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CTMRI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5.85 MB
- 文档页数:59
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
由于其生长较慢,且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常常在发现时已经较晚,对治疗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目前,广泛采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包括CT、MRI、PET、超声等,其中CT成为GIST诊断的首选方法之一。
本文着重探讨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CT检查流程CT检查包括静脉注射造影剂和非造影剂CT两种方式。
对于胃间质瘤的检查需要采用静脉注射造影剂的方式。
CT检查流程如下。
1. 准备工作: 医生会向患者询问相关症状和病史等医学信息,并给患者制定检查计划,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例如禁食,饮用透明的液体等)。
2. 接受检查: 在CT室内,患者需要躺在扫描床上,可以选择自己的体位,但必须保持静止。
医师会设置扫描参数,并在扫描的同时注射造影剂。
完成后患者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待造影剂扩散到胃间质瘤区域时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3. 数据处理:扫描得到的数据可以通过计算机图像重建技术得到胃间质瘤的三维立体和横断面图像,再由医生进行分析和比对。
CT检查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1. 定位诊断CT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胃间质瘤的定位诊断,因为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并在三个不同的平面进行检查——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
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大小,确定个患者胃间质瘤的类型(胃壁、胃肠道、或肠系膜)、最宽的直径和相对位置。
此外,对于胃间质瘤的小的、不规则、或者深层次的部位:CT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更精细化的定位诊断。
2. 形态诊断CT检查可以提供GIST的形态信息,分析肿瘤内部的密度、轮廓、壁和强化等特征,从而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在CT扫描中,GIST通常呈现为均质或不均质的强化肿块,GIST 的CT值高于肌肉而低于骨髓,且边缘清晰、界限鲜明。
3. 早期诊断由于胃间质瘤生长较慢,其临床表现和MRI、超声检查等其他检查方法并不能非常准确地检测到。
而CT检查在提供诊断时具有灵敏度较高的优势。
胃肠间质瘤诊断标准
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理确诊:通过内镜穿刺取部分肿瘤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确认肿瘤是否由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组成。
2.基因检测:进行基因检测,如发现存在C-kit基因突变或其他基因突变,有助于诊断胃肠间质瘤。
3.CT或MRI检查:分析胃肠道的扩张性生长肿瘤,确定是否存在胃肠道间质瘤。
4.免疫组化分析:如果免疫组化符号为CD34、CD117,需要考虑进行分子水平检测,以进一步确诊。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检查结果,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胃肠间质瘤。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胃肠间质瘤科普教育手册》阅读笔记一、胃肠间质瘤概述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发生在胃肠道的罕见肿瘤,起源于间叶组织,不同于常见的上皮性肿瘤。
它在消化道间叶肿瘤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近年来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胃肠间质瘤可以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见于胃和小肠。
该病症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症状。
胃肠间质瘤的发病机制与基因突变有关,尤其是KIT基因(CD的突变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这一突变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肿瘤。
由于其恶性潜能不一,治疗策略和预后也不尽相同。
在诊断方面,胃肠间质瘤通常通过内镜、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进行确诊。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分期。
值得一提的是,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药物治疗。
对于早期局限性的胃肠间质瘤,手术切除通常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而对于晚期或无法手术的患者,药物治疗(如靶向药物)成为重要治疗手段。
在预防与护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预防胃肠间质瘤的发生有一定帮助。
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胃肠间质瘤的症状与诊断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由于肿瘤影响消化功能,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对于胃肠间质瘤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诊断流程如下:体格检查:通过触诊及其他体检手段了解患者身体状况,特别是腹部检查。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
影像学检查:通过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病理学检查:通过胃镜、肠镜或手术取得肿瘤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肿瘤的性质及恶性程度。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确保准确诊断,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胃平滑肌瘤与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及影像特征观察
胃平滑肌瘤(GI stromal tumor, GIST)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属于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的一种。
在临床工作中,对胃平滑肌瘤与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及影像特征进行准确观察和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从临床病理组织和影像学特征两个角度对胃平滑肌瘤与胃肠间质瘤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期提高对这两种肿瘤的认识和诊断。
一、临床病理观察
1. 胃平滑肌瘤
胃平滑肌瘤是一种起源于消化道胃肠壁平滑肌层的恶性肿瘤,通常呈现为单发性,但也可多发。
镜下观察呈不规则的增殖肉芽组织,肿瘤细胞肥大,核与细胞浆比例失调,核分裂活跃。
免疫组化染色呈SMA(平滑肌肌动蛋白)和CD117(c-kit)阳性。
二、影像学特征观察
1. 胃平滑肌瘤
胃平滑肌瘤在影像学上通常表现为胃壁内一块边缘清晰的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无包膜,表面常呈分叶状。
在超声检查中呈低回声,CT检查中呈均匀强化。
在MRI检查中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后呈轻度强化。
胃平滑肌瘤和胃肠间质瘤在临床病理组织和影像学特征上有一些差异。
病理组织观察是确诊这两种肿瘤的金标准,但影像学检查在初步筛查和评估肿瘤的生长范围和侵袭性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评估,对于胃平滑肌瘤与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这两种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也能够不断得到进步。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发表时间:2013-07-16T16:35:42.077Z 来源:《世界临床医学》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何程祖[导读] 胃肠道间质瘤的两种主要治疗方法分别是药物分子靶向治疗以及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可以说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5]。
何程祖广西南宁市宾阳县人民医院530400【摘要】目的探究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方法以及有效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用性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诊治的54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诊断并采用手术治疗方法。
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出腹部胀痛、不适,采用MRI 和CT 作为重要影像学帮助检查,通过手术治疗之后,免疫组化检测CD34和CD117 呈阳性率分别为55.6%和92.5%,手术治疗后一、三、五年内存活率分别是93.7%、84.8%、77.7%。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表现上没有特异性症状,因此进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难度,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进行手术切除,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癌;临床诊断;治疗前言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医学上还属于一种比较新的概念,该疾病源自于胃肠道间叶组织中的软组织出现肿瘤,大约占整个胃肠道肿瘤体积的1%[1]。
其主要有胃肠道平滑肌瘤、神经鞘瘤还有平滑肌肉瘤等, 该病发病不限年龄段,男性发病率较高与女性[2]。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10年1月-2013年2月到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人,其中男性患者34 例,女性患者20 例,患者年龄均在36~75 岁,平均年龄为53 岁。
病人临床表现症状为:腹部胀痛、下腹不适为主,表现出该症状者25 例(46.3%);首发症状表现为黑便者20 例(37.0%);经过辅助体检查看出现肠道肿瘤者3 例(5.5%),腹部出现包块者4 例(7.4%),2 例出现肠梗阻(3.8%).肿瘤位置:位于胃器官者23 例;位于小肠者18 例;位于结直肠者9 例;位于肠系膜或腹膜后者4 例。
怀疑间质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GIST的主要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
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
贲门部GIST吞咽不适、吞咽困难症状也很常见。
部分病人因溃疡穿孔就诊,可增加腹腔种植和局部复发的风险。
常见症状有腹痛、包块及消化道出血及胃肠道梗阻等。
腹腔播散可出现腹水,恶性GIST可有体重减轻、发热等症状。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的介绍,怀疑间质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
体检:部分肿瘤较大的患者可触及腹部活动肿块、表面光滑、结节或分叶状。
实验室检查:患者可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大便潜血阳性。
影像学特点: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对于胃GIST,胃镜可帮助明确肿瘤部位及大小。
超声内镜对于胃外生性肿瘤可协助诊断,协诊GIST位置、大小、起源、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
部分患者可获得病理学诊断。
CT 检查:CT 平扫发现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少数呈不规则形。
良性肿瘤多小于5cm ,密度均匀,边缘锐利,极少侵犯邻近器官,可以有钙化表现。
恶性肿瘤多大于6cm,边界不清,与邻近器官粘连,可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中央极易出现坏死、囊变和出血, 肿瘤可出现高、低密度混杂, 钙化很少见。
增强CT 可见均匀等密度者多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螺旋CT 尤以静脉期显示明显。
这种强化方式多见于低度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坏死、囊变者常表现肿瘤周边强化明显。
CT 消化道三维重建对于肿瘤可协助诊断,协诊GIST位置、大小、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
平扫+增强GIST多突向腔外生长或沿胃肠壁浸润,大小不等,形态多为分叶状的类圆形肿块,也可为不规则形,大部分边界完整。
体积较大的肿块内常见坏死、囊变而显示密度不均。
肿块边缘可出现钙化,增强后实性部分多为中度以上强化,病变多数血供丰富,中高度强化,伴瘤周多迂曲供血血管,中央低强化区域对应出血、坏死、囊变、液化。
病变与周围脏器脂肪间隙尚清晰,也有少数较大者周围脂肪间隙模糊。
胃、肠周围淋巴结不明显,偶尔发现转移。
间质瘤的影像诊断及临床病理特点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良性肿瘤,两者的死亡率约为1:10。
间变性肿瘤是一种少见的、生长缓慢的非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主要位于胃肠、胰腺、肝等部位。
虽然间叶源性肿瘤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10%~15%,但在临床上仍是一种不常见的疾病,往往被漏诊或误诊。
一、病理特点间叶性肿瘤好发于胃肠道,特别是胃肠道的平滑肌,其次为小肠、胆管等。
肿瘤一般为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楚,直径2~5 cm,部分肿块可发生溃疡、出血及坏死。
如下:1.肿瘤细胞排列成腺管状、梭形或囊性的肿块样结构,表面被覆有一层黏液样的上皮。
2.肿瘤细胞较少发生坏死和出血,部分肿瘤细胞排列呈树枝状或葡萄状。
3.肿瘤细胞呈核分裂象,但核分裂多属良性。
4.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同,间变性肿瘤可分为高分化和低分化两种类型。
高分化间变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高,一般不向肠壁、血管、胰腺、肝脏等其他部位转移;而低分化间变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向肠壁、胰腺等部位转移的概率较高。
二、临床表现1.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与胃肠道的平滑肌组织和黏液细胞肿瘤相似,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症状和腹部包块。
少数病人因出血或梗阻而出现腹痛、便血、呕血等症状,可伴有体重减轻、贫血,并有发热。
2.胰腺间变性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胰腺非恶性间叶源性肿瘤,在消化道肿瘤中发病率约为10%,其中约15%发生在十二指肠,25%发生在胰腺。
临床表现与胃肠道和胰腺肿瘤相似,可有上消化道症状、腹部包块、贫血、黄疸、腹水等症状。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可有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和吞咽困难。
3.肝间变性肿瘤表现为腹痛、黄疸、腹胀和腹水等症状。
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而出现腹痛。
部分患者可有转移性肿瘤的表现,如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和腹水等。
4.肝外间变性肿瘤可因血供丰富而产生疼痛,表现为上腹部或背部隐痛或胀痛。
5.肾间变性肿瘤可引起血尿。
大多数肿瘤都有腹痛等症状,但腹痛并不是诊断的唯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