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11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美学一门是在现代性进程中从哲学分化出来的人文学科。
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是美学学科家族中最基础的理论学科,它既不同于美学史、艺术美学等其他美学分支学科,更有别于美术学、艺术学及任何单纯的文学或艺术理论。
简言之,美学原理是一门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为理论资源,研究和理解人类审美意识发生,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种类、范畴与功能等一般问题的人文学科。
二、教学目的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或文学、艺术、哲学等相关专业的基本选修或必修课程之一,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了解、掌握美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认识、把握纷繁复杂的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初步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美学理论去分析、鉴赏自然、社会和艺术审美等各种审美现象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专业人才,并为他们深化相关学科的学习,从事审美鉴赏或审美创造,从事各种学科的基础教育教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美学原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学科素质和相关专业能力,尤其是理论思维的能力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落实上述作用是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宗旨。
三、教学内容美学课程总体上由导论和审美本质、审美经验、审美类型、审美范畴和审美教育等六大板块内容构成。
导论主要使学生学习美学简史、研究对象、学科特性与学习方法,课程主体部分重点使学生具体学习关于审美活动的本质及其地位,审美经验的根源、心理结构、感受特性、心理要素、经验模式及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形式美、技术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五大审美类型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和丑等五大审美范畴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审美教育的美学内涵、功能与实施途径等相关知识与理论。
四、教学方式基于本课程理论性与人文体验性兼具之特点,采用理论讲授与个案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手段。
视讲授内容和课堂情况,适时讨论,并利用多媒体手段与网络资源以确保教学效果。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美学原理/ Aesthetics课程代码:070132学时:32 学分: 2 讲课学时: 32 上机/实验学时: 5 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哲学适用专业:广告学本科开课院系:艺术设计学院广告系教材: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主要参考书: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柯秀经等.美学原理.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性质:《美学》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广告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它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用高尚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素质,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艺术作品的创造能力。
美学首先是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对于审美经验研究的重视是一个大的趋势。
任务:(1)讲授什么是美,美存在的主要领域,美的研究的主要范畴,艺术美的欣赏和创造,技术美,以及中外重要的美学思潮。
(2)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并展开讨论或辩论,在讨论或辩论中得到提高。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学科的概论性质要求为学生建立初步的自觉的审美意识,同时使他们的审美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并对美学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待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去领悟。
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重点掌握(包括熟悉、知道、理解的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熟练运用、全面准确表述。
一般掌握内容: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简明概述。
一般了解内容:要求学生知道、了解,以扩大知识面。
五、说明1.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以哲学作为基础,是离哲学很近的学科,这由它的哲学性质所决定。
本学科的人文性质使它成为一门素质教育课。
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类学生的必修课,而且也是任何其他学科学生的必修课。
2.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包括熟悉、知道、理解的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熟练运用、全面准确表述。
一般掌握内容: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简明概述。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引言
- 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美学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二、美学概述
1. 美学的历史发展
- 古代美学思想
-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观念
- 现代美学的兴起和多元化
2. 美学的基本概念
- 美感与美的概念
- 美学经验与审美体验的关系
三、美学原理的探讨
1. 审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 客观标准和个体差异的平衡
2. 美的要素与特征
- 美的要素:形式、结构、意义
- 美的特征:和谐、对称、平衡、新颖 3. 美学体验的认知与情感
- 美学体验的认知过程
- 美学体验中的情感表达和共鸣
四、美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1. 美学原理的认知价值
-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判断力
- 提升学生对艺术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创意与美学原理的关系
- 美学原理对创意思维的启发
- 创意作品中的美学原理运用
3. 美学原理在设计教育中的应用
- 建筑、产品、服装等设计中的美学原则 - 美学原理对学生设计作品的指导和评价五、结语
- 总结美学原理教学的重要性
- 展望美学研究和应用的未来。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1.课程定位课程性质:美学原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文教育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文学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拓展和提升,其目标是进一步拓宽对文学艺术乃至所有审美现象及其知识的认知,在文学理论基础上向哲学层次提升,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引导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种审美现象,由主义美学向形态美学拓展,由形态美学向智慧美学提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美学的性质、历史,美的表象层、美的本体层、美的核心层有基本了解,特别是立足美的感觉、美的形态、美的范式等表现层,美的观念、美的范畴、美的视域等本体层,美的思维、美的精神、美的境界等美的核心层,把握和领悟非二非不二的思维方式,以及周遍含容、平等不二、心体无滞、明白四达的美学智慧,从而实现自身生命境界的逐步提升。
2.课程内容和结构、课时安排绪论教学要点:美学的性质、意义和历史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一、智慧美学学科概念的提出(2学时)二、智慧美学的学术宗旨和特点(2学时)三、智慧美学的基本思路和优势(2学时)第一编美的表象层第一章美的感觉教学要点:美的感觉,美的感觉的否定,以及美的感觉的超越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1、美的感觉2、美的感觉的否定3、美的感觉的超越第二章美的形态教学要点:美的形态,美的形态的否定,以及美的形态的超越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1、美的形态2、美的形态的否定3、美的形态的超越第三章美的范式教学要点:美的艺术,美的人生,以及美的宇宙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1、美的艺术2、美的人生3、美的宇宙第二编美的本体层第四章美的观念教学要点:美的本质问题,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以及本质界说的困惑,尚无结论的结论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1、美是什么2、美不是什么3、美既不是什么,又非不是什么第五章美的范畴教学要点:审美范畴的性质,以及优美、崇高、喜剧等肯定性范畴和丑陋、荒诞、悲剧等范畴。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美学原理》作为文科专业的人文必修课,由美论、美的范畴论、美感论、艺术论以及审美教育等几大部分组成。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明晰美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美学的一般原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人格和优美的情感,促进人和人生的审美化。
三、课程目标本课程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美的本质、美的基本范畴;了解审美教育的内涵、途径、方法。
能够自觉地用美学观点去分析文艺现象和社会现状。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美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使学生理解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美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使学生对美、丑、优美、崇高、悲剧、喜剧、荒诞、平庸等范畴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3)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1)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
(2)养成诗性精神和诗意情怀。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学习美学这门课程要有良好的哲学基础和文艺理论知识,具体课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好美学这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对其英语文学等人文类课程的理解。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1、选用教材:《美学原理》,杨辛、甘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参考书:(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六、课程进度表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同时伴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1)养成问题意识。
多问“为什么”。
(2)结合课堂内容,拓展阅读面。
2、学生必须阅读的论著,建议学生阅读的论著。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3、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4小时。
4、学生的上课、实验、讨论、答疑、提交作业(论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的等方面的要求。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课程介绍美学是一门针对古往今来一切审美现象的理论学科。
从人类最初美感的产生,到自觉创造美的艺术,再到各门类的艺术理论,最后形成了统括一切美的美学原理,是人类感性与理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相结合的产物。
本课程属于艺术设计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它是在学生已修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中国艺术设计史、外国古代工艺设计史、现代艺术设计史的基础上,从理性与哲学的角度对艺术学科进行一种宏观把握和逻辑理解的理论训练,让学生在广泛的与艺术相关的岗位上能通过自身的思考,不断获得对美的理解,并积极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对美的领悟。
本课程是理论课程,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辅以相应的实物资料、影视资料和考察活动,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视觉感知、领悟和反思,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追求教与学的愉悦性。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培养能够在博物馆、艺术品拍卖行、画廊、独立艺术工作室、设计公司等与艺术与设计相关的行业,胜任艺术作品与设计作品的品鉴与推广、艺术活动的组织与安排等工作的毕业生。
美学原理课程的开设,旨在使同学在艺术实践和艺术史、设计史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同学理论素养,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和美学观。
能够结合史论知识和美学知识,分析和探讨生活中常见的艺术问题,拥有良好、健康的审美眼光。
掌握美学原理的基本范畴、历史发展和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批评与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美感——审美经验(支撑教学目标1)1、教学内容①、美感的社会根源和反映形式的特征;②、美感的差异性及其原因;2、教学要点学习什么是美感,关于美感根源问题的探讨,美感反映形式的特征。
美感中的感性与理性、情感体验、想象的作用;关于美感的客观标准问题的探讨,学习美感的共性及审美主体的个性差异。
第二章、审美活动的独立与发展(支撑教学目标2)1、教学内容①、从历史上来看审美活动的产生;②、从社会心理来看审美活动的发生;③、关于审美活动产生的几种假说;④、从审美活动到艺术活动;2、教学要点从历史上来看审美活动的产生,包括:○1、从石器造型上看美的产;○2、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3、从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审美活动的产生,为我们理解审美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美学原理课教学大纲中文系第一章:美学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节美学课简介一、课程定位:“美学原理”课是汉语言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必修课),是文艺理论课程群当中的核心和基础部分。
课内学时48课时,学习时间为16周,3学分。
二、主要内容对美学学科的介绍与说明,对人类的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发生、审美活动的独立的整体探讨,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价值类型、现实的审美活动、现实审美活动的个性的具体分析,以及对美的哲学探讨,从而对人类的审美现象形成全面剖析。
三、教学目的:通过“美学原理”课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与问题,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
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地分析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美学虽然是中文系的课程,但严格地说,美学的学科性质却应归属于哲学。
也就是说,美学在本质上与哲学一样,运思面对着的是永恒无解的难题,永远在问题的境域之中。
没有问题就没有美学,这是美学的困惑也是美学的魅力,所以,学习美学要有“问题意识”,要把美学问题与中外美学史联系起来,倡导“交流”“对话”的解释学的思想方法,因为美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美学”是一门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课,以讲授为主。
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并要求学生对少数经典文献要做较为深入的阅读和讨论。
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审美问题的能力。
讲授中突出重点难点,解决疑点。
适当地安排审美鉴赏实践,如观摩影像,举行文艺作品研讨会,在审美实践中学习美学,提高审美能力。
1第二节美学与文艺理论课程群一、何为课程群:在研究对象具有交叉和相互联系的一些课程称之为一类课程群。
美学原理课教学大纲中文系第一章:美学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节美学课简介一、课程定位:“美学原理”课是汉语言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必修课),是文艺理论课程群当中的核心和基础部分。
课内学时48课时,学习时间为16周,3学分。
二、主要内容对美学学科的介绍与说明,对人类的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发生、审美活动的独立的整体探讨,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价值类型、现实的审美活动、现实审美活动的个性的具体分析,以及对美的哲学探讨,从而对人类的审美现象形成全面剖析。
三、教学目的:通过“美学原理”课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与问题,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
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地分析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美学虽然是中文系的课程,但严格地说,美学的学科性质却应归属于哲学。
也就是说,美学在本质上与哲学一样,运思面对着的是永恒无解的难题,永远在问题的境域之中。
没有问题就没有美学,这是美学的困惑也是美学的魅力,所以,学习美学要有“问题意识”,要把美学问题与中外美学史联系起来,倡导“交流”“对话”的解释学的思想方法,因为美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美学”是一门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课,以讲授为主。
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并要求学生对少数经典文献要做较为深入的阅读和讨论。
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审美问题的能力。
讲授中突出重点难点,解决疑点。
适当地安排审美鉴赏实践,如观摩影像,举行文艺作品研讨会,在审美实践中学习美学,提高审美能力。
1第二节美学与文艺理论课程群一、何为课程群:在研究对象具有交叉和相互联系的一些课程称之为一类课程群。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美学》教学大纲绪编:美学概述【教学要求】1、了解美学的概况及美学的历史,识记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解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3、全面、准确地理解美学研究对象。
4、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章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美学的形成一、人类审美意识的形成二、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三、美学学科的建立第二节美学的确立第三节美学的发展第二章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美学的研究对象二、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美学与哲学(二)美学与心理学(三)美学与艺术理论(四)美学与教育学第三章美学研究的任务和方法一、美学的研究任务二、美学的研究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上编:审美对象第四章美的本质及特征【教学要求】1、全面而系统地认识美的本质问题,树立起具有高度合理性的美的观念。
2、在理解美的问题性质的同时,了解中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些探讨以及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
3、能结合实际理解美的基本属性。
【教学内容】第一节美学史上对美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家对“美是什么”的追问二、中国美学家对“美是什么”的追问第二节美的特征1、社会客观性2、自由创造性3、多样丰富性4、具体形象性5、感染愉悦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第五章美的现象世界【教学要求】1、了解自然美的作用和类型、人类对自然美的认识过程,理解自然美的含义和特征。
运用所学美学知识认识自然物、自然现象,观察、欣赏自然美。
2、理解社会美的含义和特征,思考社会美的分类。
掌握人的美、社会生活美和社会环境美的主要内容。
运用所学美学知识认识人及其生活,发现、创造社会领域中的美。
3、理解艺术美的含义、特征和功能。
运用所学美学知识认识艺术作品,学会欣赏、创造艺术美。
【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美一、自然美的本质二、自然美的分类三、自然美的特点四、对自然美的欣赏五、自然审美的意义第二节社会美一、社会美的本质二、社会美的分类1、社会环境美2、生产劳动美3、社会变革美4、人的美三、社会美的特点第三节艺术美一、艺术美的本质二、艺术美和生活的关系三、艺术美的特点四、艺术美的审美功能第四节科技美一、科技美的含义二、科技美的主要功能【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第六章形式美【教学要求】1、了解美的内容与形式、形式美的产生。
高教版《美学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美学原理适用对象:马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课程学时:48小时课程简介:《美学原理》是马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美学的基本原理、美学理论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鉴赏方法和审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工程设计的美学性和艺术性。
课程目标:1.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美学思维方法和鉴赏技巧。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工程设计中发挥美学素养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和审美价值观,提高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美学基础知识(4学时)1.美学的定义和特点2.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美和艺术的关系第二章:审美主体和客体(4学时)1.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2.审美客体的特征和分类3.审美经验和审美态度第三章:审美判断和价值(6学时)1.审美判断的基本要素2.审美价值的内涵和外延3.审美价值的相对性和客观性第四章:美学鉴赏方法与过程(8学时)1.美学鉴赏的基本方法2.美学鉴赏的过程3.艺术品的鉴赏与评论第五章:美学与设计(10学时)1.工程设计中的美学要求2.美学与功能、造型的关系3.美学设计案例分析第六章:美学与社会文化(6学时)1.美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2.美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当代美学问题与批评教学活动与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幻灯片展示等方式,讲述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重要观点。
2.实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的艺术品、设计作品等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美学的具体应用和价值。
3.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课堂演示: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美学鉴赏活动,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5.考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艺术展览、设计展览等,提升学生的美学体验和感悟。
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情况。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引言美学原理是一门研究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对于美的感知、创造和理解。
美学原理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并在实践中运用美学原理。
二、美学概述1. 美学的定义和起源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巴特勒的著作中,它源自希腊语中的“aisthēsis”,意为感知。
美学起源于人类对美的感知和表达的探索,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美学的研究范畴美学研究范畴包括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创造和美的理解等方面。
它涉及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以及人类对自然景观、人类行为和道德等的审美感知。
三、美的本质和标准1. 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美的特征和本体属性。
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探讨,有的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有的认为美是主观感受的产物。
学生需要理解美的本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美的标准美的标准是评价美的好坏和价值的准则。
美学家提出了多种美的标准,如真、善、美的统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等。
学生需要学会运用这些标准来评价艺术作品和美的表现。
四、美的创造和表现1. 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包括灵感的获得、形式的选择、表达的实现等多个阶段。
学生需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以及不同艺术形式的创作特点。
2. 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艺术作品通过形式和内容的表达来传递美的信息。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和理解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如色彩运用、构图、节奏等,以及背后的美学原理。
五、美的理解和欣赏1. 美的理解美的理解是指对美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学生需要学会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和思考,理解其中的美的内涵和意义,以及艺术家想要传达的信息。
2. 美的欣赏美的欣赏是指对美的喜爱和赏识。
学生需要培养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学会用美学的眼光去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六、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 美学与设计美学原理在设计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引言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和探讨美的本质、特点以及其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美学原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美的概念、美学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实现以下学习目标:1. 掌握基本美学概念,并理解美的多重特征;2. 理解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哲学、艺术、文化等;3. 熟悉主要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家的观点,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4. 能够运用美学理论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音乐、文学、电影等领域;5. 培养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提高对美的欣赏和理解水平。
三、课程内容1. 美学概述- 美学定义与范畴- 美的本质与特征2. 美学与哲学- 古希腊哲学对美的理解- 审美哲学的起源和发展3. 美学与艺术- 艺术与美的关系- 不同艺术形式的审美特点4. 美学与文化- 文化多样性对美的影响- 美学与跨文化交流5. 美学理论与思想家- 古代美学思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近代美学思想(康德、黑格尔)- 现代美学思想(杜齐、笛卡尔)6. 艺术批评与美学分析-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判断- 艺术作品的审美解读与评价7. 美学的实践应用- 美学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美学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介绍美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思想家的观点。
2. 学术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看法和思考,并加深对美学理论的理解。
3. 艺术欣赏: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演出等,培养审美能力。
4. 作品分析:引导学生针对具体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和批评,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小组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项目,深入探讨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五、评价方式1. 期中考试:对学生的美学理论知识进行考察,占总成绩的30%。
2.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艺术作品进行美学分析,占总成绩的40%。
3. 学习参与度:考察学生的课堂讨论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20%。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2002年05月15日(本文章已被阅读240次)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初步理解美学学科的特点、作用与意义。
理解美学思想的产生与文艺理论和文艺理论的亲密关系;重点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美学l美学思想是人类的审美理论和艺术理论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理论和艺术理论的理论概括.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科学开展的产物。
3.古今中外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有四种主要意见。
本教程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1.学习美学是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美化世界和美化自身的需要。
2.学习美学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文艺开展的需要.3.学习美学是促进人的全面开展特别是开展审美教育、培养正确的审些观的需要.第三节怎样学习美学1.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美学理论的论著.2.注意将美学原理同美学史结合起来。
s.学习美学要严密结合艺术实钱与生活中的审美实际。
第二章艺术美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艺术作品与实用产品的区别,理解艺术分类的原那么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掌握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重点掌握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掌意境好和传神这两个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内涵.第一节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1.艺术不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的影响。
2。
艺术美是生活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3.艺术美能积极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为社会消费及理论效劳。
第二书艺术美来源于生活1.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3.生活推动了艺术家技巧的形成和开展.第三书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1.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典型化的创造过思.在这个过程中概括化与个性化同时进展。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2.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标志:首先表如今从生活感性到意象的形成,其次是意象的孕育变成作品中的形象.第四节意境和传神1.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根底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美学》教学大纲绪编:美学概述【教学要求】1、了解美学的概况及美学的历史,识记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解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3、全面、准确地理解美学研究对象。
4、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章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美学的形成一、人类审美意识的形成二、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三、美学学科的建立第二节美学的确立第三节美学的发展第二章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美学的研究对象二、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美学与哲学(二)美学与心理学(三)美学与艺术理论(四)美学与教育学第三章美学研究的任务和方法一、美学的研究任务二、美学的研究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上编:审美对象第四章美的本质及特征【教学要求】1、全面而系统地认识美的本质问题,树立起具有高度合理性的美的观念。
2、在理解美的问题性质的同时,了解中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些探讨以及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
3、能结合实际理解美的基本属性。
【教学内容】第一节美学史上对美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家对“美是什么”的追问二、中国美学家对“美是什么”的追问第二节美的特征1、社会客观性2、自由创造性3、多样丰富性4、具体形象性5、感染愉悦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第五章美的现象世界【教学要求】1、了解自然美的作用和类型、人类对自然美的认识过程,理解自然美的含义和特征。
运用所学美学知识认识自然物、自然现象,观察、欣赏自然美。
2、理解社会美的含义和特征,思考社会美的分类。
掌握人的美、社会生活美和社会环境美的主要内容。
运用所学美学知识认识人及其生活,发现、创造社会领域中的美。
3、理解艺术美的含义、特征和功能。
运用所学美学知识认识艺术作品,学会欣赏、创造艺术美。
【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美一、自然美的本质二、自然美的分类三、自然美的特点四、对自然美的欣赏五、自然审美的意义第二节社会美一、社会美的本质二、社会美的分类1、社会环境美2、生产劳动美3、社会变革美4、人的美三、社会美的特点第三节艺术美一、艺术美的本质二、艺术美和生活的关系三、艺术美的特点四、艺术美的审美功能第四节科技美一、科技美的含义二、科技美的主要功能【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第六章形式美【教学要求】1、了解美的内容与形式、形式美的产生。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2002年05月15日(本文章已被浏览240次)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初步了解美学学科的特点、作用与意义。
了解美学思想的产生与文艺实践和文艺理论的密切关系;重点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美学l美学思想是人类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理论概括.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
3.古今中外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有四种主要意见。
本教程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1.学习美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美化世界和美化自身的需要。
2.学习美学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需要.3.学习美学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开展审美教育、培养正确的审些观的需要.第三节怎样学习美学1.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美学理论的论著.2.注意将美学原理同美学史结合起来。
s.学习美学要紧密结合艺术实钱与生活中的审美实际。
第二章艺术美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艺术作品与实用产品的区别,了解艺术分类的原则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掌握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重点掌握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掌意境好和传神这两个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内涵.第一节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1.艺术不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的影响。
2。
艺术美是生活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3.艺术美能积极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为社会生产及实践服务。
第二书艺术美来源于生活1.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3.生活推动了艺术家技巧的形成和发展.第三书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1.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典型化的创造过思.在这个过程中概括化与个性化同时进行。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2.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标志:首先表现在从生活感性到意象的形成,其次是意象的孕育变成作品中的形象.第四节意境和传神1.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具有象外之象的特点,能在有限中展示无限.意境产生于艺术家的创造。
完成于欣赏者的想象。
需要欣赏者进行积极的再创造.2.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指通过形象的外部特征表现其内在精神,把对象的木质特征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体现艺术家的创造。
第四节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1.艺术分类的原则和依据.2.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1.自然美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律自然美的各种复杂现象.掌握自然美的特征。
重点理解并掌握自然美的根源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这一理论命题.第一节自林美的特征1、自然美是在人类生活中历史形成的一种自然的审判特性.自然美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美,以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2、自然的待征是自然美的必要采件(特质基础).第二节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从自然美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可以证明.自然美根源于实践中人和自然关系的变化、随着买践的发展.人们在改造自然中人和自然的联系愈来愈广阔.自然事物才愈来愈多地成为人的对象,并使人感到兴趣。
在此基础上、自然美的领域不断扩大。
第三节自然美的各种复杂现象1、自然美主要有两种现象:一种情况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美(如荒山绿化);另一种情况是未经改造的自然美(如天空、大海)。
2、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成为审美对象有多种原因,如;作为人类生活环境而出现;通过形式美的中介(自然特征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在形式上具有某种相似处,即可成为美的对象〕;自然的某些属性与人的美好品质、性格相似。
第四章社会美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社会美的一般特征,理解人的美和理想有紧密联系,掌握劳动产品的美和环境美的内涵及特点.第一书社会美的特征1.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2.社会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表现,3.社会美与善有密切联系,但不同于善第二节人的美1.人的美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直接体现人的自由创造。
2.群体主体的美。
3.个体主体的美。
4人的美和理想有紧密联系.人物形象的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并侧重于内容.第三节劳动产品的美和环境美1.劳动产品美的特点:(1)劳动产品的美是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的物化形态;(2)劳动产品的美,一般都是美和实用的结合.是在实用的基础上追求美.2人和环境的辨证关系.环境的设计既要考虑生活实用的需要、又要考虑审美的需要,一般说来都是在实用的基础上讲求美观.第五章形式美法则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形式美的特征,掌握形式美灵活运用中注意的问题,重点掌握形式美主要法则的内涵。
第一节形式美的特征形式美指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有规律的组合。
形式美的特征是;1.形式美概括地体现了美的事物在形式上的共同特征,带有一定的抽象性.2.形式美对于美的事物的具体内容来说,具有相对独立意义.3.形式共存在于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中,往往与事物的自然属性相联系.第二节形式美主要法则1.整齐一律2.对称均衡3.调和对比4.比例5.节奏韵律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3.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主要讲授日常生活中的美化问题)第六章美的产生和发展本章内容转移交融到美感部分,见第十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美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历史过程,掌握美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历史现律。
第一节美的产生分别从石器造型、美宇的含义以及彩陶造型和纹饰三个方面分析美的产生的历史过程,得出以下结论:1.类产生于劳动。
劳动是美产生的最终根源.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3.从使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志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4.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第二节美的发展1.原始社会美的发展.2.私有制条件下美的发展.3.社会主义条件下美的发展.7.美的本质与特征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美与丑的相互关系,掌握美和真善的相互关系,重点掌握以下两个问题:美的本质;美的主要特征.第一节美的本质1.美的事物离不开一定的感性形式,但决定事物美的性质的,并不是感性形式本身,而是由于在这种感性形式中蕴含着一种人类最珍贵的特性——自由创造。
2.自由创造是人类的珍贵特性;(1)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
人类的创造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2)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人在自由创造的过程中还发展了人本身.正是由于事物的感性形式显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才唤起人的喜悦.美是人类自由创造的生活呈现.3.自由创造在美的各个领域中的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特点第二节美和真善1.真善美的统一.作为实践成果看,真善美是同一客观对象密不可分的三方面.真善美三者的结合以实践为基础.2.美以真善为前提,但美不等于善.美与真善的区别的具体分析.第三节美和丑1.丑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形象.2.丑与恶的联系和区别.3.美与丑的关系:美和丑相互依存,美和丑相比较而存在;美和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第四节美的主要特征1.形象美.形象是美的载体,美的事物都是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由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形式因素构成)诉诸人的感受,由于美的个体性,表现为美的多样性、丰富性。
2.感染性.美的形象是一种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肯定形象.3.创造性.美的形象中蕴含着人类最珍贵的特征——自由创造.4.潜在的功利性.美的事物中功利性是间接存在的;善升华为形象.深化在形象中.5.形式的整体性.人们在创造美中自觉地运用形式规律,形成整体的和偕.第八章优美和崇高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现实生活艺术作品中崇高的表现.重点掌握优美与崇高的不同特点。
第一节优美与崇高的对比1.优美的特点: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在形式上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在美感上,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2.崇高的特点: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具有一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和巨大体积,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
在美感上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第二节崇高的表现1.现实生活中的崇高。
在社会生活里,崇高主要体现为主体在严重实践斗争中所显示的巨大力量。
自然的崇高,虽不全在自然对象的本质属性.但是自然对象的巨大的体积和力最以及粗放不羁的形式等,都对形成崇高的对象起积极的作用。
2.艺术中的崇高是现实生活中崇高的能动反映。
在艺术作品里,崇高作为一种昂扬的激情和悲愤不平,表现的愈是激烈,愈加显得崇高.第九章悲剧性和喜剧性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悲剧艺术的类型、悲剧艺术的含义,掌握喜剧艺术的特征和多样形式,重点掌握悲剧和喜剧这两个美学范畴的本质内涵.第一节悲剧的本质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本《济金根》时曾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第二节悲剧艺术的类型、悲剧艺术的意义1.悲剧艺术几种主要的类型:(1)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牺牲;(2)新事物在成长中受摧残或由于自身弱点而遭到失败;(3)在私有制条件下善良的普遍人民的不幸和苦难;(4)旧事物、旧制度还有存在的合理性时它的灭亡也带有悲剧性.2悲剧艺术的意义:(l)认识生活道路上充满了矛盾、曲折、艰苦的斗争,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经常需要付出代价,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2)学习英雄人物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和巨大的精神力量.(3)激起对丑恶事物的恨。
第三节喜剧的本质喜剧根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在倒错乖能、自相矛盾中显示真理,肯定美、否定丑.3.喜剧艺术的持征及其多样形式1.喜剧艺术的特征是“寓庄于谐”,“庄”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
2.常见的喜剧形式有讽刺和幽默。
讽刺和幽默的不同特点。
第十章美感的本质和特征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感本质问题的不同见解;领会并掌握本教程对美感本质的理论分析,重点掌握美感的特征.第一节美感的本质l.西方美学史上对美感本质问题的看法。
2.美感根源于社会实践3.人类在对象世界中看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因而在精神上体验到一种特殊的快感和喜悦.这就是美感的本质。
4.美感所产生的精神愉悦有丰富的内涵。
从层次上看,生理快感、心理愉悦,一直到人生哲理的领悟,都属于美感愉悦的内容;从形态性看,它既有优美带来的轻松、愉快.又有崇高带来的惊赞、庄严.第二节美感的特征1.直觉与理性的统一。
所谓直觉指审美者在瞬间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不加思索的把握和领悟.在这种直觉形式中蕴含着理性内容。
2.生理快感与心理愉悦的统一。
美感是在感性直观中所产生的精神愉悦,它不能脱离人的感觉.美感是和生理快感相结合的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