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6
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是一门跨越不同国家、学科和文明的文学研究方法。
其基本研究方法包括:
1. 影响比较法:这种方法主要关注不同文化和国家间文学的相互影响和借鉴,试图揭示文学作品之间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塑造了文学的内涵和形式。
2. 平行比较法:与影响研究法不同,平行比较法关注的是没有实际联系的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或共性,探讨在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类似主题、情节或其他文学元素的原因。
3. 跨学科研究法:这种方法试图结合不同的学科知识来对文学进行研究和解读,如心理学、人类学、哲学等。
除此之外,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还包括描述、解析、综合和评价等等。
这些方法在比较文学的发展史上相继形成,并在当今的比较文学研究中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总的来说,比较文学不仅注重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还强调对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简介比较文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到文学和文化,通过对多种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分析,探讨不同文学体系和文学传统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可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时间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
在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中国学派,本文将以此为主题进行讨论。
中国学派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学派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引进了西方的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从而奠定了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学术地位。
最早的中国学派成员包括鲁迅、胡适等知名学者,他们通过对中国和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求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和发展方向。
中国学派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国学派主要集中在对外文学的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之后的几十年,中国学派逐渐开始关注自身文学的比较研究,这主要是出于对中国文学传统的重新认识和发展的需要。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学派的研究更加多样化和庞大化,涉及到更多的学科领域和研究课题。
这种发展趋势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际化进程,使得中国学派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较文学研究进行对话和交流。
中国学派的特点中国学派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文学与文化的结合中国学派着重强调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结合,认为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孤立地研究。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不同文学体系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跨文化的角度中国学派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注重跨文化的角度,不仅关注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也关注中国文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学的对比。
通过不同文学体系的比较,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社会关怀与批评精神中国学派的研究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注重文学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作用。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揭示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引发对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比较文学的几种方法
比较文学在现在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如法国的影响比较方法、美国的平行比较方法等其他想成了比较文学的方法体系。
1、影响比较法:某些个别的影响会使作家作品受到一些国家的一些作家和作品的影响。
2、平行比较法:它包括两种,一是研究作品的种类,二是不同作品的对比,查看没有关联个作品是否有雷同现象。
3、媒介学,也就是翻译,或者介绍一个国家的文学给另一个国家的翻译家,主要用于促进和交换文学的研究。
4、诗文的比较,对不同国家的诗学进行研究,讨论,比较,找出其中对应的范畴语,进而研究其中的不同。
5、文化是每个国家都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学也各有不同,很多部分都是因为文化因素决定的。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3.比较文学在未来世界文学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文化冲突中的沟通作用;文学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探讨总体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4.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诞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标志: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简述1895年教堂会议对比较文学发展的影响。
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欧美文学关系。
美籍捷克裔学者,时任耶鲁大学教授的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书面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
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进行了批评,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法美两国学者的争论促使他们各自检讨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出现了双方互相吸收、取长补短的局面。
于是,比较文学理论更趋成熟,这一学科也获得了新的活力。
它面对全球各民族的文学,即可以探索国家的影响和联系,又可以研究它的内在价值;既有考证和比较,又有综合和评价;既重视科学性;又重视美学性;既有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又有超越学科界限的、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比较研究。
6.20世纪以后,比较文学经历了哪三次世界冲击,对比较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一股潮流是所谓理论大潮。
一、“比较文学”名词的由来.1.1825年,诺埃尔、拉普拉斯(法),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首次使用这一词语。
2.1827年,维耶曼(法国比较文学之父)在巴黎大学开设一系列讲座时,多次使用到“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3.1848年,马修·阿诺德(英),从法语中引进这一术语,创造出英文的“比较文学”。
4.1886年,波斯奈特(英)的专著《比较文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比较文学产生的纷争.1.法国学派——讲究“科学性”——实证影响研究,是不比较的比较文学。
2.美国学派——文学性和美学性——平行研究。
四、比较文学的发展.1.1887年,科赫(德)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2.1897年,戴克斯特(法)在里昂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3.1900年,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讨论;同年,贝茨(法)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4.1904年,黄人(笔名)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至1931年中国正式接触比较文学。
五、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
2.比较性3.文学性。
4.开放性。
5.理论性。
六、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涵盖三种类型: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七、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作用.1.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可获得有别于国别文学的新认识,(是对传统学科的补充和发展。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亨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第一、“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这四个方面是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的全面概括,而不是指具体的研究实践。
第二、这四个“跨”具有广泛的含义,既是指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也是指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一个必备的特性,同时也可以指比较文学的特殊视角和特殊方法,甚至是评论者的心态。
第三、在四个“跨”当中,除“跨学科”之外其余三“跨”是互相联系的,而且在内容上有所重叠,但各有所指。
第四、这里的“跨文化”指的是跨越文化体系。
第五、我们跨出文学的门槛,面向如此广大的学术世界的时候,必须把握好这个“跨越”的限度。
最后,一个学科的定义只能是对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点的规定,不可能把一切问题都容纳进来,表述的一清二楚。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民族文学的定义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3、世界文学的定义世界文学是马克思和歌德对文学未来的一种远瞻,指的是人类文学奖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各民族国家地区间的割裂将消除,各民族文学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统一成一个综合体。
(世界文学有时指人类有史以来所产生的世界各民族文学的总和,有时指世界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具有世界意义和不朽价值的伟大作品,有时指根据一定标准选择和收集成的世界各国文学作品集。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作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30年代即已萌芽,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正式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在至90年代。
格义:即佛教格义,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一阶段,即它的萌生阶段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西晋时期,当时佛教产生的一种称为“格义”的研究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即用汉学来解释比附外来文学,是“阐释研究”的最初形态。
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
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收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文学误读:“误读”概念由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其所著《影响的焦虑》1975中论诗时提出。
在他看来,任何阅读都是一种“误读”的批评,一部文学史即本文间性的关系史,也就是前辈的压抑和后辈以“误读”逃避压抑的相互作用史。
源于接受者或接受者文化对放送者文化的渗透、修正与筛选,亦即文化过滤,从而造成影响误差,形成误读。
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
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
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如经典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风物、背景、社会环境等常常形成一种“框范”,对后世文学产生广泛的影响。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论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
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
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1,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
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可比性、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比传统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
比较文学原理一.比较文学的名称:1.名称释义:1934年傅东华依照法文本译出了“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简史》2.“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比较性的文学研究,是联系性地看不同国家的文学,并不是比较高低和区别,这里的“比较”是比较意识,比较思维,重在联系地看问题3.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1)为什么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2)比较文学的定义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学派一直占主导,1958年后美国学者后来居上)1.国外定义:(1)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
★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从历史的角度、宏观的整体的角度为“文学史”。
从批评的角度、微观的具体的角度为“文学批评”。
从理论、哲学的角度为“文艺学”或“文学概论”。
★文学史又分为国别文学史和国际文学关系史两个部分,前者是研究本国的文学,后者是研究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
所以卡雷所指的文学史一支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基亚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法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两个国家以上文学现象的事实考证(实证法)(3)美国亨利·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的关系。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因此与法国学派不同,美国学者则直接认为是文学史。
(4)1982年,法国学者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三人合著出版的《何为比较文学》一书中,将法国与美国相融合,形成新的理论。
见P60三.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1.事实联系。
2.美学价值。
3.学科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的定义应当包括文学的属性,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价值。
见P9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国外学科史一.学科形成的背景:19世纪20年代萌芽--------19世纪70 、80年代成熟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歌德-----1827年明确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概念,阅读中国小说,认为中国人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
第一节文学关系研究一、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1、文学研究领域通常划分为三个方面:(1)文学理论;(2)文学批评;(3)文学史。
2、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文学研究出现了另一层面上的划分: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
(1)国别文学:研究一国本身的文学。
(2)总体文学:研究强调从多种文化的文学文本来研究某种共同的文学现象。
(3)比较文学: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是超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
二、比较文学的性质1、比较文学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
2、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
3、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4、“跨民族”是判断一项研究、一篇文章是不是属于比较文学的最基本标准。
总结:1、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即“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2、比较文学研究的性质即“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墙”的比喻)。
3、比较文学的“三个特性”(开放性:时间、空间、价值;宏观性:视野、胸怀、整体;文学性:首先是“艺术”与“形式”层面,而非“文化”、“历史”、“哲学”、“宗教”层面)强调以下八点:1、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精神是加强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精神沟通与平等对话;2、比较文学的核心概念是“多元视域”;3、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是“可比性”;4、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文学关系;5、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是文学问题,离开文学问题则不是文学研究;6、比较文学是一种综合研究的方法;7、比较文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共同诗学的建立;8、比较文学的根本目的是世界各文明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体现出一种新的人文精神,促进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共生与共存。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一、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1、跨越性: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2、可比性:亲缘关系、类同关系、交叉关系。
3、文学性:比较文学必须以文学为中心,文学是比较文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独特的文学研究领域,旨在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不同国家或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来探讨其相似性和差异性,以揭示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共性。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文学作品不再被局限于特定的国家或地域,而是被看作全球文学传统中的一部分,反映出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和交流。
比较文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作品的跨文化比较比较文学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文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同主题和价值取向。
通过比较分析,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传统、美学观念和思想风格,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2. 文学作品的时空比较除了跨文化比较,比较文学还致力于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们可以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揭示出文学在历史变迁中的发展演变和相似之处,发现文学作品在不同时代中的延续和转变。
3. 文学形式和风格的比较比较文学也涉及文学作品的形式和风格比较,如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文学体裁之间的异同。
通过比较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叙事手法和艺术风格,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学形式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
4. 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比较在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中,人们还会对不同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进行比较和借鉴。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人们可以寻找到更全面、更深入的文学研究路径,推动文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比较文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促进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探索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和思想内涵,为全球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推动文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和繁荣。
1.什么是比较文学①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rapports defait),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②它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③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文学创作方法,它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美国和法国学派的区别。
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提倡一种以某种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也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
这种方法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法国学派认为:比较学派的归属是“国际文学关系”,其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关系;其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影响研究的根源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美国学派兴起于20世纪40、50年代,其代表人物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个特定国家界限的文学研究,也是文学与其它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些知识和信仰领域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雷马克的定义包括两层意思:第一、比较文学是超出国界的文学研究;第二、比较文学是跨越学科文类的文学研究,这是“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最根本区别之所在。
前者是以文学为中心,后者则把文学消融在其中。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定义的文学,在这里族际语言与文化的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东方汉语比较文学景观下,民族文学这个概念的理论有效性大于国别文学。
对于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必须要拥有两种、两种以上很好的民族文学基础及其相对应的语言能力。
国别文学: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如中国文学、日本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等。
从这个概念使用的心理习惯上可以见出,这一概念的汉语使用者习惯于国内学术界以国家的政治地域性来区别文学的学科界限。
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就是国别文学,可以互为指称,如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在这里,民族、语言、文化与国家这四个概念是整合在一条意义链上成立的。
总体文学: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总体文学”是由“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发展而来的。
对“世界文学”有如下三种理解:一、世界文学指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二、世界文学是指那些超越民族、时代的,广为流传的世界经典作品;三、它指代了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所产生的成果。
目前,学界对第三种理解比较认同。
这种理解,已较接近“总体文学”的概念。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比较文学的定义: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1937戴望舒中译本)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②研究范围是超一国范围之内的,多国的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
(与法最大不同:跨学科)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
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引言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化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出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差异性,并从中探讨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和文化,涵盖多种语言和文学传统。
定义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具有多元的定义,不同文献和学者对于其定义有不同的观点。
然而,较为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比较文学是以对比和比较为手段,研究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的学科。
比较文学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形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挖掘文学作品潜在的意义和共通性。
比较文学不仅仅限于文学作品的比较,它也研究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例如电影、绘画、音乐等。
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比较,比较文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象征和风格。
比较文学的目标比较文学的目标是通过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从中获得新的文学见解和认识。
以下是比较文学的主要目标:1. 挖掘文学作品的共通性通过比较分析,比较文学寻求揭示文学作品之间的共同之处。
不同文学作品可能来自不同的时空背景和文化环境,但它们可能存在着相似的主题、意象或结构。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些共同的元素,并探讨它们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 理解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同样重要的是,比较文学也关注文学作品的特殊性。
每个文学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独特之处,探讨它们在特定环境下的创作动机、风格和意义。
3. 探索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比较文学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创作和接受状况,我们可以揭示出文化因素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并探讨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和塑造了特定文化的价值观、思想和信仰。
4. 促进文学研究的交流和对话比较文学研究不仅仅关注单个文学作品或文化,它更注重跨文化、跨国界的对比和交流。
比较文学1概述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1]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
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1790~1870)。
他于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于两年后将讲稿整理,以《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书名出版。
在讲课和著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
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专门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2发展19 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心在法国。
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
1952 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3分类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
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
2013年秋期开放教育(本科)《比较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外文学比较的问题,提高文学现象分析的能力。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本复习指导适用于重庆电大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考试命题依据的教材采用乐黛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比较文学简明教程》(2003年8月第1版)。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能力层次上,从了解、掌握、重点掌握3个角度来要求。
主要考核学生对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和熟记,并能运用文学理论对中外文学进行比较研究。
6、试题类型及结构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20%);判断说明(20%);简答(40%);论述(20%)。
第二部分期末复习的范围与要求第一章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一、重点掌握1、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二、一般掌握1、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比较文学概念,国别文学、总体文学的内涵,比较文学的互识、互证、互补功能。
3、比较文学的起源,比较文学产生的心理基础。
第二章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一、重点掌握1、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
2、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
二、一般掌握1、文化发展中的“认同”和“离异”作用,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关系。
2、20世纪后半叶的“文化转型”的原因;互动认识思维方式的意义;文化中心论的弊端。
3、比较文学在发展多元文化,展开不同文化对话中的作用。
4、互动认识思维方式的意义。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一、重点掌握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中的主要观点。
二、一般掌握1.比较文学的发端及相关知识,比较文学在法国、美国、俄苏和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
2.比较文学在不同地区地三种定义及其异同。
第四章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崛起一、重点掌握1、《管锥篇》的主要内容。
二、一般掌握1、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开端。
2、二十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的概况。
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
4、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在港台地区的发展概况。
5、朱光潜和钱钟书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
第五章差别·类同·流变一、重点掌握1、“和而不同”作为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二、一般掌握1、题材、题旨、主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2、意象、象征、原型的含义。
3、题材、题旨、主题的比较研究以及主题和题材流变的比较研究方法。
4、意象、象征、原型的比较研究方法。
第六章接受·影响·交流一、重点掌握1、文学影响的一般过程。
2、为什么说接受研究弥补了影响研究的不足,为拓宽比较文学的研究空间奠定了基础。
3、接受理论的基本内容,传统的影响研究。
4、中外作家影响的例子。
二、一般掌握1、绘画(视觉类)形象于小说类形象的不同接受方式,“反射”现象的内涵与特点。
2、“接受屏幕”和“期待视野”的含义。
3、模仿、同源、借用、流行与影响的关系。
4、“反射”现象的内涵与特点。
5、比较文学中接受与影响的多种模式。
第七章诠释·理解·翻译一、一般掌握1、诠释、诠释循环、与过度诠释的含义。
2、诠释作品的多种方式。
3、互动认知与逻辑学认知的区别。
4、翻译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掌握:双向诠释、他者原则的意义。
第八章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类一、重点掌握1、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的范围和应注意的事项。
2、中西小说人物塑造的不同手段。
3、中西戏剧结构上的不同。
二、一般掌握1、中国与欧洲小说概念的发展演变。
2、比较文学视野中中西戏剧的不同。
3、中西文类的划分的概貌,“文类”的概念,文类学研究的内容。
4、《文心雕龙》在文类学上的贡献。
第九章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文学理论一、重点掌握1、中西诗学关于文学存在理由的探讨。
2、中外诗学哲学基础的差异及相应对中西诗学的影响。
3、中西诗学比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一般掌握1、中外对文学存在方式认知的异同点。
2、中外在文学认知、抒情、教育功能问题上的异同。
第十章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一、一般掌握1、西方文学对中国新文学“形成性影响”。
2、鲁迅、田汉、郭沫若、徐志摩等现代作家对浪漫主义的接受情况。
3、五四新文学现实主义的特点。
4、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特点。
第十一章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自然科学一、重点掌握1、简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2、系统论中的结构观念对文学研究的意义二、一般掌握1、跨学科研究的涵义、背景;掌握: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
2、当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者关系的现状。
3、系统论、信息论、熵观念的一般原理,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对文学研究的方法、意义、影响。
4、信息论的最优化原理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5、熵定律对文学研究的方法、意义、影响系统。
第十二章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一、重点掌握1、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2、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对文学批评革新所起的作用。
二、一般掌握1、文学与社会的联系。
2、对文学与思想观念关系理解中的两种错误观点。
3、意识流方法的特点和意义。
第十三章文学与艺术一、重点掌握1、文学与其他艺术类之间的技巧渗透现象。
二、一般掌握1、中外诗、画、音乐等形式的技巧交换、功能交换、技巧交错的现象。
2、中外对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思潮汇通的研究。
3、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启发、功能互换、思潮汇通。
4、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别。
5、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超越――出位思考。
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一、填空。
1、比较文学是一门,多方位的学科。
2、比较文学起源于____________。
3、文化发展总是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4、所谓____________就是某些人总是想把他们的价值标准,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观念强加于人,覆盖全球。
5、西德当代比较文学的集大成者是____________,他被誉为西德“比较文学之父”。
6、1931年,梵•第根的对比较文学的、、成果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时的观点,但其观点有很大的局限性。
7、早在1872年,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个名称。
8、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是1877年匈牙利的梅次尔创办的____________。
以“比较文学”直接命名的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9、欧洲浪漫主义的传入中国当从____________算起,他在长篇论文____________中系统追寻了“摩罗”诗人在欧洲各国的踪迹。
10、西方现代主义传入中国的第一个象征性标志就是厨川白村的____________所引起的普遍共鸣。
11、不同文化体系的读者显然有不同的“____________”,这种不同,反应着他们不同的文化心态和心理结构,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2、“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文学影响的全过程。
文学影响,有时表现为全过程,有时表现为其中的某些环节。
13、题材所显示的信号和意义就是或称“”。
14、如果说题旨更依赖于客观的素材,那么,则更是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
15、通过原型批评,比较文学的主题研究进一步与、、、结合在一起而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16、我国三次大规模的文学冲突,一次发生在;一次发生在;一次发生在。
17、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我们说一个作家受到另一个外国作家的影响,首先是指;同时,。
18、所谓意象就是融入____________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形象。
19、在回答文学的价值、功能、文学存在的意义时,中西文论在道德教育、认知世界、审美享受等方面都能找到许多共同的层面,但西方文论显然更强调文学的____________,即使是教育、劝善,也必须____________。
20、欧洲戏剧恪守____________,舞台所见都符合现实生活的时空逻辑;而中国戏剧与此相反的原则是____________,所以舞台上明明放着桌椅而演员可以让观众相信他身处荒野。
21、比较文学具有____________的功能,所以有人曾经将比较文学定义为“研究文学与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其他科学、宗教等等间的关系。
”22、关于文学与各门艺术之间的差别,西方文艺理论作了很多探索,其中最著名的是莱辛的____________。
23、中国古典戏接近____________文体,欧洲传统戏剧的重心是____________。
中国戏曲结构崇尚单纯,因此其结构往往是____________,而西方戏剧的结构则不同,其结构往往是____________。
24、俄国____________对苏俄比较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们强调形式是艺术特征的重要载体。
25、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一样,都把文学的根本性,或文学的“存在方式”归结为____________。
26、“跃出”一种艺术载体,要求在另一种载体中得到表现的现象,钱钟书称之为“____________”。
二、判断说明。
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
1、“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2、目前我国比较文学研究中,接受和影响的模式只有X作家和Y作家以及X作家在Y 国两种。
()3、在比较文学看来,一种文学理论,如果它是普遍的,不仅要能解释西方文学现象,而且要能解释东方文学现象。
()4、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和利用共同的题材。
()5、将作者───作品───读者这一以作品为中介、构成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复杂过程作为一个具有多向关系的总的系统来考察,与只限于考察某一局部或局部关系其实是相同的。
()6、中西文论都承认文学有模仿或反映世界,提高人们认识的功能。
因此,中西诗学在文学的存在理由方面取得了完全的一致。
()7、只有在同一文化系统中,才能找出那些有意无意共同支持着的共同元素,在不同文化体系中进行文学理论的比较是不可能的。
()8、翻译是一种语言对另外一种语言进行重新排列、组合。
这个过程中,原文与译文之间含义与风格完全吻合。
()9、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
()10、中西文论都承认有模仿或反映世界,提高人们认识的功能。
因此,中西诗学在这方面的认识,应该说取得了完全的一致。
()11、小说的出现,无论中国与西方,都处于一种对社会对时代的挑战状态。
()12、中国戏剧虽然也用于酬神,但主要不是为祭典,而是为娱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