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50.01 KB
- 文档页数:6
《苏武传》(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深入理解本文文意。
2、研究写法,学习写作技巧【自主学习】1.解释并记住下列词汇①通使:②稍:③迁:④劾(hé):⑤相当:⑥赂:⑦募:⑧相知:⑨私候:⑩候问:⑾收系:⑿弥山:⒀穷厄:⒁成就:⒂伐:⒃见犯乃死:⒄近臣:⒅肝脑涂地:⒅春秋:⒆不幸:⒇物故:2.成语速记大失所望: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无以复加:不可能再增加。
指程度达到了极点。
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威武不屈: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
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
表示坚贞顽强。
忠贞不渝:忠,忠诚;贞,有操守;渝:改变。
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③位列..。
..将。
④兄弟亲近⑤我丈人..时降武。
..行也。
⑥欲因此⑦且陛下春秋..高。
⑧武等实在..。
4.文体知识史书的形式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X向)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X晔)——纪传体断代史。
【合作探究】1.课文主要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2.卫律如何劝降?李陵又是如何劝降的?这两个人物有什么不同?写他们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要详写两次招降?3.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达标检测】延昭本名延朗,父杨业。
幼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
”每征行,必以从。
太平兴国中,补供奉官。
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
以崇仪副使出知景州。
时江、淮凶歉.,命为江、某某都巡检使。
《苏武传》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教学课时】3课时[预习自测]1、写出下面汉字的拼音厩()且()鞮()侯单()于缑()王昆()邪()浞()野( ) 侯阏( ) 氏()左伊秩訾()旃()羝()去()辇()雍()棫()阳宫斧钺()汤镬()2、注意断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3、文学常识《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 ”为“志”,取消“世家”并入“ ”,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它的前四史是、、和。
班固,东汉著名的、,《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
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
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4、分组整理文言常见字词。
(见资料)[质疑探究](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
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
第12课苏武传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3.赏析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1.字音辨识(1)劾.大不敬()(2)丈人行.()(3)旃.毛() (4)昆邪..王()(5)阏氏..() (6)煴.火()(7)啮.雪()答案(1)hé(2)hánɡ(3)zhān(4)hún yé(5)yān zhī(6)yūn(7)niè2.通假举要(1)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信义安所见.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请毕今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同“叛”,背叛(2)同“毡”,毛织的毡毯(3)同“弆”,收藏(4)两个“亡”均通“无”,没有(5)“霑”,同“沾”,沾湿;“衿”,同“襟”,衣襟;“决”,同“诀”,辞别(6)同“现”,表现(7)通“欢”,欢聚3.词语解释(1)稍.迁至栘中厩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数.通使相窥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因厚赂.单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素与副张胜相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虞常果引.张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明年,陵降,不敢求.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渐渐(2)屡次(3)赠送礼物(4)暗地里(5)熟识(6)牵攀,招供(7)访求(8)陈述4.古今异义(1)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量、价值、条件、情形等)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适宜,合适;副词,表示程度高。
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一、学习目标巩固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并能精准翻译重点句子。
(重难点)二、学法指导在预习全文的基础上,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点。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3.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①词义的缩小。
如“五谷”中的“谷”原是“谷类”的总称,今北方的“谷”指“小米”,南方的“谷”专指“稻谷”。
②词义扩大。
如“涉江”中的“江”原专指“长江”,今泛指“一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
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再如“信”,最早是指“送信的人”,后来转指“书信”,而“送信的人”的意思由“信使”承担,单用就无此意了。
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中性词,今义指“品行恶劣”,贬义词;“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贬义词,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在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褒义词。
⑤词义弱化、强化。
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程度变轻了。
如“诛”,最初只是“谴责、责备”,现在强化为“杀戮”。
⑥名称说法改变。
《苏武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3.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难点】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学时安排】4学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
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
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2. 《汉书》介绍:《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3.简介背景: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自主学习】1.给下列词语注音..。
稍迁至栘中厩监()数()通使相窥()观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后随浞野侯没()胡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置煴()火,覆武其上拥众数万,马畜()弥山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2. 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苏武传》导学案第一课时(学生版)一、【巧设迁移】二、【解读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发”字的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4、翻译文句。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翻译文句。
三、【自主探究】(一)自主预习1、作者及作品:班固: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 ,终完成《汉书》写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 229 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 ,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 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2、写作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二)师生研读第一段学生朗读文段一,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研讨,找出文段中重点的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尽归汉使路充国等()2、古今异义:丈人古义()今义()币古义()今义()相当古义:()今义()3、重点词语解释:稍()迁至嘉()其义因()厚赂单于及假()吏常惠等置()遗()单于斥候、候骑、候()4、表示赞许的词语:5、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二)师生研读文段二学生朗读文段二,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语文必修4《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及《汉书》。
2、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3、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4、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重点难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苏武的功过和价值。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情境创设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
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
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有《汉书》(《前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2、《汉书》的价值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
【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
3、认识苏武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2、【历史背景】匈奴,是与秦朝几乎同时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
与汉族的矛盾一直不断。
汉初,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
从此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屈辱和亲。
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受到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朝对匈奴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
双方遂有互派使者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者对方的虚实。
因此仍然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
苏武牧羊的故事,就是在这一严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自主学习】一、夯实基础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栘(yí)中厩(jiù)监(jiàn)且(jū)鞮(dī)单(chán)于(yú)缑(gōu)王昆(hún)邪(yã)王浞(zhuï)野侯阏(yān)氏(zhī)秩(zhì)訾(zī)煴(yūn)火窖(jiào)啮(niâ)旃(zhān)羝(dī)乳廪(lǐn)食节旄(máo)於(wū)靬(jiān)弋(yì)射纺缴(zhuï)檠(qíng)弓弩扶辇(niǎn)斧钺(yuâ)汤镬(huî)二、整体感知1、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并归纳大意。
《苏武传》(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深入理解本文文意。
2、研究写法,学习写作技巧【自主学习】1.解释并记住下列词汇①通使:②稍:③迁:④劾(hé):⑤相当:⑥赂:⑦募:⑧相知:⑨私候:⑩候问:⑾收系:⑿弥山:⒀穷厄:⒁成就:⒂伐:⒃见犯乃死:⒄近臣:⒅肝脑涂地:⒅春秋:⒆不幸:⒇物故:2.成语速记大失所望: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无以复加:不可能再增加。
指程度达到了极点。
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威武不屈: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
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
表示坚贞顽强。
忠贞不渝:忠,忠诚;贞,有操守;渝:改变。
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③位列..将。
④兄弟亲近..。
⑤我丈人..时降武。
..行也。
⑥欲因此⑦且陛下春秋..。
..高。
⑧武等实在4.文体知识史书的形式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合作探究】1.课文主要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2.卫律如何劝降?李陵又是如何劝降的?这两个人物有什么不同?写他们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要详写两次招降?3.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达标检测】延昭本名延朗,父杨业。
幼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
”每征行,必以从。
太平兴国中,补供奉官。
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
以崇仪副使出知景州。
时江、淮凶歉.,命为江、淮南都巡检使。
《苏武传》导学案第一课时【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1—3段,在翻译的基础上重点解释文中重要的实虚词。
2、理解,充分体会文中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总结规律。
掌握古今异义词。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书》及本文历史背景;积累文言实虚词。
2、方法与过程:在语境中体会活用、古今异义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视国家利益重于生命的爱国节操。
【导学过程】《汉书》作者,是我国第一部体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本文背景:匈奴,是与秦朝几乎同时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
与汉族的矛盾一直不断。
汉初,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
从此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屈辱和亲。
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受到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朝对匈奴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
双方遂有互派使者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者对方的虚实。
因此仍然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
苏武牧羊的故事,就是在这一严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熟读课文1-3段,做到词如己出2、指出文段中的斜体加线词语的意义或用法,工整地书写于该子下端。
(1)①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②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③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2)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疏通文言知识,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2.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学法指导】诵读讨论质疑交流【知识链接】1.作者及背景简介(参看《优化设计》,然后摘录要点在课本上)2.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简析: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一、自读课文,完成自我检测。
1、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2、检测题见《优化设计》“自主梳理”要求:独立完成,把错处和疑难处分颜色标注在课本上。
3、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古今异义)示例:且陛下春秋高(年纪)汉亦留之以相当(相抵押)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对老人、长辈的尊称)欲因此时降武(“因”,趁机;“此”,这)武等实在(“实”,确实;“在”,存在)4、确认重点词义、句式。
(一)词类活用单于壮其节 (意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 其一人夜亡 (名作状)(二)句式积累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2、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3、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4、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5、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6、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7、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 8、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9、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二、思考: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12 苏武传一、读准字音栘.中(yí) 缑.王(gōu ) 弹劾.(hé)斧钺.(yuè) 厩.监(jiù) 窥.观(kuī)丈人行.(háng) 遗.单于(wèi) 浞.野侯(zhuó) 没.胡中(mò) 煴.火(yūn) 旃.毛(zhān)阏氏..(yān zhī) 牧羝.(dī) 汤镬.(huò)旄.节(máo) 雨.雪(yù) 更.嫁(gēng)自分.已死(fèn) 霑.衿(zhān)二、辨识通假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同“叛”,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3.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没有)4.信义安所见乎(“见”同“现”,表现)5.请毕今日之(“”通“欢”,欢乐)6.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同“沾”,沾湿;“衿”同“襟”,衣襟;“决”同“诀”,辞别)7.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同“弆”,收藏)8.前以降及物故(“以”同“已”,已经)三、一词多义发⎩⎪⎨⎪⎧虞常等七十人欲发.(动词,动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发出,派出)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引⎩⎪⎨⎪⎧虞常果引.张胜(动词,招供,牵攀)引.佩刀自刺(动词,举、拿)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调转)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动词,判处)副有罪,当.相坐(副词,应当)使⎩⎪⎨⎪⎧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名词,使者)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动词,让)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动词,派)武使.匈奴,明年,陵降(动词,出使) 以⎩⎪⎨⎪⎧少以.父任(介词,因为)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连词,表顺承)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介词,凭借……的身份)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介词,把) 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此必及.我(动词,牵连到)及.还,须发尽白(介词,等到……时候 ) 四、词类活用1.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 )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于壮.其节 ( )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以身膏.草野 ( )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欲斗.两主 ( )____________________ 5.羝乳.乃得归 ( )____________________ 6.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 )____________________ 7.推堕.驸马河中溺死 ( )____________________ 8.得夜.见汉使 ( )____________________ 9.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 )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兄弟亲近.. ( )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使动用法 使……归 2.意动用法 以……为壮 3.使动用法 使……肥沃 4.使动用法 使……相斗 5.名词作动词 生子 6.名词作动词 结网;用檠矫正弓弩7.使动用法 使……堕 8.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 9.名词作状语 向上 10.形容词作动词 做亲近之臣五、古今异义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武使匈奴,明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且陛下春秋..高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太夫人已不幸..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卧起操持..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苏武传[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幼年聪颖,能文善赋。
初在洛阳太学读书。
建武三十年(54),其父班彪卒,返乡居忧,开始整理班彪的《史记后传》,决意在《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明帝永平五年(62),被人告发私改国史,下狱,弟班超力辩得免。
明帝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后转为郎。
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作,历经20余年,基本修成《汉书》,详尽记载了西汉一代的史实。
班固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幽通赋》。
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班固随军出征。
后窦宪获罪,牵连班固,入狱,死时年六十一。
[知背景]自秦代以来,尤其是汉代前期,匈奴凭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侵扰中原,对秦、汉王朝构成极大的威胁。
汉文帝、汉景帝时,汉王朝一面募民屯田,充实边防力量,一面采取和亲的策略来加强民族关系。
汉武帝时,汉朝国力强盛,为解除匈奴对北方的威胁,开始了对匈奴长期的讨伐战争,在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的三次战斗中取得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匈奴在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的矛盾依然根深蒂固。
在表面修好的背后,双方都在乘机窥探对方的虚实。
《苏武传》一开始就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苏武出使匈奴就处在这一严酷的历史背景下。
[知常识]《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一、了解行文脉络二、把握文章主旨《苏武传》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爱国者的形象。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第二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能说出本文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3、对苏武的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1.在翻译的基础上重点解释文言常见的实虚词。
2.充分体会文中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总结规律。
掌握古今异义词。
3.学习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英雄气概。
【学习过程】(1)疏通文意,依照示例给每段内容添加小标题,理清脉络。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5、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6、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7-8、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10、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参考: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是文章第3~8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第三部分是第9、10段,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
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3)本文在写作上很善于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请你结合课文具体谈谈。
(4)本文在写作上还有一个特点,即以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文章采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5)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6)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7)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9).人物语言描写是真实展现人物心理的方法之一,这篇文章在人物语言描写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10)弘扬爱国主题,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苏武传》导学案高二语文必修四导学案【学习目标】:1,声情并茂诵读课文,理解所陈之情,感悟至爱亲情。
2.品味文本语言,欣赏陈情艺术。
【学习重点】:1.诵读课文,感受作品浓浓的亲情,背诵课文。
2.正确评价和理解文本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
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
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武传》学习目标1、了解《汉书》及本文历史背景。
2、积累文言实虚词,在语境中体会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3、了解并体会苏武的形象,学习苏武视国家利益重于生命的爱国节操。
重点难点1、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探究法。
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简析: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
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
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2、《汉书》简介《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三、自主学习1、字音字形栘(yí)中数(shuò)通使且鞮(jūdī)侯丈人行(háng)遗(wèi)单于缑(gōu)王昆邪(hún yé)王浞(zhuó)野侯阏氏(yān zhī) 左伊秩訾(zǐ) 煴(yūn)火膏(gào)草野啮(niè)雪旃(zhān)毛牧羝(dī)纺缴(zhuó)檠(qíng)弓弩棫(yù)阳宫斧钺(yuè)2、通假字⑴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女,通“汝”,你;畔,通“叛”,背叛)⑵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旃,通“毡”,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⑶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⑷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⑸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告别)⑹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3、词类活用⑴宜皆降之(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⑵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用作动词:用车子拉)⑶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赞美,以……为壮美)⑷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名词用作动词:滋养)⑸反欲斗两主,观祸败(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⑹天雨雪,武卧啮雪(雨,名词用作动词:下)⑺使牧羝,羝乳乃得归(乳,名词用作动词:生育,生子)⑻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⑼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用作动词:祭祀)⑽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作状语:向上)4、古今异义⑴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当;今义:差不多)⑵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对长辈男子的尊称;今义:指岳父)⑶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古义:照顾;今义:奖赏赐予)⑷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古义: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⑸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⑹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⑺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古义:第二年;今义:下一年)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伤心、失望、痛苦的)⑼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古义:年龄;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⑽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成全,提拔;今义:业绩)⑾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5、特殊句式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四、合作探究1.疏通文意,依照示例给每段内容添加小标题,理清脉络。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5)、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6)、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7-8)、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10)、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是文章第3~8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第三部分是第9、10段,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
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3、苏武出使前,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如何?他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出使匈奴的?这对后面故事的展开,起了什么作用?汉朝与匈奴连年征战,在相互窥探对方军事情况时,互扣对方使节,处于敌对状态。
单于即位后,担心汉朝的进攻而主动求和,互遣被扣留使臣。
在此情形下,苏武率团出使匈奴,担起了议和的重任。
但此时汉朝与匈奴的敌对关系并未根本解除,议和只是单于的缓兵之计,苏武此行还是充满凶险的,但他仍毅然出行,这就为苏武被扣埋下伏笔。
4、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并不矛盾。
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
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
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
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5、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
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
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
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
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
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
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
6、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
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
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
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
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
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
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7、请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8、小结苏武的人物形象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我们可以说苏武是中国坚定的爱国知识分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精神的代表。
9、请结合课堂探究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1)对比映衬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2)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