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近30年来城市化的机制分析及进程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6
利用霍尔城市演变模型探究广州郊区化发展新阶段摘要:广州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都市,是中国较早出现郊区化的城市之一。
而近十年来,随着广州城市演变及行政区划不断的调整,新时期下的郊区化发展阶段又进展如何?本文应用霍尔城市演变模型,基于对广州各区县1982-2010年人口数据分析,鉴定其城市演进阶段及郊区化程度,并结合郊区化发展原因及动力机制对该模型下不同时期的不同结果做以解析和探讨。
关键词:霍尔城市演变模型;郊区化;广州;新阶段郊区化兴起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发达国家,我国郊区化雏形是八十年代末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大连、苏州、杭州等大城市出现的。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城市建设改革,旧城更新,工业区外迁,城市边缘居住区等,逐渐由原来的向心集聚转变为离心扩散发展,郊区化趋势日渐明显。
但是随着2005年广州行政区划的调整,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的划分及新时期下郊区化判定需要重新考量,郊区化程度有待深入研究。
通过探究广州郊区化发展新阶段来更好的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具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意义。
一、模型和郊区化概念世界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彼得.霍尔(p.hall)提出的城市演变模型是认识城市发展阶段与鉴定城市郊区化的经典模型,认为城市中心区出现人口负增长是城市郊区化的典型标志。
该模型根据大都市中心区与郊区间聚集的向心力和扩散的离心力比较,把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分成5个阶段:(1)绝对集中阶段。
郊区人口向城市中心区聚集,使城市中心区人口高速增长;(2)相对集中阶段。
中心区和郊区人口同时增长,但向心聚集增长高于离心扩散增长;(3)相对分散化阶段。
郊区人口增长高于中心区,离心扩散占据主导;(4)绝对分散阶段。
中心区人口负增长,离心扩散明显;(5)流失的分散阶段。
中心区出现“空心化”,人口流向郊区及非都市区,进入严重的郊区化及逆城市化阶段。
应用霍尔的城市演变过程理论,可以通过第三阶段相对分散化和第四阶段绝对分散中中心区人口负增长来判定郊区化的前兆和初期现象,郊区化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中心区与郊区之间集聚与扩散关系发生逆转的阶段,当离心力超过了向心力,那么城市发展便进入了郊区化。
广州城市发展进程与特点广州是中国南方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国内的重要城市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中,广州以其独特的发展特点脱颖而出。
本文将详细介绍广州的城市发展进程和特点。
广州的城市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南海文明,这里是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宋代时期,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海港之一,与世界各地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
此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广州逐渐衰落。
然而,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广州得到了快速的复兴。
开放以来,广州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广州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和外贸为主,同时也有发达的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
广州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港口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数码商品集散地之一、在发展过程中,广州注重以创新为引领,已形成了以科技、文化、金融和教育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广州的城市建设进程也非常迅速。
从开放初期的简单住宅区和工业园区,到现在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城市景观,广州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城市更新和新建项目,广州成功打造了众多国际化的地标建筑,如广州塔、广州体育馆等。
同时,广州在城市规划和交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网络已得到全面发展,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广州的城市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广州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
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广州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提高居住和生活质量。
城市中有许多公园和绿地,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此外,广州也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保存了许多古建筑和古迹,还将它们与现代建筑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其次,广州注重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广州在经济发展中,不仅依靠传统制造业和外贸,还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广州的科技产业园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创新创业基地,在电子、IT、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优势。
此外,广州还发展了旅游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最后,广州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广州注意保护环境和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广州市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指农村居民逐渐迁徙到城市,成为城市居民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广州市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
本文将从城市人口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等多个角度,探讨广州市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城市人口增长广州市城镇化进程的核心是城市人口的增长。
近年来,广州市的人口规模快速增长,不仅是外来人口的流入,也包括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这种转移主要是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了农民工等劳动力进入城市。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广州市的城市面貌也在发生改变。
城市建设的需要导致了原有农田的减少,建筑物的增多,城市的规模扩大,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
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进程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
广州市加大了城市建设的力度,提升了基础设施的质量和覆盖面。
例如,交通设施方面,广州地铁的建设在城市交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人们出行更加便捷。
同时,广州市还加快了城市道路的改造和建设,缓解了交通压力。
除了交通设施,水电气供应也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广州市改善了供水设施,保障了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
同样,电力和天然气的供应也得到了提升,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三、经济发展城镇化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广州市通过城市化进程,吸引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资本投入,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首先,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城市发展,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形成,为人们带来了就业机会。
广州市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壮大使得城市化进程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其次,城市化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增加。
随着人口流入城市,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也相应增强。
这为广州市的零售业、餐饮业等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商机。
最后,城市化进程还促进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
广州市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加强了经济的互动,促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
广州市近30年来城市化的机制分析及进程特点200930250605 樊颂平 09土管6班在过去的30年里,广州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实体地域日益扩大,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
究竟广州的城市化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原因推动着广州城市化,存在着一个怎样的过程以及有着什么样的特点,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广州的城市化机制及其进程特点。
城市化机制是城市化进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运作机理及维持和完善这种动作关系的各要素构成的综合系统,它是城市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城市化的机制包括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调节机制。
研究广州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有利于加快广州的城市化进程,其内容包括:一、1、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生产力。
由表1-1可以看出,1980-1985年和1985-1990年这两个阶段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阶段,耕地分别减少了 5.7%和 5.6%,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和2005-2008年这四个阶段为耕地急速减少阶段,耕地分别减少了19.6%、10.6%、21.5%和21.5%,但是,2000-2005年这一阶段耕地却大幅增加了9.8%,究其原因是在这一阶段里,政府加大了开发未利用地的力度,实施了保护耕地的政策,导致耕地现有量的增加。
就整个社会而言,农业劳动力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仅能满足自己家庭的需求,还有剩余的农产品供给城市,虽然随着耕地的减少,粮食产量也在减少,但从图1-1中可以看出,在1985-1990年和1995-2000年这两个阶段里,广州的粮食产量有了小幅度的上升,即便粮食产量的总体趋势在减少,但可以通过交通运输将粮食运到城市里,保证城市的粮食供应量,为城市化提供了条件。
图1-1 广州市1980-2009年粮食产量20406080100120140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09年份产量2、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一)人民生活广州改革开放30年,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消费商品不断升级换代。
改革开放之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人们津津乐道、孜孜追求的“三大件”。
进入80年代,“三大件”变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后来变为空调、组合音响、录像机。
90年代中后期,家用电器发展迅速,品种越来越多,商品功能完善和替代率很快,人们不再提“三大件”了。
目前,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组合音响、DVD、移动电话、个人电脑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寻常之物,家庭影院、各种数码产品甚至汽车等也纷纷进入百姓家庭。
文化娱乐消费也逐年升温。
抓好市委、市政府“66条”惠民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的投入,确保当年财政超收的80%以上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不断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惠民66条”实施以来,全市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已全部实行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全市12个区、县均建立了文化馆,文化站遍布163个街(镇、管理区),100%达标;拥有1500多支基层业余文艺队伍,516个文化广场,每年开展文艺展演3000场(次)以上。
广州还提出了打造“15分钟社区文化圈”的公共文化建设规划:让市民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能到达一个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街(镇)有综合文化站、居委会(村委会)有文化活动室。
学校体育场所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全市1000多所中小学校向社会开放,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开放率超过95%。
加快平安和谐社区建设。
规范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能,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活动,推进科技、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工作。
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旧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
努力建设“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平安和谐社区。
(二)劳动就业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在劳动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加就业。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1-0013-06改革开放3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许学强,李郇(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广东广州510275)摘要:改革开放30年见证了珠江三角洲瞩目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成就。
农村城镇化是珠三角在当时全国展现的一种全新城镇化现象,其中,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是农村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对外开放是农村城镇化的加速器,而国家执行的有关政策,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关键的激励因素。
在这30年之间,珠三角城镇化的空间模式从“小集聚,大分散”向“大集聚,小分散”的格局演变,城镇空间演变的动力也由原有的外商直接投资向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转变。
展望珠三角的未来,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是珠江三角洲的必然趋势,同时珠港合作格局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广州和香港两大城市为核心的环珠江口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必将以全新姿态崛起于世界地理版图之上。
关键词:城镇化;外资;城市区域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1978年以来,珠江三角洲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缔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1980年,珠江三角洲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16.32亿元,占全省总量的47%,到2006年,经济总量占广东省的比例增加到81.73%,但相对的,其土地面积和人口仅占全省的23.1%和46.4%。
同期,这个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43%,常住人口仅占全国3.28%的地区,创造出了全国10.3%的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6.7%,高出全国5.6个百分点。
与经济奇迹相对应的是珠三角城镇化的奇迹。
2006年,珠三角的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6.26%,增长到了79.6%,远远高出全国城镇化率35.7个百分点。
到2006年底,珠三角外来人口数达到了约2400万人,建制镇数量346个,人口密度达到1039人/km 2,成为我国城镇密度最大、经济要素聚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①,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之一。
目录一、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二、广州城市发展现状 4三、广州城市发展问题与对策及建议 4四、对广州城市发展的思考 6 参考文献 6浅析广州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 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 高,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 本文回顾广州城市发展历史, 通过探索广州城市发展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研究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并提出相关建议, 对城市发展做出更全面的 思考。
关键词: 城市发展 存在问题 原因 对策与建议 广州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 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目前,广州 城市化率已达 83.8%,按照世界城市化发展阶段理论,广州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第三阶 段(城市化率超过 70%)即完善提升阶段。
然而,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日益突出, 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等, 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 均要求广州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深入分析广州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探索解决对策, 对未来的城市发展做出合理思考是 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一、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1、广州城市发展第一次升级:南越国建立赵佗为古南越国第一任帝王, 时任龙川县令。
龙川古城经过赵佗的治理, 一直以来成 为粤东北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
而南越国是岭南第一个封建割据政权, 推行郡县 制,推广铁器和农耕,发展海上交通贸易,促进了汉族和南越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 并使汉文化和汉字得以传入岭南地区,改变了岭南落后的文化状况。
2、广州城市发展第二次升级: 一口通商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 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又叫“洋行” 或“洋货行”,旧址在今广州文化 公园、十三行路一带。
乾隆二十 二年(1757 年) ,清政府一道圣旨, 广州成为全国惟一海上对外贸易 口岸,史称“一口通商” 。
从此, 随着十三行进出口的贸易额节节 增长,广州成为清代对外贸易中 广州城市发展进程与特点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 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 本文回顾广州城市发展历史,通过探索广州城市发展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并提出相关建议,对 城市发展做出更全面的思考。
中国城市化进程评价一.城市化现状特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化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这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动力呈现出公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足鼎立的动力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只有单一的公有经济成分。
即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和集体两种经济形式。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公经济快速崛起,即除公有经济之外其他所有经济形式,包括民营和外资两大类。
经济成分趋向于多元化。
然而,公有经济的步伐却相对放慢了。
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公有经济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
民营经济是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除公有和外资之外所有其他经济形式。
同时,外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外资经济是指由境外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两种形式。
因此可以说,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动力结构为:公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外资经济为辅助,三者大体上成鼎立之势。
这样的动力结构,就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条件。
(二)城市化模式演变成计划、市场和外向三种模式并存的格局城市化动力成分和动力结构的发展与变化,自然会带来动力机制和模式的演变。
计划经济时期,在公有经济基础上,城市化形成了计划机制和模式。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民营经济基础上,又出现了市场机制和模式。
同时,随着外向经济的发展,在外资经济的基础上,还形成了外向机制和模式。
从总体上说,这样的模式结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兼顾了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三)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动力结构、机制和模式的优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不足500万人。
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步伐显著加快。
20世纪80年代,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人以上,到90年代又增长到1500万人以上。
广东省城市化发展分析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本文通过探讨广东省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建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揭示了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同时,通过引入不同层次的比较,从广东省内不同区域的对比、中国发达省份的对比以及世界发达国家的对比等三方面对广东省城市化建设中的不足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说明,得出进一步中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是广东省未来城市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的结论。
标签:广东省;经济发展;城市化;国际对比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之一,自改革开放后开始了其崛起的步伐。
从1989年广东省以1381.39亿的GDP总量反超江苏成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一直保持至今。
至2000年,广东省GDP突破万亿,成为了全国第一个突破万亿大关的省份,按照当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计算,广东省当年GDP接近1300亿美元。
与此同时,广东省对江苏和山东的优势也首次扩大到了2000亿以上。
2010年,广东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45472.83亿元,同比增长12.2%,人均GDP也折合接近7000美元,基本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广东省高速的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随着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二三产业逐渐成为了地区生产总值的主要支柱,为地区生产总值的飞速发展做了卓越的贡献。
改革开放带来了人口和资金的集聚,使得人口红利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强力助推剂。
这些都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也为日后广东省经济不断的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要素保证。
不断聚集的资金和人口使得广东省很快成为引领全国,走在最前端的工业大省之一。
而在改革开放最早期,通过模仿和资金的大量注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三大产业率先得到飞速的发展,成为广东省的传统支柱产业。
一直以来,这三大产业始终保持着稳步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更加适宜竞争的市场,广东省逐步推进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化工等三大新兴支柱产业的发展,使之逐渐代替老三大产业,成为新的发展核心。
浅论广州的历史沿革及治所变迁广州位于广东省中部低地,为东江、西江、北江交汇处,珠江三角洲北缘。
背倚越秀山和白云山,濒临中国南海。
多丘陵山地、冲积平原,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广州城市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洲南尽水浮天”。
在倚峰傍水的条件下,广州城的兴起较早。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亦有其发展的独特点,现沿时间轴追朔广州的历史沿革及对应时期的治所变迁。
广州城起源及秦汉发展时期关于广州城的起源问题,历来众说纷纭。
相传在周夷工八年(公元前862年)时,番禺为楚之藩属,己有“楚庭”之设。
周叔王时(公元前314年以后),越相公师隅受命督建“南武城”。
然这些名称在晋以后的文献中才出现,且只见于古籍记载,并没有相应的考古文字资料与其相证,以进行二重论证证明,其年代久远,已无从查考。
目前较可靠的记载,也是学者公认的共识为番禺建城。
《史记》载:“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
系为记载秦汉年间,任嚣所筑番禺城,任嚣云“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后人亦称番禺城为任嚣城、赵佗城。
由而,把番禺城定为广州建城之始,已成为学界共识。
从此时开始的广州古城墙演进,通过古籍记载,可知:“任嚣城”是广州建城的第一个城名,应建于秦平岭南并在此建南海郡之时。
《南海百咏》载:“任嚣城,番禺杂志云,在今城东二百步,小城也。
始嚣所理,后呼东城,今为盐仓,即旧番禺县也。
以今考之,东城即其地”。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赵佗城约位于甘溪下游东西两侧,即东至今芳草街附近,西到华宁里,南临西湖路,北界越华路,面积约0.3平方公里。
南越都城的建设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
南越王赵佗虽向外对汉臣服,为其藩属国,但对内建立帝都,称南越武帝,国都位于番禺,及此时期的治所为番禺。
这使广州第一次成为附有帝都性质的城市。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一)人民生活广州改革开放30年,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消费商品不断升级换代。
改革开放之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人们津津乐道、孜孜追求的“三大件”。
进入80年代,“三大件”变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后来变为空调、组合音响、录像机。
90年代中后期,家用电器发展迅速,品种越来越多,商品功能完善和替代率很快,人们不再提“三大件”了。
目前,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组合音响、DVD、移动电话、个人电脑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寻常之物,家庭影院、各种数码产品甚至汽车等也纷纷进入百姓家庭。
文化娱乐消费也逐年升温。
抓好市委、市政府“66条”惠民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的投入,确保当年财政超收的80%以上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不断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惠民66条”实施以来,全市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已全部实行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全市12个区、县均建立了文化馆,文化站遍布163个街(镇、管理区),100%达标;拥有1500多支基层业余文艺队伍,516个文化广场,每年开展文艺展演3000场(次)以上。
广州还提出了打造“15分钟社区文化圈”的公共文化建设规划:让市民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能到达一个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街(镇)有综合文化站、居委会(村委会)有文化活动室。
学校体育场所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全市1000多所中小学校向社会开放,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开放率超过95%。
加快平安和谐社区建设。
规范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能,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活动,推进科技、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工作。
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旧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
努力建设“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平安和谐社区。
(二)劳动就业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在劳动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加就业。
{ 看中国 }中国发展面临两大基本挑战牛文元谈到,传统的城市化走进了一个不能自拔的怪圈。
在此形势下,既要吸取传统城市化的优势,又要避免传统城市化形成的弊端,新型城市化战略的应运而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推动发展的一个车轮从传统工业化转变成为新型工业化,另一个车轮也必须从传统城市化转变成为‘新型城市化’,才能担当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他认为,中国发展面临着两大基本挑战:一是如何突破增长停滞魔咒,二是如何克服中等收入陷阱。
“前者要求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后者要求寻找社会公平的新模式。
两者都要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什么是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呢?牛文元认为,必须回答六大问题:1.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2.新型城市化与传统城市化全面比较。
3.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
4.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是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5.新型城市化的标志是统筹城乡发展。
6.实现区域全覆盖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 说问题 }城乡分离和差异影响发展与和谐“新型城市化是化解中国深层次矛盾的必然选择。
”牛文元进一步阐释,城市理论研究指出:“实现城市化的高级演化形态与最优空间充填,必须选择以区域为基底,实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城乡发展,走创新发展的新型城市化之路。
”他谈到,截至2007年,中国有330万个自然村,有62万个行政村,有3.7万个乡镇,有2.1万个建制镇,有2600多个县(市)级单位,有80717个社区和660多个各级城市。
世界发展的历程表明,中国目前正好对应着“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瓶颈约束期,表现为“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效率与公平需要调整和重建”的关键时期。
“传统的城市化造成的城乡分离、城际分离,目前已经明显地影响到社会的公平正义,这对全面达到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和建设和谐社会,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如何走出这个困境,已经成为当前化解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所在。
而新型城市化战略将是破解整体发展瓶颈的有效选择。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一)人民生活广州改革开放30年,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消费商品不断升级换代。
改革开放之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人们津津乐道、孜孜追求的“三大件”。
进入80年代,“三大件”变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后来变为空调、组合音响、录像机。
90年代中后期,家用电器发展迅速,品种越来越多,商品功能完善和替代率很快,人们不再提“三大件”了。
目前,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组合音响、DVD、移动电话、个人电脑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寻常之物,家庭影院、各种数码产品甚至汽车等也纷纷进入百姓家庭。
文化娱乐消费也逐年升温。
抓好市委、市政府“66条”惠民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的投入,确保当年财政超收的80%以上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不断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惠民66条”实施以来,全市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已全部实行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全市12个区、县均建立了文化馆,文化站遍布163个街(镇、管理区),100%达标;拥有1500多支基层业余文艺队伍,516个文化广场,每年开展文艺展演3000场(次)以上。
广州还提出了打造“15分钟社区文化圈”的公共文化建设规划:让市民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能到达一个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街(镇)有综合文化站、居委会(村委会)有文化活动室。
学校体育场所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全市1000多所中小学校向社会开放,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开放率超过95%。
加快平安和谐社区建设。
规范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能,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活动,推进科技、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工作。
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旧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
努力建设“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平安和谐社区。
(二)劳动就业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在劳动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加就业。
广州市近30年来城市化的机制分析及进程特点
200930250605 樊颂平 09土管6班
在过去的30年里,广州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实体地域日益扩大,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
究竟广州的城市化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原因推动着广州城市化,存在着一个怎样的过程以及有着什么样的特点,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广州的城市化机制及其进程特点。
城市化机制是城市化进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运作机理及维持和完善这种动作关系的各要素构成的综合系统,它是城市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城市化的机制包括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调节机制。
研究广州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有利于加快广州的城市化进程,其内容包括:
一、1、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生产力。
由表1-1可以看出,1980-1985年和1985-1990年这两个阶段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阶段,耕地分别减少了 5.7%和 5.6%,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和2005-2008年这四个阶段为耕地急速减少阶段,耕地分别减少了19.6%、10.6%、21.5%和21.5%,但是,2000-2005年这一阶段耕地却大幅增加了9.8%,究其原因是在这一阶段里,政府加大了开发未利用地的力度,实施了保护耕地的政策,导致耕地现有量的增加。
就整个社会而言,农业劳动力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仅能满足自己家庭的需求,还有剩余的农产品供给城市,虽然随着耕地的减少,粮食产量也在减少,但从图1-1中可以看出,在1985-1990年和1995-2000年这两个阶段里,广州的粮食产量有了小幅度的上升,即便粮食产量的总体趋势在减少,但可以通过交通运输将粮食运到城市里,保证城市的粮食供应量,为城市化提供了条件。
图1-1 广州市1980-2009年粮食产量
20406080100120140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9
年份
产量
2、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
广州处在珠江三角洲,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十分适合农业的发展,而城市一般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兴起,是因为粮食的剩余刺激人口劳动结构发生变化。
由图1-2可以看出,从1980-2008年,广州的农业从业人口逐年持续减少,1980-1990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口缓慢增长,但在1990-2008年间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纵观1980-2008年这29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急速增长,其增长速率在2008年达到最大。
二三产业为农业提供新工具和新技术等,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农业可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剩余粮食和剩余劳动人口,使城市化得到发展。
图1-2 广州1980-2008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口
500000
1000000150000020000002500000300000035000004000000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08年份
人
二、前期第二产业推进城市化,后期第三产业推进城市化。
从表2-1可以知道,总体来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持续减少,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持续增加。
1980-1990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所占总产值的比例大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总产值的比例,因此可以得出在1980-1995年里,第二产业推进广州城市化进程。
再看1990年以来,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总产值的比例已经超过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总产值的比例了,且两者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到2008年,两者已经相差20.1%了,很明显地可以看出,1995年以来,第三产业正快速推进广州城市化的进程。
表2-1
三、比较利益的驱动。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的集聚地,是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口集中的地方。
农业是一个利益较低的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受一些制约和阻碍。
相反,第二、第三产业的利益则相对大得多,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城市成为二三产业集聚的地方。
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等都会转型,非农人口流向城市,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化的传导机制,是指城市化在推进过程中是一个不平衡的连续的动态过程。
城市化总是最先发生在具有比较优势和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迅速形成中心地,并逐渐扩大。
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部,河网密布,地势平坦,靠近我国东南沿岸,毗邻港澳,交通发达,与周边地区信息交流密切,这就使得广州相对广东其他地方来说更具有优势,因而成为了广东的省会。
城市为居住在它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商品和综合服务,粮食由城市外围地区提供,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该地区影响力最大的服务中心,向它所辐射的范围地区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城市凭借其有利的区位对经济和人口有着强大的拉力,广州也是如此。
城市化的调节机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机理,主要以市场调节为主,而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主要由市场调节。
影响城乡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就业机会、生活水平质量、文化教育机会等,以下就预期收入差异结合图2-1展开论述。
由图2-1可以看出,自1980年以来,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每年都在上涨,但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缓慢,而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城乡人口流动过程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差异作出的反映,但是预期的差异是由实际城乡工资差异和就业机会获得的概率共同决定的,因此,实际收入差异是人口迁移的必要条件。
另外,城市为外来人口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还有更好的教育文化机会等,这些因素也为城乡人口迁移提供了条件。
图2-1
5000
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08
年份
元
伴随着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广州的城市化开始了新的进程。
表3-1是广州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从中可以发现广州城市化水平在1980年就已经达到45.5%,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1980-1995年为乡村城市化时期,城市化水平在持续缓慢地提高,其中增幅最大的在1980-1985年之间,但也只有1.6%。
1995年以后,广州处在快速城市化时期,其中增幅最大的在2000-2005年之间,有着24.5%的增幅!广州的城市化水平在2005年达到了81.8%,由于在这一时期广州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一个高峰,后面的城市化速度也就慢下来了,即便如此,广州城市化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表3-1 广州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广州在城市化过程中有着自身的特点。
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
表4-1中的数据表明,1980年广州的就业非农化水平为59.8%,城市化水平为45.5%,两者之间差了14.3%,后来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就业非农化水平的速度快于城市化的速度,两者之间的差距扩大到1995年的26.6%,此后,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小,总的来说,广州非农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基本相适应,也就表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
表4-1 广州就业非农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比较
2、城市规模的扩大。
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从图3-1可以知道,1980年至今,广州城镇人口呈每年递增的趋势,在2000-2005年间增幅达到最大,而且人口还在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
我们知道,城市人口的扩大必然会使城市实体地域扩大,这样城市就会向外延扩展,使城市的规模变得更大。
图3-1 广州城镇人口变化图
1000000
2000000300000040000005000000600000070000001980
1985
19901995200020052008年份
人
3、区际城市化水平差异显著。
广州市包括10区2市,处于城市中心的天河区、越秀区等地区主要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产业多样化,建筑密度高,人口高度集中,生活水平和质量相对较高,城市化水平十分高。
相反,距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南沙区和番禺区南部等地区,与城市中心联系不够密切,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农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由此可见,同在广州,但区际城市化水平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4、郊区化、郊区城市化、再城市化进程显现。
表5-1的数据显示,在1982-1990年,三个圈层人口都在增加,但近郊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到了1990-2000年,中心区人口平均每年减少0.64%,近郊区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了8.87%,远郊区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了3.25%。
中心区生活环境变差,生活质量下降等因素导致广州郊区化开始扩张。
近郊区与中心区联系密切,受中心区的功能影响较大,人口也在集聚当中,此时广州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一同进行。
到了2000-2008年,广州经济并没有衰退,但中心区的人口却有所回升,近郊区人口继续增加,远郊区人口有所下降,显现了再城市化的特点。
表5-1
通过对广州市近30年来城市化的机制、进程及特点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广州城市化的动因及其变化趋势。
在过去的30年里,广州的城市化水平每年都有所提高,到现在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今后,广州应该遵循城市化规律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城市的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城市布局,继续推进城市化,为未来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