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反思点评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9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讲解了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场景。
通过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和实际案例分析,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个统计学概念。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我先向学生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演示和分析。
例如,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组数据,让他们自己计算中位数和众数,并解释数据的含义。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个概念。
其次,我在教学中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给定的数据计算中位数和众数,并帮助他们理解这两个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组销售数据,让他们分析销售额的中位数和众数,从而帮助他们了解销售业绩的分布情况和趋势。
通过这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此外,我在教学中注重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与他们进行互动和讨论。
例如,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让他们思考如何应用中位数和众数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在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时,可能没有给出足够的例子和练习,导致一些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
因此,下次教学时,我会增加更多的例子和练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和巩固。
其次,我在教学中可能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些学生可能对统计学概念理解较快,而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练习来掌握。
因此,下次教学时,我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水平进行个性化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中,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教学反思:中位数与众数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分析一、引言中位数和众数是数学中常用的统计概念,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位数与众数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反思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掌握计算中位数和众数的步骤;3. 能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可以通过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找到中间位置的数值来计算中位数。
例如,对于数据集{1, 2, 3, 4, 5},中位数为3。
2. 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可以通过统计每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找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来计算众数。
例如,对于数据集{1, 2, 2, 3, 4, 4, 4, 5},众数为4。
3. 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统计学、经济学、医学等领域。
学生需要能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判断数据的分布情况等。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引入法:通过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讨论与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和解决一些中位数和众数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3. 游戏化教学: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4. 实践应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真实的数据,让他们自己计算中位数和众数,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包括参与度、思维活跃度、问题解决能力等。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评价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学反思本次数学教学课程主题是《中位数和众数》。
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同时也得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
以下是我对本次数学教学的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理解有一定困难。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使用了一些图表和示例,但仍然让学生感到困惑。
这可能是因为我没有提前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理解水平。
下次进行类似的教学时,我会提前做好学生背景调查,了解他们的数学基础,以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其次,我发现学生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得不够熟练。
当我在黑板上演示计算方法时,学生们的反应比较迟缓,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了错误的计算。
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讲解中过于依赖书面文字,没有给予足够的实际操作训练。
下次进行类似的教学时,我会增加一些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们更加熟悉和掌握计算方法。
另外,我还发现学生们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场景理解不深入。
在课堂上,我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但学生们却没有积极参与到讨论中。
这可能是因为我没有创设一个互动的课堂氛围,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下次进行类似的教学时,我会使用一些互动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他们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我发现自己在一些教学环节的时间掌控不够精准。
特别是在学生实际操作练习和讨论的时间安排上,我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完成习题或者讨论的内容。
下次进行类似的教学时,我会事先制定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确保每个环节的时间控制得当。
综上所述,通过对本次数学教学的反思,我得出了以下改进的方法:提前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理解水平,增加实际操作训练,创设互动的课堂氛围,精准掌控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
希望通过这些改进,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个数学知识点。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引言概述:中位数和众数是数学统计中常用的两个概念,它们在数据分析和描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容易出现一些困惑。
本文将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中位数的教学反思1.1 学生对中位数的定义理解不准确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对中位数的定义存在误解。
他们往往将中位数理解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而忽略了中位数是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这种误解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容易出错。
1.2 缺乏实际应用的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只是简单地给出一组数据,然后让学生计算中位数。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实际应用的示例,使学生难以理解中位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场景。
他们往往无法将中位数与实际问题相联系,从而难以掌握中位数的应用方法。
1.3 缺乏练习的机会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对中位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然而,我们发现在一些教学中,学生缺乏足够的练习机会,导致他们对中位数的掌握程度不够,无法熟练地运用中位数解决问题。
二、众数的教学反思2.1 学生对众数的概念理解模糊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众数的概念理解模糊。
他们往往将众数理解为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却忽略了众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频率最高的数值。
这种误解导致学生在计算众数时容易出错。
2.2 缺乏实际问题的应用与中位数类似,教学中也缺乏对众数实际问题的应用示例。
学生很难将众数与实际问题相联系,无法理解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往往只是简单地计算众数,而无法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2.3 缺乏拓展和延伸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和延伸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众数的概念和应用。
然而,我们发现在一些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众数的相关知识较为有限,导致他们对众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够全面。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引言:中位数和众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两个概念,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并通过实例演示了如何应用这两个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案。
一、教学过程回顾1. 概念讲解:在教学中,我首先对中位数和众数进行了详细的概念讲解。
我解释了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照大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而众数则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我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表来说明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快速理解。
2. 计算方法演示: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我通过实例演示了具体的计算步骤。
我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为背景,如班级学生的身高、家庭成员的年龄等,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计算,解释每一步的原理和意义,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
3. 应用实例讲解:为了让学生能够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我提供了一些实际案例,并对解决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考如何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通过实例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应用场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优点1. 清晰明了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表来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迅速理解。
我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提高了教学效果。
2. 实例演示的引导:通过实例演示的方式,我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实例演示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3. 积极的互动与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考如何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
我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指导,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法。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标题: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引言概述:中位数与众数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它们在统计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或忽略。
因此,本文将对中位数与众数的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这两个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一、中位数教学反思1.1 学生常见误解:学生容易将中位数与平均数混淆,认为它们是同一个概念。
1.2 缺乏实际应用:教学中缺乏对中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导致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1.3 缺乏趣味性:中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对单一,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众数教学反思2.1 概念理解不清:学生对众数的概念理解不清,容易将其与最大值或最小值混淆。
2.2 缺乏实际例子:教学中缺乏对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示例,导致学生对其实际意义认识不足。
2.3 计算方法单一:众数的计算方法相对简单,教学内容缺乏变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中位数与众数教学方法改进3.1 深入比较:教学中应重点比较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区别,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不同概念。
3.2 应用案例:引入中位数与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重要性。
3.3 互动教学:采用互动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过程,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四、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评估4.1 测验评估:设计中位数与众数的测验题目,检验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程度。
4.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中位数与众数的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考。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中位数与众数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
五、结语通过对中位数与众数教学的反思与改进,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与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与实践,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愿我们的教学方法能够不断创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更多的启发与帮助。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在教学中,中位数与众数是数学统计中重要的概念,对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统计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位数与众数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教学优点1.引入生活实例: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如班级同学的身高、成绩等数据,帮助学生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通过实际数据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2.概念讲解清晰:在教学中,我对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进行了清晰明了的讲解。
通过图示和实例演示,我向学生解释了中位数是将数据按大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而众数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较为准确,能够正确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3.计算方法详细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我详细解析了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
对于中位数,我教给学生如何将数据按大小排列,然后找到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对于众数,我教给学生如何统计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通过具体的计算步骤和示例,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二、教学不足1.缺乏足够练习机会:在教学中,由于时间限制,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机会。
虽然我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些练习,但学生的练习时间较为有限。
这导致学生对于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掌握程度不够深入,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2.案例分析不足:在教学中,我没有充分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应用。
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位数与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场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加强案例分析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个别学生理解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个别学生对于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理解困难。
他们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对于解题思路不够清晰。
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讲解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异,没有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三、改进建议1.增加练习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增加中位数与众数的练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计算和应用练习。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标题: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在数学教学中,中位数与众数是常见的概念,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者混淆。
本文将对中位数与众数的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这两个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一、中位数的教学反思1.1 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强调中位数是有序数据中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 提供多种计算方法,如奇数个数据直接取中间值,偶数个数据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等。
1.2 中位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统计学中的中位数用于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 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1.3 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比较- 引导学生比较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异同,帮助他们理解两者的不同计算方式和适用场景。
- 给予实例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情境下选择使用中位数还是平均数更为合适。
二、众数的教学反思2.1 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强调众数是数据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 提供多种计算方法,如直接观察数据集中出现最频繁的数值。
2.2 众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在商业统计中用于描述最受欢迎的产品或服务。
- 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让学生理解众数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3 众数与中位数的比较- 引导学生比较众数与中位数的异同,帮助他们理解两者在描述数据集中的不同特征。
- 给予实例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情境下选择使用众数还是中位数更为合适。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建议3.1 结合实际案例和问题- 在教学中引入真实生活中的案例和问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应用。
- 通过实际情境的讨论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2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结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 利用互动游戏、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引言概述:中位数和众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概念,用于描述数据集的集中趋势。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常常存在一些困惑。
本文将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
一、中位数的教学反思:1.1 学生对中位数的概念理解不清晰: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中位数的概念容易混淆。
有的学生将中位数与平均数混为一谈,有的学生将中位数理解为数据集中的“中间值”,而不是在有序数据集中的位置。
1.2 中位数的计算方法难以理解:中位数的计算方法通常是将数据集按升序或降序排列,然后找出中间位置的数值。
然而,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存在困惑,尤其是在数据集中存在奇数个数值时,如何确定中位数的位置。
1.3 缺乏实际应用场景的引导:中位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典型值。
然而,教学中常常缺乏对中位数应用场景的引导,导致学生难以将中位数与实际问题相联系。
二、众数的教学反思:2.1 学生对众数的概念模糊:众数是指在数据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然而,学生在教学中对众数的概念常常模糊,将其理解为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2.2 众数的计算方法缺乏示范: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众数的计算方法缺乏示范。
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确定数据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尤其是当数据集中存在多个众数时。
2.3 缺乏对众数的实际应用案例:众数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用于描述一组数据中的典型值。
然而,在教学中常常缺乏对众数实际应用案例的引导,导致学生难以将众数与实际问题相联系。
三、改进方法:3.1 清晰明确的概念解释:在教学中,应该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进行清晰明确的解释,避免学生对两者的混淆。
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
3.2 实际操作演示:在教学中,应该对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计算过程。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引言概述:中位数和众数是数学中常用的两个统计概念,它们在数据分析和描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些困惑。
本文将从教学反思的角度出发,探讨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中位数的教学问题与解决方案1.1 学生对中位数的概念理解不准确解决方案:在教学中,引入具体的实例,通过举例说明中位数的概念。
同时,可以使用图表或图形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1.2 学生在计算中位数时容易出错解决方案: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计算中位数,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例如,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中位数即为排序后的中间值;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为排序后的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1.3 学生对中位数的应用能力较弱解决方案:在教学中,加强中位数的应用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巩固对中位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通过分析某个班级的考试成绩,让学生找出中位数,了解班级的整体水平。
二、众数的教学问题与解决方案2.1 学生对众数的概念模糊解决方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例来解释众数的概念。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众数与数据分布的关系,帮助他们理解众数在描述数据集中的重要性。
2.2 学生在寻找众数时存在困惑解决方案:为了帮助学生正确找出众数,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寻找众数的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数据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来确定众数。
2.3 学生对众数的应用能力有限解决方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众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通过分析某个地区的天气数据,让学生找出该地区的众数,了解该地区的典型天气情况。
三、中位数与众数的比较与应用3.1 中位数与众数的比较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数据集中的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但它们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有所不同。
中位数更适用于数据集的整体分布情况,能够较好地反映数据的中间位置;而众数更适用于描述数据集中的典型值,能够反映数据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中位数和众数课堂教学反思1、中位数和众数课堂教学反思提要:在进一步明晰概念时,对两个超市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更能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中位数和众数》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会统计思想的活动课。
在思考这节课该教学什么时,我认识到如果只是把“教什么”定位于“会求中位数、众数”,那么只是关注技术层面的练习,这是很不够的,因此我认为在这节课中理解概念的本质含义更重要。
于是这节课我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和建构对中位数和众数本质含义的理解。
一、创设认识冲突,引出概念首先出示两个超市员工的平均工资,由平均数来对两个超市工资进行对比分析,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初步感受到,平均数受其中每个数的影响。
引导思维转入深层次思考。
然后制造认知冲突,出示工资表,旺旺超市的平均工资虽然高,可是员工的具体工资却比苹果超市低。
让学生感受到:受极端数据影响,平均数不能很好的反映整体状况和集中趋势。
采用两个超市的对比,更加深刻的反映此时“平均数”不能很好的代表整体水平,由此激发寻找新的.合适的量的必要性。
二、在对比中深化概念理解。
对比是理解概念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创设主题情景时,对两个超市员工的平均工资的比较,创造认知冲突,“平均工资高的不一定员工工资就高”,从而比较深刻的感受“平均数骗了我们”,需要寻求新的量来表示。
这样的设计与教材中呈现的情境相比,学生的认知冲突更为明显,产生寻找新量的“需求”更大,自然兴趣也更高。
在进一步明晰概念时,对两个超市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更能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深入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创设了动态的对比,将“19,20,21,21,24”中的“24”换成“49”,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种在变化中的对比,促使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三量自身的含义及相关联系与区别。
三、深入挖掘数学本质。
《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学反思在数学教学中,中位数和众数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作为数学教师,我深感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下面我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定义和步骤的传授。
作为教师,我过于关注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而缺乏对其应用和意义的引导和探究。
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容易把中位数和众数看作是一种机械的计算方法,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数学概念和思维方式。
因此,我应该加强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应用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概念的实际意义,并培养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发现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压轴和讲解的倾向。
在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时,我倾向于一味地给出规则和步骤,而忽视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种教学方式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发展。
因此,我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探究的方式,积极参与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还发现在教学中缺乏足够的多样性和实践性。
在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时,我主要依靠书本和黑板,缺乏足够的多媒体和实物教具的运用。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既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因此,我应该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教具,丰富教学手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通过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
最后,我发现在评价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效果时,过于注重单一的计算表现,而忽视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既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我应该设计更多样化和富有启发性的评价方式,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的评价,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引言概述:中位数和众数是数学中常用的统计量,它们在数据分析和描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深入讲解和实际应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反思中位数与众数的教学,以期提升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中位数的教学反思1.1 缺乏实例引导: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是简单地给出中位数的定义,并让学生进行计算。
然而,这种方式缺乏实际案例的引导,导致学生对中位数的应用范围和意义理解不深。
1.2 忽略中位数的稳定性:中位数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于数据中的异常值不敏感。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是简单地强调中位数的计算方法,而忽略了其在数据分析中的实际应用。
1.3 缺乏与其他统计量的联系: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均值、众数等统计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是独立地讲解中位数,而忽略了它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
二、众数的教学反思2.1 狭义的定义解释:众数是指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是简单地给出这个定义,而忽略了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2 忽略众数的多样性:众数可能存在多个,也可能不存在。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理解众数的多样性,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众数的意义和应用。
2.3 缺乏与频数分布的联系:众数与频数分布密切相关,通过频数分布表可以清晰地展示众数的特点和意义。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是简单地给出众数的计算方法,而忽略了它与频数分布的联系。
三、中位数与众数的比较3.1 概念的区别:中位数是数据集中的中间值,而众数是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确强调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避免学生混淆。
3.2 应用场景的不同:中位数在描述数据集的中间位置时更为常用,而众数在描述数据集的集中趋势时更为常用。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3.3 数据特点的分析:中位数对异常值不敏感,更适用于偏态分布的数据集;而众数对异常值敏感,更适用于对称分布的数据集。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引言概述:中位数和众数是数学中常见的统计概念,它们在数据分析和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教学中对中位数和众数的讲解往往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
正文内容:1. 中位数的教学反思1.1 定义的准确性:教学中应明确中位数的定义,即将数据按照大小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同时,应强调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如奇数个数据时直接取中间值,偶数个数据时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1.2 实际应用的示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实际应用,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如统计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数据,然后让学生计算中位数并进行分析。
1.3 中位数与数据分布的关系:教学中应强调中位数与数据分布的关系,例如,当数据呈现正态分布时,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而当数据存在离群值时,中位数更能反映数据的中心趋势。
2. 众数的教学反思2.1 多个众数的情况:教学中应注意,数据集中可能存在多个众数的情况,即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有多个。
学生需要了解如何判断和计算多个众数,并理解多个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意义。
2.2 众数与数据集的特点:教学中应强调众数与数据集的特点之间的关系,例如,当数据集呈现对称分布时,众数与中位数和平均数相等;而当数据集呈现偏态分布时,众数可能不同于中位数和平均数。
2.3 实际场景中的众数应用:为了增加学生对众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实际场景,如统计某商品的销售量,让学生计算众数并分析销售趋势。
3. 中位数和众数的比较3.1 数据分布的不同:教学中应指出中位数和众数在反映数据分布方面的不同。
中位数更能反映数据的中心趋势,而众数则更能反映数据的集中程度。
3.2 异常值的影响:教学中应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对异常值的不同敏感度。
中位数对异常值的影响较小,而众数对异常值的影响较大。
3.3 两者的综合应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综合运用中位数和众数,以更全面地分析和解释数据。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讲解了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学生的反应和课堂观察,我对本次教学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一些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首先,我在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展示工具,呈现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步骤。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概念,并提供实例进行练习。
然而,我意识到在呈现实例时,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
有些学生可能对于某些实例感到困惑,而另一些学生可能觉得实例太简单。
因此,我需要更具体地了解学生的背景和能力水平,提供更多的差异化实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其次,我在教学中强调了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我提到了中位数在统计数据中的重要性,以及众数在市场调研中的应用。
然而,我没有给出更具体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
下次教学中,我将提供更多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实例,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此外,我在教学中使用了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学生们被分成小组,共同解决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题。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然而,我发现有些小组的合作氛围不够活跃,有些学生在小组中表现得比较被动。
为了改进这一点,我计划在下次教学中设立更明确的小组角色和任务,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
最后,我在教学中使用了测验和练习题来检验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程度。
这样的评估方式能够帮助我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然而,我发现有些学生在练习题中仍然出现了一些常见的错误。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我计划在下次教学中增加更多的练习题,并提供更详细的解答步骤,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中,我对中位数与众数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并总结了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通过更具体的实例、差异化的教学和积极的合作学习,我相信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将会得到提高。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
引言概述:
在数学教学中,中位数与众数是常见的概念,它们在统计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了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于中位数与众数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本文将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对中位数与众数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中位数的教学反思
1.1 学生对于中位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
1.2 学生在计算中位数时常常出现错误
1.3 缺乏实际应用的案例讲解
二、众数的教学反思
2.1 学生对于众数的概念认识模糊
2.2 学生容易混淆众数与平均数的概念
2.3 缺乏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
三、中位数与众数的比较
3.1 学生容易混淆中位数与众数的应用场景
3.2 缺乏对中位数与众数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
3.3 缺乏对中位数与众数的实际应用案例比较
四、教学改进建议
4.1 引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4.2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
4.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中位数与众数在现实中的应用
五、总结
通过对中位数与众数教学的反思,我们发现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够深入、计算方法错误等。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改进措施,如引入生动有趣的案例、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等。
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引言概述:中位数和众数是数学中常用的两个概念,它们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进行反思,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一、中位数教学反思1.1 缺乏实际应用场景的引入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的中间值,它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给出定义和计算方法,缺乏实际应用场景的引入。
这导致学生对中位数的理解停留在概念层面,难以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1.2 忽略中位数的统计特性中位数不仅仅是一组数据的中间值,它还具有统计特性。
例如,中位数对异常值的鲁棒性更强,能够更好地反映数据的整体情况。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是强调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忽略了这些重要的统计特性。
这导致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无法准确选择和应用中位数。
1.3 缺乏实际数据的分析和讨论中位数的计算是基于一组数据的,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只是给出一些简单的例子进行计算,缺乏对实际数据的分析和讨论。
这导致学生对中位数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将其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众数教学反思2.1 仅仅强调众数的计算方法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值,它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只是强调众数的计算方法,缺乏对众数的实际应用场景的引入。
这导致学生对众数的理解停留在计算层面,难以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2 忽略众数的多样性众数并不一定只有一个,它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是强调众数的计算方法,忽略了众数的多样性。
这导致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无法准确选择和应用众数,无法充分发挥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3 缺乏实际数据的分析和讨论众数的计算同样是基于一组数据的,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只是给出一些简单的例子进行计算,缺乏对实际数据的分析和讨论。
这导致学生对众数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将其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约640字)回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通过猜一猜的游戏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让学生对本课有一定的求知欲望。
再者众数的学习虽然很自然很容易,但是我在练习中充分地利用这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有1、2个或可能没有,使学生对众数的认识更全面,最后通过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过程中,体会到中位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背景。
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新知的整合与建构,而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
此外,在本节课中,无论从概念的得出、问题的解决、还是决策的制定,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与同学分享,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遗憾和不足是:例如中位数在学生的生活中运用不是很多,如何通过丰富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总之,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
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2(约1444字)《中位数与众数》脑子里最直接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数,有什么应用价值。
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学习中位数呢?平时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广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体验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体验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
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然而众数的概念更好理解一些。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
一开课,我提供某公司技术部门有总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技术员6人,见习技术员1人;现需招聘技术员1人,小范前来应征赵总经理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每月元,你在这里好好干!" "小范在公司工作了一周后,找到总经理说:"你欺骗了我,我己问过其他技术员,没有一个技术员的工资超过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元呢?"总经理说:"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元。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教学反思:中位数与众数在教学过程中,我讲解了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本次教学,我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改进的方向。
首先,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使用了图表和实例来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这种方式能够匡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预度。
我观察到学生对于图表的解读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有了明显的提高。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我设计了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我发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并且能够主动参预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学习需求。
有些学生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理解较难点,我没有针对性地赋予他们更多的匡助和指导。
这导致了一部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浮现了困惑和不理解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辅助材料,匡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我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利用评估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虽然我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些口头的提问和讨论,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形式的评估,如小测验或者作业。
通过评估的结果,我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和辅导。
最后,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中位数和众数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在教学中,我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发现了自己的教学优点和不足之处。
20.1.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融安县浮石镇中学潘兴月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设想与分析:1、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授课班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初步的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但认知水平仍有限,综合运用所学内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找出众数、中位数的意义,并学会如何去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
设计两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强化教学内容,也体现了对学生未来生存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2、教材情况分析: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两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好素材。
3、学法指导分析:因为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对刚刚接触统计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所以,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通过自学的形式,学生自己对两个概念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比较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示实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
学生之间在讨论中相互补充,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认知众数、中位数的意义;(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
2、过程和方法:(1)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新学数学、用数学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生活中的故事,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重点: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运用。
2、难点: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地分析。
3、教学突破:通过自主探究,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对刚刚接触统计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帮助学生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根据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因此,在规律的推导过程,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再通过交流、讨论,发现规律。
2、学生准备:提出适当的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的教学”。
五、教学过程由简笔画三毛引入故事:三毛老板有一个工厂,管理人员有三毛老板、5个亲戚;工作人员有6个领工、16个工人和2名徒弟。
现在需要增加一名新的工人。
阿Q应征而来,与三毛老板交谈。
三毛老板说:“我们这里的工资很高,平均每月2000元。
”阿Q 工作一个月后,找三毛老板说:“你骗了我,每一个工人的工资都不超过15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超过2000元呢?”三毛老板说:“平均工资是2000元,不信你可以看工资表。
”(1)三毛老板说每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是否欺骗了阿Q?(2)平均工资2000元能否客观地反映工人的平均工资?(3)若不能,你认为应该用什么工资反映比较合适?(先让学生独立探索,发现结果,再小组交流)(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认知众数、中位数的意义;耐心排列,细心观察,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本第131页)教师观察部分典型问题,进行个别点评。
[评价]分析正确,有理有据,那么你以为应该根据什么反映工资比较合理?教师选择比较有典型意义的讨论重点实验广播,让全班同学对其进行评价。
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已不能反映这样一组数据的特征。
用“大多数人的工资”以及用“中等水平的工资”来反映比较合理。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中位数、众数。
学生能根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由教师的引导先独立完成,再合作完成发挥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合作更有效,通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参与讨论得出众数、中位数的意义。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四)尝试反馈理解新知通过自学的形式,学生自己对两个概念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比较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示实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并且学生之间在讨论中相互补充,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1)分组讨论,积极思考,将自己的见解发表(2)例题(3)①在一次数学考试中,20名学生的成绩如下:70 80 100 60 70 90 5080 80 80 7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考试的众数。
②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种零件的个数: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零件的中位数。
(2)指出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五)课堂练习讨论如下几道题。
①某工厂生产销售一批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表:(单位:双)(2)从实际出发,(1)中三种统计特征量对指导生产是否有实际意义?(3)试举例说明众数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点评,肯定好的想法与设想。
②甲、乙两个班进行电脑汉字录入速度比赛,参赛学生每分钟录入电脑中的字数统计后得下表:思考:比较两个班级的学生的平均成绩,优秀率(每分钟录入汉字数≥150)的高低。
工作效率。
下面是该厂15个工人一天内生产零件的个数:6、7、7、8、8、8、8、9、10、10、13、14、16、16、17,如果你是管理者,每天每人标准生产多少件为最好?选择平均数的学生的答案[问]如果你是工人,你愿意吗?选择众数的学生的答案[问]如果你是老板,你愿意吗?[点评]用数据说话时,要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科学的决策。
思考: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唯一的吗?你能举出实例吗?在同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不可能都是同一个数?试举例说明。
(六)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总结。
我们学习了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学会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
还学习了中位数、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要注意结合实际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进行评价一个问题。
(七)课后作业必做题P135习题20.1 第2题选做题(1)如果你去找工作,你会怎样了解工资报酬?(2)课后大家到市场或单位对一些产品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然后利用我们所的知识进行分析,能不能制定一个合理的决策。
板书设计附练习表三毛老板有一个工厂,管理人员有三毛老板、5个亲戚;工作人员有6个领工、16个工人和2名徒弟。
现在需要增加一名新的工人。
阿Q 应征而来,与三毛老板交谈。
三毛老板说:“我们这里的工资很高,平均每月2000元。
”阿Q 工作一个月后,找三毛老板说:“你骗了我,每一个工人的工资都不超过15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超过2000元呢?”三毛老板说:“平均工资是2000元,不信你可以看工资表。
”(1)三毛老板说每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是否欺骗了阿Q ? (2)平均工资2000元能否客观地反映工人的平均工资?(3)若不能,你认为应该用什么工资反映比较合适? 练习1、在一次数学考试中,20名学生的成绩如下: 70 80 100 60 70 90 50 80 8080 7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求这次考试的众数。
2、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种零件的个数:15 17 14 10 1519 17 16 14 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零件的中位数。
3(1)(2)从实际出发,请回答(1)中三种统计特征量对指导生产有否实际意义? (3)试举例说明众数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4、甲、乙两个班进行电脑汉字录入速度比赛,参赛学生每分钟录入电脑中的字数统计后得下表:思考:比较两个班级的学生的平均成绩,优秀率(每分钟录入汉字数≥150)的高低。
5、某工厂为了改变管理状况,准备采用每天任务定额,超产的有奖措施,以提高工作效率。
下面是该厂15个工人一天内生产零件的个数:6、7、7、8、8、8、8、9、10、10、13、14、16、16、17,如果你是管理者,每天每人标准生产多少件为最好?小组讨论:1、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唯一的吗?你能举出实例吗?2、在同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不可能都是同一个数?试举例说明。
课外作业必做题P135习题20.1 第2题选做题(1)如果你去找工作,你会怎样了解工资报酬?(2)课后大家到市场或单位对一些产品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然后利用我们所的知识进行分析,能不能制定一个合理的决策。
20.1.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融安县浮石镇中学潘兴月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本课所授班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初步的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但认知水平仍有限,综合运用所学内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找出众数、中位数的意义,并学会如何去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
本课的重点是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运用,难点是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地分析。
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两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好素材。
因为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对刚刚接触统计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通过自学的形式,学生自己对两个概念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比较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示实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
学生之间在讨论中相互补充,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情境创设中生动的简笔画和学生熟悉的三毛、阿Q这些人物,为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生活情境,提供一个真实的问题。
激起学生认知的矛盾。
因为疑问是建构教学的起点,它可以提示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问题是知识递进的需要,也是学生在先前的探索活动中产生的疑点。
在问题的情培中发现,有利于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学生之间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评价,相互完善,相互学习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
同时教师作为主导作用参与到论坛中去,以让学生形成比较全面的、正确的认知结构。
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是为了避免学习目标不明确。