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说课稿-运动起来会怎样
- 格式:docx
- 大小:22.18 KB
- 文档页数:3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起来会怎样(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起来会怎样(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状态的改变。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运动状态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规律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和观察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状态的改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让学生了解运动状态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中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小车、木板、滑轮等。
2.准备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理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以及运动状态的改变。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物体的运动规律。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状态的改变对于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状态的改变。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以上是对于《运动起来会怎样(二)》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运动起来会怎样(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运动起来会怎样(一)》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物体运动中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和现象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物体运动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物体运动的规律2.探究物体运动的原因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物体运动的规律。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原因。
3.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单的日常例子,引发学生对物体运动的兴趣,导入新课。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体运动的规律,探讨物体运动的原因。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体运动的规律,讲解相关的科学原理。
5.应用拓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物体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实际操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原因。
可以设计成流程图、或图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讨论表达等方面进行。
重点关注学生对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在实验环节,要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操作,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小学《科学》第四单元第三课说课稿运动起来会怎样(一)天津铁厂第一小学崔燕燕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四上第四单元第三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一)》,这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身体结构的结构和功能,使他们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从而逐渐建立起他们的健康意识。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主要涉及了呼吸系统的认识,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体会平静状态下和经过剧烈运动后,感觉到自己的呼吸的差异,初步体验到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通过反复呼吸一袋空气的体验,开始试着解释吸进的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第三部分用实验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准确的地测量呼吸的数据,仔细观察蜡烛的火焰熄灭情况来了解呼出的气体和新鲜空气之间的差别,最终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懂得运动和健康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3、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4、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
感受运动后身体内部的变化。
教学重点: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呼吸的变化为线索,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气体交换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能认识发现吸进的空气中氧气较多,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这一事实,从而懂得新鲜空气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幻灯机、秒表、听诊器、吸管、水槽、集气瓶、火柴。
每个学生一张呼吸次数实验记录单和一个保鲜袋。
教学过程:一.引入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游戏:吹气球。
看谁吹得大。
讨论:为什么有的同学吹气球可以吹得很大?二.测量呼吸和心跳1、出示课题(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
(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教科版科学四上《运动起来会怎样(一)》备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运动起来会怎样(一)》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和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以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有趣的实验和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力和运动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析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所学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能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培养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教学难点:学生能分析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鼓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力和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发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结论。
4.实践: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验验证,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运动起来会怎样(二)》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
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3、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一、课前热身。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4.3《运动起来会怎样》教案 (1)一. 教材分析《运动起来会怎样》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在运动时的各种现象,感受运动带来的变化。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感知中理解,在理解中掌握。
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通过实验和活动来探究问题。
但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还缺乏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在运动时的各种现象。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在运动时的各种现象。
2.如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验器材。
2.学具:实验器材、记录本。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运动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在运动时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物体在运动时会发生什么变化?”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在运动时的现象。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老师引导学生总结物体在运动时的各种现象。
5. 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在运动时会发生这些变化?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给予引导和补充。
6. 小结(3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体在运动时的各种现象。
7. 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并记录下来。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三节《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今天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第一步说教材简析,第二步说学情,第三步说教学理念,第四部说教学目标,第五步说教学重难点,第六步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对内容一一进行说明。
第一步,说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学习身体的外部结构和骨骼、关节、肌肉在人体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学生了解、认识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开始,学生将要了解在活动过程中,呼吸系统的作用以及与骨骼、肌肉的联系。
第二步,说学情四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生命科学,学生对呼吸器官了解不全面,对呼吸的理解不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呼吸和运动方面的资料,教师上课再通过实验和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逐步了解课程内容。
第三步,说教学理念根据新课标“四体一位”的要求,我在本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1、本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让学生经历“质疑—求证—解释”的过程。
3、达到的目的: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求证意识、合作精神。
第四步,说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初步了解呼吸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知道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的过程,体会呼吸前后气体成分发生变化;理解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呼吸,得到更多的氧气,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加肺活量,有利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孩子通过从体验活动中感受呼吸过程中的气体变化;掌握正确的测量的方法,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做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体验活动以及分析实验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证意识;认识到耐心、细致、严谨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第五步,说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重点是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什么变化,教学难点是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并试着解释“为什么运动后呼吸加快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4.4《运动起来会怎样(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起来会怎样(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以及运动和力的关系。
内容主要包括: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运动产生的现象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运动和力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还比较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2.让学生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认识到运动和力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2.运动和力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运动和力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斜面、球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运动需要力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和力的关系。
教师进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解。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运动除了可以产生稳定性,还可以产生哪些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6.小结(3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运动和力的关系。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教科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运动对人体的好处;2.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运动对人体的益处;3.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运动时间。
二、教学重难点1.运动对人体的益处;2.实验过程的设计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老师介绍运动对健康的好处,并提问:你们喜欢运动吗?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2. 实验设计2.1 让学生就下列四种实验,选择并解释其中的一个实验,为什么选这个实验。
实验1:在校内某一区域进行盲人接力赛,比赛设有几个关卡,每个关卡需要有一名盲人完成,完成后才能交接棒。
实验2:在校内某一区域进行撑竿跳比赛,比赛设有个人自选撑竿的档次,并给出一个起跳线和落地区域,比赛中,每人有三次机会。
实验3:在校内一定距离区域内进行步行、慢跑、跑步等运动,记录时间,观察各项指标变化。
实验4:在校内的上下楼道内进行上下楼比赛,观察各项指标变化。
2.2 帮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如果没有好的想法,可从实验1~4中选一个进行。
3. 实验过程3.1 学生根据实验设计和所选实验的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与同伴们分享心得和感受。
4. 深入探究4.1 在分享中获得足够的数据和意见,老师帮助学生讨论并总结所观察到的变化,帮助学生发现运动对人体的好处。
4.2 根据多个实验结果和数据,学生进行数据分析,理解运动对人体的具体益处。
5. 反思提高5.1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运动不足的问题,并介绍运动的适量原则。
5.2 鼓励学生起身活动,并了解各种运动的好处,指导学生制定运动计划。
同时,激励学生要将运动纳入日常生活,做到适当、有规律的锻炼。
四、教学方法1.解释法2.实验法3.讨论法4.活动法5.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评价1.能够发现并了解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2.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运动对人体的益处;3.能够理性安排自己的运动时间。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三节《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一、说教材:1、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课是在学习身体的外部结构骨骼、关节、肌肉在人体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学生了解、认识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开始。
2、活动目标:我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知道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的过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3、本节课的结构特点:自主探究、开展活动、拓展延伸4、教学重点、难点:这节课重点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什么变化,难点是通过简单的实验试着解释“为什么运动后呼吸加快了。
”二、说教法、学法1、教学设计的理念: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个性发的展空间。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呼吸器官了解不全面,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呼吸和运动方面的资料,通过实验和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逐步了解课程内容。
3、教法: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采用探究式、实践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4、学法指导:让学生自主质疑、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5、反馈调控与措施:重视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活动中体验科学带来的快乐。
6、教具:多媒体课件、试验器具三、说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新知我让学生一起做深呼吸,并说说空气是从哪里进入身体,又会从哪里出去呢?并让学生尝试说说呼气的过程。
课件出示“人体呼吸器官图”。
(这样设计让学生在体验基础上,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使学生对呼吸系统的理解更直观、易懂)(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测量呼吸和心跳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自己平静的时候每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吗?”完成数据后小组内交流,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这样做以学生的实际体验为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4.3《运动起来会怎样》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运动起来会怎样》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中的一课,主要内容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时的现象和规律。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材中设置了多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得出结论。
教材还设置了“科学探究”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于物体运动时的现象和规律还没有系统的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还不够熟悉,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运动时的现象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运动时的现象和规律。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体运动时的现象和规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物体运动时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运动时的现象,讨论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3.交流分享: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探究过程和心得体会,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体运动时的现象和规律,强调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教科版科学四上《运动起来会怎样(二)》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起来会怎样(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初步了解了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仍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活动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概念尚未深入理解,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概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2.运用实验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力的作用效果;3.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小车、木板、滑轮、绳子、力传感器等;2.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素材;3.安排实验室和活动场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如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或多媒体素材,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和实验安排。
同时,向学生介绍力的作用效果,如加速、减速、改变方向等,让学生初步认识力的作用。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起来会怎样(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起来会怎样(一)》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状态的改变。
教科书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物体运动的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运动规律的探究,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状态的改变。
2.让学生通过合作和交流,探究和发现物体运动的规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让学生探究和发现物体运动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合作交流法和讲解法进行教学。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状态,以及运动状态的改变。
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分享和总结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共同探究和发现物体运动的规律。
通过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小车、木板、滑轮、重物等。
2.准备教科书和实验记录表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并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
然后,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实验。
每组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总结物体运动的规律。
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的规律。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物体运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运动起来会怎样(一)第2课时∣教科版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我们的视野,并展现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络。
了解在人体活动进程中,呼吸系统的作用。
2.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做出对呼吸次数加快缘由的剖析。
教学重点了解运动后呼吸次数为什么会加快。
教学难点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做出对呼吸次数加快缘由的剖析教学方法实验操作,小组协作探求课前预备课件,普通状况下人体吸出来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比拟资料、肺活量测量实验用具图或实验装置实物,水槽1个,广口瓶3个、玻璃片3片、水、火柴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师: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停止着呼吸,随同运动量的添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添加。
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呢?运动和呼吸有什么关系呢?运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搜集先生典型效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现师:明天我们也来玩游戏,我们不只要比一比谁玩得有水平,还要比一比谁在玩的进程中取得的知识多。
师点击屏幕依次出理想验数据记载单师: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停止着呼吸,上次课我们测量了运动前后呼吸与心跳的次数,经过数据剖析,我们发现运动后呼吸在加快,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呢?这节课我们一同来探求运动与呼吸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1.探求呼吸为什么会加快重复呼吸口袋外面的空气师:重复呼吸口袋外面的空气,过一会,我们会有什么觉得?实验操作:选择密封较好的塑料袋和一个粗一些的吸管,将吸管一端放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
生分组体验温馨提示:假设身体有不舒适的觉得,马上中止实验。
汇报感受:前几次不会有什么不好的觉得,随着呼吸次数的添加,身体会觉失掉一些憋闷。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先生讨论交流:吸出来的是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重复呼吸的空气中,氧气会越来越少。
师:为验证我们的推测,下面我们再停止一个实验。
实验操作:在普通状况下,我们可以获取三个空气样本:新颖的空气、呼吸一次的空气、呼吸屡次的空气,在集气瓶上区分标出A、B、C标志,便于比对。
教科版科学四上《运动起来会怎样(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起来会怎样(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教科书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的关系。
同时,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解决问题。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和实验,共同解决问题。
3.采用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小车、木板、滑轮、绳子等。
2.准备实验材料:纸张、塑料尺等。
3.制作PPT,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状态与什么有关?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并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强调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教科版科学四上《运动起来会怎样(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起来会怎样(一)》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运动产生的结果。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为深入学习物理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关于物体的基本知识,对于物体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运动产生的结果,以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运动产生的结果。
2.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运动产生的结果。
2.运动和力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斜面、球、绳子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这个实验,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它为什么会这样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教科书中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运动产生的结果。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运动和力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运动产生的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和操作规范。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物体运动状态和运动产生结果的理解。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运动和力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物体运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⒋运动起来会怎样(二)一、教材简析:血液循环系统有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将人体需要的物质带到细胞内并将废弃物排除细胞外。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在学习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功能,尤其是心脏推动血液的功能,并不涉及血液循环系统中的体循环和肺循环内容。
二、教学背景:上一节课,学生体验了运动后呼吸加快,并且通过对呼吸系统的认识,解决了呼吸加快的原因,学生在上节课的体验活动中,同样也感受到了运动后心跳加快的问题,这节课以前一节课为基础通过对人体循环系统的认识,解决运动后心跳加快的问题,并通过体验活动了解心脏的工作强度,以此初步建立保护心脏健康的意识。
三、教学设计:四、教学反思:本课一是抓住教学目标,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教学,平地起步,缓缓引入。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心脏要完成输送血液及工作强度大,从而初步建立保护心脏健康的意识。
通过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呼吸的作用是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排出二氧化碳,同时知道了运动之后,呼吸次数增加,心跳次数也增加,提出了“跳动与哪些器官有关”的问题。
这样顺其自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学习新知的欲望。
自然地投入到本课时的“了解心脏要完成输送血液”的学习之中。
二是结合教学内容,运用了体验法、实验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体验到了心脏的工作强度大,从而建立了要保护心脏健康的意识。
在教学时首先运用教材中阅读材料,并配置相关的血液循环图片,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估算,明白了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并感受到了心脏工作量的巨大。
这样让学生从理性上得到了认识。
接着,让学生亲身体验心脏的工作。
通过用洗耳球代表心脏、心室,塑料袋代表血管,手捏的压力代表心肌的收缩,输送的水代表血液,这样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让学生感受到了心脏工作的巨大。
从而产生了要保护心脏健康的意识。
三是整个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从旧知到新知,从新知到体验;从教材到图片,从图片到操作;从操作又回到教材;从理性到感性。
无不体现了郭老师科学教学的艺术与魅力。
检验人呼吸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
教师姓名:学校名称:教材版本:教科版
【实验教材分析】
本实验出自于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中的第三课《运动
起来会怎样一》一课,从整个单元的编排看,本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呼吸时
空气中氧气含量是有变化的,且呼吸次数越多,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
【实验原理】
1、人呼吸需要消耗氧气,呼吸次数越多,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
2、木条燃烧需要氧气,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火柴会熄灭。
【实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呼吸需要消耗氧气,呼吸次数越多,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
2、木条燃烧需要氧气,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火柴会熄灭。
知识与目标: 1、合理地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
2、结合实验现象、相关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 、认识到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实验教学重难点】
实验重点: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
实验难点: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
【实验教学创新】
原实验的不足:
1、将点燃的木条放入到呼吸多次的空气中时,木条仍可以长时间燃烧。
2、学生在吹气的同时还要通过排水法收集气体,那么到底是该吹气呢还是
该收集气体?
改进:
针对这两点,我选择用气球、橡胶管和吹气面罩组装成气体暂时储存装置来
加以改进。
实验时,只需学生深吸一口气,然后将吸入的空气全部吹入气球内即
可,如果要多次呼吸的空气,那么就用手捏住鼻子,用嘴反复呼吸气球内的空气
即可。
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肺活量不足的问题,而且往气球内吹气也更加地简单,
你想收集多少气体就收集多少气体,只要你的气球够大,最后这个装置还可以将
吹气与收集气体的步骤分开,先吹气再收集气体。
原实验的不足:
3、教材出示的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太过繁琐,学生一只手要拿集气瓶,
一只手要控制导管吹气,最后还要一只手盖玻璃片,实在不易操作。
4、学生吹气力度不易把控,吹气力度过大,会导致水花四溅,水溢到桌面
难以处理;吹气力度不足又把集气瓶中的出排不出来。
改进:
针对这两点,我选择用集气瓶、橡胶塞和玻璃导管组装成新的排水装置来加
以改进。
实验时只需将集气瓶装满清水,将导管连接至离瓶底较远的那一支玻璃
管即可。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操作难度,还可以避免学生吹气力度过大
而导致的水花四溅。
【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器材】
装满清水的排水装置 2 套、集气瓶 1 个、玻璃片 3 张、气体暂时储存装置 1 套、金属夹 1 个、木条 1 根、废液缸 1 个、打火机 1 个、抹布 1 张、水槽 1 个
【实验步骤】
1、收集一瓶新鲜的空气:取集气瓶一个、玻璃片 1 张,将玻璃片盖在集气
瓶口,贴上标签,新鲜空气收集完成。
2、收集一瓶只呼吸过一次的空气:取气体暂时储存装置一套,先深吸一口
气,然后将其呼至气球中。
取排水装置一套,将导管连接至离瓶底较远的那一支玻
璃管,然后将气球内的空气通过排水法收集气到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贴上标签。
3、收集一瓶呼吸过多次的空气:取气体暂时储存装置一套,先深吸一口气,
然后将其呼至气球中,紧接着用手捏住鼻子,用嘴继续呼吸气球内的空气。
取排水装置一套,将导管连接至离瓶底较远的那一支玻璃管,然后将气球内的空气通过排
水法收集气到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贴上标签。
4、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入到三瓶空气中,观察木条燃烧时间的长短。
【实验现象】
燃烧时间最短的是呼吸多次的空气中的木条,较短的是只呼吸一次的空气中的木条,而燃烧时间最长的则是呼吸多次的空气中的木条。
【实验结论】
人呼吸需要消耗氧气,呼吸的次数越多,消耗的氧气就越多。
【实验教学反思】
通过实际教学后发现,改进后的实验具有以下优点:
1、学生可以更加简单、方便、快捷和安全的完成实验且实验效果更佳明显。
2、由于取材容易(均可以在生活很中容易的找到),于是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