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
- 格式:doc
- 大小:54.01 KB
- 文档页数:13
十四五规划看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近年来,汽车行业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风起云涌,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得到高度关注。
在这两个前沿赛道发力,有助于中国汽车工业甩开历史包袱,在新的赛道竞争。
最终将汽车行业打造为新的支柱产业,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在2021年两会期间,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均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篇幅,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这两大焦点进行了专门阐述,笔者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后,提炼出四个关键词:续航、回收、自主、新基建,并进行解读分析,以飨读者。
新能源汽车:续航、回收在经过几年的扶持之后,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前端的引导和扶持基本上已经达到目标——数据显示,在油电价差下,新能源运营车辆全生命周期经济性已经与燃油车持平,甚至实现超越。
新能源汽车在消费者间的口碑已经建立,接受程度不断提高,预计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将在2~3年后完全退出。
因此,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重心从供给端转入了车辆的消费端。
具体来看,有两个关键词:续航、回收。
1、续航:充电与换电技术或将双线并进“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先看第1个关键词“续航”。
众所周知,中国的充电桩常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81万辆,而充电桩数量为122万台,车桩比达到3:1,虽然已经是近年来的低值,但仍然远远无法满足用户要求,可以说,充电桩数量的不足,已经成为了遏制产业发展的最大阻力之一,从这点来看,加大充电设施的建设,是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问题在于,目前充电设施领域发展最短的那块板在哪?答案是充电利用率。
根据2019年发布的《充电服务报告》,2018年全国公共充电设施利用率不足10%。
很多电桩持续亏损,削弱运营商建桩积极性。
2024年深圳最新新能源汽车扶持措施深圳市为促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措施,自2023年11月27日起生效。
主要内容包括:1. 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支持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领域的关键技术及零部件攻关,提供不超过1000万元资助。
针对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核心领域,提供不超过3000万元资助。
2. 构建现代汽车产业体系:支持新能源乘用车及商用车企业、系统解决方案企业及零部件企业落户,提供资金补贴、用地用房保障等。
鼓励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设立相关学科,提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支持。
3. 提升汽车产业先进制造能级:推进车用操作系统、车规级芯片等核心领域汽车电子业务发展,提供不超过2000万元资助。
支持创新成果应用落地,提供不超过1500万元资助。
4. 推广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延续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优化限购措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
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新型充电模式和光储充一体站建设。
5. 智能网联试点示范及商业运营:建设智能网联交通测试场,支持企业参与测试。
开放街区、道路等作为智能网联车辆示范及商业化应用场景。
6. 汽车消费体验场景丰富:支持新型汽车消费服务模式,如使用权交易、融资租赁等。
壮大二手车交易市场,优化经销模式。
7.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网络:支持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8. 产运贸一体化发展:推动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全方位产运贸体系支持。
支持企业通过陆路、海路运输出口新能源汽车。
9. 国际化合作交流:鼓励国际汽车行业组织在深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制定。
10. 产业资源要素配置: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工业空间利用效率。
设立汽车消费金融机构,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与策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对传统燃油汽车的限制,新能源汽车成为了未来汽车行业的趋势。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和策略。
首先,电池技术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的关键。
目前,锂离子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中主要的储能方式。
然而,锂离子电池也存在着能量密度低、充电时间长以及寿命问题。
因此,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缩短充电时间和延长电池寿命是关键的技术挑战。
目前,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开发新型电池材料和设计,以提高其性能。
例如,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等新兴电池技术被认为有望解决锂离子电池所面临的问题。
其次,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关键策略。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并不仅仅依赖于汽车自身的性能,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滞后,这给用户充电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充电桩的密度和智能程度,以便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发展。
另外,智能网联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另一项关键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网联技术也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智能网联技术,新能源汽车可以与交通管理系统和其他汽车进行信息交流,实现交通管理的智能化和交通拥堵的缓解。
此外,智能网联技术还可以使新能源汽车更加智能化和便捷,例如远程控制充电和预约车辆维修等功能。
另一个关键技术是轻量化技术。
新能源汽车相比传统燃油汽车更加依赖电池储能,因此车辆重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减轻新能源汽车的重量可以提高其续航里程和性能。
目前,新能源汽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是铝合金和碳纤维等轻量化材料。
然而,这些材料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汽车产业中的大规模应用。
因此,研发高性能、低成本的轻量化材料是关键的技术挑战。
最后,营销策略也至关重要。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和市场需求,营销策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智能网联汽车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论》是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课时为32学时,2学分。
本课程主要包括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架构、环境感知技术、高精度地图与定位技术、智能决策技术、控制执行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信息交互技术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及产业链的需求、掌握智能网联汽车的三大关键技术感知识别、决策规划与控制执行技术,能够依据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行业、企业的标准及规范完成智能汽车的基础维保及相关售后服务工作。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素质目标1.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遵纪守法;3.具备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品质,具有社会责任心;4.具备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信息素养;5.具备开拓进取、敢于创业的精神;6.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自主学习能力;7.具备团队协作意识,具备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及新技术的应用前景;2.掌握各种智能网联汽车的专用工具、仪器和设备的操作规范;3.掌握智能网联汽车各环境感知的关键零部件的工作原理;4.掌握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地图与定位系统原理;5.了解智能网联汽车计算平台的功能及内部的算法与算力;6.掌握智能网联汽车控制执行机构的工作原理;7.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人机交互技术发展的趋势;8.熟悉智能网联汽车信息交互技术的规范及要求。
(三)能力目标1.能够依据国家标准及技术规定,完成智能网联汽车的基本维保;2.能够依据关键零部件的安装规范及技术要求,完成智能网联汽车的安装、检测;3.能够完成惯性导航系统的安装、检测与调试;4.能够依据车载网络终端系统的故障,对常见故障进行排除;5.能够依据车际网的协议查找车联网出现的故障,并分析故障原因;6.能够对线控执行关键部件进行安装、检测与基本的调试;7.学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能够查阅维修资料,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一智能网联汽车概述contents •智能网联汽车基本概念•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分析•总结回顾与拓展思考目录定义与发展历程定义智能网联汽车是一种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车与车、路、人、云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
发展历程智能网联汽车经历了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集成,从低级自动化到高级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将实现更高程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技术体系架构及特点技术体系架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体系架构包括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和控制层四个层次。
感知层负责采集车辆周围环境信息,决策层根据感知信息进行决策规划,执行层控制车辆各部件执行决策指令,控制层对整个系统进行监控和调度。
特点智能网联汽车具有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特点。
它能够实时感知周围环境信息,并根据不同场景做出智能决策和协同控制,提高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
行业应用现状及前景行业应用现状目前,智能网联汽车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如自动驾驶出租车、物流运输车、公共交通等。
同时,各国政府和企业也在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加大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智能网联汽车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将实现更高程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
同时,智能网联汽车也将成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交通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回来的光信号,精确测量距离和角度,实现环境感知和障碍物检测。
激光雷达利用毫米波段的电磁波进行探测,具有穿透雾、霾、尘等恶劣天气的能力,适用于中远距离的目标检测。
毫米波雷达通过捕捉图像信息,实现车道线识别、交通信号识别、行人检测等功能。
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交通运输部•【公布日期】2021.08.25•【文号】交科技发〔2021〕80号•【施行日期】2021.08.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意见交科技发〔2021〕80号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交通强国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和交通强国的重大任务,聚焦制约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新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引领发展,把科技创新作为最根本、最可持续的竞争力,以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着力突破交通运输“卡脖子”技术难题,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坚持开放包容,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交通运输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显著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前沿技术与交通运输加速融合,初步构建适应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
到2035年,交通运输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前沿技术与交通运输全面融合,基本建成适应交通强国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
二、强化交通运输高质量科技供给(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汽车产业发展方向论文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本文进行修改: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不断涌现,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探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发展新能源汽车1. 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我们必须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
具体措施包括:(1)优化动力电池技术,提高能量密度、安全性能和循环寿命。
(2)突破电机、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研发先进的车载充电技术,提高充电便利性。
2. 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1)建立从原材料、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链,提高产业协同效应。
(2)推动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3)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消费者充电难题。
二、发展智能网联汽车1. 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
我们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企业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提高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竞争力。
2. 加强车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车联网技术是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
我们要推动车联网技术研发,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的实时信息交互,提高道路通行效率,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3.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1)加强产业协同,推动跨行业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三、产业政策与发展策略1. 完善政策体系(1)制定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1)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充电设施建设补贴等政策,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
(2)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3. 优化产业环境(1)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AUTO TIME107AUTOMOBILE EDUCATION | 汽车教育时代汽车 “新能源汽车技术”在智能网联背景下的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郭美华 刘杰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中山市 528404摘 要: 本文从新华社颁布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教育部最新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出发,重点探讨高职高专职业教育中,如何在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更好的切入到智能网联发展的快车道来,从而让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紧扣国家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各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人才的贯通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 智能网联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构建 培养模式1 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的提出背景我国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指出,智能网联汽车是我国发展成为汽车强国的重要突破口,并将引领整个产业转型升级。
2021年3月13日新华社刊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文章第三篇第八章第四节专栏4“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06项就明确提出一个概念:新能源汽车和智联(网联)汽车。
文件指出,突破新能源汽车高安全动力电池、高效驱动电机、高性能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加快研发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技术平台及软硬件系统、线控底盘和智能终端等关键部件[1]。
文件从国家五年发展规划层面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联(网联)汽车。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信息的高速发展,搭载新能源汽车发展平台,因利乘便发展智联(网联)汽车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经之路。
2021年3月12日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目录》),《目录》中的附件3——《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新旧专业对照表》[2]在保留“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目录基础上,新增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这也体现了教育部对汽车发展最新脉络的把握精准到位。
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发展新能源汽车、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对解决传统燃油汽车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以新能源汽车为研究对象,从新能源汽车发展背景、整车和三电系统综合分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目前的产业与技术发展现状;提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目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电池回收利用率低、基础器件关键技术未掌握等问题,探讨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规划。
在当前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由于其环保与节能的特点,受到了发达工业国家的广泛重视。
中国作为世界上首批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发展产业的国家之一,已经成功引领了世界新能源发展的潮流。
如图1所示,自2015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也从2013年的1.8万辆跃升至2022年的近700万辆。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扩张不断加速,配套产业逐步完善,规模持续扩大,综合竞争力明显地提升。
图1 2013—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01 新能源汽车发展背景随着能源危机愈演愈烈,新能源取代传统化石燃料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2021年全国两会中,中国首次将“碳达峰、碳中和”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要在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全球碳排放承诺。
但是目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能源消耗总量和碳排放总量仍处高位,绿色低碳的工业生产结构尚未有效形成,迫切需要对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进行改造与转型。
而新能源汽车作为低碳环保的重要产品,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重要的推动作用。
01 - 环境保护节能与环保是当今时代主题,节能减排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方向。
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能源的过度消耗带来的资源枯竭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2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5号)和《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加快我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抓住国家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机遇,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纯电驱动为主要战略取向,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突出重点区域及行业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引进优势企业来豫建厂、合作,积极推进产业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能源汽车生产和充电设施建设与运营,形成一批整车制造和配套产业知名品牌,促进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大在重点区域及行业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力度(一)2016—2020年,全省推广新能源汽车分别不低于1.8万辆(标准车,下同)、2.2万辆、2.8万辆、3.8万辆、5万辆,且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占全省新增及更新的汽车总量比例不低于1.5%、2%、3%、4%、5%。
(责任单位:各省辖市政府)(二)抓好重点城市推广使用工作。
将郑州、开封、洛阳、新乡、许昌、焦作市等列为新能源汽车推广重点城市,其中2016年郑州市推广新能源汽车不低于4000辆,开封、洛阳、新乡、许昌、焦作市各不低于2000辆。
2017—2020年以上重点城市按2016年推广数量为基数递增。
(责任单位:郑州、开封、洛阳、新乡、许昌、焦作市政府)(三)加大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力度。
2016—2020年全省新增及更换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要分别达到40%、50%、60%、70%、80%。
(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财政厅、工业和信息化委)(四)积极推动旅游景区使用新能源汽车。
全省旅游景区2016年新增及更换的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重不低于50%,2020年前全省4A级以上景区普及使用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开发及应用技术方案第1章新能源汽车概述 (3)1.1 新能源汽车发展背景 (3)1.2 新能源汽车类型及特点 (3)1.3 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4)第2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述 (4)2.1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历程 (4)2.1.1 国内外发展概况 (4)2.1.2 关键技术突破 (5)2.1.3 应用场景拓展 (5)2.2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 (5)2.2.1 环境感知技术 (5)2.2.2 决策规划技术 (5)2.2.3 车联网技术 (5)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5)2.3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 (5)2.3.1 自动驾驶技术逐渐成熟 (5)2.3.2 车联网应用更加广泛 (6)2.3.3 跨界融合加速 (6)2.3.4 安全性与隐私保护成为关注焦点 (6)第3章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开发 (6)3.1 电池系统开发 (6)3.1.1 电池系统概述 (6)3.1.2 电池单体选型 (6)3.1.3 电池管理系统设计 (6)3.1.4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集成 (6)3.2 驱动电机开发 (6)3.2.1 驱动电机概述 (6)3.2.2 驱动电机选型 (7)3.2.3 驱动电机设计 (7)3.2.4 驱动电机控制策略 (7)3.3 电控系统开发 (7)3.3.1 电控系统概述 (7)3.3.2 硬件设计 (7)3.3.3 软件架构 (7)3.3.4 功能实现 (7)第4章智能网联汽车感知技术 (7)4.1 感知系统概述 (7)4.2 激光雷达技术 (8)4.3 摄像头与视觉识别技术 (8)第5章车载网络与通信技术 (8)5.1 车载网络技术概述 (8)5.2 车载以太网技术 (8)5.2.1 技术原理 (8)5.2.2 协议标准 (8)5.2.3 应用案例 (9)5.3 无线通信技术 (9)5.3.1 车联网(V2X)技术 (9)5.3.2 蜂窝车联网(CV2X)技术 (9)5.3.3 车载WiFi技术 (9)5.4 车载网络信息安全 (9)5.4.1 信息安全威胁 (9)5.4.2 安全防护策略 (9)5.4.3 关键技术 (9)第6章车载计算平台与算法 (10)6.1 车载计算平台概述 (10)6.2 高功能计算平台 (10)6.2.1 硬件架构 (10)6.2.2 软件平台 (10)6.3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 (10)6.3.1 边缘计算 (10)6.3.2 云计算 (11)6.4 人工智能算法与应用 (11)6.4.1 机器学习算法 (11)6.4.2 深度学习算法 (11)6.4.3 强化学习算法 (11)第7章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12)7.1 系统概述 (12)7.2 自适应巡航控制 (12)7.2.1 技术原理 (12)7.2.2 技术实现 (12)7.3 自动紧急制动 (12)7.3.1 技术原理 (12)7.3.2 技术实现 (12)7.4 车道保持辅助 (13)7.4.1 技术原理 (13)7.4.2 技术实现 (13)第8章车联网与大数据应用 (13)8.1 车联网技术概述 (13)8.2 车联网平台架构 (13)8.3 大数据在车联网中的应用 (14)8.4 车联网与智能交通 (14)第9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验证 (14)9.2 实验室测试 (15)9.2.1 硬件在环(HIL)测试 (15)9.2.2 软件在环(SIL)测试 (15)9.2.3 系统级测试 (15)9.3 实车测试与验证 (15)9.3.1 封闭场地测试 (15)9.3.2 公开道路测试 (15)9.3.3 长距离测试 (15)9.4 安全性评估与认证 (15)9.4.1 功能安全评估 (16)9.4.2 信息安全评估 (16)9.4.3 认证与审查 (16)第10章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应用案例 (16)10.1 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 (16)10.1.1 城市交通场景下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 (16)10.1.2 城市公交领域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 (16)10.2 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 (16)10.2.1 充电站智能调度与管理 (16)10.2.2 车辆与充电设施互联互通 (16)10.3 智能网联汽车共享出行 (17)10.3.1 共享汽车平台建设与运营 (17)10.3.2 共享出行服务创新 (17)10.4 智能网联汽车物流与配送 (17)10.4.1 无人配送车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17)10.4.2 货车智能网联技术应用 (17)第1章新能源汽车概述1.1 新能源汽车发展背景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新能源汽车作为替代传统燃油车的重要选择,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创新人物Innovation Character张希认为,现阶段全世界主要汽车强国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产业化几乎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线,正是我国突破汽车技术垄断的绝佳时期。
目前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业的热点,大力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发展是促进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紧迫任务,也是推动绿色发展、智能出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希深谙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重大意义,在相关领域深耕十余载,在理论和应用两方面为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稳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张希应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继续深造,他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之路也就此展开。
2009年,张希学成归国,长期从事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电池管理、无线充电和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决策技术的研究。
近5年,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重点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十三五”重点国际合作项目课题、上海市政府间国际合作专项、上海市教委产学研专项、上海市浦江人才支撑项目、上海市工业强基课题等。
张希教授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部分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基于科研成果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二十余项,已获授权十余项,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还入选了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并曾获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等荣誉。
高效的产学研合作张希在与企业和研究所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参与产品技术需求提出、技术方案制定、原型样机开发、样机测试验证、产品完善成型的整个研发过程,做到信息共享、沟通及时、分工明确,将市场需求与创新技术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避免了推倒重来、重复开发的不良后果,极大地缩短了研发周期,提高了研发效率。
他还以非营利单位的身份帮助合作企业介绍产品应用下游客户,在市场和产业链的建立上尽可能发挥作用,显著减少了企业前期市场开发投入。
十堰市汽车产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加快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坚持“商乘并举、油电并重”,扩大商用车专用车生产及零部件配套优势,引进乘用车龙头企业,发展智能网联和后服市场,构筑更具竞争力的完整产业链,推动汽车产业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
巩固拓展新能源汽车、专用车、特种车产业链。
到2025年,汽车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一、做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提升服务整车企业水平。
加大引进汽车头部龙头企业力度,不断优化乘商格局。
实施整车专用化战略,促进区别化、数字化和低碳化发展,扩大零部件生产配套体系优势,推动传统整车制造提质增效。
扩大商用车专用车领先优势。
持续深化与东风公司的战略合作,支持东风等优势整车制造企业做强做大,推动东风将更多整车制造及配套资源落地十堰,进一步做强商用汽车产业集群。
支持商用车向高端化、大吨位升级,推动中重型商用车对标行业最新标准,改善燃油经济性和尾气污染排放。
建设专用车产业园区,集合专用车政策措施,引导重点专用车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
积极发展中型、小型等系列化车型,推动轻型商用车向专用化方向发展,以“专、精、特、新、轻”为主攻方向,推进专用车企业瞄准细分市场,区别化错位发展,巩固工程自卸车、物流运输车生产,拓展作业类专用车生产,积极开发旅游休闲、应急救援、特种行业等多用途专用车。
大力实施品质提升行动,提升商用车专用车轻量化、绿色化和电动化设计和生产水平,加大节能环保、智能网联、安全舒适整车产品研发力度,夯实智能制造工艺基础,提高汽车产品价值量和附加值,支持东风商用车公司打造世界卡车第一品牌。
积极发展高端乘用车。
支持东风小康等乘用车做强做优,鼓励乘用车优势整车制造企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进一步扩大整车生产规模。
积极引进乘用车生产头部企业,开发一批满足消费转型需求的中高端轿车、运动型汽车和商务车等车型。
支持整车企业利用现有资质向乘用车领域拓展,推进整车产品逐步迈向高端化。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一、实施背景(一)产业发展现状在政府大力扶持和市场快速发展的双重带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截止2017年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20万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比例超过50%。
首先,产品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动力电池产品可靠性、安全性、一致性取得重大突破,高速电机、电机控制器及高功率电力电子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部分关键零部件产品成功进入国际知名整车制造企业配套体系。
其次,制造装备及工艺全面升级。
企业生产线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及性价比进一步提高,自主产品配套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
另外,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引进和培养高级科研人才、完善研发管理体制、强化上下游企业合作,企业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综合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二)存在的差距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水平仍有待进一步突破,产业核心竞争力仍需进一步增强。
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研究整体起步较晚,研发基础薄弱,车载级环境感知等智能传感器、集成化驾驶辅助系统等技术水平及研发能力落后,面向自动驾驶技术的示范、测试体系处于起步阶段;高性能动力电池及关键制造设备研制、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水平仍有待提升;新型动力驱动系统集成和控制、功率芯片集成设计和模块封装等方面还明显低于国际水平;燃料电池先进材料研制、系统集成、产业链建设等方面需加强协同攻关;整车轻量化材料、成型工艺及装备水平相对落后,亟需快速提升跨产业、跨学科的汽车轻量化产业水平。
(三)实施必要性车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是汽车产业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必然趋势,世界传统汽车强国和优势整车制造企业均已完成战略布局,新一轮的全球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
为持续提高我国汽车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我委将继续组织实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实施期限为2018-2020年)。
二、主要任务及预期目标根据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结合国外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最新发展形势,围绕智能网联汽车、高性能动力电池、高性能纯电直驱动力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车身结构和轻量化等方向,择优支持产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大、企业能力强的产业化项目,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全面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智能网联汽车鼓励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创新实体平台,实现整车制造企业、互联网公司及关键零部件企业优势互补和高度融合,推动不同级别智能驾驶、车联网等关键技术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部件产业化。
重点支持基于高性能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车载传感器技术的智能视觉增强安全辅助系统,突破图像识别处理、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决策与控制策略集成等核心关键技术。
支持智能网联汽车整车集成系统产业化。
重点支持具备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预警、防碰撞预警等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整车集成系统。
提升集成环境感知、决策控制及执行系统的单项或多项智能化辅助驾驶系统自主开发能力。
支持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
重点支持面向行业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建设,突破无线通信传输、车载数据交互与管理等关键技术,实现车车、车路等协同控制运行,提升整车安全、经济性;建立监控及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时采集示范区内车辆的运行环境及状态信息数据,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实证测试及推广应用提供支撑。
(二)高性能动力电池以提升动力电池产业链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发展专用智能化制造装备、研制高性能动力电池及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开展动力电池标准化战略研究,推进动力电池标准化生产及回收利用,建立动力电池产业闭环生态圈。
支持动力电池高效高精度智能化关键生产设备产业化。
提高我国动力电池制造装备的自动化水平、工作效率及控制精度,促进高性能搅拌机、涂布机等核心装备自主开发与应用。
支持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的高能量型、高功率型车用动力电池及系统集成产业化。
实现高比容量正负极材料、高性能隔膜及功能性电解液等关键材料自主化研制,提高动力电池安全防护水平,完善安全评价技术与测试体系。
实现动力电池单体及集成生产过程智能化制造和数字化管理,提升产品一致性水平,推动我国高性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支持高效、安全、环保的车用动力电池回收与利用。
开发动力电池单体、模组、系统的自动化拆解先进工艺及专用设备,实现镍、钴、锰等高价值化学材料的高效定向循环再利用以及隔膜、电解液无害化处理。
建立电池后处理综合信息数据库,实现电池循环利用信息可追溯,实现资源全过程清洁化再生利用。
(三)高性能纯电直驱动力系统支持高性能轮毂、轮边直驱系统及车用高性能功率器件的产业化。
突破新能源汽车新型动力驱动系统集成与控制、轻量化等关键技术,提高生产工艺和测试设备技术水平,实现新能源汽车高效、高性能驱动;突破基于IGBT芯片、碳化硅等的电力电子元件集成、控制及封装关键技术及工艺,实现高功率器件级集成开发及产业化应用,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支持低成本、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部件产业化。
研制高一致性、高可靠性及高环境适应性的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开发高性能专用电堆检测设备,建立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产品整车集成和批量化应用,提升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
(五)车身结构和轻量化支持低成本车用碳纤维材料及成型工艺。
提升碳纤维材料在线模塑成型、注射成型、模压成型、树脂传递模塑成型等低成本高效率先进工艺水平,突破胶粘连接等异种材料连接、车身和零部件结构优化设计等关键技术,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推动低成本、轻质、高强度轻量化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整车综合性能。
三、组织形式(一)实施路径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建立上下游企业和产学研联合攻关的机制,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按照“成熟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原则,建立产业化专项储备管理机制,持续支持关键重大领域产业化突破,并积极开拓新兴领域谋求跨越式发展;科学合理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滚动推进项目筛选和;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准备、开工建设等工作;建立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及评估机制,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项目储备。
聚焦国家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行业发展需求,选择发展前景好、市场需求大、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支持方向,及时将目前在建以及拟于当年和未来三年开工建设的项目纳入投资项目储备库,动态调整,滚动储备。
项目遴选。
组织行业专家,对储备项目的承担主体、资金配套、风险管理、项目内容、项目指标及预期成果等方面开展评估调查,优选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效益、具备一定产业基础、产品质量及技术水平领先、切实能够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化政府投资项目。
项目推进。
对于符合支持条件的产业化项目,全过程强力推进项目前期准备、开工建设等项目各环节工作,切实加快项目组织实施。
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适当支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保障项目资金需求,推进重点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
过程监督。
根据《加强和完善重大工程调度工作暂行办法》(发改投资[2015]851号)要求,地方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对重大工程包项目建设进行动态监管,定期向国家主管部门报送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协调解决主要问题,保证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
项目验收。
项目竣工完成后,由地方相关投资主管部门负责对项目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验收,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报送项目验收情况报告。
项目评估。
项目完成后,委托第三方专业技术支撑机构,全面评估总结产业化专项实施总体情况,归纳分析项目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项目支持方向、重点任务、支持方式及项目管理等提出意见,不断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二)实施主体项目主体。
产业化专项主要依托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明确项目技术路线,共同完成产业化项目的申报及实施,实现产品在新能源汽车上的产业化应用。
管理主体。
建立由国家主管部门、地方主管部门及第三方专业支撑机构组成的联动项目管理体系,协同推进项目顺利实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导产业化专项实施,编制、修订产业化专项重点支持方向、预期目标及指标要求,并按照工作程序、支持方式、时限要求等,审核批复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全过程推动项目实施和投资计划落实,监督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关键问题。
地方投资主管部门围绕产业支持方向征集优质项目,督促协助企业开展项目申报,监督项目实施进程及国家投资补助资金使用,组织行业专家开展项目验收评审,向国家主管部门报送项目进展情况及关键问题。
第三方专业技术支撑机构主要起桥梁纽带作用,协助国家主管部门开展项目调研、筛选、评审及验收等工作。
项目建设完成后,积极衔接地方主管部门及项目承担主体,全面评估产业化专项实施效果,为未来项目储备和政府投资方向建言献策。
(三)支持方式采用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方式,优先支持以联合体方式申报的项目,项目相关指标要求见《新能源(电动)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指标要求》。
对于先进动力电池及系统集成、先进专用制造装备、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高性能纯电直驱动力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车身结构和轻量化、智能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等项目,给予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一定比例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
智能化关键部件及系统集成项目按照年度自主品牌智能化系统采购总价的一定比例给予中央预算内补助。
地方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配套支持政策,对承担项目企业,由企业注册地地方政府给予一定比例财政奖励。
四、保障措施(一)提高申报准入门槛通过提高产业化项目申报准入标准,择优扶持拥有自主化技术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项目,确保申报项目质量。
(二)鼓励产业协同创新鼓励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及第三方行业组织等联合申报,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重大关键技术切实突破及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
(三)强化项目组织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方案实施的组织协调,委托技术支撑机构和专家开展项目调研遴选、方案实施跟踪评估,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必要时调整支持方式、内容及相关指标要求。
(四)完善动态监管机制加强项目的事中和事后监管,充分发挥技术支撑机构作用,定期组织项目节点检查和动态抽查,项目主体定期提交项目实施进展报告,对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附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指标要求一、智能化关键部件及整车系统集成(一)智能视觉增强安全辅助系统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