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2篇
- 格式:docx
- 大小:27.05 KB
- 文档页数:10
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媒介变迁与现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摘要:媒介作为外部生存背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渗透和影响是不能回避的,现代文学的自身塑造和构建首先即是从报章开始。
媒介既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精神的,在作为载体和中介之外,有其主体性,传递讯息的同时也在努力塑造并呈现自身形象。
由此,它的形态及变迁关涉到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接受之调整变通。
报章、广播、影视及网络等大众传媒的相继兴起,于文学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语境和共生现象,在媒介的冲击和推力下,需要对文学的存在加以深度思考。
关键词:媒介;形态;现当代文学;关系“大众传媒在建构国民意识、制造时尚、影响思想潮流的同时,也在建造我们的‘现代文学’”[1]103,媒介作为外部生存背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渗透和影响是不能回避的,现代文学的自身塑造和构建首先即是从报章开始,“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
媒介既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精神的,“现代传媒(媒介)具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的文化形态”[2]73,在作为载体和中介之外,本身就带有信息,有其主体性,传递讯息的同时也在努力塑造并呈现自身形象,由此,它的形态及其变迁关涉到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接受之调整变通。
报章、广播、影视以及当下最具关注度的“数字化”新媒介———网络等大众传媒的相继兴起,于文学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语境和共生现象,构成了现当代文学存在的“场”。
媒介以其特有的强大冲击和推力促使着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及文学生产/传播方式、作家身份和读者/受众心态等的改变,因此,对现当代文学的存在状态(整体风貌与未来走向等)需要加以关注和探讨。
一、报章印刷与新文学构建晚清与“五四”前后,民族先觉者们为寻求社会变革而触动文化并带来文化机制的变化,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最坚实有力的组成部分,并促成新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断裂。
在网络和广播、影视缺席的时代,报刊杂志处在最前沿,是文学作品传播的重要媒介形式,它们催生、哺育了新文学,并在一定程度与意义上决定了新文学后来的发展/走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文2篇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文一:我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教育越来越大众化,本科阶段更强调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其基本目标由精英式的“专才”培养转型为拥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通才”培养,同时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使大学本科教学面临教学目标、教学容与教学方法的调整。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师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必设的专业,同样应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接轨。
一、明确教学的总体思路就农业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其中对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培养要求: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和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与沟通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本专业方向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具备调查研究和协调组织的能力,能适应相邻专业和相近专业的实际工作等。
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既强调专业素质,又强调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目的、教学容和方式、教学过程方面都应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接轨。
此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以与写作能力,由此在教材选择、课时分配和教学方式上都与此目标相符。
在教材上选用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此教材学理性强,文学史的线索清晰明了,授课就依教材的框架进行,对作品的分析教师自行补充,这是教材未展开而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部分,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在课时分配上,明确突出作家作品的教学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思路,作家作品的讲授占60-70%,而文学运动、文艺思潮、社团流派、文体发展等容占30-40%。
在对具体文本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概括重要作家的创作特色与艺术风格。
温儒敏先生在十多年前谈与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改革时,就已明确提出要“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注意结合学生阅读印象和问题来分析作品,侧重发掘与培育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力和分析评判能力”。
现代文学论文优秀范本文学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艺术产物,其不仅融合了诸多文学家们的先进思想,也把许许多多文字语言内涵融入到作品中,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作品题材。
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现代文学论文优秀范本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现代文学论文优秀范本篇1浅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愁1 中国现代文学乡愁的特点和释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乡愁始终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
乡愁本身蕴涵着强烈的怀旧情绪,乡愁意识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普遍性情绪体验和自然的心理机制。
乡愁是心理学的概念,是个地理和距离概念,是个时间的概念,离故乡愈远时间愈久乡愁就会愈浓重强烈,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就更加淋漓尽致。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乡愁,在内容和对象往往是记忆中昨日的人与事。
中国现代文学乡愁还是个文化的概念,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清醒和理性的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乡愁特点和释义,作出正确的应对和选择,因为中国现代乡愁文学是文学主题中蕴含深情的文学题材。
1 乡愁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反映乡愁文化是在情感深处标识一种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而不仅仅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乡愁在中国现代文化作品的各方面都有所反映。
诗歌在表达乡愁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20世纪初期,一些从国外归来的诗人,在其创作的乡愁作品中,在民族文化的方向上有主要表现,力图以自己的努力创作出能使人产生情感共鸣的优秀乡愁文学作品。
他们在文学创作理念上已经具有一种超越当时普遍存在的冷静乡愁,在风格和形式上破旧立新,其表达的乡愁文学显然属于上层境界了。
另一方面,乡愁在小说和散文的文学创作中都有不少反映。
乡愁的文学形式,以其特有的特点和方式,表达出真实的情感。
2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愁家园乡愁是中国现代文学审美语境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也是一种具有个人化特征情感的表达形式。
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现代语境中的乡愁就更多呈现了怀旧的感情色彩。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愁家园,离不开时代与空间置换的影响,离不开中国文人对乡土传统与时代变迁所进行的深邃审视和长期追问。
现当代文学论文参考范例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运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和形式来表达中国现当代的思想感情的文学。
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古典文学在之前造成的的文学封闭和隔绝的现象,能够将文学在内容和表达感情方面与中国当代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现当代文学论文参考范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现当代文学论文参考范例篇1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目前,我国具有很多出色的当代作家,怎样才能将我国优秀的现当代作品向外译介,使我国的作家走出国门,使我国的文学能够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将是我国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不足之处第一,英译作品的国外影响力比较小。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翻译家、作家总会翻译大量的外国文学著作,,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拿来主义,但是在这期间,我国翻译家将本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并将其推出过门的却少之又少,和国外译作相比,不管是从量上还是质上,我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力都是不高的。
对我们来说,很多外国作品、外国作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很多外国读者对中国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家了解的却不多。
第二,译文的翻译质量良莠不齐。
一般而言,很多名著都是在名译的作用下产生的。
经过著名翻译家叶君健、朱生豪等对罗曼罗兰、安徒生、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作品的翻译,我国读者对这些西方作家都是非常熟悉的。
但是,我国很多的中译英翻译者们,因为本身的英语基础比较差,导致翻译水平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由于翻译问题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我国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如果我国对我国优秀作品的翻译不到位,就会出现很多不良后果,轻则使外国读者在理解上出现偏差,使文学作品远远偏离文学译介的标准,重则损害国家民族的文化形象。
对于汉学家来说,因为他们并不是非常熟悉我国各种民俗风情,所以在译文中出现一些错误也是避免不了的。
在Recollections of West Hunan 中一共有11篇沈从文的作品,由于翻译作者对在二三十年代的湘西情况、湘西的方言并不是非常熟悉,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一些在理解上的错误。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以“文”为点,解读经典众多的“文”形成了特定的“史”,因此,以“文”为点进入文学史,是学好文学史的关键,也是让文学课堂富有生气的方法之一。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外国的文学教学始终都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解读,古代文学中的“批注法”与“点评法”可以证明文本学习的重要性。
20世纪20至50年月在英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批判”派也强调文本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
文学的感性及其人文关怀都是在详细的作品中体现的,同学的文学修养及其力量的培育也是在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中形成的。
因此,解读经典既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学“史”的学问点,也是更好地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的保证。
不能为了学问的积累而忽视了同学发散思维力量的培育。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是培育同学对文学作品的爱好。
目前,由于网络、影视等媒体的发达,纸质文本的阅读受到很大的冲击,同学阅读量不足和同学不爱读是如今文学课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先选择同学爱读的还是选择文学“史”爱选的,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
假如同学之爱与文学“史”之爱存在着很大的跨度,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行“过渡法”,也就是说在两者之间建一座可以走向彼此的桥。
先让同学列出自己喜爱的作家与读过的文学作品,以便对同学的观赏趣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读时,查找两者的相像点。
比如说“十七年文学”中的《林海雪原》,现在的90后高校生很难宁静地读完这部“红色经典”,也不情愿读。
但他们对“英雄传奇”类的网络小说和网络嬉戏很感爱好,因此,先从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谈起,谈报恩与报仇的观念,谈传统观念上英雄人物的形象,或是张飞、武松式的粗豪英雄,或是诸葛亮式的儒将。
逐步引出《林海雪原》中的“英雄形象”———少剑波,然后再分析这部作品,论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及影响。
有关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推荐文章现代文学研究本科论文范文热度: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热度:现代文学的论文范文发表热度:现代文学研究本科毕业论文热度:浅谈现代文学本科生论文热度:现代文学从诞生到现在,与现代媒介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一种互动共生、共同成长的态势,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代文学改编热”以来,许多现代文学经典都被搬上了荧幕,但笔者也注意到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一改编趋势逐渐变缓。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篇一在中日抗战后60年中,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思考并研究在这期间中国对中日文学比较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显得意义重大。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国学者对日本文学以及中日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了解。
日本现代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和西方文学之间的媒介,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两国的现代文学也有着相同和相似性。
正是由于中日两国的社会环境和国家的立场不同,使得推动中日现代文学的发展的动力来源不同。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动力是文学外部的社会政治,日本现代文学的动力则主要是文学内部的矛盾运动。
两国作家的文学立场和高度不同,使得中日现代文学在与共同之处之外多了些许不同的特质。
综上,中日文学是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日本现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多是外在的,局部的,短暂的却不是本质的。
进行对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的思考能够深入了解两国的文学,文化背景。
前言:中日现代文学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它们历经了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吸取了外国文化,将本国的古代文学加以创新,在新旧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中日文学的碰撞与交融,伴随学者对文学的使命感,对人性的追求,对自身的剖析与批评,深刻了解中日现代文学,体会并剖析中日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感受现代文学本质的相通与差异。
一、现代文学定义及本质现代文学是国家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的某些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对现代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新的文学体裁,创造新的文学内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篇)1.探讨白先勇小说的创伤叙事2. 探讨汪曾祺作品中的中华人文精神3. 浅析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探讨白先勇小说的创伤叙事一、白先勇的创伤经历(一)年幼多病:“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白先勇出生于贵族之家,父亲白崇禧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母亲马佩璋是官家大小姐。
贵族的血统和优裕的生活本该注定着他人生的一帆风顺、无忧无虑。
可是,年纪轻轻的白先勇却患上了肺病。
在那个谈痨色变的年代,白先勇被单独隔离在一幢小房子里,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养病,偷偷窥探外面的欢声笑语。
白先勇自己回忆这段生活时,感伤地写道:我在山坡的小屋里,悄悄掀起窗帘,窥见园中大千世界,一片繁华,自己的哥姊,堂表弟兄,也穿插其间,个个喜气洋洋。
一霎时,一阵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兜上心头,禁不住痛哭起来。
①繁华与孤寂的强烈反差,使得白先勇年幼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感。
虽说这时他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仍停留在混沌的阶段,但这段生病的创伤经历便使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了雏形。
(二)历史动荡:历史沧桑感白先勇出生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爆发,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接着又是四年国共内战。
他的童年便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度过的。
白先勇随同母亲在广西老家,躲空袭、跑防空洞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湘桂大撤退和国共内战爆发后,白先勇举家迁移,辗转各地,先后在重庆、南京、上海、香港等地居住。
白先勇回忆时说:我重回“人间”之后,就碰到一连串的动乱,随着家人的迁徙,从上海到广州到香港再到台湾。
你知道,青少年每到一个新环境,总会产生适应的问题。
而且当时我在语言上也不适应,一下子是上海话,一下子是广东话,一下子是台湾话,令我更感觉无所适从,到处都自觉outofplace。
276动荡不安的时局和“逃亡”式的生活对白先勇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创伤,在被遗弃感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历史沧桑感和不安定感。
在大陆的时候,白崇禧得势,白氏家族力量雄厚。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运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和形式来表达中国现当代的思想感情的文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现当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一:我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一、现当代文学研究目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以和平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文学队伍主要是由两代作家构成。
一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大部分是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遭到不公的批判和打击,并在社会底层度过了一段苦难日子的,他们的创作里充满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干预精神和对人性的赞美。
另一代是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其中大多数人曾在“上山下乡”中感受了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的熏陶,因此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从农村经验中汲取创作素材,由最初的知青题材到稍后的寻根文学,呈现出新的民间化创作趋向。
两代作家们胸中涌动着知识分子新生的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与自信,他们在揭露社会弊病的同时,把希望寄托于批判的社会效果,在这种希望之中正滋生着已经消失了近三十年的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
这使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
而今天的当代中国作家,一部分忙着追逐“诺贝尔”文学奖,期望以此来奠定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部分则忙于追逐市场。
由于读者的欣赏情趣和阅读趋向主导了市场,市场的需要又左右着作家的文学创作,导致现在的文学市场化、快餐化、娱乐化、庸俗化、视觉化倾向。
在现当代文学中,以两种文学思想表现最为突出。
1、精神溃败型:在这种精神溃败之中,有的作者干脆放弃信仰,放弃寻找精神出路的企图。
如余华就在《活者》中传达了“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胜利”这样一种人生哲学。
正如余杰所说,只有肉体的“活着”而没有灵魂的求索。
2、性文学进入文坛:90年代末期,性文学卷土重来进入了中国文坛,在这些描写性的文学中声势最响的是贾平凹的《废都》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它们都描写了男人在生存困境中表现出的依赖性和脆弱性。
现当代文学类论文现当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它的基本特点是,运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及表达形式,对现当代的中国思想情感进行描述展现。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现当代文学类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现当代文学类论文篇1现当代文学中的理性精神体现如果想对某段社会的现实情况加以了解,那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就能找到蛛丝马迹,文学对于社会变革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对于现当代文学来说,因为和理性精神的不断融合而使文学作品在精神上得到了升华。
所谓理性精神其实也是各种各样的,这中间包括浓厚的人文精神,感性的理性精神以及科学的理论精神等等。
下文就对现当代文学中的理性精神体现进行讨论。
一、在现当代文学中的科学理性(1)关于科学性如果对现当代文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就可以知道:现当代文学在主题和思路的创作中始终都贯穿着科学理性精神。
在现当代文学的形态构建中,科学理性思维对其因影响重大。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很大一部分曾经占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都对理性精神有所体现。
而在现在,让人高兴的是,这种理性精神已经渐渐地被现当代文学所接受,还发挥出了良好的作用。
对现当代文学进行改写,也是为社会发展带来好的思想引导。
(2)关于现实性因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受到了理性精神的影响,所以我国当代文学开始逐渐向现实性发展。
在向现实主义过渡时,文学作品也在向自然主义逐步靠拢。
注重文字和生活的相结合是现当代文学的原则,所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体验,这种现实性的创作就为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对于作者来说,就应该把真实生活描绘出来,在经营文字的过程中加入生活化的元素,用心来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
(3)关于进化性如果要问理性精神何时在现当代文学中开始快速发展的,那要追溯到五四运动之后,在自然科学的理性引导下,文学开始进行发展。
天演论的推广,让中国文化受到了现实自然科学理性的冲击。
在五四运动过后,中国文化发展之门就被一部进化论所打开,这对我国的文学创作也有所影响。
有关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现有研究来看,通常是将文学运动的兴起视为文学思潮的肇起,致使现代文学思潮的中国生成没有能够引起研究者的应有关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篇一[摘要]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中哲学、美学和艺术的结晶。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美学体系。
这些传统文化以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等文学形式传承下来。
在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一些传统文化被当做阻碍历史发展的精神枷锁抛弃,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度出现与现代文学隔离的现状。
在21世纪的今天,发扬传统文化是国力的体现,在现代文学中体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学发展的新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批判;继承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集中体现。
目前,尽管世界的发展正朝着全球化迈进,但东方人和西方人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东方人的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的外向粗犷并没有随着全球化发展而改变。
尽管同为东方人的民族特征,但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也明显不同,像中华民族和邻近的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民族相比,虽然都具有内敛含蓄的相同点,但民族区别还是存在的,这就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不同民族体现出来的不同印记。
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思想,还包括佛教、道教思想,这我还是广义的传统文化,如果细分起来,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古诗、古文、诗词、国画、医学、戏剧、民族音乐。
在时间上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社会层面上可分为宫廷文化、官方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从社会功用来分,还可以分为名号文化、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等。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限于汉民族文化,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
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论文(2) 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论文范文但长期以来,文学研究只看重文学的文字表达部分,看重由阅读文字所生成的“诗中有画”,而忽略了文学作品的直接绘图,忽略了文学本身即有的图的传统,甚至将文学作品的封面、插图等图像视作出版界、传播界、设计界的研究课题,我们现有的对文学作品图像的研究还是很不充分的。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封面作为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符码,指向民族精神文化的深层内涵。
研究中国现代温煦额作品封面,还原其历史语境中的文学、文化、艺术价值,不仅可以使我们重新领略彼时社会文化的审美风情、现代作家的文化诉求,而且可以通过现代阅读方式和意义阐释,重新焕发现代文学作品封面图像的生机与活力。
首先,促进图像学理论的建构和应用。
封面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主要图像因素,并且构成了与“正文本”密切关联的“副文本”。
现代小说封面在图像图案、色彩运用、意义呈现和文化含蕴上都体现出图像自身独有的特色,展现出不同于文字叙事思维的图像思维特色。
本课题拟运用图像学研究理论,从学理研究层面上,在研究范畴、内容、方法等方面为现代小说封面研究的深入提供借鉴和参照,为“语—图”互文解读和欣赏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启示,从而推进图像学研究的深化和精细化。
第二,突破以文字为核心的新文学研究的单一理路,使文学与图像及视觉文化产生互动,促使研究的深入。
由于文学作品封面参与了文本意义的生成,其存在既具有造型艺术的二维平面属性,又具有含蕴文学内容的文学属性,从发生学角度看,作品封面是以图像媒介承载特定文学内容的创作过程,而封面创作与文本创作又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同一文本内容亦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封面表现形式。
从封面与文本的互动关系着眼,不仅可以拓宽我们认识文本内容的视域,带来文学阐释意义的更新,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图像呈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开掘出文学研究的全新意义生成空间,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美学视域的拓展与深化。
封面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封面承载的文学内涵,最终都将归结为对美感的追求。
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繁荣,文艺界整体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那么现代文学的论文我们要怎么写呢?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析鲁迅对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鲁迅先生在中西方文化进行猛烈撞击时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
一鲁迅对现代文学题材方面的贡献文学题材,简单来说就是写什么,关于这一问题鲁迅先生曾有明确的论述。
鲁迅先生认为新文学应该对人们各式各样的生活进行描写,所以说题材就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强调文学题材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多样化,所以他特别鼓励作家要对自己的生活天地进行扩大,并且逐渐开拓新的文学创作题材领域。
鲁迅在对台静农的小说进行评论的时候,就特别对题材新颖进行了强调,他说:“要在他的作品里吸取‘伟大的欢欣’,诚然是不容易的,但他却贡献给了文艺;而且在争写着恋爱的季节,都市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
”可见,他对台静农所采用的新颖题材抱有极大的赞赏。
对于萧红的《生死场》进行评价的时候说:“自然这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鲁迅先生所说的采用新颖的题材,并不是说让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去有意的猎奇,而是对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事进行真实的描写。
鲁迅先生不只是提出扩大题材领域这一文学理论,他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实现题材的广泛性和多样化,其小说就开创了“表现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这两大现代文学创作题材。
在鲁迅先生以农民作为题材的小说里,不但对我国乡村里各种各样的农民形象进行了描写,还深刻地挖掘出了他们灵魂中所存在的复杂性和麻木性,把中国人所特有的国民性进行了表现。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现代文学论文范文我国现代作家是现代文学的见证者和创作者,他们不仅给现代文学创作了很多作品,而且以研究学者的角色对现代文学提出可建设性建议。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现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代文学论文范文一:村上春树与日本现代文学传统分析摘要:尽管村上春树在多次公开场合中谈及自己对日本文学传统的回避,但其小说中的主人公无不展现了:历史、战争将人掏成空壳,能为人带来死一般的宁寂与消亡的巨大力量。
这些故事都将现实与历史巧妙勾连,打通了异质空间与现实世界之间原有的阻隔。
显然,村上继承了以夏目漱石为代表的日本现代文学的主题传统,带着自《源氏物语》就有的细腻与悠长在文学长廊中执意营造了独属于自己的意识世界。
关键词:村上春树;日本现代文学传统;寻找村上春树的作品融入了他对自身生命历程的众多感知,青春里庞大的无根与实在感、人生的漂泊与身份的不确定,死亡的逼近和生命本身的浮幻,尽管他时常将“自身”、“存在”挂在嘴边,但又并未对其作出任何或准确或详实的解说,甚至可以说他从没有直接或直白地对这三重意义上的“自我”进行书写,但又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坚强的内心,执着的追求。
在他对于日本现代文学的极大否定和回避中,我们能否就此否认村上春树与日本现代文学传统的关系呢?日本作家向来善于用自身先天的感知神经探觉美感,哪怕是最纤细最转瞬即逝的,也能为他们敏感的捕捉。
从八世纪的《万叶集》到十一世纪的《源氏物语》,日本传统美学的最重要特征“物哀”与“幽玄”积淀形成,尽管平安后的镰仓时代,武家当权、战乱不休,文学传统一度被迫由唯美纤细转向凛冽的现实描述,但唯美的文学脉络并未因此而彻底消亡,反由于战争的无情与冷酷,让人们对理想与信念的追求更加执着动人,唯美的主题因此更加深刻甚至繁荣。
当然诞生于这个时期的武士道精神以其强大的勇武精神和自律内核赢得了观念上的尊重。
德川家族盟主地位确立、日本获得统一后,尽管而后和平时期中的武术传统渐渐从战场转移到舞台,但仍未能给日本民族留下心灵的印记,打上身份的标签。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第1篇1、鲁迅的民间文艺观2、民俗文化传统对鲁迅的'影响3、鲁迅关于民间文艺的思想与实践4、鲁迅作品中的方言与俚语5、《故事新编》中的故事6、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7、鲁迅与民间宗教8、民间传说在鲁迅作品中的运用9、鲁迅作品中的神话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写11、鲁迅看社戏及其他12、《二十四孝图》中“孝”13、《故乡》中的风俗画14、《野草》“梦”解15、鲁迅谈“民间陋习”16、鲁迅论风俗习惯的改革17、鲁迅的民俗文化情结18、鲁迅与地方戏曲19、鲁迅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21、《雪》的乡土风俗画22、鲁迅与中医23、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24、朱自清记人散文研究25、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精神的探讨26、对宋剑华《质疑五四》的质疑27、五四文学革命的功过与成败28、鲁迅后期著作及书信日记中搜购图书考29、鲁迅后期杂文之得失论30、中国现代文学中改革国民性主题31、茅盾小说中性爱描写研究32、“再批判”的批判33、革命样板戏批判34、从“黄金”到“黑铁”——论王小波的创作道路35、试论三十年代的女性写作36、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间立场37、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38、从《丈夫》看沈从文对湘西民间叙事的改写39、论现代小品文的创作特点——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小品创作为例40、现代散文文体认知41、现代散文类型初探42、萧红创作中的生命意识43、现代文学创作中的知识分子类型探析44、试论老舍创作中的平民视觉45.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第2篇现当代美学史研究论文许多人不满意前人的观点学说,常停留在指陈弊病缺憾,但却提不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或更具说服力的观点来代替。
祁志祥是在学习反思前人各种学说观点的基础上,从美的“乐感”性能出发,推导、剖析美的语义、范畴、根源和特征,周密谨慎地推出自己取而代之的观点学说——“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用这一核心观念统帅全局,辐射广远。
中国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中国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我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研究自国家提出高校应用型建设的教育方向以来,以就业而非学术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转型高校的培养目标。
中国现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和相关文科应用型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上要与时俱进,开展有意义的探索,不仅需重塑教学体系,更要落脚于教学模式的具体创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并将其内化为人文素养,以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的现实语境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不仅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支撑,也使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即既有专业素养、技术实力,又有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目标的必然选择。
现今很多高校都在适时向应用型院校转型,这使得应用技术人才成为高校的培养目标,毕竟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
高校应用型转型以及应用型专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是坚定不移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全面创新的重要举措,也为针对不同学习条件、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及水平的学子,实施不同进度、广度、深度的教育模式,使他们未来走上社会能够找到更为契合自身能力水平的职业发展之路提供了现实依据。
中国现代文学一直是中文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历来备受重视。
20世纪80年代,众多博士点、硕士点的建立,不断强化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
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在汉语言文学及相关文科应用型专业中都有开设。
随着应用型专业转型的不断深入,中国现代文学在教学上也出现了一些阻遏学科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越来越明显的倾向性。
一些应用型专业,如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主持艺术等,和专业技术课相比,部分学生严重忽视中国现代文学的学习,他们认为那些文人墨客和风花雪月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没什么关系,因此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不重视,导致课上不专心听讲,课后的文学品鉴时间也被挤压殆尽。
现代文学论文第一篇:现代文学启示录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变革,现代文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
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文学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多元性和变迁,更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探讨现代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承载着人们内心真实情感的宣泄和反思。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扰,如心理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
而现代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情感表达的能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抒发情感、减轻压力的途径。
阅读具有情感共鸣的现代文学作品,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共鸣,使其更好地理解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境。
其次,现代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为个体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思考平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样化,而现代文学作品则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这一潮流。
现代文学作品中涉及的主题和故事情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范畴,而是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这为读者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思考的机会,激发了个体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再次,现代文学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个体,更扩展到社会层面。
大量的现代文学作品具有社会批判的意义,并借助艺术的手法揭示和反思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和矛盾。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和批判,引起了社会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然而,现代文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快餐文化和媒体的冲击使得现代人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深度不断下降,这对现代文学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冲击,现代文学作品的质量和独立性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如何保持文学的独立性和原创性,成为现代文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现代文学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它不仅是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更是人们思想情感的摆放和价值观的塑造。
通过阅读现代文学作品,人们能够深入思考和理解现实生活,拓展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
尊敬的指导教师、评委老师们: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呈现我的硕士论文——《现代文学的新意识与审美价值》。
本篇论文旨在对现代文学的新意识和审美价值进行深入探,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当代文学作品,并对以后的文学发展提供一些启示性的参考。
一、前言现代文学是一个包含广泛内容的术语。
它通常涵盖了二十世纪初以来的文学作品,这种文学作品之能被认为是现代的,是因为它们在文学语言、思想表现和艺术形式上与以往的文学作品有所不同。
现代文学以其前所未有的创新性、多样性和反传统性赢得了众多读者的追捧,并不断地在艺术创作上探索新的领域和模式。
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现代文学也在逐渐地发生着变革,表现出新的意识和审美价值,从而推动着文学艺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二、现代文学的新意识1.个体化意识现代文学追求的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创新和突破,更是通过表现个体和个体经验,揭示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同时,现代文学也体现出了这一点,更注重个体的情感和感受,作家们用个人独特的视角和生命体验去感受现实,并将其具体化为艺术作品。
2.反叛意识现代文学的反叛意识则表现为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挑战。
这种反叛并不是盲目地摆脱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思考,重新审视这些传统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反叛意识对一些传统的文学形式和创作方式进行了否定,同时推崇个人创新意识和多元的表现形式。
3.社会批判意识现代文学作品追求的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和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思考。
现代文学不仅仅是为了提供一种文学享受,更体现出一种社会思考和批判的作用。
现代文学通常会关注一些社会问题,例如阶级、性别、种族、人权、环境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度探讨和揭示,呼吁人们关注社会的发展,提出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意见,推动社会进步。
三、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1.实用性现代文学艺术创作注重实用性,它更注重面向读者,更注重说服读者的兴趣点和情感诉求。
现代文学论文参考(2) 关于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比如对曹禺《雷雨》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文本中的三个时间,由此发现,三十年前周朴园家赶走侍萍,所娶有钱人家的小姐并不是繁漪,繁漪到周家才十八年,也就是说那位有钱人家的小姐不知所终,甚至在周家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和侍萍、繁漪相比,她的命运可能才是最悲惨的。
诸如此类的重要细节对文本的理解很重要,但如果不仔细阅读和思考,很可能就会忽略,所以只要教师从文本细节出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就会发现新的知识点,进一步激发其阅读的兴趣,得到更大的收获。
2.“文本比较”教学法分析一部作品,可以将其纳入到同时代或不同时代相关作家群体的比较场域中去理解。
“文本比较”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作家的相关作品中发现彼此的冲突与差异,或对同一作家的原文本与改编本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原文本的风格特征或原始意蕴。
如讲到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可以联系到冰心《最后的安息》中的翠儿、王西彦《命运》中的路三嫂子、老舍《柳家大院》中的小王媳妇、沈从文《萧萧》中的萧萧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童养媳形象的异同;讲到老舍的《月牙儿》,联系鲁迅《伤逝》中的子君,鲁迅对娜拉走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分析,启发学生思考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因素;讲到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时,可以联系繁漪、虎妞等人物,比较现代文学画廊中的“恶女人”形象。
也就是说,课堂讲授不能局限在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定要有横向或纵向的延伸,使学生在不同文本的比较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具体个案的分析,学会阅读、分析和研究的方法,由此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只有掌握了方法,学生在面对其他作品时才能够独立赏析、评价,从而真正具备独立学习和分析的能力。
3.“专题讨论”教学法目前高校大多数课堂的教学模式依然是“我讲你听”、“我启你蒙”的师生关系,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效果不见得一定理想。
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就要给他们一定的发言机会,所以设计适当的专题讨论课就尤为必要。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2篇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一:现代文学蛮性书写分析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备受人们关注,主要是发现理解人和人性,不仅具有反封建革命的意义,还具有不同的风格,为读者提供丰富阅读体验。
但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处于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因此同其他国家和时代关于蛮性书写书籍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
笔者通过梳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来寻找蛮性同启蒙、文明以及人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蛮性题材美学价值发展。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蛮性前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蛮性”书写备受人们关注,基于作家的经历、创作思想和思想资源各不相同,同时,加上环境和文学语境的不断变化,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各具特色,内涵复杂多样,不仅是对启蒙和救亡的诉求及焦虑,还承载着作家对人和社会的乌托邦理想,为作家们提供特殊的现代性审美价值及体验,并且能进一步探索人性和人的深层次心理状况。
1、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类型及特点1.1植根乡土—书写“蛮性”之美在中国新文学开始时,乡土农村就出现蛮性这一特征,作家对故乡和农村的风俗习惯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审视,并揭示和批判农村的蛮荒愚昧及落后。
早在乡土文学第一个十年时期就出现了“蛮性”书写作品,但数量不多,且立意和宗旨同乡土小说较为相似。
研究显示,值得人们关注的是“蛮性”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其中,东北和西南为两个浓墨重彩的版块。
不管作家是东北的还是西南的,其笔下的地域不仅为故事的发生地,同时,还为作品提供复杂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作品的感染性及可读性。
且作家能通过特定地域,让人们认识蛮性和人性理论,合理的批判道德等,最后将“蛮性”的生存及生命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1.2触碰心灵—对个体解放的意义研究显示,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不仅是表现中国农村边远地区的野蛮生存状况及原始旺盛的生命力,还希望通过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来窥探人性及心灵深处的隐私,便于很好地理解人性内涵,观照人生存困境的诗性和质询人为解放自身的途径方法。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2篇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一:现代文学蛮性书写分析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备受人们关注,主要是发现理解人和人性,不仅具有反封建革命的意义,还具有不同的风格,为读者提供丰富阅读体验。
但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处于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因此同其他国家和时代关于蛮性书写书籍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
笔者通过梳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来寻找蛮性同启蒙、文明以及人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蛮性题材美学价值发展。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蛮性前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蛮性”书写备受人们关注,基于作家的经历、创作思想和思想资源各不相同,同时,加上环境和文学语境的不断变化,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各具特色,内涵复杂多样,不仅是对启蒙和救亡的诉求及焦虑,还承载着作家对人和社会的乌托邦理想,为作家们提供特殊的现代性审美价值及体验,并且能进一步探索人性和人的深层次心理状况。
1、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类型及特点1.1植根乡土—书写“蛮性”之美在中国新文学开始时,乡土农村就出现蛮性这一特征,作家对故乡和农村的风俗习惯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审视,并揭示和批判农村的蛮荒愚昧及落后。
早在乡土文学第一个十年时期就出现了“蛮性”书写作品,但数量不多,且立意和宗旨同乡土小说较为相似。
研究显示,值得人们关注的是“蛮性”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其中,东北和西南为两个浓墨重彩的版块。
不管作家是东北的还是西南的,其笔下的地域不仅为故事的发生地,同时,还为作品提供复杂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作品的感染性及可读性。
且作家能通过特定地域,让人们认识蛮性和人性理论,合理的批判道德等,最后将“蛮性”的生存及生命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1.2触碰心灵—对个体解放的意义研究显示,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不仅是表现中国农村边远地区的野蛮生存状况及原始旺盛的生命力,还希望通过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来窥探人性及心灵深处的隐私,便于很好地理解人性内涵,观照人生存困境的诗性和质询人为解放自身的途径方法。
说到蛮性的这个特点,很多作家便会提高曹禺先生的《雷雨》,该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最高成就。
事实上,曹禺先生的创作也很好地将关于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事实折射出来,该事实为“蛮性”书写的大量出现同当时政治文化之间具有直接关系,在发展中受到政治、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其中影响较为严重的为政治、地域文化,其对大多数作品艺术风貌和思想水准起到决定作用。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潮流前一些成就比较高的作品,试图超于潮流,他们不仅辨析整合伦理,不依赖于抒写特定地域风情,同时,还用一定方法碰触人性深处,寻找“蛮性”的无限可能,最终摆脱概念束缚。
1.3转向革命—“蛮性”的升华及纯化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部分作家的眼光便转向乡土中国的蛮荒,在人们生存的蛮荒中具有一定的力量之美,但没有人能明确这股力量的来龙去脉。
直至20年代中后期,人们发现蛮性同乡土联系暂时被分割。
“蛮性”为一种让人们在受到迫害或是不公时自发发出的殊死反抗力量,该种力量已经被纳入到革命视野中,具有明确的合法指向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变革和阶级革命。
2、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价值2.1连通“启蒙”与“救亡”两大主题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特点为启蒙和救亡双重变奏,换言之,启蒙和救亡二者一会相互促动,一会又相互压倒。
同时,启蒙和救亡还相互交缠渗透,出现了像“蛮性”书写这样的钮结点。
通过上文所述,便会发现“蛮性”作为一种书写题材,不仅是启蒙者借用的“辟人荒”和“立人”途径,同时,还是救亡者号召“革命”及“反帝”的方式。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不仅指明对感情和人性国民性的思考,同时还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将“蛮性”书写放在钮结点上能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蛮性的价值。
2.2新的审美品格极端体验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不仅限于思想内涵上,“蛮性”作为一种写作题材,在现代文学发展后两个十年中,该种题材承载的启蒙和救亡内容有限,钮结点为主要贡献价值。
在促成审美风格多样化上,“蛮性”书写具有一定的成就和价值,并且该种成就及价值是其他题材作品难以替代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蛮性”书写逐渐深沉博大凝厚,呈现出摄人心魄的“极端体验”之美以及雄健壮阔的“力之美”。
3、总结“蛮性”在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为一种创作题材,并不是只有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是当时中国环境较为特殊,因此,关于“蛮性”创作风貌较为独特。
不管是启蒙诉求还是救亡迫切需求,作家均将眼光转向“蛮性”,逐渐深入认识“蛮性”,并探索和尝试表现内容及方式,为创作提供多样化新质,代表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成就。
参考文献:[1]章敏.典妻习俗与中国现代文学书写[j].湖南社会科学,2014(1):199-202.[2]黄晓艳.上海——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中的地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7):103-104.[3]叶永胜.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老人”书写[j].文学评论,2013(1):62-68.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二: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研究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对于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在人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两者融合的有机途径,以及两者结合产生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高职;人文教育面对新一轮的教育改革,高职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势在必行,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然而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缺乏兴趣,难以对其进行阐释,导致其教学流于形式,为提升高职语文教学水平增加了障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基于此,本文简单阐述了人文教育的内涵,且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结合产生的教学价值以及两者结合的途径展开阐述,期望能够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人文精神的内涵就是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是对人价值的肯定及尊重,而且人文教育凸显了人的精神追求(包括情感、审美、道德、认知、创新与创造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总的来说,人文精神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生活之根。
人文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主旨在于: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自主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独具特色的学习联系,形成良好的学习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学习质量。
人文精神着重强调人的兴趣爱好,尊重人的自由追求与发展,强调人的创造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自我完善,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强化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的融合途径(一)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的与时俱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是经过时间的淘洗,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且赞美的文质兼美精品,承载了人类高尚的思想情感、高贵的理想判断,是对丰富人生的记载,囊括了知识、能力、意志、观念等等,涵盖了多种人文素养,是优秀精神文化的集成品。
但是,由于经典诞生的时间较为久远,空间、时代背景、文化环境等均与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具有较大的距离,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距离”难以理解,同时也缺乏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文学经典的现代意义及其深刻内涵,做到立足于“传统”,着眼于“现实”,积极寻找切合点,消除经典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且保留经典特色。
如在讲解《家》时,教师可以以家庭背景为切入点,通过家族中人物关系,引导学生对家的理解与思考,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可以融合学生的就业,对经典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更加深刻掌握经典的内涵。
再如《狂人日记》讲解时,传统的阐释往往重在揭示异化现象,也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而且该小说的人物、时空、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与现代社会有较大的“距离”,若单纯进行说教,学生难以吃透,难以转化为自己的认知,而且该小说中的四种异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具有较高的普遍性,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将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影子”与《狂人日记》对应,如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生活或者工作压力、亲情的淡化、自然环境的破坏、人格扭曲等,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批判能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制定科学教学目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蕴藏着深厚的教育资源,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高职语文的教育对象全是中文专业学生,其语文水平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太多的急功近利案例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判断,使得学生忽视经典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文学经典教学具有明确的认识,制定科学而操作性比较强的教学目标,即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性专业人才,并且不奢望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文化经典的学习技巧,可以量化文言文知识,鼓励支持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多涉猎经典,让学生自主学习。
另外,要有专业与非专业的明确划分,对待专业的学生,经典阐释需要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社会思潮等多个领域入手,并且与现代社会发展相比较,引发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思考;针对非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阅读的内心感受。
总之,文学经典作品的阐释不能停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系统进行剖析解读。
除此之外,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内在发展需求,需要因材施教,不得将教学目标设置过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要尽可能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内容设置要适宜,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构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体系,进行文本整合根据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涉及领域的不同,将经典进行分类归纳,形成良好的文学经典作品阐述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其教学的有序性。
如处世待人,可以将《荷塘月色》《阿长与〈山海经〉》分为一类。
在《荷塘月色》的讲解中,可以将其观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其中包含的品德修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绪,专门设置一个学习专题或者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经典的魅力,从而转化为学习行动力。
再如在《阿长与〈山海经〉》的讲解中,可以将令人讨厌却富有爱心、人情味的保姆——阿长的形象与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人相联系,如环卫工人等,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宽容、欣赏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督促学生自主能动性的提升。
三、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结合所产生的教学价值(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且高尚的三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个学科的重点任务,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正确且高尚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指导,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的融合,即: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的与时俱进,优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进行调整),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构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体系,进行文本整合,并且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多实践,学生可以自主创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兴趣学习小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魅力,而且学生还要不断强化对文学经典的学习兴趣,强化科学认知,自主涉猎不同性质的经典,开阔自己的眼界,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将兴趣、感悟等转化为学习行动力,在全面提升高职语文教学水平的条件下,及时纠正学生三观的认知偏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且高尚的三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