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赤壁赋》学案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4.01 KB
- 文档页数:8
《赤壁赋》第一课时一、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佑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
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社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内容结构表:第一段:夜游之乐---美事:美景:美感:第二段:主客异现---主人:乐甚、歌之、美梦客人:呜然、舞蛟、泣妇第三段:乐极生悲---生活空虚生命短暂欢乐难久第四段:因悲生悟---变换角度摒弃贪欲及时行乐第五段:随遇而安----嬉笑、不知学习第一段思考:(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明确:(l)可分三层: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
第9课赤壁赋喜欢苏东坡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的。
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
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
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还是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
苏东坡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
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
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
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对人生乐观,才华横溢;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作者连线豪放豁达的词人——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散文家、书画家、诗人、词人。
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赤壁赋学案(含答案)文本20赤壁赋苏轼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积累重要实词,重点把握虚词“乎”及宾语前置句。
2.思维把握文章情感脉络。
3.审美鉴赏文章的语言和手法。
任务情境余秋雨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主要讲述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他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赤壁赋这篇文章,去感受苏轼的智慧与豁达。
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1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望日的后一日。
望,月满为望,指农历每月五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致意,引申为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星宿名,指斗宿南斗.牛宿之间。
白露白茫茫的水汽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遗弃尘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请概括段意描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第2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船桨兮兰桨,击空明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兮溯逆水而上流光。
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心中的情思,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同声相应,唱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婉转悠长,不绝如缕细丝。
舞幽壑深渊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寡妇。
请概括段意写作者饮酒放歌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3段苏子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同“缭”,连结,盘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被周郎者乎方当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首尾衔接的船只。
【关键字】精品《赤壁赋》导学案班别:学号:姓名:基础积累一、字1.初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壬戌()之秋举酒属()客窈窕()之章斗()牛之间如冯()虚御风桂棹()兮兰泝()流光倚歌而和()之余音袅袅()嫠()妇愀()然山川相缪()舳舻()千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江渚()之上扁()舟举匏()尊寄蜉蝣()于天地无尽藏()也相与枕藉()乎舟2.指出下例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4)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二、词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侣鱼虾而友麋鹿。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2.一词多义。
扣舷而歌之。
七月既望。
歌曰:倚歌而和之。
望美人兮天一方。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纵一苇之所如。
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月出于东山之上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
三、指出下列句子类型。
①凌万顷之茫然②而今安在哉?③而又何羡乎!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文本探究一、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请用原文回答。
这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二、在夜游赤壁过程中主客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第三、四段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抒发了什么哲理?三、请从文中找出几个能概括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对其作简要分析。
知能提升下面是《后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赤壁赋复习学案第一课时(附答案)篇一:28《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日照实验高中2022级高一语文导学案赤壁赋〔第一课时〕【【学案序号】28 【编写人】李克军【审核人】潘洋、王修波使用时间:2022.11.18姓名学习目标:1.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熟读、背诵课文。
2.积累重要实词“属、安、既、藉、举、望、适、逝〞的意义,实词“渔樵、舞、泣、侣、友〞的活用类型,辨析积累文言虚词“乎、于、所〞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体悟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
2.朗读课文,翻译文章前两段。
一、课前语段积累二、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勾画作者及与课文题目有关的信息〔回忆初中学过的苏轼的诗文〕三、初读课文1.请同学参照注释和工具书,默读课文一遍,标划读不准音的字。
2.依据《伴你学》“根底积累〞第1题,了解学生对难读字的认读情况,并让学生把自己把握不准的字的注音写在课文相应处。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
四、翻译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方法与要求:抄写课文一句,参考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翻译一句,字字落实。
翻译不出的地方〔有难度,自己解决不了处〕作出标记。
不得参照课文译文抄写】〔如果翻译完成,可同桌交流翻译的译文〕1〔本页不够用可用反面〕五、课下作业:如果课上没有翻译完全文,课下完成,并朗读课文五遍。
理解、背诵《伴你学》“诗词赏读〞《於潜僧绿筠轩》。
2篇二:赤壁赋导学案学生版第一课时12篇三: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1234关于导学案的说明导学案是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而编写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文本,是教师为学生做的每节课的学习。
导学案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内容和训练稳固、课后反思。
导学案设计要坚持问题化原那么,要从教学内容中提炼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看书,去思考,去动笔。
从而到达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一、主题思想本篇课文《赤壁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它以作者苏轼在赤壁的所见所感为线索,通过对赤壁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积淀。
文章既抒发了作者面对自然景观的感慨和思考,也呈现了苏轼独特的人生哲学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知识要点1、关键词语(1)清景:指清明的景色,文中指赤壁的空灵美景。
(2)共适:共享人生的快乐。
(3)扁舟:小船。
(4)桂棹:桂木做的船桨,这里代指船。
(5)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6)吐吞:指云雾在山峦间飘荡,文中用此比喻喝酒的快感。
(7)遗世独立:指心境清高,无欲无求,超然物外。
2、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正常语序应为“此非孟德被周郎困者乎”。
三、问题设计1、简述苏轼在赤壁的所见所感,并分析他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和忘忧?2、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描绘赤壁的壮丽景色和英雄形象的?3、苏轼的人生哲学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本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表达情感和意境上有何不同?四、分析解答1、苏轼在赤壁看到的是一片空灵壮美的景象,他与朋友在此畅游,享受着人生的快乐和忘忧。
这种快乐和忘忧来自于他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对其蕴含的人生哲理的领悟。
他通过借助自然景观的氛围,排解了内心的不快和烦恼,从而达到了心灵的愉悦和平静。
2、本文通过对比的手法,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和英雄形象。
在描写景色时,作者用对比手法将赤壁的静谧景色与江水的汹涌澎湃相对比,突出了赤壁的壮丽和历史的厚重感。
在描写人物时,作者将周瑜这样的英雄人物与曹操这样的豪杰形象进行对比,突出了周瑜的年轻有为和曹操的老谋深算。
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赤壁的历史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3、苏轼的人生哲学是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他认为人生不应该被功名利禄所束缚,而是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赤壁赋》一轮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准确背诵并默写全文,掌握重点句子的理解性默写。
2.自主梳理并掌握本文重点文言知识:文化常识/一词多义,如“危、望、属、如、固、适、乎”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
3.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4.拓展训练,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5.挖掘写作素材,理解并应用。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检查第一、二段的背诵默写。
(一)易错字落实、强化:(二)情境默写:1、《赤壁赋》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______ ,_______ ”。
2、苏轼《赤壁赋》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写出乐声凄婉动人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 。
3、苏轼在«赤壁赋»中极尽对音乐的描写,其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两句更将无形的音乐具化成有形的动态。
4、苏轼《赤壁赋》中,主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扣舷而歌,以美人比君王,委婉表达希望再得重用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 ,________ 。
”5、《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两句,写出诗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的江面上自由来去。
6、苏轼《赤壁赋》中,以“________ ,_______ ”两句形容箫声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给人以美的享受。
7、《逍遥游》中用“泠然善也”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时的状态,苏轼的《赤壁赋》则借此典故,用“___________ ,_______ ”的想象来表现小船在宽广湖面上自如漂流的感受。
8、化用是古代诗文的常用手法。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 ,_________ ”两句说与客人同饮时吟咏诗文,化用了《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
9、苏轼《赤壁赋》交代游赏时间、人物、方式和地点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
《赤壁赋》导学案【知识背景】1.赋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
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2.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苏东坡”。
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熙宁二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因反对推行新法,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
元丰一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
因其书法方面成就极大,故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学者认为是蔡京)并称“宋四家”。
苏轼提携的后人,著名的有“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3.创作背景这首《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这段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无可避免的不幸。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赤壁赋》导学案【课前成语积累】1.不绝如缕:多形容声音声音细微悠长或形势危急。
例:叛乱的三十万大军破城而入,京都~~。
悦耳的笛声,飞过树林,越过溪流,一直扩散到遥远的地方,~~。
2.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例:主席台上,中央首长~~。
大家在客厅里~~地等待着这位大师的接见。
4.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例句:在当今这个社会,仍有些官做到~~,这是难能可贵的!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问题上的~~,不仅将直接损害中国的战略安全利益,也将损害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
(判断此句用法对错)5.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例:群众智慧无穷无尽,个人的才能只不过是~~。
【预习内容】一、作者简介苏轼,字,号,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书画家。
他的诗、文、词、书法、绘画都成就卓著。
著有、《东坡乐府》等。
元丰二年(1079),被政敌以诽谤新政罪下狱,史称“”。
其诗题材广阔,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文体知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基础知识梳理】1.文言实词形式一: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举酒属.客(2)纵.一苇之所如.(3)凌.万顷之茫然(4)浩浩..御风..乎如冯虚(5)渺渺..兮予怀(6)倚.歌而和.之(7)苏子愀.然(8)山川相缪.(9)挟.飞仙以遨游(10)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11)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形式二:1.积累文言实词(1)属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B.属予作文以记之C.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D.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E.举匏樽以属F.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如A.纵一苇之所如B.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D.如期完成2.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今义:(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今义: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参考答案:教考衔接答案:1.B2.C3.D4.D5.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
6.①水与月的美景给作者以美的享受。
①水与月启发作者看轻个人得失,变得豁达。
①文人的文学创作也增加了(以水与月为代表的)自然景物的文化品位,甚至使自然景物成为文化景观。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适:适应”错误,译为享用。
句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句意: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
介词,相当于“于”,在。
句意: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
B.介词,从。
句意:明月从东山后升起。
介词,被。
句意: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C.副词,已经。
句意:七月十六日。
副词,已经。
句意:这时霜露已经降下。
D.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句意:有会吹洞箫的客人。
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句意:今天傍晚。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根本不是你吧”错误。
“非子也耶”,不是你吗,“也”在这里不表示意义,只起辅助语气的作用。
正确的意思是“不就是你吗”。
句意: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两赋都是情、景、理浑然一体……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错误,后《赤壁赋》没有“理”,也没有解决矛盾。
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以叙事写景为主,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逝”,往;“斯”,指水;“盈虚者”,指月亮的圆缺;“卒”,最终;“消长”,增减。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分析,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赤壁赋》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苏轼生平、本文的创作背景及“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过程和方法:学会一些文言文翻译方法:连译法、意译法、互文译法、对子句译法;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通过文章中句子赏析体悟作者情感。
3.情感与态度: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过程,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导读1、了解作者苏轼(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
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
这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
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谥号“文忠”。
2、解题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里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态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后被误读为“赤壁”。
进而认为是赤壁古战场的遗址。
本文题目中的赤壁,即苏轼所游黄州赤鼻矶。
实际上,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当在现在的湖北蒲圻。
本文题目采用了传统的赋的形式,但和传统赋体相比,有较大区别。
传统赋体是中国文学中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源于楚辞,流行于两汉,形式上注重铺叙,句式讲究对称,善用排比和对偶,语言华美,文笔绚丽。
赤壁赋学案(答案)赤壁赋(宋)苏轼1.《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赤壁赋》中写作者荡漾江中,与水中的生物和岸上的动物为伴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赤壁赋》中,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明智之人,他深知自己的想法不可能经常得到,只好通过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之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4.《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5.《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6.《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7.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箫声能使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孤舟中的寡妇听了落泪,从侧面写箫声的魅力。
答案: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8.《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曹操率领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能文能武、志得意满的一代英雄形象。
答案:酾酒临江横槊赋诗9.在《赤壁赋》一文中,写作者与友人在江中驾着一叶小船,饮着美酒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10.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赤壁赋》精品新课程导学案与详细答案学习要求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熟读并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3.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学习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1.字词积累(1) 读准字音壬戌..()()举酒属.()客斗.()牛之间冯.()虚御风愀.()然山川相缪.()扣舷.()而歌酾.()酒临江(2) 解释成语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杯盘狼藉:沧海一粟:2. 了解作者(1)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六年(1061年)通过制科考试后, 步入仕途, 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先后出任杭州通判, 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 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 史称“乌台诗案”。
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神宗死后, 旧党执政, 苏轼奉召回京, 官至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又因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 开罪旧党, 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哲宗亲政后, 新党复起, 又先后被贬到惠州(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省)。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徽宗即位, 内迁, 病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耿直敢言, 才华出众, 豪放旷达, 随缘自适, 善谐谑, 极富个性。
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 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在遭迫害后相当浓重。
政治上主张“渐变”和“人治”, 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但始终关心国计民生, 在各地方任上政绩斐然。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
他的诗、文、词、书法、绘画都成就卓著, 堪称名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 重才气、重议论、善谐谑、善修辞, 是北宋诗歌创作的高峰。
他的论说文立意新颖, 论证精辟, 纵横驰骋, 波澜层出;抒情散文如行云流水, 充满诗情画意, 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
《赤壁赋》
第一课时
一、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佑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
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
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社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内容结构表:
第一段:夜游之乐---
美事:
美景:
美感:
第二段:主客异现---
主人:乐甚、歌之、美梦
客人:呜然、舞蛟、泣妇
第三段:乐极生悲---
生活空虚
生命短暂
欢乐难久
第四段:因悲生悟---
变换角度
摒弃贪欲
及时行乐
第五段:随遇而安----
嬉笑、不知
学习第一段
思考:(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
(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l)可分三层:
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
地点。
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②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
(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
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学习第二段
思考(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本段的“嘻”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同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4)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5)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1)可分两层:①写作者的歌声②写客人的萧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
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3)“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4)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存。
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5)转折过渡
第二课时
学习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2)“客”是如何闻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明确:(1)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2)“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
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
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
苏轼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
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学习第四段
思考:(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明确:(l)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
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
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
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
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
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学习第五段
思考:(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3)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明确:(1)本段感情色彩为“喜”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
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3)“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分析写作特色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