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课件)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2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作业: 今天学习此文的意义、价值? 时间永是流逝,二战的硝烟也渐渐远 去,罗森塔尔的思考,德国总理的忏悔却 在提醒我们奥斯维辛是人类历史上无法跳 过的一页,请将“面对奥斯维辛,我们不该 ……更该……”的句子补充完整,并以此为 开头写一段文字,展现你的思考。(100字 左右)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合作学习,探究研讨
2、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 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的草地 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这样写道: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的附 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可以从内容、结构、主旨三方面考虑)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和了解背景资料后,请问 大家对奥斯维辛有什么印象?
可怕、惨绝人寰、是阴暗、恐怖的人 间地狱。 2、作者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囚犯”的, 你是怎样体会到它的可怕呢?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
它的可怕是通过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表现出来的。
3、齐读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修建 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 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1939年9月,德军占 领波兰。1940年4月,开始建造奥斯维辛集中营主营,约有400 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他们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 杀戳。 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 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包括200多名儿童,和没有来得及运走 的7.7吨头发.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 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 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看看作者带我们参观了哪些地方,主要集中在 哪几个自然段?并划出参观者的反应。
奥斯维新毒气室 焚尸炉 女牢房 不孕试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
奥斯维新毒气室
焚尸炉
女牢房——狭窄的空间住满了人
不孕试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 被 绞 死
思考 1、作者为什么反复说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可是却还是写了这篇新闻?这是不 是矛盾?
四、课 文 小 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奥斯 维辛,纳粹的暴行使四百万人的生命被残 酷的剥夺去。这个悲剧属于整个人类的, 我们应该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 恶。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今天,我 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段历史,还要以史 为鉴,树立远大理想,明白落后就要挨打 的道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 平,携手全世界人民走向美好的明天。
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
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 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 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
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
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 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 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 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 2、了解该新闻与普通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 • 3、适当引导学生透过历史,关注现实。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 页, 这里是
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三、了解常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 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比较的项目 比较的方面
一般报道
时效性 最新发生的事件 报道内容 客观事件 情感倾向 客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 时效性不强 个人感受 个人情感浓厚
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
①在内容、手法上: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 无天日、惨绝人寰。 ②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着作者内心汹涌澎湃。 ③在情感、主旨上: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假如他们能活到今 天,就能享受现在的一切。现在却物是人亡,悲上加悲;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 怒控诉;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1、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 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 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 怒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成一幅令人难 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 命不惜、顽强抗争,是不会被彻底摧垮的,正义必将战胜邪 恶。或许是一种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 可见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和了解背景资料后,请问大家对奥斯 维辛有什么印象?
2、作者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囚犯”的, 你是怎样体会到它的可怕呢? 3、齐读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看看作 者带我们参观了哪些地方,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 段?并划出参观者的反应。 4、课文倒数第三段有一句话:“在奥斯维辛,没 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奥斯维辛太著名了,人们已经熟知其历史,确实 没有多少东西可供报道。但是出于一种使命感,对死 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作者还是写下这篇新闻。 以反语来突出文章主题。奥斯维辛的确不存在什 么新鲜的东西,每个参观者看到同样的物品,都会产 生同样的感受——震惊、窒息与悲痛。
二、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1、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 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 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 2、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 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 追逐游戏”。结尾又这样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 成阴,在集中营大门的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 样写有什么作用?(可从内容、结构、情感等角度思考)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 巴 维 尔 弗 里 德 曼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 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范 围内使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撒入 农田;剥下的人皮被制作成精美的 工艺品。 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质 地的灯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谁 都不会想到,那些柔和的灯光竟然 是人皮在闪耀!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集 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深坑中, 即将被活埋的时候,她睁大漂亮的眼睛对拿着铁锹 的纳粹士兵说:“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 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