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支气管哮喘GINA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4.47 MB
- 文档页数:34
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最主要内容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的英文名称asthma 起源于古希腊文aazein,意指“急促的呼吸”。
两千多年前,希波克拉底第一次使用这个词来描述这种病况;两千多年后,支气管哮喘全球防治倡议(The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委员会成立并发展,努力改善全球的哮喘诊治工作。
GINA 委员会自1993 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哮喘的防治策略。
GINA 指南在1995 年首次出版后,不断进行修订和更新,整理并反映哮喘领域最新进展,保持指南的权威性,指导全球临床医师规范用药治疗哮喘。
2014 年5 月,GINA 委员会根据近年多项研究数据再次对GINA 指南进行了修订,相较于之前版本,2014 GINA 指南在哮喘定义、诊断、评估和治疗等方面作出了较多更新,本文将针对这些方面的内容进行解读,以便各位查缺补漏,深入理解新版指南的变化。
新定义:哮喘者异质性疾病也2014 GINA 指南第一个重要更新在于对哮喘的定义:哮喘为一种异质性疾病,常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包含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呼吸道症状病史,如喘息、气短、胸闷和咳嗽,同时具有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
既往指南中强调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2014 GINA 指南则强调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该定义基于共识达成,考虑的是哮喘的典型特征,同时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相区别。
新诊断:重视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的意义与修订后的哮喘定义保持一致,哮喘诊断需要基于识别特征性呼吸道症状模式,如喘息、气短(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同时强调识别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
针对存在以下典型呼吸道症状的患者,临床医师需要增加哮喘诊断的可能性,而获得呼气肺功能的过度变化证据是诊断哮喘的必要组成部分:(1)超过1 个症状(喘息、气短、胸闷和咳嗽),尤其在成人患者;(2)夜间或早晨症状常常加重;(3)症状表现和强度随时间变化;(4)症状是由病毒感染(感冒)、锻炼、接触过敏原、天气变化、大笑或刺激物如汽车废气、烟雾或强烈气味触发。
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GINA方案)一、背景全球哮喘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澳大利亚、瑞典、美国以及中国的研究,都显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进展,哮喘的患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其中发达国家儿童哮喘的患病,高于发展中国家,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城市的儿童哮喘患病率高于乡村。
2000年,我国进行了儿童哮喘率的调查,显示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重庆的儿童哮喘患病率最高,为3.34%,而患病率最低的是我国的拉萨,仅为0.52%。
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也就是GINA方案,为我们给出了一个全球哮喘的预防与治疗的指导。
GINA方案,是在全球范围内,治疗哮喘的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每两年都会有更新。
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由全国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医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发行,在2004年,也进行了第二次的修整。
二、儿童哮喘的诊断与治疗name="02" id="02">(一)哮喘的定义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 T 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的增加,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儿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二)病因哮喘的本质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过敏)炎症,炎症使气道呈现高反应状态(即呼吸道对各种理化及生物刺激因子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敏感及强烈的反应),并在一定促发因素的作用下,引起易感者气道痉挛即哮喘发作。
有过敏体质的人接触抗原后,使平滑肌立即发生痉挛,此为速发性哮喘反应。
更常见的是不少患者在接触抗原数小时乃至数10小时后方始发作哮喘,称为迟发性哮喘反应,这是气道慢性非特异性(过敏)炎症的结果是气道粘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分泌增中、粘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加上管腔内粘液栓阻塞是哮喘发作的重要机制。
gina对支气管哮喘的分级标准1.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对呼吸道造成持续的炎症和收缩。
Asthma is a chronic airway disease that causes ongoing inflammation and constriction of the airways.2.根据GINA的标准,支气管哮喘可以分为4个不同的严重程度。
According to the GINA standards, asthma can be classified into 4 different levels of severity.3.第一级轻度持续支气管哮喘的患者通常有较少的症状和发作,可以通过使用急救雾化器来缓解。
Patients with mild persistent asthma at level one usually have fewer symptoms and attacks and can be relieved with the use of a rescue inhaler.4.第二级中度持续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较多的症状和发作,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
Patients with moderate persistent asthma at level two may experience more symptoms and attacks, requiring longer treatment.5.第三级重度持续支气管哮喘的患者通常会有严重的症状和发作,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治疗。
Patients with severe persistent asthma at level three usually have severe symptoms and attacks, requiring more aggressive treatment.6.第四级难治性支气管哮喘的患者通常会出现持续的严重症状和发作,需要进行持续的治疗和监控。
GINA哮喘该如何评估主要内容成人、青少年和6 - 11 岁儿童哮喘的评估。
关键点1. 哮喘评估包括哮喘控制评估和哮喘治疗评估(如:吸入器使用、依从性、不良反应和合并症)。
哮喘控制评估又分为:症状控制评估(过去称之为「目前临床控制」)和导致未来不良转归危险因素控制评估两方面。
2. 哮喘症状控制评估包括:日间和夜间哮喘症状及频率、药物使用情况、哮喘对活动的影响。
哮喘症状控制不理想会对患者造成负担,是未来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
3. 即使患者哮喘症状控制理想,也应评估患者未来急性加重、固定气流受限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
危险因素控制不同于症状控制。
哮喘危险因素包括:过去1 年中急性加重≥1 次、依从性差、错误使用吸入器、肺功能差、吸烟、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4. 肺功能是哮喘诊断明确后评判哮喘未来危险因素的最有效指标。
肺功能检查应运用于哮喘诊断、开始治疗3 - 6 个月以及后期治疗中的定期随访。
需进一步研究明确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检查不一致的原因。
5. 导致哮喘症状控制不理想和哮喘急性加重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因此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
6. 通过回顾性评估哮喘症状控制和急性加重时的治疗才能评估哮喘的严重程度。
需对重症哮喘和哮喘控制不理想进行鉴别诊断,如:因错误使用吸入器和/ 或依从性差导致的哮喘。
概述每个患者的哮喘评估都应包括哮喘控制评估(症状控制评估和导致未来不良转归的危险因素评估)和哮喘治疗评估(如:吸入器使用、依从性以及使症状加重、生活质量下降的并发症)。
肺功能,特别是1 秒用力呼气量(FEV1),作为一个预测百分比,是未来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哮喘控制」是什么意思?哮喘控制水平是指通过哮喘治疗患者症状好转的程度。
哮喘控制与患者的遗传背景、潜在疾病病程、采用的治疗、环境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哮喘控制包括2 方面:症状控制(过去称之为「目前临床控制」)和导致未来不良转归的危险因素(图2 - 2)。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实施有效的管理,对于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是在我国既往哮喘防治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由我国哮喘学组数十位专家集体讨论而重新修订。
本指南旨在为提高我国医务人员对哮喘规范化诊治的认识和水平,提供指导性文件。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临床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实施有效的管理,对于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于2003、2008和2016年三次修订了我国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作为指导性文件对于推动我国的哮喘防治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 2, 3]。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是在我国既往哮喘防治指南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由我国哮喘学组数十位专家集体讨论而重新修订。
本指南旨在为提高我国医务人员对哮喘规范化诊治的认识和水平,提供指导性文件。
一、哮喘的定义哮喘是由多种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同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变的气流受限,随着病程延长可导致气道结构改变,即气道重塑。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型。
二、流行病学(一)哮喘的患病率根据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Study]结果显示,采用标准哮喘问卷(哮喘定义为受调查者自报曾被医生诊断为哮喘,或调查前12个月有喘息症状)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哮喘患者达3.58亿,患病率较1990年增加了12.6%[4]。
亚洲的成人哮喘患病率为0.7%~11.9%(平均不超过5%),近年来哮喘平均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5]。
小儿支气管哮喘防治策略(2023年版)小儿支气管哮喘防治策略(2023年版)1. 概述小儿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特点是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以及可逆性的气道阻塞。
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与遗传、环境因素及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等有关。
正确诊断和实施综合防治策略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 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共同制定的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指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如下:-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 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 除外其他心肺疾病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
- 具备以下至少一项:- 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
- 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
- 呼出流量峰值(P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
3. 防治策略小儿支气管哮喘防治策略应遵循GINA指南,实施长期、持续、规范和个体化的治疗原则。
3.1 长期治疗方案长期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控制药物和预防药物两大类:控制药物-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是小儿支气管哮喘长期治疗的首选药物,可有效控制气道炎症,减少气道高反应性。
-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与ICS联合使用,可增强平喘效果。
- 缓释茶碱:在部分难治性哮喘患者中可能有益,需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
预防药物- 色甘酸钠:可通过抑制炎症细胞在气道的聚集,预防运动诱发的哮喘发作。
-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部分患者有效,尤其是在控制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不能有效控制的轻中度哮喘中。
3.2 急性发作期治疗急性发作期治疗原则是迅速缓解症状,纠正气道阻塞,预防进一步恶化,并给予全身支持治疗。
-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是缓解轻中度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
- 短效抗胆碱能药物:可协同SABA缓解哮喘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