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头部
- 格式:docx
- 大小:9.58 KB
- 文档页数:7
(一)额预枕区1.境界前为眶上缘,后为枕外隆凸和上项线,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
2.层次覆盖于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颅骨外膜。
其中,浅部三层紧密连接,难以将其各自分开,因此常将此三层合称“头皮”。
深部两层连接疏松,较易分离。
(1)皮肤:此区皮肤厚而致密,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为?肿或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二是具有丰富的血管,外伤时易致出血,但创口愈合较快。
(2)浅筋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使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相连,将脂肪分隔成无数小格,内有血管和神经穿行。
感染时渗出物不易扩散,早期即可压迫神经末梢引起剧痛。
此外,小格内的血管,多被周围结缔组织固定,创伤时血管断端不易自行收缩闭合,故出血较多,常需压迫或缝合止血。
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可分为前、后两组。
前组:距正中线约2cm处,有滑车上动、静脉和滑车上神经。
距正中线约2.5cm处,尚有眶上动、静脉和眶上神经。
两动脉均为眼动脉的终支;伴行静脉末端汇合成为内眦静脉;同名神经为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的分支。
后组:有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等,分布于枕区。
枕动脉为颈外动脉的分支;枕静脉汇入颈外静脉;枕大神经来自第2颈神经的后支。
由于颅顶的神经分布互相重叠,故在局部麻醉时,如仅阻滞一支神经,常得不到满意效果,而需扩大神经阻滞的范围。
(3)帽状腱膜: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枕腹,两侧逐渐变薄,续于颞筋膜。
头皮裂伤,伴有帽状腱膜横向断裂时,因枕额肌的收缩,创口裂开较大。
缝合头皮时,应将腱膜仔细缝合,以减少皮肤张力,有利于创口的愈合。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此层又称腱膜下间隙,是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
此隙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
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故移动性大,开颅时可经此间隙将皮瓣游离后翻起,头皮撕脱伤也多沿此层分离。
第一章、头部一、名词解释1. 腮腺咬肌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的区域,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内侧界深至咽旁,为腮腺深部邻接的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Ⅹ~Ⅻ对脑神经等,浅为皮肤与浅筋膜。
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结构为腮腺,此外,还有咬肌以及面侧部的有关血管、神经、淋巴结等2. 腮腺床:指位于腮腺深部深面,并与之相邻的一些结构,诸如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第Ⅸ~Ⅻ对脑神经等结构,这些结构统称为腮腺床。
3. 面侧深区:位于腮腺咬肌区前部深面,颅底下方,口腔及咽的外侧,即颞下窝的范围。
由一顶、一底和四壁围成,顶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底平下颌骨下缘;前壁为上颌骨体的后面;后壁为腮腺深部前面;外侧壁为下颌支;内侧壁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
此区内有翼内、外肌及出入颅底的血管、神经等。
4. 翼静脉丛:位于翼内肌和翼外肌之间,由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的伴行静脉组成,其输出静脉为上颌静脉。
该丛除于面静脉由交通外,还可通过卵圆孔及破裂空的导静脉与海绵窦相连。
5. 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外侧面之间。
前界为颗肌及颊肌;后为腮腺鞘;上为翼外肌的下缘;下为翼内肌附着于下颌支处;呈底在上、尖向下的三角形。
此间隙中有从颅底卵圆孔出颅之下颌神经分支及下牙槽动、静脉穿过,借蜂窝组织与相邻的颞下、颞、颊、颌下、舌下、咽旁、咬肌诸间隙相通;经颅底血管、神经还可通入颅内。
6. 翼点:位于额骨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额、顶、颖、蝶四骨在此相接,多呈形的骨缝。
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背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7. 咬肌间隙:masseter space 是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的狭隙。
咬肌的血管、神经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
咬肌间隙下部前邻下颌第三磨牙,后为腮腺。
头部
●概述
●境界
●头颈交界
●分布
●颅部
●面部
●表面解剖
●颅部
●颅顶
●额顶枕区
●境界
●前界:眶上缘
●后界:枕外隆凸及上项线
●两侧界: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
●层次及结构特点
●层次: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腱膜下间隙,颅骨外膜
●皮肤
●有大量汗腺、皮脂腺、丰富的血管
●浅筋膜
●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
有许多垂直的纤维隔连接皮肤和帽状腱膜,
形成许多小格
●因形成许多小格,当浅筋膜感染时,渗出物不易扩散,出现剧烈疼痛
●帽状腱膜
●两侧变薄续颞深筋膜浅层
●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三层紧密相连称头皮
●腱膜下间隙
●为帽状腱膜与颅骨的骨膜之间的区域。
前达眶上缘,后达上项线
●内有导静脉穿过,与板障静脉及脑膜窦相通,感染可向板障及颅内扩散,故此
间隙称为颅顶的危险区
●头皮与颅骨骨膜疏松相连,头皮撕脱伤多沿此层分离
●颅骨外膜
●在颅骨表面疏松贴敷,在骨缝处结合紧密。
骨膜下感染或血肿常局限于一块颅
骨的范围内
●如何鉴别颅顶皮下、腱膜下和骨膜下血肿
●皮下血肿:轮廓清楚,局部疼痛明显
●腱膜下血肿:范围较广,形成较大的血肿
●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某一块颅骨范围
●颞区
●境界
●层次
●皮肤
●浅筋膜
●颞筋膜
●颞肌
●骨膜
●颅顶的血管及神经
●动脉主要来源于颈外动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和颈神经的分支。
分为前组、外侧组和后组
●前组
●滑车上血管神经
●眶上血管神经
●外侧组
●耳前组
●颞浅血管与耳颞神经
●耳后组
●耳后神经与枕小神经
●后组
●枕血管与枕大神经
●特点
●呈放射状分布,分布互相重叠
●颅底
●颅前窝
●额骨眶板骨折:易造成球结膜下出血和眶周淤血
●筛板骨折:常伴有脑膜和鼻腔顶部粘膜撕裂,引起鼻腔出血和脑脊液鼻漏,伤及嗅神经导
致嗅觉丧失
●颅中窝
●蝶鞍区:主要为垂体,垂体窝和海绵窦
●垂体及垂体窝
●海绵窦
●位置:位于垂体窝两侧
●穿过的结构
●穿过窦腔内的结构:颈内动脉,展神经
●穿外侧壁内: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
●临床意义
●前借眼静脉与面静脉相交通
●颅中窝外侧部:容纳大脑半球的颞叶
●骨折:视神经管及损伤视神经
●眶上裂骨折
●蝶骨中部骨折
●鼓室盖骨折
●颅后窝
●颅腔及其内容物
●面部
●浅层结构
●皮肤
●浅筋膜
●面部肌
●面肌
●重要的面肌有: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枕额肌
●咀嚼肌
●颞肌,咬肌,翼外肌,翼内肌
●血管、淋巴及神经
●血管
●面动脉
●静脉
●危险三角
●面静脉
●颈内静脉
●下颌后静脉前支
●神经
●三叉神经(咀嚼肌)
●眶上神经
●眶下神经
●颏神经
●面神经(表情肌)
●颞支
●颧支
●颊支
●下颌缘支
●颈支
●面侧区
●颊区
●腮腺咬肌区
●主要结构为腮腺及穿腮腺的结构
●腮腺咬肌筋膜
●腮腺鞘
●形成
●颈深筋膜浅层分两层包裹腮腺而成
●特点
●腮腺鞘与腮腺实质结合紧密
●咬肌筋膜
●腮腺
●形态
●以下颌支后缘或面神经为标志分为浅、深两部
●位置
●腮腺浅部位于外耳道前下方
●上界:颧弓、外耳道
●下界:平下颌角
●前界:咬肌
●后界:乳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上份
●腮腺深部位于下颌窝内及下颌支深面
●毗邻
●上缘:外耳道,下颌关节
●腮腺脓肿可蔓延至外耳道和中耳。
外耳道感染亦可扩散至腮腺
●前内面:咬肌,下颌支
●后内面:乳突,胸锁乳突肌,茎突及茎突诸肌,二腹肌后腹
●腮腺床:为紧贴腮腺深部的茎突诸肌及血管神经
●包括: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腮腺管
●开口于腮腺乳头
●穿经腮腺的结构
●纵行结构
●颞浅动脉、颞浅静脉
●耳颞神经
●颈外动脉
●下颌后静脉
●横行结构
●上颌动脉、上颌静脉
●面横动脉、面横静脉
●面神经的分支
●位置关系
●由浅入深:面神经的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及耳颞神经
●面神经颅外段与腮腺的位置关系
●腮腺前段
●腮腺前,乳突与外耳道之间
●腮腺内段
●腮腺内,面神经先分为上下两干,最后交织成丛
●腮腺后段
●颞支
●颧支
●颊支
●下颌缘支
●颈支
●下颌后静脉
●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组成
●前支——面静脉
●后支——颈外静脉
●颈外动脉
●分上颌动脉、颞浅动脉(压迫止血点)
●面侧深区
●位置
●腮腺咬肌区前部深面,即颞下窝范围
●内容
●翼内肌、翼外肌
●翼丛
●颞下窝内
●上颌动脉及其分支
●以翼外肌为标志分为3段
●第一段
●下牙槽动脉
●脑膜中动脉
●第二段
●颊动脉
●第三段
●上牙槽后动脉
●眶下动脉
●下颌神经及其分支
●颊神经
●耳颞神经
●舌神经
●下牙槽神经
●咀嚼肌支
●面部的间隙(了解)
●咬肌间隙
●翼下颌间隙
●舌下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