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千米评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在新课程理念的烛照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教师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在生活情境中的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感悟: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所有长度单位返回到生活中,从实践中自然而然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评析:

1、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源于生活,

归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

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

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这一堂课着

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复习以前所学的

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

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

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

度。在学习千米时,也是通过学校的运动场

的周长等生活材料来建立千米的概念的。之

后,让学生估计一下,从你家到学校,大概

有多少距离?说一说生活中其它大约相隔

1000米的地方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

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数学

的魅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

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

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课

件屏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

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

联系,最后的综合题则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

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深刻体验生活。体现学生的主体

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

基本理念。课前让学生走走,数数,感受1

千米的长度。认识千米这一单位时,由学生

从学校操场一圈的周长推导出1000米大概有多长。在提示进率时,由他们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综合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结合实际独立运用。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设计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如在学完千米这一概念后,即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学习2千米50米=()米,50000米=()千米等。综合题也是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和探究学习意识。

3、快乐享受生活。着重体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最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高效、丰富的学习环境下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新的所学知识同化后,即通过“自主学习”后完成对千米的概念、进率的认识。如学生从10米、100米和200米的实际长度推出1000米的具体长度,从1000米=1千米推出2000米=2千米甚至更多。为了达成学生顺利建构其知识结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驾车旅游中的数学问题。二是采用积极性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状态。三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千米概念的表象。四即小组协作学习。五是强化练习设计,即在每一个环节结束后,都及时安排进行必要的练习等。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结合《千米的认识》教学中的部分片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感悟:《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增强数学的亲和力。“你知道

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

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一句“你能用手势

比划一下吗?”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感悟:在新课程理念的烛照下,“生活

即课堂”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走出教室,

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

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

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教师在学生实践和身

边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

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在生活情境中的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

数学知识的源泉,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

值和魅力!

最近,我校大力开展高效课堂的研究,在各年级参与课堂教学比赛后选出一批优秀选手参加学校决赛,我有幸作为数学一组决赛的评委之一,欣赏了五位老师的课,按照学校要求,现对五节课进行点评。

听完这五节课,我们欣喜地发现:较之以往,老师们在教学中能更加正确地把握新课程理念,更加到位地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更加恰当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内容定位准确,教学环节设置合理,师生互动自然融洽,演绎了课堂的精彩,体现了教学智慧的丰富,也说明了我校高效课堂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紧扣教学内容,创设简明情境,把握理念更加正确。

五位老师都能紧扣教学内容,创设简明的教学情境。如张老师借用如来佛手掌——五指山的五指分别代表五个长度单位,生动形象地表述了五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郁老师利用课前师生的拍手游戏,自然引入“面积”概念。封老师让学生买一个“长江七号”玩具需要用到钱,迅速引入“人民币”的认识。这同前几年有的课情境创设只注意形式的好奇和热闹,不注意教学内容和实质,只注意生活化,不注意数学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从只注重教师的教学方式向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

五节课展示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课堂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如王老师的“进位加法”,通过让学生摆小棒、圈图形,得出“拆数法”和“凑整法”两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陈老师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中14×2的教学,受图画呈现的问题情境的启示,教师引导学生去想2个10是20,2个4是8,合起来是28,从而获得计算14×2的直接经验,再整理这样的计算,并分步骤写出计算过程,学生不仅知道了竖式应该怎样算,而且理解了每一步计算的意义。这两节计算课,教师都能带领学生激活并提取创设自主问题情境中的资源,既解决了实际为题,又产生了新的计算方法,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郁老师的“认识面积”是让学生用学具袋里的各种图形亲手摆一摆,讨论得出比较面积大小的四种方法。张老师的“认识千米”则由课前带领学生从学校食堂到草丛实地走一走,得知步行100米大约走200步,用时一分半,再在课堂上用课件动态展示几个来回路程,如此学生便水到渠成地推算出并感知了1千米的长度概念。封老师的“认识人民币”,通过举办“小小超市” 、“寄信问题”等实践活动,以购物为主线,让学生学习、运用新知。这三节概念课都做到了让学生经历了充分感知的“亲身体验、理性思考和系统整理”几个基本环节,使整个课堂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

总之,这五节课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枯燥的概念教学和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演绎了课堂精彩。

三、精心设计有梯度、有层次的练习。

如王老师设计的“神秘的礼物”,如果算对5道题,就会出现“你们真聪明”字样(课件中的“敏”应为“明”)。陈老师以老虎大王建游乐场为线索,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张老师提供的“课外信息、景色优美地方、中国地图铁路线”等感性材料,使得学生感知全面、鲜明而深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估计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郁老师设计了“学以致用、火眼金睛、创意大比拼、才艺展示”等动手、动脑、动口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和愉悦感,获得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四、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更加扎实。

郁老师与学生交流互动自然而流畅,语言极具亲和力;张老师语言干脆利落,富有启迪作用;王老师稳重大方,语言精练准确;陈老师声音响亮,富有激情;封老师则像一位邻家大姐姐,带领孩子走向知识的殿堂。

另外,几位老师都能自制课件,在同轨年级老师的协助下反复试教,封老师的孩子生病,婆婆腿受伤,依然坚持参赛,精神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