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概述
- 格式:docx
- 大小:22.27 KB
- 文档页数:7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社会学的分析范畴和理论视角用"是"或"否回答下列问题:1,金钱不是万能的,它买不来幸福和健康.2,"社会底层的人"比"社会上层"的人更容易犯罪.3,越是穷苦的人,反抗精神越大.4,婚姻不讲究"门当户对".从统计意义上的社会事实看,上述观点都是错误的!上述"答案"的寻的过程被称为――"社会学的想象力"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以"有组织犯罪(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为例产生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基础社会心理基础体制性基础亚文化基础当前非正式组织的形态和特征黑社会组织转化的条件形态特征黑社会组织犯罪(手段,特点)防治对策一,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如何揭示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1,历史的途径――创始人说了些什么2,经验的途径――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什么3,分析的途径――理性的指示是什么(一)从社会学的起源和产生的历史条件看社会学的对象 (历史的途径)1,奥古斯特?孔德(Augus te Co mte)1798――1857,法国社会学社会静力学――社会秩序(目标1)社会动力学――社会变迁与社会进步(目标2) 实现的途径1,扩大博爱倾向2,增加信仰和道德的一致性3,实行社会分工和合作4,增强政府的权威和调节(社会生活)(文化)(经济)2,卡尔?马克思(Kar l Mar x )1818――1883,德国――批判性的社会学3,赫伯特?斯宾塞(He rbert Spen cer)1820――1903,英国社会学社会有机体论社会进化论工业资本家政治组织调节系统神经系统商人阶级商业组织分配系统循环系统工人阶级工业组织支持系统营养系统社会阶级社会组织社会系统生物系统(二)从现实中国社会的需要来看社会学的独特的对象(经验的途径)发展――社会进步(良性运行)稳定――社会秩序(协调)改革――为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三)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的趋势看社会学的独特的对象(理性的指示)马克思:共产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两手抓","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泽民:三个文明胡锦涛:四大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内涵(一)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畸形发展恶性运行差模糊发展中性运行中协调发展好社会发展社会运行状态(二)区分社会运行类型的主要原则_______1,_ 综合性原则①评价的全面性②评价的整体性2,协调性原则_______①结构协调②功能协调③结构――功能协调同上同上同上结构―功能不协调或不稳定的部分协调协调与不协调相近同上功能基本失调或严重失调微弱失调,尚处于基本协调协调至基本协调结构恶性中性良性3,满足需要原则不能满足基本需要,与现实目标需要差距大,超出允许的范围满足基本需要,与现实目标需要差距小,与理想目标差距大,在允许范围内满足基本需要和现实目标需要,与理想目标差距小满足需要的程度恶性中性良性三,社会学的主要分析范畴(一)社会和社会结构1,社会(so ciety)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 社会的最大的特征是:1,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2,从事生产活动社会具有整合,交流,导向,继承和发展的功能社会结构(socia l str uctur e)社会体系各组成部分或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形成社会设置(社会建制 soc ial i nstit ute)(二)文化与社会化文化(c ultur e)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社会化(socia lizat ion)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过程即社会化.(三)社会规范,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社会规范(so cialnorm)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社会规范的具体形式有风俗,道德,法律,宗教等社会地位(so cialstatu s)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网中所处的位置.社会学主要关注的是:1,地位的一致性和相悖2,首要地位社会角色(so cialrole)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每个人承担了多种社会角色――角色集角色"扮演" 的成功与失败1,角色的确定2,"布景和道具"3,角色期望与角色领悟(四)社会群体和社区社会群体(socia l gro up)1,初级群体(prim ary g roup)也称为首属群体或直接群体和基本群体初级群体的特征面对面的互动有限定的群体规模成员的不可替代性靠习俗伦理维持的群体控制2,社会组织(soc ial o rgani zatio n)也称为次级群体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社区是社会空间和地域空间的结合社区(Commu nity)(五)社会分层(socia l str atifi catio n)与社会流动(so cialmobil ity)(六)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社会变迁(soci al ch ange)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社会变迁的内容自然环境的变迁人口的变迁经济变迁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变迁文化的变迁社会现代化(so cialmoder nizat ion)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一般指社会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逐步脱离传统社会的发展过程.正确理解"现代化"的内涵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的,革命性的变迁过程社会现代化又是一个长期连续的历史进程社会现代化还是一种协调发展的过程社会现代化的途径与方式是多元的(七)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四,社会学的若干理论流派(一)结构功能理论1,关于"社会"的基本假设每个社会都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每个社会的要素之间都是相互整合的社会的每一个要素都有维护社会系统的功能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共同的价值观2,社会构成要素的功能分析潜功能显功能反功能正功能(二)社会冲突论1,关于"社会"的基本假设1)社会组织的所有单位都是持续不断变迁的2)社会变迁的动力的社会冲突3)社会总是处于对稀有资源的争夺状态当中,其中最稀有的是权力4)社会不是靠共同的价值观来维持,而是靠强力来维持2,关于社会冲突的起源价值观的分歧和对立权力,地位和资源的分配3,关于社会冲突的调节冲突对象的"多元分散"增加社会的流动冲突团体的组织化和合法化加强社会的内在组织铺设各种发泄不满的渠道――"安全阀"机制(三)社会交换论1,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社会互动)的基本假设1)利己,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2)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3)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交换关系4)社会交换同样遵循"公平交换"的原则2,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区别价值内涵的不确定性报酬内涵的广泛性3,社会交换的命题(1)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是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动.(2)刺激命题:如果某种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相同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相同,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与此类似的行动.(3)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是有价值,那么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该行动.(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那么随后而来的同样的酬赏对其而言就没有价值.(5)侵犯―赞同命题:A,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赏或者得到了没有估计到的惩罚时,他将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所预期的酬赏对其而言变得更有价值.B,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预期的酬赏甚至大于预期的酬赏,或者没有遭受预料中的惩罚时,他就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对其而言该行为的结果也变得更有价值. (6)理性命题:社会成员在进行行动选择时,不仅考虑行动后果的价值大小,而且考虑获得该后果的可能性,通过理性的权衡选择最有利的行动.行动=价值×可能性。
1西方社会学的形成p4~5—孔德(创始人)—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论的代表,社会达尔文主义创始人),《社会学研究》(由严复翻译为群学肄言)—迪尔凯姆(第一个用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自杀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韦伯(开创了理解社会学)2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与学科特点p17~19知识体系: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和应用社会学学科特点:a.整体性b.综合性c.科学性d.应用性e.建设性和批判性1社会的构成要素p32~35a.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b.社会关系c.社会行动2文化的内涵分类与特征p36~38内涵:与自然相对应的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分类:物质文化,规范文化,认知文化特征:a.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b.文化是群体共享的c.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1社会化的内涵与基本内容p42,p51~53内涵: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社会化就是个体吸收社会经验,由二者的分立,走向二者的融合。
这种融合是以个体减少自己的与生俱来的生物性,增加自己对社会知识的获得、增加自己的社会性,来实现的。
基本内容:a.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b.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c.学习社会行为规范d.明确生活目标e.培养社会角色2如何理解“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p47,p57,p61~62基本社会化:a.埃里克森的人类成长阶段说:婴儿阶段、幼儿阶段、学前阶段、学龄阶段、少青年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成年期或中年期、成熟期或老年期。
b.少年青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a)心理上的断乳(b)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c)理想与现实的矛盾(d)社会的迅速变迁(e)代沟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
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王思斌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4学时)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社会学的产生:标志、条件二、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等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发展-从欧洲到美洲,主要理论流派-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论、符号互动论等;当代-美国与欧洲的发展(社会理论);社会学研究范式-实证、理解、批判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大同社会“思想,出现和传入-康有为、严复译《群学肄言》、章太炎译《社会学》;20世纪前半叶-学院派、实践派社会学、成就;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中国社会学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社会过程与社会行为;社会制度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解释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与基本问题:普遍性与“剩余性”,领域及其发展,基本问题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一、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学科性质,学科特点,学科体系二、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经济学、法学;历史学、人类学;历史唯物主义三、社会学的功能:功能-经世致用(严复),社会规划、社会管理,文明生活方式、指导社会生活;学术与政治;学习方法:对社会的兴趣与敏感、较广的知识、深入社会、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
阅读书目编写组,社会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北大社会学系,社会学教程,北大,1987英克尔斯,社会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赫伯特.斯宾塞,社会学研究,华夏出版社,2001韩明谟,中国社会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袁方,社会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中国社会学史,人大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孙本文,社会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3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人大,2003郑杭生、刘少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高教社,2006波谱诺,社会学,人大,1999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1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大,20033布赖恩.特纳,社会理论指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阎明,社会学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4学时)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涵义:我国典籍中的“社会”,马克思的社会观,社会学中的社会二、社会的类型:作为经济和政治形态的社会,具体的社会形式,国家与社会三、社会的特点:唯名论与唯实论的观点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一、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人是社会行动者二、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三、具体社会的存在条件:经济与社会活动,社会制度,环境(自然与社会的)第四节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与结构:文化的涵义、类型、结构二、文化的功能三、文化的多样化与文化变迁:主文化与亚文化;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文化敏感性四、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阅读书目杨心恒,社会学概论,知识出版社,199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横山宁夫,社会学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孙本文,社会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35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顾宝昌,社会人口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1992C.恩伯等,文化的差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88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第三章人的社会化(4学时)第一节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的概念;对社会化的多层面理解二、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个体与社会的意义三、社会化的内容:艾利克森的人类发展理论;内容:生存、谋生、规范(政治)、价值第二节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一、社会化的机制与实施机构:机制-弗洛伊德、皮亚杰、相互作用论,实施机构二、基本社会化:概念:青年社会化的问题:社会性断乳、代沟问题、网络迷恋三、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概念、社会变迁与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第三节社会化与个性发展一、个性及其形成:个性的概念、气质的类型、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二、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过度社会化、雷同性格、不同文化和体制下的社会化,重大事件对人的性格的影响-生命历程三、个性与民族性:社会性格、民族性(国民性格)、中国国民性阅读书目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在美国,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杨国枢,中国人的性格,(台)桂冠图书公司,1988玛格丽德.米德,代沟,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90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刘豪兴、朱少华,人的社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日)依田新,青年心理学,知识出版社,1981周雪光、侯立仁,“文革”中的孩子们-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生命历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四章社会互动(6学时)第一节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一、社会互动的涵义:社会行动-韦伯的社会行动类型;社会互动的涵义二、社会互动的类型:按性质分,按方式分,集体行为三、社会互动的意义:需要的满足、形成关系与结构(马克思)、镜中自我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论:生产交往论,交往的意义二、符号互动论:米德的贡献;情景定义:布鲁默的总结;戈夫曼的拟剧论三、常人方法学与反思社会学四、人际互动第三节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地位;角色的类型二、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角色扮演中的问题:角色混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三、结构论与建构论的角色观:结构论观点、建构论观点,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四、中国人的社会交往:差序格局,人情与面子阅读书目韦伯,经济与社会,“社会行动”部分,商务印书馆,1997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人大,2000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大,1998翟学伟等,《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黄光国等,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人大,2004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72方文,社会行动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布赖恩.特纳,社会理论指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4学时)第一节社会群体及其类型一、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群体、社会群体、特征二、社会群体的类型三、人类结群的原因:一般解释,荀子的“群论”、结群试验、群体过程、小群体研究第二节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一、概念与特征:库利提出的概念及角度、初级群体的特征二、类型与维持:类型,维持-规模、互动、持续性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儿童社会化、满足成员需要、进入社会的桥梁、社会控制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一、家庭的涵义与类型:家庭的本质,家庭的类型(亲密关系?)二、家庭的功能:生物的、经济的、抚育与赡养、精神的三、家庭的变迁:生命周期,宏观变迁(古德),现代化与家庭,变迁中的家庭及问题四、家庭与邻里:家庭及其功能、邻里及其功能,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与邻里阅读书目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华夏出版社,1989刘易斯. 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西奥多.M.米尔斯,小群体社会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Rupert Brown:群体过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古德,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米特罗尔,欧洲家庭史,华夏出版社,1987雷洁琼,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北大,1994杨善华,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潘允康,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大,1998史凤仪,中国古代的家庭与身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第六章社会组织(6学时)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一、定义与特征:定义、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特征二、类型与构成要素:分类-帕森斯、布劳、艾兹奥尼;构成要素三、社会组织的结构:职位结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组织的扁平化、网络组织第二节组织目标与组织运行一、组织的目标:目标的意义,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目标体系二、组织的运行:敏兹伯格,巴纳德的组织平衡论三、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的涵义,帕森斯的社会系统观,组织间的关系:组织的资源依赖理论、种群生态学、新制度主义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一、家长制:涵义、特征、产生的原因:家族资本主义二、古典管理理论:泰罗制-经济人假设;韦伯的科层制-涵义、内容、效果、批评:反功能、组织中的非理性因素(后科层制)三、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行为科学,霍桑试验的发现:社会人假设、非正式群体四、组织文化与组织信任:科尔曼与福山-信任与社会资本第四节中国的单位组织一、单位组织:特点,单位与国家的关系:委托-代理关系二、单位制:中国单位制的形成,单位制的功能,华尔德的研究,当今的单位组织三、单位制改革:中国历史上官僚制,“官本位”、帕金森定律、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四、中国的民间组织:现状、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政策与发展阅读书目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运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彼得.布劳,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学林出版社,2001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克罗戴特.拉法耶,组织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华夏出版社,2002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帕金森,帕金森定律,北京三联书店,1982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弗里蒙特.E卡斯特,组织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5学时)第一节社会分化与分层一、社会分化:分化的概念(斯宾塞)、分化与整合,不平等与异质性,社会分化与分层二、社会分层:概念的来源,等级与身份,阶级与阶层,社会分层的多种原因三、社会分层的功能:功能论、冲突论(安全阀),社会平等问题第二节社会阶级与社会分层的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阶级划分的依据,阶级意识阶级冲突;新中间阶级问题二、韦伯的社会阶级理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三、社会分层的标准:赖特的分层标准,社会经济地位与职业分层四、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中国社会的阶级问题,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职业分层研究,社会分层与利益表达,社会分层与社会秩序,地位一致与地位相悖,中产阶级问题第三节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的涵义与类型:涵义、类型二、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先赋地位、教育(布劳-邓肯模型);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米尔斯的精英理论,帕雷托的精英循环理论三、中国的社会流动:传统中国的社会流动,革命与社会流动,当前的社会流动,我国的精英循环与精英再生产,农民工的流动阅读书目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丹尼斯.吉尔伯特等,美国阶级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4李强,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李培林,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三联书店,2002维尔弗雷多.帕雷托,精英的兴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2006第八章社区(5学时)第一节社区概述一、区的概念与构成:概念的来源与演变:从滕尼斯到费孝通、涵义,构成要素二、社区的类型:依功能分、依城乡分三、社区研究:芝加哥学派、中国的社区研究,人文区位学,社区规划第二节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一、农村社区:特征、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现代化对农村的影响、农村社区发展,中国农村的制度变迁,“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二、城市社区:涵义、城市社区、城市、城市体系,社区建设、从单位制到社区制三、中国的城乡关系:城乡关系史,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城乡关系,城乡差别(剪刀差)、城乡二元结构,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乡关系第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涵义与动力:涵义-现象与本质,城市化水平,动力-工业化(推拉理论)、社会管理、城市中心、城乡差别、社会方式的吸引二、城市化的进程:发达国家-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双重城市,城市的贫民窟三、中国的农村城市化:特点,户籍制,中国城市化的滞后,城市发展的方针,争论-对乡镇企业的看法;农村城镇化道路的选择-自然城市化与行政性城市化,农村城镇化的名与实,农村城式化;当前中国城市化中的问题-失地农民,农民工在城市。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名词解释总结1、文化积累:是指旧文化的传承和新文化的增加的发展过程,正是由于文化积累,才有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
2、文化震惊:作为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冲突之一的“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种文化当中的人,在初次接触到与其自身文化迥异的另一种文化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3、文化相对主义,也称文化相对论,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要判断或解释他人的行为就应该依照他群(对方所属的族群、社会)的文化逻辑或文化模式,并以此为标准。
反对强势民族对于弱势民族的歧视,强调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这对保护弱小民族的利益,抵消我族中心主义的消极东西有一定意义。
不过文化相对主义也不能极端,不能用其保护落后愚昧的东西。
4、社会化就是个体要学习他将参与其中的各种具体社会(社会群体)的知识、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技能,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社会人,参与社会生活。
5、社会规范: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
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相习成风,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其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
可分为成文的和不成文的两类,前者如风俗习惯、部分道德规范及部分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后者如法令、条例、规章和大部分法律、重要的教规等。
6、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网中所处的位置。
通常是根据财富、声望、受教育或权力的高低和多寡作出的社会排列。
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在阶级社会中,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人的阶级地位是一个人的基本社会地位。
7、同龄群体。
有时也称同辈群体,它是由年龄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一般指幼儿—少年群体,由于这种群体的主要活动是做游戏,所以又称游戏群体。
在游戏中,他们互相传递着各自的知识,尝试运用社会角色的扮演而过虚拟的生活。
同龄群体中的游戏及其规则并不是参与者独自设计出来的,而是对他们在观察周围的社会时那些引起他们较大兴趣的事物的表演。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含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益星学习网提供全套资料
目录
第一部分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互动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第六章社会组织
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第八章社区
第九章社会制度
第十章社会问题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第十四章社会的现代化
第十五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概论(代码884)考研真题
2013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48)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14)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专业社会学(代码613)考研真题及部分详解
2013年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理论(代码852)考研真题及详解(文法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共用)
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14)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05)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05)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理论(代码852)考研真题及详解(文法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共用)
2010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基础知识考试(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社会学部分)。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的产生(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①社会学产生的标志是: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了六卷本名著《实证哲学教程》。
在1838年出版的第四卷中,孔德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这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②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在孔德看来,社会学是一门实证主义科学。
他将“实证”一词具有如下含义: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③孔德关于人类精神发展的阶段理论孔德认为,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a.神学阶段。
神学阶段是企图探求事物运动的终极原因的虚构阶段。
b.形而上学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的特征是人们把那些支配现象的超自然主体替换成一些抽象的实体,并依据对这些抽象实体的认识来解释各类具体现象。
c.科学阶段。
科学阶段是把推理和观察结合起来,从而发现现象的实际运动规律的实证阶段。
④社会研究对象在孔德看来,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a.社会静学,即从相对静态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包括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b.社会动学,即从相对动态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包括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⑤孔德在社会学中的地位评价孔德不但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和学科的基本框架,而且提出了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基本想法。
这些对后来社会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他被称为社会学的创始人。
(2)社会学产生的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a.思想启蒙运动从思想上实现了人的解放,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对于长期禁锢于神学统治下的人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b.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迅速的社会变迁和众多社会问题。
②思想条件对社会学的产生影响最大的是西方近现代以来的社会思想,如十七八世纪以来英国及欧洲大陆思想家(如霍布斯、洛克、卢梭等)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想,特别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社会学大纲笔记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研究性质1.社会学发展史上重要社会学家的名称及其基本贡献1)西方社会学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学三驾马车(1)孔德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创始人《实证哲学教程》 1838年①第一次提出社会学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这标志着社会学科的产生。
②提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③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
④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包括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与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2)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社会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创始人《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①提出了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论:将社会看作有机体(分散的)具有一般生物有机体社会进化论:社会进化是矛盾的,是必然的②阐述了社会学原理③他的社会学对后来功能学派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学科发展史上的进步④反对国家干预,反对社会革命,他的价值体系为资本主义作辩护(3)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法国第一个获得任命的社会学教授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奠基人《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①他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②指出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主张用社会学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分为物质(法律、劳动分工)、非物质社会现实(潮流、民族意识)③社会团结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④社会宗教理论:宗教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神的力量实质是社会力量⑤社会学研究方法理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有系统详细的论述(4)韦伯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理解社会学奠基人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奠基人①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②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的观点和“价值中立”的主张③社会行动(合理行动)社会者赋予行动一定的意义,而且这一行动与别人发生关系④政治社会学:权威:传统权威、魅力权威、法理权威其中①②理论影响了后来社会学的发展2)美国社会学(1)社会学产生于欧洲,蓬勃发展于美国。
《社会学》教学大纲▪使用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教学参考用书:1.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2. [美]D·波普诺著:《社会学》(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3.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4.宋林飞著:《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5.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6.北京大学社会学编写组编,《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出版。
7.孙立平主编:《社会学导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8.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第四版,中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9.风笑天编著,《社会学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一、教学内容要求社会学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之一,在此应通过规范的制度文本解读、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实用性和制度熟练运用的教学目标;同时,课堂讲授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点,以及难点和复杂问题的剖析,同时布置有针对性的复习思考题,使学生比较系统和准确地掌握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制度实务;在课程讲授中,密切联系我国实际,作到在忠实于学科规范体系原貌的前提下,重点使学生对我国的现行社会学运行机制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社会学课程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应通过规范的制度文本解读、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实用性和制度熟练运用的目标。
一是系统的、有历史沿革的制度文本解读;二是社会学实施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达到启发式教学效果;三是社会实践和课程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学理论与制度的结合点,了解其运行的基本程序。
在讲解重点内容时,应结合我国社会学制度改革中引发的理论和实施难点,发动同学对我国目前社会学学术状况和改革对策的思考与讨论。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三章人的社会化一﹑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1.什么是人的社会化(1)概念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社会的文化”,主要是该群体、该社会的价值观和各种规范。
(2)含义①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②社会化是减少或消除个人与群体和社会分立状况的机制,是通过对个体的教化,达致他们之间的协调和整合。
③人的社会化不是要削弱人的生物机能。
④人的社会化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就时间而言,人的社会化一般指从人的出生到其成为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即青年这一阶段。
从广义上来说,一个人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是伴其一生的过程。
⑤关于社会化的研究角度:a.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b.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社会和群体向个体传输文化,个体学习和认同文化的过程;c.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使个体变得具有社会性,从而培养合格的社会角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色的过程。
2.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社会化的必要性①从个人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a.无论是人在幼年时期还是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必须通过参与群体生活并通过群体来满足自身的需要;b.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继承人们在以往创造的文化,并不断学习人们创造的新经验、新知识,这也是人的社会化。
②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a.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取向,这种取向反映在社会的参与者对于未来期望的向往和为其建构基础的努力之中;b.一个社会要延续就必然要求其新加入的成员了解已有的文化遗产,认同社会的主导价值,遵循社会的行为规范,这就是对新加入成员的社会化。
(2)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①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新的个体要生存就必须依赖他人、依赖群体和社会。
这种依赖性使群体和社会对新的社会成员实施社会成为可能,同时人的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也使其学习十分丰富的文化成为可能。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社会工作者的特征定义: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
特征:第一,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
在我国表现为有全心全意为受助者服务的思想,不以助人过程牟取私利。
第二,他们是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而不是行政官员。
第三,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以上这些内容有利于我们将社会工作者同慈善人士、行政官员、志愿者等区别开来)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助人过程特征分析第一,助人过程是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
社会工作是帮助困难人士和群体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过程。
第二,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
第三,助人过程是不对称的互动。
所谓不对称是指互动双方在输入、输出方面的不对等,是双方在质和量上的差距。
助人过程的不对称表现为:(1)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差异。
(2)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
(3)合作促成力量的不对称。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地位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居于主动的甚至是支配的地位。
支配不是对受助者的控制,二是对助人过程的发展进程和方向的控制,是为了提高社会工作的效果而对该过程的管理。
社工作者的角色1、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角色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它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位置相适应的一整套行为规范。
2、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1)服务提供者—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人。
(2)支持者—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
(3)倡导者—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
(4)管理者—对助人相关的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
(5)资源获取者—为服务的开展而争取资源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6)政策影响人—社会工作者将其工作经验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以避免社会问题的再次发生或减缓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1、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2、救难3、解困4、发展—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目 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第四章 社会互动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第六章 社会组织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第八章 社 区第九章 社会制度第十章 社会问题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第十四章 社会的现代化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名词解释社会学答: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的视角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关于这一界定有如下说明:第一,社会学将各种类型的社会都看作整体。
第二,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入手点。
第三,社会学要探索的是部分对于整体的意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性。
第四,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研究。
其目的是增强对社会的理论性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去改造社会,这是社会学的应用性特征。
二、简答题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上述变化突出表现在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变化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
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P1)《实证哲学教程》: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孔德出版的六卷本名著,该书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地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实证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可以接受。
在孔德看来,“实证”一词有如下含义: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P2)孔德认为,科学任务是发现和描述事物现象之间重复出现的规律,而超出这些可描述现象之外的认识,就失去了科学性。
他认为,对于社会的科学研究中应该采用实证方法。
孔德认为,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神学阶段是企图探求事物运动的终极原因的虚构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的特征是人们把那些支配现象的超自然主体替换成一些抽象的实体,并依据对这些抽象实体的认识来解释各类具体现象。
科学阶段是把推理和观察结合起来,从而发现现象的实际运动规律的实证阶段。
(P7)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讲学,长兴学舍的学科分类有义礼、考据、经世、文章四种,在经世之学中列有“群学”,与“政治原理学”并列。
“群学”这个名词是借用了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的“人能群”的思想,“群学”即是组织、教育群众,拯救国家之学,是“经世济民,治理国家”之学,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学的肇始。
(P8)1897年严复翻译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的部分篇章在《国闻报》上发表,1903年将全书译出并由上海文明译书局出版,名为《群学肆言》。
后来的学者们认为,1897年严复翻译《社会学研究》是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开始,严复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
《群学肆言》序中说:“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查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
肆言何?发专科之旨趑,究功用之所施,而示之以所以治之方也。
第十章社会问题一、社会问题概述1.什么是社会问题(1)社会问题研究在社会学学科中的地位①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研究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传统。
②社会学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是由其学科性质所决定的:a.社会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特别关注现实问题;b.社会学更具有综合性,这与社会问题的特点是一致的。
这种一致性使得社会学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研究社会问题。
(2)社会问题的含义①默顿等人认为社会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社会期望的事物被中断、社会规定的正当的东西被破坏、社会所珍视的社会模式与关系脱节。
②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1)破坏性。
社会问题的破坏性是指它违背了人们所希望的社会状态,不符合人们的价值期望,并对人们所期望的正常生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社会问题的破坏性主要表现为:a.打断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b.给社会带来麻烦,社会必须动用社会资源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浪费了社会资源;c.给社会进步带来障碍,不利于社会发展。
(2)普遍性。
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a.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存在社会问题;b.一个国家和社会在其不同时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
(3)复杂性。
社会问题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表现为:a.社会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b.社会问题的影响是复杂的。
(4)时空特征。
任何社会问题都有一定的时空特征:a.时间性是指社会问题所具有的社会进程的阶段性特征,社会运行的规律性使得社会问题的发生也带有时间性特点;b.空间性是指社会问题的地域空间和社会空间特征,不同空间中的社会问题各有自己的特点,其表现方式、解决方式可能也各有不同。
3.社会问题的认定(1)社会问题的广度与烈度①广度是指社会问题影响的范围,即它在多大范围内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
②烈度是指社会问题的强度,即它对人们正常生活影响的严重程度。
社会学教程王思斌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1、社会角色来源: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演员扮演的戏剧中的人物。
米德把角色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来应用。
*2、含义:有一定的地位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是构成社会群体的基本单位。
①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来表现②社会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或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它由相互关系来确定社会角色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期待,行为规范是指对行为权力的规范,社会对外在一定地位上的人会提出一种期望③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属性和多种社会关系的组合反映④社会角色是组成社会群体的最基本单位3、社会角色的类型:(1)按获得角色的方式划分A先赋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称为先赋角色特点:不可选择性和不可变更性。
社会对其期望具有稳定性和不可辩证性B自致角色是经过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角色,一个人通过努力而获得某种社会地位,与此对应,也就获得了某种社会角色(2)按角色规范性程度划分A规定角色:指对角色的行为,行为规范和标准有明确而严格地规定的角色/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的规定B开放角色: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社会在许多角色并没有明确而具体扥规定,而只是指出了扮演这种角色所应遵循的基本思想。
这类角色的承担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这种角色叫开放角色。
角色的权利、义务规定不太严格,但不是没有限制的。
规定角色和开放角色的临界点:法律和道德的规定。
(3)A功利性角色:根据角色追去目标。
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的。
判断其成功与否的标志是:是否追求到最大利益(有道德法律限制)B表演性角色:主要表现社会的价值观、秩序、法律、道德等。
目的:通过行动表现诸文化价值。
(4)A理想角色:对于任何社会位置、承担某一角色的成员来说社会都为其设计了一套遵循的、理想的、被期待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其行为,这套行为规范称之为理想角色。
2 社会学教程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和条件(三个)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五个)
社会学的功能★(四个)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什么是社会★(我国典籍中的社会、西方的社会概念、现代社会概念)
社会本质
社会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
社会的构成要素★(人、社会关系、社会行动)
文化的含义(广义与狭义)
产品文化
物质文化
工具文化
文化的分类★智能文化
精神文化规范文化
理念文化
文化的特性
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从、文化模式)
文化的功能★(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传续)
文化的多样性与相对差异性
文化变迁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关于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个性发展角度、文化发展角度、社会结构角度)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个人角度与社会角度)和可能性(三个方面)
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五个)
社会化机制含义
对于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化对象的关系或机制的理解可分为三种:教化论、学习论和互动论。
社会化的机构★(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含义★
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人际互动、群体互动)
社会互动的类型★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合作、竞争、冲突)
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集体行为)
社会互动的意义(三个)
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交往理论、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学、社会交换论★、人际互动)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的特点(普遍性、具体性、复杂性、表现性)
按获得角色的方式划分: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社会角色的类型按角色规范性程度划分:规定角色与开发角色
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
角色扮演的含义★
角色扮演的过程(了解角色期望—角色认同—角色扮演的具体过程)
角色扮演中的问题★(角色混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失败)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的定义
社会群体的特征(四个)
按群体规模:大群体、小群体
按成员间的亲密程度分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社会群体的分类★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群体: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初级社会群体、次级社会群体
其他分类:内群体和外群体参照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四个)
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四个)与维持
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社会分工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转移
衰落的表现初级群体内部成员关系松懈
某些初级群体解体
规模小
初级社会群体的变化衰落原因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分工与协作,离不开社会其他群体的参与(★)
生产社会化导致生活社会化,这就要求社会组织的社会化
消极
衰落的影响(P106)
积极
家庭的含义与类型/家庭结构类型
家庭的功能及其变迁
婚姻问题:包办婚姻存在;独身人数增加;对婚姻轻率
生育问题:人口基数大,传统观念影响深
中国的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对子女期望值过高
老龄化问题:处于社会转型期,压力大
第六章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定义
社会组织的特征★(四个)
帕森斯:分为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
布劳:互利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公益组织
社会组织的类型★艾兹奥尼:强制性、功利性、规范性组织
根据规模:小型、中型、大型和巨型组织
根据内部结构和关系的复杂程度:简单组织、复杂组织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五个)
社会组织的功能(消极与积极)
定义(什么是社会组织的结构)
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社会组织的结构★非正式结构
组织结构形式(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型、矩阵型等)
在组织社会学研究中,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结构构成一个核心问题,因为它们的存在反映出作为社会缩影的组织的复杂性及其实际特点。
非正式群体的大量存在是中国组织的文化和制度特征。
家长制含义、特征、作用(积极与消极)存在的条件
、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法约尔的一般行政理论
理想型组织的特征
社会组织的管理★古典管理理论
韦伯的科层制理论科层制的特点
科层制的功能
称霍桑实验
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作用、作用的表现)
X理论-Y理论
第七章社会阶层与社会阶级
社会分化的概念
社会分化的类型(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本社会因素的分化)
马克思阶级理论
等级制度、身份制度、种姓制度
社会分层的含义★
马克思的阶级分层理论
韦伯的阶级理论
社会分层理论★
西方的阶级理论
帕雷托的精英循环理论(统治者精英、非统治者精英)
社会分层的作用
社会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深化
社会阶层研究的意义社会阶层研究是阶级分析的补充
在非阶级社会里,阶层分析是是认识社会的
社会分层的方法(客观法、主观法、声望法)
社会分层的功能★(功能论、冲突论)
社会流动的含义★
按社会流动的方向划分(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社会流动的类型★按流动主体的特征划分(群体流动与个人流动)
按流动的参照基点划分(代际流动与一生流动)
社会流动的模式(开放式流动、封闭式流动、混合式流动)
精英的流动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社会结构的性质、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家庭背景、社会网络资源)
第八章社区
社区的概念★
社区的构成★(五个要素)
按功能分类
按规模分类
社区的类型按形成方式分类
按综合标准分类
虚拟社区
社区按综合分类可以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在社会学研究史上是两种典型。
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主要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的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城市化的动力(四个)
城市化的进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我国的城市化
第九章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的概念★
社会制度的特征(普遍性、特殊性、相对稳定性)
本原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与家庭制度)
社会制度的类型★派生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宗教制度)
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四个)与体系
社会制度的功能★(五个)
第十章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概念★
关于社会问题的几种理论(社会整合理论文化失调理论社会解体理论价值冲突理论)
社会问题的特征★(破坏性、普遍性、复杂性、时空特性)
发展的原因
社会变迁和文化冲突
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政策失误(社会控制手段不当)
自然灾害
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
当前我国的主要社会问题★(人口问题、劳动就业问题、贫困问题)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的含义(广义与狭义)
社会控制的构成要素(主体是社会、个体是社会成员的行为、社会控制的手段(工具)
统治与制约
正式的控制与非正式的控制
社会控制的类型★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积极的社会控制与消极的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的功能
习俗、道德与宗教
社会控制的方式★政权、法律与纪律
社会舆论与群体意识
越轨行为的含义★
越轨行为的判定及其价值
不同程度的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的类型个人越轨与群体越轨
正向越轨与负向越轨
生理学失范理论
心理学手段-目标理论
对越轨行为发生原因的理解(理论)社会学亚文化群体论
标签理论
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出现是因为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的社会转型期,这也是一个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失调在所难免,社会问题和越轨行为也会明显增加
社会冲突的原因:文化堕落、权力腐败、利益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