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马
- 格式:ppt
- 大小:858.00 KB
- 文档页数:19
政治学经典著作1、柏拉图:《理想国》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3、马基雅维利:《君主论》4、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5、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6、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19827、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年8、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9、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轮》,商务印书馆10、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11、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12、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13、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15、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16、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17、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8、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本,三联19、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商务199620、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21、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22、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23、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24、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年25、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译林出版社2003年26、邦亚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商务印书馆1999年27、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28、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29、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30、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31、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32、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年3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沈阳出版社,199934、麦金太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35、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36、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译林出版社,2001年37、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38、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载《文化与公共性》,三联200539、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载《文化与公共性》,三联200540、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译林出版社,2001年41、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译林出版社,2002年42、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顾爱彬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43、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下),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44、卡西勒:《启蒙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45、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46、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7、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下),商务印书馆,1986年48、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49、列奥·施特劳斯等:《政治哲学史》(上下),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50、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出版社51、彼得·沃森:《20世纪思想史》(上下),上海译林出版社,2008年52、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53、约翰·凯克斯,《反对自由主义》,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54、应奇:《从自由主义到后自由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200355、顾肃:《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56、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57、石元康:《现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上海三联58、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三联书店2002年59、(美)熊彼特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60、(美)诺齐克著,《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年版61、俞可平:《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2、卡尔·曼海姆:《保守主义》,译林出版社63、刘军宁:《保守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65、马克思《1844年哲学与经济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66、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希腊人和希腊文明》67、内莫:《民主与城邦的衰落》《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环球瞭望003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观比较柏拉图哲学强调理性世界,他认为只有理性才能更好的认识到理念世界。
而亚里士多德哲学囊括了经验世界和超经验世界,他认为经验世界的感性经验要比理性更加有用。
因此,两者的哲学观被划分为不同种类,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世界中的感性经验等构建了属于自身的哲学体系。
从两者哲学观对比的角度可以看出这一哲学对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分析方法,都是对先人哲学家之本原学说的一种继承和超越。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观柏拉图哲学观柏拉图哲学强调“理念”,他所提出的哲学观又被称之为“理念论”。
其中“理念”概念进行分析时原意是指能够看得见的东西,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作为多个的东西, 是看见的对象,不是思想的对象,理念则是思想的对象,不是看见的对象”[1]。
该概念主要是从苏格拉底所提出的“是什么”这一定义延伸的。
换句话“理念”虽然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存在,但是他更强调真实存在的个别事物,不同的事物能够组成不同的世界,这一理念变成为了柏拉图坚持的“理念世界”。
同样柏拉图虽然同样认可自然界中可以看得见事物都是可以变化和流动的,但是这些看得见的事物都是固定的,并不会因为一些外界的因素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正如柏拉图所说的“马”,这一物种可以指“全部的马”,也可以指“一匹马”,虽然在数量上发生的了变化,但是“马”的真正含义却是真实存在的,它是“有形的”“永恒的”,它不会随着感官世界发生变化。
亚里士多德哲学观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与柏拉图相比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
他的思想是对柏拉图思想的延伸和继承,使得柏拉图哲学纯粹化的方向有了进一步的推动。
而且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又是对柏拉图哲学的超越。
一方面,他对哲学的纯粹化进行了验证,柏拉图的哲学观中对理性世界进行了分析,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的“理念世界”是另外一个世界,他超越了现实世界,与现实世界脱离。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对“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进行了理清,柏拉图对此岸和彼岸做了划分,但是对于两者的关系如何并没有讲清楚,亚徐晨晨(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0)摘 要:现阶段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研究成果颇丰,对两者在哲学观方面的研究热情依旧不减。
华夏艺谭34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差异■ 程 靖 武汉科技大学〔摘 要〕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两人的思想主张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从两人美学思想的差异性来说,主要三点不同之处:一是对艺术本质的看法不同;二是对艺术创作动因的理解不同;三是对艺术社会功用的理解不同。
尽管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理论吸收了柏拉图的思想,但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对世界认识的不同,从根本上导致了两人在美学观念上的差异。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差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古希腊时期“具有最高哲学天赋和成就”的两位哲学家。
黑格尔认为:“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
他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
”①由此可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两人的美学思想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一、对艺术本质的看法不同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对美是什么进行了详细阐述,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正是对美的理式的“摹仿”。
他在《理想国》中阐述了对于艺术本质的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中具体事物的摹仿,因此艺术与理式之间的关系则是“摹仿的摹仿”,是现实世界中具体事物的影像。
“诗人的创作是真实性很低的……他的创作是和心灵的低贱部分打交道的”,甚至“模仿的诗人在每个人的心灵里建立起一个恶的政治制度”。
②柏拉图对艺术和诗人的地位看得如此之低,与其政治主张不无关系。
柏拉图的所有理论主张,都试图为贵族奴隶主阶级说话,试图捍卫贵族奴隶主赖以巩固其地位的神权思想。
在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中,真理只能从独立于感性世界之外的理性世界中获得,而由于艺术摹仿的对象是感性的现实世界,所以艺术是不具有真理性的。
他认为,感性和理性是完全对立的,美不能沾染感性形象,否则美就会不完满。
③在柏拉图看来,感性艺术的地位远远低于理性哲学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美学著作《诗学》中谈到了他对于艺术本质的看法。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在西方儿童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在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上,他们的观点存在着差异,但是他们都注重优
生优育,都重视儿童道德教育,都强调儿童身心发展。
他们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于当今儿童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可以看出教育思想的巨大继承性.亚里士多德以柏拉图的哲学、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理论.究其实质,他们的共性很多.亚里士
多德的灵魂三分法,三种不同阶段的教育及教育的最终目标与柏拉图的
灵魂论、哲学王的教育体系都存在着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最终都将善或理智做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为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两人又为师生关系,因此,二者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程度的师承关系;但又由于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所不
同以及各自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离异,二者的教育思想又更多地表现出分岐.本文主要探讨柏与亚教商思想差异所在.(一)关于教育目的和作用柏
拉图非常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在其《理想国》一书中,他把教育作为其
恢复奴隶制的稳定的重要手段.
1。
柏拉图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文艺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柏拉图出生于古希腊雅典的一个世袭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在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伯罗奔尼撒战争,20岁时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颇受老师的赏识。
他跟随苏格拉底潜心研究哲学,获益匪浅。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民主派处死,柏拉图怀着悲愤的心情远游各国,先后到过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城邦国家,埃及的等级制度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在游历中,他结识了一大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徒。
据说他曾在游历西西里时被卖为奴隶,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他才安全地返回到雅典。
回到雅典后,他开始写作对话以及从事讲学活动,亚里士多德就曾是他的学生之一。
公元前388年,他应西西里岛的叙拉古札僭主老狄奥尼索斯的邀请,住在宫廷讲学。
后因与老狄奥尼索斯的政见不合愤然离去,重新回到雅典。
晚年的柏拉图仍然不放弃重建他的奴隶主贵族执政的理想国,又进行两次出游,重访叙拉古札,想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都失望而归。
公元前374年,柏拉图去世,享年81岁。
柏拉图的著作颇丰,广泛涉及政治、伦理、教育、哲学等诸多领域。
他写过近四十篇对话,其中有不少篇章涉及文艺学、美学等问题。
他的主要著作有:《理想国》、《伊安》、《会饮》、《克拉梯卢斯》、《政治家》、《莱西斯》等。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是唯心主义的,“理式论”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
“理式”(Idea),有的译为“理念”、“观念”,有的译为“模式”、“理型”等。
柏拉图所说的“理式”和我们一般所说的理想、观念、精神等意识领域还不一样,他的“理式”是超越于客观物质的独立存在,它是永恒不灭的,处在最高的位置。
他曾以床为例,来具体说明“理式”的本体论性质。
他认为世界上有三种床:一是世界上本来就有的“理式”的床,不妨说它是神造的;二是木匠所制造的床,也即生活中现实存在的具体的、感性的床,这个床是木匠用床的“理式”制造出来的;三是画家所画的床,它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理式”的床隔了三层,因此也就更加不真实。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们对于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从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对象等方面探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断追求真理,提高灵魂的品质。
他认为理性是人的核心,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理性,使人们能够通过对真理的认识来实现个人的完美和社会的进步。
柏拉图主张通过哲学思考和学术训练来培养人的理性。
在他的教育体系中,他设立了不同的阶段,例如幼童阶段、游戏阶段和青年阶段等。
每个阶段都有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在幼童阶段,他主张提供愉快的游戏和音乐活动,以培养孩子的感性和审美能力。
在青年阶段,他注重数学和几何等学科的学习,通过这些学科的训练来培养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则体现在他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完善品格的公民,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注重实践和个体的培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品格。
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包括道德教育、智力教育和体育锻炼等。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自主的过程,学生应该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探索和实践。
他还着重强调人的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目标、方法和对象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
首先,在教育目标上,柏拉图注重培养人的理性和追求真理,强调个人的完美和社会的进步;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培养具有完善品格的公民,强调实践经验和个体的培养。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柏拉图主张通过哲学思考和学术训练来培养人的理性,强调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培养;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实践和个体的培养,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最后,在教育对象上,柏拉图的目标是所有人,不论其阶层和社会地位;而亚里士多德则主要关注有公民资格的男性,他认为只有具备公民身份的人才有参与政治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异同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有关教育的观点和理论是各自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教育思想一方面是其哲学理论的反映和实践,又和两者的政治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两者各有特色的教育理念也是人类教育史中的重要里程碑,因而分析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有其重要的意义所在。
本文的分析和比较,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形成教育观的背景和缘由,二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最后则是两者的教育观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形成各自教育观的原因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个体的角度(也可以说是本质的角度)。
在这个角度中,两者在形成各自教育观的认识论基础上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柏拉图看来:学习即回忆,人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也就是人降生)后,已有的知识就被遗忘了,人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为何柏拉图对学习的定义是如此?因为作为最早提出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见解的哲学家,他认为“灵魂在取得人形以前,就早已在肉体以外存在着,并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认识理念世界中的许多东西,以至可以洞察最高理念。
” 而因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在灵魂与肉体结合成为人时由于“惊恐和骚乱” 就失去了对最高理念的认识和记忆,所以才会有“回忆”这种说法。
而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论述与柏拉图完全不同,他认为人的灵魂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书,或什么也没有写上的白纸,或者是一块白板,它能接受对象的知识,这就说明学习应是使知识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过程,而不是什么“回忆”的过程。
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别直接导致两者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柏拉图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回复到灵魂原有的“善”,使其无愧于身为某一阶层一员的使命;而亚里士多德要求认真的对待灵魂的这块白板,通过教育来培养人,发展他的人格。
由于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异使他们在教育必要性的分析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法学思想摘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及哲学家。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为我们叙述了正义的理论,假想了一个理想的国家,并提出哲学王统治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其法律思想在继承老师的基础上也衍生了自己的理解与想法。
本文经过剖析二者的法学思想的比较,印证了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正确性,进而更为牢固依法治国的步伐。
重点词:正义;法治;法学思想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简介柏拉图是古希腊以致西方文化历史中有名哲学家、思想家之一。
他一世有好多著作,其法律思想主要在《理想国》与《法律篇》中集中表现。
在《理想国》中,提出只有有一个富裕思想智慧的人来管理国家才能够实现正义。
在《法律篇》中他重申人类需要拟订一部法律并恪守纪律,才能拥有优秀的社会次序,不然人们将会像最野蛮的兽类同样生活。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不单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仍是教育家。
他一世标榜公正的价值,并对正义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与老师柏拉图相对应的是其更为着重法治的价值与作用,他以为法律是客观正义的,对每一个人都是同等的,一个国家要想获取安乐稳固的生活,就一定实行“法治”,用法律武器来推行统治。
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法学思想1.正义的思想理念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正义理论。
柏拉图以为城邦正义就是各个等级各守其职,各安其份。
个人正义就是合理的安排自己灵魂中的理性,欲念和激情,并且使三部分互相协作,互相配合使整个心灵处于和睦状态。
第一他以为正义是一种等级分工。
柏拉图把正义分为城邦正义与个人的正义,他在《理想国》中指出城邦的正义就是城邦的三个阶层各守其职、各安安分,治国者靠智慧把城邦治理好,卫国者凭英勇捍卫好疆土,劳动者以克制搞好生产,进而使城邦处于安全稳固之中,正义就是每一个人固守安分,履行职责。
其次他以为正义是一种和睦美好的次序。
他说:“我们成立这个国家的雄伟宏图和理想目标其实不是为了某个突出阶级的利益,而是为了全体公民最大的利益。
政治学原理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布丹、霍布斯、孟德斯鸠、洛克、分权制衡、契约论、神权论、暴力论、三权分立、“五权分立”《理想国》、《政治学》、《君主论》、《美国的利益集团政治》、、政治、政治改革、政治革命、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发展、政治文明、民族问题、政党、政治团体、院外活动、压力集团、君主制、贵族君主制、专制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委员会制、国家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两党制、多党制、一党制、单一制、联邦制、国家元首二、简答题:1、简述在政治学比较关注的问题中主张一院制的理由?2、非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主要有哪些?如何评价?3、为什么说福利国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与宗教在制度上的安排及其现实生活中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划分政体类型的标准是什么?6、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7、简述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及其制度安排。
8、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9、简述非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国家三要素”说及其局限。
10、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11、资本主义国家集团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12、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3、国际政治的含义及其与国内政治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14、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主要有哪些?为什么说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行为主体?15、简述契约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作用。
16、简述国家机构设置和形式的多样性。
17、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划分的标准及其成果。
18、简述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定义、特点及其主要内容。
19、简述政治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20、简述政治文化结构三层次间的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特点。
21、简述国家权力的含义及其特性。
三、论述题:1、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
2、论述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共性特征。
3、论述我国政治文化研究和建设必须遵循原则。
哲学家柏拉图的简介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
他对古希腊的哲学乃至整个西方的哲学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哲学家柏拉图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家柏拉图的简介柏拉图(Πλάτων,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写下了许多哲学的对话录,并且在雅典创办了著名的学院。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如同许多古老的文献,柏拉图留下的文集残缺不全、而且依然存在争议。
他记载的苏格拉底对话录成为后人研究他们思想的主要来源,但许多内容其实记载的是柏拉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苏格拉底的原意。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
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
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
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
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
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摹仿说上的异同一、中文摘要:古希腊两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名为师生,但他们二人在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上却有着根本的不同,虽然他们对艺术本质的理论阐述都源于古希腊的传统理论—“摹仿论”。
理式摹仿说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立文艺理论独立体系的则是亚里士多德,然而师徒俩关于诗人应摹仿现实的性质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本文将通过梳理摹仿说的起源,以及探究二者对摹仿论的异同,浅析摹仿论这一西方文论本质观。
二、关键词:摹仿; 理式 ;灵感一、摹仿说的起源古希腊的思想家和文论家历来重视对艺术美本质的讨论,“摹仿”一词一直是古希腊文论的重要词语。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提出“音乐是摹仿天体运动,数的和谐”,这是古希腊最早的“摹仿说”。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提出“艺术摹仿自然”,认为艺术是和谐的,这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开篇的意义。
随后,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前370)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认为:艺术不仅要摹仿自然,而且要摹仿社会和效仿好人。
这是第一位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0) 也是一个摹仿论者,他主张摹仿人的“精神方面的特质”。
“摹仿说”同样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重要部分,他的理式摹仿论实际上是关于事物和世界的抽象概念,但是被绝对化、神秘化而作为先于现实世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客体。
后来师从于他的亚里士多德发展了这一学说,提出艺术摹仿现实的唯物摹仿论,成为摹仿论的集大成者。
至此,西方文艺摹仿学说得到极大的发展,后来的文艺摹仿思想大多伏源于此。
二、“理式”论是柏拉图艺术论的本质1、泛化的艺术概念柏拉图所了解的“艺术”和我们眼中的“艺术”是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
古希腊时期,人们对艺术的理解比较广泛。
绘画、诗歌、音乐、雕刻之类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烹调之类也是“艺术”,这些凡是可以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叫“艺术”。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两位人物,在诸多领域都有着伟大的成就。
他们是师徒,在一些方面必然有着相通的见解,但是亚里士多德在继承和发展其师思想理论的同时,也说过这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由此可见,他们之间还是存在分歧的。
而柏拉图的《法律篇》和《共和国》,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也能体现他们法律思想方面的异同。
一、相同点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以正义论作为各自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都认为法律应同正义相一致,维护法律就死维护正义,遵守法律就是服从正义,正义观念是他们各自思想体系的前提,也是他们法律思想所要追求的共同目标。
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法律就是一种社会规章,是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尺”,更是一种正义的体现。
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城邦是公民的共同体,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实现城邦的独立和自由,这才是城邦中公民个人自由的价值所在。
二、不同点1、两者对国家起源的看法之比较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柏拉图把国家的起源规定为严格的社会分工,由严格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国家, 必然使国家带有分工本身所固有的特点, 因此,社会等级井然、整个国家的整齐划一就成为国家的突出特色。
相反,由社团的自然发展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体现出“自然生成”的特色,一切依照自然、顺应自然。
因此,这样的国家更加适应人的本质的发展,多元化文化并存就成为这种国家的特色。
与柏拉图的社会的分工导致国家产生的理论不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国家被看成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他指出,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优良的生活,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社会性),是人类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的前提。
有了这一前提,人类就可以结成社会,组成城邦, 过有组织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国家和社会区别开来,认为国家是“至善”的社会团体,从而突出了国家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国家不像柏拉图所言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最为著名的两位哲学家、政治家之一。
基于二者的师生关系,他们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但在国家的起源、国家的伦理基础、国家阶级构成、所有制、治国方略、政体分类等六个方面,二人的思想存在迥异之处。
回顾两位先哲的政治思想比较不仅可以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二人思想实质,更有助于现今政治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在古希腊的动荡年代,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迸发出了无限瑰丽的思想火花,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财富。
接下来即将分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他们思想上存在许多相同点1、他们关于城邦与个人关系的理念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城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人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个人价值只有在城邦中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将公民的家庭、婚姻、子女抚育、教育等都赋予政治意义,纳入城邦事务范围,主张由城邦进行统一规划与控制。
2、他们关于政体理论基本保持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将政体划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划分基本以统治人数为依据。
都不主张推翻奴隶制。
3、他们理论的实行目的基本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以城邦为政治生活共同体,城邦的目的都是实现“至善”。
都讲求正义对城邦的重要作用。
都是为了维护城邦统治,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秩序的城邦社会。
4、他们讨论的城邦政治、生活等范围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城邦政治、生活等范围都只以所谓的自由人为主体,是将奴隶、外邦人等非城邦公民排除在外的。
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政治思想上的差异1、国家起源:柏拉图——社会分工论;亚里士多德——自然生成论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个体的天赋、才能不同导致了在社会中个体需各司其职以及个体的等级区分。
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个体生活需求的多样性的冲突产生了社会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人们的共同生活和分工合作,而国家就是在这种分工与合作的过程中产生的。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
关系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在古代教育中提出的重要思想,它们在后世的教育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以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它认为“认知的唯一方法是比较”,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就要让他们把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从而获取更深刻的认识。
苏格拉底认为,只有通过比较分析,学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则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智慧,他认为,只有通过自省和思考,人才能够认清自身,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从中汲取教训,从而获得自己的成功。
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有目的的思考,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各自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不同点,但它们也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是:要以培养学生的智慧为目的,倡导学生以思考的方式来掌握知识,从而更好地获得知识。
总之,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是古希腊哲学家在古代教育中提出的重要思想,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的是要倡导学生以思考的方式来掌握知识,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知。
它们的教育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的教育实践中,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社会福利思想的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二人所处的地域和文化背景大致相同,而且柏拉图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所以,二人的社会福利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
而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柏拉图思想的同时,也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1)城邦起源思想柏拉图认为城邦是人们为了各种需要而建立的聚居区;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人类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组成的。
二者都认为建立城邦的目的是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城邦的和谐。
所以,在城邦起源思想上,二者想法一致。
(2)政体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有四个原则:第一是照顾公共利益的原则,第二是多数人原则,第三是人人都能幸福生活的原则,第四是轮流执政的原则。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指出虽然他把城帮成员划分了等级,但是执法时是要顾及所有人的利益。
大体看来,亚里士多德的前三条原则和柏拉图是相同的,唯一的差别是最后一条,柏拉图认为统治阶级是固定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想保持社会长期稳定,是要实行轮流执政的原则。
(3)城邦成员等级柏拉图按照人性和分工的原则将城邦的成员划分为三个等级:具有智慧的统治者,十分勇敢的保卫者,节制的劳动者,这三类人分别代表人的三个品质,即理智、意志和情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想使社会保持稳定,就要解决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社会应该公平公正,不应该出现社会阶级的划分。
但这种理想的社会并不存在,所以为了社会稳定就要壮大中产阶级,为此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防止社会冲突的十项措施。
(4)实行的制度财产:柏拉图:统治者和保卫者实行财产共有制度,劳动者有一定程度的财产私有。
亚里士多德:财产私有婚姻:柏拉图:共妻制度子女公养制度(提倡优生)亚里士多德:一夫一妻制度(婚姻遵循优生原理,还应注意节育)教育:柏拉图:教育分两个类型,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的对象是一般公民,高等教育的对象是统治者及保卫者的子女。
亚里士多德: 教育分两个方面,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总体看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大致是相同的,只有少数不同的地方。
柏拉图马的概念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他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影响远远超过他的时代。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广泛涉及到伦理、政治、知识论、形而上学等领域。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马的概念在他的学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怀疑上。
他认为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投影,真正的存在是理念世界,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在柏拉图的学说中,马不仅仅是一种物种,而是代表着一个更高层次的概念,它是理念世界的具体化。
根据柏拉图的理论,马的概念是永恒不变的,并存在于理念世界中。
在理念世界中,所有东西都有其最高形式。
马的最高形式是绝对完美的,而现实世界中的马只是对这种完美形式的不完美的投影。
在柏拉图的观点中,通过观察现实世界中的马,人们可以思考和理解马的概念,从而逐渐接近理念世界。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也存在于理念世界中,并通过感知和理性来感知理念。
他将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欲望部分、感知部分和理性部分。
欲望部分是人的本能和欲望的来源,感知部分通过感觉器官感知物质世界,理性部分则是人的理性和思维能力。
在柏拉图的学说中,马的概念与人的灵魂的理性部分有密切关系。
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思维,人们可以不断接近马的最高形式,从而获得智慧和真理。
柏拉图将智慧看作是对理念的直接认识,它可以超越感知世界中的幻像和误导,指导人们达到真理和真实。
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追求智慧,人们可以逐渐超越物质世界的局限,接近理念世界。
柏拉图的马的概念提出了一种理性与经验相结合的知识论,认为真正的知识必须经过理性的思考和智慧的启迪。
马的概念在柏拉图的学说中代表着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超越现实世界的理念世界的存在。
总之,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马的概念是重要的一部分。
马不仅仅是一种物种,它代表着理念世界中的最高形式和完美的象征。
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追求智慧,人们可以逐渐接近马的最高形式,超越现实世界的局限,获得真理和智慧。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什么关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系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师傅,他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名唯心主义者,奠定了西方唯心主义的开展。
他为后世留下了经典的柏拉图式性爱,即强调精神恋爱,而不要追求肉体的享受,这与当代很多人的爱情是截然不同的,但他却道出了爱情的真谛。
不止于此,柏拉图对于哲学的研究也对数学的开展做出了一定的奉献。
他的数学哲学观点开展到现在的“实在主义〞,被称为现代柏拉图主义。
亚里士多德尽管是柏拉图的学生,受教于柏拉图,因此他有好多观点都是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
但也正如亚里士多德自己所说:我尊重的我的老师,但我更尊重真理。
与老师的唯心主义不同,亚里士多德更强调客观唯物论,他认为物质是事物的本原。
在很多问题上,他的想法与柏拉图都是大相径庭。
这些差距由于柏拉图是贵族出生,他的思想中有很多理想化的东西,很多都不是很切合实际。
但亚里士多德长期生活在底层,深知百姓疾苦,更倾向于务实的思想,是自己老师思想的一种进步。
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西方哲学的开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孔子与柏拉图关系孔子与柏拉图,分别是中西方历史上顶尖的思想家、教育家,引领着各自国家的文化开展。
相差一个世纪,隔着东西方根源性差异,令人费解的是,孔子与柏拉图居然有许多共同点。
首先从经历来说,两人早期都是满怀信心想从政。
孔子花了十多年,列国周游,过程中碰壁无数,如同千里马主动去寻伯乐;柏拉图也在欧洲、北非走了个来回,希望有一位君王能助自己实现满腔的政治抱负。
但结果是双双受挫。
然后就不约而同想到通过教育传播思想。
孔子与柏拉图在教育上都有开创性的奉献。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开办私塾的老师,他教授诗书礼乐,提出著名的“仁〞的思想。
柏拉图创立学院,名叫“阿卡德米〞,主要传授数学几何天文等知识。
用现代的话来比拟,孔子更加偏重语文,柏拉图偏重数学。
这与二人的哲学思想也息息相关。
在二人各自的理想世界里,孔子的著作《论语》可看出,他倡导仁义治国,将中庸之道奉为真理,这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这种思想开展下去的话,会更偏向“人治〞;而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也完整阐述了他的“理想国〞设想,等级非常森严,分为护国者、卫国者以及生产者,各司其职,这种理念开展到今天便更偏向“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