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政府失灵与公共选择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公共选择理论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研究了公共部门决策的运作方式以及政府决策如何受到个体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概念,探讨其对政府决策的具体影响。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概念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关注政治决策与市场决策的不同之处,强调政府决策过程中存在的特定问题。
其核心概念包括以下几点:1.1 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的产生并非基于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有关。
这些利益相关者可能包括政治家、利益集团和选民等,他们通过政治手段来追求自身的利益。
1.2 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公共选择理论指出,政府决策可能会出现“政府失灵”的问题,即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问题和利益冲突等困扰。
与此相对应,市场决策则存在“市场失灵”,即市场机制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1.3 激励与反激励机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个体的决策行为受到激励与反激励机制的影响。
政府决策的结果往往是由政治家和官僚机构的私人利益驱动,而非公共利益。
这种激励结构可能导致政府决策的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
1.4 选民理性与政治参与公共选择理论提出,选民在政治决策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理性行为。
选民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政策的预期结果来进行投票选择,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
同时,政治参与的程度也会受到成本和收益的平衡影响。
二、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1 优化公共决策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府决策的机制和产生的问题。
通过对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分析,可以帮助政府提高决策的效率,并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
2.2 制衡政府权力公共选择理论的存在提醒我们,政府决策往往受到个体和利益集团的影响,可能存在私人化的倾向。
因此,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监督政府的决策过程,是确保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关键。
2.3 强调透明与问责公共选择理论强调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度的重要性。
政府失灵的表现及解决对策内容提要: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实践证明,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会出现失灵,同样政府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政府的干预也会出现失灵。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失灵,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对策一、政府失灵的涵义所谓政府失灵,是指国家行动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当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不恰当的人,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或像理论上所说的那样“有效”。
在布坎南看来:“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理人,其作用是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并使各经济人所做决定的社会效应比政府进行干预以前更高。
否则,政府的存在就无任何经济意义。
但是政府决策往往不能符合这一目标,有些政策的作用恰恰相反。
它们削弱了国家干预的社会‘正效应’,也就是说,政策效果削弱而不是改善了社会福利”。
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它是政府克服市场失灵所导致的效率损失超过市场失灵所导致的效率损失。
一般地说,政府失灵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其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其二,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虽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其三,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到预期目标且效率较高,但引发负效应。
二、政府失灵的表现(一)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政府政策的低效率,即公共决策失误,是指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或者政府干预虽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成本高昂。
首先,政府制定所谓的公共政策并不一定代表社会公共利益,政府的思维方式和具体行为也并非完全理性、完全符合公共利益。
如政府有关部门为维护本部门利益而出台的非公益性政策、地方保护主义等。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往往借社会公共利益之名行政府机构私利之实,从而导致政府失灵。
其次,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涉及面很广、错综复杂的过程,而正确的决策必须以充分可靠的信息为依据。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失灵治理的启示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兴经济学派别,其核心观点是政治行为是有动机的,而政治活动与经济行为是可比的。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失灵现象是由于政治人物的私利追求而引起的。
在我国,政府失灵问题突出,尤其是在环境治理、社会福利等领域。
本文将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探讨我国政府失灵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政府治理改进提供参考。
公共选择理论告诉我们,政治人物在制定政策时通常会考虑到其私利。
在我国,一些官员会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导致政府效率低下,政策效果差强人意。
对于环境治理来说,官员可能会忽视环境保护政策,因为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政绩和收入。
在社会福利领域,政府的救济政策由于官员的个人利益而导致资金的滥用和浪费。
这些都是政府失灵的体现,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那么,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失灵治理有何启示呢?我们应当重视政治人物的激励机制,在制定政策时应当平衡政治人物的私利和公共利益。
应当加强监督机制,规范政治人物的行为,防止其违规操作。
应当增加政策的透明度,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政策的制定过程,提高政策的公信力。
在环境治理方面,公共选择理论启示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环保产权制度,建立公正、透明的环保监督体系,防止政府失灵导致环境恶化。
还应鼓励公民参与环保,促进公众对环保事务的关注和参与,增加环境治理的公共性和透明度。
在社会福利领域,应当建立健全的社会救济制度,确保救济资金专款专用,避免被滥用和浪费。
要细化权限和责任,建立严格的审批和监督制度,确保救济政策的公平和合理性。
还应当加强对社会救济政策的宣传,提高救济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增强社会对政府的信任感。
在政府治理方面,应当加强官员激励机制的改革,确保政治人物的私利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应当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建立完善的官员任命、考核和问责制度,规范政治人物的行为,防止他们利用行政权力谋取私利。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的政府失灵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题目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的政府失灵及对策研究二、研究背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公共事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政府具有权力,因此政府失灵也成为了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出现的无效率,不公正和滥用政治权利等问题。
政府失灵既会带来经济成本的增加,又会对公众的利益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研究政府失灵及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出发,研究政府失灵发生的原因及其对策,旨在为政府、公众和学者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政府失灵的发生和解决政府失灵的方法。
四、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政府失灵研究中的应用;2. 政府失灵的概念,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3. 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比较分析,探讨政府干预所带来的利弊及其影响因素;4. 针对政府失灵的应对策略,包括市场机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监管及行政机制等方面的建议;5. 研究案例分析,通过对政府失灵案例的分析,总结其有关理论和案例经验,并提供具体的行动建议和改进方案。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搜集相关理论文献和实践案例,将其进行分析和归纳,寻找政府失灵的根源及其对策思路;2. 实证研究法,通过对相关企业、政府机构及专家学者的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深入了解政府失灵的实际情况及其原因;3. 经济学方法,采用成本收益分析、贸易理论、建模等经济学方法,对政府失灵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
六、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研究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的政府失灵及对策,有助于为政府提供解决失灵问题的理论支撑和对策指引,提高政府的行政决策能力,促进政府干预市场的效益;2. 有助于公众理解政府失灵的产生原因,提高公众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和评价能力;3. 有助于学者对政府失灵的研究,对公共事务、公共政策等领域的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政府失灵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传统的政治经济理论对市场失灵的认识和对完美政府的预期是失之片面的,政府机制本身同样存在低效率现象,即存在政府失灵的问题。
政府失灵指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
如短缺或过剩,官僚主义,政府寻租活动等。
从其原因如下:第一,从财政决策形成过程看,社会公众对于公共产品的偏好需要通过投票机制表达为公共决策;或者通过投票选出代表,间接进行公共决策.然而,民主程序不一定能产生最优的政府效率.首先,公共决策不足以反映全体成员对公共产品的真实偏好。
其次,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不可能与公共利益完全一致。
再其次,受制于政治家的动机.第二,即便政治家能够忠实的履行公众利益代言人的职责,他们也受到现实的控制能力和领导力量的限制,从而使财政决策的效果难以让人满意.而且在现实中,政府是由政治家和官员组成的,政治家的基本行为动机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因此,政治家追求其个人目标时,未必符合公共利益或社会目标,而使广大选民的利益受损。
第三,有某种共同的目标的利益集团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
在许多情况下,政府政策就是在许多强大的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下做出的,缺乏组织的社会大众则处于劣势地位,而市政府做出不利于公众的决策。
如何防范和纠正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着重从三方面说明:第一,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的非理性。
首先,在政府内部重新确定竞争机制。
其次,在高层行政管理者中恢复发挥个人积极性的制度,其效果与利润与私人部门作用相同。
再其次,更经常采用私人企业承担公共事业的办法,即更多依赖于市场机制来生产某些公共产品或服务。
第二,改革公共决策制度。
政府失灵的公共决策制度的缺陷造成的,因此要改革公共决策制度。
首先,进行立宪改革,加强政府法治、规则及监督制度建设,使政府行为法治化,为政策制定一系列规则和程序。
【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是以政治市场上的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和政府行为的理论,政府失灵说是其核心内容。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政府政策和机构的低效率、政府扩张、寻租,其解决对策包括法制化建设、加强竞争和监督、约束税收和支出等内容。
尽管公共选择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政府失灵说仍对今天我国行政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法制化建设和对公务员的激励。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灵;原因;对策;启示一、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方法论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公共选择学派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之一。
邓肯?布莱克被尊称为“公共选择理论之父”,詹姆斯?布坎南是公共选择理论的领袖人物,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包括政府经济理论的缺乏,新福利经济学的影响,以及凯恩斯主义指导下国家干预的失败。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布坎南曾表示:“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从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所谓公共选择是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确定公共物品的需求和供给,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学者的理论从一开始就假定个人在参与市场活动和政治活动时,是以同样的价值尺度行动的,在这一基础上,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国家的决策过程是与经济市场类似的,由供求双方相互决定的过程。
人类社会有两个市场,一个是经济市场,一个是政治市场。
人们在经济市场上通过货币交换私人产品,在政治市场上通过选票交换公共产品。
经济市场上的活动主体是消费者和厂商,而政治市场上的活动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政治家和官员。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寻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认为政治市场存在三级结构,在初级政治市场上,政治家出售政策给选民,选民为购买合意的政策支付选票;在政策供给市场上,官员向当选政治家提供政策选项和实施政策的手段,政治家向官员提供预算;在政策执行市场上,官员向选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选民向政府纳税。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失灵治理的启示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麦奇逊提出的一种新型概念,它与传统政治经济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决策和政治行为也是受经济理性的驱动,政治参与者追求自己的利益,政治决策也像市场交易一样,是在各种利益博弈中达成的。
这一理论的出现,对政府治理和公共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启示。
在当今中国,政府失灵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失灵治理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公共选择理论提醒我国政府在治理中需要更加重视政治参与者的利益。
传统的政治决策往往是基于理想化的公共利益而进行的,政府将自己视为对社会整体利益负责的代表,而忽视了政治参与者的私人利益。
公共选择理论指出,政治参与者的个体利益是决定政治决策的根本动力,政府治理必须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诉求。
我国政府在治理中需要更加重视各方利益的平衡,确保政策的公正和公平,避免出现政府因偏袒特定群体而导致的失灵现象。
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政府决策的制度性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决策不仅受到个体行为的影响,也受到组织和制度的约束。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到政治机构和政治制度的作用,充分利用制度的约束和规范,避免政策失灵的可能性。
在我国,政府治理缺乏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导致政策容易受到个人行为和群体利益的左右,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公信力不足。
我国政府需要借鉴公共选择理论,建立健全的政策制定机制和规范,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政府决策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参与者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政府决策者很难获取到全部的信息,也很难向公众提供透明和真实的信息。
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政府决策的盲目性和不完全性,从而产生政策失灵的现象。
在我国,政府决策常常缺乏透明和公开,政策执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我国政府需要通过加强信息公开和民主参与,改善政府决策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确保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政府失灵问题的原因和对策分析作者:海洋潘永松来源:《商情》2013年第38期【摘要】政府与市场一样也存在着失灵的现象。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相对于市场决策而言,政治决策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存在着诸多困难、障碍或制约因素,使得政府难以制定并实施好的或合理的公共政策,导致公共决策失误,进而可能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灾难。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对政府失灵问题有更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政府失灵的原因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对策分析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公共选择理论是将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统一分析的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的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
布坎南认为:政府的政策制定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最大化利益;公民作为选民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其选举行为是以个人的成本——收益计算为基础。
二、政府失灵的原因分析所谓政府的失灵,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
(一)政府决策的低效率布坎南认为,政府决策的低效率指政府所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并不能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原因具体表现在:(1)个人利益最大化观念的驱动。
现实中的政府是由大量的工作人员所构成,他们的动机无不受理性经济人动机的影响,因而作为个体的他们所做的每项决策必然都是从个体或个体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利益角度出发,忽视了广大群众的利益。
(2)决策信息的不完全性。
由于政府决策过程在信息收集方面总是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使得其对公民需求信息了解的不完全,无法全面地了解群众的需求,进而导致政府决策的低效率;(3)公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搭便车”现象。
由于公民在做决策时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因此他们往往寄希望于所选出的代表来代表自己去做决策,而自己坐享决策带来的收益,但由于选民代表并不能完全代表自己选民的立场,这必然导致政府政策低效率的出现;(4)政府官员变动频繁,政策的持续性效果较低。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失灵治理的启示公共选择理论是指以经济学方法研究政治现象,探究政治参与者如何进行决策并洞察制度设计对他们行为的影响的一种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个人的理性选择和私利导向,在政治和公共治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我国政府在治理中出现的失灵现象,正是可以通过公共选择理论来解释和分析的。
本文将从公共选择理论出发,探讨我国政府失灵治理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启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参与者会出于私利进行决策,而政府作为最大的政治参与者,也会受到这种理性选择的影响。
在我国政府治理中,政府官员可能会基于自身利益而进行决策,而不一定是为了最大化社会福利。
这种情况常常导致政府失灵,具体表现为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治理结构腐败等问题。
具体来说,公共选择理论首先指出政府官员存在着追求自身私利的动机。
在我国,政府官员可能通过行政权力谋取私利,比如向企业索取贿赂、滥用职权为自己或家族亲属谋取利益等。
这种行为结果导致政府失去了原本为社会公共利益而存在的意义,政府治理也就难以发挥效能。
公共选择理论还指出政府官员会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政府官员可能会有意隐瞒或歪曲信息,以获得更大的私利。
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政府决策的失误和不公正,进而影响政府治理效果。
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政府干预市场的局限性。
政府可能在干预市场时会考虑到自身的私利,而非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
这种政府干预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市场的扭曲,进而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失灵治理的启示在于,政府需要重视理性选择和私利导向,优化决策机制,加强监督和制约,提高行政效能,从而实现更好的治理效果。
政府需要加强对官员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减少官员追求私利的动机。
这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督制度和激励机制来实现。
在监督制度上,政府可以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政府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
在激励机制上,政府可以引入更多的市场化元素,提高政府官员的竞争性薪酬,增加政府官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减少其谋取私利的动机。
一、公共选择:公共选择是关于政府失灵的理论,它分析的是政治场景和公共选择中的个人行为。
公共选择的三大理论基石:①个人主义方法论;②经济人假设;③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
二、政府失灵表现形式:1.选民“理性的无知”与“理性的非理性”(1)唐斯的“理性投票人假说”尽管公共物品供给数量和质量,以及其成本分担,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但是作为公共物品需求者和投票者,个人也许没有动机通过投票传达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信息。
理性的个人投票与否,取决于参加投票的期望净收益。
(2)“理性的无知”,是指理性的选民由于不指望自己的一票能够影响选举结果,因而没有动力花费时间和成本去搜寻有关选举的信息。
(3)“理性的非理性”是指,正是由于手中的一票对于选举结果无足轻重,即使拥有必要的信息,选民也不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他们不会好好利用这些信息。
这导致选民往往胡乱投下、自己那神圣的一票,根本没有正确表达自己的偏好,何谈政府根据选民表达的偏好来有效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呢?2.政治家(政党)选票极大化只有符合中间选民偏好的纲领或提案,才有助于实现选票极大化的目标。
一味迎合中间选民的利益,必然导致少数派社会成员的利益和诉求被忽视,有违社会公正原则。
3.投票循环投票循环又被称作“孔多塞悖论”。
其核心思想一般由“三个选民-三个选项,两两表决、得多数票者获胜”的简单模型来表达。
该模型表明,某些情况下简单多数决没有结果,即出现投票循环现象,没有哪个候选对象能够稳定的胜出。
4.官僚体系无效率尼斯坎南的官僚理论解释了官僚体系缺乏效率的原因。
该模型中的官僚机构具有两大特征:(1)官僚在给定需求约束和成本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本部门的总预算;(2)官僚机构负责生产某种公共物品与服务,以与其服务对象的预算拨款相交换。
5.利益集团与寻租编辑推荐:2013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知识点:财政支出。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失灵治理的启示1. 引言1.1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鲍威尔首次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探讨个体在集体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动机,认为个体在做出选择时会考虑自身的利益,并通过评估成本和收益来做出最优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了政府决策中存在的局限性和个体理性行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府的决策者同样会受到自身利益的影响,可能会追求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利益,而不一定是整个社会的利益。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出现失灵现象,即无法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或满足公众需求。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强调政府决策者必须面对自身的利益冲突,并通过透明、公正、民主的决策机制来有效治理问题,从而最大化社会福利。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中,我将探讨政府失灵的原因以及公共选择理论在政府失灵治理中的应用,以期能够深入了解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失灵治理的启示。
【字数:237】.2. 正文2.1 政府失灵的原因政府失灵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政府官员的利益相关性和行为动机可能会导致政府失灵。
一些官员可能追求个人利益而非公共利益,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出现腐败和权力寻租现象。
政府机构在管理和监督方面存在缺陷也是造成政府失灵的原因之一。
政府机构的体制设计不合理、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都会导致政府行为失效。
政府干预市场过度或者缺乏干预也会导致政府失灵。
过度的政府干预可能导致市场资源配置失调,而过少的干预则可能导致市场无序和监管缺失。
公众对政府的监督不力也是政府失灵的原因之一。
如果公众对政府失职行为缺乏监督和制约,政府便会失去对民意的敏感性,导致行为不端和失灵现象的发生。
政府失灵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改善和完善。
2.2 公共选择理论在政府失灵治理中的应用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政府失灵的根本原因。
从公共选择理论看政府失灵□刘一颖(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重要流派,政府行为是它的研究重心。
其又称为"政府失败"理论。
政府失败表现为寻租、政府规模扩大、工作低效、公共决策失误等。
市场和制度是解决政府失灵的良方。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灵市场公共选择理论始于1957年詹姆斯・布坎南的"托马斯・杰斐逊中心"。
该理论集合了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
公共选择是将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政府对资源配置进行决策。
所以,对政府行为分析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部分。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选择,即政府选择[1]。
公共选择理论是随着公共产品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公共产品应该由公众选择、政府提供。
这和私人产品不一样,私人可以通过货币选票解决私人选择问题,而公共选择必须通过选票来解决。
公共选择理论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政治,将"经济人"的概念引入分析政府行为中,认为政府官员自身也存在个人利益,从而分析官僚经济。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同样的人绝不可能因为从经济市场决策活动转向政治决策活动之后,就由一个利己主义者转变利他主义者。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政治交易过程中的个体行动者的行为。
第一,"经济人"。
公共选择理论运用了经济人假设的理论观点。
维克塞尔认为,社会的总效用是由各个成员的效用加总起来的,而政府官员又总是从增加他们自身的效用出发来制定政策的,也就是说总是站在他们自己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的,他们不会完全地从只是增加公共福利的愿望出发去制定对全体人员都有好处的福利政策;政府官员们能从政府的经济活动中得到好处,所以不存在所谓的仁慈君主。
[2]所以布坎南认为政府官员也是自私自利的。
[收稿日期]2005-07-17[作者简介]李鹏(1974— ),男,山东省德州市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讲师,经济学博士。
2005年9月第21卷 第9期学习论坛T R I B U N EO FS T U D YS e p .2005V o l .21 N o .9公共选择、政府失败及其治理李 鹏(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北京100091) [摘 要]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缺乏竞争机制、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政府机构自我膨胀和监督信息不完备等原因,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能够做到非常“有效”,而是存在“政府失败”。
消除政府失败的根本途径是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通过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组来改革政府。
治理政府失败的具体措施有:提高社会民主程度;在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改革赋税制度;约束政府权力和公共服务市场化。
[关键词]公共选择;政府失败;治理[中图分类号]D 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5)09-0044-02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为弥补市场失灵而进行的政府干预已经得到了社会认可。
但政府不是万能的,同样会出现“政府失败”,我们应当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政府失败”影响改革开放的进展。
一、公共选择学派中的政府失败理论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亦即政府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的宗旨是要把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
关于公共选择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将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
狭义的公共选择理论是作为行政管理学的一个流派而存在的,它将公共选择的方法应用于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关注的重点是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由于公共选择学派将各级行政机关统称为官僚机构,因此,它又被称为“官僚经济学”。
本文所说的公共选择理论主要指的是狭义的公共选择理论。
第二章政府失灵与公共选择
本章属财政学基本理论知识之一。
本章从克服政府失灵的角度提出关于公共选择理论和操作问题。
在论述内容上,本章是对上一章关于市场失效理论的补充。
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明了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两种机制必须很好地配合起来,方能实现社会经济运转的高效率。
第一节政府失灵
一、政府失灵的概念(Government Failure)
指政府行为不能增进效率或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那些不应当获得这种收入的人。
萨缪尔森认为:“当国家行动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当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不恰当的人时,政府失灵就产生了”
整个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不断调整的历史。
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福利经济学揭示了市场失灵,因而需要政府介入,凯恩斯主义则提出了全面的政府干预理论,然而现代经济学认为政府行为同样存在诸多失灵之处。
二、政府失灵的表现
没有代表性的政府
通过政治程序作出的公共选择,如立法、政策方案往往体现的是财力雄厚的极少数人的利益和偏好,并不能代表广大选民的利益和愿望。
2003年美国新当选的63名议员中有27人为百万富翁,比例高达近44%,而在普通美国民众中,这个比例仅为1%。
政府目光短浅和行为短期化
政治的经济周期(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政治家往往注重的是眼前的地位和未来的选票,回避那些现在花费而在未来获效益的政策方案。
政府活动的效率值的怀疑
时滞效应:认识——决策——执行——生效
政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
现代民主制度并不能很好的实现有效的决策结果
三、政府失灵原因的分析
信息不完全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无论主观上如何,政府也不可能计算出社会福利函数的最优解
政府官员动机偏差
行政官员的效用函数与国民并不一致
难以预期人们对政府决策、计划的反应
微观经济主体并不一定按照市场机制做出合乎理性的选择——“理性的无知”结合第一章有关市场失灵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
既要认识到“看不见的手”的缺陷,又要认清“看得见的手”的不足,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必须互相搭配、各尽其责——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第二节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
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的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机制与特点。
因此,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研究经济的一系列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政府政策的制定过程,是对政府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说是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1.投票悖论与阿罗不可能定理
投票是把个人偏好转变为社会偏好的手段之一,是现有民主决策中的最佳方法。
然而,采用多数投票规则可能产生“投票悖论”。
循环投票困境的产生:当投票人中存在多峰形偏好时,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投票结果
假定有三个投票人甲、乙、丙,有三个关于政府开支的被选方案A、B、C,
三个人对这三个方案的偏好次序如下:
甲:A>B>C
乙:C>A>B 乙为双峰形偏好
丙:B>C>A
在A、B两提案中选择,A以2:1获胜;在B、C两提案中选择,B以2:1获胜;在C、A两提案中选择,C以2:1 获胜。
结果形成循环。
美国经济学家阿罗(Arrow)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不可能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对N种备选方案的偏好次序转换成社会偏好次序,并且能准确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机制。
——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2.利益集团理论(Interest Group)
有某种共同的利益目标并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个人的有组织的实体。
代表性理论: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总要归属于某一个或几个利益集团,由于这些利益集团的目的各不相同,于是在这些利益集团之间产生竞争,而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活动就源于这种竞争的压力。
3.寻租理论(Rents-seeking )
是指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为了取得垄断利益,或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各种非生产性活动。
政府及其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一定要最大化地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不必要的干预,更好地发挥市场自身的功能。
否则就可能大大增加权钱交易的机会和可能。
第三节公共选择理论与财政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财政渊源
之所以将公共选择理论引入财政学领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公共选择思想最初就产生于公共财政理论,财政理论是公共选择的理论源泉。
“毫不奇怪,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创始人都是一些受过欧洲财政理论传统训练的经济学家。
” ——布坎南
二、财政的公共选择问题
财政问题本身的某些固有属性,决定了大多数财政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吸收和借鉴公共选择理论。
从单纯的经济角度考虑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实质上是财政归集社会资金(主要是税
收)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
●公共选择所做出的决策内容大都与公共产品的提供有关。
从财政管理的角度分析
公共财政的发展过程就是财政管理公共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其实质也是一个公共选择的发展过程。
三、公共选择理论与中国公共财政建设
公共选择机制本质上是一种把社会成员的个人偏好转换成社会公共决策依据的机制,这种机制在多大程度上显示个人的真实偏好直接影响着决策的效果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完善社会公众对政府财政决策的社会约束和监督机制。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管理机关内部的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