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训练金卷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A卷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68.50 KB
- 文档页数:8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某养牛场的牛群中各个年龄段个体数量接近相等,大部分人认为该牛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稳定,但有人认为该牛群还可发展,其根据是()A.死亡率降低 B.出生率高C.牛群基数大 D.雌牛比例大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3.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的种群数/(t-1)年的种群数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4.下列有关池塘群落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5.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种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最能反映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B.狼与麝牛间进行相互选择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6.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九) 生物与环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1.种群1,2,3,18,19,282.群落4,5,14,15,213.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7,8,9,10,13,20,224.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环境保护16,17,24,255.综合考查6,11,12,23,26,27,29,30,31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害、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B.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并作标记,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重捕,估算结果与实际种群密度没有明显差异C.年龄金字塔顶部代表最老的年龄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的个体数D.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解析:年龄金字塔顶部代表最老的年龄组,宽度则代表该年龄组个体数量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2.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图其中试管Ⅱ、Ⅳ内培养液体积相等,Ⅰ、Ⅲ内培养液体积相等),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B.4个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内的开始下降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
在该实验中,4个试管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表明它们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由于试管Ⅲ和试管Ⅱ内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其内的种群的K值也不同;试管Ⅳ内起始酵母菌数比试管Ⅱ的多一倍,而培养液体积相等,故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开始下降,这也说明4个试管内的种群不会同时达到K值。
3.自然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
假设某自然种群的数量为N,环境容纳量为K,S1~S5是“S”型曲线上的5个点。
根据下表所示数据,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 )曲线上的点S1S2S3S4S5种群数量20 50 100 150 1800.90 0.75 0.50 0.25 0.10A.该种群的K值为180B.S5不是该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刻C.若该种群为蝗虫种群,则防治蝗虫应在S5之前D.(K-N)/K的比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解析:S3时,(K-N)/K=0.5,求得N=K/2,即该种群的K值为200;若该种群为蝗虫种群,则防治蝗虫应在S3之前;(K-N)/K的比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小。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更[考纲明细]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更(Ⅱ) 3.试验: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更考点1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肯定的□01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02全部个体。
2.种群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①概念:种群在□01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②调查方法③意义:种群□02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①诞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03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04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③意义: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05确定种群密度变更的干脆因素。
(3)年龄组成①概念:□06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如图):③意义:在肯定程度上能□10预料种群数量变更趋势。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11诞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4)性别比例①概念: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意义:通过影响□12诞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4.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01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
①适用对象:□②过程③留意事项a.□07随机取样。
b.样方大小适中。
c.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2)标记重捕法08强、活动范围□09大的动物。
①适用生物:活动实力□②过程③留意事项a.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诞生和死亡。
b.标记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12无影响,并不能太醒目。
(3)黑光灯诱捕法对于趋光性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深挖教材(必修3 P61探究T2、T3改编)进行样方法调查时,为何要强调“随机”取样?样方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状况,应做到“随机取样”。
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生物卷(A)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某养牛场的牛群中各个年龄段个体数量接近相等,大部分人认为该牛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稳定,但有人认为该牛群还可发展,其根据是()A.死亡率降低B.出生率高C.牛群基数大D.雌牛比例大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3.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的种群数/(t-1)年的种群数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4.下列有关池塘群落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5.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种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最能反映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B.狼与麝牛间进行相互选择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6.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单元质检卷九生物与环境(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山东泰安模拟)某科技小组调查一块方圆为16 hm2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
一天捕获鸟共306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10 d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捕获鸟共298只,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画眉大约有148只C.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D.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答案:D解析:如果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有影响,会造成实验误差,A项正确;根据标记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则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48×43÷6=344(只),画眉大约有=37×32÷8=148(只),B项正确;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C项正确;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可以进行计数,不影响估算的结果,D项错误。
2.(山东潍坊三模)种群密度效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种群密度效应包括两个重要的法则:①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物种个体平均重量W与密度d 的乘积是个常数Ki,最后Ki总是基本一致,即产量恒定法则;②随着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即自疏现象。
练案[32]选择性必修2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A组一、选择题1.(2023·南京高三调研)如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其中Ⅰ~Ⅴ代表不同生物类群,①、②代表相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图中可以看出碳可以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流动B.缺少Ⅰ和Ⅴ,生态系统会崩溃C.经过②过程释放的CO2可以重新经过①过程进入生物群落D.碳元素在Ⅰ、Ⅱ、Ⅲ、Ⅳ、Ⅴ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解析:根据题图可判断,Ⅰ是生产者,Ⅱ、Ⅲ、Ⅳ是消费者,Ⅴ是分解者,①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②是呼吸作用,碳元素在Ⅰ、Ⅱ、Ⅲ、Ⅳ、Ⅴ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D错误。
2.(2018·海南高考)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
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解析:镜子发出的光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因此会对其进行愤怒地啄击扑打,C正确;激怒小鸟的信息来自镜子,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
3.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无关C.由图可知受到干扰后,生态系统的功能最终都会恢复原状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y值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x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A、B错误;当干扰程度超过一定限度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能再恢复原状,C错误;TS 值表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总稳定性越大,D正确。
5.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的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 A)第九单元(曲线,λ=t年的种群数量/(t-1)年的种群数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意事项:.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1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2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3B.第4年中期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在增长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分,共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506.某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合题目要求的).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应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A )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相对湿度、年降水量等气候因素可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C D.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值后,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某种群的数量达到2KA.曲线乙表示生物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形式增长 B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a~b段,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不再发生变化 C.种群密度会处于波动中 D.种内斗争最激烈C.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a点时对其进行捕杀效果最好) ,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D.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 A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7.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年龄金字塔可体现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量在任何种群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的,B.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滚动综合测试(六)〈第九单元〉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为100分。
考试时间为4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B )A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B .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 .将M 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 只鹿中有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 ×n )÷m 只解析:样方法应做到随机取样,常采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对植物和活动X 围较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采用样方法,对活动能力强和活动X 围大的动物则采用标志重捕法,故对蛇应采用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是一种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根据两次捕获鹿群中标记个体所占的比例相等:个体总数初次捕获标记数(M )=再次捕获个体数(n )重捕标记数(m )可得该鹿群的总数为 (M ×n )÷m 只。
2.下列有关食物链和生物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也越高B .如果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C .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同一种动物可能占多种营养级D .生态系统中引入的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解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对象是种群而不是个体,与个体数量没有直接的关系;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干旱环境只是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盲目引进外来物种会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3.调查某片白菜地,发现主要的害虫是蚜虫和菜青虫。
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农民在菜地中放养了一些鸡、鸭,既可以消灭害虫,又可以供农民食用。
单元质检卷九生物与环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毛竹高低错落有致是群落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B.为有效防治蝗灾需要将蝗虫的种群密度控制在K/2C.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福建龙岩一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成语佳谚和诗词歌赋蕴藏着鲜活的生物学知识。
下列有关解读正确的是(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体现群落初生演替的过程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诗中的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可体现莺与燕之间传递了行为信息D.“绿水青山春常在,碧海蓝天人安康”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3.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其中a、b是种群的其中两个数量特征。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不会受到其密度的影响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一段时间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D.除上述数量特征外,种群还存在垂直结构等空间特征4.(河北九师联盟一模)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示意图(a~c表示同化量数值)。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一段时间内,a的数值大于b、c、d的数值之和B.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自身同化量的一部分C.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来自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若第三营养级生物增加n kg,则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n·a/c kg5.(山东菏泽模拟)《诗经》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体现很多生态学现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小雅·鹿鸣》中记载“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反映了捕食关系B.《邶风·燕燕》中记载“燕燕于飞,上下其音”,其中的声音为物理信息C 《邶风·简兮》中记载“山有榛,隰有苓”(其中“隰”指低洼地),既体现了不同生物适应不同环境,又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陈风·泽陂》中记载“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反映的是秀美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具有蓄洪防旱和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6.(四川资阳模拟)“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描述的是秋季叶片纷纷飘落的景象。
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讲种群及其动态A组一、单选题1.(2024·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模拟预料)非洲大蜗牛(雌雄同体),是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成体壳长一般为7~8厘米,宠爱高温高湿的环境,一般仅在雨后及夜间活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A.非洲大蜗牛进入我国后将持续呈现“J”形曲线增长B.非洲大蜗牛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C.非洲大蜗牛的种群密度通过诞生率和死亡率来预料D.调查非洲大蜗牛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进行解析:由于环境资源有限,非洲大蜗牛进入我国后不会持续呈现“J”形曲线增长,A 错误;分析题意可知,非洲大蜗牛是雌雄同体的生物,不具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B错误;确定种群密度变更的干脆因素主要是诞生率和死亡率,而年龄结构可以预料诞生率和死亡率的变更,进而预料种群数量变更趋势,C错误;由于非洲大蜗牛的活动实力弱、活动范围小,故调查非洲大蜗牛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进行,D正确。
故选D。
2.(2024·山东济南统考三模)帽贝主要分布于布满岩石的狭长海岸,涨潮时会脱离岩石在海水中游走并以海藻为食,退潮后再回到原来的岩石上。
科学家统计了某帽贝种群的相关数据并绘制了如下图像,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退潮时调查帽贝的种群密度应接受五点取样法B.帽贝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在A点达到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帽贝个体大小与种内竞争激烈程度呈负相关,以此实现对种群生物量稳定的调控D.在B点进行渔业捕捞可获得品质较好的最大捕捞量解析:帽贝生活在狭长海岸,其生长环境确定调查帽贝的种群密度时应接受等距取样法,而不是五点取样法,A错误;环境容纳量指确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点之后种群的生物量不再变更,并不能说明达到环境容纳量,B错误;帽贝以海藻为食,种内竞争激烈,个体食物来源相对削减,帽贝个体减小,从而制约了种群的生物量,并对种群生物量起到了调控作用,C正确;捕获后种群数量维持在K/2值旁边,可以获得种群的持续最大捕获量,D错误。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生物卷第九单元(A)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A.应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C.相对湿度、年降水量等气候因素可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D.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2.某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种群密度会处于波动中D.种内斗争最激烈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B.任何种群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的,年龄金字塔可体现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C.种群的存活曲线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情况,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存活个体数为纵坐标绘制的D.种群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在种群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的分布型可能相同4.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B.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同步的C.极端的温度和湿度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呈指数增长5.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的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的种群数量/(t-1)年的种群数量。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生物卷第九单元(A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A .应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 )B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C .相对湿度、年降水量等气候因素可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D .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2.某种群的数量达到K 值后,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 .种群密度会处于波动中D .种内斗争最激烈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B .任何种群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的,年龄金字塔可体现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C .种群的存活曲线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情况,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存活个体数为纵坐标绘制的D .种群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在种群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的分布型可能相同4.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B .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同步的C .极端的温度和湿度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D .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呈指数增长5.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的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 年的种群数量/(t-1)年的种群数量。
课时跟踪练31一、选择题1.(2022·浙江卷)垃圾分类是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有害垃圾填埋处理可消除环境污染B.厨余垃圾加工后可作为鱼类养殖的饵料C.生活垃圾发酵能产生清洁可再生能源D.禽畜粪便作为花卉肥料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解析: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旧电池、过期药物等,此类垃圾若进入土壤或水体中,其中的重金属离子等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积累,还会污染环境,A项错误;厨余垃圾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经加工后可作为鱼类养殖的饵料,B项正确;微生物通过分解作用可将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沼气,此过程可再生能源,C项正确;分解者可以将禽畜粪便分解为无机物,作为花卉肥料,而释放的CO2可向非生物环境归还碳元素,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D项正确。
答案:A2.(2022·广东茂名二模)藏羚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濒危物种。
近年来藏羚种群数量逐渐增加,濒危程度连降两级,在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由“濒危”降至“近危”。
下图是西藏藏羚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为影响可能是藏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B.藏羚种群数量整体表现出先降低再升高的规律C.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变化不能直观反映种群的现状D.提高出生率是增加藏羚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解析:滥捕乱猎导致西藏的藏羚群数量减少,人为影响可能是藏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A项正确;据图可知,藏羚种群数量整体表现出先降低再升高的规律,B项正确;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能直观反映种群生活的现状,C项错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提高出生率是增加藏羚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D项正确。
答案:C3.(2022·山东泰安模拟)披碱草是禾本科植物,具有抗寒、耐旱、耐碱、抗风沙等特性,通常是高寒草地的优势种,披碱草营养枝条较多,饲用价值中等偏上,分蘖期时,各种家畜均喜采食,抽穗期至始花期收割调制的青干草,家畜亦喜食。
单元目标检测卷九生物与环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探讨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蚜虫、跳蝻的密度都不适合采纳样方法进行调查B.经过一次捕获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记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C.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运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D.密闭培育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形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旁边2.图1和图2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1中预料种群数量将来变更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的①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④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诞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3.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K值)后,其种群数量的变更趋势有下图所示的Ⅰ、Ⅱ、Ⅲ三种可能性(不考虑该野生动物的迁入和迁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B.A点诞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死亡率大于诞生率C.三种可能性中,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的受破坏程度较轻或没有受到破坏D.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应实行就地爱护4.与传统种植农业相比,立体种植(养殖)、桑基鱼塘都有很好的生态和经济效应。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蚕粪养鱼使废物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B.要调查鱼塘中某种鱼的密度,可采纳标记重捕法和目测估计法C.依据作物对光需求不同而进行立体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大量引进优良作物,可增加农业生态园的物种丰富度,提高其反抗力稳定性5.探讨人员对某草原上啮齿动物多样性进行了连续8年的定点监测探讨,结果如下表所示(禁牧区:禁牧8年以上。
轮牧区:草地实行围栏轮牧。
过牧区:常年过度放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2002—2009年啮齿动物群落中各物种的捕获量比例(%)A.自然和人类干扰活动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B.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C.放牧强度对草原上啮齿动物的优势种没有影响D.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短耳仓鼠最有可能从该草原消逝6.某生态系统是由食草动物、草地植物、微生物等及其所在地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生物卷(A)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某养牛场的牛群中各个年龄段个体数量接近相等,大部分人认为该牛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稳定,但有人认为该牛群还可发展,其根据是()A、死亡率降低B、出生率高C、牛群基数大D、雌牛比例大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3、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的种群数/(t-1)年的种群数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4、下列有关池塘群落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5、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种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最能反映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B、狼与麝牛间进行相互选择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6、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阶段滚动检测(八)(第九单元)(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诞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诞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诞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诞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诞生率最高【解析】选B。
年诞生率为20÷100=20%,A错误;由于该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所以当雌雄比例为1∶1时,诞生率最高,B正确;当动物的性成熟推迟时,诞生率会变低,C错误;对于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诞生率最高,稳定型次之,衰退型最低,D错误。
2.某同学欲在弃耕一年的自家菜地中开展两个活动: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两活动的取样点应相同,且要随机取样B.对土壤中活动实力强的小动物应用标记重捕法调查C.只需对样方中的蒲公英、样土中的各种存活动物逐个计数D.调查结果不能说明弃耕对蒲公英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影响【解析】选D。
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是两个独立活动,取样点不要求相同,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要做到随机取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纳取样器取样法,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A错误;大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实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B错误;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需对样方中的蒲公英进行逐个计数,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只需计数小动物的种类数,不必对生物个体逐个计数,C错误;调查结果均是弃耕后的蒲公英种群密度、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而没有对弃耕前进行调查,因此不能说明弃耕对蒲公英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影响,D正确。
第9课时人与环境课标要求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3.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
4.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
5.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考点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2)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①人口增长必定会加大对生存空间、食物及衣物等日常用品的需求,排放的垃圾增多,因此生态足迹总量增大。
②人口增长过快会压缩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生态承载力总量)降低,最终使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速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增速,出现生态赤字,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化①原因: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②危害: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2)水资源短缺原因: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3)臭氧层破坏①原因:由于人类对氟氯烃(CFCs)、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持续下降,在南北极附近,甚至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②危害:臭氧层变薄意味着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4)土地荒漠化原因:人类活动会导致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现象。
(5)环境污染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酸雨频发。
(6)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在急剧下降。
目前,物种灭绝的速率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 000倍!3.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应对措施(1)特点:具有全球性。
课时规范练43 生态系统的结构必备学问基础练1.(2024·广东深圳统考)2024年我国“深海勇士”号深潜器在中国南海1 600米深处发觉了鲸落。
鲸落是鲸鱼死亡后沉入深海形成的一种特别生态系统,其演化分为四个阶段:鲨鱼、螃蟹等取食鲸鱼的松软组织→海蜗牛、蠕虫等无脊椎动物以残余鲸尸为食→鲸骨腐烂产生硫化氢,硫细菌等从硫化氢中获得能量→鲸骨的矿物遗骸作为礁岩成为生物的聚居地。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鲸落中的各种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上述特别生态系统B.因为深海没有阳光,特别生态系统鲸落中不存在生产者C.鲸落的形成演化会变更鲸落所在地的环境和生物种群分布D.鲸骨礁岩上演化出充溢朝气的珊瑚礁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2.(2024·广东潮州统考)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别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树下的蚯蚓是消费者,草菇等真菌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养分结构中,可能存在鼠→蛇→鹰这样一条食物链C.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3.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表所示。
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取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
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每个种群只占一个养分级,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养分级的全部生物为食。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种群甲乙丙丁戊0.003 7 0.003 6 0.035 0.036 0.34A.甲和乙为次级消费者B.丙和丁存在捕食关系C.戊只占据第三养分级D.该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4.(2024·河北邯郸期末)某湿地生活着很多种生物,其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关于该湿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鲇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B.消耗等量藻类时,鲇鱼的增长量多于轮虫C.图中生物与该湿地的分解者一起形成群落D.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是生态系统成分的一部分5.“海底黑烟囱”是指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其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在其中发觉了很多生物,包括红蛤、海蟹、管虫、水螅、蠕虫及硫细菌(类似硝化细菌)等。
2020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测试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某水库存在一条由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如图表示三种生物在水库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丙一起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甲的光合作用能推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C.影响甲分布的物理信息主要来源于无机环境D.丙与乙之间的个体数量比值就是能量传递效率2.有一食物网如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l kJ的能量,丙最少含多少能量()A. 550 kJB. 500 kJC. 400 kJD. 100 kJ3.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
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种子。
在该生态系统中,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科研人员在1974年~1977年间,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了啮齿动物的有无对蚂蚁数量影响的相关研究。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没有竞争关系B.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C.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会先增加然后维持相对稳定D.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4.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5.某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生产者。
在某一时间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a、b、c、d,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能量肯定大于a所含的能量B.若c>0.2b,则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易受到影响C.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关系为:a>b>c>d 且a>b+c+dD.因为能量传递是逐级递减的,所以乙的个体数量一定比甲少6.草甘膦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除草剂,能不加选择地杀死各种杂草和农作物。
第九单元(A)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A.应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C.相对湿度、年降水量等气候因素可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D.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2.某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种群密度会处于波动中 D.种内斗争最激烈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B.任何种群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的,年龄金字塔可体现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C.种群的存活曲线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情况,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存活个体数为纵坐标绘制的D.种群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在种群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的分布型可能相同4.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B.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同步的C.极端的温度和湿度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呈指数增长5.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的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的种群数量/(t-1)年的种群数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B.第4年中期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在增长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6.某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乙表示生物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形式增长B.a~b段,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不再发生变化C.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a点时对其进行捕杀效果最好D.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7.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C.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8.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A.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调查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C.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D.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防止小动物逃走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B.土壤小动物对于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的辅助作用C.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在近期其个体数量一定增多D.水平方向上光照强度的不同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10.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11.以下关于生态系统构与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B.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C.植食性动物一定是初级消费者,属第二营养级D.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可能较低12.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鹰的最高营养级是第五营养级B.该食物网只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如果鹰的数量突然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草的数量会减少D.该食物网中鹰与蛇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和捕食13.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B.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稳定C.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流动渠道D.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兔子通过同化作用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15.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如下数据(数字代表能量值,单位是J/cm2·a),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只含有一条食物链B.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62.8J/cm2·aC.“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D.肉食性动物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上图箭头“微量”中16.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B.消费者不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C.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D.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进行流动17.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
治理“水华”的常用方法是人工打捞和大量投放化学杀藻剂。
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关系的方法,获得较好的治理效果。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加入化学杀藻剂可使物种的多样性增加B.河流中动物和植物之间进行着能量和物质循环C.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可减少水华发生D.蓝藻等植物可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18.萤火虫在夜晚是依据发光器官所发出的闪光来寻找配偶的。
有一种萤火虫雄萤到处飞来飞去,但严格地每隔8 s发光一次,雌萤则停歇在草叶上以发光相应答,每次发光间隔时间与雄萤相同,但总是在雄萤发光后才发光。
据研究,每一种萤火虫的发光频率都不相同,这极好地避免了种间信号混淆和种间杂交。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萤火虫的发光属于行为信息B.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C.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D.萤火虫发光是由ATP水解导致的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食物链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B.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升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增强C.在农作物种植期间要及时除草、除虫,以免因竞争加剧而造成减产D.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某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20.有关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由于温度的限制,苔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较低B.流经苔原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C.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的条件利于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D.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低21.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B.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C.草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D.合理放牧可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较强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能力属于恢复力稳定性C.流经人工养殖鱼塘的总能量大于鱼塘内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2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存环境破坏和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B.自然保护区有科研、旅游等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D.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4.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水体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陆地B.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C.臭氧层的破坏会引起人类免疫能力减退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CO2分子吸收太阳直射到地球上的热量引起25.下列关于全球人口动态与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A.目前世界上人口数量已经接近地球环境容纳量B.人类可通过降低出生率和提高死亡率,控制人口增长C.人口动态变化应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D.近现代以来人口的过度增长,源自发达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共50分)26.(10分)生态学家高斯取相等数目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用一种杆菌为饲料,放在某个容器中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培养条件相同,且这两种草履虫都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结果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1)图A中,双小核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为 ______________ 型,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速率在第8天时比第4天时有所 __(填“增加”或“降低”)。
图中的K1_____________(填“>”、“=”或“<”)K2。
(2)根据图B可知,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以表现为____,除此外还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
(3)高斯混合培养实验中,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都以一种杆菌为食,大草履虫因竞争排除而死亡。
某林区的猫头鹰和老鹰都以啮齿类动物为食,可是它们都生存了下来。
该林区猫头鹰和老鹰可以共存的原因是____(答出两点)。
27.(16分)下图甲表示某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情况,请分析回答(1)群落的演替过程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替代的过程,据图甲分析,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期间一般会发生生物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