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导论
- 格式:pdf
- 大小:350.17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章导论1.1 复习笔记一、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1.公共管理的概念(1)公共管理概念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及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①公共管理概念的三重含义a.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中的管理;b.公共管理是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c.公共管理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机构或组织对社会的管理。
②对公共管理的概念进行的分析a.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广泛的具有公共性的组织;b.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具体表现则是提高社会治理活动的效率、促进社会发展和保证全社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c.公共管理的手段或途径是多样的,主要是由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三个方面构成。
d.公共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多元社会治理主体构成的、以合作关系为纽带的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统一整体。
(2)公共管理的特征①公共管理不以营利为目的。
②公共管理由公共管理组织内部的行政管理和外向的社会管理两个部分构成。
公共管理则要求把公共管理组织自身的行政管理与对外部的社会管理区分开来,把社会管理放在中心位置上,让组织自身的管理从属于社会管理的要求。
③公共管理担负着健全社会的责任,这是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以及日常生活管理的最为根本的区别,也是它与以往任何一种社会治理方式的不同之处。
私人组织的管理(如企业管理等)只求组织自身的完善,即通过组织自身的完善去提高与其他组织相比的竞争力。
2.公共管理产生的历史前提(1)公共管理得以产生的历史背景后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是公共管理得以产生的总的历史背景:①20世纪80年代,政府的社会治理适应性不足引起了一场全球性的行政改革运动,同时进入新世纪以来,危机事件的频发更说明,在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今天的社会问题。
②由于后工业化和全球化,公共管理突出地反映出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管理的实现)第⼗⼆章公共管理的实现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公共管理的战略★★1.战略的价值引导(1)能够促使政府从控制转向服务(2)能促使政府与其他社会治理⼒量的合作(3)能推进政府职能顺利转变2.战略管理进⼊公共部门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兴起的原因:(1)私⼈部门战略管理的⽰范效应。
(2)全球化和后⼯业化背景下⾼度复杂的社会环境,要求公共部门重视战略引导的作⽤。
(3)⾏政改⾰的诉求。
⾏政改⾰促使政府重视外部环境和长远⽬标,打破了政府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
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过程与原则(1)过程①就战略规划制定过程达成共识和明确组织权限。
②明确组织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的。
③宏观环境分析。
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④SWOT分析。
认清⾃⾝问题与优势,把握机遇,规避风险。
⑤战略拟定和战略选择。
重视理性分析和直觉经验等⾮理性思维的运⽤。
⑥战略实施。
⑦战略评估与优化。
(2)原则①服务原则。
以“为⼈民服务”为最终⽬的;体现服务导向。
②战略制定与战略执⾏相均衡的原则。
既要重视战略制定,也要重视战略执⾏。
③全员参与的原则。
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保障战略的实现。
④合作原则。
包括组织成员之间、不同公共部门之间的合作。
⑤与环境相适应的原则。
注重环境的动态变化,加强风险意识。
考点⼆:公共管理的实现途径★★1.管理途径(1)政府⾏政的⾃觉意识、运⾏机制和管理技术政府要进⾏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实现科学化,贯彻服务理念,遵循技术规律,创新政府的运⾏机制。
(2)从政府垄断社会管理到多元⼒量合作治理在新型的合作式社会治理格局中,政府需要去平等地与⾮政府组织等社会治理⼒量合作,以应对社会危机和推进社会进步。
2.政治途径(1)利益分化与利益博弈①在公共管理时代,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都达到了⽆以复加的地步,决定了公共管理是包含着政治内容。
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答案精⼼整理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答案选择题第⼀章1.A.2.A.3.A.4.A.1.公共管理系统的界线是指公共管理系统⽤以(D )外部环境的投⼊与公共管理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产出,防⽌外部环境的⼲扰,并保持⾃⾝独⽴性的边界。
A.吸引B.淘汰C.隔离D.过滤2.公共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密切关联,它们相互影响,相互(D)A.制约B.作⽤C.促进D.依赖3.⼈类社会⽣活中最基本的领域是(C )A.精神⽣活B.集体⽣活C.经济⽣活D.家庭⽣活4.(B )因素直接决定着公共管理系统的基本性质A.政体B.国体C.政治D。
经济第三章1.(A.2.A.3.A.4.A.1.A.2.在现代社会中,不管具体政治制度如何,公共政策的决定⽅式多由投票决策,利益集团妥协决策和(B )3类模式组成。
A.垃圾桶决策B.精英决策C.理性选择模式D。
官僚制模式3.具体的相机抉择政策措施主要有财政政策和(A )A.货币政策B.⾦融政策C.公共政策D.社会政策4.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精髓,“看不见的⼿”的有效性依赖于(A )的理想模式。
A.完全竞争B.不完全竞争C.垄断D.不完全垄断第五章1.公共权⼒的作⽤包括保障公民的权利和(A )A.维护社会的正常发展B.促进经济增长C.2. A )A.3.A.4.(A.C.1.(A.2.A.⾮公共组织 B.私营组织 C.公共组织3.公共组织结构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其中纵向结构形成公共组织的(A )A.层级制B.直线制C.职能制D.矩形制4.韦伯认为,任何组织的存在都是靠权威来维持的,⽽合法的权威主要有三种类型:⼀是传统权威;⼆是超⼈型权威;三是(A )A.法理型权威B.克⾥斯玛型权威C.现代性权威D.理性型权威第七章7.1单项选择题1.公共部门⼈⼒资源流动是指公共部门⼈⼒资源相对于其(A)的流动。
A.2.A.3.A.4.础。
A.5.A.8.11.算⽀出规模)将保持(A)的态势。
A.持续增长B.持续下降C.上下波动D.保持平稳2.公共预算的原则有平衡原则、年度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和(A)A.完整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C.统⼀性原则D.公开性原则3.按照公共预算收⼊的形式,可以将之分为税收收⼊、(C)和其他收⼊。
《公共管理学》一、单项选择题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A)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的最大化C.追求社会公平D.追求公众的满意度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D)A.计划性B.单一性C.效率性D.公共性3、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C)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4、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A)A.公民B.政府C.企业D.政党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C)A.17世纪末18世纪初B.18世纪末19世纪初C.19世纪末20世纪初D.20世纪末21世纪初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D)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A)A.《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B.《经济与社会》的发表C.《行政学导论》的发表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为(C)A.经济的发展B.政治的推动C.公共部门的改革D.私人部门的改革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为(A)A.公共行政范式B.新公共管理范式C.公共服务范式D.公共责任范式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A)A.威尔逊B.韦伯C.杰弗逊D.怀特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为(D)A.会计学B.政治学C.行政学D.公共财政学12、“政治与行政二分”最早的提出者是(D)A.凯恩斯B.布坎南C.韦伯D.威尔逊13、威尔逊指出行政研究建立的基础为(A)A.管理B.法律C.经济D.政治14、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B)A.威尔逊B.韦伯C.杰弗逊D.怀特15、韦伯认为科层制组织的基础为(C)A.传统型权力B.魅力型权力C.合理--合法型权力D.知识型权力16、韦伯认为,以“法律”或者“升上掌权地位的那些人发布命令的权力”为基础的权力属于(A)A.合理--合法型权力B.传统型权力C.魅力型权力D.知识型权力17、韦伯认为,以古老的传统、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以及对其下属行使权力的人的地位的合法性为基础的权力属于(B)A.合理--合法型权力B.传统型权力C.魅力型权力D.知识型权力18、韦伯认为,以“对个人的明确而特殊的尊严、英雄主义或典范的品格的信仰”为基础的权力属于(C)A.合理--合法型权力B.传统型权力C.魅力型权力D.知识型权力19、对科层制组织中的部门划分、职位设计及其相应的权力基础的基本要求是(A)A.知识性原则B.职业化原则C.非人格化原则D.法定管辖范围原则20、对科层制组织中的行政管理人员资格的一个基本要求是(B)A.知识性原则B.职业化原则C.非人格化原则D.法定管辖范围原则21、对公职人员在科层制组织中所从事的活动及其性质的一个基本要求是(C)A.知识性原则B.职业化原则C.非人格化原则D.法定管辖范围原则22、对科层制组织中岗位权力的限度以及岗位权力运用的一个重要规定是(D)A.知识性原则B.职业化原则C.非人格化原则D.法定管辖范围原则23、对科层制组织中各职位之间以及相应权力之间的关系规定的原则是(D)A.知识性原则B.职业化原则C.非人格化原则D、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原则24、对科层制组织所完成的任务的性质及其能力要求的规定原则是(D)A.知识性原则B.职业化原则C.非人格化原则D、执行能力原则25、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古利克认为,在行政科学中,不管是公共还是私营,最基本的“善”就是(C)A.公平B.正义C.效率D.效益26、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古利克认为,行政科学的大厦得以建立起来的价值基石为(C)A.公平B.正义C.效率D.效益27、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古利克认为,公共行政的目标和标准是(C)A.公平B.正义C.效率D.效益28、“在等级制组织中,每位成员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此现象称为(D)A.科斯定律B.墨菲法则C.阿罗不可能性定理D.彼德现象29、新公共管理运动肇始于(A)A.英国B.美国C.德国D.新西兰30、1988年英国出版的《提高政府管理:下一步》报告的核心思想是(D)A.政府职能私有化B.政府职能效率化C.政府职能扩充化D.政府职能代理化31、英国公共服务代理化阶段开始的标志是1988年出版的(C)A.《追求卓越》B.《公民宪章》C.《提高政府管理:下一步》D.《为质量而竞争》32、被视为自1979年开始的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有关公共部门产出和绩效测量与评估工作高峰的是(A)A.《追求卓越》B.《公民宪章》C.《提高政府管理:下一步》D.《为质量而竞争》33、新公共管理范式建立的学科基础为(C)A.政治学B.行政学C.经济学D.行政法学34、传统的公共行政范式建立的学科基础为(A)A.政治学B.行政学C.经济学D.社会学35、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为(C)A.詹森B.麦克林C.布坎南D.林德布罗姆36、公务员在特定制度下的行为分析理论为(C)A.投票规则理论B.代表和选举竞争理论C.官僚政治理论D.社会治理理论37、关于政治官员在特定制度下的行为分析理论为(D)A.官僚政治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B.官僚政治理论和投票规则理论C.社会治理理论和选举竞争理论D.投票规则理论和选举竞争理论38、公共选择理论实际上提出的是一种(B)A.政府万能理论B.政府失败理论C.市场万能理论D.市场失败理论39、委托--代理理论早期的代表人物为(C)A.布坎南和詹森B.布坎南和特纳C.詹森和麦克林D.特纳和麦克林40、对同一个管理者来说,当他对企业拥有部分所有权和他对企业拥有全部所有权时相比企业所实现的价值之间的差额,称为(B)A.选择成本B.代理成本C.机会成本D.损耗成本41、詹森和麦克林认为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为(B)A.选择成本B.代理成本C.机会成本D.损耗成本42、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行为假定为(A)A.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B.无限理性和机会主义C.有限理性和决定成本D.无限理性和决定成本43、根据威廉姆森的观点,分工合作的市场经济活动和组织管理活动的基本分析单位为(B)A.服务B.交易C.治理D.管理44、根据威廉姆森的观点,市场或组织运行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称为(C)A.服务费用B.治理费用C.交易费用D.管理费用45、假定人的动机是“意欲合理,但只能有限地做到”这是指(A)A.“有限理性”假定B.“无限理性”假定C.“非理性”假定D.“超理性”假定46、有些投资一旦形成某种资产就很难再重新配置使用,因为它们的转换成本很高,在重新配置中将遭受重大的经济价值损失,这被称为(B)A.成本固定性B.资产专用性C.不确定性D.交易重复出现的频率47、在交易费用、产权契约安排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从而成为沟通交易费用理论与产权理论桥梁的是(B)A.彼德原理B.科斯定理C.阿罗不可能性定理D.墨菲法则48、“科斯定理”最早的表述者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D)A.布坎南B.詹森C.威廉姆森D.斯蒂格勒49、“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私人成本将等于社会成本”这是(B)A.彼德原理B.科斯定理C.阿罗不可能性定理D.墨菲法则50、科斯定理成立的前提条件是(A)A.交易费用为零的完全竞争市场B.交易费用为零的非完全竞争市场C.交易费用大于零的非完全竞争市场D.交易费用小于零的非完全竞争市场51、新公共管理中的3E标准是指(D)A.节约、公平和效率B.节约、公平和效益C.公平、效率和效益D.节约、效率和效益52、“行政国家”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的提出者为(C)A.威尔逊B.韦伯C.沃尔多D.杰弗逊53、政府赖以成立的基础为(D)A.经济控制和社会网络B.经济控制和政治权力C.公民意见和社会网络D.公民意见和政治权力54、政府在政治上应保障所有人享有广泛的平等和自由,这是指政府的(A)A.政治职能B.经济社会职能C.法律职能D.服务职能55、政府应当维护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指政府的(B)A.政治职能B.经济社会职能C.法律职能D.行政职能56、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关于政府职能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政府的(B)A.政治职能B.经济社会职能C.法律职能D.行政职能57、政府运用供应这个手段,所针对的对象是(A)A.公共产品B.私人产品C.半公共产品D.半私人产品58、与私人产品相比较,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为(D)A.竞争性和排他性B.竞争性和非排他性C.排他性和非竞争性D.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59、某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排斥和不妨碍他人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减少他人消费该种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这是指公共产品的(C)A.竞争性B.排他性C.非竞争性D.非排他性60、政府运用供应这个手段,所针对的是(A)A.公共产品B.私人产品C.主观产品D.客观产品61、在技术上无法将那些不愿意为消费行为付款的人排除在某种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在技术上虽然可以排除,但排除的成本很高,以至于在经济上不可行,这是指公共产品的(D)A.竞争性B.排他性C.非竞争性D.非排他性62、下列产品中,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为(B)A.教育B.国防C.社会基础设施D.社会福利计划63、为了获取某些具有重要的公共利益或战略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以实现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标,或由于正外部性的存在,政府运用财政收入来资助私人部门进行生产,此种方法称为(B)A.供应B.补贴C.生产D.管制64、政府运用生产这个手段,所针对的是(B)A.公共产品B.私人产品C.主观产品D.客观产品65、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称为(A)A.外部性B.内部性C.排他性D.非排他性66、政府运用法律或政策手段来影响私人部门和市场的运行,此种方法称为(D)A.供应B.补贴C.生产D.管制67、旨在鼓励企业和其他经济生活参与者采取某种行为或促使其避免某种行为的管制方式称为(A)A.经济管制B.社会管制C.政治管理D.行政管制68、政府管制可以区分为(D)A.政治管制和经济管制B.政治管制和行政管制C.行政管制和社会管制D.经济管制和社会管制69、确立起自由放任时期的经济原则的是(A)A.亚当•斯密B.杰斐逊C.韦伯D.凯恩斯70、确立起自由放任时期的政治原则的是(B)A.亚当•斯密B.杰斐逊C.韦伯D.凯恩斯71、自由放任时期政府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理论基础为(A)A.《国富论》和《独立宣言》B.《国富论》和《经济与社会》C.《经济与社会》和《政府与市场》D.《独立宣言》和《政府与市场》72、最早的福利国家为(D)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73、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奠基之作为1936年出版的(B)A.《政府与市场》B.《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C.《国富论》D.《独立宣言》74、被称为“战后繁荣之父”的是(D)A.威尔逊B.杰弗逊C.韦伯D.凯恩斯75、福利国家时期西方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为(B)A.布坎南经济理论B.凯恩斯经济理论C.詹森经济理论D.韦伯官僚制理论76、凯恩斯否定传统经济学所认为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存在一致性”这一基本观点始于1926年他发表的(A)A.《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B.《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C.《政府与市场》D.《国富论》77、新公共管理阶段的理念基础为(D)A.“大而弱的政府是好的政府”B.“大而强的政府是好的政府”C.“小而弱的政府是好的政府”D.“小而强的政府是好的政府”78、世界银行的“确定法律基础”和“保持一个未被破坏的政策环境”的职能属于(A)A.维护和保卫性职能B.服务和公平性职能C.维护和服务性职能D.保卫性和公平性职能79、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将公共组织的环境分为(A)A.组织间网络和一般环境B.组织间网络和主观环境C.主观环境和客观环境D.一般环境和客观环境80、与某个特定公共组织有着密切相互作用关系的其他各类组织所构成的、对该公共组织具有直接影响的小环境,称为(A)A.组织间网络B.一般环境C.主观环境D.客观环境81、泛指一切对某个特定公共组织的结构和行为可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或力量,被称为(B)A.组织间网络B.一般环境C.主观环境D.客观环境82、对于组织活动依法拥有控制权的外在机构,称为(A)A.管制机构B.供应者C.特殊利益集团D.工会83、税收机构、许可和认证机构、海关检查机构等属于(A)A.管制机构B.供应者C.特殊利益集团D.工会84、环境保护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属于(C)A.管制机构B.供应者C.特殊利益集团D.工会85、作为投入与产出转换器的组织的投入来源是(B)A.管制机构B.供应者C.特殊利益集团D.工会86、组织的产出去向,也是组织获得收益并取得新的投入的基础是(D)A.管制机构B.供应者C.特殊利益集团D.顾客87、组织资源和利益的争夺者是(B)A.管制机构B.竞争者C.特殊利益集团D.伙伴88、组织价值的共同创造者是(D)A.管制机构B.竞争者C.特殊利益集团D.伙伴89、任何组织中普通成员利益的代表是(D)A.管制机构B.供应者C.特殊利益集团D.工会90、国家和政府组织合法性的最终来源永远是(A)A.公民及其团体B.政党及其团体C.利益团体D.政策团体91、人们分析环境不确定性的维度为(D)A.功能程度和分化程度B.功能程度和变化程度C.分化程度和复杂程度D.变化程度和复杂程度92、如果组织环境因素大幅度改度,这样的环境通常被称为(A)A.动态环境B.稳态环境C.复杂环境D.单纯环境93、如果组织环境因素变化很小,这样的环境通常被称为(B)A.动态环境B.稳态环境C.复杂环境D.单纯环境94、组织环境中的要素数量及组织所拥有的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知识广度,称为(A)A.环境复杂性程度B.环境客观性程度C.环境主观性程度D.环境的变化程度95、在公共组织所处的环境里,政治过程的主角是(B)A.公民和利益集团B.利益集团和政策团体C.政党和政策团体D.公民和政党96、在私人部门里,战略思想演变阶段中的基本财务规划阶段的特征为(A)A.通过努力做到与预算相符,寻求更好的运营控制B.通过预测下一年度以后的情况,寻求更有效的成长规划C.通过战略性思考,寻求对市场和竞争能力作出更快反应D.管理所有资源,寻求竞争优势,取得未来的成功97、在私人部门里,战略思想演变阶段中的长期规划阶段的特征为(B)A.通过努力做到与预算相符,寻求更好的运营控制B.通过预测下一年度以后的情况,寻求更有效的成长规划C.通过战略性思考,寻求对市场和竞争能力作出更快反应D.管理所有资源,寻求竞争优势,取得未来的成功98、在私人部门里,战略思想演变阶段中的战略规划阶段的特征为(C)A.通过努力做到与预算相符,寻求更好的运营控制B.通过预测下一年度以后的情况,寻求更有效的成长规划C.通过战略性思考,寻求对市场和竞争能力作出更快反应D.管理所有资源,寻求竞争优势,取得未来的成功99、在私人部门里,战略思想演变阶段中的战略管理阶段的特征为(D)A.通过努力做到与预算相符,寻求更好的运营控制B.通过预测下一年度以后的情况,寻求更有效的成长规划C.通过战略性思考,寻求对市场和竞争能力作出更快反应D.管理所有资源,寻求竞争优势,取得未来的成功100、在私人部门里,战略思想演变中长期规划阶段的基础为(A)A.预测B.分析C.沟通D.反馈101、波特曾经指出,企业要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必须回到(B)A.战术定位上B.战略定位上C.管理定位上D.规划定位上102、描述企业总的方向,主要体现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增长、多种业务和产品种类的管理等方面的态度,称为(A)A.公司战略B.规划战略C.经营战略D.职能战略103、通常发生在事业部或产品层次上,重点强调企业产品或服务在某个产业或事业部所处的细分市场中竞争地位的提高,称为(C)A.公司战略B.规划战略C.经营战略D.职能战略104、战略制定与选择乃至实施、评估与控制的基础为(A)A.战略分析B.战略规划C.战略定位D.战略循次105、SWOT分析法的提出者为(D)A.布坎南B.凯恩斯C.波特D.安德鲁斯106、SWOT分析法中的S是指(A)A.组织内部的优势B.组织内部的劣势C.组织外部的机会D.组织外部的威胁107、SWOT分析法中的W是指(B)A.组织内部的优势B.组织内部的劣势C.组织外部的机会D.组织外部的威胁108、SWOT分析法中的O是指(C)A.组织内部的优势B.组织内部的劣势C.组织外部的机会D.组织外部的威胁109、SWOT分析方法中的T是指(D)A.组织内部的优势B.组织内部的劣势C.组织外部的机会D.组织外部的威胁110、产业结构分析框架的提出者为(C)A.布坎南B.凯恩斯C.波特D.安德鲁斯111、波特刻画出产业中的五种竞争力量,其中产业内部现存的竞争者、潜在的进入者和替代品生产者等来源于(A)A.“水平”竞争B.垂直竞争C.网状竞争D.塔状竞争112、波特刻画出产业中的五种竞争力量,其中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等来源于(B)A.“水平”竞争B.垂直竞争C.网状竞争D.塔状竞争113、当企业专有的资源被以超越个人和小组的方式运用或操作时,这种操作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则就是(A)A.组织惯例B.组织结构C.组织战略D.组织战术114、联结企业资源和能力的桥梁是(A)A.组织惯例B.组织结构C.组织战略D.组织战术115、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差异及其对公共组织战略形成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方面体现,即(D)A.交易、程序和沟通B.环境、程序和沟通C.交易、沟通和环境D.环境、交易和程序116、正式的有意形成的职务结构或职位结构,称为(B)A.组织惯例B.组织结构C.组织战略D.组织战术117、组织分化程度的维度为(A)A.复杂性B.正规化C.集权化D.分权化118、决策制定权力分布的维度为(C)A.复杂性B.正规化C.集权化D.分权化119、一个组织中,如果决策权高度集中,问题自下而上传递向高级管理人员,由他们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案,这个组织的结构就倾向于(C)A.复杂性B.正规化C.集权化D.分权化120、一个组织中,若决策权下授于基层人员,该组织的结构则倾向于(D)A.复杂性B.正规化C.集权化D.分权化121、一名直线主管直接管理的下属或下级部门的数量及范围,称为(A)A.管理幅度B.管理层次C.管理职能D.管理结构122、组织中最高直线主管到最基层成员之间的管理等级或层级数目,称为(B)A.管理幅度B.管理层次C.管理职能D.管理结构123、在组织人员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B)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网状关系D.线性关系124、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组织知识化水平的提高,无论是私人组织还是公共组织的结构设计越倾向于(B)A.锥形结构B.扁平结构C.塔形结构D.柱形结构125、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公共组织变革的方向为打破科层制结构的刚性,引进更具灵活性的(B)A.锥形结构B.扁平结构C.塔形结构D.柱形结构126管理职位所固有的发布命令和希望命令得到执行的权力,称为(C)A.职能B.职责C.职权D.职等127纵向管理分工的结果是(D)A.组织的网络化B.组织的基层化C.组织的部门化D.形成组织的管理层级与决策权的配置128横向管理分工的结果是(C)A.组织的网络化B.组织的基层化C.组织的部门化D.形成组织的管理层级与决策权的配置129、根据知识和工作的相似性原则来设置部门的一种结构设计方法,称为(A)A.职能部门化B.产品部门化C.顾客部门化D.混合部门化130、以特定的产品或综合性任务为基础来划分部门的方法,称为(B)A.职能部门化B.产品部门化C.顾客部门化D.混合部门化131、以组织服务的顾客类型为基础来划分部门的方法,称为(C)A.职能部门化B.产品部门化C.顾客部门化D.混合部门化132、据罗宾斯的观点,比较适用于多元化生产企业的组织部门化为(B)A.职能部门化B.产品部门化C.顾客部门化D.混合部门化133、特别适用于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密集型组织部门化为(D)A.职能部门化 B.产品部门化 C.顾客部门化 D.混合部门化134、组织为确保在适当时间,为适当的职位配备适当数量和类型的工作人员,并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完成促进组织实现总体目标的任务的过程,称为(A)A.人力资源规划B.人力资源招募C.人力资源培训D.人力资源考核135、根据岗位设计和职务分析的信息,安置、确定和吸引有能力的人员的活动,称为(B)A.规划B.招聘C.培训D.考核136、依据人力资源规划中表明的超员领域,减少组织的劳动力供给的活动,称为(C)A.培训 B.定向 C.解聘 D.甄选137、组织信息管理的核心为(B)A.信息管理的来源B.信息管理的方式或手段C.信息管理的规划D.信息管理的反馈138、确定不同的决策究竟需要哪些确切信息的环节为(B)A.决策分析B.信息需求分析C.决策集成D.决策反馈139、对每位管理者的需求和职能范围进行识别后,将需求相互重叠的部分实施集成和共享,以便剔除多余信息,减少重复信息,提高决策和控制的有效性的环节为(C)A.决策分析B.信息需求分析C.决策集成D.决策反馈140、在组织绩效管理中,核心环节是(C)A.绩效设计B.绩效改进C.绩效评估D.绩效反馈二、多项选择题1、公共部门组织目标的特点为(AC)A.多元化B.单一性C.整体性D.公共性2、私人部门管理的突出特征表现为(ABD)A.目标明确B.协调过程中的效率优先C.组织有效性度量很难D.组织有效性度量相对容易3、一般认为,在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发展历史中,曾出现过的范式有(AD)A.公共行政范式B.公共服务范式C.公共责任范式D.新公共管理范式4、促成公共行政范式产生的背景因素主要有(ABCD)A.私人部门和市民社会对效率的普遍追求B.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组织管理的改革C.私人部门的科学管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管理活动的系统化、科学化研究D.政治学、行政法学和官房学的理论支撑5、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思想渊源和学科基础为(ABD)A.政治学B.行政法学C.社会学D.官房学6、公共行政范式的理论基础为(AC)A.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二分”B.杰弗逊的“独立宣言”C.韦伯的科层制D.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7、韦伯把权力分为(ABC)A.合理--合法型权力B.传统型权力C.魅力型权力D.知识型权力8、立基于韦伯的合理--合法的权力类型之上的科层制组织,其构建和运作的原则为(ABCD)A.知识性和职业化原则B.非人格化和执行能力原则C.法定管辖范围原则D.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原则9、公共行政范式的基本特征为(ABCD)A.行政活动的科学化B.作为一种价值观的效率C.严格的等级制组织模式D.常任的、中立的和无个性特征的公务员10、公共行政范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BCD)A.政治的顺向控制问题B.政治的逆向控制问题C.科层制组织的低效率问题D.科层制组织的限制自由问题11、造成科层制组织低效率现象的主要原因有(ABD)A.科层制行政组织有不断自我膨胀的内驱力B.科层制组织中的行政公务员乃至行政部门有通过知识保密来获得和保持权力的激励B.科层制组织存在政治的逆向控制问题D.严格等级制的科层制组织中不可避免在会出现“彼德现象”12、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措施主要包括(ABCD)A.严格的成本控制B.权力分散化C.加强一线管理D.运用市场机制和强化服务质量13、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要观点包括(ABCD)A.注重管理、绩效评估和效率B.公共服务代理化C.在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引入竞争机制并削减成本D.强调产出控制而非过程控制14、1992年英国梅杰内阁颁布的《公民宪章》中列出的公共服务的原则有(ABCD)A.公布明确的标准B.公布有关服务运作的全面和准确的信息C.向用户提供选择和咨询D.优质服务、有效纠偏和确保效率和经济15、新公共管理范式的理论基础为(ACD)A.公共选择理论B.自由主义理论C.委托--代理理论D.交易费用理论。
第一章导论一、概念题1.公共管理[华南师大2016年研;湖南师大2014年研]答:“公共管理”的概念具有三重含义:①公共部门中的管理;②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③具有公共性质的组织及其成员对社会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等多元社会治理力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战略性地运用治理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历史地看,公共管理是人类社会治理发展到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方式,是政治、法律和管理等社会治理途径发展的最新成就,代表了社会治理的制度、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最新文明典范。
2.参与治理答:参与治理是指让公众参与到公共事务和管理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来,具体地说,就是参与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过程。
这对于改变政府在治理上的垄断地位具有积极意义:①公众参与决策能够保证社会问题及时转化为政策问题;②公众参与决策能够保证公众的意愿得到表达,并在决策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采纳。
3.公共行政答: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狭义的公共行政指政府对自身事务的管理,广义的公共行政是指政府对包括自身事务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管理。
4.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中山大学2004年研]答:(1)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等多元社会治理力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战略性地运用治理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2)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3)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有差别性又有统一性。
自威尔逊以来,公共行政一直是政府公共部门管理的主要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席卷全球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使公共管理取代公共行政成为新的有效的公共部门管理理念。
第五章公共部门的资源管理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公共组织运用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手段对作为或可能成为组织成员的个人所进行的管理,其基本的管理理念是把这些人看作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对这类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见表5-1)表5-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特点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环境(1)价值环境:指公共管理活动通常被视为不同价值冲突、妥协的过程。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被视为经常发生冲突的基本社会价值之间连续互动的过程。
这些价值包括了政治回应性、组织效率、个人权利、社会公平、个人责任、有限的与分权的政府、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
(2)制度环境: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际运行的制度基础和条件,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依然是以公务员制度为基础背景的。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获取、人力资源开发与激励、人力资源保障与约束。
从统一的系统化过程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由三个环节组成,即公职人员的“入口”管理、“在职”管理和“出口”管理。
5.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1)为人力资源获取的数量和结构确定具体的标准,有利于控制公共部门成本,测算组织热恩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实施成本以及效率。
(2)规划中的费用和人员规划提供了组织的生产力水平状况以及能否实现组织绩效目标等方面的信息,决定了组织能否支付组织成员薪酬等。
(3)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成员培训等开发活动提供依据,使员工了解自身素质与组织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及时调整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6.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1)收集有关信息,包括组织内部信息和组织外部环境信息。
(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包括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总量预测和岗位需求预测。
(3)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管理主体【圣才出品】第二章公共管理主体一、概念题1.官僚制(中山大学2005年研;复旦大学2003年研)答:官僚制是指一种理性化的管理组织结构,是执行决策者命令、经任命产生的官员所组成的大型组织。
它必须遵循一套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有明确的权威登记,权责自上而下传递。
“官僚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论的核心概念。
“官僚制”具有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特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
韦伯认为,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
2.公共管理者答:公共管理者是指受国家和公民的委托,行使公权力,负责运用资源达成政府施政目标的人。
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公共管理者是经法定程序进入政府,担任政府公职,行使公权力,并从事公务管理的公职人员。
从广义上讲,公共管理者包括民选的与任命的两大类,而任命的公共管理者又可区分为政治性任命人员以及经文官考试录取的常任文官或公务员。
按照其职务等级可以分为高级公共管理者、中级公共管理者和基层公共管理者。
由于公共管理活动的多元性、政治性以及公共性等特质,公共管理者除扮演一般管理者的角色外,在民主政治中尚扮演着特殊角色,主要包括:执行与捍卫宪法的角色;人民信托者的角色;贤明少数的角色;平衡轮的角色,即平衡治理过程中的一种势力;扮演分析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3.前瞻性管理答:前瞻性管理是指依据未来外界的变化和组织自身的发展,对组织可能面临的机遇和问题进行预期,并利用各种方法抓住机遇解决问题,推动组织前进的活动。
“前瞻思考”和“由内而外”的管理能力是前瞻性管理的基本态度和技能。
前瞻思考是指向前看;确认问题和机会;寻找重构问题的途径,促使负面向正面转化,开创新的管理道路;掌握、形成、寻找机会,以便不失时机的特性。
由内而外的管理是指保持与组织环境的关系,强化面对挑战和掌握机会的能力。
第1章公共管理导论一、概念题1.公共管理答: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的过程。
公共管理的特征包括:①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②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③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④强调多元价值;⑤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⑥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⑦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⑧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公共管理者则是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的一个新的领域,其产生和发展较为模糊,公共管理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
2.公共管理学答:公共管理学是指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体系。
它是一个科际整合的交叉学科群,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科学。
这一学科的目的在于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策略。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或研究途径,其特征包括:①它是整合性概念,是介于公共行政和企业管理的之间的研究领域;②强调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但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③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④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即由众多行动者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和众多行动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⑥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⑦公共管理是一个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它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借用了许多理论与方法。
3.新公共管理答:新公共管理是指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管理范式。
公共管理学张康之郑家昊考研笔记第一章:公共管理概论1.1 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对社会事务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的一种管理活动。
它包括制定政策、实施计划、监督执行和评估效果等一系列管理活动,是政府治理的核心内容。
1.2 公共管理的特点公共管理具有政府性、公益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它不同于企业管理,其目标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非盈利。
公共管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1.3 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灵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公共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支持,对于指导公共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2.1 政府管理功能政府是公共管理的主体,其管理功能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和监督等方面。
政府管理能力的提升是公共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2.2 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其制定与实施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
公共政策的科学、民主和有效实施是提高公共管理水平的关键。
2.3 绩效管理与评估绩效管理是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方式,旨在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效益。
评估则是对公共管理措施和政策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第三章:公共管理的现代发展趋势3.1 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后期提出的公共管理思潮,主张借鉴市场机制,加强绩效导向,提高政府效率和责任。
其代表性理论包括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伙伴理论等。
3.2 公共治理公共治理是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强调政府与社会、市场等各种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倡导多元治理、共同治理和民主治理。
3.3 网络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化管理成为公共管理的新趋势,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通过网络平台协同管理,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服务创新。
第四章:公共管理中的问题与挑战4.1 行政效率与公共服务质量公共管理中存在效率低下和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政府需要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二章公共管理主体一、概念题1.公共管理主体答:公共管理主体是一切从事和参与社会治理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的总和。
在组织的意义上,公共管理主体是包括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官僚制组织与任务型组织以及以合作网络的形式出现的其他社会自治力量在内的一个复杂的合作治理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政府扮演着引导者、服务者以及合作平台建构者等新的角色。
2.非政府组织[南昌大学2016年研]答:非政府组织主要是指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与政府相对应的一种公共组织。
萨拉蒙认为非政府组织是具有如下共同特征的社会组织:①组织性,即有一定的制度和结构;②民间性,即独立于国家和政府体系之外;③非营利性,即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分红;④自治性,即能够自主决策和自主活动;⑤志愿性,即组织的成员并非受某种外在强制,而是秉持志愿精神自愿组成,其活动经费也来自志愿捐赠。
非政府组织所服务的受益人一般为个人,有的服务可以进行收费,有的服务还可以市场化。
非营利组织可以收费,但其水平应低于市场价格,不受竞争机制的调节。
非营利组织在开展活动中也可以产生利润,但不能用于分配,而必须用于组织发展和符合组织目标的服务项目。
3.官僚制[中山大学2005年研;复旦大学2003年研]答:官僚制是指一种理性化的管理组织结构,是执行决策者命令、经任命产生的官员所组成的大型组织。
它必须遵循一套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有明确的权威登记,权责自上而下传递。
“官僚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论的核心概念。
“官僚制”具有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特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
韦伯认为,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
4.组织间网络答:组织间网络是指一些相关的组织在长期的互相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合作结构形态。
这种组织群可以通过集体决策、联合行动来生产产品或服务,以便更迅速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和市场环境,并提高自身竞争力。
打印记忆版期末重点--公共行政学-张康之公共行政学-张康之版第一章导论1、试分析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答:①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②公共管理强调价值与责任;③公共管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④公共管理行为必须依法做出;⑤公共管理知识的广泛性。
2、简述公共领域的形成。
答:①亲身传播的方式②传统大众传媒③网络3、试分析公共物品的特征和分类。
答:⑴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⑵对公共物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①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
4、试分析统治行政、管理行政和服务行政。
答:⑴统治行政。
在农业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行政理所当然地是国家实现其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手段。
行政活动过程的统治、压迫功能是特别地残酷与不加掩饰的。
当然,此时的行政机构甚至还没有从政治权力机构中分化出来,这是一种“混权”的状态,行政事务是直接由权力机构行使的。
从而充分显示出了行政的政治统治性质。
由此,可将这一时期的行政模式概括为统治行政模式。
统治行政模式是政府一经产生就存在的一种较为低级的和原始的政府类型。
⑵管理行政。
以管理为目的的行政称作为管理行政。
管理行政是对现代行政职能方面的描述,就其性质而言,这种行政也可以称作为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就是现代政府出于服务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通过自身管理的途径而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
管理行政也就是公共行政,是公共行政的现代形式。
⑶服务行政。
服务行政是政府公共部门在运行和发展中遵循公民至上理念、以回应公民需求,实现公民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新型治理模式。
服务行政的特征:①服务导向而非控制导向;②公正导向而非效率导向;③公民本位而非政府本位;④开放式行政而非封闭式行政;⑤德治和法治的有机结合。
5、试分析公共行政学的发展阶段。
答:⑴建构阶段①行政学诞生的标志性文献是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一文。
②古德诺在1900年发表了《政治与行政》一书。
第3章公共管理中的政府1.简述政府类型的演进历程。
答∶随着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增强,政府类型先后出现了统治型、管理型和服务型三种典型形式。
(1)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政府转型发生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农业社会以王朝治理形式出现的"统治型政府"被工业社会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管理型政府"所取代。
管理型政府的管理技术主要来源于19世纪未20世纪初的管理革命。
管理型政府对社会治理的垄断地位,以及以法制为主的规则体系和官僚制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它只能以""管理"的方式进行社会治理。
(2)在高度复杂和高度不确定的后工业社会阶段,正如统治型政府无法适应工业社会的治理需要一样,管理型政府也已无法满足后工业社会的治理需求。
服务型政府在后工业化进程中取代管理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对管理型政府的替代将是一次全方位的政府转型革命,服务型政府与时俱进,摒弃管理型政府"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路线,放下管理型政府的"行政傲慢",积极地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扬弃官僚制组织形态,转而采取更为灵活的合作制组织形态,以“政府引导合作”为宗旨来履行引导型职能。
2.怎样理解服务型政府兴起的历史必然性?答∶在公共管理中,政府类型实现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具有历史必然性,主要是由变革时代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生态(环境)决定的。
政府的存在与发展是由环境决定的,社会就是政府面临的生态环境,因而,社会所呈现出的复杂性程度决定了政府的存在形式和性质。
历史地看,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两次大转型,政府类型的转变已经完成了从统治型政府向管理型政府的转变,而当前正在经历着一次新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转型,即从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对管理型政府的替代将是一次全方位的政府转型革命。
并且这样一个替代过程将贯穿于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始终。
公共管理学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A一、填空1、公共选择学派的奠基者是布坎南。
2、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用政治危机来概括非洲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公共管理途径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逐渐成长起来。
4、B—途径美心发展经验理论,主张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和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式。
5、波齐曼和斯特拉斯曼于1990出版的《公共管理战略》被认为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的公共管理教科书。
6、公共管理学更多以经济学为基础。
7、公共管理学主要以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流派,给西方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
二、多项选择1、我国学者往往以(AC )的角度来区分管理和行政这两个概念.A组织实体 B经济实体 C 管理实体 D 政治实体2、传统公共行政学模式是建立在( AB )基础上A科层制理论 B政治---行政二分法 C委托---代理 D内部取向3、殴文.休斯在<<公共管理与行政>>一书认为(ABC )都是对公共部门的研究A公共行政 B公共政策 C公共管理 D公共组织4、下面是公共管理物品的是( ABCD )A国防 B外交 C教育 D社会保障5、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进化,公共管理的(AC )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新模式.A P—途径 B治理 C B—途径 D善治6、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途径是( BC )A行为主义学派 B公共选择理论 C新制度学派 D科学管理学派7、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中“三权”是指( ABD )A 立法B 行政 C监督 D 司法三、解释概念1、公共行政答: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为公众提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或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图书目录编辑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第二节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第三节变革时代中的科学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本章参考文献第二章公共管理主体第一节官僚制组织第二节任务型组织第三节非政府组织与社会自治力量第四节公共管理者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本章参考文献第三章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第二节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规划和获取第三节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激励和开发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本章参考文献第四章公共部门财政管理第一节从政府财政管理到公共财政管理第二节公共部门预算管理第三节政府审计管理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本章参考文献第五章公共危机管理第一节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第二节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第三节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本章参考文献第六章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第一节绩效管理被引入公共部门第二节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第三节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实践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本章参考文献第七章电子政务第一节电子政务的兴起第二节电子政务的技术支持与制度环境第三节网络平台上的电子政务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本章参考文献第八章公共管理中的伦理第一节公共管理体现了伦理精神第二节公共管理中的伦理价值第三节公共管理中的伦理要求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本章参考文献第九章公共管理的实现途径第一节管理途径第二节政策途径第三节政治途径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本章参考文献。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
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1.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区别?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在性质上的差别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公共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私部门管理的目标可以定位于包括管理者在内的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者不应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活动的目标,而应以实现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休戚相关、私人活动又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处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而优先性是通过公共权力或政治权威来体现的。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受较多制衡有其必然性:由于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需要,公共管理组织获得了合法的垄断性,拥有合法的强制力,同时公共管理过程产生的影响也是全社会的。
(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公共管理部门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立法者与执法者,处在基本社会资源分配的中心,公共决策通常是在多元的、甚至冲突的利益与价值之间进行平衡和做出抉择。
(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公共管理主要通过政府机制来实现,私部门管理则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
政府与市场是现代社会的两个最重要的资源配置和控制体系。
2.传统行政学在公共管理上存在哪些局限?用行政学的理论与方法处理当代公共领域的管理事宜时,主要存在着以下局限:(一)理论框架局限。
行政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政治学和管理学两者构成的,行政学以政府管理作为研究内容,无法独立于政治学,而采取管理学的一般的工具取向又会抹杀公共领域特有的政治文化价值。
(二)管理主体局限。
政府或国家行政机构无疑是最重要的公共管理主体,各种非政府公共组织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
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1.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区别?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在性质上的差别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公共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私部门管理的目标可以定位于包括管理者在内的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者不应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活动的目标,而应以实现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休戚相关、私人活动又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处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而优先性是通过公共权力或政治权威来体现的。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受较多制衡有其必然性:由于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需要,公共管理组织获得了合法的垄断性,拥有合法的强制力,同时公共管理过程产生的影响也是全社会的。
(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公共管理部门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立法者与执法者,处在基本社会资源分配的中心,公共决策通常是在多元的、甚至冲突的利益与价值之间进行平衡和做出抉择。
(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公共管理主要通过政府机制来实现,私部门管理则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
政府与市场是现代社会的两个最重要的资源配置和控制体系。
2.传统行政学在公共管理上存在哪些局限?用行政学的理论与方法处理当代公共领域的管理事宜时,主要存在着以下局限:(一)理论框架局限。
行政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政治学和管理学两者构成的,行政学以政府管理作为研究内容,无法独立于政治学,而采取管理学的一般的工具取向又会抹杀公共领域特有的政治文化价值。
(二)管理主体局限。
政府或国家行政机构无疑是最重要的公共管理主体,各种非政府公共组织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
第一章导论一、概念题1.行政和行政学答:(1)行政通常是指政府公共行政过程中的政务的分析和推行。
具体表现为政府以为全体国民服务等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为依据,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等行政理念为指导,以运用公共行政权力为基础,以承担行政责任为前提,以合法的行政管理方式为手段,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履行政府职能,制定国家宏观公共政策。
(2)行政学是关于公共行政制度或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发展性的比较系统的思想、理论、逻辑、知识和方法的体系。
在一般情况下,它主要反映政府(国家行政机关)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自身事务的活动,并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研究,发掘公共行政管理的规律性,帮助和推动这些活动的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合理化、效率化和时代化的进程。
(3)行政是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即行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行政管理现象及其规律。
在行政学的各个发展阶段中,行政学的研究内容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一般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行政理论、行政功能、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权力、行政行为、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信息、行政实施、行政监督、行政法制、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机关管理、行政方法、行政效率、行政改革等。
这些基本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了行政学的基本学科体系。
2.公共行政与公共行政学答:(1)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
其含义包括:①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构即政府或行政当局,不包括立法和司法机构;②公共行政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即政府在管理公共社会事务上是权威,在私人事务上不是权威;③公共行政活动必须依法而行并且有效率。
(2)公共行政学,又称行政学、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公共事物及自身内部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的规律,即公共行政的规律。
3.伍德罗·威尔逊答: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和校长,后任美国新泽西州州长和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
第1章导论1.简述公共管理的概念?答∶"公共管理"的概念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公共部门中的管理;其二,是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其三,是具有公共性质的组织及其成员对社会的管理。
一般认为,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等多元社会治理力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战略性地运用治理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对公共管理的概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1)公共管理主体是一切从事和参与社会治理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的总和,或者说,一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围绕着社会事务开展活动的组织都属于公共管理主体的范畴。
现代社会的治理活动都是以组织为载体或基本单位展开的,因此,从组织的意义上来审视公共管理活动,政府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社会治理主体,而是需要与多元化的社会治理力量一起开展合作治理的组织。
所以,公共管理主体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治理力量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治理。
(2)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目标体系,表现为提高社会治理活动的效率、促进社会发展和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一切公共管理主体都需要在注重社会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不断地改善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注重绩效和服务品质。
对政府而言,要把重心放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上;对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自治力量来说,应当在其所活动的区域(或领域)内积极开展治理活动,及时地把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种利益诉求传递给政府。
无论是政府还是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治理力量,在公共管理过程中,都需要以积极的态度自觉地完善公共服务的合作关系。
(3)公共管理的手段或途径是多样的,概括地说,主要是由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三个方面构成。
近代以来的社会治理过程由于专业化追求,往往把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手段隔离开来,由不同的部门突出运用其中某一手段。
公共管理的手段是在法治的基础上通过公众参与的途径高效地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的科学方法。
即依法治理、民主行政和科学管理是公共管理手段的三个最为基本的方面。
(4)公共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多元社会治理主体构成的、以合作关系为纽带的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统一整体。
20世纪后期,政府垄断社会治理的格局开始受到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合作治理的要求的冲击,因而,政府自身的组织系统开始融入一个更大的合作治理系统之中。
这样一来,公共管理系统就会表现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自治力量之间层次结构体系,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政府在这个体系中的中心地位都会保持下去,但是,多元治理主体间的互动会不断地增强。
2.论述公共管理产生的历史前提。
答∶后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是公共管理得以产生的总的历史背景∶(1)20世纪80年代,政府的社会治理适应性不足引起了一场全球性的行政改革运动,同时进入新世纪以来,危机事件的频发更说明,在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今天的社会问题。
(2)后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是公共管理得以产生的总的历史背景。
由于后工业化和全球化,公共管理突出地反映出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
它使得由政府这一单一治理主体承担的社会治理的状态变得难以为继。
(3)由于行政改革以及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要求,出现了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自治力量,形成了与政府开展合作治理的局面。
总的说来,公共管理是人类社会治理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产生于工业社会的治理危机,表现为人类寻求"善治"的不断努力。
现在,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在这个过渡时期中,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地涌现出来,以往的已经程式化的社会治理方式无法应对新的问题,因而人们必须寻求新的方式去解决新的问题。
正是这些为了满足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而开展的具体活动,构成了公共管理这一新兴的社会治理模式。
3.为什么说公共管理的出现意味着公共行政的终结?答∶公共管理的出现意味着作为工业社会治理模式典型代表的公共行政的终结,但是,并不意味着公共行政问题的完全消失。
(1)公共管理是多元治理主体以合作的方式开展社会治理的,使得原先的行政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分化和分离进程发生逆转,开始走向融合和统一。
公共管理主体在建构和融入公共管理合作体系时都必然面临合作体系内部的行政管理问题,而且,就它们作为公共管理主体而言,其行政都应当是"公共行政",都具有公共性,无一例外。
但是,这种公共行政不再专属于政府,而是属于所有公共管理主体;这种公共行政是一种具有实质公共性的行政,是一切公共管理主体根据公共服务以及合作治理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公共行政,是公共服务以及合作治理的实现途径。
(2)公共管理范畴中的公共行政从属于合作治理的需要,以合作行政的形式出现。
官僚制组织中的以及由官僚制组织所承担的公共行政是以分工一协作的形式出现的,在价值中立的前提下,它主要从属于科学的规定,不断通过技术刷新去提高行政效率和功能。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行政不仅继承了这种科学化、技术化追求的传统,而且更加注重合作行动中所需要的价值支持因素,特别是要求合作者之间确立起信任关系以及要求合作者进行自我道德建构,以此不断地提升和促进合作体系与行动结构的优化。
(3)公共管理中的公共行政在形式上是合作行政,而在实质上则是服务行政。
在20世纪得到充分发展的公共行政是一种管理行政,与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有着相同性质;公共管理在性质上则属于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它的公共行政也是一种服务行政。
这不仅是因为一切公共管理主体都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其基本目标,而且,更为根本的是,它们都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上,它们的管理行为是从属于服务的,具有服务的性质。
4.为什么说“新公共管理运动”不能等同于“公共管理”?答∶(1)就治理变革而言,公共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对公共行政的扬弃。
(2)就学科属性而言,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关于社会治理的全新科学,它在20世纪后期兴起本身就意味着对公共行政学的超越和替代。
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基本路线仍然是在公共行政的基本框架下开展行动的,也只是公共行政学研究内容的扩展版。
(3)从历史进程看,在世纪之交,正当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而得以建构的时候,新公共管理运动已经趋于终结。
①新公共管理运动在1995年前后就已经画上了句号。
尽管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具体做法现在依然在政府部门中有所应用,但其应用前景是不容乐观的。
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一些国家继续沿用新公共管理运动开出的药方来推进政府改革,这些改革并没有使政府变得越来越好,反而使"政府失灵"常态化。
②新公共管理运动所使用的各种理论(如公共选择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受到了来自再度兴起的"新公共行政"和后现代公共行政等思潮的致命抨击,在关于社会治理理论的发展中,并未留下明显的痕迹。
公共管理学意味着社会治理理论及其科学的一种新范式的出现,被寄予替代公共行政学代表的旧范式的期望。
5.怎样理解治理变革孕育了公共管理?答∶对治理变革孕育了公共管理的理解如下∶(1)由于第三部门的示范效应,非政府组织及其他社会治理力量迅速成长了起来,为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出现提供了组织基础。
①英国实施了以民营化为特征的政府改革,把国有企业转为私有,对保留下来的国有企业也实行改革,让其按照市场规则经营,将营利作为其经营管理的首要目标,并鼓励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展开竞争。
②政府的许多机构被精简或转为政府之外的服务机构,这些机构也称作"第三部门"。
(2)在私有化改革中,出现了不同领域的管理手段和工具得到协同运用的情形,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出现提供了技术上的准备。
①"私有化运动"促使政府努力引入竞争机制,在公营部门内部重组市场,把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公民自由选择的思想应用到政府管理中来,以提高其绩效。
②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在《重塑政府》一书中就对市场导向的改革给予了肯定∶a.政府不应控制公共服务,而应授权社区实施公共服务。
b.政府应是竞争型的政府,政府必须具有创造性和使命感。
c.政府活动的目的是满足民众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政府的组织形式应从集权走向分权。
d.政府要以市场为导向,引进市场机制,改善政府及其公共服务。
(3)这场政府改革运动使得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分散化,削减了中央政府职能。
20世纪后期的西方各国在政府改革的内容∶①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增强了官员直接接触民众或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也提升了政府工作人员完成绩效目标的使命感。
②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同时,还调整了中央政府部门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层级关系,许多政府经济部门被改造为所谓的"第三部门"。
③分权化改革实现了决策权从地方向中央集中和管理权从中央向地方下放的有机结合。
总之,这场改革运动对公共行政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为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来打开了通道,从而为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出场扫除了障碍。
6.如何理解服务行政是公共行政发展的新阶段?答∶(1)农业社会的行政属于统治行政,工业社会的行政属于管理行政,在管理行政发展到其高级阶段的时候,出现了公共行政这一典型形式。
但是,管理行政范式中的公共行政是价值中立意义上的公共行政,还不具有实质上的公共性。
公共行政发展的最高形态是不仅在形式上具有公共性,而且在实质上也具有公共性,是形式公共性与实质公共性的统一,这种公共行政是以服务行政的形式出现的,是随着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出现而开始出现的。
(2)在各国的政府改革中,"控制关系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日益生成的服务关系,管理主体是服务者,而管理客体是服务的接受者。
所以,这是一种完全新型的管理关系,在这种管理关系的基础上,必然造就出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一种服务型的社会治理模式。
而且,服务行政意味着公共行政范围的扩大。
现代公共行政不再仅指政府中的和政府所实施的行政管理活动,而是指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具有公共性的组织的行政管理活动。
(3)服务行政的特点∶①服务行政是服务导向的而非控制导向的。
一切社会治理主体都是以服务者的面目出现的,它们的社会治理活动无非是相互提供服务,在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关系上,也无非是服务的提供与接受。
②服务行政是公正导向的而非效率导向的。
服务行政则把社会公正问题的解决放在第一位,它的效率追求是从属于公正需求的实现的。
③服务行政是客体本位的而非主体本位的。
服务行政作为多元治理主体所承载和开展的行政活动,是把服务的接受者即行政客体放在中心位置上的,而服务的提供者作为行政主体则是在提供服务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证明自身存在的必要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