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品课教学方法谈
- 格式:pdf
- 大小:259.56 KB
- 文档页数: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满足了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三观,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以及法治意识。
随着新课改的深度推进,为了达成素质教育目标,落实德育为先的教育实践原则,就要抓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并对课程教学方案进行创新改革,明确教育创新的方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师除了要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之外,还应该在此指导之下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帮助学生进行整体知识体系建构,在单元整体主题情境之下消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顺利达成课程改革目标。
在对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教师过度关注学生考试成绩,并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而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讲解大量做题技巧与方法。
针对其中相对拗口和抽象的内容,教师往往是告诉学生勾画背诵,而没有讲解这些知识点的内涵,导致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并不深入和全面。
到了课下的复习环节,教师通常会给学生布置诸多习题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面对大量道德与法治练习题,学生无疑成为了做题工具,只能利用题海战术的方式提高学业成绩,影响到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体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本质,教师应该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依托系统性的教学策略,组织趣味生动的教学活动,利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轻松而又欢快的环境下完成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积极学习态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的单元是以学科课程标准作为有效依据,围绕学科的学习主题,选取学习材料并开展结构化组织的一个学习单位。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教师立足学情,针对单元整体学习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涵盖目标、过程、方法、时间、教学评价等内容。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依托课程教学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指出每个学科的课程教学活动都要从过去的学科知识本位转变为如今的核心素养本位。
学科核心素养集中表现的是学科育人价值,是学生依托学科学习逐步建立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一个综合体。
小学思品德智体美劳教学计划思品德智体美劳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本文将介绍小学思品德智体美劳教学的计划和实施方法。
一、教学目标思品德智体美劳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智力开发、身体健康、审美意识以及动手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道德情操,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
2. 智力开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
3. 身体健康:通过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4. 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艺术的欣赏和创造能力。
5. 动手能力: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具备基本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思品德教育:开展品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 智力开发:开展多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 体育锻炼:开展体育课程和校园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团队合作精神。
4. 美术教育:开展美术课程和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5. 劳动教育:开展实践活动和劳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三、教学方法1. 组织情景式教学:通过模拟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2.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实践和发现,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项目研究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5.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特点,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评价1. 综合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品德表现和实践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谈话法_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谈话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
谈话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谈话法的缺点在于,与讲授法相比,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它需要较多的时间。
此外,当学生人数较多时,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因此,谈话法经常与讲授法等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教师运用谈话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充分的准备。
围绕什么内容进行谈话?提出哪些问题?提问哪些学生?以及学生可能做出什么样的回答?怎样通过进一步的提问引导学生?等等,教师都应当在事前周密考虑和安排。
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
尽管谈话只能在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进行,教师还是可以通过努力吸引所有的学生。
首先,谈话的内容应当是能够引起全体学生注意的、在教学中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的问题。
其次,教师应当尽可能使得谈话对象有代表性,比如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
再次,在谈话时适时加以适当的解释、说明作为补充。
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在谈话中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往往表达得不够准确、精练,因此在谈话的最后阶段,教师应当用规范和科学的表述对学生通过谈话所获得的知识加以概括总结,从而强化他们的收获。
如何上好小学思政课的几点思考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时期的小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如何转变教学方法,使教学理念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文针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思考策略。
关键词:小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深入,各科教学都岀现了较大变化,小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跟上步伐。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小学思想政治教学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希望找到促进小学思想政治教学效率不断提高的有效方法。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遇到的一些问题1.重教学形式,轻教学效果。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一些教师为了“与时俱进”迎合新课改,在政治课堂上几乎每堂课进行思想讨论和探讨,看起来似乎活跃了课堂气氛,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隶,实际上没有真正领会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发展方向,只强调了自主合作,而没有真正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虽然课堂氛围比较活跃「但是双基的落实值得怀疑。
这一点说明一些教师在政浴课的教学当中,重教学形式,轻教学效果,同时,不但在营造课堂氛围上不重视教学效果,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同样忽略了课堂讲解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是为了通过视觉画面有效增强教学效果,以达到思想政治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最优整合。
但是,一些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陶醉于优美的课件画面之中,只看重视觉效果,没有进行有效讲解,使学生无法更加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更是只重形式,忽略内容和效果,这样就使多媒体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2.一些教师自我意识强烈,不习惯交流沟通。
政治课教学,必须懂得时效性和目的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学习,多沟通,以便于了解更多有价值的资料,增强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但是,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不习惯沟通和交流,不但轻视团结协作,而且喜欢'单枪匹马”拒绝与同学科的教师交流。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方法一、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大意义(一)创造了生动愉快的学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的感知力、想象力高度活跃的阶段,道德观念也逐渐由他人管教向自律转变,他们对道德的认识和判断还十分肤浅,需要借助具体的道德生活情境来加深理解。
教师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应该竭尽全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避免一味枯燥的说教。
而品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提倡将课本中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化,通过对学生讲述各类案例,使其深刻感受社会事件、事件人物的真实感受,从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情感的共鸣中实现思想的顿悟。
(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三)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其中蕴含的道理更加显而易见,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
如果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那效果就事半功倍。
如果教师利用最简单的生活化示例,去理解其中的道理,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现状(一)教学目标偏重知识目标小学阶段开展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活动,不同于中学、高中以及大学期间的相关课程教学。
虽然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较强的教育管理可塑性,但认知接受能力却不高,因而相较于其它阶段的在校学生,小学生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学习上存在显著不同。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其生活的外在客观世界还未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可以说在人生观念、德育观念的形成上还一片空白,而这就将教师引导性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性给凸显了出来。
但因为我国小学教师还缺乏丰富的德育和法治教育开展经验,在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方面尚未有一个完善的教学理论,以致于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设定的难度也与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不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题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例研究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育部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活动提出了贯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实行三维教学的目标,即达到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关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方式是显性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隐性的,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常常被教师忽略。
而当前很多小学生存在重知识文化而轻情感品德的现状,因此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非常重要。
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实施以后,课程开展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任务。
依据《试行》中现阶段我国基础性思想教育的一个目标就是转变传统的侧重传授知识形式的方式,而构建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使其在学习基础性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可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是当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重点内容。
因此清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含义,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改的落实意义重大。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我国新课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中的一个核心目标之一,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这里的情感既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又包括快乐、爱、审美情趣等心理体会;态度也不是局限于学习的态度,也包含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豁达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它主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融合,生活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融合等。
总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带有一定的独立性与递进性特征,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从低到高的发展整体。
当前课程理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方法、习惯与科目对其产生的作用,这些方面的培养甚至强于知识的传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因为难以用精确的语言进行量化与限定,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所以难以有效把握与衡量。
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一大批德、智、体、音、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乃是思品课教学的中心任务。
如何保证思品教学效果,真正使学生获得政治上的责任感、集体的荣誉感、民族的自豪感、无私的正义感、追求真理的理智感和圣洁的美感,这就需要教育者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情感教育是提高思品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我的主要做法是:一、故事触情----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以故事为主,很适宜采用讲故事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也喜欢听故事。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做好准备,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
如学《惜时如金》一文,使学生明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自小学习好的主要原因,乃是他爱惜时间、刻苦学习,从而激发起他们从小要惜时如金,发奋学习的思想感情。
二、设“画”诱情----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幻灯、挂图,加以生动的描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
如教《爱惜粮食》这课,我绘制了一组以粮食生产过程为主线的图画,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的描述,使学生很快被带进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境。
在看、听的过程中明白了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三、歌唱促情----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进音乐,把思想品德教学与音乐合理的联系起来,能加深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学了《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这一课,让学生唱《我的好妈妈》,使学生明白妈妈为我们日夜操劳的艰辛,我们应该怎祥孝敬母亲,怎样做个好孩子的道理。
又如学习《珍惜时间》一课,让学生唱《明天歌》,使他们在歌声中领悟到时间是宝贵的,明白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自觉做到今天事今天毕,刻苦用功,惜时如金。
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小学生能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取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效性。
而思想品德课就是向学生序列化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是一种潜藏于人的内心思想教育,它的目标是要规范人的行为举止,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人的品德虽不能像语、数那样用百分准确地衡量出来,但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反映出内心活动。
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改造自己、完善自己。
重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
那么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呢?一、以情育情,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人们利用自己所认识和掌握的道德规范去衡量别人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时产生的态度体验被称为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在形成人的品德结构的和发展中起着非常的作用,并对提高道德认知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是联结“知”与“行”的中介和桥梁,对道德行为也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实施道德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体现高效课堂、有效课堂的重要方面。
高效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以促进小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地、协调地发展,以获得课堂教学整体的高效、有效为目的,力求体现道德情感教育的有效价值。
二、以境育情,激发道德情感体验让学生有自主乐学的情绪,从心态上解放学生思品课教师要敢于把学生从传统的“做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的心态中解放出来,在保证身体健康发育、举止规范文雅的前提下,创设“三多”的宽松学习环境,让学生愿学、乐学。
其一,多设计学生自由活动的环节。
如《待人有礼貌》一课,教师不宜多讲,让学生在自主表演、相互评价中学习待人接物的一些基本礼节,从中懂得待人处事要文明、要礼貌的规范要求。
其二,多采用激励措施。
如课堂上多使用“你真勇敢”“你真棒”“你真聪明”等激励性语言或发“小红花”“小金杯”“大拇指”“小标兵”等正面激励措施,让学生愿说、敢说、敢做、乐学。
其三,多给学生自我表现机会。
如学生发言可变举手点名式为不举手的自由式,有些行为规范可由语言表述式改为动作演示式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受身心约束,有更多的自由发表见解、表现自我的机会。
小学政治思品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9 正确认识广告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这是一份小学政治思品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9 正确认识广告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
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时教学目标,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9 正确认识广告(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正确认识广告》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课程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中的一课内容。
本单元共有“健康看电视”“网络新世界”“正确认识广告”三课组成,隶属于“我们的国家”这一生活领域。
这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理性对待电视、网络游戏和商业广告,营造健康、法治,有道德,有素养的信息世界。
《正确认识广告》主要是对商业广告的重新认识和理性看待,通过调查了解、学习探究、辩证讨论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广告的特点和广告与人们的生活密切度,掌握基本的辨别和判断广告的技巧。
全课共有三块内容——“无处不在的广告”主要是对身边广告特点、传播途径等知识点的重新建构,在此基础上提出“广告都可信吗”,激发学生辩证思考,正确认识广告,最后加以导行,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终极功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会识别广告”。
三者之间层次分明,联系紧密。
根据教材编排意图,我觉得可以把本课划分为两个课时。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自我、班级、家庭、社会的认识已经开始深入,他们的思维也正从具体直观的认知向抽象理性的感知发展,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
同时,他们也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技能,养成了一定的习惯,在学习上变得更为主动。
而对于广告,实际上现在的学生接触是挺多的,手机网络、电视直播、报刊杂志、街头屏幕等等,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与广告打交道。
但是这种交道,是一种被动的认识,是一种无意识的交流。
因此,教师要打开学生庞大的生活信息库,也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开渠引流”,学会识别信息,学会运用信息。
【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广告的种类、特点,知道广告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小学思品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教案教材分析:《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人教版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的第2课。
本单元设计主要反映了我国近代遭受列强侵略,特别是日本帝国注意侵略的屈辱史,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以及为祖国强盛所走的探索历程,其中重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爱国精神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所以,按照“遭受欺侮——奋起反抗——寻求救国之路”这样一个学习研究的思路。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爱国教育的基础,本单元承接小学其他年级,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较高的起点切入,把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2.了解林则徐、邓世昌等许多民族英雄和许多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故事。
3.探索并了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原因,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历史信息。
教学理念:.教材是师生学习的凭借,但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令课堂呈现开放性。
2.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占有者和宣传者,学生不再是真理的被动的接受者。
师生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的授受关系,对话关系,合作关系。
教学过程为师生交往、对话和探究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人生观潜在形成的过程。
3.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的主学习形式。
拓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多元化智能,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尊重了他们的自主发展。
小学思政课教学方案(精选10篇)小学思政课教学方案大全(精选10篇)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思政课教学方案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小学思政课教学方案精选篇1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16号)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__]5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丰富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的教学形式,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并配合我院团委每学年暑期进行的各种主题教育,经教务处、思政部、团委共同协商,研究决定从20__级在校学生开始,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以下简称:思政实践课)与学生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进行。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一、思政实践课的目的和任务思政实践课是一门认识实习课程,是以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为依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研究性和探索性的课程。
该课程的教育目的是,把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环节做实并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使该课程成为由教师指导、学生广泛参与的研究型课程;成为切实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能力教育课程;成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课程。
要求通过开设这门课,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保证教师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课程属性思政实践课归属思政部和公共教学部,课程性质为必修课,总学分为1学分,学生必须在第三学期修完该课。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由教务处、思政部、公共教学部、团委协同成立思政实践课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人员由三部门相关负责人组成,其中:教务处:代表学院对课程质量进行监控;按照学院相关规定,发放教师课时经费。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增强德育意识,把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实处。
但是,数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有它自身所固有的体系、规律和特点,数学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毕竟不同于思品课,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发挥自身的示范教育作用,坚持做到为人师表。
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情操。
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带头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处处给学生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做乐于助人的模范,做文明礼貌的模范。
另外,教师还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教学要精益求精,讲解、板书和作业批改要力求做到一丝不苟,言行举止也要力求体现严谨认真,只要教师在方方面面都做到以身作则,学生就不会不受到耳濡目染。
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渗透更为重要,其作用和效果不可低估。
二、结合数学的抽象性特点,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是以逻辑思维的方式对客观世界所进行的抽象反应,抽象性是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特点,众多的数学概念和丰富的数学现象中,处处都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据此,在教学中自然地渗透这方面的教育,能使学生逐步地得到一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逐步地掌握一些科学的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推导“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时,首先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沿着直径把圆柱切成两半,沿着高把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物体。
小学道德与法制课教学方法与途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它作为一门学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具体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教学体悟和方法总结,即理论要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用行动来完美诠释教师角色,联系实际、感知生活,通过活动来强化体验。
一、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单纯是书本上的知识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现实生活中就有着各种各样的教学题材,我们教师只要注意把握好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就能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在《怎样排好队》这一主题活动中,我们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每天乘坐校车上学、放学和中午在学校餐厅吃饭、下午分发营养餐等这些生活经验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都会好老地利用到道德与法治课中。
我们就此教育好学生在公共场所要排队,不插队、不掉队,从小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好习惯。
我们还借这些时机,渗透我校“以行为本,以美导行”的行美教育理念,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做一个文明的孩子,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二、用行动来完美诠释教师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指导,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活动。
同时,我们也在进行着与儿童的合作——与儿童一起共同建构课程。
在教学《我爱我的家》这一主题活动时,先让学生在班上谈谈家带给他们的温暖。
然后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场所,把家的感觉通过照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班上搞一个小展览。
每个同学都当解说员,介绍自己的家人、物品和自己家里的趣事等,并提示学生通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尊敬父母或感人的社会故事与同学分享。
我们还通过学生联系家长,参与到学生自己举办的学习活动上来,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家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到家庭生活的欢乐和幸福,学会关心家人,养成尊敬长辈的好品德。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摘要: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发展完全,学习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会受课堂环境以及教学方法的影响。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一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习效率。
基于此,本文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创新教学策略,以供其他教师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小学教学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教学方式单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由于缺乏教学目标的指导性作用,教师采用的一般是讲解式教学法,忽略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的理解与掌握。
有些教师在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甚至会采用单纯让学生朗读背诵的教学方法,而没有对教材展开详细的解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也会在课堂上穿插各种图片及视频进行对话教学。
但是,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师也没有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偏离了课程活动的开展目的。
1.2教学内容枯燥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正运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虽然文化知识教学的方法正在不断创新,但仍旧受到陈旧观念的影响,教学方法单一,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讲解与背诵,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拓展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氛围沉闷、缺少互动。
学生无法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开展课堂活动,影响了学习质量,进而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失去了兴趣。
1.3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学生都是跟随教师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学习,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缺少对学生的引导,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与法治基础。
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时,部分学生不愿意自己主动去学习,再加上其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讲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没有直接关联,对很多法律法规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尤其是在学习一些专业词汇时认为晦涩难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掌握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及教案品德与社会教育是人的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对社会及他人的理解、欣赏、热爱、感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等。
为了在品德与社会教育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案。
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家庭作业和评估四个方面来谈人如何掌握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及教案。
一、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素质。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站在学生发展全面、快乐成长、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
合理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科学的、提高的、具有实践意义的。
要注重目标在学生心理中产生的优越感、成功感和成就感,是教师进行优质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基于上述教学目标,要进行高效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师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如点拨、启发、引导、体验式等。
本文重点介绍以下几种方法: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一个个真实的、复杂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和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现实性,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2、手把手教学法手把手教学法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包括基础训练、思想练习、文化辅导等,全面准确地帮助每位学生完成学习内容。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弱点,需要教师为其针对性地设计任务,有目标地训练,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受益匪浅。
3、思辨讨论法思辨讨论法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发地进行思考,最终探究出问题的答案,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培养优秀品质和互动交流能力。
三、家庭作业家庭作业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完成知识巩固与扩展的重要学习环节。
家庭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在休息时间延伸思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能。
小学思政课教案3篇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思政课教案范文3篇,供大家参考选择。
小学思政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认知:1.知道上课是学习的时间,应该用心学习。
2.结合事例说明,上课专心听讲有利于学好知识,掌握本领。
3.知道高士其童年上课专心听讲,努力学习的故事。
情感:1.喜欢听名人童年努力学习的故事,愿意向他们学习。
2.爱学习,愿意上课专心听讲,学好知识,掌握本领。
行为:1.上课时,眼睛注意看,耳朵注意听,精神要集中,不走神。
2.开动脑筋,老师讲什么跟着想,老师要求什么按照做。
初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一二年级段"好好学习'德目中"上课专心听讲'的教学内容设置的。
小学低年级学生精神不易集中且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而上课专心听讲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非常重要,如果学生不能从小培养专心听讲的好习惯,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妨碍学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
因而,对学生进行专心听讲的教育十分必要。
本课与第二、三课组成潜在的单元,同属"好好学习'的德目。
本课侧重于课堂上的要求。
本单元是小学一年级的起始层次,是对学习的初步认识和初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本课课文选取我国著名科学家高士其小时候专心学习的故事。
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教师依此进行分析达到教育目的。
第一个栏目是"看一看'。
此栏目设在课文的前边,起导入作用。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看图了解怎样做是专心听讲,怎样做是不专心听讲。
第二个栏目是"说一说'。
此栏目中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结合课文提出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专心听讲以及为什么要专心听讲。
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6篇)第1篇: 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学生道德行为。
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成为学校的新课题。
下面就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法进行探究。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趣《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要注意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催化剂。
自主学习理论也强调培养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地学习。
然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多地带有直觉性、形象性。
因此教师依据教材具体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独具匠心地创设情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点燃其求知欲望,激发其兴趣,将其带入一种好奇、渴盼而急不可耐的境界。
道德与法治课多以图为主、图文并茂。
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声像画像相配,创建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情景,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加深道德观念的认识。
还可创编相适应的故事、诗歌课本剧,组织学生去诵读、吟唱、去表演,通过学生亲临其境的投入从中获得道德情感体验;教师可通过创设悬念,巧设启发提问引导学生体验情感促其主动参与,还可采用游戏法,如猜谜语、表演小品等活动创设情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动用多种感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道德认识水平,获得情感体验,使其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二、自学课文,探求新知,获得情感体验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多边活动,其间师生双方可以平等、和谐、自由地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而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进行自主性活动是自主学习理论要求的,发挥学生能动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学生学习的权利。
四年级除法知识点总结四年级除法知识点总结篇一思品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传统的思品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
它以大思品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本学期四年级的思品教学总结如下:一、广阔的教学阵地。
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
二、互动的动态式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
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这时更应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
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小学思政课教案7篇2022最新小学思政课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让幼儿初步认识国旗的特征。
2、让幼儿体会到热爱国旗的感情。
二、活动准备:纸、油画棒、三、活动过程:(一)导入话题:1、“小朋友,我们国家有自己的国旗吗?一个国家为什么会有自己的国旗呢?(幼儿回答)(国旗是国家的标志,我们都应该尊敬国旗)(小朋友要想爱自己的爸爸妈妈那样爱国旗)(二)讨论国旗特征1“、小朋友看到过国旗马?在什么时候看到的?(幼儿回答)2、那你们发现国旗是什么样子的呢?谁来告诉我?(幼儿回答)(幼儿说的时候,老师根据幼儿说的制作国旗)3、老师根据幼儿所说制作出国旗,并让幼儿观察所制作出的国旗,看一看他们说的国旗特征对不对。
(老师对幼儿进行表扬肯定)(三)制作国旗1、让幼儿根据刚才他们自己所说的特征来制作国旗。
2、教师观察幼儿制作国旗,并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四)展示作品1、对于制作好的幼儿进行肯定和表扬(可以给幼儿贴上漂亮的贴纸)2022最新小学思政课教案篇2一、教材分析本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重点突破三个内容:一是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二是正确认识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三是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本框包括以下三个目。
第一目“当代文化生活素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当今我国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以及这种多样性的文化生活对我们的影响;二是导致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多样性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文化生产的繁荣,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选择。
目的是表现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从未有过的斑斓色彩。
第二目“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给文化生活引发的令人忧虑的现象;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要积极管理,正确引导。
第三目“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多样性特点,要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所坚持的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
注重体验完善生成——谈小学思品认知教学优化方法作者:胥小燕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7年第10期江苏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224000)胥小燕[摘要]在小学思品认知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活和情感体验,从教学实际出发,借助多元化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索、感受体验,从而内化知识,完善生成,发展心智,锻炼品质,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
[关键词]小学思品;认知教学;优化方法[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7)30-0077-01体验是深化理解、内化生成、强化能力、发展心智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小学思品课认知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实际,巧设有效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切实体验,积极主动去思考、体验、实践、感受、顿悟,从而获得知识的经验、思想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形成良好的品德,达到“知、情、意”的和谐统一。
一、设身处地,换位体验,感同身受换位体验,是通过互换角色,进而感同身受的一种思维方式。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父母和长辈的宠爱,形成了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缺乏顾忌和体谅他人的意识。
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认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位体验,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主动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唤起学生高度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
比如,学习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同学之间》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个情景:就餐时间,小刘不小心打翻了小赵的饭碗,请分别站在小刘和小赵的立场想想他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怒火中烧,大打出手还是相互体谅,一笑泯恩仇?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平等待人,与人和睦相处善,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懂得尊重、理解、体谅和宽容他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角色演绎,模拟体验,升华情感小学生善于模仿,在小学思品认知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以生动的生活情景替代抽象的说教,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体验、演绎情境,在身临其境中领悟知识的思想内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小学思品课教学方法谈
发表时间:2013-11-28T13:47:33.10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7期(下)供稿作者:◇彭瑞云[导读] 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
◇彭瑞云
(河南省兰考县城关镇南街小学兰考 475300)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
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论教育 ,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这就对教者有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我们如何突破这些难点?下面笔者试图就自己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
“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 ,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者创新的应用各种教育方法。
一、民主讨论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故事讲解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
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
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
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三、情景设计法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
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
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
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
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
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典型分析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
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典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
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
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
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五、现实演绎法
思想品德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
在讲授福建省编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三册第十课“勇敢的小白兔”一文时,可让学生扮演小白兔、小松鼠、小鲤鱼、黑乌鸦,进行小品表演。
这样既使课上得趣味盎然、生动活泼,又能收到教育的效果。
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
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六、社会调查法
判断需要信息,信息需要实际调查。
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
如对学生进行“注意交通安全” 教育 ,可以组织学生到交警中队去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当注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事先作好准备,拟定调查的目的、内容、步骤,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避免负面影响。
社会是复杂的,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往往在主流的下面存在着某些负面影响,在社会调查中要注意避免负面影响,并使学生在辨是非中获得某种免疫力。
思想品德教学的方法很多,教师教育中应注意有所选择,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生,在选择方法上应有所侧重,教师对不同内容的教材,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我们广大教者都应当十分重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基本方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