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的释义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2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展开全文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忠孝勇恭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仁义礼智信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
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
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
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
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仁义礼智信的真正含义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当前,我国正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共同理想。
社会的和谐既源于稳定、协调,又高于稳定、协调,它是社会稳定和协调的理想状态;它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社会历史过程,它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
作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完全一致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无疑,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教育,会大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自古以来,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它作为每个社会成员做人做事的准则,影响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家庭的团结与和睦、支撑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儒家所倡导的“五常”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教,而更有深刻的内涵!“仁”的涵义什么叫五常?作为常人,需要守住这最基本的五种要求。
做人要有爱心、仁厚之心、仁慈之心,不然,对人发狠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发狠。
拿刀去割人家皮肤很残忍,如果拿刀去捅人家就更加残忍。
大家可以看,有些人打架的时候发狠,眼睛血红血红的,就想拿刀去捅人家。
如果人一动这个念头就呈现了动物相,就像动物世界里面狮子追着兔子咬,吃的时候眼睛会显得通红!还有魔鬼吃人的时候瞪大眼睛也是没有仁慈之心的。
大家到寺庙、道观的时候,看到一些佛祖和神仙的相都是慈眉善目的,那种光是柔和、仁慈的,让人感觉到温暖,让人愿意去拥抱,让人感觉抱在怀里很舒服很坦然,就是因为人家佛祖神仙有仁慈之心。
从对亲友的仁慈之心,扩展到天下众生的仁慈之心就是人由凡到圣的过程!所以儒家说“兄友弟恭”,对兄弟的有爱推广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扩展到更大的爱心,对所有人都有仁爱之心,就不要分彼此了。
仁义礼智信的理解: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下面是一些理解:
1.仁: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关怀,是关于人性的观念,对人应该具有爱心、同
情心和宽容心,要求我们待人友善、尊重他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2.义:指道德准则,是关于行为的规范,要求我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守公正、诚实、
忠诚等道德标准,强调个人行为的正义和负责任。
3.礼:指社会习俗和规矩,是关于行为的仪式标准,要求我们守礼法度,遵循社
会习俗、尊重他人、避免冲突,提升个人修养、展示个人形象。
4.智:指理性思考和判断力,是关于思维的能力,要求我们具备辨别是非、正确
分析问题、明智做决策的能力,提升个人智慧和素质。
5.信:指诚实守信,是关于信誉的重要性,要求我们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守信
承诺,建立个人诚信和社会信任。
“仁、义、礼、智、信”的释义一,仁、仁仁字并无简化,不过一般不知道他究竟是什么意思。
仁是会心字,从人,从二。
《说文解字》说人是“天地之生,最贵者也。
”还说,凡是属于人的都从人。
二,是会心字,古文作“丄” ,就是上字。
二、上都是高的意思。
《说文解字》说,二是地之数。
那么,联合起来看,仁就是专属于世上的人的崇高情怀。
儒家讲“仁义礼智信” ,仁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说文解字》说,“仁,亲也。
”人与人相互和蔼关爱。
《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
”“温良者,仁之本也。
”“仁者能够观其爱焉。
”。
《春初·元命苞》说,“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
”仁者是对有仁德者之称。
有时,用仁来指有恩于万物生育的事物。
古代向来尊崇德政,以为尊品德仁的才能够叫做王。
此刻称果实的核为“仁” ,其实古代称其实为“人” ,果人、核桃人。
明朝后才改作“仁”。
二,义、义义字被简化得改头换面了。
正体的“义”是会心字,从我,从羊。
我是会心字,从戈,从戈。
戈是兵器。
象形字羊表祭牲。
这个金属的戈使得义字充满了铿锵的阳刚氛围,因为要肩负风险和责任;而献祭的羊又表示了义是富含自我牺牲敬神的。
先人讲:义不杀生,义不杀少。
义的本义是,合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
杀身成仁是因为先人笃信当仁不让。
而简化字“义”已失掉原意。
三,礼、礼《说文》讲,“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最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儒家向来重礼,这个礼字但是有的说的。
礼是会心字,从示,从丰。
丰字从豆象形,古代祭祀用的器,假如用于事神就叫礼。
示是会心字,小篆字形,示字上边的“二”是古文“上”字,下边的“小”字本是三竖,三竖代表日月星,《周易》讲“天垂象,见吉凶。
”只有察看上天的天文,才能洞察人间的变化,这是因为天象是神用来垂示人类的手段。
示作为一个汉字部首,其字多与祭祀神明相关,比方:祝,祭主的赞词;福,天神佑护才叫福;禅,帝王祭天;社,是土地之神。
仁义礼智信的出处和典故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这五个字出自《中庸》一书。
《中庸》是一本儒家经典著作,被认为是论述儒家道德伦理的重要著作之一。
《中庸》的作者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的弟子子思,他以孔子的言行为基础,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中庸》中提到了“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用来概括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
这五个字分别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准则。
- 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之心,即对他人的关爱、关心和尊重。
- 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义准则,即正直、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 礼: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礼仪和规范,即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的行为。
- 智:指的是人的智慧和判断力,即理性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 信:指的是言行一致、言行可信的品质,即诚实、守信的态度。
这五个字的出现和典故主要来源于《中庸》一书,是儒家思想中对于道德伦理的总结和概括。
它们代表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混。
”何谓仁仁者,仁义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
,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
仁是仁爱之心;义是处事得宜和合理;礼是人际关系的正常规范如礼仪、礼制、礼法;智(古书或作「知」)是明辨是非;信是言无反覆、诚实不欺。
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对他人遭遇的不幸生起恻隐之心即是仁心。
羞恶之心是对自己做出不合宜不合理的事感到羞愧,对别人犯此则厌恶。
辞让是指不接受违反礼制的好处。
是非之心则需要智慧来支撑。
[1]2。
“仁义礼智信”释义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何谓仁?仁者,仁义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
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孟子对仁义礼智信的解释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对仁义礼智信的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义礼智信被视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
下面我将分别阐述孟子对仁、义、礼、智、信的解释。
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精神。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有人都具备了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
仁是人们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的行为。
孟子强调,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们才能真正实践仁的原则。
义是指人们对道义准则的尊重和遵守。
孟子认为人应该遵循天理和道义,行事正直,做到对于责任、义务和伦理价值的尽责。
义是对社会和人际关系中正确行为的要求,它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基石。
第三,礼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仪式。
孟子认为,通过遵从礼仪规范,人们能够实现自我约束、尊重他人和维护社会秩序。
礼在社会中起到了调和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第四,智是指人们运用理性思维和智慧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功的能力。
孟子认为人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
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以正确的方式行动,并取得对自己和他人有益的成果。
信是指人们在言行中保持真实和诚信。
孟子重视人们言行一致、真实可信的品质。
人们应该坚持说真话、守信用,不轻易背弃自己的承诺。
信是人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的基础。
孟子对仁义礼智信的解释是:仁是关爱互助的精神,义是道义准则的遵守,礼是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智是理性思维和智慧的运用,信是保持言行一致和诚信的品质。
这些准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和践行的重要价值观。
通过积极实践这些准则,人们能够改善自身和社会,实现和谐共处的目标。
《仁义礼智信释义》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仁义礼智信”。
“仁”呢,就是要对别人友善、有爱心。
比如说,看到同学摔倒了,咱们把他扶起来,这就是仁。
“义”是要做正确的、有义气的事。
像好朋友被欺负了,咱们勇敢地站出来帮助他,这就是义。
“礼”就是有礼貌,见到老师、长辈要问好,遵守规则。
“智”是要好好学习,变得聪明,能解决问题。
“信”就是说话要算数,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
小朋友们,记住这些,做个好孩子哟!
《说说仁义礼智信》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说说仁义礼智信。
有一次,小红在公园里看到一只受伤的小鸟,她把小鸟带回家照顾,等小鸟好了再放回大自然,这就是仁。
小明的同桌忘记带铅笔了,小明主动借给他,这就是义。
在公交车上,小刚主动给老奶奶让座,这就是礼。
咱们班的小花努力学习,每次考试都进步,这就是智。
而小强答应了帮妈妈扫地,他认真完成了,这就是信。
小朋友们,是不是很好理解呀?
《我理解的仁义礼智信》
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讲讲我心里的仁义礼智信。
比如说,“仁”就像温暖的阳光,照亮别人的心。
“义”像一把宝剑,帮助我们战胜困难。
“礼”像美丽的花朵,让人感到开心。
“智”像明亮的星星,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信”像坚固的桥梁,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小朋友们,咱们要把仁义礼智信装在心里,做个很棒的人!。
“仁义礼智信”的释义“仁、义、礼、智、信”的释义一,仁、仁仁字并没有简化,只是一般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仁是会意字,从人,从二。
《说文解字》说人是“天地之生,最贵者也。
”还说,凡是属于人的都从人。
二,是会意字,古文作“丄”,就是上字。
二、上都是高的意思。
《说文解字》说,二是地之数。
那么,结合起来看,仁就是专属于世上的人的高尚情怀。
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仁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说文解字》说,“仁,亲也。
”人与人相互亲切关爱。
《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
”“温良者,仁之本也。
”“仁者可以观其爱焉。
”。
《春初·元命苞》说,“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
”仁者是对有仁德者之称。
有时候,用仁来指有恩于万物生育的事物。
古代历来推崇仁政,认为尊德行仁的才可以叫做王。
现在称果实的核为“仁”,其实古代称其实为“人”,果人、核桃人。
明代后才改作“仁”。
二,义、义义字被简化得面目全非了。
正体的“义”是会意字,从我,从羊。
我是会意字,从戈,从戈。
戈是兵器。
象形字羊表祭牲。
这个金属的戈使得义字充满了铿锵的阳刚气氛,因为要承担风险和责任;而献祭的羊又表明了义是富含自我牺牲敬神的。
古人讲:义不杀生,义不杀少。
义的本意是,合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
舍生取义是因为古人笃信义不容辞。
而简化字“义”已失去原意。
三,礼、礼《说文》讲,“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最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儒家历来重礼,这个礼字可是有的说的。
礼是会意字,从示,从丰。
丰字从豆象形,古代祭祀用的器,如果用于事神就叫礼。
示是会意字,小篆字形,示字上面的“二”是古文“上”字,下面的“小”字本是三竖,三竖代表日月星,《周易》讲“天垂象,见吉凶。
”只有观察上天的天文,才能洞察世间的变化,这是因为天象是神用来垂示人类的手段。
示作为一个汉字部首,其字多与祭祀神明有关,比如:祝,祭主的赞词;福,天神佑护才叫福;禅,帝王祭天;社,是土地之神。
仁义礼智信解释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能爱人即为仁。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
敬人即为礼。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信者,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
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仁是仁爱之心;义是处事得宜和合理;礼是人际关系的正常规范如礼仪、礼制、礼法;智(古书或作「知」)是明辨是非;信是言无反覆、诚实不欺。
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对他人遭遇的不幸生起恻隐之心即是仁心。
羞恶之心是对自己做出不合宜不合理的事感到羞愧,对别人犯此则厌恶。
辞让是指不接受违反礼制的好处。
是非之心则需要智慧来支撑。
[1]
《走西口》中的解释
田家祖训:
大忠大爱是为仁
大孝大勇是为义
修齐治平是为礼
大恩大恕是为智
公平合理是为信
徐木匠:
天下一统为仁
民族兴亡为义
自强不息为礼
福亏自赢为智
以义取利为信
革命者:
世界大同为仁
祖国山河为义
家国天下为礼
刚柔相济为智
一诺千金为信
或者更简化为“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的最好释义
忠:指对国家、社会、家庭、职业等的忠诚、尽责、尽职,心怀爱国之情,维护国家利益。
孝:指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尊敬、关心和照顾,遵循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
仁:指对他人怀有同情心、尊重心、宽容心和博爱心,关注他人的悲欢哀乐,关心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义:指做事情讲究道德、公正和原则,不做破坏社会公义和伦理道德的行为。
礼:指遵守社会、家庭传统的规范、礼仪和行为准则,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尊重、正派、恭敬和公正。
智:指具备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积累和掌握。
信:指讲信用,遵守承诺,不说谎言,信守诺言,保持真诚、诚信和正直的态度。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常注解: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五常:仁义礼智信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
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
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
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
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即处处与人为善。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仁义礼智信的最好释义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孟子·告子上》)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何谓仁?仁,仁,义。
当你与另一个人相处时,你能达到和谐与关怀,这就是仁。
儒家重视仁、仁、爱。
总之,爱别人就是仁。
何谓义?义,仁,补充一点。
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可以放弃。
扶某人一把,即义。
何谓礼?礼,示人以乐也。
弯下腰,就高了;你对别人有礼貌,你也会有礼貌。
所以,尊重每一个人都是一种礼貌。
何谓智?聪明人什么都懂,什么都懂。
明白对与错,对与错,恶与真,即人是对与错,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何谓信?相信,不怀疑,不坏,诚实。
那就是,如果你说的是肺腑之言,坚定不移,相信你说的话,如果你不喜欢你说的话,那么你可以相信你说的话。
真心就是真心,坦诚是必然的。
行为端正的,不出轨,为信仰而做。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意思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伦理观念,以道德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为好人的标准,这种伦理观念被称为“五德”。
一、仁:即以大爱心的原则为重,以爱护他人的心态服从正义,而不是单纯以大家庭之爱支配社会。
二、义:即坚持正义,以合乎公平正义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秩序,以正义之术来铲除邪恶。
三、礼:即守法守规,以尊重礼仪来维系表面和谐,让大家都能自由公平地发展,避免自私自利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四、智:即敢于宽容、拆解矛盾,以客观公正的心态把握局势,以智取胜来改善社会复杂局势。
五、信:即信任和尊重,以信任对待他人,尊重对不同信仰或意见,只要符合正义公平的原则,就可以和平共处。
六、忠:即忠于信仰,以真诚忠实的态度服从正义,以忠诚心表达责任感和担当。
七、孝:即对别人慈爱和关怀,以孝顺的态度服从正义,尊重父母和老师,坚持孝顺道德。
八、廉:即诚实守信、正直廉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来维护公众利益,坚决反对贪污腐败现象。
九、耻:即害怕羞耻,以着意行为耻辱,以羞耻心理来自我约束,敢于正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十、勇:即勇于自强,以面对挑战和接受挫折的勇气来增强自信
心,坚持不懈地把事情做好。
总而言之,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伦理观念,它强调的是仁爱、义气、礼仪、智慧、信守、忠义、孝行、廉洁、耻辱和勇气,这一伦理观念被广泛应用到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中,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精华。
仁义礼智信的含义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引领道德行为的重要理念。
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更是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
在中国古代,这些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家庭教育以及个人修养中,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人的内心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仁者爱人,他们关心他人的需要、忧愁和苦难,并乐意为他人付出。
仁的观念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和慈悲,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
理解和实践仁德的人会尊重他人的独立性、权利和人格尊严,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他们更倾向于以善意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仁是一种宽宏大量的胸怀和行为方式,它使人们更加关注他人,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义则是从个人品德到社会伦理的践行。
义强调个人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对社会有所贡献。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人们被教导要遵守义务和反对自私自利的行为。
通过遵循正义和公平的原则,个人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
义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行为准则,更是一个社会道德的基础,它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再者,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观念。
礼是一种人们在行为中对他人表达尊重和谦虚的方式。
它是对社交礼仪的遵守,彰显了个人对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而礼在中国社会中要求人们以规范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传承文化的规范。
尽管规范固化在某些方面被认为缺乏灵活性和包容性,礼仪之观念依然被认为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价值和社交意义。
智者是脱离了迷惑和无知的人,他们追求真理,思考和追求知识,对事物有深入的理解。
智慧是个人发展和成长的力量,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个人可以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
智慧使人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最后,信为人们相信他人的诚实和诚信,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诚实和负责任。
信是建立在关系的基础上的价值观,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包括对自己的信任。
诚信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道德行为的基石,并且被认为是个人和社会相互信任的基础。
“仁义礼智信”释义
在东汉公元79年的白虎观会议上,被正式确定为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仁谊(通义)礼知(通智)信五常之道”,是我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
“仁义礼智信”作为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总纲和根本,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我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推动着我国传统社会思想道德的教化与进步。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至春秋时期,是“仁义礼智信”五个德目被分别提出和确立的阶段。
“仁”的提出,最初与氏族宗族血缘关系相连,主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其完整思想首先是由孔子阐释和传播的。
“义”最初的含义,既指仪表和风貌,也指适宜和正当,后来泛指一切道义,其作用是维持社会秩序。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经过儒家的改造,其内容由单纯的习俗仪式发展成规范婚姻、血统、长幼、尊卑等关系的行为准则,并逐渐制度化、法律化。
“智”最初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判断迅速准确,后来被春秋时期的儒家赋予明辨是非善恶、自知知人等道德内涵,予以倡导。
“信”最初是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不敢妄言,后来逐渐摆脱其宗教色彩,特别是经过春秋时期儒家学者的倡导,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
首先把“仁义礼智”四德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的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
在《孟子》一书中,“仁义礼智”四德作为一个整体提出。
同时,孟子还提出了“孝悌忠信”四德整体德目,要求人们“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孟子·梁惠王上》)。
仁义礼智信的解读
1、仁义礼智信,汉语词汇,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出自《孟子·告子上》,为历代儒客推崇。
2、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3、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4、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5、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6、信: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义可解为“学说”、“思想”。
信与知对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从他人言而信,进而守礼以近仁。
释义“仁、义、礼、智、信”释义“仁”仁: 互为显用仁者,慈爱也。
彼此相因,互为显用。
慈之物生,爱则物养,故为发生之谓也。
万物得仁以生,万法得仁所成,故仁乃道德之用。
此仁者,发用之初也。
上下相亲,内外相合。
大用大生,小用小成。
冠以五常之首,授之五行以木,乃用直、向上、发散之势也。
然物生则有安危,仁者无所取,故授之以义也。
仁字的写法与仁字的古义:仁字的写法:仁字:会意兼形声字。
古文、今文皆从人从二,喻二人相亲为仁。
古人以博爱慈善为仁。
故以人事天(祭祀),以人待人,以人待物,皆仁爱相亲也。
仁字的几种用法:尸+二(半包围结构):即仁也。
祭祀时所用之仁字。
从尸字,为舒散之义。
忈:即仁也。
以人对人时,为二人一心,平等相亲。
忎:即仁也。
以人对物,以一心对多物。
或千人千物皆有一心,喻人心与果核也。
仁字的古义:古代仁字与元字相近,仁字从人从二,元字是从二从人。
故曰“在天为元,在地为仁。
”元为初始,喻天地之始初。
仁为生成,授万物以性命。
有了元与仁,故有万物以发生。
仁字通常又指果核也,果核中实有生气者,故有生之性。
万物得以生成,乃仁之功也,故五常谓之首,五行授以木。
释义“义”义:裁制和度义者,合宜也。
物生有危,理成则赘。
救难拔危,济生除赘。
此依正奉行,裁制和度。
故仁不足而义能补,恶之过而义可制。
仁者,慈也。
无自救之功,故授之以义。
义者,有为之,济仁不足也。
故五行授义以金,此木赖金制而成器也。
其金者,锐芒、光泽、坚固,制木以用也。
义能济安拔危,但有藏否,故授之以礼也。
义字的写法与古义:义字的写法:义字:会意字,从我从羊。
羊表示善,我表示亲之。
义为亲善之举,主裁制事物,使各得其益也。
义字的古义:义字:从羊字,主善,有行为正确之义。
故有正义、侠义,仁义等。
义字:与宜同义,有正道之义。
指合宜,利人济物而无过也。
义字:从我字,我从戈。
取戈自持,己之威仪也。
释义“礼”礼:秉规持范礼者,履事也。
恭让敬谦,礼尊世亲。
贵贱等级,制守不逾。
“仁、义、礼、智、信”的释义一,仁、仁仁字并没有简化,只是一般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仁是会意字,从人,从二。
《说文解字》说人是“天地之生,最贵者也。
”还说,凡是属于人的都从人。
二,是会意字,古文作“丄”,就是上字。
二、上都是高的意思。
《说文解字》说,二是地之数。
那么,结合起来看,仁就是专属于世上的人的高尚情怀。
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仁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说文解字》说,“仁,亲也。
”人与人相互亲切关爱。
《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
”“温良者,仁之本也。
”“仁者可以观其爱焉。
”。
《春初·元命苞》说,“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
”仁者是对有仁德者之称。
有时候,用仁来指有恩于万物生育的事物。
古代历来推崇仁政,认为尊德行仁的才可以叫做王。
现在称果实的核为“仁”,其实古代称其实为“人”,果人、核桃人。
明代后才改作“仁”。
二,义、义义字被简化得面目全非了。
正体的“义”是会意字,从我,从羊。
我是会意字,从戈,从戈。
戈是兵器。
象形字羊表祭牲。
这个金属的戈使得义字充满了铿锵的阳刚气氛,因为要承担风险和责任;而献祭的羊又表明了义是富含自我牺牲敬神的。
古人讲:义不杀生,义不杀少。
义的本意是,合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
舍生取义是因为古人笃信义不容辞。
而简化字“义”已失去原意。
三,礼、礼《说文》讲,“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最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儒家历来重礼,这个礼字可是有的说的。
礼是会意字,从示,从丰。
丰字从豆象形,古代祭祀用的器,如果用于事神就叫礼。
示是会意字,小篆字形,示字上面的“二”是古文“上”字,下面的“小”字本是三竖,三竖代表日月星,《周易》讲“天垂象,见吉凶。
”只有观察上天的天文,才能洞察世间的变化,这是因为天象是神用来垂示人类的手段。
示作为一个汉字部首,其字多与祭祀神明有关,比如:祝,祭主的赞词;福,天神佑护才叫福;禅,帝王祭天;社,是土地之神。
那么结合起来看,礼意思就明白了,过去讲的礼,主要是对神灵的祭祀、表达敬意和尊重,这就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引申到日常生活,那就是对别人的尊重。
《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我们再看看这个简化字“礼,已经完全没有了敬神敬人的内涵。
四,智、智智,会意兼形声,“知”的后起字。
从日,从知,知亦声。
知,会意字,从矢从口。
矢是象形字,象镝括羽之形,本意是箭,引申为正直、端正,再引申为出口无悔的发誓。
知是智的古字,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才能叫智,也就是知。
而且,真正的知、智,一定是真理,一定是真象,也一定不会偏离道德仁义五,信、信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
信的本意是真心诚意、专一不移。
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实的、不虚伪的。
言是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
以“言”作偏旁部首的字,都与说话或道德有关。
《说文解字》说,“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就是说,心里有什么直接表白才叫言,而推理辩论诘问的话应该叫语了。
因此《法言义疏·问神》曰,“言,心声也。
”如果一个人言不由衷、说假话,肯定是不会有信誉。
《诗·卫风·氓》曰:信誓旦旦。
古代的人一旦信誓,就决没有不兑现的时候。
儒家文化价值今识儒学是中国的传统国学,是东方文化的精髓。
同时又是世界东西方两大文明体系之一。
她是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一艘巨轮。
从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驶来,还将驶向人类美好的明天!现代社会,西方文明惟我独尊,横行无忌,不可一世,但是已经现出了疲态。
它的暗淡前景预示着;其他类型的文化,尤其是以儒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价值,将要担负起比以往更为艰巨的使命。
他们要共同构筑起人类用以驱散战争阴云,远离物欲迷惘、意识纷争,满载生机与希望,驶向美好彼岸的新方舟。
打造希望之舟,需要聚合起人类全部的文明成就与人文智慧。
包括儒学与东方文化在内的所有文明类型与文化传统,都将平等地参与进来。
这将是一次真正的多元对话。
不同文明在其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来自东方的声音将起到仲裁者的作用,引领人们步入会堂,坐下来,共同面对现实,充分地交流,真诚有效地讨论并思考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话题。
只有儒家文化能够主持这次至关重要的对话。
原因在于这是一次多元的平等的智慧交流,不同的文明、不同的传统、不同的信仰都必须做到相互宽容相互谦让才能聚到一起。
只有做到了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之后,才能进行真正的对话。
不是一种文明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另一种文明;也不是一种文化破坏性地去制衡另一种文化。
必须是首先包容对方,在相互谅解和充分信任的前提下才能化解彼此的分歧与隔阂。
包容性正是儒家文化的特色。
儒家文化的包容精神,是其他任何一种文明所不曾具有的。
海纳百川的气魄,兼容并包的胸襟,克己成人的美德,忍辱载道的修为,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人最优异的品质,是他们与世界其它文化信仰者相区别之处。
这是儒家仁和思想独特的时代价值所在。
儒家“仁”的精神,就是从调和自我的心境,完善自我的人格入手,进而去完美家庭,均衡社会,平治天下,直到努力使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的改善相同步,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共益的最高生存境界。
这个天人合一,不是要人被动地去追随自然,承受自然,也不是让自然反过来适应人,而是人与自然的对话,人与自然互动,把握自然规律并返惠于自然,真正成为大自然的伙伴,所谓“与天地参”。
当时代选择了“可持续发展”为其理念的时候,儒学就责无旁贷地重新背负起了历史的使命,与大自然的自我修复机制一起,精心弥补往日的创伤,耐心医治心灵的病痛,辨认清楚要走的方向,共同踏上和谐发展的坦途,这是人类唯一明智的选择。
当代儒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回顾历史,向现代人展示儒学的本来面貌,让世人了解孔子,了解儒学。
用科学的、当代的目光去注视这门古老的人文学说,进而自然明晰地掌握她,心悦诚服地接受她,使儒家的大智慧最高限度为现实社会服务。
儒学之所以能长期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儒学之所以是儒学,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要把历史的、环境的、民族的,等等多种时空维度综合在一起,进行哲学的思辨与科学的诠释。
首先是人文地理环境的因素:中国幅源辽阔,山川壮美,环境多样,平原、山地、河网、湖泊、森林、草原各种地型都能在古代“中原”地区找到。
不同生态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部落先民们,生存方式不同,性格各异,文化类型迥然,聚汇一处,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却不能互相替代,因为在远古生产力条件下,特定生态中成长起来的人群很难短期内适应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
占据一个陌生的土地非但不能得到更多的财富,反而可能因水土不符而陷入困境。
这种地域环境的不适应,即使是现代人也不能够忽视。
同时,由于中国广袤的国土面积客观上保证了古人基本的生存空间,在人口相对较为稀少的远古社会,对外拓展的压力要比提高自身生产技能的动力小得多。
同是古代社会,西方人热中于对外征战;中国倾向于自身内部的发展。
在相对于西方中世纪的千余年历史中,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一直遥遥领先,即便在鸦片战争前期中国的国力仍然可以傲视全球。
人口的过度增长,生存空间的极度紧张,家族式生产方式随之遭到本质的破坏,这也是传统价值失落的主要原因。
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许多亚洲国家,比如印度、日本、韩国等,他们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断层。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传统生产方式未遭到根本性的冲击,不需要全面否定自身文化的价值,不象中国社会这样把传统文化看作十恶不赦。
尽管有着同样多的伤痛,但是他们毕竟是站着步入现代社会的:不是跪着,也不是爬着。
如此说来人口极速增长,超过环境的承受力,以及造成这一后果的因素也是传统文化失落的罪魁祸首之一。
中国先民们要更好地生存发展,最好的办法是密切交往,互取所需,他们在交流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实现了多元并存,共同发展,最终聚合为一。
在部族间的人口流动中可以使基因优化,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再加之四季分明的气候,适中的纬度,生存空间的开放性,多种因素造就了汉民族优秀的适应能力。
中国人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能很快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轻松适应当地环境,较之本地居民也毫不逊色。
中国先民各部族在长期的交流、竞争、共生共存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只有和平共存,坦诚相待,相互尊重,热情交往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东有鱼盐之利,西有金玉之美,南有稻果之香,北有蓄乳之怡,在和谐稳定的生存环境中他们共同分享着劳动的果实。
和平胜过纷争,交流胜于对抗,友谊强于仇怨。
利剑的锋芒只会指向那些掠夺他人土地、强占他人财富的野蛮入侵者。
和平是最值得珍视的财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交流可以拓展生存空间,促进生产技术的提高。
对于以和平方式进入自己疆域的部族则宽容地接纳他们,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来之则安之”。
和平的环境需要倍加呵护。
长期的平等交往,互惠互利使人养成了温和、从容、健朗、自尊而又自信的心态,不去侵凌他人,也不能容忍别人的欺辱,爱好和平的人们,从来就不会缺少自卫的勇气。
勇于抵御强敌,在保卫和平的斗争中铸就了中国人长城一样不屈的精神。
在和平交往中也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热情好客,诚恳待人,宽容谦和的气质。
他们用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胸襟成就了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东方文化,也成就了汉唐盛世的辉煌历史。
长期的文化交流使中国人习惯于坦诚、平和地对待世界其他民族及其文化信仰。
事实证明,汉民族是真正的外向型民族,是优秀的世界公民。
这种广泛的认同、尊重与宽容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仁”的具体体现。
儒家认为:作为仁者就要去效法生养他们的这片土地,要象天宇的光覆,要象大地的润载,象天地一样无私地包容世间的一切。
有了包容还远远不够,一味地合同容让会使人失去锐意进取的活力与生动鲜明的个性。
会损害文化的创新机制,从而使社会丧失前进的动力。
在和谐稳定的基础上也要大力提倡竞争,这种竞争是有序的竞争,是在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上进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共同的发展,共同富裕。
不是纵容优胜者而淘汰失败者,鼓励先进者去驱赶滞后者,容忍强势群体去侵夺弱势群体,而是引导成功者把自己的事业看做是整个群体的成就,把胜利的喜悦拿来与人分享,回报社会,以求“同乐”。
迟后者也要勤于学习,诚恳助力,自知自信,开朗参与。
既要“选贤任能”又要“讲信修睦”。
有序竞争是一种良性竞争,这种竞争促成了一部分人的进步但不会挤占掉另外一部分人的生存空间,不会激起一些极端的抗拒行为。
良性竞争促成了整体进步的同时也优化了社会分工,使不同发展层次的人各得其所,各尽其用,不会产生两极分化,发达者骄奢淫逸为富不仁,贫弱者走投无路,铤而走险。
有序竞争,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竞争,是“适者优存”,而不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如何去实现,就要用一整套的法规去规范它,这就是“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