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这章主要讲的是痰饮咳嗽病,咳嗽原由很多了,主要讲的痰饮。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痰饮之病,痰饮是个概括的说法,那么细分可以分四类,这四类饮是什么意思?"何谓也",问这个名称了,世人都说痰饮有四,指什么说的呢?答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说饮有四啊,有这么几种,一种叫痰饮,一种叫悬饮,一种叫溢饮,一种叫支饮,有这么四种之分。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底下又问,名字虽然知道了,但是这个四饮有什么不同呢?又一个一个解释了,先解释痰饮,"其人素盛今瘦"他本来从前很丰盛,人挺胖的,可现在可瘦了,人身上这个胖瘦主要在水分之多少,现在都清楚,人体重水分占百分之七十几。
津液不行水不化,停在身体里不化,津液不行就无力从形体。
咱们人身上这种形体里头水分多的很,中医里中都叫津液,这个水不化津液,在里面停着,所以这个人瘦,形体上组织里水分很少,原来挺胖的人现在瘦下来了,这喝下去的水都流到肠胃里去了。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水从胃到肠有水声了,这就叫痰饮。
第一答的,人啊喝这个水不变成津液充实形体,所以人原来挺丰盛的,逐渐消瘦起来。
这水跑哪去了呢?都流到胃肠里了,走于肠间沥沥有声,就是痰饮的一种症侯,这种饮就叫做痰饮。
这个水变成痰或者饮,痰饮要分开,粘稠者谓之痰,稀薄如水谓之饮,搁在一起代言之"痰饮",首一条就把"痰饮"部位、状态都谈了。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说饮后这个水不往胃肠去了,流在胁下,怎么叫悬饮呢?它悬于胁,在胁下悬着,古人起名字啊,很有意思,就像悬在胁下似的,一咳嗽就引着胁下痛,甚至胸胁全痛,这样谓之悬饮。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朗诵解读】I导读:2018年,中医书友会每周两期《伤寒诵读》,用一年时间和大家完成了伤寒记诵。
今年,咱们正式开始《金匮诵读》,也是每周两期,我们一起记诵《金匮要略》。
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灵兰·用耳朵学中医》白云出岫诵读•正文: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
【《金匮发微》曹颖甫】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涩涩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齐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有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首节先辨四饮之名,次节进求四饮之义,水与津液并居,则为痰饮,痰粘肠膈,水湿流入痰囊,倒悬肠间,则为悬饮,水溢四肢,则为溢饮,水痰为卫气上激支撑胸膈则为支饮,是为四饮定名,夫所谓痰饮者,太阳寒水,失于开泄,外不达于皮毛,内不行于下焦,于是留积成痰,人体水分与血分平均则盛,水气不达于皮毛肌腠,血肉中水分不充则瘦,故病痰饮者,往往系盛而今瘦,水痰下注大肠,则漉漉有声,此肺病延入大肠之证也,所谓悬饮者,水至中焦,阳气不足,不能直达下焦,于是结于胁下而病支满,咳则痛引胸胁,此下焦不通之证也,所谓溢饮者表汗不泄,与太阴之湿混杂,即身体为之疼重者,脾阳不运,肌肉为水气所痹也,水流四肢,则四肢肿,谓水从中道外溢也。
所谓支饮者,卫气从下上逆,支撑无已,故咳逆倚息不得卧,表里水气壅塞,故形如肿,此则四饮之义也。
水在心,心下坚紧,硬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心为君主之官,居清阳之位,诸藏可以有水,而心藏不当有水,所谓水在心者,直以水气凌心言之,水气不能作汗外泄,内陷中脘,则心下坚硬而短气,恶水不欲饮者,心阳被遏而中气寒也,肺主皮毛,卫气充则太阳寒水,外泄皮毛而为汗,卫气虚,则太阳之气留于胸中为水,胸中阳气蒸化乃一变而成似痰非痰之涎沫,吐之不已,津液日耗,乃欲饮水,水入不化,涎沫益多,脾主一身肌肉,而为湿藏,水湿混杂,伤及中气,故少气而身重,肝脉布胁,胁水在胁下,故曰水在肝,太阳之脉夹脊抵腰中,与三焦水道并行,中焦水道瘀积,则胁下支满,胁下为寒水之藏,水道痞结,故嚏而痛,其实病不在肝也,肾水上泛,水气凌心,故心下悸,是谓五藏饮。
《金匮要略》必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二)
气满不实痰停胸,参术茯苓枳橘姜。
悬饮为病脉沉弦,咳唾牵引胸胁痛。
遂戟芫花各等份,强人四分各枣汤冲。
溢饮水肿在四肢,应汗不汗身沉重。
热甚饮微大龙好,寒甚阴盛小青龙。
支饮咳逆难平卧,短气而喘并水肿。
面色黧黑脉沉紧,胸脘痞闷膈间痛。
木防己汤膏桂芩,四味同煎虚者尝。
实者三日病复发,去膏加入硝茯苓。
心下支饮苦眩冒,泽泻白术有奇功。
支饮胸闷大便实,厚朴大黄枳实用。
咳喘难卧痰涎盛,葶苈大枣泻肺汤。
引结咳烦胸中痛,脉弦有力十枣汤。
呕家不渴心下痞,半夏生姜共煎汤。
咳逆倚息难平卧,外寒内饮小青龙。
服后多唾口燥咳,寸沉迟微手足冷。
面热如醉气上冲,苓桂五味草姜汤。
冲平又见胸满咳,苓桂五味姜辛汤。
咳止复咳冲又起,头眩呕吐辛夏增。
水去呕止形如肿,杏仁增入上方中。
面热如醉加川军,胃热一泻病自轻。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四)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原文】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饮病如果是肺里面,是摸不到弦脉的,但是,会造成呼吸很短,很急促。
病人又喘又不能平躺睡觉,那这就是肺里面有积水了。
因为当肺里积水的时候,身体平躺,水就会回逆上去,这时,呼吸就会更短,所以,必须要坐起来,因为人一坐起来,水就跑到肺的下方,这样就会比较舒服一些。
如果是堆积在肺里面的饮,这个饮跟水不一样,饮是黏答答的黏液像痰一样,如果是在肺里面,脉就不会弦,但是呼吸很困难,气会很短促。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我们讲的支饮是在我们的胸肋这边,并不在肺里面,在肋膜外面。
所谓渗透现象就是肋膜间有积水,叫做支饮。
支饮也可以让病人喘不能卧,但水饮并不是在肺里面,而且非常短气。
但是支饮的脉却是很正常的脉,摸到是平脉,摸不到那种饮的弦脉。
所有的饮大部分都兼有痰。
痰的来源是因为一个人湿太盛,湿久会生痰,所以无论是寒湿、热湿都会生成痰。
最初就是水气的湿没有被排除掉,慢慢就变成痰,痰饮会造成堵塞,如果有一层痰积在一处,会让水停下来,于是水就跟痰混在一起,变成黏液。
所以我们治饮病的时候,攻水的同时病人除了会吐出水来,还会吐许多白色的黏液、白津出来,这就是痰饮。
所以张仲景说“当以温药和之。
”所有的饮病张仲景认为都是寒湿造成的,所以说要开温药给病人,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我们刚刚讲我们开温性的药来利水。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二)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伏
饮
【原文】膈上病,痰满喘欬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润,剧必有伏饮。
胸膈上病,痰满是一个症状,喘是一个症状,咳是一个症状,吐是一个症状,这是膈上有病,病人会有咳嗽,痰涎拥塞。
伏饮比留饮更深一层,所谓伏饮就是潜伏在那里,平常是感觉不出来,一但得了感冒,就很严重,发热,背痛全都表现出来了,这就是里面有伏饮。
这个条辨是说明何谓“伏饮”,伏饮是饮里面最深的一种。
这种饮在我们内脏组织中很深的地方,所以叫伏饮,非常不容易去除。
这里张仲景条辨写得很清楚,他说“痰满喘欬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比如说小青龙汤证,病人明明是小青龙汤,也有喘满咳嗽,咳得很厉害,外症又有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
为什么会目泣自出?
咳嗽或者喘气喘得太厉害时眼泪都会跑出来。
“振振身润”,咳嗽咳的那么严重,喘成这样子,病人在那边一直呼吸呼不过来,然后痰又一直咳出来,最后眼泪鼻涕都出来了,喘气剧烈到这种程度,一定有伏饮在内。
人体最浅的是“饮”,再来是“留饮”,再来才是“伏饮”,伏饮最深。
临床上诸位要注意到,时常我们有时只看到表症,我们处方麻黄汤或者桂枝汤或者麻杏甘石汤下去以后,病人是好了一点,之后又换成别的症状,这就代表此人有伏饮在内。
张仲景在后面立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如何让这个饮完全排出来。
有些人原本就有伏饮在身上,平时没有感觉,但一受到风寒、一吹到风马上就像导火线般,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
所以有的人得到感冒,我们用桂枝汤就解决掉。
但是有的人得到感冒,就气喘大作,晚上不能睡觉,毛病就很多,张仲景认为这是因为身上有伏饮的关系。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0)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水
在五脏的症状
【原文】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这个条辨,如水在脏,如水在肝脏,水在心脏,水在脾脏,水在肺脏,水在肾脏,我们怎么去区分他。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就是水在心脏的下方,心下就是胃脘的地方,胃脘这个地方很硬。
为什么恶水不欲饮?因为里面已经有水在里面了,所以,不想喝水。
水在心,就是茯苓杏仁甘草汤证,一共三味药,就可以把水在心下去掉。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如果是肺里面,常常会吐一些白泡沫的痰出来,而且还口渴,又想喝水,这个就是肺里面有水。
这是按照症状来区分。
“水在脾,少气身重”如果水在脾脏,脾管的是少腹,脾脏如果有水饮的时候,这个水饮会渗到少腹来,就会感到呼吸很短,腹部都是水,吸气下去被水饮挡到了,这个气就会回逆。
脾主肌肉,所以水饮就会渗到肌肉里面去,就会感到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如果水在肝,胸胁苦满,打喷嚏而痛,就知道水在肝。
“水在肾,心下悸”如果水在肾,心下会产生悸动,心下就是胃脘的地方,也就是胃脘这个地方会产生动悸。
这是按照不同的部位,产生不同的症状,我们就可以判定水在什么地方。
例如象心下悸,就可以苓桂甘草汤或者是五苓散,如胁下支满,我们用小柴胡汤,知道水在那里,重用半夏,水在脾,身体重,我们可以用桂枝汤加点白术茯苓一点利水的药就可以了。
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这里的痰饮、咳嗽,是两种病。
【原文1】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原文1,饮,在于我们现在理解,其实就是津液,人体里的的津液多了。
水气也好、饮也好、津液也好,不是指血,不会说一个人的血多了。
张仲景说了,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原文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原文2,“其人素盛今瘦”,病人以前比较圆润的,就有点类似消渴病的那一类了,张仲景说,“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这个应该说是肝胆部位的水气重了,类似肝阴过多、肝阳不足的那种。
前面也讲过的,胁下痛是会弯背的。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这个应该指的是四肢水肿的那一类。
“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这里是指身肿,溢饮指的是四肢水肿、手肿、脚肿,很多水肿都是从脚开始开始的。
说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也觉得“四饮”还是分得不那么清楚。
其实,病人不管哪个部位津液过多了,都是属于“饮”的一种,不要抠字眼。
水饮到了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出现阴阳不平衡了,所以会,“当汗出而不汗出”。
【原文3】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该出汗不出汗,溢饮的那种。
原文3,上一条文没有点明在哪个脏腑,这条开始说明水饮对脏腑的影响。
心的水气重了,是阳不足,就会短气。
心阳虚了,水气不能好好排放,也不想喝,和中阳有点类似。
【原文4】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原文4,水在肺,就是肺气不足、肺阳偏虚才会多了水气。
水在肺又想饮水的,是因为吐涎沫多了,运转能力差,身体不能补充呼吸道的水气,病人就想喝水来润一下,这都是肺阳不足、肺气差有关,肺的运转能力差了。
金匮要略学习笔记12——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12小青龙汤系列方小青龙汤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系列方一、小青龙汤治疗水停胸膈之病咳逆依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35)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洗)右八昧,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主证:胸痞喘咳,痰多而稀。
不得平卧;病因:外感风寒,内兼水饮。
治疗: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主。
特点:水停胸膈。
在“四饮”中属于“支饮”。
二、桂苓五味甘草汤治疗水气凌心之病(气上冲或气不足)桂苓五味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三两(炙)五味子半升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主证:多唾口燥,寸脉沉(上焦有水);尺脉微,手足冷(下焦阳虚);气从小腹上冲咽喉又复回阴股,面红,小便难,手足麻木。
病机:阳虚饮停,冲气上逆。
治法:温阳化饮,平冲降逆。
临床运用:低血压、肺气肿、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三、苓甘五味姜辛汤方治疗胸满不舒之病(无表征有寒饮)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茯苓四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桂苓五味甘草汤-桂枝(冲气已平)+干姜细辛(散寒化饮)把桂枝去了,加上干姜、细辛,这二个药合五味子是温中散饮以治咳满。
这个干姜、细辛,是大温性药。
痰饮非温不治,真正的痰饮咳嗽,用凉药的机会不太多。
——胡希恕主证:咳嗽,痰稀白,胸满气短,舌淡苔白滑,脉弦迟。
病机:肺脾阳气不足,寒饮蕴肺治法:温肺散寒,化饮止咳。
临床运用:咳嗽哮喘、慢性肺心病等。
四、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治疗水饮造成的呕吐或咳嗽茯苓4两,甘草3两,五味子半升,干姜3两,细辛3两,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方+半夏(降逆止呕)主证:咳嗽,痰稀白,胸满腕痞,眩晕,苔白滑或腻,脉弦滑。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A型题(选项中只有⼀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1.以“咳逆倚息,短⽓不得卧,其形如肿”为主症特点的是痰饮病中的()A.痰饮B.悬饮C.溢饮D.⽀饮 E.留饮2.痰饮,肠间饮聚成实证的治法是()A.温肾助阳B.化⽓利⽔C.逐饮散结D.温阳蠲饮,健脾和中E.前后分消,导饮下⾏3.痰饮病温药和之的代表⽅剂是()A.肾⽓丸B.苓桂术⽢汤C.五苓散D.⼩青龙汤E.⼰椒苈黄丸4.“温药和之”治法的代表⽅是()A.五苓散B.肾⽓丸C.苓桂⽢枣汤D.苓桂术⽢汤E.⼩青龙汤5.⼰椒苈黄丸体现的治法是()A.利⼩便法B.缓中补虚C.因势利导D.前后分消E.峻下逐⽔6.狭义痰饮的症状是()A.四肢肿B.⽔流胁下,咳唾引痛C.⽔停四肢.⾝体疼重D.咳逆倚息,短⽓,不得卧E.其⼈素盛今瘦,⽔⾛肠间,沥沥有声7.咳⽽上⽓,此为肺胀,其⼈喘,⽬如脱状,脉浮⼤者,治当选⽤()A.麦门冬汤 B.⼩青龙加⽯膏汤 C.越婢加半夏汤D.泽漆汤 E.厚朴⿇黄汤8.体现前后分消法的⽅剂是()A.苓桂术⽢汤 B.⼰椒苈黄丸 C.防⼰黄芪汤D.防⼰茯苓汤 E.栀⼦⼤黄汤9.其⼈欲⾃利,利反快,⼼下续坚满,属于以下何种证型()A.饮停⼼下 B.饮停胁下 C.留饮欲去D.肠间饮聚成实 E.饮停四肢10.“饮后⽔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A.⽀饮B.悬饮C.痰饮D.留饮E.溢饮11.溢饮的症状是()A.其⼈素盛今瘦,⽔⾛肠间,沥沥有声B.⽔流胁下,咳唾引痛C.⽔停四肢,⾝体疼重D.咳逆倚息,短⽓不得卧E.腹满,⼝⾆⼲燥12.下列诸⽅,何者配伍了相反的药物()A. ⼗枣汤B. ⽊防⼰汤C. ⼰椒苈黄丸D. ⽢遂半夏汤E.⼤建中汤13.病者脉伏,⾃欲下利,利后反觉畅快,脘腹坚满,治当()A.温中健脾B.通阳利⽔C.补脾利⽔D.逐⽔散饮E.分清⽔饮14.何某,男,54岁,农民。
春季,复修江堤,⽓候甚暖,上午劳动⼝渴,肆饮凉⽔,下午天⽓骤变,⼜冒风⾬,旋即发热汗出,⼝微渴,肢软神疲,延医诊治,与银翘散加减,表热稍减,渴反转增,⼝不离杯,犹难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