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审计技术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08.01 KB
- 文档页数:25
第一章审计技术方法概论一、选择题1.审计方法的主要作用不包括()A 保证审计独立性B 贯彻审计制度C 树立审计权威 D提高审计效益2.不属于审计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审计模式是()A 账目基础审计B 制度基础审计C 风险基础审计 D资产负债表审计3. 审计方法体系包括()A.审核稽查方法、审计记录方法、审计评价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B.审计规划方法、审计实施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C.审计规划方法、审计实施方法和审计管理方法D.审计系统检查法和审计技术4.()的说法不正确。
A.审计方法服务于审计目标B.审计方法应包括正确应用审计标准C.审计方法贯穿于审计全过程D.审计方法是一种取证的技术手段5.收集审计证据时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技术,在审计方法体系中,叫做()A.审计记录方法B.审计评价方法C.审计稽察方法D.审计管理方法6.()不是审计方法选用的基本原则。
A.依靠群众选择审计方法B.依据审计方式选择审计方法C.依据审计人员素质选择审计方法D.根据审计结论的保证程度选择审计方法7.审计方法体系中审计实施方法又可划分为()四部分。
A.审核稽查方法、记录方法、评价方法和报告方法B.检查分析方法、记录方法和审计文书方法C.审计管理方法、审计取证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D.检查分析方法、记录方法和报告方法二、思考题1.简述审计方法的涵义和特征2.简述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3.简述审计技术方法模式的发展4.试论审计方法体系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第二章审计方法的目标一、选择题1.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属于审计()阶段的工作内容。
A.准备阶段B.实施阶段C.报告阶段 D终结阶段2.审计证据的可靠程度不受到()因素的影响。
A.提供证据人的独立程度B.证据提供者的知识水平C.证据本身的证据力D.证据获取的难易程度3、下列哪项属于内部证据()A、成本审计时复算成本所取得的成本计算单B、被审计单位编制的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C、审计人员在监督库存现金清点时所取得的现金余额表D、专门人员对支票真伪鉴定结论4、审计人员对存货监督盘点所获得的证据可以证实存货的()。
第一章总论一、审计的定义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于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一)审计定义的相关问题1审计的主体是审计人,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统称为专职机构和人员。
只有专职机构和人员所从事的审查活动才称为审计。
2审计的客体是被审计人,包括各级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
3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
4从事审计活动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包括宪法、审计法、财政法规、经济法规、审计法规及其他有关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
5审计的总目标是评价受托经济责任。
审计的预期目标是审查、确认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6审计的职能对审计客体和审计对象的监督、评价和鉴证。
7审计的目的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调控。
8审计的性质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二)审计的三方关系人审计关系人是指构成一项审计活动的相互有责任关系的三方面的当事人,即审计人、被审计人和审计委托(或授权)人。
况,并提出审计报告或管理建议书。
济责任进行审计。
人去经营管理时,为了维护其利益,就要委托(或授权)审计人对被审计人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加以审计监督。
(三)审计的基本特征其中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包括机构独立、人员独立、工作独立、经济独立。
二、审计的对象和目的(一)审计对象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基本建设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团体;有国有资产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全民所有制与其他所有制联营企业等;在接受委托的条件下,被指定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外资企业等。
审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三项:一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二是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及其有关经营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三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及执行细则第一章内部审计制度概述 (2)1.1 内部审计的定义与作用 (2)1.1.1 内部审计的定义 (2)1.1.2 内部审计的作用 (2)1.1.3 内部审计的目标 (3)1.1.4 内部审计的原则 (3)第二章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3)第三章内部审计人员管理 (4)1.1.5 内部审计人员选用的原则 (4)1.1.6 内部审计人员选用的程序 (4)1.1.7 内部审计人员培训 (5)1.1.8 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 (5)1.1.9 内部审计人员考核 (5)第四章内部审计程序 (6)第五章内部审计方法 (7)第六章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8)1.1.10 内部审计质量的定义 (8)1.1.11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8)1.1.12 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9)1.1.13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和管理 (9)1.1.14 优化内部审计流程 (9)1.1.15 实施内部审计质量评价 (10)第七章内部审计风险与应对 (10)1.1.16 内部审计风险的定义 (10)1.1.17 内部审计风险的分类 (10)1.1.18 内部审计风险的识别 (10)1.1.19 内部审计风险的评估 (11)1.1.20 加强审计独立性 (11)1.1.21 优化审计程序和方法 (11)1.1.22 加强审计团队建设 (11)1.1.23 加强审计沟通与报告 (11)第八章内部审计结果运用 (12)1.1.24 内部审计结果的报告 (12)1.1.25 内部审计结果的反馈 (12)1.1.26 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 (12)1.1.27 内部审计结果的改进 (13)第九章内部审计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协调 (13)1.1.28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 (13)1.1.29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必要性 (13)1.1.30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措施 (13)1.1.31 内部审计与其他内部监督部门的职能定位 (14)1.1.32 内部审计与其他内部监督部门协调的必要性 (14)1.1.33 内部审计与其他内部监督部门协调的措施 (14)第十章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14)1.1.34 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 (15)1.1.35 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管理 (16)第十一章内部审计制度执行与监督 (16)1.1.36 明确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性 (16)1.1.37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组织机构 (16)1.1.38 制定内部审计制度执行的操作规程 (17)1.1.39 强化内部审计制度执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17)1.1.40 内部审计制度执行的自查与评估 (17)1.1.41 内部审计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 (17)1.1.42 内部审计制度执行的问题整改与反馈 (17)1.1.43 内部审计制度执行的持续改进 (17)第十二章内部审计制度修订与完善 (17)1.1.44 内部审计制度修订的原则 (18)1.1.45 内部审计制度修订的程序 (18)1.1.46 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18)1.1.47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19)1.1.48 加强内部审计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融合 (19)第一章内部审计制度概述1.1 内部审计的定义与作用1.1.1 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进其运营。
第二章审计的种类、方法和程序一、单项选择题:1.注册会计师发现被审计单位当年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在建工程并未转入固定资产,在此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界定违反了固定资产项目()认定。
A.存在B.完整性C.权利与义务D.计价与分摊2.对于下列应收账款认定,通过实施函证程序,注册会计师认为最可能证实的是()。
A.计价和分摊B.分类C.存在D.完整性3.对于下列销售收入认定,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几天的发货单日期与记账日期,注册会计师认为最可能证实的是()。
A.发生B.完整性C.截止D.分类4.对于存货项目而言,注册会计师能够根据管理层的“计价和分摊”认定推论得出的具体审计目标是()。
A存货的入账时间是恰当的 B.存货是存在的C.存货的所有权是明确的D.存货的减值准备是准确的5.被审计单位产品由于市场竞争者推出新产品,现有产品因滞销而导致大量积压,据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
A.存货项目的计价和分摊认定B.营业成本项目的准确性认定C.主营业务收入项目的发生认定D.应收账款的完整性认定6.注册会计师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存在下列事实,其中表明“准确性”认定错误的是()。
A.被审计单位将营业收入150万元记为1500万元B.虚构一笔30万元的营业收入C.将营业收入10万元错记为营业外收入D.将2013年12月28日营业收入20万元计入2041年1月5日营业收入账户中7.被审计单位将出售经营性固定资产所得的收入记录为营业收入,则违反了交易的()认定。
A.发生B.准确性C.分类D.存在8.检查发货单和销售发票的连续编号以及销售明细账,可以证明的认定是()。
A.截止B.准确性C.分类D.完整性9.比较价格清单与发票上的单价、发货单与销售订单上的数量是否一致,重新计算发票的金额,该程序与营业收入的()认定最相关。
A.存在B.准确性C.计价与分摊D.完整性10.以下有关期末存货监盘程序中,与测试存货盘点记录的存货是否存在相关的是()。
第一章审计概论第一节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审计产生的前提: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2.西方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西方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2)西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①.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源于16世纪末期的意大利合伙企业制度。
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形成: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催化剂”是1721年英国的南海公司破产案,他促成了独立会计师的诞生。
从1844年到20世纪初,是西方注册会计师审计形成时期,这一时期英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特点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地位得到确认;审计的目的是查错防弊,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审计的方法是对所有会计账目进行详细审计;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为企业股东等。
③.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从20世纪初开始,全球经济发展重心逐步由欧洲转向美国,由此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3.中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中国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初步形成阶段:西周时期(西周的宰夫官职是我国国家审计产生的标志)确立阶段:秦汉时期(主要特征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走向成熟阶段:隋唐时期(基本标志是具有司法监督职能的比部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停滞不前阶段:元明清时期不断演进阶段:中华民国振兴阶段:新中国(1983年9月15日成立审计署,隶属国务院,并在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成立国家审计机关,配备专职审计人员)(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①.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1918年9月,我国第一部注册会计师法规《会计师暂行章程》,第一位注册会计师(CPA)谢霖,1921年谢霖创办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
②.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第二节审计的含义1.概念“审计是一种客观地获取和评价与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认定有关的证据,已证实这些认定与既定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并将结果传达给有关使用者的系统过程。
”——1973年《基本审计概念说明》“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审计学第一章、总论1、审计的概念: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它是由独立的专职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对被审计单位特定时期的财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以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公允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监督、评价和鉴证的活动,其目的在于确定或解除被审计单位的受托经济责任。
2、审计的基本特征:独立性(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权威性(审计监督正常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3、审计的属性(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机构独立、经济独立、精神独立4、审计的目标:指审查和评价审计独享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去,它是指导审计工作的指南。
审计目标是指审查和评价审计对象的:真实性与公允性、合法性和合规性、合理性和效益性5、审计的对象: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综上所述:审计的对象是指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营管理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会计的经济监督是内部监督6、审计的职能:经济职能:监察和督促被审计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或其某一特定方面在规定的标准以内,在正常的轨道上进行。
经济评价: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
经济鉴证: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其有关经济资料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公允性、合法性的审核检查,确定其可信赖的程度,并作出书面报告,以取得审计委托人或其他有关方面的信任。
7、审计的作用:制约性作用(揭示错误和舞弊、维护财经法纪)、促进性作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第二章、审计的种类、方法、程序1、审计的基本分类:按审计主体分: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按审计内容和目的分:财政财务审计(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其有关资料的公允性及其所反映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合法性所进行的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和个人严重侵占国家资财、严重损失浪费以及其他严重损害国家经济利益等违反财经纪律行为所进行的专案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和效益性所实施的审计)2、按审计范围分类:全部审计、局部审计、专项审计3、按审计实施时间分类: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定期和不定期审计4、按审计执行地点分类:报送审计、就地审计(驻地、专程、巡回审计)5、按审计动机分类:强制审计、任意审计6、按审计是否通知被审计单位:预告审计、突击审计7、按审计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分类:财表导向审计、系统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8、审计三大分支的区别1成审计结论和意见的各种专门手段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