具体表现为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混乱和瘫痪。
1900~2008年全球发生较严重的经济危机20多次,其中最典型的经济危机有三次:1929年金融危机、1987年滞胀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
下面分别介绍其成因及解决方案:(一)1929年金融危机:本次金融危机习惯上被叫做世界经济大危机,是1929~1933年间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的、迄今涉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
一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由于市场调节的滞后性,使经营者忽视市场需求,而盲目扩大投资,造成生产过剩投资过度需求不足,造成生产过剩,从而影响了市场供求关系。
首先在美国爆发,并迅速波及资本主义世界。
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
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
应对政策措施:英美法等国主要采取加强国家干预政策;德国日本主要采取军事化政策,实施对外侵略。
其中最为出色的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首先从金融方面开始,1发行货币,授权复兴金融公司用购买银行优先股票的办法给它们提供流动资金。
2为了恢复群众对银行的信任,它规定由财政部整顿银行,并监督银行的重新开业等。
罗斯福政府维护并加强了美国金融资本的私人所有制,也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制度的管理与控制。
在农业方面采取一系列奖励措施,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
政府投资兴办公共工程,吸收大量劳动力,解决失业人员就业问题,并对失业人员进行救济。
五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及直接原因四川农业大学2010XXXX 财会10-1班苟XX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
纵观人类历史,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开始至今,已经发生了五次重大金融危机。
它们分别是:1929年的世界金融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的拉美金融危机和2008的全球金融危机。
一、1929年的世界金融危机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
即生产资料的社会化趋势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化。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使得其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
这就要求各个生产部门必须密切协作、步调一致,进而形成社会化大生产。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少数垄断资本家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他们为了无限制地追求利润,尤其是在经济繁荣时期,不断地扩大再生产。
这就势必打破平衡,引发恶性竞争,激化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也就是说是市场供需出现矛盾,导致这场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产生。
人们所能认识到的只是它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之间的矛盾。
表面上来看,生产出的产品太多,市场需求有限,产品过剩,出现滞销。
以经济大危机的首发地美国为例,首先,美国20年代的繁荣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上,少数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一方面,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20年代,国民收入的1/3为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占有;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1929年,约60%的美国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活,他们的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尚不足24%。
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
同时,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
世界历次金融危机爆发原因及其应对措施简述
1.1929年经济大萧条:
原因:泡沫经济、失衡贸易、股市暴涨、破产风险。
应对措施:采取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银行业监管加强,实行国家政策干预。
2.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市崩盘:
原因:股指期货交易疯狂、投资者恐慌。
应对措施:央行采取紧急货币政策、宣布购买股票、增加监管措施、引入机构投资者和机构投资基金。
3.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
原因:亚洲金融体系结构性问题、过度债务、投机泡沫崩溃、固定汇率体制崩溃。
应对措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援助、进行财政和金融部门、实施紧缩政策、金融机构。
原因:互联网公司市值大幅下降、投资者恐慌、金融欺诈和不道德行为暴露。
应对措施:央行降息刺激经济、加强金融监管和审计、提高会计准则和透明度。
5.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
原因:次贷危机、房地产泡沫、金融杠杆过度、信贷违约。
应对措施:政府提供财政和货币刺激、救助银行、增加监管措施、实施财政、加强国际合作。
6.2024年新冠疫情引发的经济危机:
原因: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中断、需求下降、商业活动减少。
应对措施:各国央行降息、提供资金支持、减税和支出增加、强化医疗卫生系统、重振旅游业。
总的来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多种多样,通常是由多个因素叠加产生的。
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的应对措施也相应多样化,包括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加强金融监管、提供救助和支持、进行结构性、加强国际合作等。
然而,历史上的金融危机也暴露了政府和金融机构在预防和管理危机方面的不足之处,对危机应对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0世纪末三个金融危机案比较分析及思考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
从历史进程来看,三次危机都是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
本文将从盯住固定硬币的汇率制度角度分析比较三次危机,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有所启示。
三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一)危机的背景和成因的比较分析1、危机的本质不同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货币危机。
在危机爆发前,欧共体内部僵化的汇率机制使各国在经济和财政状况上的差异并没有在其货币的汇率上体现出来,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货币政策自主权,不能根据国内经济条件随意调整利率和汇率,中央银行的干预能力有限,更主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合作性,核心国德国的货币政策主导了整个欧洲的货币政策,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
政策上的非协调一致导致一些国家的货币如马克趋于坚挺,另一些国家的货币如英镑则呈弱势。
德国政府由于东西德统一财政出现巨额赤字并担心引发通货膨胀,便提升了贴现率。
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大幅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这些弱币便受到重大冲击,最后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实行贬值。
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各国均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国际投资基金冲击下,以泰国为首的东南亚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由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没有根本利益联系,同时也希望能够亚洲快速发展,因此也不会出手援助,故而引起东南亚国家本币大幅度贬值,房市、股市严重动荡,这是典型的货币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流动性危机。
由于墨西哥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等富裕的邻国,引进外资但被外资抽取了大量利润,存在着长期的外贸逆差, 墨西哥政府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当大量的短期国际资本迅速外逃时, 引发比索大幅贬值, 墨西哥政府拿不出大量的外汇储备来支撑其比索汇率,从而引起股市和借贷市场行情的大幅下跌,进而波及全球经济, 最终酿成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独家原创: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影响比较分析回顾20世纪以来的各次重大金融危机,本轮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已经远远超过1987年美国储贷危机、80年代初的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北欧银行危机、90年代日本股市泡沫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很多官员和学者甚至将本轮危机与大萧条相提并论。
格林斯潘甚至认为美国已经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它甚至比大萧条更为严重。
一、世界历史上历次金融危机1、1637年郁金香狂热。
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
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
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
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
而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在一个市场已经明显失灵的交换体系下,政府到底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角色?2、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
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
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丶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
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
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
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3、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
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金融危机分析范文一、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国际协调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从东南亚各国开始,迅速蔓延至韩国和日本,给亚洲地区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为摆脱困境,菲律宾、泰国、印尼、韩国先后选择向其他国家和IMF、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求援。
但在危机形势下其他国家都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问题,无暇他顾。
只有IMF、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向这些国家提供了有限的援助。
IMF分别向菲律宾、泰国、印尼、韩国提供了11亿、172亿、400亿和55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性贷款。
但是按照IMF的惯例,这项总额超过1100亿美元的援助贷款后面自然都附加了极为苛刻的条件。
为了早日摆脱危机韩国政府不得不接受了IMF提出的苛刻条件,让出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以获取57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
如IMF要求韩国开放银行业、取消进口日本产品禁令、减少进口手续等。
泰国接受IMF贷款的条件也十分苛刻,根据IMF的要求泰国要减少财政支出,增加增值税,并禁止向有问题的财务及地产公司提供财政援助。
世界银行也只是为印尼、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国象征性的提供了共计80多亿美元的短期资金援助。
总体来看,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并未建立起多层面的危机应对的国际协调机制,陷入危机的各国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应对危机,并度过难关的。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国际协调为应对本次金融危机,美联储在危机管理过程中,除了自身迅速出手外,还积极呼吁世界主要国家共同联手一起应对“百年不遇”的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主要国家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普遍共识也促成了此次危机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国际协调与合作。
(一)联手降息。
为遏制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023年10月8日,美联储、加拿大央行、英格兰银行、欧洲央行、瑞士国民银行、瑞典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等全球七大主要中央银行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紧急协同降息行动。
美国降息50基点至1.50%,欧元区降息50基点至3.75%,英国降息50基点至4.50%,加拿大降息50基点至2.50%,瑞士降息50基点至2.25%,瑞典降息50基点至4.50%,中国降息27基点至3.87%。
金融危机的爆发1825年7月,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危机。
此后,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金融危机不时的光顾西方国家,对资本主义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都产生深远影响。
在关注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把视角回放到历史,去回顾一下历史上次重要的金融危机。
一、1929年―1933年金融危机的原因关于这次超级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理论界从各个方面作出解释,归结起来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凯恩斯主义的解释。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有效需求不足说”。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因为社会经济运行中产生了生产过剩,而导致生产过剩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引起的: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二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三是流动性偏向规律。
以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为基础,凯恩斯认为是美国政府的财政政策失误直接导致了此次危机。
当经济滑坡并要恶化成大萧条时,联邦政府本应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来刺激投资需求。
但是,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政策却是紧缩性的。
这些政策无疑都加剧了投资需求的下滑,加快经济危机的到来。
[1]后来凯恩斯指出,增加政府投资也只是权宜之计,只能暂时缓解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额,投资需求的加大会导致产品供给量的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
也就是说,增加投资的做法只能是饮鸩止渴。
资本主义经济始终处于一个恶性循环的周期之中。
凯恩斯不得不承认,当我们每一次通过投资的增加来取得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相等时,我们加重了使二者在明天等同的困难。
[2]2.货币主义的解释。
货币主义提出了与凯恩斯主义不同的观点,其代表人物弥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合著的《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一书中,提出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由20世纪30年代初货币供给的收缩引起。
要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就必须保持货币的供应量与货币实际需求的平衡,保持币值稳定。
第一,亚洲金融风暴(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始于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和金融体系崩溃。
此次危机引发了东南亚地区经济下滑,导致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等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度。
危机的原因包括外债积累、固定汇率政策、资本市场的不稳定和金融监管问题。
第二,俄罗斯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导致俄罗斯卢布贬值和债务违约。
危机的原因主要是俄罗斯债务问题和严重的经济问题,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和金融机构的腐败。
第三,全球金融危机(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是2024年爆发的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此次危机加剧了银行系统流动性问题,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倒闭和经济衰退。
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次贷危机暴露了全球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问题,以及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过度杠杆。
第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2024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主要涉及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的高度负债、低增长和缺乏竞争力的经济结构。
此次危机引发了欧元区的稳定问题,威胁到了整个欧洲经济。
这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如下:首先,这四次危机都起源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但危机的影响是全球性的。
它们都是由于经济和金融问题的加剧导致的,但其具体原因和特点各有不同。
其次,这四次危机都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危机爆发后,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出现动荡,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企业和家庭面临债务问题。
再次,这四次危机都揭示了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亚洲金融风暴和俄罗斯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体系脆弱性和监管不力的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则揭示了金融机构过度杠杆和风险管理不善的问题。
最后,这四次危机都促使各国和国际机构采取了行动来应对危机。
国家采取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和促进经济复苏。
国际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也提供了贷款和援助来帮助受危机影响的国家。
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摘要。
虽然美国次贷危机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深重的灾难,还有关于危机的思考。
“经济学是健忘的”,历史很容易重演。
因此,对各类危机进行比较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从这两次危机的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方面分析,讨论二者的异同点,并最终得出这两次危机对我国的启示,为我国防范金融危机提供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比较分析一、两次危机的成因比较分析1、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1)出口大幅度减少,经常项目赤字巨大。
亚洲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基本相似,同时它们的贸易结构相对单一,这就使得它们对发达国家需求的变化和贸易保护措施特别敏感。
例如1996年国际市场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大幅减少,而这些亚洲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90年代转为以出口电子产品为主,因此,泰国的出口增长率从1995年的22.15%下降到1996年的0.11%。
这对亚洲经济无疑是一次重击。
(2)“泡沫经济”也是引起这场危机的原因。
当时,亚洲经济的繁荣发展有一部分也是依靠房地产拉动的,房地产的巨额收入使得大量资金进入这个产业,房地产价格暴涨。
因此,亚洲经济工业化进程被缩短,货币化程度过高,多余的货币没有实际的劳务和商品作为依托。
(3)国际游资的参与是引起危机的重要原因。
当时,以索罗斯领导的量子基金为首的投资基金在亚洲兴风作浪,使得一部分资金从亚洲撤出,造成这些国家货币的巨大压力,成为这次危机的导火索。
2、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1)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
金融创新创造了大量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商业银行将次贷资产打包出售,并通过投资银行对其进行证券化,卖给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投资者。
这不仅使银行将资金回收,刺激了房地产行业的繁荣,还使得所有相关的金融机构串在一起,同时又由于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性,使风险不断放大。
(2)信用风险管理不严格。
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都假定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会持续增长,因此,发放贷款时就不考虑借款人的信誉。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及其原因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因美国股票市场投机过度导致股票暴跌,引发1929~933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得全美证券贬值总额达到840亿美元.危机期间,美国抽回了大量对德国的投资,通过资金链的传导作用,引发德国经济崩溃。
受累于英国在德国的大量投资,英国也被推入了金融危机的深渊.这场危机重创了全球,使得各国生产出现严重衰退。
危机爆发的原因在于:一是贫富差距加剧了借贷消费,使得消费品市场过度膨胀发展。
当借贷消费放缓并受阻时,一方面导致消费品生产减少和生产过剩,引发社会购买力不足;另一方面投资锐减,造成资本过剩.二是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看好并不反映在实体经济中,而是表现在股票市场上。
银行信用助推了股市繁荣,至1929年,道琼斯指数从75点上升至最高的363点,上涨了4。
84倍。
股市泡沫高涨加速大量资金撤出再生产部门,转向更高回报率的证券投资领域。
三是金融创新加快和金融监管不当。
危机前,美国投资者只需支付10%的保证金就可以购买股票,余额由其经纪人支付,增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金融监管部门没有对危机期间的银行倒闭采取干预措施,使得银行业出现倒闭—挤兑—倒闭的恶性循环。
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救助迟缓助推了这次危机的蔓延。
1982~1983年的拉美债务危机20世纪60年代,许多拉美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国内经济,举借了大量外债.但由于资金使用、制度约束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债务资金并没有提高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反而造成了还本付息的困难.1982年8 月,墨西哥政府宣布无力偿还到期的外债本息,请求国外银行准许延期,遭到拒绝后,墨西哥政府宣布无限期关闭外汇市场的汇兑业务,暂停偿付外债等措施,引发市场恐慌,爆发了债务危机。
随后,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也相继因债务问题陷入危机。
1危机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两次石油危机推高了国际油价,拉美国家对石油进口依赖性很强,而石油价格的上涨又会增加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二是拉美国家私人银行贷款增速很快,超过了政府和金融机构贷款的增速;短期和长期贷款结构不合理,短期贷款比重增长迅猛,而中长期贷款比重大幅下降;此外,贷款利率大多采用固定利率,增大了利率风险。
历次金融危机分析1637年郁金香狂热1720年南海泡沫1837年恐慌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
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固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1907年银行危机1929年大崩溃1987年黑色星期一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
不仅导致拉美股市的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一致程度的下跌。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2009年的次贷危机如今已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然而,“华尔街没有新事物”,综观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几次重大金融危机,1929年美国大萧条、1990年日本银行危机、北欧银行危机……均可见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子。
让我们不妨以史为鉴,通过以往几次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来为本次金融危机拨云撩雾1929-1939年美国大萧条时期20世纪90年代北欧三国银行危机背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北欧银行业的贷款比重及利息设定等都受到连串限制。
至1985年金融改革取消金融机构贷款限额管制,市场变得更为开放,但也同时造成银行间为了竞争市场占有率,而导致承做过多高风险的贷款。
1985-1989年,北欧三国(芬兰、瑞典、挪威)房价与股市表现都呈倍数成长,投机风气盛行,5年内瑞典房市上涨50%,股市则上涨超过200%。
房市股市荣景加速泡沫形成,也使私人部门借贷情形更变本加厉,加速民间消费与资本投资的快速成长。
后来政府为了对抗经济过热,1987-1992年间陆续升息,导致经济出现衰退及资产价格(特别是商用不动产)剧烈下跌,严重影响金融体系稳固及民间消费行为。
政府介入:1991年开始,北欧三国政府陆续采取不一致方式拯救市场。
∙ 1 1637年郁金香狂热∙ 2 1720年南海泡沫∙ 3 1837年恐慌∙ 4 1907年银行危机∙ 5 1929年大崩溃∙ 6 1987年黑色星期一∙7 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8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9 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10 2009年的次贷危机∙11 1929-1939年美国大萧条时期∙12 20世纪90年代北欧三国银行危机∙13 1990-2003年日本银行危机∙14 历次危机处理方式比较∙15 1907年经济危机∙16 1929年危机∙17 1973年“石油危机”∙18 上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19 1987年金融地震∙20 日本经济泡沫∙21 亚洲四小龙告急∙22 历次金融危机概览∙23 危机发生前的典型特征1637年郁金香狂热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
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
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
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
而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在一个市场已经明显失灵的交换体系下,政府到底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角色?1720年南海泡沫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
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
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丶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
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
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
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恐慌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
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1907年银行危机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首先是新闻舆论导向开始大量出现宣传新金融理念的文章。
当时有一篇保罗的文章,题目是“我们银行系统的缺点和需要”,从此保罗成为美国倡导中央银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
此后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纽约商会宣称:“除非我们拥有一个足以控制信用资源的中央银行,否则我们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而且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
”1929年大崩溃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
1922—1929年,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股灾,引发了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
1987年黑色星期一1987年,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
这便是“黑色星期一”。
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无数的人陷入了痛苦。
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
不仅导致拉美股市的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7月,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从而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香港恒生指数大跌,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
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雷曼兄弟破产、美林银行贱卖、摩根斯坦利寻求合并,美国次贷风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美国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
2009年的次贷危机如今已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然而,“华尔街没有新事物”,综观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几次重大金融危机,1929年美国大萧条、1990年日本银行危机、北欧银行危机……均可见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子。
让我们不妨以史为鉴,通过以往几次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来为本次金融危机拨云撩雾1929-1939年美国大萧条时期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始于美国。
当时随着经济通胀,市场融资炒作风气盛行,资金在房市和股市流窜。
随着美联储升息至5%,美股于1929年10月29日崩盘,道琼斯指数单日重挫23%(俗称黑色星期二)。
促使经济恶化的是美国于1930年6月17日通过法案,对3000多项进口商品课以60%的高关税,全球采取关税壁垒报复,国际贸易完全停滞。
到了1932年,全球贸易总值只剩下不到1929年的一半。
1929-1932年间,道琼斯指数下跌超过80%,修正期间长达2年8个月。
1933年,共有约5000家商业银行倒闭,另外超过6000家银行以特别股方式向RFC借钱,部分保险公司和信贷机构也通过这个机制解困。
一次大战留下的债务与赔款,迫使欧洲向美国举债,欧美经济连动性提高。
随美国经济崩盘,银行转向欧洲抽回银根,促使欧洲各国也进入萧条。
政府介入: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就任后通过《紧急银行法》,主要有两大措施,其一,于1933年3月设立房主贷款公司。
作为政府代理机构,其主要任务在于提供房主房屋贷款,避免因缴不出房贷而被迫丧失房屋所有权。
此机构提供贷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提供贷款给有房贷压力的住户。
在1933年到1936年间总共向100万个家庭,提供了为期30年的固定利率房贷;二是以折价20%方式向贷款机构购买房贷,透过发行债券和贷款机构交换账上的不良贷款,再以更优惠的方式将贷款再度贷放出去。
其二,于1932年1月设立金融重建公司。
初期由财政部提供5亿美元当作资本,并允许透过发债或是向财政部借款的方式,取得解困资金。
1933年3月随着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赋予RFC通过购买问题金融公司的优先股的方式提供资金。
RFC主要针对体质较佳的银行进行收购,同时只对在RFC设立以前就已存在的公司解困。
政策结果:在《紧急银行法》通过及罗斯福总统宣布抢救金融体系、保护房屋市场正常运作下,美股S&P500指数6个月上涨66%。
20世纪90年代北欧三国银行危机背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北欧银行业的贷款比重及利息设定等都受到连串限制。
至1985年金融改革取消金融机构贷款限额管制,市场变得更为开放,但也同时造成银行间为了竞争市场占有率,而导致承做过多高风险的贷款。
1985-1989年,北欧三国(芬兰、瑞典、挪威)房价和股市表现都呈倍数成长,投机风气盛行,5年内瑞典房市上涨50%,股市则上涨超过200%。
房市股市荣景加速泡沫形成,也使私人部门借贷情形更变本加厉,加速民间消费和资本投资的快速成长。
后来政府为了对抗经济过热,1987-1992年间陆续升息,导致经济出现衰退及资产价格(尤其是商用不动产)剧烈下跌,严重影响金融体系稳定及民间消费行为。
政府介入:1991年开始,北欧三国政府陆续采取不同方式拯救市场。
以瑞典为例,1992年底国会通过援救金融体系,并于1993年5月成立银行协助局提供协助和管理工作,主要解决措施有推行信用担保;成立特别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中央清算机构;制定实施存款保险制度。
政策结果:瑞典政府宣布于1992年9月推出广泛的信用担保措施,并于12月由国会通过140亿美元重建基金并接管Nordbanken后,银行类股上涨109%,1年后总计上涨409%。
瑞典政府相关的支出总计为92亿美元,约占当时整体GDP3.6%。
1990-2003年日本银行危机背景: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银行危机背景和美国目前的情形十分相像,都是在宽松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机制下,助长了房市(当时是商用不动产市场)的泡沫。
日本股市在1989年10月达到历史高点,其后一路下挫,至1992年8月共下跌了60%,而在商用房地产部份,则是由1991年高点连续跌了15年,直到2006年才回稳,修正幅度达70%。
在这段修正期间,伴随着资产价格持续下跌,货币供给和银行贷款的减少,以及银行不良债权的快速攀升,导致1998-1999年银行接连倒闭、2000年初知名企业如Sogo 等倒闭。
引发经济全面衰退,这些迹象和当前美国市场有不少的雷同。
政府介入:自1992年起,日本陆续推动多项公共措施或是提供资金计划,但成效有限。
1993年1月,由162家民间银行成立的共同不良债权收买机构,提出不良债权的揭露和呆账冲销指导原则,并且为出资金融机构的债权人提供担保,但亦成效不彰。
1998年10月,推出《金融再生法》,拨出约5200亿美元,且直接将资金挹注在问题金融公司,规模为历代金融危机之最。
日本政府再处理问题金融公司的主要方式有三:一是政府透过入股方式进行暂时性的融资;二是由政府指定机关予以清算;三是问题银行将营运权交给政府资助的过渡性银行处理。
另外,日本于1999年4月成立全国性的整理回收机构,除了接管住宅金融专门公司(Jusen)和破产银行的不良债权外,也向正常银行以时价收购不良债权,以尽速恢复金融机能。
政策结果:在长达10年的危机中,政府直到1998年10月才立法并成立特别机构,将资金直接注入到问题金融机构中,但其救援的效果较先前宽松货币政策,或是刺激财政方案来得直接。
市场对于救援计划的反应相当正面,日本银行类股在救援计划公布后三个月内上涨20%,一年后上涨88%。
历次危机处理方式比较几次危机的共同点,都是廉价的资金成本加上金融法规的开放,导致投资风气大盛,刺激股市和房地产价格飙涨。
而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可说是在过度的财务包装和杠杆运作下,承做高复杂度和低透明性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造成评价困难,可说是此次金融危机较之前复杂的原因。
目前市场普遍的共识,在于建立一套完整、全面、有效规范金融机构的措施。
尤其在衍生性金融商品部分,如何建立一套透明公正的评价系统,或是通过在交易所的方式进行挂牌交易,应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由前几次危机事件可以观察到,当金融危机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时,由政府出面主导的解决措施,如政策性的挹注市场资金、成立特别资产管理公司取得并保护资产价格,或发起银行资本再造方案等,是最后的解药。
另外,当政府处理的态度越明确,或是应变速度越快时,越能缩小市场震荡的阵痛期,同时社会成本的负担也会愈小。
目前美国的拯救措施与过往几次危机的处理有相似之处,如美联储透过代理银行JPMorganChase收购BearStearns(北欧、日本经验);以入股AIG方式提供贷款(日本经验);或是放宽银行拆借的担保品的范围(北欧经验);另外,近期可能直接收购问题银行的贷款或不良债权,以恢复市场信心和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