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老子与水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上善若水翻译及赏析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高的善就如水。
水具有种种优点,它滋育万物而又平静,处守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近乎于道。
圣人的居处像水一样善于选择地点,内心像水一样善于保持空虚深远的状态,施与恩惠像水一样公平广布,说话像水一样堵塞必止,开源必流善于守信,为政像水一样净化污秽,安定平静善于治理,处事像水一样随物成形而无所不能,行动像水一样动静有时随机应变。
有了这样的美德唯独不争,所以就不会招致什么怨咎。
析:此章紧承上一章,继续探讨圣人的修身治世之道。
“上善若水”,这是老子对圣人素质提出的总要求和具体标准,也是集中体现了老子对“德”的认识和理解。
在老子看来,“德”应是“道”的体现,而水却恰好可以借用来描述他的“德”与“道”。
不仅老子如此,许多古代的思想家都曾用水来阐释他们所理解的宇宙社会人生,赋予水以丰富的哲学内涵,他们由水的长流不已,感受到了绵远悠长的历史人生;由水的灵秀纯洁悟到了培植人性、净化心灵的需要------总之,自然之水在这些思想者的眼里,有了生命的特征,性格的特征,哲学的意蕴。
那么,在老子的眼里,水蕴含了那些“圣人”之德呢?他从水的“利万物而有静”中看到了圣人仁爱、持虚守静的政治德行;从水的“居众人之所恶”(涤除污秽)看到了圣人甘居下位,抑恶扬善的职责所在;进而对圣人的居处、胸怀、施与、言论、为政、处事、行动诸方面提出相应准则。
而最后归纳到一点,那就是“不争”(不占有,不把持,不强迫,不为先,不张扬等等)可以说,老子借水之喻全面的阐述了他的圣人治世修身之道。
他的对“领导者”职位的认识及其素养的要求,值得我们借鉴。
任何一位借天道观人道的人,都必然要带着他主观价值取向、社会经验看问题,所以彼此眼中的水是不尽相同的。
秉持积极进取精神的孔子看到水得到的是另一番感悟:一去不复返的河水让他感到人生的紧迫;活泼灵动的水让他想到了智者的欢乐;他由水的泽被众生想到圣人的德行;由水的处下低流,依循地势想到士人的义礼;由水的盛大不竭想到大道之长;由水的奔赴万仞之谷而无所畏惧想到了勇;由水的洁、静、柔、弱想到了法度、公平、教化;由流水的“万折必东”之志想到了进取和信念。
上善若水,止於至善的意思“上善若水,止於至善”,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是指最高尚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柔软而无形,能够温润万物,滋养大地。
“止於至善”则是指善行的最高境界应该达到至善的层次。
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哲学观点,意思是人们应该尽力去做好事,以至于达到无私无我、造福众生的至善境界。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上善若水”的内涵。
水一方面具有柔软性,能够自然地适应并滋润万物。
无论是降雨滋润土地,还是大江大海润物无声,水都以其柔软的力量在默默地付出。
因此,“上善若水”中的“水”的特点也给我们上了课,告诉我们应以柔软的态度对待他人。
对待他人时,我们应该包容并滋润他们的成长,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而不是争斗和竞争。
这样才能缔造和谐与善良的人际关系,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其次,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止於至善”的意义。
至善是善行的最高境界,指人们应该以无私无我之心去行善。
善行不应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和欲望,而应该是为了造福他人、回报社会、奉献社会。
只有在这种无私的行善中,我们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意义。
止於至善,就意味着我们要在做好一件事后,不停留在善的层次,而要继续提升自己的善行,达到更高境界。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品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对至善的追求。
总结起来,“上善若水,止於至善”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温润万物,滋润大地,对待他人要以柔软态度,传递爱和关怀。
同时,在做善事时,要以无私无我之心,造福他人、回报社会,追求至善的境界。
这不仅是道德修养的追求,同时也是定义我们人类最高尚品质的追求。
只有将这种理念贯彻于生活中,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人,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善良的社会。
老子讲水的名言
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就像妈妈默默为我们付出一切,从不求回报。
比如妈妈每天辛苦地准备美味的饭菜,不就是水一样的无私吗?
2.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就好比水看似柔弱,却能水滴石穿!你想想那屋檐下的石板,不就是被水一点点滴穿的吗?
3. “水无常形”,哎呀,这不就跟我们的生活一样嘛!总是充满变化,一会儿这样,一会儿又那样。
就像今天计划好好的,突然下雨了,计划全打乱了。
4.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这不就是说要像水一样谦虚嘛!你看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不都是很谦逊的吗,就像我们尊敬的老师。
5.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安静的时候能照清人的面容,这多神奇呀!就像我们安静下来思考问题,才能找到解决办法呢。
6. “知者乐水”,聪明的人喜欢水呀,为啥呢?就好像水那么灵动,给人带来无限的灵感呀!比如科学家们从水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好多东西呢。
7.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水是万物的本原呢,这多重要啊!没有水我们怎么活呀,就像没有阳光我们会失去温暖一样。
8. “水至清则无鱼”,太干净的水里没有鱼,这多有意思!就像人如果太苛刻了,也很难交到朋友呀,不是吗?
9. “流水不腐”,流动的水不会发臭,这不是在提醒我们要不断进步嘛!一直原地踏步,不就像死水一样了吗?
10.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这是要我们坚持呀!就像我们学习,每天努力一点,总有一天会成功的,你说是不是?
我觉得老子关于水的名言真的很有智慧,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和自己。
老子八章上善若水读后感老子在第八章中提到“上善若水”,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深意。
读完之后,我感触颇深,仿佛心中被注入了一股清泉,让我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都有了新的转变。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这一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物质,却拥有着最为高尚的品质。
它默默地滋养着万物,却从不争功邀赏。
它愿意流向人们所厌恶的低处,安于卑下的环境,这种品性与“道”是如此的接近。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村子里还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靠着村里的一口老井过日子。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就能听到有人挑着水桶去井边打水的声音。
那口井就在村子的中央,井口是用大块的青石砌成的,周围长满了青苔。
井水清澈见底,能看到井底的沙石和偶尔游过的小鱼。
打水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需要用一根长长的绳子把水桶系下去,然后左右晃动绳子,让水桶倾斜着装满水,再用尽力气把水桶提上来。
我记得有一次,跟着爷爷去打水。
爷爷熟练地把水桶放下去,装满水后,他开始往上提。
可是,那桶水太沉了,爷爷提得很吃力。
就在这时,路过的一位大叔赶紧跑过来帮忙。
大叔和爷爷一起,喊着号子,终于把水桶提了上来。
大叔的脸上挂满了汗珠,但他却笑着说:“没啥,顺手的事儿!”水就这样,在人们的手中传递,滋养着每一户人家。
没有人会因为多打了一桶水而炫耀,也没有人会因为帮了别人的忙而要求回报。
就像水一样,默默地付出,默默地流淌。
夏天的时候,那口井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我们会围着井口,用清凉的井水洗脸、洗手,感受着那一丝丝的凉意。
大人们干完农活回来,也会先到井边打一桶水,痛痛快快地喝上几口,然后长长地舒一口气,说:“真解渴啊!”到了冬天,井口会冒出腾腾的热气。
那时候,我们会好奇地把手伸到热气里,感受着那种温暖。
井水不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它的品性,始终如一,默默地为人们服务。
回想起来,那口井就像是“上善若水”的一个缩影。
它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响亮的名声,但却实实在在地给人们带来了生命的源泉。
上善若水古文上善若水出自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的《道德经·第八章》。
《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原文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道德经·第八章》体现的是老子的人生哲学。
水是自然界最具有灵性的物质之一,它柔和而包容,滋养万物而默默无闻。
老子用水来比喻上善之人,表达了这样的人应具备的品质:像水一样,处于低洼之地而不与争,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处事圆润而不离道,行动及时而不与争。
通过这样的比喻,老子强调了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和行为,这也是他的人生哲学中最为核心的理念之一。
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道”是最高、最广的范畴,是世界的本原和规律。
他认为,“道”无形无象,但存在于万物之中,支配着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而“上善若水”这个比喻,正是表达了这种最高的善与“道”的关系。
水是最接近“道”的物质之一,它所具备的品质也是最接近“道”的表现。
因此,“上善若水”成为了老子人生哲学中的经典比喻之一。
同时,“上善若水”这个比喻也表达了老子的人生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无为而治。
他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不是强制和命令,而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就像水一样,它没有固定的形态和方向,而是随着不同的地形和环境而变化。
同样地,最好的领导者也应该像水一样顺应时势,因势利导地治理国家和社会。
这样的治理方式才是最符合“道”的。
总之,《道德经·第八章》是老子人生哲学中的经典篇章之一,通过“上善若水”这个比喻,阐述了最高境界的善与“道”的关系以及人生的真谛。
上善若水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
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做人如水,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做人如水,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如水人生,随缘而安。
做人如水: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能包容万物,本身却非常的纯静;做事如山:要踏踏实实的做事,像山一样稳重,像山一样给人以信任!做人像水。
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都是因为它柔美、滋润。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
上善若水原文和译文《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读:几与道矣的“几”,接近、靠近之意。
善,重点字,美好的,吉祥的,有良心的等意思。
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指“居、心、与、言、政、事、动”都应如水“善”一般——上善若水。
“居善地”不是居住在美好的地方之意,下同。
“居善地”正确理解应是:居住要随遇而安,要像水利万物而不争一般。
动善时,若理解为“行动要善于选择时间”——择时而动,那么就与“夫唯不争故无尤”唱反调了。
老子的这几个“善”用的太精炼、太滑头、太想象、太意会。
还真不容易直译。
译文:上等的、最好的义举、义行(善)就应该像水一样,水,滋养、有利万物而不争功不争名,处于大众所不屑之地,所以接近”道“的本来意义了。
(所以人就应该像不争的水一样)随遇而安而居,心灵如平静之渊,给与行善也要随机而为,非刻意为之,如水般利万物而不争,(像滴水穿石一样)言而有信,为政为而无为,为事如能(能者熊属也,忍也),行动随机为善、无意不择。
(凡事)只有不争,就没有过错、灾难。
老子的“上善若水”说其实是一种养生之道,是一种处世哲学。
告诫人们人生在世,无处不以“水”为榜样。
水何德何能?老子如此崇拜水呢?水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特点。
在方是方,在圆则圆;淡而无味,糖盐咸甜;沸点则化,零下则冰;身往下游,无路则止;死水一潭,亦能滋养生灵;柔若无骨,滴水穿石;遇风则起,汹涌澎湃,奔腾咆哮,摧枯拉朽;水本清洁,被污则污,默默无言,静候沉淀;无力回天之时,同流合污何妨?静待阳光,蒸腾为云,再复为雨,清纯故我。
为或无为,毫不忸怩,利万物而不争。
于是,居住,心灵,给与,言语,为政,行动,能如水一般不争无为,随遇而安,随机而为,则万事无尤了。
世间大事,无非吃喝拉撒睡,本当如水一般,该吃的吃,该喝的喝,该拉的拉,该睡的睡,自然也就无虞了。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
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一一《道
德经》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注释]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
上善即最善。
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
即接近于道。
④渊:沉静、深沉。
⑤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
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尤:怨咎、过失、罪过。
上善若水原文赏析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老子《道德经》。
一、成语原文
老子《老子·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二、成语译文
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而,近于大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他居于低洼之地,思虑深邃宁静,交接善良之人,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三、成语寓意
意为做人应该如水那般面对名利时不争不抢,拥有高尚
的品格,一切随缘随遇而安,学会以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路上的一切波浪曲折。
浅谈老子“上善若水”观
老子“上善若水”观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思想,表明了老子
对高尚品德和行为方式的看法。
这个观点的基本含义是,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样,具有柔性、无形、无处不在、遵从自然的特点。
首先,“上善”指的是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包括慈爱、谦虚、公
正和智慧。
这些品德和行为都是以“道”为基础的,而“道”是老
子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向宇宙万物本质的道理。
在老子看来,只有遵循“道”的人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
其次,“若水”指的是水的特点,它具有柔性、无形、无处不在、遵从自然等特点。
按照老子的观点,人们应该像水一样活动,而不是强迫自然。
人们应该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要抗拒自然削弱自己的弱点。
同时,人们也应该遵循“道”的思想,不妨开拓自己的劣势。
总之,“上善若水”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思想,体现了对高尚品德和行为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观点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遵循“道”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达到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关的作文全文共7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关的作文篇1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老子《道德经》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
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故曰:上善若水——最善良的人像水一样。
居善地。
最善良的人,居住最善于选择地方。
我们都应该看过大海吧?就算没有亲眼目睹它的壮阔,至少也看过它的靓照吧?那你有没有见过全是垃圾、“五颜六色”、闻起来臭气逼人的海?这是当然不存在的!就是因为水只会流向清新、洁净之地,不会与水沟之属同流合污!方能保住自身清白!那些“真正的世界”、能够净化人类心灵的净土也得以永获生机。
善良的人,亦当如此。
心善渊。
最善良的人,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
他不会在意世俗的险恶,不会在意他人的恶语相向,不会在意自己被如何排挤、暗算,更不会在意芸芸众生争名逐利的纷争。
或许这是一种淡泊名利,或许这是一种看破红尘,于他而言,能与世界最初的样子待在一起,便是如愿。
与善仁。
最善良的人,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
一颗真诚、善良的心,虽不及钻石的夺目、猫眼石的神秘,但它却如珍珠般纯净、透彻,似一杯芬芳可口的热奶茶,温暖人心。
而友爱,当我们迷失在寒冷、凄清的黑暗中时,唯有它,放能成为那咫尺的火炬。
倘若有人问你:“什么是真情?”,一定要记住,无私是最完美的答案。
言善信。
最善良的人,说话善于恪守信用。
常言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又有言出必行、一诺千金、言而有信等诸多成语来称赞他人的美好品格。
大家都应该听过这样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同样的道理,诚信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诚信,是万万不能的。
众所周知,诚,乃立身之本。
若连这最基本的品德都不具备,又如何能称得上善?正善治。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什么?上善若水的出处和含义上善若水拼音shàngshànruòshuǐ注音ㄕㄤˋㄕㄢˋㄖㄨㄛˋㄕㄨㄟˇ基本解释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出处:“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
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
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
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
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
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
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
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
上善若水的意思及基本介绍上善若水的意思及基本介绍孟子曰:“上善若水。
”大家都知道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上善若水的意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上善若水的意思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人的品格应该向水一样,做事情行云流水,静止如水。
答: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出自智慧大师老子所著《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是老子对生命的一种诠释,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与事无争的人生心态。
我所理解的“上善若水”是:我本平常之人,应怀平常之心,做平常之事,淡泊以名志,宁静以致远,独善其身。
努力争取做到:平和心态静如水,正直为人明如水,轻启名利淡如水,面对坎坷韧如水。
水,无色无味,无影无形,无语无声,无欲无争。
水本为万物之源,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
有一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胸怀。
用最低的姿态穿行在自然与万物之间,不择高处,跌宕有其勇。
不眷恋净地,涤除尘垢印证境界。
用平常之心,于低处娴静随性,于险处独添一种风景,于污浊处自留一脉清白。
争则不争,水遇物而分流,不与物争,却能汇聚江海,有容乃大。
水的流动,可以冲刷污浊和迂腐,掠去辛酸,纷乱,嘈杂……水,随遇而安。
给了山林,水便是清澈的涓涓溪流;给了大海,水便是浩瀚无边,涛走云飞;给了江河,水便是浪涛滚滚,悠悠荡荡,深沉不渝,东流而逝;给了湖泊,水便是平静如镜,照出山水、日月恒久的美丽;水遇洼地,则成湖泊海洋;水遇沟壑,则成溪流河江;水遇型束,就会如画般安然静固;水遇潮汐风卷,就会逆转直上,惊涛骇浪!水之柔,在于水的无形,可方可圆,适环境而存;水之刚,在于水的压力有多大,能量就有多高;水之烈,在于可以排山倒海,泥沙俱下;水之恒,在于柔韧滴水,可以滴穿磐石;水之善,在于可以滋养生命,灌溉田园,洗涤污浊;水之变,在于可以升华,凝结。
水之广,在于自然处无所不在。
(完整版)上善若水赏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赏析“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这是老子对“水德”进一步展开了,而且把它与“人德”相比较了。
“居善地”。
水的特性是向下。
因此,水一般都是一刻不停地、毫不犹豫的奔向那些低洼之处——世俗的人们最厌恶的地方,这是“水往低处流”,但人是要“人往高处走”的。
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大家都要往“高处”走,那就势必要“争”,轻则拳脚相加,头破血流,重则你死我活。
上善若水,烟雨平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或平淡、或辉煌、或悲伤、或欢乐。
但无论怎样的人生,都离不开一个“水”字。
上善若水,烟雨平生,这便是我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样,水能滋养万物而不争,居人所厌之地而为众生所需要,这与儒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思想很相近。
在我看来,水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善,更是智慧和包容。
水是生命之源,给予万物生长的可能。
人也应当如水一般,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去滋养他人,帮助他人成长。
同时,水也是包容的象征。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就像水一样,无论多少泥沙、石块投入其中,都能将其包容,最终化为清澈。
而烟雨平生,则是对人生的另一种描绘。
烟雨朦胧,给人一种神秘感,同时也带给人无尽的遐想。
人生也是如此,充满了未知和变数,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我们可以去想象、去期待。
烟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也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人生如烟雨,有时候我们会被困在其中,感到迷茫和无助。
但只要我们像烟雨中的小舟一样,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到达彼岸。
在烟雨中行走,我们需要有一颗平静的心。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
同时,我们也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生命给予我们的一切,感恩身边人的支持和帮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眼前的一切,把握住每一个机会。
烟雨平生中,我们需要学会放下。
放下那些无谓的烦恼和忧虑,放下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和历史。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坚持。
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坚持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就更加辉煌的未来。
上善若水,烟雨平生。
人生如水,需要我们用智慧和包容去面对;人生如烟雨,需要我们用平静和感恩的心去感受。
让我们在水的滋养下成长,在烟雨中寻找自己的方向。
《上善若水的典故出处》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一个叫“上善若水”的有趣的词。
你们知道吗,“上善若水”这句话是从很古老的时候传下来的。
它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说的,这个人叫老子。
老子说“上善若水”,意思是最好的善良就像水一样。
水很温柔,能流到各种各样的地方,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停下来。
比如说,水会流进小沟里,让小草能喝到水,快快长大;水会流到大河里,带着小船一起向前走。
小朋友们,你们想想,我们要是能像水一样善良,那该多好呀!
《上善若水的典故出处》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聊“上善若水”。
老子说这句话,是想告诉大家,水有很多好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水总是很安静,不会大声吵闹。
就像我们在学校里,要安安静静地学习,不打扰别人。
水还很愿意帮助别人。
比如下雨天,雨水会让干干的土地变得湿润,让种子能发芽。
我们也要像水一样,多帮助别人,做善良的孩子。
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呀?
《上善若水的典故出处》
小朋友,咱们再来说说“上善若水”。
老子说这个,是希望我们都能变得很棒。
水很有耐心,一点一点地流,最后能汇聚成大海。
我们做事情也要有耐心,不能着急。
水还很谦虚,总是往低处流。
我们可不能骄傲,要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
“上善若水”真的很有道理,我们要记住哟!。
上善若水:老子与水
我猜,老子写《老子》之前,一定长时间观察过水、揣摩过水,看得多了,想得多了,自然之水便升华为老子的“哲学之水”,成为构建他哲学大厦不可或缺的柱石。
老子多处以水或与水有关的物象来比况、阐发“道”的精深和妙用,甚至水还一度被老子推崇为“道”的象征。
有人说:老子的哲学就是水性哲学。
如果我们把水作为老子文化框架中的一个醒目标记的话,似乎更能把握老子之“道”的真切底蕴。
道与水相似
在老子看来,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东西
老子生活的地方是河洛、江汉一带的水泽。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称老子“深藏若虚”、“其犹龙”,这种特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水。
长期与水打交道,尤其是水所独具的各种形态和性质、功能,必然会深深启发老子的道机;而自然界中的水,与生命存在有着紧密文化联系的物质,恰与“道”有相似之处。
从一定意义上说,老子哲学正是在对水及其他社会、自然事物进行高度抽象而得到的智慧结晶。
老子这样形容他的“道”:
――“是谓无状之状,是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一陡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分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
作为万物之宗的“道”,其“形状”与海洋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
海洋的广阔,让人望不到边,看不到头,又见不到底;海洋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正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缥缥缈缈,神秘莫测。
而海洋之中,“其中有象”一海洋本身的浩瀚就是无与伦比的大象;“其中有物”――海洋中蕴藏着丰富无比的资源和财富;“其中有精”一海洋中有无数生命的精灵;“其中有信”一海洋的潮汐最讲诚信。
“渊兮似万物之宗”一海洋的渊深广大,是孕育生灵万物的摇篮。
老子的“道”正与水这样相像。
当老子的“道”体现在自然和社会规律、准则方面时,老子哲学显示着跟水更近的亲缘关系。
老子指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贵柔,把“柔弱”当成自己哲学的重要范畴,在老子的眼中,刚的东西容易折断,柔的东西反倒难以摧折,所以最能持久的不是
刚强者,反而是柔弱者。
老子是这样借水阐述柔弱之道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
在老子看来,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东西。
水性至柔,却无坚不摧。
自然界确有这样神奇的现象、微不足道的水滴,经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一股股潺潺的溪流、柔弱而轻灵,但是一旦与千万条溪水汇台,便有不可阻挡的威仪,甚至会决堤而出,咆哮而下,吞没农田房舍,冲毁道路桥梁,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正所谓“天下至柔驰至坚,江流浩荡万山穿”。
老子还以盛水的容器之空与注水之满盈来形容“道”之虚空以应无穷之用。
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所谓“冲”,古字为“盅”,《说文》解释为“器虚”。
盛水之器具只有在虚空的时候,才可能具有多个不同的用途;倘若装上了东西,用途就会收到限制;倘若装满了东西,可能就会发生水满而溢的现象。
这也象征着事物发展到了极限,接下来便是衰败的联袂而来。
按照这一思路,老子发现了一系列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
不争与处下
老子是这样以水喻道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说,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南怀瑾说,“上善若水”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总纲。
老子是这样以水喻道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是说,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
本来老子的“道”是恍惚无形的,而水尽管柔软流动,但毕竟是有形的。
“道无水有,故几于道”(王弼《老子注》)。
但水又与其它事物大为不同,它具有滋养万物生命而不争的无私德行,它能赐予万物以利益,而从不与万物争利益,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去做;他物争着处上,水独甘居卑下的地位。
水的这种“不争”、“处下”的崇高品德,正与老子之“道”的特征一“万物”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相似。
难怪老子盛赞水“几于道”了。
不独老子推崇水,后世不少文人学士都有崇水的传统,汉代刘安等编著的《淮南子原道训》中奉水为“至德”:“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
然而大不可及,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与万物始终。
是谓至德。
”在这篇水的
颂歌中,水具有无私厚德、无所不能等特点,简直就是“道”的化身了。
宋代司马光也对水推崇有加,他说:“是水也,有清明之性,温厚之德,常一之操,润泽之功。
”
“处下”是“不争”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为了说明“处下”的好处,老子又一次以“有形之水”来比况“无形之道”。
老子说:“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这是说道为天下所归依,正如江海为河川所流注一样。
老子又说:“治大国若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江海居于低洼处下的地位,天下的水往低处流,纷纷投入汇它们的怀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老子认为,所谓处下,其实是具有像江海一样具有包容万象的容量。
由此,我想起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舟比喻为君王,水比喻为百姓:舟在上,水在下。
如果坐船的君王经常想到船下载舟的百姓,就不会有“覆舟”的危险,由此,我想起了屈身礼士的燕昭王,三顾茅庐的刘备,二人皆是“善用人者为之下”的典型。
前者礼待老臣郭隗,造了一座精美的房子送给他,还拜他为师,尊敬有加,结果“士争趋燕”,燕国成为“人才高地”;后者礼待诸葛亮,倚为腹心,言听计从,终于结束流浪,“三分天下有其一”,建立了蜀汉政权。
老子在激赏水的“不争”、“处下”的品德后,向人们提
出了效法水的为人处世哲学一谦卑、宽容、无争。
他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功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一个人的行为应该像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心地要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而深沉渊默:行为要像水一样无私仁爱:说话要像水样准平有信;为政要像水一样公正平衡;做事要像水一样无所不及而又无所不能:行动要像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适时而动。
然后再加上水的最基本的原则和精神不争,与物不争,与事不争,那便会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
老子由水的品格娓娓道来,讲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这无疑对我们的立身处世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用。
五千言中,老子多次以水载道。
除此外,他还用与水有关的“谷”、“信”之类的物象来阐释“道”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旷兮其若谷。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信。
为天下信,常德不离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
”
谷,在地形上永远居于低下的位置,而水往低处流,而且川谷往往是水流注的地方。
老子以谷论道的时候,自然会使人们联想到水。
老子以谷喻“道”,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取其“虚”,契合其以虚无为本的思想。
惟其以虚为体,
故能广纳众有,才能永恒长存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取其处下、不争之意。
川谷犹如江海,甘处于低下;“上德若谷”与“上善若水”一样、都是老子理想人格的形象表达。
在老子哲人的目光中,当水流入其“道”之“形体”构造的广阔思维空间时,自然之水便成为老子构造道体的重要参照物:当水流入其“道”之体现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幽长隧道时,自然之水便成了老子立说的“哲学之水”:当水流入其“道”之体现生活准则的宽大河床时,自然之水又成了老子思想的“社会之水”、“人生之水”。
水是老子文化思想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标记,是老子喻“道”、阐道的重要载体。
同时,通过水的载体,使老子形而上的“道”从“玄而又玄”、“惟恍惟惚”的“众妙之门”中走了出来、老子之“道”变得具体而生动。
那天,我再次捧读《老子》,恍惚间、那个骑青牛携紫气仙风道骨的老子飘然而到,我被他带到了一个神奇的“道”的大海边、看到了从来也没看到过的智慧的波浪,听到了从没听到过的哲理的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